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还有咱们的优秀村主任

8
回复
279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7 11: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亲亲养母,有你相伴一路艳阳——记芦屯镇汝儿姑村委会主任于桂萍
" K: Z* u6 i: y7 u[
  营口开发区芦屯镇汝儿姑村村主任于桂萍,是全镇十八个村一个居委会唯一的一位女村官。认识她的人都佩服她为人处事的干练泼辣和风风火火、巾帼不让须眉的果敢劲头,可她以刚强外表下的一副侠骨柔肠,大义抚养孤女王艳十二年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 l* L4 [3 z2 n* U. f+ @$ V) |  在小王艳的记忆里,亲生母亲的形象很模糊。在生命最初的五个年头里,有娘的日子并无太多的温暖可言,因为父母长年有病,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能借的债都借了,家徒四壁,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根本就是司空见惯,许是病痛的折磨,爸爸的脾气很坏,动辄大发雷霆,甚至拳脚相向,这个时候小王艳多么希望能躲到妈妈的怀里寻求温暖和庇护,可在妈妈那里她能得到的却永远只有长吁短叹,泪眼婆娑。五岁的那个秋天格外凄凉,父母三天内相继去世,深秋的傍晚,暮色渐浓,夜凉入骨,一个衣着单薄的瘦小身影伫立在街头,眼里满是恐惧、绝望、茫然和无助。
7 E  H9 D- N/ z- v) ?  说起当年,于桂萍一脸平淡,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是觉得这个孩子太可怜,不能让她就流落街头。牵起那双冰凉颤抖的小手,母性的柔情刹那漫过心头,这义无反顾的一牵谁知就是十几年。收留的最初不是没有“斗争”的,于桂萍的家庭是再婚家庭,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带着一双儿女再进围城,能让家庭成员和睦相处,重拾家的温馨真的来之不易,对于桂萍的行为和突然闯入这平静生活的“第三者”,婆婆、丈夫和比王艳大不了几岁的小儿子一时都不能理解和接受。那个时候,于桂萍刚刚走上村主任的工作岗位,要强的她凡事都力求完美,琐碎而繁杂的工作几乎占去了她所有的精力,拿什么时间来管这个孩子是婆婆和丈夫对她的最大置疑。而她对小王艳的无微不至,这让儿子产生了深深的失落,而对来自亲人的压力,于桂萍没有动摇,她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婆婆和丈夫的顾虑,她每天都要比王艳来之前早起一小时,晚睡一小时,一天这两个小时用来专门照顾王艳,看着那个刚来时睁着惊恐大眼睛一天也难得说上一句话浑身脏兮兮的小姑娘一天比一天开朗活泼也清爽起来,看着于桂萍渐渐消瘦的面庞,婆婆和丈夫从最初的不能理解转变到每天也能帮她搭把手照顾王艳了,对担心王艳分享母爱的儿子,于桂萍一次又一次地开导教育,“于旺呀,王艳爸妈都死了,没有家,没有人疼,没人爱,没人照顾她多可怜,和她相比你多幸福呀,妈妈对王艳多照顾一些不是因为妈妈不爱你了,实在是王艳太可怜了……”小于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日子久了,在妈妈的影响带动下,他也渐渐接受了这个小妹妹,每次他出去玩王艳就像个小尾巴似的跟着他,有小伙伴欺负王艳,骂王艳没爹没娘,于旺就会第一时间冲上来“不许你们欺负她,她是我妹妹”。
9 |6 A+ m, v% X* L* E% ]  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小王艳像其她孩子一样背着书包上学了。小学二年级,有人千方百计找到于桂萍,原来是一对外地夫妇不能生养,通过人打听到于桂萍,冲着她的人品料想她带的孩子错不了,想领养王艳。经过一番细致的了解,确认了这对夫妇有能力让王艳过上好的生活,尽管难以割舍,但为了王艳的前程于桂萍还是做了决定,四年的共同生活让王艳对于桂萍一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走那天王艳紧紧搂着于桂萍的脖子久久不愿撒手,抚着王艳的头发,于桂萍说:“孩子,姨都是为了你好,新家有利于你的成长,新爸新妈会给你全部的爱,好好听他们话,姨妈会常去看你的”。如果说前几句话是于桂萍掏心窝子的肺腑之言,那么最后一句就是含着安慰的善意谎言,因为收养王艳的夫妇跟于桂萍约定,从此以后王艳跟于桂萍没有任何关系,永不见面。收养人的心情于桂萍能理解,为了王艳她愿意接受任何条件。6 v0 u2 b& h) k. M' p. ~- g% v
  半年的时间倏忽而过。当王艳再次出现在于桂萍的面前,于桂萍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王艳瘦了,眼神里透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沧桑。原来近两个月王艳的视力急剧下降,新爸新妈带她看了几家医院,都说王艳的眼睛先天有病,新家失去了王艳初到的温馨,新爸新妈的脸色一天比一天难看,言语一天比一天尖刻。这次他们是来找于桂萍退回王艳的,当着孩子的面,他们说:“这孩子有病,我们养不了,不想要她了”。于桂萍再次用自己宽阔的胸怀接纳了王艳。经历这次收养,半夜里,王艳常被恶梦惊醒,泪流满面,每次于桂萍都要搂着她哄上好半天。有一次,王艳突然说:“我真的很害怕,亲爸妈死了,新爸新妈也不要我了,姨呀,会不会有一天你也不要我了”。于桂萍说:“不会的,艳子,你放心,有姨在,那天永远不会来”。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于桂萍带王艳几乎走遍了省内的眼科医院,冒着刺骨的寒风半夜排队挂专家号、验光、测视力、住院观察,常有病友拉着王艳的手说:“姑娘,你有福,摊了个好妈”。对于桂萍的举动,有的亲友不理解:“一个捡来的孩子,值得你费那么多心血吗?”于桂萍说“正是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我才更要让她感到母爱的温暖,多带她走几个地方,多看几家医院,将来做出结论也不给孩子留遗憾”,最后的结论出来了,王艳系先天近视,无法医治,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度数会逐渐增大,只能注意用眼,靠戴镜矫正视力。半年时间,于桂萍掉了20斤秤,但在王艳面前,再苦再累她总是一脸笑意盈盈。: |/ O" b; l# e- h
