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寻莱阳县赤山社同宗

25
回复
387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8 01: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始祖文贞公于明朝洪武四年避兵乱自登州府莱阳县赤山社迁出, 不知老家族亲一切可好,甚是想念。有知情宗亲,烦请查阅族谱告知,非常感谢。                                                                                            河北沧州孟村县  于淑行
, _3 m1 W- g! t! {9 J* w  P
* U& H7 O& A+ R' a
& L  r, V4 `  R7 l% Z6 ?4 `0 ?% [5 H! l1 R( l0 C4 f) b$ i
发表于 2014-6-24 10: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徐家夼最早是姓徐的开的村子,但是人丁不旺最后牵走了,陆陆续续有姓宋和梁 修的进来 但是不如后来姓于的,现在基本全村都是于姓了,宋和梁微乎其微,最早听老人说是于奉(还是凤)麒 ,于奉(还是凤)麟兄弟两个迁到此处的,跟周边姓于的有渊源,但是在具体地很多老人都去世了,我爷爷以前还多少知道一些,我记得小时候还给我手抄的家谱来着,后来去世被我奶奶都收拾扔掉了,我回家也找不到了,我父亲一辈知道的就更少了,很多信息都是零零碎碎。家谱在旁边一个村子那里供养着,但是我也去周围村子打听过,都说找不到了,破四旧时候都烧了。 可惜了得
发表于 2014-6-8 19: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14-6-8 19:59 编辑
  U0 J, m. N. H- C$ `, J) r& u/ i: \: [- X
转载:6 q. O# ~0 ?" o6 d/ z" a
登州府莱阳县志的部分内容,供祖籍莱阳的宗亲家谱交流寻根问祖参考
8 F3 K0 P5 \& Q- o7 {1 D% g( B4 w
2 D% j: b# f! e3 T
登州府莱阳县的历史变迁 【莱阳县志】
; E& c0 B& _! F; t3 {一、 登州府辖1州、9县,计有宁海州、蓬莱县、黄县、福山县、栖霞县、招远县、莱阳县、文登县、海阳县、荣成县,治所蓬莱。
( n1 G. d. ^3 f' v8 a# q3 A) S8 i" D2 _. m6 c, ]# c7 B) {. o
二、莱阳县在府南二百五十里。东至宁海州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平度州界九十里,南至即墨县一百里,北至栖霞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大嵩卫城一百四十里,西南至胶州二百四十里,北至莱州府一百八十里。广二百里,袤一百六十里。东北至登州府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济南府八百三十里,西北至京师一千八百里。 莱阳,在唐朝时唐庄宗为了避其祖“国昌”讳,改昌阳为莱阳(以城在莱山之阳,故名。旌旗山古名莱山)。
- [( G4 J. I/ i, ^# B, J8 i0 ^' a% [! S6 w7 Y8 o, {: q
三、 清雍正时期,割莱阳县东部之行村、嵩山、林寺三乡即卫城置海阳县。又将青山乡划归宁海(今烟台市牟平区)。- S. P& x. Q2 C: G4 \2 ^

8 E- K; k- z. a0 Z. e, K4 y0 H 四、民国时隶属山东省。 1940年莱阳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到1945年全境解放,分为莱阳、莱东、五龙、莱西南四个县,属南海专区。1950年后合莱东、五龙两县为莱阳县,合莱阳、莱西南两县为莱西县,属莱阳专署。1958年后属烟台行政公署。1983年后属烟台市。1987年4月撤县设市,由烟台市代管。也就是说雍正前的登州府莱阳县就是现在的海阳、莱阳、莱西、再加上宁海的青山乡,雍正后登州府莱阳县就是今天的莱阳和莱西两地。" F: s7 R8 \7 p) A% D% X
% M  F$ K; @0 T/ q6 E
五、莱阳县的乡社和坊
: }/ L( ^( ?, I# }. W) r, l; t 1、 迎仙乡 众水社、王宋社、淳于社、萧家庄社、房疃社、五龙社、陶漳社、废坊社、吕疃社、官庄社- w4 q, g3 M5 t! D; O
2、 望石乡 玩底社、房屋社、大林社、榆山社、瓦马社、埠上社、南务社、堑头社、寨头社、店上社、平兰社" E2 O0 T" S  `
( h% Q# y4 T; a
3、凤山乡 胡城社、石水社、大夼社、横岭社、鲍村社、浮山社、薛村社、曲坊社、蒲里社、庵里社、田村社 2 }( y1 X. e3 N  B2 r7 f

