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老五

于襄勤公(成龙)及其家族历史研究

33
回复
7998
查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6: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清端公成龙和于襄勤公成龙生平简介; g- n- z' w$ l
清朝以前的历史记载中没有叫于成龙的著名历史人物,但是在康熙同一朝就有两个叫于成龙的著名人物,史称为大、小于成龙。他们曾经共事,都官至总督,并且都为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清官”。《清史稿》中记载“同时两于成龙,先后汲引,并以清操特邀帝眷,时论称之。”
7 d. ~0 \; p) K0 b+ V3 A% r1 F1 w( A5 \
于氏家族中也有一位历史人物叫于成龙(为小于成龙),于成龙为家族的先人,曾经官至丞相,在清朝时,家中如有男丁出生,就可以领朝廷俸禄。对这个人物以及那段历史收集资料进行研究。现将初步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以便家族中有学习历史的人才继续深入研究,或者与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交流。- _# a! F; j' S9 W

& R) C5 d1 j, j9 ]大于成龙,山西永宁州离石人(今山西方山县),字北溟,号于山,谥“清端”。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八月二十七日,卒于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享年六十八岁,大于成龙墓位于山西离石市安国寺。大于成龙为明末崇祯年间的副榜贡生,顺治十八年四十五岁的大于成龙始任广西罗成知县,后历任四川合州知州(康熙六年),湖北武昌知府(康熙十三年),湖北黄州知府(康熙十三年),湖北黄州江防道(康熙十六年),福建按察使(康熙十七年),直隶(今河北保定)巡抚(康熙十九年),两江(今江苏南京)总督(康熙二十三年)。大于成龙为官清正廉洁,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大于成龙死后加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荫其一个儿子(于廷翼)进入国子监学习。大于成龙的父亲是于时煌,大于成龙的妻子是邢氏,生了三个儿子,分别为于廷翼、于廷励、于廷元。《四库全书》收录了大于成龙的《于山奏牍》七卷、《于清端政书》八卷。此外大于成龙还编修了《畿辅通志》、《江西通志》等。其孙子于准(官至江苏巡抚)曾经编写了大于成龙言行的《先儒正修齐治录》,在《聊斋志异》、《一代廉吏于成龙》、《清官于成龙》和《一代廉吏于成龙》等多部文学及影视作品中有大于成龙的描述。0 h6 n! O) Y' k; U/ I

: |! p& c; h+ B5 d小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由镶红旗抬旗加入镶黄旗,为满族。祖居辽东盖州(今辽宁盖县),字振甲,号如山,谥“襄勤”。小于成龙生于清朝崇德三年(即明朝崇祯11年,1638年)七月五日(疑为阴历),属虎。卒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三月癸卯日(1700年),享年六十三岁。小于成龙墓遗址位于北京石景山杨庄大街东侧小花园,其生父于国安,生母康氏。小于成龙幼时过继给世父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于得水。康熙七年(1668年)31岁时世袭授河北乐亭知县,因政绩卓著,才华超群,刚直不阿,此后历任滦州(今河北滦县)知州,通州(今北京通州区)知州、江宁(今江苏南京)知府、安徽按察使(衙门驻安徽安庆)、直隶(今河北保定)巡抚、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俗称左丞相)兼汉军镶红旗都统,都察院右都御史、河道总督(河道总督衙门在山东济宁,后迁江苏淮阴)。在直隶、江宁以及安徽任上名望极佳。三十三年召诣京师,主持运河通州至峄县段、黄河荥泽至砀山段各堤加固工程,对黄河洪淤主张疏浚河口,引泄积水。康熙三十五、三十六年两次为御驾征讨噶尔丹部大军督运粮草,声威显赫,皇帝特授世袭爵位“拜他喇布勒哈番(骑都尉)”。三十七年以总督衔任直隶巡抚,奉诏主持浑河(永定河)治理,废故漕,掘新道,加固堤防,竣工后河水畅流无阻,京畿免受水患数十年,康熙赐河名为“永定河”。当年冬逢黄颓败不堪,河督告缺,奉命带病前往主持大局。康熙三十八年向康熙奏请病假离任,康熙命在任调治,并遣御医前往探视、赐药诊治,康熙三十九年病逝于淮署衙门任所(江苏淮阴),于雍正朝入贤良祠。* ~! F' I5 Z/ ]

; r$ D$ I% u8 [8 q7 G' N小于成龙结发妻李氏,于成龙的长子于永祯为李氏生。于永祯年十六岁时在乐亭被匪徒劫持,不屈而死。李氏郁郁伤心第二年病逝。
) m* E: J$ s0 S7 }; |3 e
! H7 p# S8 X& \小于成龙继妻周氏,生子于永裕、于永世、于永禧、于永禄,另有两女。于成龙的二儿子于永裕世袭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爵位,任康熙帝御前侍卫。三儿子于永世承袭“拜他喇布勒哈番(骑都尉)”爵位,四子于永禧候选通判。长女为长垣县县丞董廷佐妻;次女为京营守备赵世升妻(但碑传集中记载为次女为荫生张瓒系妻)。在碑传集中墓志铭中记载,于成龙还有一幼子为于永福。
, Q) M: F4 c7 _
) s% i, \6 I2 M5 n. @( l6 m    小于成龙编撰了《江宁府志》,因他任职江宁期间,正是曹雪芹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一家在江宁任江宁织造的时候,而且小于成龙与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相识,把曹玺作为江宁的著名人物编入《江宁府志》,小于成龙编撰的《江宁府志》成为研究《红楼梦》的参考文献之一。小于成龙的著作还有《抚直奏稿》,主要是他先后任直隶巡抚期间的奏章和奏表。在《康熙大帝》、《清官册》、《于公案》、《大河谣》、《大河情》、《清朝七百名人传》、《啸亭杂录》、《康熙起居注》、《清实录》、《东华录》和《清史稿》等文学、历史、影视和戏剧作品中有小于成龙的描述。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6: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宗瑛书法碑刻拓片(碑刻保存在江苏太仓)

