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2-22 14: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9-2-22 14:32 编辑 ) j2 n. g x6 ^! W
3 g) j, L& c% @4 Z9 g# O T
9 {; n& m" E$ k- _" ^$ `从天津走出的中国外交官) z& e+ P) g- D8 ?( k
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采访,,我们有幸会见了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于振起先生。聊起来,从于大使话音中偶尔蹦出的“天津味”,使我们猜想于大使可能是天津人,或和天津有渊源。一问,果然如此。于大使高兴地说,我就是天津人,你们是我就任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两年多来,接待的来自家乡的第一个官方代表团。
- _$ }/ P$ L6 J# d5 D/ M0 r7 A累人的“国宴”9 Z) x; B+ X) _- T* q/ b3 j; k
6月8日,我们到达明斯克已是夜间一点多,这时正临白夜期间,欧亚大陆呈楔形延伸10460公里,其尖部在西方,白俄罗斯就位于这个尖部,因此夏季昼长夜短,而冬季昼短夜长。虽是午夜却似傍晚,街上、草地上还有游人。这种天很难让人入睡,而天只朦胧黑了一会儿就又大亮了。上午我们参加了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关于市场经济问题的学术研讨会,这是专为天津社科界代表团来访而举行的,与会的专家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对天津的开发区特别感兴趣。' X, `' g1 c( e0 N4 _+ z
当晚,于振起大使在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馆为天津社科界代表团访白举行欢迎宴会,同时邀请白俄罗斯科学院的有关领导参加。第一次在国外参加大使举行的宴会,感到很新鲜。宴会厅悬挂着中白两国国旗,所有的餐盘都是“国徽瓷”,菜单上也印着国徽,每个人的名字都印在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座签上,正式而又隆重。这是驻外使领馆对外活动的最高礼遇。再加上丰盛精美的中国菜,纯正的茅台酒,令我们和白俄罗斯客人都很高兴。宴会前,于大使给我们讲了这类宴会的惯例,白俄罗斯人很讲究礼仪,宴会上主人与客人的轮流致词要 贯穿宴会的始终,以便营造出热烈气氛。于大使第一个站起来,用一口流利的俄语欢迎天津代表团来访,祝这次学术交流访问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祝明斯克和天津加强经济、文化友好往来。他还介绍了中国企业在白俄罗斯投资的情况。7 K2 g4 ]: b; ?; `1 h" ]) O+ x
接着白俄罗斯科学院第一副院长维佳茨致词。然后是天津代表团团长万新平谈访问白俄罗斯的感受。接下来白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热情赞扬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再接下来,中方一个,白方一个,每个人都要讲话,无一幸免。不过,从这里我们又获得了许多新的信息,宾主双方越来越兴奋。只顾说话和听别人说话。看着满桌丰盛的饭菜上来又撤下,茅台酒也没空喝。心里暗想:这样的宴会真累啊。
, D3 }2 u7 V1 y于大使说,每年国庆节和新年、春节前,都要以大使的名义举行一系列大型宴会,以增进两国友谊。许多事情就是这样沟通,促成解决的。看来外交官的生活真不是那么轻松。, Y; E- K6 d" W9 [; s* A1 n7 t- S
于振起说,在老百姓眼里,当外交官很神圣,令人羡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13亿中国人民。也正是因为如此,外交官的责任重大。外交工作直接关系国家利益,方方面面不能出一点差错,“外交无小事”。另一方面,外交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外交官有不少特殊的酸甜苦辣,比如长时间远离祖国和亲人,思乡之情是很重的。于大使一家三口分别在三个国家,妻子在中纪委工作,女儿在美国读书,一家人已经连续6年没在一起团聚过年了。过去靠电话,现在除了电话还靠发“伊妹儿”通信系,诉亲情。
3 ?' q, U1 y" v+ E0 @3 h D他是天津老三届( P# p# q$ Q1 Q. c& W! I
于振起1966年在天津16中学(现耀华中学)高中毕业。当时,毕业考已考完,正复习准备参加高考。他的理想是报考清华大学,学工科。可此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不久中央又宣布废除高考制度,上清华的理想也随之破灭了。1968年,他和同学一起到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插队。在这个半农半牧的地方,他学会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对中国农村和农民有了直接认识,在这里他度过了难忘的四年。如今,他仍然十分怀念当年插队的“第二故乡”。他初中、高中学的是俄语,劳动之余也喜欢念念,俄语一直没丢。1972年他被选调到天津师范学院(现天津师范大学)上学,工科学不了他想学物理。那时入学前有个摸底考试,考语文时他图省事写了一首诗,没想到此诗得到校领导的赏识,分班时,学校非让他上中文系。他不想上,仍希望学物理或俄语,和学校争取了几次,也没结果,最后还是上了中文系。这期间他读了许多外国文学名著和马列著作,当然俄语也没扔。毕业后,留校在马列主义教研室任教。1978年国家恢复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后,他报考了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他基础好,俄语好,一考就考上了。当时他的爱人马 还在内蒙古插队,1977年刚生下他们的女儿于凡,第二年便参加了高考,并且也考上了南开大学历史系。此时马 还不知道于振起报考了研究生。在北京站,于振起接到刚从内蒙古坐火车回来的马 时才告诉她:“我也考上南开历史系了”。
