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30 18: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精通国学 擅长诗词:"桂海奇才"晚清才子于式枚
他是晚清时期学贯中西难得一见的大才子,曾长期担任李鸿章的幕僚;他精通多门外语,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翻译家;他精通国学、擅长诗词,人称“桂海奇才”。
晚清大才子于式枚 于式枚家乡贺州桂岭田园风光 于式枚参与编撰的《清史稿》 于式枚家乡贺州 于式枚1865年生于广西贺县(今贺州)桂岭,字晦若。因为父亲不幸早逝,他自小在母亲的教诲下长大。他天资聪颖,特别是记忆力惊人,再加上母亲是位能诗词、工书画、善歌舞的才女,使他少年早慧,才情过人。母亲将他送到番禺读陈澧为山长的“菊坡精舍”书院,陈澧字兰甫,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及地理学家,晚年自题著作为《东塾读书记》,故学者尊称其“东塾先生”。 于式枚有幸师从陈澧,更加倍用功。他常常夜倚枕坐如枯僧,文章做得绝好,学业突飞猛进,学识与日俱增,成了菊坡精舍的高才生。
桂海奇才 少年得志
光绪五年(1879年),15岁的于式枚参加广西乡试,结果一试中举。第二年,年仅16岁的他又中进士。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使人们都对他刮目相看。著名学者徐世昌在《诗话》中评价他道:“文和为东塾弟子,博极群书,文辞敏妙,喜作谐语,时涉嘲笑,东塾有诗规之”。徐世昌说的是陈澧写给于式枚的一首《赠于晦若》:“桂海奇才出,英锋不可当。问年甫终贾,读史似钱王。虎气必腾上,言谈宜善藏。参天二千尺,浑不露文章。”(《晚晴移诗汇》)。 15岁中举那年,于式枚就曾经任广西总督张树声的幕僚,专门负责文书机要工作。他勤劳能干,处理行政事务条理精当,撰写文章又极富文采。第二年上京赶考成了进士后,他进翰林院为庶吉士。三年后经殿试任兵部主事。得到李鸿章的赏识,条陈调为北洋差遣,在北洋任职十余年,李鸿章的奏章文牍多是他起草。 光绪二十二年(1896)掌握多门外语的于式枚随李鸿章参加俄皇加冕典礼并出访德、法、英、美等国,增长了新知识,也助长了他的革新思想。回国后授礼部主事,由员外郎授御史,升给事中。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帝赏于式枚五品京堂,充任政务处帮提调,大学堂总办,译学馆监督。光绪三十一年(1905),于式枚出任广东学政提督,不久改任提学使。但他不愿意接受任命,要求辞职回乡;后来,受命总理广西铁路,筹备在家乡建设铁路。 于式枚担任学政提督虽然只有两年的时间,但由于他的倡导,广西、广东相继成立了1000多所学堂,邕江、珠江流域向学之风大盛。 光绪三十三年,于式枚升任邮传部右侍郎。当时,政潮激烈。清廷下诏预备立宪。朝野上下都主张推行西法。不久,于式枚以考察宪政大臣的身份奉命出使德国。在德国,他翻译了普鲁士宪法全文,和两议院的新旧选举法。回国后,先后任吏、礼等部侍郎、总理学礼馆事、修订宪法大臣和国史馆副总裁。 清朝末叶,内政腐败,外敌频侵,国弱民贫,各地群众纷纷起义。于式枚心灰意冷,于是索性辞职,出游沿海如辽宁、山东、江苏等地,先居住青岛,后到上海,有较长一段时期隐居在江苏昆山,整日以吟诗作对、写书画画和欣赏昆曲为乐。
