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于君才

怀远大将军鹰扬卫指挥使于光生平考

35
回复
4055
查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君才 于 2016-2-16 09:44 编辑

五、以身报国,死而后已
于光轻骑谒上时,有感朱元璋知遇之恩,曾有誓言。《墓志铭》说“誓殚报效上,疏曰:于光之心,鞠躬尽力,报国一忠,死而后已。”《太祖实录》说:“光顿首曰:臣蒙被厚恩,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于光是马上赴徽州上任,《太祖实录》更符合情境。这不是重点,只是我的总述会倾向这样描述。

洪武二年,于光守鞏昌时,元将王保保经常来犯,都被击退。十二月,王保保得知徐达等回建康,兵围兰州。据《太祖实录》记载,九月辛丑(1369-10-10),徐达、汤和等还京师,由冯宗异总制军事。上文已经提到,十二月己丑(1370-1-26),保保兵至兰州城下,张温认为其“远来,不知我众寡”,于是傍晚出击,挫其锋锐,保保有些迟疑。第二天,张温等收兵入城;保保将兰州包围,温等坚守不出战,以待援兵。于光从鞏昌率兵来援,行至马兰滩遇元兵,战败被俘。《墓志铭》这一段表述不准确,如“围安定州”“韩将军戍兰州”。

王保保以利诱于光降,光不屈。元军缚光至兰州城下,要他叫张温投降。《太祖实录》记载:“光大呼曰:我不幸被执,公等坚守,徐总兵将大军行至矣。敌怒批其颊,遂被害!”《明史纪事本末》引用了这一段。《墓志铭》记载:“君呼曰:我不幸被缚,尔辈受大明皇帝厚恩,当坚守以伺大军之至,勿信其甘言所诱也。元兵拥之使去,寻闻被害!”这里有些文学色彩,于光和张温都不是藩国之臣,怎么会对他说“大明皇帝”。《西溪坂谱》《鸣山谱》于光小传中描述为:“公大呼曰:尔等坚守全城,大兵不日至矣。保保怒碎其头,断其手!”《今献备遗》记载为:“光大呼曰:我不幸被执,公等坚守,大将军总百万师至矣。贼怒批其额而死!”“百万师”有些夸张了。总体来说《太祖实录》与家谱的记载比较合理。

发表于 2016-1-10 21: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光都昌人。初事徐寿辉,镇浮梁。陈友谅弑寿辉,光以浮梁来降,授枢密院判。积功为鹰扬卫指挥,镇巩昌。扩廓围兰州,光赴援至马兰滩,战败被执。以徇城下。光大呼曰:“公等但坚守,徐将军将大军旦夕至矣!”贼怒,批其颊,遂被杀,配功臣庙
发表于 2016-1-13 14: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鼓掌加油!!!!!
发表于 2016-1-31 11: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08: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节前家里突发事故,未能及时发布,还忘多多包涵,现在补上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09: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君才 于 2016-2-16 09:45 编辑

六、英雄之名与亲属考
《西溪坂谱》《鸣山谱》记载于光长子瓒,承父荫补授南畿前军指挥使,转升镇守交趾都司;幼子瑄以父荫受汀州指挥。子孙皆未系。据《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十七年十一月戊辰(1419-12-14),交址嘉林州善才县贼人陶强等叛,都指挥刘宸、于瓒、吴兴领兵捕之。”《明实录•宣宗实录》记载:“洪熙元年十一月甲子(1426-1-7),命武进伯朱冕掌行在左军都督府事,都督指挥佥事于瓒任交址都司事。”说明于瓒此人确是于光后裔。史料上没有查到于瑄的资料。不过,家谱记载于瓒生于元至正五年五月十三日(1345-6-13),这么说来1426年已经80岁了,这个年龄上战场且任主要将领可能性很小。

