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振华

著名于姓企业家专贴

38
回复
1151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6 15: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省宽


1225095671(2).jpg

于省宽同志是新机由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的生产经营性管理模式转型的重要决策者和领导人。他思路新颖,富有创新精神,主动为国家承担义务、排忧解难。他潜心研究新形势下老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敏锐地发现老国企存在的弊端,成功地破解人员分流和结构调整两大难题。

  长期以来,在于省宽同志的领导下,新机从一个濒临倒闭的、有近60年历史的老国有企业,成为一个以河南新机股份公司为骨干企业,拥有20余个子公司,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大型经济联合体。新机的成功经验得到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河南电视台《中原焦点》栏目组深入新机进行长期跟踪采访,先后制作了10集专题片《走进新机》。

  于省宽同志倡导“人文管理”新理论,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过几十篇文章。其中《企业家、企业家阶层》、《论国有企业的创新管理》、《浅谈国企管理的发展趋势》、《下岗工人不能一推了之》等一些系列文章在社会上产生过很大影响。《中国机电日报》、《经济日报》、《新乡日报》等媒体先后为其开设过“省宽看管理”专栏。著有《理论管理》、《灰色的理性》、《成功的灰色》、《感悟中的灰色》等专著。任《当代中国企业创新管理》(上、中、下卷)主编,《领导科学》(上、下卷)副主编,参与编写《青年学》一书。在企业界、管理科学理论界和新闻界有较大影响。

  于省宽同志管理上独树一帜,创立的“企业人文管理理论”于1997年获得原机械工业部重大管理创新成果奖。1999年,原中国机电日报社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企业人文管理”主题研讨会,在经济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于省宽同志1995年——2000年连续六年被评为河南省机电行业明星厂长;1996年3月被河南省高等机电专科学校聘任为教授;1999年获新乡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1999年获新乡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0年被命名为河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新乡市拔尖人才;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2000年被河南省总工会评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好厂长;2002年被命名为河南省杰出青年企业家称号;2002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2002年被命名为河南省优秀专家和新乡市拔尖人才。
发表于 2012-2-16 15: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剑

1225094629.jpg

      于剑,女,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政协深圳市第四届提案委副主任,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深圳市儿童福利会副会长。
  1972年1月至1975年9月,在鞍山钢铁公司工作;1975年9月至1978年7月,在哈尔滨建筑大学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学习;1978年7月至1990年8月,在哈尔滨建筑大学燃气工程教研室任讲师;1990年8月至1999年10月,在深圳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先后任工程师、分公司经理、集团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等职务;1999年10月至2007年1月,任深圳市燃气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2007年1月至今任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2000年,于剑应邀参加全国妇联主办的“2000年中华杰出女性创业大会”,所撰写的《对当今企业产权结构与经营者分配制度的探索》获得大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其本人还被推选作为中国青年女企业家五名代表之一赴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由联合国贸易发展基金会、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等组织召开的“联合国世界第七届青年企业家峰会”,于剑在该会上荣获青年企业家“杰出成就奖”,并被授予“圣路易斯市荣誉市民”称号。
  2001年,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审定授予于剑“二○○一年杰出创业女性”称号。深圳市企业协会组织专家评选,授予于剑同志“优秀企业家”称号,并颁发“金牛奖”。2002年,被深圳市企业家协会评为首届创业企业家。2002年被评为中国女企业家系统先进工作者。2003年被广东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并被评为“南粤优秀女企业家十杰”。2005年1月,被评为“中国优秀女企业家”。2006年3月,被评为首届深圳市“十大杰出女企业家”。2007年1月被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推介为“十大新粤商”。  2007年1月在深圳市首届“深商”风云人物评选活动中荣获卓越奖。
  2002年8月26日—9月4日,于剑作为中国女企业家代表团副团长,出席了联合国在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并受到朱镕基总理的亲切接见。2003年8月22日—26日,于剑作为深圳市两名妇女代表之一,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妇女第九次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发表于 2012-2-16 15: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ngyuehua 于 2012-2-16 03:35 PM 编辑

宁夏于氏父子

未命名.jpg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历史步入今天,宁夏亦发展为市场经济时代,于氏家族企业的回顾,则反映了宁夏早期工商业萌芽状态时的一个侧面。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同事谈起家住银川市的90岁的于光彦老人的家族及其个人的不凡经历,引起了我采写的兴趣。经同事引荐,老人向我谈起了辛亥革命前后鲜为人知的于氏家族发迹的历史,这在当时经济凋零的宁夏实属罕见。

    万盛恒烧房

    于光彦的父亲于钦1871年出生在甘肃省宁夏府宁夏县(今银川市)杨和乡王太村,虽然于家世代务农,但于钦并不甘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机智多谋,胆识过人。那时,有一个姓张的山西人与于钦的父亲交往很深,他曾开过天裕烧房,后来烧房倒闭,于钦的父亲在他落难之际收留他在家中住下。这个于钦称为“张叔”的山西人有一手制酒曲的绝活。

    光绪十五年于钦18岁时,他决心将与张叔酝酿已久的开酒坊的想法付诸实施。于钦的想法得到了母亲的支持,但老实巴交的父亲担心败家不同意他开酒坊,可是于钦主意已定,他将全家仅有的十几亩田地和住房作抵押,从吴忠的一个商户那儿贷来了银钱,开办了万盛恒烧房。

    制酒伊始,从原料到各工艺流程,万盛恒烧房严格把关,在张师傅的倾心操作指导下,很快酿出了好酒。于钦先是让周围的乡民们白喝,逐渐地,乡民们逢节庆、婚丧嫁娶时,都会买万盛恒烧房的酒喝,万盛恒烧房的酒不仅味道好,也比县城里卖的酒便宜。万盛恒烧房在精心经营中逐步实现了原始积累,于钦又开始拓展新的市场,在农村集市和县城集市上,把标有万盛恒烧房招牌的酒让众人白喝,有内行的人喝后连称“地道好酒”,于是万盛恒烧房的名气不胫而走,销量日增,几年后万盛恒烧房就还清了借贷的本息。