  中学毕业后,王艳的近视发展到一千八百多度,她向于桂萍提到了不想继续读书的想法,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于桂萍同意了,处于青春期的王艳进入情感上的反叛期。有一次和以前的同学出去玩,同学带她去了网吧,只一次王艳就被虚幻的网络世界迷住了,刚一发现苗头,于桂萍就对王艳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王艳表面上答应了下来,背地里却依然我行我素。一天夜里九点,于桂萍处理完两户邻里纠纷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发现王艳不在,一问家人原来王艳一大早就和同学出去了,于桂萍慌了神,立即给那个同学家打去电话,找了大半夜才在镇内的一家网吧找到了王艳和同学,看到王艳,于桂萍长出了一口气,身体上的疲惫加上精神上的高度紧张,还有内心的巨大煎熬交织在一起,于桂萍眼前一黑……“网吧事件”对于桂萍和王艳的触动都很大。于桂萍决定改变方式,和王艳进行一次朋友式的促膝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王艳也向于杜萍做出从此不再涉及网吧的保证,为了帮助王艳彻底走出网络的虚幻,于桂萍找到开书市的亲友让王艳过去帮忙照看书摊,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王艳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培养她的自信心。& F- E4 }: L  h5 g. R. v
  为了让王艳能有一技之长,在18岁以后可以依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于桂萍送王艳参加了好几种技术培训,都因为王艳的视力问题未能坚持学完。目前,于桂萍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一门适合王艳学习的手艺,为孩子积累将来安身立命的资本。
' H) A; b% O) `, x# `+ G! F  十几年,于桂萍对王艳的付出就是这样始终一心一意,毫无保留。6 j' {+ a! U- c% h* }
  有人问于桂萍:“你做了那么多,艳子咋还管你叫姨?你心里平衡吗?”于桂萍一脸恬淡:“叫什么都只是个称呼,幼年的记忆和收养事件对艳子的刺激太大,我不图她那句妈,只要她健康平安地长大,有一天离开我也能自力更生,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就够了”。
9 t( D; k) H+ G& ?6 L* g2 W
  n6 A/ o2 c1 }% C! d) {# }8 a" O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11: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好的带头人——记万良镇大兴村村委会主任于宗道  
) i% p$ v* I0 a4 j/ z 2 R' c! r- P& Y% V) ?' u( C2 t
$ X' \& `: e, a! o; f1 L; @
    来源: 吉林日报
3 Y% q3 ~7 ]4 n( o- M9 {; U
; f6 q3 Q$ I. U! @1 O3 s% S  - n! q. O# G" Z
7 q- l6 B8 l% T! ~, ^3 d: i# y
    大兴村变了、变好了,这是了解抚松县万良镇大兴村过去的人对大兴村的一个真实评价。大兴村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大家说,是有了一个好带头人——村委会主任于宗道。
, Y) @9 Q% u, m- n# F# a  M3 \    # t0 T; `8 k- i# c7 m4 A
    大兴村过去的经济可谓是一穷二白,主导产业以种粮为主,生产模式单一,经济相当贫困。面对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的日益红火,2000年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于宗道暗下决心,三年之内让大兴村变个样,否则辞职“下岗”。
: F2 Q8 c' s' w1 B8 I   
: o% I0 s% k9 g    于宗道分析了大兴村离镇区只有2公里的优势,决定走人参加工之路。决定容易,但资金成为致富路上的老大难。惟一的出路是向信用社贷款。由于以前还贷拖欠,信用社不同意继续贷款。于宗道找上级领导、找信用社,表达群众的信心和决心,一趟不行,两趟;两趟不行,三趟。最后在七户联保的基础上,于宗道作所有贷款户的担保人,信用社终于给大兴村贷款了。当年贷款40余万元,年底还贷率100%。大兴村在信用社有了信用,加工户赢得了十几年来没有见过的“第一桶金”。2001年全村贷款140余万元,加工户达到38户;2002年贷款312万元,加工户58户;去年全村贷款740余万元,加工户达到全村总户数的98%。' K/ q7 D7 b6 Q5 b7 z
    " f# u7 ~) K$ v7 \2 @/ H
    五年来的人参加工业,使大兴村彻底改变了面貌,瓦房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和电话拥有率达100%,人均收入5000元,家家都有自己的机动车辆,其中轿车8辆。村民徐老汉说:“于主任真是能人,要不是村干部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哪会有俺们今天的好生活呀!”(陈长莲)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11: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群众信任的村官
; U- Y! A. Q1 b1 k/ m; n——记喀喇沁旗陈家营子村委会主任于凤贵
. r8 K0 G2 q+ N3 Z, y
; Q5 v$ B6 B7 u. c. _. U3 ]

$ e. Y: }& C+ u# X. c
  一天傍晚,当记者走进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陈家营子村时,立刻被一阵阵锣鼓声、欢笑声所吸引。近前一看,相隔不远,男女老少、一帮一伙,大家摇着扇子,晃着身子正忘情地扭着大秧歌。这里的文化生活居然如此热闹?疑惑间,村民们拥上前来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是村委会主任于凤贵上任以后所带来的变化。
4 f. h8 r; R. {, ?* R  他为村民买了1000把扇子
5 e5 u0 ?# E( v  S$ r& Z- w  2006年11月,57岁的憨厚农民于凤贵以3003票的绝对优势当选为陈家营子村村委会主任,这着实让毫无思想准备的老于有些始料不及。 5 e/ D% L+ Z; U: S0 g
  陈家营子村位于锡伯河下游,与松山区、红山区接壤,有近1320户5600多口人。很长时间以来,这个村的不少村民一到冬闲就摔扑克、打麻将、喝大酒,不论大钱小钱,你来我去的,弄得一些家庭经常吵架,很不和睦。对此,于凤贵和新组建的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决定先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入手,组织秧歌队,号召村民扭秧歌,慢慢改变一些人打麻将、喝大酒的不良习惯。说干就干,老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他自掏腰包2000元买了1000把扇子分给村民,村两委班子成员全体带头,立马组成了一个500人的大秧歌队,热热闹闹地在村里拉起了场子。而后不久,25个小秧歌队也开始从村头扭到了村尾。村民赵国义患风湿病多年,扭了一段时间秧歌,腿也不那么疼了。村民于传军告诉记者,扭起秧歌来,心情格外舒畅。“现在不打麻将不打仗,家庭和睦多了。”他边说边摇着扇子呵呵咧咧挤进了秧歌队。/ c) [* a$ B' \4 j3 F* l) j8 C