于宗瑛,汉军镶红旗人,于成龙孙,乾隆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著有《来鹤堂全集》,善书画。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6: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家族人物诗文选(1)

于成龙诗二首2 ?6 ], A/ i6 _
于成龙,字振甲,号如山,谥号襄勤。镶红旗汉军,官历康熙朝乐亭知县、滦州知州、通州知州、江宁知府、安徽案察史、直隶巡抚、监察院左都御史兼镶红旗汉军都统、河道总督。; K. n  u5 L1 @* \
5 o; T' c2 i2 P0 u# T$ z* e7 p
《登万寿阁》
& R7 S, O. i$ |
& t+ ^* l! }; _0 ~古寺荒凉草木平,十年人到倍伤情。. t; Y% r+ h( h" p9 h2 U
4 ~( A5 J1 N" e1 E: u
满城黄叶飞秋色,虚阁寒涛夹雨声。( F/ P: \# Q/ E4 Y9 j) x/ o

4 X5 \* H( Q/ _# I; J8 i8 `; R) }赋税何劳频仰屋,关山行看会休兵。" k. i! |, |% o% \5 u- N

1 L" j1 K4 m/ H( W* N依然故国音书绝,潦倒风尘白雁横。  j5 e, ?' W% c9 g  a
$ h( c" ^( I! ?0 s7 f2 {( g
《闻笛》
9 J+ U9 L+ X& P! `" V2 C" Q7 ]& E9 R% v: L1 D& K
缭绕飞空短笛声,高天露下共凄清。
. m7 d1 w+ l+ P/ c2 b* ~) o& ?& k2 H5 i1 Q& C
愁来江汉人何处,望里关山月倍明。
  K2 U$ V' a6 v; h4 u7 O% T6 P8 ^0 x& B3 H+ S8 ^$ p
万里孤云随绝漠,十年羸马更长征。
& n* W+ k1 H& z+ I# v0 n8 n3 B& r5 f0 [9 s
谁知一曲终宵怨,霜雪无端两鬓生。, c- T; ?6 g3 B$ ]8 u* o+ I+ e
4 m) I, |; a8 f) H

& v$ P1 t- Y( `8 L# n5 u# _% Z% c9 z8 M
于宗瑛诗一首  
/ S4 h1 z. T0 S" y9 a+ B4 D# b/ W: R: I2 K5 ^% b
  于宗瑛,字英玉,号紫亭,汉军旗人,于成龙孙。乾隆甲戌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官御史。有《来鹤堂诗钞》。" r# U2 \9 M' t* K# s
5 W( ~: M% Z1 s/ O# m1 V
《己丑九月与金香沺山中话别有赠》
' x' o# R# A3 Y, `  u/ d
  K% \9 B: a9 e9 Q! @秋姿澹平野,暮气起苍山。
; B  P& r$ t' L
) Q9 b6 t  O+ D0 v林表月既白,山中客欲还。; Q( r8 H; U  Y2 G* m0 T
! U4 q1 m' S1 ~- ^1 R" V4 ~
高情慰愁夕,寒露下松关。3 r8 ^0 B# F: e6 ?
! {2 l7 w2 o+ z! n, }4 d9 A" B
挥手复尘迹,心长云水间。0 V; U+ G( }% r8 w7 U! _  G
$ a7 A0 T: D9 `; y8 V& f! w
5 h, Z' h$ k9 {$ _3 |% o- e

$ m& y) E$ d5 [4 U/ {鳌图诗三首* [! C/ f& ]0 t6 V: }
% J, j7 ?% o; ^; z3 v! r) U3 }
鳌图,字伯麟,号沧来,汉军旗人,于宗瑛子,于成龙曾孙。乾隆庚寅举人,历官江苏按察使。有《习静轩集》。& k$ w4 r; l) F! j# n

& S* `  }  W! `( j( }# r《偶吟》* R% J0 h" J0 c+ t; Z, e9 V

  u. z$ k3 o  z+ L- A视事竭其思,抚民尽乃心。
# W2 }% x& n1 k0 L0 T& g% m; x
, Y, A( v* e7 u& H心思所到处,泽已被之深。; v% s+ B/ r& P& J& n

+ q! l7 Z! c1 a/ \5 N5 q网罗开一面,猎不穷山林。  ]8 X, Y2 ]7 D/ x, S, l- m) W3 b

3 O1 f" F7 J6 a* r0 l( e3 l8 W万物留有余,生机见古今。
4 n# {. p! R9 ~0 s5 u8 G0 s! ^0 h$ p0 j, ^3 S% S8 D1 C
《来鹤堂静坐》' ?: \) ~% q0 M0 M2 J  c. Y
2 e6 e# c+ t6 N  d. p; d' s
龚黄李杜千秋在,8 Z0 c( s* q4 D. ^7 Q