    于钦有着与生俱来的经营天赋,他开始了第二步创业,瞄准了吴忠这个当时宁夏商业集散的中心。他在吴忠租赁了店铺卖酒,同样以赏酒、赠酒、送贺酒等办法扩大宣传,制造影响,同时采用灵活变通的销售方法,可代销、赊销,农家还可用粮食等物换酒。万盛恒烧房的酒品质好,经过长期的竞争,终于声名鹊起,销量日增。几年后,万盛恒的酒在宁夏已负盛名,此时万盛恒烧房有雇工近百人,作坊40多间,为当时宁夏作坊之冠。

    此时,风雨飘摇下的清王朝在外国侵略势力的威逼下频签赔款割地条约,而赔款全部转嫁于民众头上。宁夏本就迭遭兵燹、天灾,赋税一加再加,民众不堪重负。当时宁夏为自然农耕经济,一些生活必需品由小作坊如铁匠铺、纸坊、粉坊、砂锅窑、染房、毡坊及柴市、粮市、炭市、山货等维系市场运转。

    此时的于钦正雄心勃勃地发展着家族产业,在产销日盛的情况下,寻找新的市场和商机,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巴音。蒙族嗜豪饮,在蒙族的那达慕集会上,于钦亲自带上礼物和酒,结交了阿盟亲王达理扎雅的管家。管家品尝了纯正浓香、回味悠长的高粱烈酒后,大为称赞,当

    即拍板今后只进万盛恒的酒。不久,万盛恒的酒畅销阿拉善盟。此后,运酒的马车一年四季往来于永宁和阿盟。

    当时装酒用红柳条编成的酒篓,形状如现在的蓝墨水瓶,里面用猪血和石灰调成膏状,反复涂刷三次,这样可使篓中的酒一滴不漏。每篓装120斤,售价24块银元。万盛恒自开张以来,酒质优良,诚信销售,从不兑水短秤。马车每次送酒到巴音王府及其它蒙地,蒙商只问数目,从不复秤,年终一次结账。

    当时贺兰山一带有饥民啸聚,各占山头,万盛恒的办法是拿钱买路或送酒,时间长了,彼此相识,路途则平安无事了。

    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于钦及后辈始终经营着万盛恒烧房,兴衰系之,烧房鼎盛时雇工多达200余人。宁夏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万盛恒。

    广置田产

    赚得财源滚滚来时,于钦开始频频购置田产,做烧酒用的高粱、大麦等粮食自家种植,如此降低了成本。经逐年购买扩大,于钦所拥有的田地发展到了1000多亩,跨永宁、灵武、宁朔三县,他还在灵武沿河一带开荒100多亩。此时,于家牛羊骡马成群,众多长短工为其役使。于钦又在本乡、宁夏城、吴忠置办了店铺、宅院,于家成了富甲永宁的大户、宁夏有名的富绅。

    于氏家族兴盛时锦衣玉食,风光无限。男婚女嫁、节令过年时的奢靡铺张自不必说,于光彦的奶奶去世办丧事时,隆重哀礼49天,仅猪就宰了49头,期间远近各处的达官贵人、商贾行伍、乡绅农民、雇工仆婢,还有巴音蒙族官商,往来吊唁的不绝于途,门庭若市。

    于钦曾于清末获取了秀才名衔,后来又捐官从七品,有红缨顶戴曾一直保存着。他进一步结交权贵,在他的谋略铺垫下,后辈人多以求学致仕,其中于光和在马鸿逵任宁夏省主席时期官至建设厅长,国大代表。

    万盛昌烟行

    于光彦继承了父亲的家业后,亦继承了其父的秉性,认为不仅要守业,更要创业。他于1946年萌发了办烟行的念头,聘请了兰州制水烟的贾姓技师,在庄园里种了100多亩烟叶,开始土法制烟:将收割的烟叶晾干,抽去茎脉,碾成粉状,按比例加入胡麻油、羌黄、盐等拌匀,装入板槽中,用扛子绞压成砣,创刀切丝,装成10厘米见方、2厘米厚的烟板,压上“于”字牌字模,用兰州进来的黑油纸包装。“于”字烟10板为一份,72份装一箱,每箱售36块银元,每月生产15箱,年产近200箱,主要销往陕西榆林、内蒙古陕坝、包头一带及宁夏省内。

    宁夏解放后,烟厂交由当地政府管理,于光彦在烟厂任职,1954年,烟厂转由县手工联社管理。

    逝者如斯

    于光彦的父亲发迹后,在家庙设置了私塾,聘请了教书先生,教子嗣们读书。于光彦在这里上了两年私塾后,便转到了甘肃省朔方道宁夏县第八师范附小(现银川市步行街处)上小学至毕业,后又到省立五中八师上初中,上学期间住在玉皇阁南的自家宅院里。于光彦初中毕业后赴北京大同中学上高中。据于光彦老人回忆,那时在北京上学,住的是公寓,月租7块银元,校址在东城外交街,是清朝多尔衮的王府。高中毕业时,适逢1937年芦沟桥事变,于光彦先在冯玉祥麾下的宋哲元部受训三个月,后辗转回到了银川。据老人回忆,当时回银川途经西安时,他和同行的11个宁夏籍学生每人买了一辆自行车(每辆车40铜元),骑车抄近路回到了银川。