% K5 E- ?+ f& O5 [  H+ p4、行村乡 坊头社、长涧社、辛安社、埠前社、于推社、寺头社、朱吴社、沽头社、三驾社、牛根社、苇薗社、庶村社
' H7 i) [9 S& E. g( A; u. T4 z
7 S4 i; X2 T' m! w# I/ Q8 r$ Q5、林寺乡 黄山社、长沙社、台城社、高埠社、仓山社、废城社、石现社、坛山社、长榆社、神前社
( [- Y5 v9 f  n- V( O' F: u0 l
7 ^- K4 L; s8 ^0 Q4 i& C- m 6、嵩山乡 嵩潜社、城阳社、于朋社、盘石社、廒上社、白水社、路疃社、竹金社 ( L4 e8 J" E  H% J, r

! K/ z" p. N. L2 P! Y% M" H7、青山乡 垂柳社、崮头社、灌水社、嵩林社、石但社& _1 G6 l8 R; g7 X# H: V
8 [4 i  P0 ^& f6 M
8、旌旗乡 石山社、北马社、小平社、沐浴社、火山社、西留社、石桥社、朱姜社、大平社、赤山社、埠西社、初家庄社、白藤口社0 Z6 g/ |; \+ Y. f+ z" |" C
" T1 E- z- X) z5 s" B" J- j
9、义潭乡 金刚社、沙埠社、龙湾社、台头社、古河社、大河社、神头社、泊子社 ' O; l1 @8 ~) _5 D8 y

) Y$ G: K2 H: O7 p( k: B. c1 t0 Z10、芝山乡 岭上社、西馆社、志霞社、辛庄社、泥牛社、寨庄社、都里社、板仓曲社
$ T# ]7 K# F; R  t; X! }1 k) w3 a6 L
11、嵯峨乡 白庙社、曲庄社、众水社、团汪社、荆山社、孙太社、辛庄社、冯北社、岭前社、望埠社、北黄、谭山社
1 s: l0 m" A' @# L7 a2 m& R$ l6 Q
! E. L+ f+ {4 @ 12、长清乡 许村社、牛埠社、会河社、寨里社、王城社、峪泉社、孙受社、会里社、庄扶社. P6 Z9 S& d- ?0 F! \
0 S6 ~8 h7 q( b2 ~, Z
13、桃花乡 小里社、双山社、王璧社、神山社、葛村社、汀村社、辛庄社、由家庄社、张管寨社 % o* M6 C: e0 Y: _

) m. I( j5 u5 ]; m14、 贤古乡 朱毛社、埠阴社、坎下社、毛家埠社、刘家庄社
! a& |. P/ R" d& U: h, c+ Q: y5 S1 n2 j
15、在城六坊 忠正坊、宣化坊、杏坛坊、迎仙坊、贤古坊、东北关. L, N3 N7 ^# F5 R9 h- @

. q5 M  p3 S1 G7 X$ H( 以上的内容录自网上。)
4 d) g9 A  L9 m, d
+ ]6 P2 o+ j2 j+ r
3 @$ `5 N7 d6 I# c: m+ f! ~; I" F% C, k5 n, j; e, ]6 ^
9 c) E! [. D; _3 B9 g