  ?7 U6 \$ W) n/ a三十年来结念深。
8 ~7 [7 Z3 g/ A5 @! k3 V: s9 ~
7 z1 z$ u5 D$ ^( g诗欲调高先养气,2 h( x7 ^; Z/ e" g* c) F( J

6 \% F7 M1 I- ?) Q/ V; Y; r1 D官求民信早扪心。1 x6 r/ a$ ~$ Z) `3 M  O5 U! D. F

8 K! b( e/ L+ V% G. ~6 ^0 {梦魂忧此黄河水,: B# F+ D9 m& r
* K0 ?% |+ Q+ {: y* Q
憔悴劳于白首吟。
1 ]1 y" @0 V' ~3 @, l! o; }- U& @
文教未行河未复,( P& Q, W( k6 `% P# K
  N# u$ \5 r! j  W6 T: @) G* s
惭疏吏治愧儒林。
* x: D) q4 z+ Z3 c- r" B8 M6 W+ _, U
) M0 H: J( `7 Y. u5 o《游穿山》2 k0 G  t% n" m$ u  Q& [

% I+ A, }% J" _; ^2 w9 A清风引我到穿山,
/ R  k# F# X3 D+ ]5 X% E9 P8 N& H% k! d3 F  a4 v$ d( l) W1 l8 o7 |
山在东南云水间,. Q% G8 v- |( m* u) `& p
* g( [5 U$ {" G0 P$ F
海表政平春色丽,# e6 a4 C" L& F* p& D: @% {6 |% r
3 [$ `8 a- }1 V' S) a& m
一州百姓得安闲。
. k  e3 |9 p4 I( K+ a2 Y9 [
2 [1 P/ _: o* k9 r3 |, v' v
' ^6 Z) d, c  @* y于洁诗二首 ' b( \  _( t$ g& }

" ?1 m6 i1 G) K7 e# t" f  于洁,字若素,汉军旗人。于宗瑛之女,尚书、谥襄勤于成龙女孙,按察使鳌图女弟,宗室爱新觉罗·魁明室。
  }/ K6 i6 o, h: C- `
$ X, b9 l* i% |1 s( ?《寄兄沧来》( h- {* a) z- u2 g( E
. X$ P0 f2 a: X4 t) ~
* `( V* ]* d: S

+ Q  h9 y2 j, t- K0 M织尽人间寡女丝,三更涕泪一灯知。
/ C& _6 x; O3 y2 q
$ K$ }  [& ?& [4 v2 y近来焚却从前稿,不为怀兄不作诗。
; h% o# h, V. A0 F& H% H# y0 K
3 w6 q5 p9 X; M1 F
# i% Z: J  W5 |3 D0 U, ~7 L' A/ S3 R+ M* A- C
儿女干啼湿哭馀,偷闲才得寄家书。5 F- r. l0 ]7 G8 z- C3 a5 N
* c! p! @# {) u# l
望兄好继襄勤业,莫使官声竟不如。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7: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家族人物诗文选(2)

于永裕诗一首
  ?2 r# B. F4 L% F/ W  S! z
4 `' W" G3 m; K, F于永裕,字桂宝,于成龙次子。袭祖父于得水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职,康熙皇帝御前侍卫。
$ I+ c( |& J1 t1 m8 x3 u( L4 \. y
! U" P' i; C5 T# Z. ~* b《于宗瑛中进士而作》
/ }3 q5 [. P  Y( x2 p% y. q
5 K; a$ {# D% q% k/ D4 D5 r6 Y一见宫花喜欲狂,
% h7 G- n& Y* {* f8 f; B. B3 u$ d+ ^, x7 t! e$ \
吾家从此继书香。% f; [) j3 W6 i4 k

8 M7 E$ _( N9 L( a( N果能得遂平生志,
' ~7 K# C( U/ D0 M) m/ m5 H, M- e2 w4 D  G4 E; Z* J( U' B' S
不负当年来鹤祥。% k2 n4 Z$ x" V$ r; Q

" }8 `0 H! Y" _9 s8 e( H& W + |9 `. I: c; y: j7 ^

( O" I, q- s$ U% C/ H于卿保诗一首( L* j+ x  s: P- G) `- }. Z9 i
; R, D$ p/ A4 R6 \
    于卿保,字邘仙,汉军旗人,于鳌图子。官河南下南河同知。因渎职被林则徐撤职。有《是吾斋诗集》。
7 ~; `# S( K! `5 z, p  C) q# Y! u! g: B5 B
《和许赤城立秋感怀 》
0 Y$ d, r6 p( l9 U5 R* G/ k; v' x( c8 e, |
主宾风雅似陈徐,共向苏门乐隐居。
6 O0 x+ i, c: O& `: R2 b- k! L: r! D" Q6 G, _0 x, w3 T
闲径苔痕新雨后,小栏桐影早秋初。7 ^& k" K& @: Z

( l0 {* D; Z& v% }* G) [: `读书志欲同君实,献赋心还鄙《子虚》。
: c( j; X  E/ g5 W$ ^' j2 [7 }* h
更有述怀新句好,赠予郑重比琼琚。
2 H+ d! e0 F: W! @+ |; K9 E2 ^, a( B$ @