精通学术 工诗善词
于式枚精通文史,擅长国学儒术,还工诗善词。而且,他精通外语,还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翻译家。 于式枚传世作品不多,只有十多册《李文忠公尺牍》手稿遗存。他的代表作是七言长诗《李宝臣纪功碑歌》: 恒阳古郡行署旁,一碑屹立支风霜。纪年建中记永泰,文词渐泐犹能详。云我亚相秉王命,世有勋禄兼忠刚。铺敦四凶翊三主,瞿惕威惠怀瀛沧。千二百言自赡密,謏词曲笔难具量。渔阳丧乱起安史,夹河州郡沈戎羌。旄头堕地胡焰尽,余星四散还披猖。阳和鹰眼偶一化,神狐得夜为妖祥。淄青魏博洎幽冀,各拥旄盖凭岩疆。成德一军最悍突,明光十万罗成行。控弦饮马正南下,百缣一掷催归装。射堂竟馘朱司徒,此功信可铭旂常。同功石谶恨不应,幽燕二帝遥相望。归来据险阻兵甲,蟠屈薛李连田梁。辅车势成窟宅定,谓可高卧常山冈。岂知凶德不再世,貙罴生不如封狼。徒资部曲取旌节,同开大镇康王张。蛟龙匣毁奸骨朽,巍然片石经沧桑。独留一事证史阙,题衔特志清河王。摩挲苔碣百感集,蹉跎国步哀中唐。代德以还那可道,风尘澒洞昏东方。威弧不弦斧钺钝,徒恃文物縻豪强。凌烟图画紫薇券,一一狎视争腾骧。更勒丰碑纪勋绩,追逐方召参翱翔。峨峨西平与义阳,庶几无愧桓文襄。华州曾颂李全谅,成都复纪韦南康。此外文字仅罗列,何啻中国纷蜩螗。八纮一裂不可止,颠倒功罪由文章。陆萧正色拒赵魏,几人岳峙中书堂。鄦公之铭出吏部,无乃少损日月光。矧兹幕府颂功德,岂容著手为低昂。百年运会一分合,燕将语在非微茫。章武昭肃恢大纲,手持魁柄临八荒。蔡齐并潞齿神剑,河朔猘子眠如羊。《淮西碑》付段文昌,《卢龙铭》敕李赞皇。英卫之勋燕许笔,两朝将相何堂堂。文石无言任雕刻,谁留秽恶传芬芳。从来上策在自治,罪言盍忆司勋郎。 《李宝臣纪功碑》全名为《李宝臣纪功载政颂碑》,是由唐代宗时期的王佑撰写,由状元王世则行书并篆额的一块“功德碑”,原来立在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察院里面。于式枚为那块碑写歌,所以叫《李宝臣纪功碑歌》。题中的李宝臣,原本是唐朝时的一个藩镇,最初是范阳将领张锁高的假儿子,冒姓改名叫张忠志,后来投奔安禄山。“安史之乱”后,他帮助安禄山攻占太原。安、史失败后,他拒绝史思明之子史朝义的官位,史朝义死后他献地降唐,被任命为恒州刺史,后升礼部尚书,赐姓名李宝臣,封赵国公。后因多猜疑而众叛亲离,最后被所谓的“妖人”杀害。 于式枚的这首长诗,就是以讽刺的语调、批判的笔法,夹叙夹议,毫不客气地述说李宝臣之所以立碑纪功的“事迹”的。全诗精辟含蓄,韵味悠长而警醒世人,因而被许多名家称为“名家手笔”。 于式枚的《成都浣花草堂杜少陵祠》也写得不错。 他还有一首《秦中怀古》,也很是有名: 六国楼台一炬连,美人钟鼓散如烟。十年运尽初逢鬼,百战功成又学仙。鹑首关河天一梦,龙髯弓剑地三泉。青梧观冷麒麟折,剩有苔花渍血鲜。浮云白日莽秦关,如梦兴亡去不还。金虎宫邻唐北寺,玉鱼陵墓汉南山。丛台露冷铜仙别,野殿风高石马閒。杜老哀吟沈郎表,无端幽怨道途间。东井西河辟上都,文谟武烈递乘除。云霓赤帝三章法,日月苍姬六典书。栖凤何年来白虏,伏龙从古护皇图。金戈铁马纵横地,放眼千秋几丈夫。天府名区百二雄,上游陆海控寰中。灵潭犀象连樯密,大漠牛羊逐帐空。竞说河流关利济,几闻陇坻隔华戎。平蛮得宝翻新曲,又见飞尘卷朔风。猎猎牙旗出苑墙,十千组练试明光。一鸾未卵叚灾先伏,九虎凭威势可常。塞北风云朝白帝,关东烽火殉黄皇。银筝呜咽楼头语,可忆金鞭下未央。旧曲淋铃乐府传,仓琅驿骑望秦川。江花江草愁无极,秋雨秋风梦悄然。青琐华年怀鄠杜,白头遗事说开天。红楼珠箔遥相忆,摧断青春蜀国弦。燕齐迂怪逐波澜,张赵名豪竞射弹。几见神仙返东海,真成盗贼阻西山。丹砂不救苍黄劫,白日凭探赤黑丸。一代乱源何处问,好迁豪杰实长安。草檄题诗意若何,百年心事足悲歌。新书甲乙编南部,奇策纵横画北河。宣室鬼神原恍惚,梁园宾客竟蹉跎。何从更觅封侯印,付与温岐哭逝波。