《上石山谱》记载于光长子璠,幼子瑄,璠生赞。如果于瓒是于光之孙,年龄上倒是说得通。《文宪集》中收集的《墓志铭》是这么说的:“子男二人,蕃与宣也”(见图四)。从取名的角度看,蕃与宣的可能性更大。蕃、宣出自《诗经•大雅•崧高》:“四国于蕃,四方于宣(垣)”,意思是捍御四国,教化四方。这与当时社会环境很相应。既然“璠”“赞”是错的,瓒就仍有可能是于光之子,并生于洪武三年,宋濂并不知道有于瓒这个人。我个人认为于光生蕃与宣,蕃生瓒的可能性大,因为这一辈名字中几乎都用玉旁,如于辉之孙鑑玉、宏玉、再玉,西溪坂一支中有琳、瑽、璟等等;而蕃、宣这一辈却基本没有;三地于氏宗谱记载都是二子。瓒是祭祀用的象勺子一样的玉,起名不会随便用这个字,应该是纪念某个人,巧的是,“瑄“也是这种玉,“宣”在此处读yuan,而非xuan,所以有可能光生蕃与宣,蕃生瓒与瑄,也极有可能因此使再版家版出现错误。蕃、宣、瓒、瑄的子孙没有记录,不知身在何处,浙江建德县、福建汀州、越南都有可能。
图12:于蕃葬父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于光仅二子或三子。于氏宗谱中只有二子,《墓志铭》中也只有二子。有人说古时家谱有可能记了嫡子,未记庶子。先不论这种说法对与错。三地家谱都记载:“夫人段氏,如夫人刘氏、徐氏”,墓碑上也是这么刻的。《墓志铭》记载:“娶鄱阳刘淑姬,通诗书史,封河南郡夫人;子男二人,蕃与宣也”。说明蕃与宣非嫡子,乃刘氏所生。谱序中说:“与余椿约为婚姻,聚众列为队伍”,《墓志铭》又记载蕃“外舅建德令刘君”,据《建德县志》记载,刘复礼洪武三年任县令,相互印证,说明蕃娶了刘氏。《西溪坂谱》《鸣山谱》记载瓒娶江氏,再娶交趾阮氏;瑄娶王氏,《上石山谱》无记载。约为婚姻就应该是于光之女许配给余椿之子,此女极有可能是段氏所生。
图13:建德县令刘復礼

谱中记载于瓒(可能是蕃)生于至正乙酉年五月十三日(1345-6-13),如果于光1328年出生,长子出生时他未满17周岁,前面至少还有一个女儿,时间上是说不通的。再加上于辉的生日,于光生于1328年与其它各处资料矛盾,其它资料之间又相互佐证他生于1324年的合理性。《鸣山谱》中有一首诗《赠怀远大将军于光》,尾联是“吴中庶士多怀惠,细枊于今有亚夫。“吴中自然代指金陵,细枊指军队,此诗作者是大学士胡广,可能和于光之子有些交情,他将于光比作周勃,其子比作周亚夫。可惜一直没有找到《胡文穆公文集》。

史料都称于光字大用,而家谱中是字仲炳,赐名大用。于光这一辈字号都是仲某,没有一个和大用相关的。于焰字仲灵、于荣字仲玉、于辉字仲明,其他还有仲才、仲杰、仲素等;大用应该是赐名。《上石山谱》记载字大用,号暗修,又号文炳;于辉字()明,缺一字;列于同一辈的有字茂贞、刚山,完全无规律,不足以让人相信。

于光之父在家谱中”祥英“”庠英“两个字号都出现过,庠英为绝大多数,而且与其堂兄国英、堂弟商英字号相对应,应以”庠英“为准。
家谱中记载于光祖父这一辈的字号是”某中“,《西溪坂谱》《鸣山谱》中于光伯祖父于英字敬中、祖父于显字时中,《上石山谱》中这一辈也没有与德仲相关的名或字,如汝字辈中的字号守中、允中、执中、至中等等。三地家谱都记载于光祖父娶杨氏,《墓志铭》中“大父德仲……大母王氏“之说不足信。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09: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君才 于 2016-2-16 09:39 编辑