# ]9 Y: w+ ?* i' W( o( X# U( k( ]
) Z1 z8 s/ Q+ Y1 G4 P' r+ g3 |/ `
发表于 2014-6-8 20: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宗亲帖子里提到的“”登州府莱阳县赤山社“很可能就是现在的”莱阳市万第镇赤山村“
 楼主| 发表于 2014-6-8 22: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五宗亲诚恳的建议和热心的帮助,另外请问宗亲,你有每人的通讯录吗?谁是莱阳赤山村的?
发表于 2014-6-9 07: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顶
发表于 2014-6-9 16: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是原来的莱阳市赤山乡的,赤山村现在已经没有姓于的了,周边有几个村子姓于,我老家是徐家夼的,离赤山只有不到三里路,我一直纳闷周围没有一座山叫赤山,为啥起了这个名字?跟荣成那个有啥渊源?听村里老人讲,我们村姓于的最早是兄弟二人于奉麒 于奉麟两兄弟搬到当时的徐家夼来的,结果原来姓徐的都陆陆续续搬走了,最后基本村子成了姓于的了,可惜家谱一时半会都找不到了
发表于 2014-6-9 17: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宗亲提供的资料室目前莱阳赤山村最新资料{:soso_e182:}
发表于 2014-6-9 18: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23: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斥山世系于氏古代名人录 (2012-08-30 11:34:00)转载▼5 j& c  l; j$ G1 }( ]1 v
标签: 于氏 斥山 文登县 于家庄 白玉庄 文化        分类: 专栏研究5 @! ], }" h. E- X: B2 u: b4 C# ]. {! Y/ ?
这里汇集的斥山世系古代于氏名人录,主要依据《光绪本•文登县志》、《光绪本•登州府志》、《嘉靖本•宁海州志》《民国本•大水泊于氏支谱》、《万历本•宁海州于氏族谱》、《光绪本•东司马庄于氏族谱》、《道光本•上庄于氏族谱》、《康熙本•东阿于氏族谱》……反复校勘、连缀、补充而成。
. e6 }; I) |/ S' G$ ]8 K文登置县,时在北齐天统四年,距今一千五百余年。在雍正十三年荣成置县以前的千余年间,目前威海辖境几乎尽属古文登辖境。史称东海望族姬宗于氏汉相西平侯定国公宗派一支,与文登置县大致相当的南北朝时期,从郯城于家庄东迁,卜居斥山,创建了一个新的于家庄。历隋唐五代,至两宋金元,竟繁衍成千有余家的大村落。而今,斥山于家庄荡然无存,其迷长期难解。& Y( D& \) h, m2 E$ ?. t# g) d7 `/ y6 W9 Y4 L8 Y3 G5 j
州县志书和于氏族谱,在对千余年间登州地区天灾、战乱的记载中,常有人相食、饿殍载道、庐舍毁亡过半等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出现。《光绪本•文登县志•点注》在辑录《玉清宫记》下附有一段文字:考《大金国志》——“‘天会八年,立刘豫于大名府,国号大齐,改元阜昌。将山东百姓六十以下、二十以上,皆签发为兵,每亩田科钱五百。’观记中所叙,知邑(文登县)当宋金末造,一苦于刘豫之虐政,再苦于贞祐(金宣宗)之乱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文登县境,长期处于金兵蹂躏、民不聊生、水深火热中。对斥山于家庄这类大村落不利于应对官府的穷兵暴敛,化整为零、四处播散就自然成为首选之策了。加之,此一时期的斥山于门精英中,已有多位成了抗金将领,对推动举村大转移一定起了决定性作用。