  一种方式引发一种结果,一个主意赢得一片人心。于凤贵和村干部们动脑筋改善群众文化生活,凝聚了村民的力量,唤起了大家干事的劲头。
1 i% I& _* M; g, R" U  他带领群众修建了防洪渠
, ^% z2 P! P" \1 B  陈家营子村上游是汩汩流淌的锡伯河,全村水浇地虽然较多,但多年来总是受到上面下来的山洪所威胁。特别是近几年,一下大雨就发大水,全村近600亩良田常常被冲被淹,农民们连续多年损失严重。也不知老天爷哪根筋有病,去年陈家营子村居然挨了两次洪水冲。村民李春和5亩多桔梗被洪水冲得一干二净,急得全家人号啕大哭。这些事让村官于凤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积极争取镇里的支持,发誓要彻底根治南大渠,永远不再让洪水冲毁村民的良田。在牛家营子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陈家营子村出资1万余元,雇用钩机开沟凿渠,组织村里壮劳力参与治理防洪渠。老于更是今天去金峰铜粉转运站,明天跑远航水泥,说小话,寻帮助,请求人家派车支援。附近几家大公司终于派出多辆卡车,垫道拉土。老于起早贪晚在工地指挥修渠,有时一靠就是一宿。那天晚上收工吃饭,大渠上不见了老于,人们大声小呼地寻找,终于发现老于在一个土坎上累得睡着了。看着这一幕,村民们心疼地说:“老于为我们村干实事,他是一个让人信得过的好村官啊!”经过几个昼夜的奋战,陈家营子村终于修建了一条1500米长、20多米宽的防洪南大渠。从此,这里洪水泛滥的情况在憨憨厚厚、老实巴交的村主任于凤贵手里得到了彻底根治。
, @. L- h. e2 G* B$ _  他要让村民收入达到5000元7 k6 ~4 ]: E. w' X$ c& Z
  陈家营子村占据了水地较多、交通便利等许多有利条件。这里临近市区,村民的观念也很进步。李汉兴老汉感慨地对记者说:“要是有个像模像样的村官领着大伙干,全村老百姓的日子就离小康不远了!”如今,村官于凤贵上任了,这也应了那句话,关键的时候就会出现关键人。有镇里的支持,有班子成员的帮助,有乡亲们的信任,老于似乎浑身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担任村主任才刚刚5个月,他静下心来琢磨发展生产的事儿,先后架设线路,维修机井,让全村的40多眼机井汇地浇田;而后领着群众开通浑水灌溉渠,让1500亩农田不再“饥渴”;最近,他的身影常常在夜间十一二点定格在为全村人造福的陈———砬(陈家营子)公路线上。他盘算着把村里的砖厂高点价格包出去,壮大集体经济,为乡亲们赚更多的钱。至于建暖棚、搞养殖,调整种植结构,老于和班子成员研究得最多,探讨得最细。他真诚地对记者说:“我们这届村班子一定争取在两三年后让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彻底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文明生活水平!”
: G0 \8 ?& ?8 Q5 I& V9 K" p  ·本报记者 张启民·: y$ p' P8 g/ l, e* `/ H
) `- \# ?  {5 {! q9 T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11: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鞍子山乡山海丰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于泽文
【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山海丰村地处庄河市鞍子山乡东南端,10个村民小组,700多户,2600人,
1 g0 G, S% }, m! p+ @1 p' _: A* Q" h耕地面积4700亩,现有3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成,54 名党员。
2 [+ s- ~( n" u, t1 c! U% T, \  于泽文,鞍子山乡山海丰村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多年来,在工作中坚持用“干
2 s. J$ V; Q( H4 V% L净、干事”的标准要求自己,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挂在心上。在于泽文的带领下,山海丰6 N' m7 H. {- q4 p  a! `
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已成为庄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7年,山海丰村实现社会& x: E' @! g- Q7 ?9 _7 {
总产值49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800元。在1996—2003年,于泽文连2 b$ w& v4 a* Q& W2 Q
续四届被授予大连市“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山海丰村被评为辽宁省民主法治, r: R# g* B0 i& ^% k
示范村,2005年被评为大连市平安村标兵,2006年荣获辽宁省文明村、大连市0 G: }" {+ p+ u
先进党支部,2007年荣获大连市十佳科普村、大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先进单位。; J# h5 n7 _; I6 I
  一、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做群众的榜样
& M( C. [1 |3 L' f% Z  “打铁还要自身硬”,要做一名百姓拥护信任的村官,自己就要走得正,做得正,8 v/ e+ x  U" p6 ~7 m- W% d
绝不当不吃亏的干部,好事让给人,难事抢着干,多少年来,于泽文就是这样做的。近
* `" A: U( R+ Z0 j+ K) h* u几年,村经济发展较快,上的项目也较多,尤其是集体虾场最多时用了60多人,还有- p3 t9 @. r% O1 |$ X& Z% s  @
新的南美白对虾试验基地等,于泽文和其他村干部没有一个为自己的亲属谋私情。说实. p7 v+ R& B7 h, e2 |
在话,谁没有亲戚朋友,谁没有三亲六顾,可是照顾了亲戚,就亏了百姓,这样的事于9 ~) f5 T& e2 g+ l9 a6 o' y' R) ^$ F
泽文绝不做。一些人为了揽工程、销饵料,带着礼物或钱找到他,于泽文始终做到送礼& `  ^6 V' m+ Y* P- O
不要,请客不到,村里所有买卖交易均由三人以上同时经手。当集体的经济有了较大发
% p1 s; ?# F( u展的时候,有人建议说村里该买台汽车了。村里条件好了买台车,办事方便,似乎群众# n4 ~6 c; |1 S+ l
都能理解,也无可厚非,但老于说有钱要用在刀刃上,用在发展事业上,不能“摆谱”,0 H* w1 V8 C, B- T8 b/ D
讲“享受”,至今,山海丰村也没买汽车。而发展集体事业,于书记的钱花的很大方,( {' P" ~5 M) F: j
近几年,村里每年用于公益事业的钱都达几十万元。2 `  Z; t# F* [9 j( A7 L5 w
  二十多年来,于泽文始终带头廉洁自律。他任村委会主任20多年来,从不参与经