2 n5 V( x" U7 H$ b/ @& \9 r
1 O5 H+ t3 H0 o9 T3 y于修儒诗四首
* f* z3 C: R  f4 G# c
6 H( d, p- g" D4 W  ^5 V$ i7 a于修儒,字子进,于永世女孙,崇璟妹,于钟岳姑。著有《静宜吟馆诗》一卷共一百二十八首诗,1872年出版,现存国家图书馆。
4 U3 j6 x( t. e3 {9 {+ l! @/ r* g
& Y8 ]; f) b8 }. O1 `《哭长兄野渔》: c  y# Q* p. t, e: G0 e' _4 |
. s( P) W9 F0 M: ?  u3 W
一夕音书达异乡,( l( z( @0 W- x
" o) S( X; U5 A: q3 Q
惊凤陡起燕分行。
. s( T5 t& F) z9 m高堂梦断垂亲泪,
1 h% d- G& _9 \3 K& Z+ V
  g, t: e5 ]9 C* L绝檄魂归哭国殇。
- c1 {5 ~) V8 x8 Z' \5 W
1 K; H7 H2 r% W( K4 d岂必生还如定远,8 V( j2 z1 L0 L& G2 M0 t
! ?7 m! w& V' k6 p: N
从闻善战效睢阳。; e- `& j2 H5 {( S

2 E1 X  k, Y$ N, b+ o- T姓名千载留青史,
2 q7 @, {0 J/ F& p# q# D$ E' T3 c( u) B$ n' M
同气能无抱感伤。; l' e0 Z4 ~0 m5 c; N% ~: _
4 V8 G0 `; N2 V- i) Q* a
《哭兄嫂兄女诗》
% p, q7 Z, k+ g- X, P$ ?" t  Y- X) k" t( |2 H$ R
忆拆家书掩泪看,
7 H& I+ t) u$ M# a, X$ A9 f
" A$ [+ E8 C- E! ?8 C8 s0 W6 J一门授命古来难。
* ~1 ?/ n; ~% G0 z# B+ j
$ h7 f4 \. i3 H& F( Y即今恸望盘川路,
# e* {' ]* ~5 P; L! s4 ]" @  v1 c& N9 E* h" @- Z: [5 c
杜宇声声夜雨寒。) A9 E% f9 Q! s
* c7 O! f+ y4 E, d* T3 g# z( J
《谒襄勤公墓诗》- @4 L/ t4 w- A. [2 a3 S  A
1 p: s: l- p) p6 z

" p0 E) Q; z  O
  G4 a0 p& D9 Z% T二百年来沐国恩,
4 @. @4 `0 a# Z% c2 x7 d4 Q9 g7 U) \$ y% i4 [* b6 [% h
巍巍功业御碑存。* V0 Z! u+ H: a/ |

  I7 N' J& o4 o# k' t. Q遗封马鬣寒村外,
0 z6 n+ W% t" {8 v
) W2 y4 r3 D! x, f% W* E衰草寒鸦满墓门。
& Y7 G& G# y1 T& \, A6 f$ P3 k* U7 [3 u8 ~! m% f" K$ y& Q8 |% N
  ?# {: w' u/ n4 M& y" K4 m
1 `% e# Y+ ]% m6 D3 J; \2 g" T
簪缨七叶旧清门,3 v0 }. V8 p- b; [
) k' ^; o4 h1 h$ f6 @. e: f
列传名臣国史存。" w7 f3 u2 L( d7 R% ^* y

2 p6 n& m+ Q9 ?# _一线无人延世泽,
& t9 C$ W. \  P' f  F; A
: F0 a5 z4 O3 a) X空留寡女泣黄昏。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7: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成龙在国子监求学
. `  R  a$ \& t: J5 j6 ]      在《于襄勤公年谱墓志铭》中有关于成龙在国子监求学的描述是这样的:
1 J% r7 r0 {. |5 c      十年癸巳,公十六岁,移居固安县南房村。以八旗停科,始习满书。十三年丙申,公十九岁,充国子生,时每佐领国子生二,新例裁其一。助教翁公酌去留未决,公曰:“某应裁,蒋某,余姊夫也,又先进。”翁以为然,公遂回固安。十四年丁酉,公二十岁,补充国子生。所居距国学三里余,每携钱市食于途。过督捕署,遇囚之贫苦堪怜者,辄以钱予之,遂不午食。十七年庚子,公二十三岁,考授吏部笔帖式。
  G4 K  x+ ^( M5 a+ D                                      国子监牌坊/ i- g- D9 I5 a1 m% D" @
于成龙9岁始入小学,从9岁到16岁定居河北固安南房村期间,一直接受汉族式教育。顺治十年时,于成龙16岁,开始学习满文。从16岁到31岁荫生授乐亭知县这段时间为于成龙的青年时代。 5 e, ^+ L6 F4 ^$ i9 t! w: m
        19岁至23岁期间,于成龙两次来到北京国子监读书。第一次是在19岁时,于成龙补充为国子监的监生,清初规定国子监的每个佐领可以带两个学生,后来又改为每个佐领只能够带一个学生。最初于成龙和他的姐夫(蒋姓人士)由一个佐领(翁姓人士)带领下学习,新规定出台以后,于成龙和姐夫中的一个应该裁员,于成龙就主动提出将自己裁掉。结果第一次国子监的学习因故中止。
第二年,于成龙再次补充为国子监的监生,经过三年的学习,顺利毕业。清朝,在国子监学习,朝廷对外班的监生并不提供食宿,于成龙住在离国子监3里远的地方(住址现已无从考证),每天于成龙“携钱市食于途”。当时的许多监生同于成龙一样,住宿自己解决,相比之下,贡生要好得多,因为贡生多是考取或是荫承的,所以朝廷提供住宿,而且提供有一定的生活费用。因此,于成龙的学历为“监生”,这是清朝最高学历。
国子监生在“六堂”肄业,采取积分法,每月一试,文理俱优者给1分,理优文劣者给半分,文理不通者不给分。一年内积8分者为及格。监生历事是明代创立的实习作官吏的制度。将学业已成的监生分派到各官府机构中去“历练”行政事务,期满考核,列上等者予以任用,中等者可继续历练,下等者停止历练,回监读书。" O1 U; M- w0 Q) `0 n# l" [1 l) k
国子监的待遇高,学规也更严厉。除要求监生遵守礼仪、尊敬师长、严格出入等内容外,重点在加强思想控制,特别是禁止学生议论国政。国子监设“绳愆厅”,备有集愆簿,记录监生过错。可以对学生施行责打、罚劳役、充军,甚至处死,充分显示了封建专制的淫威。
) a5 Y& ^4 F% Y于成龙监生毕业后,经过考试被派往吏部做“笔帖式”(九品),“笔帖式”为做文书工作的小吏。也许正是这段经历,使于成龙在国子监时练就的“馆阁体”书法得到锤炼并升华为艺术。
                                    位于国子监中央的“辟雍”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7: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成龙两次任乐亭知县