/ A7 i; o: o% M/ x* N所谓斥山世系,就是指在宋金元以来,从斥山于家庄及其相邻村庄直接或辗转迁往国内外各地的于氏宗亲。所以,名录所列诸公,只顾源头——从斥山迁出,不管流向——今居何地。威海辖境以外的牟平、海阳、莱阳、蓬莱、东阿、青州以及东北三省等地的于氏名人,与威海辖境内的大水泊、司马庄同样照录不二。( X1 Z9 j; p' I3 W; o; X9 G
斥山世系的姬宗于氏,不负东海望族、驷马高门盛誉,才人辈出,代不乏贤。可惜,虽然斥山于家庄遗址可寻,斥山于氏老谱却杳无踪影,为而今续谱别系留下了很长的一段空白。迄今为止,尚无人能够拿出历史记载文字,准确地说出何祖、何时由郯城于家庄迁往斥山于家庄的。至于由斥山迁往各地建村的于氏宗亲,多数也只能朦胧地说“我们属于斥山于”,有谱可查的寥寥无几;能够明确界定何祖、何年由斥山迁入者,目前尚属罕见。即使最具史料价值的大水泊十五世孟举公宗派《于氏支谱》,载有元朝中期泰定元年的碑记文字,也只追记到宋金期间的抗金将领于敬祖,尊为一世祖;再往前五个多世纪漫长岁月的谱系一片空白。直到光绪二十四年,由山东学界泰斗、光绪戊子解元于霖逢主修的大水泊于氏十五世孟元公宗派《于氏支谱》,对此一空白也未敢妄加一字。须知,那时斥山于氏老茔还在,也没有官方推动平坟、烧谱之说。有人痴言,大水泊、司马庄宗祠如果不都遭遇火灾毁谱,或者说如果没有文革劫难,就可以找到斥山老谱,填补五百年空白。这一判断的缺陷在于,它忽略了金元百年战乱的残酷性。尽管如此,斥山于氏作为姬宗于氏三大郡望之一——东海于氏的茁苗壮枝是当之无愧的。* `& F: p8 M& Z9 m: B
遍布海内外的中华于氏人口名列全国二十八位,山东于氏占据全国于氏的四分之一,斥山于氏族众所占山东于氏的准确比例尚无权威发布,居于绝对多数地位是毫无疑议的;而威海以西的山东于氏又绝大多数来自斥山世系。除山东省外,东北三省姬宗于氏是位列全国的第二大聚居地,其中大多数亦属斥山世系。) X- B2 x: k$ S- o
5 }. V& J) e/ p/ i" T姬宗于氏在威海地区属于巨宗望族:乳山市位居第一,文登市位居第二,荣成市位居第七……。由斥山直接迁出或者易地转迁,在如今威海辖境所建村落星罗棋布。迁往省内其他地区,且繁荣昌盛、青史留名又有明确史料记载者,主要有两大支系:一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斥山于氏一支迁往昌阳(这时的昌阳县属晋时西迁的昌阳县,治所在今莱阳辖境),属《齐乘》作者、著名地理学家于钦支系,后来转迁青州。二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斥山于氏海、河、浅、深兄弟四人,“由登州府文登县斥山盘龙村”(今称蟠龙石,位于荣成市人和镇南一公里处,而今村中无于姓)迁往东阿杨柳村,属明代著名学者、礼部尚书、三朝帝师于慎行支系。) |. L& f! ?8 G2 L; M3 R6 f9 [
 楼主| 发表于 2014-6-10 00: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名]斥山与赤山地名的由来
/ h9 I7 J* S4 r% y斥山村向南直线距离约3公里就是巍峨的赤山。
4 l& z# _: K7 r$ B+ i3 ]9 x2 H. N; o3 ^) v
 很多人到荣成石岛,分不清“斥山”和“赤山”,但这两个地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D; d) }7 w! E/ `. }& W2 S! c# O
. r8 x+ R. h8 S  古时同指一处
+ o3 w$ K8 l9 m
( s! M, A; C3 ]7 N/ a  “斥山”和“赤山”是石岛管理区的两个地名,它们音同字不同, 两者之间直线距离不过二三公里。“斥山”是指一个村落和由此扩大的街道办事处。“赤山”是指石岛山系的一座山峰。  l1 a- o# B' o" [/ z7 `% _