. l4 ?1 H$ J' J# S  k济支出审批工作,而是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他定期检查审核账目,监督财务小组人" [: a& o4 x  M7 j" j4 S: d3 d
员的工作。他想,作为一把手直接把经济权,那么谁来监督他呢?这么多年来,于书记) v7 O0 ^& B' w' e
到市里、乡里开会、办事,没报销过车费、宿费,都是自己掏腰包。上级来人接待都是! @/ g4 l3 a7 i, j9 [8 b7 Z
在村临时食堂,用餐每人五元标准,超出的部分自己掏腰包。坚持公开办事原则,
+ v& F. G" G" ^1 R4 n) N1993年以来山海丰村实行村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不搞营私舞弊,每年都拒$ Y8 |6 S6 k2 }* q9 ^1 ]
收钱物达万元以上。每年乡里批给老于的奖金都在1.5万元以上,他除了拿出部分给9 p3 |. E  [! l
贫困户外,剩余部分给了村干部。由于自己能坚持清正廉洁,办事公道,每次选举都得
2 w+ ]9 @: r9 k  ]到群众的拥护。由于老于能以身作则,其他村干部都齐心协力跟他干,村班子的凝聚力
! m* F2 {2 C0 I9 R; K9 ~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在群众中威信不断提高。
' B" T. P/ b! O# I8 F: ]* G  二、埋头苦干,不计得失,做群众的表率
; Q& S9 d2 e& ^  常言说得好:“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是的,当. S/ r/ ~* b- Y
干部不能光指挥别人,在老百姓面前指手划脚,更不能光喊不干。要做群众满意的人,8 c7 x+ q$ O- w' {' v: o
自己首先得做出个样子来,时刻成为群众的表率。为能发挥好表率作用,这些年在工作' r$ g6 E8 R. P& x
上,老于始终做到埋头苦干,不计得失。一年365天,他没有休假日,多年没同家人
& A) W$ L  a5 p! a2 p5 T' [一起过春节,都是在村里虾场值班。他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吃住在虾场,既当指挥员、6 ?. d' F4 g4 l# M
技术员又当战斗员。由于注重管理,工作到位,虾场集体经营收入高于承包管理3倍以
+ `3 B6 V' S" ~* @' f上。水利设施修建,各项建筑等设计也都是他亲自搞,这就节省了一笔设计费,设计完% D: e4 B/ D4 a, F/ L- V
后再指挥施工。虾场里凡是村干部能干的活从不雇人干,从虾场维修开始,投苗、投饵8 n: K% G& j) x! G9 R7 A
到起捕,都由村干部来干,晚上村干部轮流值班,为集体节约了大量开支。特别是在防! _! K6 k% l6 h) Z7 h) I
汛季节,老于经常连续几天都不回家,家里的事都扔给了妻子。老于就是这样,一年到
! D# o- |2 H6 p8 Y头扔不下村里的活。
4 j+ l, Q3 A0 w  三、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做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 }+ x/ c! {5 s2 n& r6 w8 J
  时代在发展,干部责任重。对今天的干部来说,干事就是凝聚人心的磁场,不能干! f; Q% Y0 \) n0 }6 u( U# Z
事,不能带领群众致富,群众就不会买你的账。要干事,要带领群众致富,首先得解放
* |* z7 w" D! p" e; y思想,更新观念。在老于的倡导下,村里先后花去了几万元费用,多次组织党员干部、# d2 s, ?& O- f3 k3 U. g% X% ~. L
群众骨干,到外地参观,学习致富经验。通过参观学习开阔了干部群众的视野,激发了
5 e! X/ M* l/ Z! T致富热情,改变了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小农意识,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都有了不同程
# f( j8 S$ S# K' p. S) |1 ?+ y度的转变。在这基础上,老于又组织支部一班人对全村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思考,经过反
$ _6 @3 ^* `3 I' M+ h2 H复论证,确定了水产养殖业这一主导产业。几年来,以村集体虾场为示范基地,大力推4 z8 |3 f5 x; l+ q6 x" U0 I
广新项目,经过几年的试验探索,走出了一条杂色蛤、黑蛤、河豚鱼和日本车虾、南美* @; O, @3 h: f2 q- ?/ G% a
白对虾混养的成功之路,这个项目为集体创造了150多万元的收入。这个项目的成功! j6 d: [* k2 Z- z0 k0 V. c- o
带动了全村养殖业的发展,一些过去不敢干的人也加入项目中来,全村的养殖业很快发
+ z$ y1 \" `! C4 S* V展起来了。为使水产养殖业有新的发展和突破,村里又建成了纯淡水试养南美白对虾基
7 V8 @5 X8 A* s地,试养成功。后来又把全村的1500亩重碱水田改建为纯淡水虾圈,养殖南美白对3 a/ `9 u; G$ |% y0 D
虾,搞了两个淡水试验养殖项目。从2005年起,山海丰村已经走上了养殖加工一条. t# d8 |% M: X6 q1 S/ D3 p
龙的水产业发展道路,水产养殖成为山海丰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 `1 q) J; H# W+ b  N1 J( Y* v* t  四、不等不靠,做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 N' S; P! Q+ Z  2006年以来,于书记克服种种困难,不等不靠,带领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 L+ {# N) S/ q" f: U7 w  首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促进村容整洁。山海丰村原有的村
- J5 h0 F; m* P3 y, Q4 F屯道路、排水河道、水利设施状况已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为
9 K1 b1 a8 v0 j% ]1 T& x2 b改变这种状况,于泽文同两委班子多次研究并经过村民代表多次讨论议定,完成了下列' F. @2 P! K: [2 H& F( w" t4 F0 R& Y
重要工程。一是村投资了8万元装修了村委会的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室内进行了装修,) ~! d7 l5 ^* N
院内也做了美化。二是在乡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帮助支持下修柏油路5.7公里,实现了
! _9 L, ]1 a2 v2 v( I- P& W多年梦想的屯屯通柏油路。这项工程是从去年4月开始启动,路基改造时涉及拆迁的户0 K: p7 e0 g8 m$ W) c' `
共有150多户,由于工作做到位,群众积极响应,拆迁工作异常顺利,到8月末工程. x+ m. O* O' Q- L; z. a1 ?