于成龙在乐亭
    于成龙曾先后两次到乐亭县任职。第一次,是在清康熙7年(1668)自荫生授直隶知县;第二次在康熙10年(1671)任乐亭知县。其两任乐亭,宦绩斐然。据清代《郎潜纪闻三笔》陈康祺著)中“于襄勤公与清端同名,宦迹亦与清端相追逐,人称清端为老于成龙,襄勤为小于成龙。襄勤初以乐亭令权知滦州,缘罪囚脱逃,应降调。乐亭民列其善政,叩阍吁留,部议以保留违禁,械为首者,系于狱。逾年,县民再叩阍,下巡抚金世德察奏,所列善政皆实,始复襄勤官。嗣清端抚直,识其贤。清端迁两江总督,疏荐其可大用,寻以江宁府阙员请敕,廷推清操久著与于成龙相类者,上果以襄勤任之。自此襄勤遂简在帝心,隆隆日上,循声伟绩,与清端颉颃矣。”
《乐亭县志》中记载的于成龙
    于成龙首任乐亭后,曾数次微服私访,查询时弊、了解民情。当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后,便迅速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于成龙情系百姓危难,寝食不安。多次冒着滔滔洪水,率丁役亲临水患处与乡民们排险、解危。大水过后,于成龙字为怀,急百姓所急,解百姓所难,辛勤操劳,安顿灾民,他一面组织丁壮修缮冲毁的房屋,一面赈集粮布解衣食之困,又千方百计调运粮菜种子,鼓励恢复生产。其身影经常出现在百姓抗灾、恢复生产的现场上,以慰藉灾民。县民对有这样一位父母官而感慨万千,盛赞不已。
    于成龙第二次来乐履职,邑内民心大振。为宏扬正气,他更加大了治安管理力度。完善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以尽其亲民之心。一是取消摊派,减轻百姓负担,凡有招待,自掏私囊;二是鼓励百姓开荒种地,增加收入;三是整治社会犯罪,维护县城安定;四是带头捐献,发动社会各界维修加固城墙;五是重视教育,迁建文昌楼,大振学风;六是革除长期以来向百姓强征硬敛的弊端,引导百姓自动交纳,消除赔累之苦于成龙一系列治理措施的实施一经向社会公布,即受到百姓的拥护,无疑稳定了社会秩序,而那些匪盗流氓受到打击后,妄图伺机报复。康熙10年11月,土寇探得于成龙有事外出离开县城,他们见时机已到,举火为号,进攻县衙。当夜城内火起,疯狂喊叫着冲向县衙。守护把总陈柱国身中流矢被抓,丁役也多有战死。陈柱国面对匪徒屠刀,厉声大骂不绝于口,惨忍的匪徒挥刀将其杀害。入衙搜捕于成龙家小,在后衙,匪徒们抓住了于成龙的儿子于永祯。匪首要其跪下叩拜,于永祯誓死不跪,且大骂贼人不止,穷凶极恶的匪徒将其杀害。
    于成龙在外听得报告,急速带人赶奔县城。首先加强了县城防卫措施,加固了城墙,重修了城楼,并调驻刘金墩守备来县城警戒,同时实行军民联防,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消灭土寇的战斗队伍,选派精悍人员,侦察土寇动向。历时月余,终于探得土寇在县城以北又纠集队伍,于成龙立即组织官兵和民众,迅速将匪徒们包围在城外救阵村北。当晚,军民向土寇发起攻击,双方激战了一夜,几乎将土寇全歼,幸存者举手投降。战后,官兵和土寇的尸体分别就地掩埋,因此在救阵村北留下了兵马坟的遗迹。
: @; |. F0 C% X8 f  R, [0 F  于成龙又清理赋税,建学馆、正学风,兴教育人。从此乐亭治安环境改善了,人民安居乐业,潜心农桑。翌年,风调雨顺,夏季小麦获得了好收成,连上年纪的老人都觉得惊奇。县民把大丰收归功予于成龙,颂扬他施政有方,德之致祥。曾任贵州知州的乐亭人张一跃面对家乡夏季大丰收的景象,奋笔挥毫书写了一篇《瑞麦志》。他在文章开头写了一段关于人和盛衰关系的深刻议论。意思是说,盛世景象离不开人和,即当政者与百姓的密切关系。而要人和,就要当政者以亲民之心,尽亲民之职。文章盛赞于成龙功德,道出了乐亭百姓的心声。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7: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成龙书法格言(原件保存在山西博物馆)