  T/ t1 {/ w  o+ J8 n  近几年,随着以赤山法华院为代表的赤山景区的声名远播,“赤山”在媒体上的出现频率高于“斥山”,不但一些外地人搞不清,一些本地人也极容易弄错。据考证,在古时,“赤山”与“斥山”同指一处。
0 r9 F+ B1 r0 F3 y# o
+ I8 x- o& Z& r3 D- \  在斥山村王业炳老人保存的几本清嘉庆年间的王氏族谱中,一律写作“赤山村”,而在另一份道光年间的族谱中,却是“赤山”和“斥山”混用。可见,“赤山”与“斥山”同指一处。
, C2 b9 M, M0 U" g# k. k
+ h2 o8 F. J' n; P# n7 A  “赤山”主峰南的山峦从古至今就是斥山村的“祖业”,也曾是斥山村的茔地,村以山名也就不足为奇了。光绪年间的《文登县志》中在“斥山”条中则直接注明:“斥山亦作赤山”。
' ^4 w  }% T9 S5 C  w1 K' P
8 D+ l0 H: |* a& ^) a$ K7 H  斥山:因海滨广斥而得名6 i: O9 m) @7 Z# `+ y% G; c2 l

6 L( ~: S% O0 x+ j2 E4 C- o5 P$ D  “斥山”名称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的《尔雅·释地·九府》:“东方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隋书·地理志》中也记为“斥山”,北宋年间的《太平寰宇记》采纳了《隋书》之说。后来元代《齐乘》的作者于钦不但套用了《太平寰宇记》的记载,还解释斥山“盖因海滨广斥而得名”,他称自己的祖先为斥山人。由于这些著作的影响,后来石岛湾出现的巡检司称“斥山巡检司”,其旁边的村落称“斥山村”,并形成了斥山集。2 ^" I& s$ m: }& o+ p) A' `
! }/ A  A9 a0 b% W! X% {; u  O
  赤山:因山上岩石呈红色而得名
; ]" x$ ^8 w' D+ N5 l# Y, \1 D+ ]" q
  “赤山”是石岛山脉中的一个山峰,因山上岩石呈红色而得名。在唐代日本圆仁和尚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到赤山东边泊船,乾风大彻。其赤山纯是岩石,高秀处,即文登县青宁乡赤山村。山里有寺,名赤山法华院……”因为新罗人张保皋与赤山的渊源,其后新罗出现了两个“赤山院”;圆仁自大唐回国后建“赤山禅院”。在日本的航海图和《中国航海指南》中也都标为“赤山”。
$ h# N( Z' ]- c* u  ?6 t- X+ A, Q; ]9 F1 M7 b9 f
  赤山与斥山的民间说法
( L: s. O/ m" Z+ S) |1 P# a/ l8 W9 }- w" B" K
  关于“赤山”和“斥山”,在民间还有这么一段说法:斥山村大约在唐朝时由于姓建村,当时村随山名叫“赤山”。 于姓认为,“赤山”就是红色的山,也就是火山,因“于”和“鱼”谐音,“鱼”近“火”不吉利,所以就把“赤”改为“斥”。 可是经过了几朝几代,于姓始终人丁不旺,于是在金朝年间,于姓开始外迁,迁到了现今的文登大水泊。至明朝中期,于姓全部迁出赤山。查今胶东半岛于姓宗谱,几乎全源于斥山。虽然于姓把“赤山”改作“斥山”,但别的姓氏仍旧用“赤山”。所以,“赤山”与“斥山”混用。再者,古时因“斥”与“赤”古字通假,称“斥山”别人也无可非议。
2 d- z: i+ J( i. @3 t) ^4 G6 q0 b- V1 v( p; K. Q. Z' C
  那么后来怎么又成了统一的“斥山”?比较权威的解释是:一些读书人崇尚大家名著,特别是在《太平寰宇记》和《齐乘》中,都标“斥山”,且又望文生义说是“盖以海滨广斥得名”,加以概念化,成为编写地方志的重要依据,且逐渐文献化、标准化,也自然就成为政府部门的一种固定的专用名称。而百姓识字者极少,只要听着读音相同,也就没有人去追究该用哪个字了。天长日久,人们习惯成自然,就把村名写为统一的“斥山”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6-10 00: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两位宗亲提供的信息。以上两篇文章是我从网上下载的,可能对我们寻找赤山于姓渊源有帮助。莱阳县志记载的是明朝从小云南迁来,显然和我要寻找的始祖信息不符。我的理解和推测是:明朝以前比如宋朝从荣成赤山(斥山)迁出,来到莱阳县占产立庄,为不忘故土,给新建的村子仍然起名‘赤山’,明 初为避兵乱又全部迁出,当然我只是猜测,还麻烦宗亲找找谱书,以谱书记载的为依据。
发表于 2014-6-18 13: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有天堂 发表于 2014-6-10 00:25% P  d( Q1 u  [% r; g( d2 i
谢谢楼上两位宗亲提供的信息。以上两篇文章是我从网上下载的,可能对我们寻找赤山于姓渊源有帮助。莱阳县志 ...
0 C" d0 y1 x& f* J
我回家问家里老人来,莱阳赤山社那个位置当年确实有姓于的,那里后来有个大赤山小赤山之分,小赤山姓比较杂 确实有姓于的,当年于七造反的时候,还去那里请这边一个本家还是自己家的弟兄出山来着,不过详细的都不知道了,现在那里没有姓于的了,周边村子有姓于的,我们离赤山乡(现在合并到万第镇)只有二三里路。知道的就这些,不知道能不能对你有所帮助。
发表于 2014-6-18 13: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莱阳市万第镇赤山村  就是前几年的莱阳市赤山乡赤山村 后来乡镇合并才改的名字 以前还是赤山公社来着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00: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宗亲在我寻宗路上再次指点迷经,另外请问宗亲徐家夼于姓从哪里迁入?什么时候迁来?我们有渊源吗?0 `$ L8 V: P* K4 d5 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