全部完工。实现了屯屯通油路,为村下一步的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在3, Y# e, J1 S& @( j& ~
月份投资5万多元清淤山前、山后屯泄洪河道1800多米,涉及占地、割树、挪草垛、; x: W. G# x. z  C- @$ v
拆猪圈户36户。清淤后使50多户、800亩耕地不再受水淹。四是在上级和相关部
2 Q: n  i$ y: U- P% s+ b- f* C0 M门的帮助下,扩建了两个储水方塘,每年可储水4万立方米,解决了300亩望天田的
) ~: `' L5 V$ q插秧用水问题。五是投入3万元规划建设新农村示范屯,村把小黑山屯作为新农村示范
5 F  r/ e5 J! |) [, J- W屯,去年对这个屯的街道进行了整修,长短5条分街道全部达到5—6米宽,而且水沟; y3 T" r) s1 Y
畅通,路面全部由砂石覆盖。在整修道路时,共拆草垛26个,拆大小院墙300延长/ t9 ]- Q# M  ?! d- M! B$ z
米。六是修“一池三改”沼气池100个,自去年6月到10月全部投入使用。七是投; d7 P) j; D) d0 A* l* L
资10万多元在中心屯——冯屯修建了村民娱乐健身活动广场,从此,村民活动有了好
/ @. z% W4 @+ a  c% g' `: R" V+ {/ v去处,大伙积极性更高了。
( K) F; H5 `9 g/ i# i9 V  其次,强化民主管理,创新活动载体,促进村风文明社会和谐。凡涉及新农村建设8 o4 Y% r1 n2 _2 z# ?
的规划、修路、清河道、社会公益事业投资,以及各业承包等事项都提请村民代表大会7 {% I" K# r& R% Y
民主议定。村财务收支的条子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每个成员审查签字方可记账。做到民2 `  {) V0 r" z  `/ I, X% {% Q
主理财,民主监督。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在群众中积极倡导“树新风、做新人、创
& L: |+ E/ R( [. r1 O3 n新路、建新村”的发展理念,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促进民
# d5 E2 G4 z) _) H风好转村屯和谐。在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村都要表奖一些典型,其中有十六七个是为卧
( ^/ i  b7 S$ x3 @' a+ V* E, p床老人端屎接尿,喂饭,洗浆的好媳妇、好女婿,还要个别的好丈夫。采用这样的激励& }0 v% b% R, g' X* F3 I$ ?
机制,就是要弘扬正气,在全村形成讲孝道,讲文明的好风气。作为村集体,我们也给
0 |& s3 c- Y: l5 B3 v9 W群众带了个好头儿,每年为75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200元生活补贴,免收幼儿托管
2 L4 g, j" d7 K) X  }; ^0 q) u6 X费每人300元。目前,山海丰村无一例不赡养老人现象,无一人参加邪教组织,文明3 b5 n4 s6 n( F9 y4 i6 Y# |
程度明显提高。全村呈现出人心齐、民风正、党群亲的和谐局面。
( I7 w. i* ?! |9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于泽文将带领全村老百) N5 _% v8 ^3 A) R& {% v" S; w
姓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2 S" t  a1 M# z7 H: {
( U' S3 z+ r0 p* q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11: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乡致富“领路人”
作者:李学锋     来源:《河北科技报》2008.6.14     文章加入时间:2008-7-8

8 D" @* \( H& e8 F& J! K0 ~
 
张家口市大仓盖镇北甘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昌祥,为了寻找致富路,带领大家修路、打井引水、招商引资、科学发展养鸡业……一干就是7年,将一个群众生活水平低、集体竟负债累累的贫困村,发展成全市最大的养鸡专业村。# F4 I# L: Y% X) j9 ~; O4 G
    2000年时,于昌祥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养鸡大户,存栏蛋鸡5000多只,固定资产20多万元。而他所在的北甘庄村,由于靠天吃饭加上多年干旱,群众生活水平很低,村委会也是负债累累,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通讯难等问题突出。村委会换届选举后,于昌祥“临危受命”。上任后他四处奔走、多方筹措资金31万元,组织村民投工投劳,铺设地下饮水管道1.7万米,使乡亲们用上了自来水,彻底改变了“吃水难”的历史。于昌祥又筹资32万元,修建2500米的通村柏油路。
' L0 i) J5 u1 i' Y9 ]    2002年,筹资9.6万元实施了农网改造工程,解决了村民用电难问题;借助“千村经济振兴”这一契机,筹资10万元,为村委会安装了无线广播,300户村民装上了有线电视,170户村民安上了电话,全村20多台电脑上了网。这几项工程总投资近百万元,大部分是于昌祥克服重重困难,凭着自己的信誉在信用社贷、向亲戚好友借来的,特别是在柏油路工程缺乏资金面临停工的关键时刻,他连夜跑到市里朋友家借了5万元才解了燃眉之急。8 g" I; O! X' K# ^$ L. y: x$ }4 `
    北甘庄村村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但于昌祥并没有满足。北甘庄村有耕地3500多亩,可没有一亩水浇地,近几年持续干旱使种粮户收入无保障。于昌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筹资240多万元,带领村民实施了低产田改造“海开”水利工程,新打机井5眼,配套旧机井2眼,铺设地下引水管道1.98万米;发展水浇地2800亩,初步扭转了“靠天吃饭”的局面。
. ^) X  w  d- f, _% `1 E# @    为促进养殖业发展,于昌祥积极规划养殖小区,建起了禽蛋批发市场,成立了集品种改良、饲料供应、鲜蛋销售、防疫灭菌等服务为一体的养殖协会,定期邀请科技人员举办技术培训班,为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几年来全村蛋鸡存栏24万多只,日产鲜蛋1万多公斤,年产蛋量达3650吨,全村养鸡年收入达250万元,人均收入2000多元。目前,北甘庄村已经成为全市最大的养鸡专业村。 4 z2 }4 C1 O0 p( n, ]; K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12: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乡亲们的信任