七、《墓志铭》与《墓碑记》
《墓志铭》宋濂的《文宪集》也收集了,它的真实性不存在问题,只是准确性明显不足。《鸣山谱》中《明忠臣于光怀远大将军墓志》,《西溪坂谱》中《追赠明故怀远大将军于光墓志》,从内容看是同一篇,谱中记载为刘基所撰。“明故”“明忠臣”等字明显清朝时期对前朝的称呼。于光的小传中记载“竖碑题曰:敕葬全忠怀远大将军于光之墓碑记”(三个以下都简称《墓碑记》),墓碑上也是这么刻的,这更符合情境。谱中一首诗《楼涧忠臣》这样写:楼涧当年敕葬臣,旧碑楼倒旧坟存。金头银手眠长夜,古树寒鸦噪夕曛。青史中间心见赤,黄泉底下骨生馨。剑魂还变生时气,化作荒坵顶上云。从诗中可知,于光的墓碑是被破坏过的,现在看到的就不是原碑了。那么《墓碑记》到底存不存呢?

第一,于蕃葬衣冠冢很蹊跷。《墓志铭》记载:“辛亥(1371)某月日,蕃用招魂礼,葬君衣冠于某山之原前。”于光逝世于1370年1月27日,于蕃为什么隔这么长时间才下葬,而且葬的是衣冠冢?

家谱记载于光葬于祖山神岭之东楼下山,时间是洪武三年三月十六日(1370-4-12),这个时间应该更符合常理。雍正五年,族孙于朝任等状告冯君富在于光墓后盗葬父棺,并冒认军户闵自华夫妇二冢为冯姓所有。于朝任,字仲考,雍正五年主持联修《西溪坂谱》和《鸣山谱》。县令张以珸详细堪验,判朝任等胜诉。冯不服,上告至府衙,南康府维持原判。张以珸堪断谳语:“审勘得于宗嗣朝任、登有之先祖讳光……赐葬神岭东楼下山,计山一亩一分,其旁有守墓军人闵自华夫妇二冢附葬山堧,并载谱牒可考……当日之枋碑人物杳无復存……令于朝任等竖丰碑,以彰遗迹,俾前贤忠烈之墓永远勿湮可也。”南康府断语:“楼下山旧系于姓祖坟,不独谱牒有据,而山邻乡约又众口同词,冯君富何将父棺盗葬?仰都昌县着即押迁,仍令于姓竖丰碑以杜争端也”《西溪坂谱》中于光小传中有记载:“竖石人、石马、石枋,神主本邑乡贤祠立嗣奉祭, 守墓军人闵自华夫妇二冢附葬山堧,子孙世居桥边。在神岭之东确有闵家和闵家桥,今天仍在。家谱记载这些早于雍正五年,这之前修谱最晚是在宣德元年。因此,于光确实葬在祖山神岭之东楼下山。现存这墓碑应是雍正五年所立,所刻立碑人明显有九章、济美、策美、美林等人,章、美字辈生活年代也在此时。
图14:于光墓之诉讼    图15:守墓军人闵自华夫妇

衣冠冢有两种情况:一是找不到遗体,以衣冠代替;二是遗体已葬,另葬衣冠冢于他处以纪念。于光在兰州城下被杀,元军不大可能还把遗体带走;他身为亲军指挥使,明军也不可能将其遗体不加分辨,与士兵一样处理。从时间和方式看,于蕃更有可能是在他处另葬衣冠冢。山与原地形本来也不相同。《墓志铭》是刘复礼带他去请的,衣冠冢葬在建德县也未可知。都鄱两县都不知道有这篇《墓志铭》存在,故家谱中没有记载。

