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咱于家枝繁叶茂;人文历史深厚,光“于家大院”之称数不胜数,为了使咱于家之宝贵遗产亟待保护,现将各处的咱于家大院的资料收集发掘,哪位同门宗亲如有资料,欢迎跟贴汇总。
* E# U: D% P1 t) @. S$ V ^! Z; [/ [4 K7 t+ f5 Q, R$ Y
绥宁于家大院 于家大院位于湖南省绥宁县李熙桥镇,西、北临山。现共留存有25座建于清代乾隆五年至同治十二年(公元1740年-1873年)的窨子屋(从明代洪武十三年到清朝光绪七年,湘黔赣出现这种建筑:格局基本一致,铁桶一般的四面高墙,方方正正围成“一颗印”的形状,湘黔赣边地都称这种高宅大门的民居叫——窨子屋),每间屋子都标有建造年代的印记。登高远望,院内屋顶砖瓦层叠,檐角错落起伏,十分壮观。大院与山冈之间用石头修建了3-5米的挡土墙,东南两面是6米多高的仓楼。大院和大院外的水塘占地近百亩。
8 m& `8 M" v' v) k于家大院的窨子屋建筑有方,排列有序,整个院落共有两个出口,4条纵道,8条横巷,巷巷相通,道道相连,巷道错落,很容易迷路。院内各屋虽然建于不同年代,却有着相似的青砖、青瓦,相似的石门框、厚板门,相似的鳌头屋顶,寓意“步步高升”,连接屋子之间的石板路也非常相似。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合居建筑群落的特点,也充分证明当时于氏家族成员地位平等、贫富相近、互学互励、互助互济,没有等级之分。各家窗花图案都不相同,花、鸟、兽等栩栩如生,阴阳、雌雄双双对称,分外美观。院落防火设计别具一格。院内的窨子屋,一律只在南墙开窗,北、东、西墙一般只开通风孔或小窗,墙体都高过瓦檐,两侧山墙鳌头高耸,即使一家失火,只要把堵孔专用的鼻孔砖往通风孔一放,就隔断了火势。现年34岁的于申晚曾经在于家大院居住。她回忆,9岁那年,家里遭遇火灾,但大院其它房屋并没有受到影响。
+ Z# f6 Z1 Q! K! y' Q随着社会治安的改善、人口流动的频繁、城市的膨胀,这种家族合居的传统观点逐渐被淡化,正因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湖南省绥宁县李熙桥镇李熙桥村的于家大院显得弥足珍贵。
+ [- I# U7 K4 t% @ Z目前,于家大院已成为绥宁县重要的文化景点,文物部门也正积极采取措施,对其加以保护,并希望在湖南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将于家大院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于家大院全貌
. n+ r9 v6 N8 }0 @& w8 q& E' }1 r: z
1 i) n; [5 N* Y6 {$ E4 n) ~. R7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