0 z$ x" Q# r; l, V- P0 b, w/ R& A
处世不必邀功以懂道为功
; l8 b1 }# a! h% V  q与人不求感德以懂怨为德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7: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故事“于成龙暗访门头沟”

在1875年的一家名叫《华洋通闻》的报纸上,出现过一则发人兴味的报导。报导的标题是《煤矿和拐骗者》,内容是一个民间已有流传的近于传奇的故事。报导中说:
8 Z  q/ t+ V" e. f7 [/ z
) _+ T+ Q0 }0 T, U6 a& X& w0 l) a“在康熙年间,直隶省有一位驻扎在保定府的巡抚,名叫于成龙。他忠实于朝廷,垂爱于百姓,名闻遐迩。……8 x: g5 X+ \7 {4 _. a7 q: {
    在他巡视各地的时候,常常听到[北京]西山窑户中流行的一种拐骗制度。由于他们仗着人多势众,难于查处,因此长期活动而从未受到惩罚。这位巡抚决心想办法加以禁止。……在八月十六日那一天,他决定亲自出巡,身边只带了一个忠实的随从,名叫田虎。……
1 @7 L% j( K" O( N0 i    在午夜时分,他和田虎偷偷地离开衙门。出城以后,各人按计划进行化装。巡抚扮成一个托钵道士,他的随从扮成一个随身的小道徒。
) r: B9 n* T3 S5 i2 _, H1 ~% }    装扮停当以后,主仆二人开始上路,径奔西山。……最后到达一所寺院。寺院的住持热情款待他们,并且问他们为什么来到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于成龙按原定计划声称:他听人说他的一位外甥在附近的矿上赚了一笔大钱,但是,不知道这个矿的确切地址,因此特来寻找。
. T" M: }  m* C  |- y) r2 C: B$ |    好心的住持建议他们两人不要走近矿区,因为这对他们可能不怎么安全。原因是那里缺少人手,很可能会把他们捉起来帮矿井车水,——那里曾经有许多人就是被捉来的。但是,如果他们两人坚持要去,万一被捉住,那里有一个名叫李三的工头,他是一个好人,只要他们提到住持的名字,他就会帮助他们。
. L3 H* a: x: M: y/ l; X3 A  v4 @    正在谈话的当口,有几个开矿的人闯了进来。他们声称是来寻找矿上的几个逃亡者。当他们看到这两个陌生人时,就问他们是干什么的。这时有一个住持回答说:他们是远方的游僧,并且会算命。开矿者就要求这两个人随他们到矿上去为他们算命。想到这是一个访问矿区的好机会,于成龙立刻答应了。
. N; J1 A& s7 f( D9 ?5 X1 n    天刚亮,于成龙和他的随从陪伴着开矿者向矿区进发。走了六、七里路,穿过了一些矿场以后,他们到达这个带路人所在的矿区。当开矿者把这两个被认为是道士的人带到窑口时,立刻露出真相,明白告诉他们两人说:矿井需要他们帮忙车水。当然,只要他们干,就会得到好工钱。4 O, G9 ?! ?2 |7 f+ {. G+ k  Q
    于成龙和田虎不愿就此进矿,他们托辞出家人不曾做过这样的工作,但是毫无效果。他们被威胁着,非进去不可,如果抗拒,就会有挨打的危险。因此,他们只好进去。当他们行经一些坑道时,矿工的一付样子使他们感到非常惊讶。那些矿工看起来简直像鬼而不像人。每一个矿工都穿一条短裤,裤子的裤腿还不到膝盖。头上紧扎着头巾,并且插上一支点燃了的腊烛。一身漆黑煤灰,看起来,特别令人厌恶和可怕。
* N6 {( C$ x; h6 \* U    于成龙设身处地,感到非常不安。他想:老天爷,这就是从远古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发生的事情!俗话说,好在南方来的大米是吃不光的,西山的煤炭也是烧不尽的。如果北京缺了煤炭和大米,那些旗人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 m6 P" d$ ^7 F* B+ e* U0 V    他们越往前走,就越是感到可怕。坑道的顶棚是用木柱子支撑着,而这是摸出来,不是看出来的。因为他们被引进去的这条坑道是漆黑一片,只有他们的带路人带着一点微弱的灯光。
* \. U5 a) d# I) z$ ]) `    他们跟着带路人穿过无数的坑道,一上一下地至少有四里之遥。这时,他们忽然听到水声,那正是矿工们挖煤所造成的声响。这时他们的带路人喊话,说是他已经带来了两个流浪汉。跟着就出现了一个工头。经过一番检查之后,工头给这个带路人一份报酬,然后他就走了。显然非常满意。”6 ^* Y- t) F# |8 E4 H
  Q6 r+ f+ [! D7 y0 S' }
    在《于公案》中,于成龙访查门头沟煤窑以后,曾将两家恶霸马三峰、于思九拿获,斩于市曹之上。《清史稿》记载于成龙在直隶巡抚任上,捕治大盗司九“置于法”。与《于公案》中所说的思九同音。参阅列传66,于成龙传。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7: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故事“于成龙为民诓驾”