第二,追赠怀远大将军的可能性大,勘断谳语也称追赠怀远大将军。上文已经讲到《太祖实录》记载于光的军阶为怀远将军,而非大将军。军阶只有骠骑、金吾,龙虎、镇国、定国、奉国、昭勇、昭毅、昭武、怀远、定远、安远、明威、宣威、广威、宣武、显武、信武、武德、武节、武略、武毅。《明史•职官志》记载:“有大征讨,则挂诸号将军或大将军、前将军、副将军印总兵出,既事,纳之。” 又有“明初……又置各卫亲军指挥使司,设指挥使正三品,同知指挥使从三品,副使正四品……因置……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此设亲军卫之始。……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诸号将军指征西、镇朔、平羌、平蛮等临时封的将军称号。实际上怀远将军应是振武卫指挥同知时封的,实职与散阶都是从三品;鹰扬卫指挥使时没有封散阶。《明史•职官志》说得很明白: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太祖实录》那么写造成的误解是因为古文没有标点。

《文宪集》辑录的《墓志铭》称怀远大将军,《国朝献征录》辑录的《墓志铭》标题是怀远将军,内容是怀远大将军。究竟有没有追赠“大将军”的惯例?是作者自创,还是后人混淆或篡改?从史料可知,追赠都称大将军,军阶都称将军。《国朝献征录》和《文宪集》,于光之父都是怀远大将军;《国朝献征录》宁正传:“德成战殁,诏赠昭勇大将军……正袭职代领其众,从徐达克常州,进阶怀远将军”;杨广传:“赐诰,阶昭勇将军……进昭武将军……祖遇春赠怀远大将军”。《墓志铭》《墓碑记》最终都称怀远大将军,说明确有追赠一事,只是于光逝世后的事《太祖实录》基本没有记载。

第三,《墓碑记》的时间与历史相符。《太祖实录》记载:“上闻之,遣官祭以少牢,后配享鸡笼山功臣庙。”什么时候进的功臣庙?《西溪坂谱》记载是洪武四年,与优诏旌忠同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洪武三年底、四年初大封功臣等事件很清楚。《明史•礼志》记载“碑碣……其制自洪武三年定……坟茔之制,亦洪武三年定。”《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三年十月丁丑(1370-11-10),礼部尚书陶凯奏定品官坟茔之制……三品茔地周围七十步,坟高一丈二尺,以上石兽并六……凡碑碣五品以上许用。”这里也印证了楼下山立有石人石马的记载。“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1370-11-29),大封功臣……赏陕西兰州等处守御将士……戊戌(1370-12-1),祭战没功臣……抚其兄弟子孙,俾食其禄……”《西溪坂谱》《鸣山谱》记载:“洪武四年三月上巳(1370-3-20),征戍将军邓愈驰书届我曰,怀远大将军于光……忠义可谓至矣,深虑身没名冺,愿祈德言以推幽壤。” 《太祖实录》又有,闫三月初六日,赐功臣守坟人户。《墓碑记》写成于洪武四年八月。定制、祭功臣、请《墓碑记》、赐守墓人,《墓碑记》成完全符合历史的时间顺序。

综上所述,《墓碑记》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谱中记载了于瓒及其镇守交趾,却没有《墓志铭》?可能的解释是:于光后裔与都鄱两县已来往甚少,于瓒的事迹由当时同为贡生的于龙、于鑑玉所获知。或许正是由于来往不便,于蕃才葬了衣冠冢吧。于龙,字起渊,生于洪武十九年(1386),永乐八年主持续修《西溪坂谱》;鑑玉,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被后世尊为鑑玉村始迁祖。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09: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君才 于 2016-2-16 09:38 编辑

八、总述:怀远大将军于光传
于光,字仲炳,号暗修,明太祖朱元璋赐名大用,生于泰定元年九月十五日,元末明初时期南康府都昌县人。都昌于氏为汉于公后裔,宋初,先祖元素由山东益都迁居南昌府丰城县;其后裔又有人从丰城迁居都昌,大多以文学为业。光幼年时就知书达礼,颇受缙绅和长辈赏识;成年之后更是磊落不凡,胸怀大志。