暂缓立宪 独树一帜
清末,官场和知识分子之间,曾经有过历时长久的“立宪”和“反立宪”之争。于式枚属于“暂缓立宪”的一方。 于式枚曾经是出使德国考察宪政大臣,由于他熟悉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人情,所以作为反对立宪激进派的保守派人物,在当时的官僚中独树一帜并且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他以法国革命作为例子,用以说明立宪对中国可能具有危险。 于式枚认为当时中国立宪改革可能造成的最大危险,就是政府与国家的权威将因立宪条件下的民众的干预而失落。他的这种判断,还基于他对当时人们的教育程度的不信任。他认为“教育未能普及即予国民以参政权,最为危险。”“人情易动,则靖之实难。民智易开则愚之无术。”还认为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这些立宪取得成功的国家,均十分重视以本国风俗习惯立宪制度的基础。 于式枚从普鲁士与日本立宪的成功经验来说明,只有采取“保守渐进为主”,才能取得成功。 1915年,于式枚在上海病逝,后被安葬在杭州西湖龙井村附近,谥“文利”。(潘茨宣) 参考引用资料:《清史稿》《袁世凯评传》《广西文史》《贺县县志》
戏谑“皇帝” 聊为玩乐
还是光绪初年的时候,李鸿章任于式枚为北洋大臣总文案。此时袁世凯仍是落魄青年,来李鸿章处谋职。李鸿章给了他一份只有微薄薪水的闲工,要他平时多向于式枚学八股制艺。 袁世凯不读孔孟,年少轻狂,行为不端,多有丑陋,与子曰诗云格格不入。摊上此辈,于式枚暗暗叫苦,于是,便逐日录下袁世凯的行为举止,并把它起了个名叫《袁皇帝起居注》。他每写完一条,都要拿给袁世凯看过,并且在同僚宴会的时候,每逢袁世凯到场,便大声调侃:“袁皇帝到了!”以戏谑袁世凯为乐。但人不可貌相,于式枚聪明一世,怎么也想不到,袁世凯居然有一天真的当上了“皇帝”。 若干年后,袁世凯得势,仍记得那个“起居注”。想到上面记的那些丑事会损坏自己的形象,多次向于式枚索要。但于式枚就是不给。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袁世凯真的当“皇帝”了,更加想得到“起居注”,就绞尽脑汁找人诱请于式枚到北京游玩。于式枚到北京以后,袁世凯经常宴请他,还邀请他到“皇宫”居住了一段时间。期间,袁世凯多次以高官厚禄引诱于式枚“出山”,当一名参政员。于式枚感到不对劲,连忙假装要到花寺游玩,却直奔天津,再继续南下,逃出了袁世凯的势力范围。临行,他留了一封信给袁世凯,里面有打油诗《浣溪沙》一首:“蹬足捶胸哭盾初,装腔作调骂施愚,可怜跑死阮忠枢。包揽杀人洪述祖,闭门立宪李家驹,而今总统是区区。”明白地讽刺袁世凯,骂他派特务走狗暗杀了宋教仁,但却又假惺惺地装出一副不知情的可怜相,实在可憎可恨。当时,袁世凯手中掌有雄兵十万,却终究对于式枚奈何不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