    回到银川不久,于光彦考入了兰州大学,在兰州大学上学时他结识了杨德亮等青年,谈及前程,大家都认为战争期间进入军界可能会有发展前途。于光彦于1939年考入西安黄埔分校,是为第16期,校址在西郊曲江畔,胡宗南兼校长。老人回忆,在西安黄埔分校,他们先是学军事理论及数理化,半年后进行野外训练实战,主要是攻防战术,每人配发了捷克式步枪。1942年毕业后,于光彦被分配到了马鸿逵部队的保安处任见习官。后来因为哥哥亡故,须回乡掌管家业,呈请获准后,于光彦返回了家乡。1947年,马鸿逵任命其为杨和乡长。

    宁夏解放时,于光彦将其田产全部上交给了军管会(军管会后又转交给了地方区政府),自己留乡务农。

    如今,已九旬高龄的于光彦老人住在银川的大女儿家,身体尚好,经常看报、练习书法,安闲度日,颐养天年。
发表于 2012-2-16 15: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西蔓

1223607997.jpg

中国色彩咨询业、形象咨询业的创始人。
  1987年赴日本留学定居,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大学院商学研究科。在日本研习服饰、商业、产品、空间环境等领域的色彩搭配技术,考取日本文部省认定的“色彩搭配师”资格。从师于日本个人色彩泰斗佐藤泰子女士学习“个人色彩诊断技术”。
  1998年回国创立中国第一家专业色彩咨询机构——西蔓色彩工作室,正式创建了中国的色彩咨询业,填补了国内市场上的行业空白。2003年,历经六年的经验总结,西蔓公司首次提出了“中国人形象规律分析系统”,这是一套全面揭示中国人穿衣打扮技巧的指导性规律。第一次把国人的装扮问题上升到了理论高度,使得扮靓有了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并成功的运用此规律为各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知名公司进行现场讲座,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中国人形象规律分析系统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认同,成为普通大众的扮靓法宝,“我们提供的是美丽的规律”成为西蔓公司的业务法则。至今,于西蔓女士已经研究开发了众多理论技术及科研成果,活跃于色彩顾问培训、商业色彩设计、城市色彩设计、色彩研究及个人色彩形象指导等领域, 业绩卓著,得到了几百家媒体近千次报道,其所创立的西蔓品牌被编入《中国MBA经典案例》教材。
  多年来,西蔓女士一直致力于中国色彩咨询业的创建和发展,辛勤传播色彩文化,先后在媒体上主持专栏发表文章几百篇,对唤起国人的色彩审美和商业色彩应用意识的觉醒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西蔓二十大时尚职业全面登场,又一次使国人的生活方式有了全新的视角,使得一直以来西蔓倡导的国际化的生活方式有了更为直观和具体的体现,为13亿中国人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创业空间。西蔓女士还以“西蔓色彩工作室”权威规范的色彩咨询业务的楷模形象,成功完成了理论导入与市场运作系统的确立,并在全社会树立起新兴色彩行业的鲜明特征和良好形象。
    西蔓女士的个人才华及所创立的事业对中国的贡献和影响引起了政府、社会和媒体的高度赞誉和肯定,被誉为“色彩大师”、“中国色彩第一人”。

更多了解:http://www.nbximan.com/
发表于 2012-2-16 16: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雪莉

1223607717.jpg

      于雪莉,祖籍山东、韩国出生,韩国成长10年后去美国。在咨询服务领域有20年的经验,对业界和产品技术的发展很了解。
  1984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加入到IBM美国公司客户销售部(这个部门为IBM服务部门的前身)。
  1994年以后又返到亚太地区。
  1998年她担任IBM全球服务部中国区跨行业方案总经理,负责IBM亚太区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
  2003年8月底,上任IBM大中华区全球服务部总经理,在接任这个职位之前,负责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IBM全球服务部的整体服务业务。
  11月,IBM在大中华区成功并购著名咨询公司普华永道,并设立全新的服务部门——IBM业务咨询服务部(BCS)。于雪莉当时是亚太区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整合实施的负责人
   

  于雪莉女士现任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及全球服务部总经理,负责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IBM全球服务部的整体业务。
  于雪莉女士在IT行业从事咨询和系统整合业务拥有超过20年的经验,和客户及咨询顾问们一起工作,表现出很强的团队精神和管理才能。她曾为亚洲和北美的很多客户提供服务支持,专注于为客户提供有助于巩固业务发展和实施策略规划、流程改造的服务,并负责建立、指导团队以及提供新兴技术服务等。
  在担任此职务之前,于雪莉女士是IBM亚太区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总经理,负责管理服务和方案、业务发展以及提升跨行业服务水平,以最大限度提升客户服务的价值。 于雪莉女士还负责亚太区所有服务领域各顾问团队的技能、能力和知识的管理。同时,她还负责联盟关系和独立软件开发商的业务。此外,并购普华永道咨询顾问公司时,她还是亚太区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整合实施的负责人。
   于雪莉女士2002年任IBM亚太区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总经理。1999年至2001年,于女士曾担任IBM业务创新服务部大中华区总经理。1998年,于女士担任IBM全球服务部中国区跨行业方案总经理。
  在加入IBM亚太区之前,于雪莉女士是Oracle公司韩国咨询服务部总经理。她还曾经在Oracle亚太区和Oracle美国的咨询服务部担任过部分领导职责。
  于雪莉女士1983年至1992年在IBM美国开始了其职业生涯,并曾担任过部分专业和领导职责。
  于雪莉女士在美国洛山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数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发表于 2012-2-16 16: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长庚