元末,豪杰分争割据,战火四起。国英、庠英兄弟感叹:“当此变故之秋,文不足以经邦,武可御乱,可严命子弟演习兵法。”光与兄弟遵从父嘱,勤练武功,演习兵法。

至正十一年,红巾军起义。九月徐寿辉称帝,派张福夏彰守湖口;元将三旦八驻师鄱阳,都昌处于湖口鄱阳之间,不能轻易归顺一方,盗贼趁机作乱,百姓不知何去何从。于光对父老子弟说:“吾等皆良民。顺寇兵,官军以为叛;从官军,寇兵又将屠我。行见无噍类矣,其计安出?”大家表示愿意追随,听从于光安排。于是,光与余椿结为亲家,二人召集身体强健的男子开始练兵。一个月之后,队伍整肃,纪律严明,光下令:“贼兵有入吾境者,共击之,不用命者斩。”从此盗贼不敢侵犯,守护了都昌的安宁。

至正十五年,徐寿辉第二次进攻湖广江西等地,并占领鄱阳。都昌北、东、西都是寿辉的势力,南临鄱阳湖,于光兵力不足以抗衡,都昌陷落。寿辉听说于光的事迹,赶紧搜寻拜访。光归附寿辉,任江东宣慰元帅,镇鄱阳浮梁。二十年五月初一,陈友谅杀寿辉称帝。光对众人说:“我不能杀友谅,可事之乎?”七月,光与右丞余椿取饶州,十七日,以刘刘彦辅、计希孟、黄季伦为使,奉饶州地图、户籍投诚于邓愈。朱元璋命光继续守浮梁,任江西行省参政。后来,陈友谅派其参政侯邦佐攻陷浮梁,光轻骑往龙江拜见朱元璋。朱元璋授光行枢密院判官,赐金雕顶帽和锦袍一套,命光去守徽州永平翼。光行十里,又遣人把他追回来,解下自己的金连环赐给说:“予赐卿衣冠不可少此,故又召卿来耳!”光跪拜说:“臣蒙被厚恩,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初五,光攻下乐平州,擒侯邦佐、万户彭寿等六十多人。十二日,光等与朱元璋征安庆,廿四日在湖口遇陈友谅。光与部将飚行电疾,兵从天降,友谅趁夜弃城逃走。光率兵攻下黄梅、瑞昌等处。后助攻建昌,继续守鄱阳。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吴宏、吴毅等人与光之间配合不好,都昌盗贼江爵诱张定边、蒋必胜乘隙而攻,光等兵败饶州。七月十九日,鄱阳湖大战,后围武昌,光都在队伍中,多有战功。至正二十四年,以军功转从三品振武卫指挥同知,武官散阶为怀远将军,不久又升为正三品鹰扬卫指挥使,后从大将军徐达平浙东淮西,擒张士诚;北征中原,平山东、取汴梁、克洛陜、下潼关。

洪武元年,五月初一,冯宗异请求增兵守潼关,徐达调于光与金兴旺镇守。十月初七,光与都督佥事郭子兴等抵御河中来犯元军。两兵刚相接,光持矟大呼,冲入阵中,元军溃败逃散,光等乘胜追击数十里,大败元军;十一月廿一日,光从都督同知康茂才攻下河中。

洪武二年,四月十一日,徐达派于光与郭子兴守鞏昌。元将王保保屡引兵来犯,都被于光等击退。十二月廿八日,保保得知徐达回建康,于是兵围兰州。傍晚,守将张温率兵出击,挫其锋芒,后退回城中,坚守以待援兵。光自鞏昌率兵来援,行至兰州马兰滩遇保保兵,因寡不敌众而战败被俘。保保捆绑光至兰州城下,让他叫张温等投降。光高声大喊:“我不幸被执,公等坚守,徐总兵将大军行至矣。”元军被激怒,砍掉其头颅和双手,光于是被害!享年四十五。明太祖悼念,赐光金头银手,凑成全躯,给光亲属布帛,命他们办理丧事;派祠部官以少牢之礼祭祀,后奉奉其神主配享鸡龙山功臣庙;副将刘彦辅护榇归故乡,洪武三年,三月十六日,葬于祖山神岭之东楼下山。