康熙皇帝很喜欢旅游。一天,在上早朝时他问群臣道:“我很想离开京城到外边走走,你们给我介绍介绍,哪些地方值得去看看呀?”
4 r6 A' E. N5 T) I
8 N+ [  s9 @% M+ o1 j直隶巡抚于成龙站出来说道:“固安值得陛下一游。”
! u% h+ I1 k' l0 s+ m* a  j, `! ^* p0 ^$ b& i5 |2 y
康熙又问:“固安有哪些名胜古迹呢?”' |5 s$ j3 H1 A- Y* t6 o# H/ n
5 E2 S% i/ F* z
于成龙回答说:”固安的奇观美景太多了,既有西湖二景(前西湖、后西湖),又有太子三公(太子务、北公田、中公田、南公田),更有玉带两条(浑河、大清河).牛头马面(牛驼、马庄)。”7 V( r, t3 `* r0 E4 A  h  M" I/ D

3 E' W) |$ Q) U康熙心中大喜,就跟着于成龙来到固安。9 a2 i( Q3 c, p* u; m% i

( ^* u- T; q1 {5 [. `“陛下先看‘两条玉带’怎么样?”于成龙请求康熙定出旅游路线。  H4 e2 P; l7 ^- ?' J+ Q
; |& {! G# z* X* X
“好哇,爱卿在前面带路。”康熙兴致高极了。
9 {4 B! H) d: \4 @5 O/ |+ p% P# e2 J) h( D
他们踏着浑河的堤岸往东慢慢地走着,出现在眼帘的哪里有“玉带”的美景?河中滚动着浑浊的河水,汹涌咆哮,随时都会冲破堤岸,淹没两岸的田地村庄。河堤年久失修,高低不平,泥土疏松,还有不少缺口。两岸的田地比浑河的水位低得多,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v0 R  I3 R8 J, g
  T4 r3 F8 ~0 [1 ~% ~6 e
“爱卿,这就是你要让我看的固安胜景吗?”康熙沉着脸,很不高兴地责怪于成龙。8 C5 h0 o" T  y. O
+ \" w, A6 `  ^& x+ I2 ]3 H% m9 F
于成龙看见皇上生气,连忙跪在河堤上说:“古人说:闻景不见景,见景更稀松。我们今天看到的,不正是这样吗?陛下是聪明人,难道想不出更深一层的意思吗?”
: a/ E$ k, F" R$ d
: S0 V- \! F# ?  V" k康熙低头一想,顿时悟出于成龙的用意,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于爱卿把我骗到这里,用心良苦,我不怪罪于你。现在,我命令你负责治理这条浑河,不把它变成永定河,不要进京见我!”0 x4 x1 \+ [8 ]4 q8 H" o
0 @8 t: C/ o4 K, Y9 Y  h
于成龙不惜犯欺君之罪把康熙骗到固安,不就是为了得到皇上的这一句话吗?他高兴极了,连连答应道:“我一定遵从陛下的命令,把浑河治理好。感谢陛下对固安人民的浩荡恩典!”! I' x' r  v, @) w( k
+ [; e3 m( j4 n8 u  w
    康熙也就不再在固安一带游览了,提前回到了北京。于成龙专心致志地领导当地人民向浑河开战,填平故漕,开挖新道,高筑堤岸,从此减轻了水患。浑河也因为康熙的一句话,改名永定河,一直沿用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8: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治河名臣小传  于成龙传3 }  u4 o. ]( T" A, k/ O
陆耀
) ^& r- v$ n. Q: l/ |( t. b( t: S( M7 r# o) h0 h
于成龙,字振甲,汉军镶红旗人。康熙七年,以荫生授直隶乐亭县知县。迁通州知州。时山西永宁人于清端公为天下第一,以与成龙名姓相同,阴物色之。知其才,特荐为江宁府知府,上即擢成龙任之。康熙二十三年升安徽按察使,二十五年擢直隶巡抚,旋授左都御史。
& m; P. ~  K. H$ \8 X2 B& n
. R5 v3 x' L- q& a9 y' u先是,靳辅开中河,成龙以为非便及开浚下河,议又不协。而靳辅疏中则称司臣于成龙访采与论审量经营之处,颇费苦心以故卒。继王新命升授河道总督。' @1 d# o! b8 b' z) H4 Q+ l5 ~
2 e- S) _) g$ ]$ j/ E8 }: A0 C
三十一年蒞任。成龙以桃清中河南岸逼近黄河,地势卑下,瀦水弥漫,难以筑堤,乃自盛家道口至清河,弃中河下段,改凿六十里,名曰新中河。又江南罗口发源东省云蒙诸山各涧汇流而成,由沂郯而入邳境,水从罗口分流出徐唐口而入运河,其正河至隅头集径入骆马河,凡遇水发,弥漫两岸,淹没田庐。请于沂河两岸筑堤一万八千一百八十丈,建闸启闭,而其由罗口分汛者,仍入运河济运。
+ F1 W- U1 ]0 e( l! {$ ^1 Y
% @( y2 Z5 y( k6 m三十四年,以左都御史饷西路军营。三十七年再任,明年卒于官,谥襄勤,入祀贤良祠。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8: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成龙临终遗本
4 d" M0 w8 _& h) d& `: l! U
: M( t6 }* z9 T4 X, `" F于成龙
: A. w' T/ B, Z& ~/ j: e* v; e
8 c+ k9 @/ Q4 Q/ |. u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河道、提督军务、拜他喇不勒哈番、加十级臣于成龙,奏为:圣恩未报,臣命难延等事。
6 a' e5 Z% G5 y* r8 X. g  ^/ d/ `' l  ]% u) X8 i
窃臣一介微贱,生逢圣世。荷蒙皇上豢养隆恩,历任三十余年。频邀旷典,寸长未效,衍国多端。仰承圣恩宽厚,不加摈斥,屡畀重任。: I( k' j" q* `8 Y4 b' M& I& G4 s