1223607609.jpg

       不论是菲律宾主流媒体还是菲华报界,提起于家两兄弟,几乎是无人不知,于家兄弟不畏强权,秉承「不党不偏的公正新闻自由原则」的办报理念和实践,早就深入人心。当然,这一切都不得不提到一九七零年,那是于家兄弟惨遭强权迫害的一年。在台湾的配合下,当时蓄谋军统的菲律宾马科斯政权策划了震惊世界新闻界的类似于绑架的「遣配」冤案。

  于长庚出生在马尼拉,但他自己介绍,他的祖先是中国北方的满族人。他之所以从事新闻工作,完全是因为他那在二战期间为办报而被日本人杀害的父亲于以同。于以同出生在福州,早年来到菲律宾,并于1919年在马尼拉创办了《商报》。于长庚说:「父亲做了一辈子新闻事业,感觉到在海外办报是吃力不讨好,付出很多回报很少。」在商业社会,文化人更像一个摆设,一个点缀。于以同对此深有体会,他没有让两个儿子学新闻专业,于长城学的是商科,于长庚学的是工程。
  兄弟同心 继承父业
  然而,很不幸,战争发生了。当日本占领菲律宾的时候,日本人枪决了当时《商报》的社长于以同,因为《商报》坚持公正翔实地报道在中国战场上人民奋勇抗日的新闻。「父亲为报社牺牲了,我们如果不继续把《商报》办下去,就是对不起父亲。」于是,于家兄弟没有再继续自己的学业,转而投入新闻工作,一做就是一生。谈起办报,于长庚笑著说:「当年,我哥哥常说,『对付你最恨的敌人的最好武器,就是让他去办报。』办报确实是一件很头疼、很艰难的事情。不过话虽然这么说,在办报中间,我还是感到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当被问及,为何他能够为办报奉献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并甘愿清贫度日,淡泊名利,他说:「其实我是在办报过程中,才认识到,赚钱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就个人来说,最主要的还是做点事。有的人总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能改变社会什么,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人不可以妄自菲薄,只要我们认真做事,尽自己的本分,就一定可以起到作用。」于长庚就是抱著这种理念办了一辈子报,为他尊重而挚爱的新闻事业奉献了一生。谈到当年和哥哥于长城一起被遣送到台湾秘密关押三年的那段经历,于长庚非常平静,似乎那段惨痛的经历并没有给他的人生留下任何阴影。他如今以豁达的态度看待那段经历,反而说,自己的生活因为有了那样的日子而更加丰富多彩。
  同情中共 受到牵连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府,以及紧跟美国当局的菲律宾政府对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实行新闻封锁。然而,菲律宾《商报》在于氏兄弟的带领下,设法冲破这道封锁,对新中国的建设情况作了大量的报道,受到菲华读者的广泛欢迎。当时,菲律宾反共势力很强,台湾政府在菲律宾华社的势力范围也很大,《商报》对新中国的报道,自然使于氏兄弟被冠之以「亲共」、「左派」的头衔,到最后,甚至干脆被直指为「共产党」。于是,在一九七零年五月,于氏兄弟被「遣送」到台湾。
  「当时的指控完全是诬陷。」于长庚说:「我们那个时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于长庚兄弟是在菲律宾出生、长大,受的是美国式西方教育。他自己说:「成长期间适逢一九二九年大战后的经济不景,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当道,中国三十年代蓬勃发展的文艺作品中充斥激进意识,思想难免受影响,但基本上还是摆脱不了荷里活文化,向往自由民主与个性的发挥,崇尚独立思维,反对强权霸道,是典型的温情小资产阶级。」所以,当年于长庚兄弟是马克思主义的同情和支援者,但并不是「共产党」。即使到现在,他也自称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不怕挫折 乐观面对
  「那时候,我们以为这一次被押到台湾,一定会受酷刑,生命也极可能有危险,但是却不觉害怕,反而对办报的宗旨更坚定了。」「我这个人,遇到困难、挫折、问题的时候,会回头看看。但那主要是寻找之前自己有没有失误。遇到问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是向前看。后悔是不必要的,检讨才是必要的,无论怎样困难,总有办法解决,天无绝人之路么。」年过七旬的于长庚一直就是用他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度过了台湾的三年冤狱,度过了海外流亡岁月,他也正是用其一贯向前看的乐观天性,等到了马科斯军统的结束,等到了中菲建交,等到了菲华人可以自由经商、办学、工作和参政的这一天。
  近年来,他主要居住在加拿大,和孩子、孙子享受天伦之乐。但身为菲律宾《商报》的社长兼总编辑,他每年仍然会定期回菲。谈起自己的家庭,于先生并不愿多说什么,但是一谈起他一生从事的新闻事业,于先生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他说,对于这一生的选择,他永不后悔,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依旧会选择这条路。对于于氏家族为菲华社会和菲华报界所作的奉献,世人如此赞云:「一家烈士英雄,古今罕见;两代忠肝义胆,中外钦佩。」
  华裔应融入侨居社会
  于长庚一直倡导华人华裔应该融合到菲律宾主流社会中去。他说:「我每到一个地方,都尽量跟当地人来往。我认为,住在一个地方,就应该做这个社会有用的公民,为当地的华人社会,以及大社会作事情。……中国人的大汉沙文主义很严重,菲华人看不起当地人,优越感很强;这一点在加拿大的华人就比较好一点,这可能因为加拿大的科技、教育等都比我们先进有关。不过,近几年国内发展得非常快,这种对祖籍国发展的骄傲感,认同感,什么地方的华人都有,也都一样」。谈到菲律宾与加拿大两国对移民的包容,于长庚说:「加拿大更坦率,更包容。我想,这可能和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有关系,因为大家都是移民,只是时间不同而已。」「不过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歧视,不管怎样,地域的差别,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歧视,这是自然的,但随著人员的流通,这种情况慢慢就会改变。」
  没有让孩子上华文学校
  于长庚有七个孩子,他们没有人继承父业。谈到此,于先生说:「我觉得孩子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只要他们的选择对他们而言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我的孩子都说办报太苦了。」于长庚笑著说。于长庚的孩子从小并没有上华文学校。「这在当时是很受非议的。」于先生说,「但我认为,既然菲律宾是他们今后要生活的地方,他们就要融入菲律宾主流社会,要做一个对菲律宾大社会有用的人,那就必须进入主流社会的学校。」不过,于长庚还是强调他自己的根在中国,对中国目前的发展,他充满了希望,他说中国一定会越来越繁荣富强。
  相信孩子有民族认同感
  于长庚承认,由于没有受到华文教育,他的孩子中文不好。「但是,不要紧,我相信他们都知道自己的根,适当的时候也都会回去寻根。」于长庚说,当年没让孩子学中文,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中菲没有建交,菲国反共势力非常大。
  那个时候,他也有些悲观,希望孩子们好好做个菲律宾人,不要再受到自己曾经经历的挫折。不过,他也想到,孩子成长之后,如果对中华文化感兴趣,自然会去学习,因为他们毕竟是华族,民族的根是斩不断的。
  事实证明于长庚没有错,他的一个儿子在加拿大受完教育后,因为有一个去北京工作的机会,如今已经可以说流利的普通话了。
  华报宜反映菲多元文化
  谈到目前《商报》的发展和办报方针,于长庚说:「如今,在菲律宾的华人已经落地生根,获主流社会接纳,成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构成分子。因此,时代使命要求编辑方针著重化除与防止大汉沙文主义的抬头,华族应认同菲律宾是世世代代安居的乐土。我认为菲律宾的华文报刊固然是全世界华文媒体的一个环节,但更应认清是隶属菲律宾国家的传媒体系。反映菲律宾多民族、多元文化中的华族心声,才真正符合菲律宾、中国与菲华族裔的利益。」
  于长庚简历
  出生日期:1922年9月16日—2007年4月19日
  出生地:马尼拉
  祖籍:中国东北辽宁省满族旗人
  父亲:于以同,菲律宾《华侨商报》创办人兼社长
  母亲:葛蕤谷,书香世家
  妻子:林琼凤 菲律宾著名油画家
  教育:先后就读马尼拉马布亚(Mapua)工程学院电机工程系、菲律宾国立大学工程学院
  现任职务:菲律宾《商报》社长兼总编辑
        于长庚的父亲于以同是《商报》(原名《华侨商报》)的创办人,于1941年在马尼拉被日本侵略军杀害。1992年,中国福建省人民政府为于以同在厦门举行骨灰安葬仪式
发表于 2012-2-16 16: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品海