2 J) Y3 ?! ~, K( D v" h* {7 K1981年在南开硕士毕业后,他又回天津师大任教。1985年国家恢复博士生招生制度,当他得知北京外交学院招俄苏外交史博士研究生后,决定去考,并考了第一名。1988年博士毕业时正值中苏关系开始解冻,他被分到外交部苏欧司苏联处工作,从此开始了外交官的生涯。% q) U6 \1 \' J6 x5 U: W( @3 [
建馆的艰苦! V& Z( V+ X+ j, }0 q
“一般人往往只看到外交官风光潇洒的一面,不大了解他们工作的艰辛。”于振起谈到,1991年底,一夜之间,苏联解体,一分为十二。除俄罗斯外,我国面临在前苏地区新独立国家开设大使馆的任务。时间紧,任务急。1992年2月,外交部任命他为中国驻乌克兰临时代办,带2位同志去乌克兰首都基辅建立大使馆并开展外交工作。从接通知到出发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个人的事没时间考虑,先把建馆的事办好再说。当时在乌克兰他们连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抵达基辅时,只有乌克兰外交部礼宾局长到机场迎接他们,随后把他们三人安排到涉外宾馆——罗斯宾馆,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就这样在罗斯宾馆开始工作了。首先要向乌克兰外长递交中国外长签署的代办任命书。时间已约好,但是没有自己的汽车,饭店一时又找不到出租车,外交上遵守时间是第一位的,于振起和助手小赵决定步行走到乌克兰外交部。以这种方式参加重要外事活动不能不说是外交界的“新闻”。
+ m4 Z# h- W* y* t1 _建馆初期非常艰苦,人手少工作多,一人要顶几个人用。住在饭店里只能吃西餐,连续吃了二十几天后就吃反了胃,每次到饭店餐厅门口都不想进去。后来他们拖人从莫斯科带来一些方便面,三个人用电饭锅煮方便面吃,觉得香的不得了。直到1993年夏天,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才有了正式的馆舍,车配上了,各部门人员陆续到齐了,搬出了饭店,有了做中餐的条件,终于自己可以做中餐吃了。据说这种建馆方式在新中国外交史上从未有过,这也叫特事特办吧。
7 H- B, `3 P' G0 d经历苏联解体阵痛
# c! j5 H2 D+ ] h; b- Q N于振起经历了苏联解体以来变化的全过程。
+ a7 }9 y1 k1 ?' N1991年12月,前苏联三个加盟共和国的三个领导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凯维奇)在白俄罗斯西部的别洛韦日森林签署协议,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这个协议被称为“苏联的死亡证书”。* n( z, o6 X2 \. d3 |2 P! O- ` a! h
此前,于振起正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在校园、在街上,都能感到当时苏联国家领导人的政治威信降到了相当低的程度,政治笑话满天飞,而经济状况越来越差。那时他住在列宁大街,要买点肉,要很早就去排队,商店开门之前没人告诉你有还是没有,排了好半天等开门后也许只有五六个人能买到。只好第二天再来。牛奶和面包也时有时无,好大精力要用在抽时间买这些生活必需品上。鸡蛋就更难买到,菜只能卖到胡萝卜、洋葱、土豆“老三样”。西红柿和黄瓜很少见。尽管食品短缺,但这里的人很文明,排队不吵架,没有加塞儿的,不少排队的人都带本书,边排边看,不着急。
" h( ? E# s7 y* M/ }' @( {8 B& G) K那时虽然东西少,但也很便宜,买一套名牌西服不到十美元。当时国内人到了莫斯科大多喜欢买西装、大衣,有的还买墙纸、纱帘、圣诞树等带回来。那时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百姓也受了苦,乌克兰一位官员说,我们一家人有住基辅的,有住莫斯科的,也有住哈萨克斯坦的,苏联解体一夜间我们变成国际家庭了,真是有苦难言。/ y$ z5 z; i( A, v
然而 1992年新年刚过,俄罗斯政府宣布放开物价。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物价似脱缰的马,一发而不可收。“苏联解体综合征”造成的各种经济社会后果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商品多了,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买到,包括各种世界名牌商品,但物价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6 Q0 l2 `' q6 T7 h他们1998年于振起被派到驻俄罗斯使馆工作,一直干到2002年2月,住公使衔参赞。在那里他目睹了叶利钦辞职,普京上台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在借鉴中国经验
D: w0 h1 @2 J; m+ J现在于振起在白俄罗斯任大使,这里的人对中国人从心里佩服。中老年人特别是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战士,对中国改革更有浓厚的兴趣。总有当地机构请于振起去做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演讲。一些老战士听后激动地说:“苏联解体后,西方舆论认为共产主义失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成果证明: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 d8 ]: h n F$ R再一次宴会上,白官方人士祝酒时说:十九世纪是欧洲的实际,二十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他们开玩笑说:“再过几十年伦敦交易所将不是用美元,而是用中国人民币做比价了。”每当这时,于振起总是从心里为伟大祖国感到无比自豪,同时也会实事求是地告诉对方,中国改革开放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清醒地知道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努力克服。. q# y" z- \3 e6 M" l* d: v; [