! i1 h$ [2 @5 b, O8 l! I( J& l
& M9 Q! m# _4 O$ t
——记高村镇波浪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于国祝
: u: C  R: x8 K$ V' X
记者 刘旭明 通讯员 初泉建
/ b: o& f6 d" W$ t+ A) P5 k
    高村镇波浪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于国祝,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怀着对家乡的一腔热爱之情,揣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团结带领党员群众治脏图变、治穷图富,用三年的时间,改变了村里的落后面貌。该村先后被威海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称号,今年3月份,于国祝被授予“威海市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荣誉称号。

* P( \0 L, v/ ~3 f" \0 i) P( I2 `    回顾几年间走过的路,于国祝深深地体会到:村里贫穷,自己再富也抬不起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得有让家乡摆脱落后的责任心。1978年,初中毕业的于国祝开始做起了小买卖,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生意越做越顺手。头脑灵活、思想解放的于国祝,2003年在承包了一条客运线路后,又在村里租地种植了20亩西洋参。由于会经营、懂管理,当年收入达6多万元,成为村里的致富能手。
& z6 m, ?; l% H) d2 R
    由于波浪后村集体经济差,前几年村里脏乱差的环境一直没有改变,这让于国祝的心里很不舒坦。从2000年开始,全市上下都在大规模地搞街道硬化、连村路工程,而波浪后村不仅没有动作,反而比以前更乱、更差了。全村仅有的一条主街道,被分成了三截,坑坑洼洼,车不能进,人不好走;临街一片牛棚、猪圈、鸡窝,夏天臭气熏天,雨天污水横流,家家户户出行都要绕着走。对此,于国祝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04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时,于国祝和妻子商量说:“我想参加选举。”但遭到了妻子的反对:“咱这穷村、乱村你也不是不知道,几届书记都没办法,就你能行?再说要是能选上的话,咱们家的客车和西洋参怎么办?为什么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遭那份罪?”亲戚们知道后都提醒他说:“国祝,出来干是件好事,但可得准备着遭罪、受气呀!”于国祝坚定地告诉他们:“你们放心,这些我都不怕,我铁了心要干,就是图咱村能有个好样!”当年,于国祝以96.7%的投票率,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在就职大会上,于国祝承诺道:“群众选择了我,给了我施展抱负的机会,我就要带领大家摆脱贫穷一起致富。”于国祝告诉记者:“从当选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到群众的选票沉甸甸的,不为群众干点实事,群众就会在背后戳脊梁骨。我暗自发誓:哪怕是脱几层皮、掉几斤肉,也一定要让每一张选票都闪金光,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
. N0 V' t) ^7 H5 [% c$ q1 ~
    当时,波浪后村欠外债达4万多元,而一分钱的进项都没有,要干点事,谈何容易。但性子犟的于国祝,在详细了解了村经济的具体情况后,将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召集在一起,商定如何清理部分村民多年无偿占用的集体资产。事情一传出去,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说风凉话的更是比比皆是。但于国祝不为风言风语所动,他说:“为了波浪后村能尽快还清债务,村民们能富起来,我定了的事就非要干好不可。”他组织村干部和党员成立清查小组,对各类集体财物的下落进行了逐一核查,对追缴回的30多件物品进行了公开拍卖;对下落不明的,本着“谁经手,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同类物品最高叫行价格进行赔偿;对拒不补交租赁费的村民,通过司法手段进行了彻底解决。清偿后,村支部用拍卖的钱,还了拖欠群众的3万多元债务。此事震动了全村,不仅扭转了村风民风,还提高了村支部的威信。
: k" ^+ c5 [1 T  x* w" S. y- }
    有限的村经济,并没有拦住于国祝改造村容村貌的步伐,为了尽快改变波浪后村的整体面貌,他计划从整修村内的中心大街入手,逐步改善全村环境。过怕了“脏乱差”生活的村民们非常支持于国祝的决定,大家自发地参与路面的硬化工程建设。为了节省建设中的花销,于国祝在党员会上建议大家:凡是自己能干的,都自己动手;凡是自己不用集体能用的物品,都积极捐献;凡是能对外求助的,都想方设法上门争取。随后的30天,全村的所有党员和群众不仅义务参加劳动,还用自己的车将施工用的石子、沙子等材料免费地运到了工地上。在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仅花费了6000元钱,就将长200米的中心大街整修一新,并自己动手改造安装了20盏路灯。现年70岁的村民毕道荣告诉记者:“当年修这条中心大街时,我们全村有100多人参与了建设,场面太壮观了,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9 L; n) N$ J* p) C3 X
    就靠着这种精神,波浪后村采取“集体收入拿一点、四处‘化缘’筹一点、群众自愿捐一点”的方式,先后筹集资金6万多元,硬化了连村路,改造了“两委”办公室,建起了文化大院和7个小花园,在街道两侧栽植各类绿化苗木8000多棵,使昔日的破烂村变成了秀美的新家园。去年,于国祝又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在村东的老青山上打井,利用山高自流的方法,仅投资10多万元就为全村村民安装了自来水。

" ?: {3 H% w2 {9 V' [
    “有项目,才有发展,才能让乡亲们富裕起来。只有壮大村经济才能彻底改变村面貌。”这是于国祝念叨的最多的一句话。去年,于国祝在为村民安装自来水时,发现村中的老青山上的植被与岩石错落有致,山间镶嵌一湖清澈池水,景色怡人,具有开发价值。在自来水工程结束后,他就联系与自己有多年交往的原倪氏海鲜酒店的老总倪永军,请他来开发这块“宝地”。今年,倪永军多次来山上考察,并做出了在此投资开发旅游度假村的意向。这下,于国祝可乐坏了,他高兴地对记者说:“这个项目如果能搞定,我们村可就真要富了。”