1223607324.jpg

于品海先生现任中国数码信息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及南海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董事会主席,北京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董事长。

【世华财讯】是由中国数码信息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旗下控股公司──北京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管理经营的产品和服务品牌。为国内专业投资者、经济管理与企业决策人士提供专业财经信息服务,包括实时与历史财经信息、数据、行情与专业客观的分析研究。

于品海先生领导的中国数码集团目前主要集中于企业 IT 应用服务、金融财经资讯服务、远程教育及文化与传播四大业务领域。中国数码旗下拥有北京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中企动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州汉鑫商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夏大地远程教育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广东大地影院线有限公司、大地唱片有限公司、大地娱乐有限公司,其主要公司均在各自领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成为相关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2001年,于品海先生收购北京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将其转型为立足中国市场的金融财经资讯提供商,领导世华成为国内金融财经资讯服务的领导企业之一。于先生倡导“智慧财富”的理念,以提供各行业最专业且符合国际标准的财经信息与分析为目标,透过优质信息的交流、专业的分析研究,促进财经资讯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并树立了【世华财讯】在中国财经信息市场的主导地位。

2003年,于品海先生先后收购新网及新中商网。新网是国内最主要的域名注册及虚拟主机服务提供商。新中商网的主营业务是向企业客户和品牌经营商提供供应链管理系统和分销管理系统等中、高端管理信息化服务。

2000年,于品海先生收购Savoy Concepts 有限公司(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公司),更名为“南海控股有限公司”,并将该公司业务重组为房地产开发及电子产品制造开发,其主要房地产项目位于深圳和广州。
  
1999年,于品海先生收购中国企业网控股有限公司,并在深圳投资设立了深圳华企网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于 2003年经股份制改造后更名为“中企动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极具前瞻性的视野将其向企业 IT 应用服务领域成功转型,并在随后短短几年中,以创新为基础,服务客户为核心理念,带领中企动力实现了超常规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拥有 60多家分支机构、员工6000余人、经营业绩持续高速增长的企业IT应用服务行业的领导者。

1994年,于品海先生创办全球首家二十四小时华语卫星电视信息网络传讯电视(CTN),以中天和大地两个频道首创全球中文二十四小时信息报道。

1993年,于品海先生率先成立香港首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 HKNet ,成为将中文信息扩大至国际领域及互联网的先导者之一。

1992年,于品海先生收购香港明报集团有限公司,并成立了武汉有线电视网络公司。

1989年,于品海先生收购菲律宾 Acesite 公司(菲律宾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该集团拥有马尼拉希尔顿酒店。
发表于 2012-2-16 16: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淑珉

1223607137.jpg

女,1951年4月27日生人,中共党员,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历,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1996年加盟海信集团,现任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于淑珉因出色的表现曾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山东省九届、十届人大代表、省妇联十大代表、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中国女企业家协会“杰出创业女性”等荣誉称号。
发表于 2012-2-16 16: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建洋

