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美术界人士深情追忆一代国画宗师于希宁先生

0
回复
149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31 19: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希宁先生在作画
3 J' A4 |( K. J5 V- `" Y8 F; m
才德勤修养  三魂共一心
. y; G: R$ y9 l% _+ ~
$ W8 Y0 B8 f6 Y" [  ]    “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是于希宁先生一生从艺之座右铭。在于老逝世的时候,这十个字又让人们回想起先生的人品与艺品。" [8 e# w; s7 X/ v% G# o

$ X/ Z9 N/ u- T, R! X5 Y7 T, f    他就像一面旗帜
8 y1 n4 w+ F6 G. K7 M# F
/ z& k9 l- o) }8 ~' Y    段谷风: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 l6 P* W- x* [. h

9 s) _" O$ C" w) q- S    ——听到于先生去世的噩耗,我作为他的老学生和多年的同事,万分悲痛。上世纪50年代,山东的美术教育还是一片空白,那时,于先生受命组建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我是他的首届学生,后来又成为他的助教,成立山东艺专后,我还是追随着他。一辈子,一生情,难忘的事太多。我这个当年在艺术上赤贫的学生,因为得到先生的教诲和提携,才得以进入艺术殿堂。可以说,我的艺术生命是于先生给的。虽然我画人物画,先生画花鸟画,但在艺术观念、思想和技巧上,我从他那里受益匪浅。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无数沧桑,艺术之途坎坎坷坷,但于先生的意志一直很坚强,他的艺术风貌,一直昂扬向上。十几年前,在一次聚会上,当时已经80岁的于先生对我们这些老学生说,人渐渐老了,但精神不能老,艺术不能老,事业心不能减,这给我很大的震撼和鼓舞。我觉得,他就像一面旗帜,一直在引导着我,影响着无数书画艺术工作者。% o, y+ K' u- y7 c: h- {

$ }9 r+ h, V: }5 Z/ u: }/ K    诗画梅缘一生情
6 F4 N7 Q( h4 _6 }& O2 |3 \6 r
( {4 i5 X2 @$ O9 @  f; u* u. A9 `    刘曦林:著名美术评论家
& `0 }: r/ @5 B2 v$ D% v( f9 A
5 j1 N) i5 H5 p6 i9 x2 C
    ——古往今来,画梅者众多,但像于先生这样深入梅花世界的,却甚少。梅缘—诗思—画意构成他精神生活的灵魂,其诗与画,虽语汇不同,但互为表里,相互生发,生动地体现了一位老艺术家与梅花的情缘。可以说,他是一位真正的梅痴,并将中国画画梅的历史推向了新里程——实现了由古代文人自喻人生理想与品格到现代文人将梅魂、人魂与画魂、国魂融为一体的观念的转化,也是在美学上由清雅之美向阳刚之美的转换。他经过艰苦实践创立了自己的一系列笔法、墨法、章法和设色技巧,丰富了古今画梅的技巧。取得了“新枝老干任横斜”的自由,并以其画梅声著于当今画坛,辉耀于丹青历史。( u, l( P, a: S% A' e7 j
" [. s3 L7 G5 T' c' q. A
  D7 h6 d: _6 S  T
于希宁先生

! H+ x$ N# l/ S- U$ H    墨妙笔精时代风. W% g0 H! `  c9 E5 p/ \+ e' E% K
! s  ~$ J! `: q5 g- S
    刘龙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编审

+ N/ n) T  ]; `% v0 ?$ f( H$ g0 x/ F" }# D0 o" {: O  N9 T
    ——希宁先生题材广泛、笔精墨妙的花卉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功力,同时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这也正是先生花卉作品艺术魅力之所在。在“师造化”方面,希宁先生深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举凡山野园林的新奇花木、田园蔬果等等,均为先生俯拾即是的画材。在希宁先生众多的花卉作品中,结合吸收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优良传统。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构思与立意的文思与诗意,用笔运墨的书法构成,浓厚苍劲的金石意味等,都是先生多年对文人画研究、吸收、融化的充分体现。
( v" C2 t7 d+ K
" U6 V9 x: K+ O+ Z; U0 [( j! H    笔耕不辍写生路
. E, `; ~9 u$ p
! l: K4 r) z% i% O. Z( Q/ @9 o! e4 g0 ?, H    谭英林: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花鸟画家
6 b% A3 I4 b" H6 [1 U. u! Y

) Z+ A8 n( U$ P' T    ——有于老这样的老师,是我们的福分!无论从为人还是治学方面,他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在我的脑海里,前些年我陪于老一起去外地写生的情景总是清晰如昨。我们曾一起去苏州、杭州、武汉,每到一处,他不顾年老体弱,总是笔耕不辍,每次归来,画稿诗稿盈箧,让我们这些学生汗颜。他写的“梅花”诗有千余首,其他题材的诗、画也十分丰富多彩。他一辈子都执著于艺术,直到去世前几天,我去看他,他关注的还是绘画,还用手指点着怎么运笔……往事如昨,历历在目,我写下了一副挽联“才德修养治艺百载,造就弟子三千,薪火燎原;巨星陨落,大地震颤,留下寒梅万株,香飘人寰”,以此表达对老师的怀念。- ]% P& H# C0 s) ?
8 w' s8 w& ?& Z5 r" q

: b$ q9 f! J* G5 M. I8 M
于希宁先生作品

% l9 x& _/ S8 n% |' q4 R! ^    难忘先生知遇恩 & ]7 L$ L8 C2 s) x: ?* a
1 [4 ^+ a+ s' W- a
    孙敬会: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8 H9 \; A0 E+ H3 g. V7 I1 T4 _& m8 Y+ A4 r/ V
    ——前一段时间,我去医院看望先生,拿了印有他书画作品的挂历给他看,先生笑得非常灿烂,像父亲一样和善,给人温暖。先生诲人不倦,他对后学总是给予热情的帮助、提携。当年,我和李明媚夫妻二人都是从二轻局调到山东艺术学院工作的,于老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我到北京读书需要办理转学手续,先生亲自给叶浅予先生写信,帮助协调此事。还记得有一次,我们拿自己创作的历史题材的人物画作品《贵妃醉酒图》《文成公主》请先生把关,他看后十分认可,当时并没有言语,却趴到桌子下面翻找了好一阵子才起来,原来,他是找自己收藏的资料,以期对我们的创作有所启发。我退休后,准备成立山东圣邦美术院,先生一如既往给了我支持。先生的知遇之恩,终生难忘。
! K9 ~' S6 M3 d+ x: s* {& _7 M; E* \+ W( X
    不把自己当权威 % O$ q& i# ~) z5 \

/ V8 S5 y+ P8 P5 e9 ?- Q    岳海波: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 E# W4 n# N: ]' d$ Y+ o+ ^9 l' g9 c. x
    ——1983年我陪于老到烟台举办他的个人画展,在那里,我和于老一老一少朝夕相处,留下了美好难忘的记忆。展览期间,召开了研讨会,他让一些基层的美术工作者、书画爱好者给他提问题、提意见,并一一详细解答,根本不把自己当成权威。他上课时,给我们做完示范,也总是叫学生提意见,在解答学生问题的时候,把自己的学术观念、思想讲出来,这是他在美术教育上的一个特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