; X: g7 g- B' b4 y% D- Q# u1 C6 U
    如今的波浪后村变亮变美了,村支部的凝聚力增强了,支部号召的事群众一呼百应,和谐文明之风吹遍整个村庄。村内优越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还吸引不少企业来村签订厂房租赁合同。在于国祝的带领下,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新农村正在高村镇迅速崛起。
3 y0 b' E8 `2 U) n: a+ w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12: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鬼才村官于建初
[作者:璩毅 来源:益阳日报
$ w1 Y  I) C2 P6 ^  J$ [
  一个人,一次变形,醉悟人生;一个村,一次选举,万象更新。  " ~$ M4 t8 y% v6 z' Q3 N

5 u8 B9 E* J. Z" {1 c0 \; b1 w  环顾四周,桃江县大栗港兴坪村悄然蜕变:路宽了、灯亮了、景美了、水通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4 K& w) G# c. l9 R

) d( S' {1 z4 M  由省政协委员、作家、老总到村委主任,观望过往一路上深深浅浅的脚印,于建初笑了,即使有汗水,也有泪水,“但与家乡实实在在的变化相比,这算不了什么!”  + ~  S- V; i5 D' Q; u
, V0 X8 s9 x0 [' d
  变形,取与舍的权衡  
0 T! Z  q3 E8 H  q5 o$ c! y8 ?8 z% W  f; W; a$ T
  “我要回乡当村长!”听到于建初这句话的时候,助理刘允歆惊诧得“差点被刚入嘴的茶水呛到”,但看到对方一脸正经的样子,他知道这绝对不是一句戏言。  
  b, m! D5 l- g8 \/ a. L9 y
- [' ~6 C4 q6 Y0 C7 U9 @  得知这一消息时,妻子同样一愣,满脸惆怅地抱怨着:“想想平时公司上下大事小事够千头万绪了,还要大老远跑去管理村子,真担心他身子骨受不了。”  % Y2 S, M- L9 ?2 t* ^& d9 w' l3 g

8 k& J- S% s7 W! Q& Z+ @7 |3 M  新的挑战,意味着更重的压力。“既然选择了,就应干好,就应对得住家乡父老!”面对这个潜伏在心中多年的梦想,从戎多年的于建初,不断警醒自己:担子虽然不轻,但绝对不能轻言放弃!的确,一如他最爱挥毫书写的“奋斗”二字,不管是在文坛还是商场,于建初从未向任何困难低头。九卷套300万字的《于建初文集》、《脚都》等文学作品先后问世,总资产逾亿的派力斯(集团)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累计捐款捐物600余万元,一路走来,自己何尝不是直面阻力,勇在潮头立。  ; d) m6 |7 |/ ~$ m

( f) Z1 p' D4 u  但在做这个决定之前,他内心不能不说是五味杂陈。一边是公司房地产项目正值关键时期;新小说《茶都》正在创作过程中;因忙于事业,花在家人身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加上积劳成疾,肠胃病不时来闹腾。另一边是内心一直惦记着的家乡建设,现在自己有能力了,理应付诸实践。  ! P+ a! H3 l& z% z0 R
/ X7 J* d0 e' L, N! m7 n3 D% v6 s
  2006年10月,于建初突然失踪了好几天。回长沙后,他二话没说,立马敲定竞选村主任一事。  ! E1 A# Z9 F; e, P
. s# }# S$ A4 G3 V
  一场短暂的对话,彻底清除内心迟疑。细心的妻子后来发现,那几天丈夫原来是一个人偷偷回了兴坪村。漫步在那条自己儿时踩过千万次,现在却荒草丛生的田埂上,于建初邂逅了一名独自放学归来的小孩,“你读几年级!”“一年级!”“爸爸妈妈呢?”“打工去哒!”“为什么要出去?”“供我读书!”“你想他们吗?”孩子有点不耐烦,横瞟了一眼,默不作声,悻悻而去。望着留守孩子背上那只破烂而孤单的书包,他暗暗握紧了拳头。  
1 }8 Z" Y  T. w0 H9 ]3 f, V$ D/ t' t0 N/ L* [
  “新农村建设,需要带头人,无论如何,我都得回去。”于建初嘴上挺硬,但内心还是酸楚交杂,这个一向沉默寡言的汉子,并没过多地向妻子解释,而是从花店抱回一大束百合,悄悄搁在卧室床头。“今天我去药店给你再买了一些药,你要记得按时按量吃。”妻子的叮嘱让气氛变得缓和,但一股更为浓郁的愧疚,迅即在于建初内心奔涌起来。  
8 u9 u" z, t; a4 x9 S' l
# n; Y- K* i! N9 M  2006年11月,通过村委会直选,于建初全票当选为兴坪村村主任。当晚,他一宿未能合眼,心里很清楚,挑战还刚上路。  * U- m4 S& {$ o) A4 Q6 _- l
+ O+ x! P+ m2 v% ^- L- U) Z& x/ Z& |
  变更,进与退的对照  
+ {6 j+ n; p5 Y6 {! F3 L% r. y# O
  “这个村主任我不当则罢,当就一定要当好,我将竭己所能,带领大家致富,三年内,保证将兴坪村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样。”回想起一年前拾过接力棒时于建初掷地有声的话语,兴坪村69岁的退休教师黄国峰眉头一皱,不由得为自己当初的怀疑后悔不已。  4 ?8 @  b6 Z$ F: `- C) f
3 W; w# K% U: [& t# A6 n
  选举当天,黄国峰心中犯起了嘀咕,想着这么多年来村里都还是老样子,他不信一个人过来就能改变么子。他甚至还担心新村主任“在其位不谋其政”,浪费良好发展机遇。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不攻自破了。  2 N6 E2 ^  n1 C$ i

* x+ ~, i7 M8 f* Z% U  不进则退!叱咤商场多年的于建初深谙其道。选举结果出来后,他便带领公司几个骨干驻扎在村子里,上山下地,实地观察,挨家挨户征求村民意见,充分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结合自己心中的蓝图,着手酝酿良久的“兴村”计划。  
2 z+ m0 \+ M: Y+ h
7 u5 v' f; l- g# J  站在占地800余平方米的村委大院门口,黄国峰如今乐得合不拢嘴,蒲扇在手中摇得呼呼作响,兴致盎然地给记者当起了导游:“左边是图书室、乒乓球室、棋牌室,右边还有电脑室、办公室、会议室……”  
& n7 P4 w. A8 d& B. s  z* o6 n* |! {* m! A" M( a  p0 L) d# _
  走在宽敞干净的水泥路上,于建初步履轻快,秋风拂面,空气里弥散着淡淡的稻香,而以前,漫天飞舞飞扬跋扈的,可是滚滚尘灰。这位在城市里闯荡多年的村主任,喜欢挨家挨户去踏访,倾听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我们不能有任何放松!”听着于建初语重心长的叮嘱,村长璩国峰并未感觉心烦,倒是打心里佩服,“他敢作敢当,做起事来像拼命三郎!没他,村委办公楼、水泥路,还真的不能咯快修起来。”指着脚下那条5公里长的水泥路,这位村长有些激动,“不说他自掏腰包50余万修起来的村委大楼,仅咯条融资60多万元的路,于总可没少费心。”  " u; B( _/ r5 }. @5 s9 e( I% `( ?! ?% M