1223606845.jpg

1994年,隶属荣成市水产养殖开发公司的冷藏厂濒临倒闭。危难之际,于建洋通过多方努力,与美国雅博国际有限公司、烟台开发区百乐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合资成立了荣成泰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经过10年的发展,荣成泰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产值不断提高。2004年公司销售收入37605万元,税收2600多万元;2005年,公司各项经济指标在2004年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公司销售收入有望达到6个亿,出口创汇有望达到6000万美元,跨入全市纳税大户行列。截至2005年,公司已安排4000余人就业。
       荣获威海2005年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人物.
发表于 2012-2-16 16: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建羿

访沃尔玛中国区首席运营长官于建羿先生
1223606065.jpg


沃尔玛中国区首席运营长官于建羿先生。兰辛珍摄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之一,也是当前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如何看待其在中国的发展,还有那些新的发展计划?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兰辛珍专访了新上任不久的沃尔玛中国区首席运营长官于建羿先生。

A:沃尔玛进入中国后,多在南方铺店,今年5月北京知春路店的开业是否预示着沃尔玛将加大在北方的发展力度?

Q:我们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到顾客有消费需求的地方开店,南北方并不是我们首要考虑的因素。实际上,自1996年沃尔玛在中国深圳开设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以来,沃尔玛已经在包括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天津、济南、青岛、南京、南昌、长沙、福州、厦门、昆明、深圳、东莞、汕头、南宁、贵阳、武汉和太原在内的21个城市开设了46家商场,分布在全国的东、西、南、北部。北京中关村知春路的沃尔玛购物广场是沃尔玛在中国开设的第46家商场,也是沃尔玛在北京开设的首家购物广场。为支持中国政府“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加大在西部地区的投资,本月底我们还会在重庆开设一家购物广场。

A:沃尔玛自进入中国以来效益如何?近来有好多媒体说沃尔玛在中国水土不服,发展受到了限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Q:沃尔玛已经在中国21个城市开设了46家商场,培养了超过2万5千多名员工。我们对沃尔玛目前在中国的发展感到满意。当然也有声音说沃尔玛在中国发展太慢,沃尔玛不是一家追求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公司,我们不会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沃尔玛的理念是开好每一家店,服务好每一位顾客,我们必须确保所有开设的分店都符合沃尔玛服务顾客的标准。

A: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家乐福、麦德龙等外资超市以及国内各大超市竞争十分激烈,沃尔玛将如何保持在中国市场利润的增长?

Q:商业竞争存在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沃尔玛对竞争的看法和其他人有所不同。我们相信,零售业的竞争是多赢的,竞争只会使你不断进步,我们要做的是服务好顾客,我相信顾客也喜欢这样。我们和当地的零售商相互学习,整个零售市场不断扩大,顾客也有了越来越好的购物体验。竞争将使沃尔玛变得更强大。

A:我们知道,您接任中国首席运营长官不久,现在您最急于做的事情有哪些?您对沃尔玛在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或者是计划?

Q:人才对于沃尔玛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管理、先进的技术、正确的经营决策、周密的发展机会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优秀的员工,上面所说的一切都不可能存在。所以,发展人才将继续成为我们今后最大的挑战。发挥员工潜能,尽可能地发展人才,这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发表于 2012-2-16 16: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斐

1223605745.jpg

于斐先生,中国十大杰出营销人,中国保健行业十大杰出经理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营销策划100人之一,世界策划人联合会(WSU)理事,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市场工作委员会委员,劳动部中国首届营销技能大赛保健品行业赛专家委员,卫生部中国保健杂志社顾问,中国医药保健营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学信息》杂志编委,《当代医药市场》杂志编委,中国市场学会市场总监认证培训师、全国医药保健品、快速消费品等行业著名营销实战专家。

  十多年的营销生涯,服务过多个著名品牌,其营销实战案例先后在《人民日报》、《销售与市场》、《商界》、《经济日报》、《中国企业家》、《中国商人》、《经营者》、《中华工商时报》、《中国医药报》、《中国食品报》、《医药导报》、《医药经济报》等70多家专业财经类报刊刊登。现专业致力于医药保健品、快速消费品、功能房地产等企业的市场推广、产品策划与营销服务。其营销案例入选美国科特勒营销集团《中国营销创新文库》,并与人合著有专业论著《决胜在终端》(浙江大学出版社)一书。

  于斐先生被《商界领袖》杂志誉为“保健品营销领域的领跑人”,被《经营者》杂志誉为“中国养生品牌策划第一人”,澳门莲花卫视称他为“中国健康行业成功营销人”,中国唯一财富励志类杂志《成功》誉他为“金牌营销人”,总部设在纽约的《世界经理人领袖工作室》评定他为COO首席运营官,现任蓝哥智洋营销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顾问。

  于斐先生及其团队擅长业务范围:新产品上市推广、样板市场打造、企业营销策划、营销管理咨询、营销团队培训、品牌整合传播等。

  于斐先生及其团队被美国联邦政府卫生顾问委员会主席、前南卡罗纳州州长大卫·比斯利先生赞誉为:“有潜力的,十分真诚和敬业的,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以其实战、实用、实效作为营销工作原则。

更多的了解请进:http://www.lgzhiyang.com/
发表于 2012-2-16 16: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勇

从兼容机到分销 于勇历经三大转变

(赛迪网-中国计算机报 郝燕 )

【赛迪网讯】“一个企业在高速前进的时候,一定要记住随时来修正自己的目标。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建设公司的渠道体系。”于勇欣赏联想公司的发展策略与渠道体系,同时也更看重自己企业的建设。他效仿但不是全部照搬。他说:“我更注重自己渠道的建设,有了良好的渠道,不同的产品就如同是播种一样,做企业更容易成功。”
1223605620.jpg



简历

1965年 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1985年 毕业于吉林省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后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

1989年 任东北师范大学开发公司副经理;