洪武四年,明太祖下诏表彰忠臣,赠光怀远大将军;祖父时中赠明威大将军,某卫亲军指挥使司副使,上骑都尉,追封河南郡伯;祖母杨氏追封河南郡君;父庠英赠怀远大将军,同知鹰扬卫亲军指挥使司事,轻车都尉,追封河南郡候;母余氏封河南郡太夫人;如夫人刘氏封河南郡夫人,子承父荫,各赠予官职。三月初三日,征戍将军邓愈驰书宏文馆大学士刘基,请为光撰写墓碑记,秋八月墓碑记写成,题名为“敕葬全忠怀远大将军于光墓碑记”;神主配享本邑乡贤祠,享春秋二祀;守墓军人闵自华夫妇二人后附葬山堧,子孙世居桥边。同年某日,长子蕃用招魂礼,另葬光衣冠于某山之原前。葬一月,蕃的岳父建德县令刘復礼,描述于光的事迹,领蕃拜访宋潜溪,请宋先为于光写墓志铭。

光本是一介书生,气貌修整,擅长琴艺、诗书,精通中医针灸,看起来就是一位富贵之家的公子,为人孝义,事母竭尽礼仪,勤勉不懈怠。然而生逢乱世,又能投笔从戎,率义军守卫家乡,后又择明主而事,持戟上马,四方征伐,所向披靡。不论攻战还是守城,都立下赫赫军功。兰州之战,孤军深入,不幸被俘,依然能尽忠守节,视死如归,不负“死而后已”的誓言。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09: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参考文献
1.    《明史》,(清)张廷玉等
2.    《明实录·太祖实录》,(明)李景隆、解缙等
3.    《明实录·太宗实录》,(明)张辅、杨士奇等
4.    《明实录·宣宗实录》,(明)张辅、杨士奇等
5.    《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
6.    《黄荆林西溪坂于氏宗谱》1924年版,于氏族众
7.    《黄荆林西溪坂于氏宗谱》1944年版,于氏族众
8.    《鄱邑鸣山于氏宗谱》1940年版,于氏族众
9.    《八都上石山于氏宗谱》1990年版,于氏族众
10. 《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明)焦竑
11. 《文宪集》,(明)宋廉
12. 《白云集》,(明)唐桂芳
13. 《春雨轩集》,(明)刘炳
14. 《皇明大政纪》, (明)雷礼、范守己
15. 《皇明史窃》,(明)尹守衡
16. 《本朝分省人物考》,(明)过庭训
17. 《今献备遗》,(明)项笃寿
18. 《明名臣言行录》,(明)徐咸
19. 《明名臣琬琰录》,(明)徐纮
20. 《宪章录》,(明)薛应旂
21. 《桐山老农文集》,(元)鲁贞
22. 《都昌县志》,(清)曾王孙
23. 《都昌县志》,(清)狄学耕
24. 《南康府志》,(清)廖文英,伦品单
25. 《江西通志》,(清)谢旻
26. 《鄱阳县志》,(清)王克生
27. 《浮梁县志》,(清)程廷济
28. 《饶州府志》,(清)王泽洪
29. 《建德县志》,(清)戚延裔
30. 《淳安县志》,(明)姚鸣鸾
31. 《兰州府志》,(清)陈士桢
32. 《潼关卫志》,(清)唐咨伯
33. 《鞏昌府志》,(清)杨恩

发表于 2016-2-16 10:48: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完结了,文章功德无量

点评

过奖了,尽力而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16 12:34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12: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永健 发表于 2016-2-16 10:48
终于完结了,文章功德无量

过奖了,尽力而为
发表于 2016-2-16 15: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版主加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