6 H4 P4 }! u) j! k+ v" f( A  于建初深深的懂得,要想兴坪村变样,首当其冲的就是改善交通条件,让天堑变通途,方能让新农村打开致富大门。为此,他将村里的主要干道及组组通、户户通的道路进行了一次大改造,修通全部路基,硬化也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过去那条遇雨便泥泞不堪、寸步难行的小道,只能以记忆的形式,在村民脑海中浮现。  
( z: D& C: Y& C/ a3 j/ n  Q$ r7 k( o  E, H
  变通,得与失的博弈  
. i8 h! F7 [& o3 u. F, y
5 t& o% @+ X- m7 ]  “变化仅流于表面,要想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势必得变输血为造血,所谓变通。”于建初工作笔记扉页上的一段话,成为心头醒目的坐标。  5 r, l; G: t4 Z, a3 P; z
: o, X' F' y: \" z
  他不仅如此千番琢磨,而且勇于力行,按助理刘允歆的话说,“不是这样的话,那真不是他的性格了。”在这位与他共事多年的老朋友眼中,当选上村支书后,虽然成绩写在每个村民脸上,但对于他来说,还远远谈不上收获喜悦,“反倒是越到后来,他越是眉头紧锁,经常闭门冥思,电话也一直打个不停,还老见他咳嗽。”  
1 a( C  @) ~  K3 G" k) S8 c& a
7 e' @7 a( u* `8 X- g  思路决定出路,要突破困境,营造经济增长新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势在必行。于建初亮出自己精心设计的两大新招。  " P, c2 |/ b. n/ v
# {4 _- e6 N4 {9 Y. E: }* F
  请进来!他首先亮出手中的第一张牌。2007年4月29日,暑气熏人,但兴坪村村委会大坪仍挤满了村民,大家喜笑颜开,因为村里“出大事”了!上午10时,鼓乐齐鸣、彩旗飘扬,伴着欢快的节奏,兴坪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授牌及农业科技园启动仪式拉开帷幕。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项目部部长符中士、省政协原主席刘夫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余一峰、省工商联副会长史雪华及陆国柱、陈菊芳、符定安、胡非清、伍晓芹等市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村主任于建初为推进该村新农村建设、促进家乡发展,又迈出的重要一步。  " T" R3 Q$ p- [
) |! a; p1 c8 d9 `! X5 w% b
  为建设好家乡,于建初煞费苦心,他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发动在外的兴坪籍人士出谋出力,共同发展家乡经济。栽下梧桐枝,引得凤凰来。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南省工商联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南农业大学“双百”科技富民工程示范村、市工商联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经促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一块块金色招牌,是鼓励,亦是旗帜。  ' F3 o4 f) V  Y1 {" t
% X) G9 f  d! |, x" E& F5 Y
  请进来,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在狠抓粮食生产前提下,村里鼓励和扶助村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发展种植和养殖业,积极发展村办企业,坐落于兴坪村一字山组的农业科技园,秉承农业产业化与招商引资的理念,引进湖南神农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首期投资400万元,打造一个占地20亩,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此外,一个占地20亩的大型示范养猪场,两个肉鸡养殖户,100余亩的鱼塘……农副业风生水起,为新农村建设换来源源活水。  # E0 @' e5 ]- p6 J) v8 v

- Z+ P( F- I' z6 P- W5 ^  兴坪村,旧貌换新颜,村委会科技培训班与日俱增的学员,乡间日渐增多的朗朗笑声,印证着大步奔小康的信心与欢悦。2007年,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可达8000元,这个数字是改革开放前的十多倍。  ( t8 _' l: @, U) A  Z3 |& H/ v" v: \

" \1 d6 D/ h1 d. Z' E" x$ u  醉了?没醉!在农业科技园落成庆典宴席中,于建初频频举杯,脸上挂着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承诺兑现后的笑容,借着微醺之意,激情满怀地感悟着他的人生。妻子买来的药片,虽然因忙于建设没按时服用,剩了一大半,但他仍心满意足,在一个毕生的梦想面前,什么是得?什么是失?他都了然于心。  
2 A. Q3 [- @$ i% `1 ]9 p7 M
/ Y/ \# V# x# w; J$ W6 e5 i0 `  由公司老总到村委主任,观望过往一路上深深浅浅的脚印,已是不惑之年的于建初笑了,即使有汗水,也有泪水,“但与家乡实实在在的变化相比,这算不了什么!并且,后面的发展之路还很长。” (璩毅)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12: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淮阳于集种猪场规模喜人
    淮阳县齐老乡于集行政村村主任于国华,先后投资一百多万元兴建了“鳌翔种猪场”。经过近三年来的滚动发展,养猪规模逐步扩大,今年已出栏种猪二千多头,商品猪一千多头。图为于国华正在用手机与客户联系业务。(张维亮韩元新摄)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12: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于姓人口多,村主任也多,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引用网络上的一些信息资料,以期望大家把自己身边的村官的闪光之处能够放到这里大家一起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