1990年 任东北师范大学开发公司大庆开发区经理;

1991年 创建东大电脑公司,任总经理;

2000年 东大电脑公司拆分,任长春东大联想电脑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在长春IT圈口碑不错的于勇。作为企业的总经理,他的工作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忙碌,反而显得非常自在。他的这份自在得益于他的几次重大调整。

第一变:从做兼容机到联想分销
1991年,身为东北师范大学教师同时兼任东北师范大学开发公司大庆开发区经理的于勇,创建了东大电脑公司。“最初我仅有一二万元资金,看好了程序开发这一行,以用户需求作为产品研发的导向,在短短的3年里我完成了公司的资金积累。”

在完成了简单的资金积累以后,1994年于勇看上了兼容机市场,这次的主动出击使东大在吉林地区出了名。1994年~1997年,东大一直以兼容机业务为主。兼容机不仅给东大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带来了企业的品牌效应。

“如果后来不是因为联想,我可能还会一直做下去。”于勇笑言当年的“风光”。1997年,联想的一位经理找到了于勇,说他们看好了于勇,看好了东大电脑,希望能同他合作。这次对于东大“具有历史意义”的谈话,使于勇从此走上了联想分销商这条“阳光之路”。

“我最初决定选择联想的时候,大家都不理解。”当时的东大电脑在吉林省兼容机市场已经做得相当风光,突然转变定会带来业务上的损失,究竟于勇是着了什么“魔”呢?于勇说:“1997年,我接了吉林省一个银行的80多台机器的单子,当时银行提出的条件很苛刻,尤其是服务。因为兼容机的服务环节比较薄弱,我们原有的兼容机服务体系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由此我突然感觉到一个有长远计划的企业,应该选择一个具有长远市场生命力的产品做为主业。恰恰此时联想主动找到了我,并且认真地辅助我完成这个项目。从这个事例中我感到联想应该是东大未来的选择,所以我决定了要转变。”

于勇的这一决定当时给东大电脑带来了很大的波动,一时间原有的6个部门经理居然有三个掉队的,公司原班人马换了一大半,并且公司内部积压了很多兼容机散件。然而,在困难面前于勇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那个时候公司从人员到业务都受到了极大地冲击。为了能够做好公司的转型工作,我决定原来的兼容机售后服务照常进行;公司原有人员如果愿意留下,我请人进行培训;如果离开,我会给他们发一些奖金,满足短期生活需要。这一段时间真的令我很难忘!”

在公司转型的时候,还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插曲:于勇第一个把自己的爱人从公司开除了。“其实,当时有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尤其是我的爱人,她怎么也想不通,家里、周围的人都埋怨我。在IT圈儿里存在夫妻店可能是很正常的事,但我认为一个规范化的公司不应该是夫妻店,目前公司也不允许有这样关系的人存在。”

于勇告诉记者:“我很看重联想,更喜欢联想柳总的几个原则:‘建班子、带队伍、定目标’。我觉得这几点很实际。”

第二变:将公司拆分重组
2000年,随着联想及神州数码产品线的不断健全,于勇对长春东大电脑公司也有了新的想法:“随着公司产品线增多、人员增多,我越来越感觉到公司庞大运作不变的弊端,员工样样都要通,但却样样不精通。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将现有的公司进行拆分,重新整合。”

于勇开始了他的拆分计划,将公司原有的业务按照产品分为消费群组和商用群组。面对新的挑战,于勇把最为活跃、同时也是最能拉动市场的商用群组交给了曾与自己同甘共苦的老员工,也就是如今商用部的负责人袁经理,而自己却带起了家用群组,成立了长春东大联想电脑网络有限公司。在调整中,对所有员工进行相应的业务及技术培训。经过几个月的调整,公司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一直都想让公司朝着集团化发展,并且也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奋斗。我非常欣赏联想的运作模式,东大联想电脑的发展将是一个大的集团公司下面有几个模块共同运作。目前拆分得十分成功,两边的财务、人事都是独立运做。联想对我的拆分策略也很赞同。”于勇得益于东大的成功拆分。 “公司拆分后,当年销售额就达到了1亿元。”为了更好地拓展渠道,做好联想的产品,于勇又有了新的计划:“近期我还将要组建一个新的部门,专门负责联想新业务的拓展。”

第三变:开拓市场以人为本
于勇在经历了由1991年简单业务操作到1997年的业务转型,再到2000年公司成功拆分之后,开始把眼光收回到用人上。“公司在起步的时候,把握市场是最关键的,但是当企业上升到一定阶段之后,人就成为了企业在市场中成长的关键。”他强调说:“对公司发展来讲,应该注重人员素质的提高,公司应该给员工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我希望每一名员工通过在东大联想的学习,都能够得到提高。”

2000年元旦前后,东大联想电脑网络公司不惜重金从我国台湾省请来了一名讲师,专门为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和经销商进行销售及管理方面的培训。此举受到了员工们的一致好评,也再次强化了员工们的学习意识。于勇说:“当企业向着集团化发展的时候,经理人就不应该再按照原来的思路去经营企业了,人是经营中的关键所在。现在我招人,多数都是先看这个人对市场的感知能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东大公司在两次转型中有近50%的人员是新招的,于勇经常从外面请专家来为员工讲课,并组织员工定时召开研讨性的会议。

于勇诚恳地说:“员工能不能做出业绩,不在于学历的高低,而在于他个人的办事能力及市场运作水平。”

采访手记
在和于勇一个多小时的交谈时间里,身为总经理的他竟然连一个电话都没有接到,我十分惊异于他的清闲。他告诉我,他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和员工打篮球。“在公司里我组织了一个篮球队,我们篮球队要定期活动,而且有严格的制度,活动时决不许迟到或早退。”