于振起深有感触地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公认,白俄罗斯人在佩服的背后还有向中国学习的愿望。
6 N+ u, ^' D* `9 M苏联解体以后,独联体各国所走的改革道路不同。俄罗斯实行的是经济上的全盘私有化,即所谓激进的“休克疗法”。这种办法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公有制在很短时间内变为私有制、社会财富很快被少数人把持,造成社会穷富悬殊太大,社会不稳定,官员腐败严重。而白俄罗斯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
. e5 T6 P6 S4 Y7 m( @& r: U白俄罗斯国土面积有20多万平方公里,近1000万人口,综合经济实力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位居第三。苏联解体以后,白俄罗斯也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白俄罗斯特别欣赏中国的经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三次来中国访问,并在本国培养高级干部的总统管理学院讲话时,要求他们认真学习中国的改革经验。白俄罗斯分6个州,每个州都借鉴中国经验搞了一个自由经济区(类似中国的开发区)。白俄罗斯科学院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情况特别感兴趣,因此特别就这个问题与代表团进行了深入研讨。白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渐进式发展。他们提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首先是面向全民、面向大众,考虑大众的承受能力并要给大众带来好处。在社会保障方面,白俄罗斯目前还基本沿用前苏联的方法,国家财政要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补贴居民的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这对国家财政来说虽然是个负担,但它关系到千家万户,所以对这方面的改革当局相当慎重,避免引起太大的波动。目前,已经开始在教育和医疗方面进行局部改革,适当收费。
6 c8 t9 D4 q; x3 x! ?白俄罗斯特别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实行经济成份多元化。目前个体和民营经济在整体国民经济中占20%,由于白俄罗斯坚持稳健的经济改革政策,保证了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平稳发展,避免了许多独联体国家政治动乱、经济混乱的局面,是“苏联解体综合征”较轻的国家。从1996年开始,整个经济结束下滑局面,开始回升,并一直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6.8%,人均达到近1700美元。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是9%。白俄罗斯经济发展较平衡、城乡差别不大,收入差距不大,为4倍左右(人均收入差距世界平均水平为10倍),但第二产业发展快一些,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R" {4 p, y, I& p; c) a' N
愿中白加强合作发展
$ q$ R! [& f3 S! y于大使介绍说,白俄罗斯的工业实力较强,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白俄罗斯的微电子、光学仪器、激光、家电、载重汽车工业等相当发达。重型载重汽车的销量占国际市场的30%。白俄罗斯的许多科技成果由于缺乏资金,很难转化为生产力。因此,他们非常希望和外国合作。目前,我国的山东省、河南省都与白方建立了“中白科技园”,一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白俄罗斯的科技成果很实用,也基本没有转让障碍,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在这方面的合作潜力很大。另外,白俄罗斯第三产业欠发达,超市、旅馆、餐饮服务等行业欠缺,也希望外国前来投资、合作。
4 G5 ~7 p1 `# c6 y4 c( K于大使说,目前国内对白俄罗斯的了解不足,双方民间交往不多,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相互了解和沟通。你们是我接待的来自国内的第一个社科界的代表团,开辟了两国合作的一个新领域。希望你们把在白俄罗斯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国内,首先是天津。另外,白俄罗斯政治稳定,各方面基础都不错。中白两国关系很好,在一些方面的合作潜力很大。
3 L- j; V9 E% k5 }8 W2 W# w近日,于振起借回国述职机会回到老家天津,正值今晚报二十年大庆,他应邀到今晚报参观,兴致勃勃地登上今晚大厦顶层,凭栏眺望天津景色,备感欣慰。他说:天津的变化太大了,真是一年一个样,如果几年不回来,肯定会不认得了。从这些高楼大厦和四通八达的道路可以深切感受到天津的飞速发展。- N. j3 N( [% U* E
于振起表示,祖国日益发展强大为外交事业提供了坚强后盾和强大动力。我愿意在明斯克接待家乡更多的代表团,为家乡与白俄罗斯架起一座友好合作的金桥。! L6 C( N; d! Q1 q
摘自今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