通过采访,我还了解到于勇与其他经理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依然兼职做大学教师。我曾对此表示质疑,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我就是喜爱教师这个职业,我的父母、我的很多亲人包括我的妻子,都是教育战线上的人,我觉得与学生们沟通会不断有新的思想、新的生活方式灌输到我的思想中,和学生在一起我比较开心!”说起教育,于勇严肃的脸上洋溢出了笑容,可见他真的是对教育一往情深。
发表于 2012-2-16 16: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在青

1223605298.jpg

                                                                 于在青  5.5 亿元  琼花集团

                                   男 56 大专 公司总部:江苏扬州      主要行业VC片材等多种包装材料

                                   上市公司: G琼花(002002), 2004年6月IPO

  在经历了轰动一时的“国债风波”之后,江苏琼花200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1%,实现净利润2034万元,与2004年的2002万元基本持平。于在青1987年开始创业,2000年与他人共同出资设立江苏琼花集团。 于在青先生,公司董事长,1950年出生,高级经济师、扬州市人大代表、扬州市邗江区人大常委。1984年2001年2月任琼花集团及其前身的董事长,1995年2001年2月兼任本公司前身英利公司董事长。目前,除担任本公司董事长外,还担任琼花集团董事。
发表于 2012-2-16 16: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庆洲

1223605165.jpg

北京金山顶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庆洲


于庆洲,博士,中欧EMBA在读硕士,北京金山顶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任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北京金山软件公司副总经理。
成绩:
2004年,是金山顶尖公司融入到中国数码产业并取得不同凡响成绩的一年,根据“满足所需,超越所想”经营理念,确立了把“传统、文化、时尚、科技”相结合的发展思路,通过对成本、质量、销售、服务四个方面的精心管理,打造了国内知名数码品牌“国粹",成为了数码产品领域中的一枝奇葩,并率先进军国际市场,从而开辟了本土产品国际化的道路,加快了国内数码产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注:国粹系列产品不但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而且获得了国家质检部门的肯定及相关专利)。
发表于 2012-2-16 16: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元平先生

1223605103.jpg

于元平先生:祖籍辽宁省,香港建设控股有限公司名誉主席。对国内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于先生依靠50元港币起家,逐步积累,到控制年纯利达10亿港元的熊谷组,香港熊谷组1987年上市后,于元平以合作者身份取得16.34%的股权。1998年6月,于元平将熊谷组出售给光大集团,并易名为香港建设控股有限公司,于元平先生担任名誉主席。(2006年8月19日)



超人出手 “香港建设”山鸡变凤凰
  李嘉诚魅力果真没法挡!由李嘉诚控制的长实集团公布:有兴趣参与香港建设的债务重组。此消息一曝光,香港建设股份顿成蜜糖般,股价在股民追捧下,本周一飚升近七成,成交由平日的数十万股激增至3600多万股,香港建设一时间成为股民玩“即日鲜”的对象。

  正在重组债务的香港建设亦上演好戏连场,消息人士透露说,一手创办熊谷组(即今日的香港建设)的于元平已决定退出参与香港建设的重组大计。不过,一家由华人控制的东南亚财团加入拯救香港建设的行列,该财团并于上周接触香港建设的债权银行“主脑”汇丰。

  84岁高龄的于元平关键时刻选择了退出,“理由只有一个,就是李嘉诚,他们是好朋友嘛!再者超人系实力派。”消息人士道出于元平退出的原因。“于元平虽然退出,但在香港建设债务重组中仍是活跃分子。”该人士说,于元平在香港建设重组债务中扮演什么角色并不重要,他最大愿望是香港建设能够延续下去。

  当年于元平看中了北京给予海南岛的特殊开放政策、宽松的外汇管制以及丰富的天然资源后,便于1980年后期,积极上京进行游说,遂于1992年终获批准发展位于海南的洋浦港,中央承诺将30平方公里土地租予熊谷组。

  夺得洋浦归来的于元平随即向外宣布斥巨资180亿元,用15年时间将海南岛发展为一个工业王国,甚至成为第二个香港。可惜,洋浦的发展大计在国家改变政策,以及中央在1995年时收紧银根下,令于元平心中的美梦不但成为他的乌托邦,更令熊谷组步向财困。

  期后要中国前总理朱镕基亲自拍板,落实光大集团托管由3家内地银行包括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及中国银行所持有的三成半洋浦开发区股权。自此之后,光大亦成为熊谷组的股东,并将熊谷组易名为香港建设。

  由于光大国际耗尽气力,亦无力令一直往下沉的香港建设再展翅飞翔,光大国际遂将单一大股东地位拱手让予上海建工集团。虽然香港建设大股东一变再变,但仍未能改变香港建设宿命。今次由汇丰牵头的债权银行,为香港建设重组债务的同时,亦协助香港建设引入新股东。估不到,背负逾19亿债项的香港建设仍具吸引力,先后引得李嘉诚、欧亚平、东南亚财团竞逐香港建设控股权。

  在经过首轮磋商后,现时只剩下李嘉诚的长实及东南亚财团竞逐。“虽然长实仍未正式提交收购建议,但他出价与该东南亚财团相若,也是4亿元左右。”市场传闻,今次长实会派出善于收购的执行董事叶德铨负责洽谈。

  超人出手,究竟是看中香港建设什么?据悉,长实看中香港建设的并非洋浦发展大计,而是香港建设的物业及建筑业务。而该东南亚财团却钟情于洋浦发展项目。到底谁能化身为香港建设的白武士,消息人士说,债务重组不是单看一个银码,也不是单一建议,债权银行还要研究清楚新买家所提交的完整建议,才与香港建设大股东一齐商讨。因此目前说谁有机会成为香港建设的“新主人”确实早了一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