  |) j, q# t! n2 l5 g. I) ~- o复命督河于三十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履任之际,正值河道极敝之时,方愧才识短浅,补救无术。乃蒙皇上念切运道,民生饿溺,不惜圣躬万余之劳,亲幸临视,指授方略,修浚机宜。臣与协理河臣徐廷玺得以遵奉举行其如,黄运两河,自拦横坝,宣泄不畅,以致河身淤垫,在在浅阻。又因高堰工程未完,不能容蓄湖水,黄流倒灌,清口淤塞。是以臣与廷玺一至清江,即遴委効力河员,并力挑挖泥浅等处引河。一面于运河两岸,签钉排椿,加筑堤岸,以御桃汛,漕船幸获遄行。
0 M$ C' |) g6 [) o+ O2 \: a: n, Y6 K( O" D$ ~9 H# h9 @
迨至伏秋,雨汛水势较往岁更甚,复经题明开坝减泄。虽有冲决,黄河任家堂、运河邵伯、更楼、高邮九里运口、文华寺等处,旋经亲驻工所,陆续堵築完竣。惟有邵伯决口,因高邮单薄卑矮,湖水泛涨。而全湖水势由高宝诸湖,东入运河,水急溜湧,决口宽深,用料浩繁,见在兴堵。/ i' C$ [" ~3 d# v( k2 |8 E

% r1 G7 Z, W, z7 f; T至于高堰工程,奉有钦差部院诸臣督理分修,阅工认築,而用料繁多,一时难以骤集,亦见在分头购运。臣正期会同诸臣,协力催竣。上慰圣明宵旰忧勤,下尽微臣报效愚忱。讵奈积劳病久,日渐尫嬴,形神衰惫,畏风偃息。念及河工重大,非臣病躯所能卧理。已于本月二十四日缮具告病奏折,敬遣笔帖式肯得福齐捧请休。$ ]5 u4 X* B5 A5 n, z

& |- |$ D& x+ F$ Y拜发之后,感念皇上殊恩异数,知遇独隆,虽肝脑涂地,未足云酧。遽以病躯恳辞,不能效力奔驰,有负皇上委任至意。臣心惶惧难安,惟自饮泣涕零。7 ?2 H9 m3 j& ^; V

! ?" I. @% ^( K+ X是夜,呕逆不止,服药罔效,淹淹一息,危在旦夕。独是臣赋性憨拙,至愚至陋,君恩未报,大工未完,母年衰迈,孤子无依,忠孝两亏,死难瞑目。惟有抱病重泉,矢报来生耳。( i& f# S" r6 d# m. s2 D5 ^
/ n/ n7 g  q+ a, I  K  }! r
臣谨伏枕叩谢天恩,口授臣子呵达哈哈番永裕,缮疏奏陈。并嘱臣子永裕、永世等,世效犬马,仰报皇上深恩而已。除委外河同知罗京,裹河营守备郝溢,将总督河道关防一颗,王命旗牌十面,捍及文卷等项,移送协理河臣徐廷玺收明署理,所有臣坐名勅书,一并移送代缴外,臣昏旷之际,语无伦次,贴黄难尽,伏祈皇上睿鉴,勅部施行。谨题诗旨。
. U( F3 _7 N' ?; M
  {! v& [5 ~1 n1 Y4 Q* l3 m ; m) w6 m( M: W: C$ C$ `
5 e9 v6 s- ?4 V3 i
奉旨:于成龙才品优长,服官勤慎,屡经简任,实心办事,不辞劳瘁,宣力有年,历著成效,河道重务,正资料理,前因患病,遣医前往诊视,方期痊可,兹闻溘逝,朕心深为轸悼,应得卹典,著察例从优议奏该部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8: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谥号、庙号与尊号来历及于成龙的谥号

由清代著名文学家,资政大夫、刑部尚书王士祯撰写的于成龙墓志铭开头写到:“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河道提督军务、拜他喇布勒哈番:于襄勤公成龙墓志铭。”可以看出于成龙的谥号是“襄勤”,于成龙是清朝第一个加授为“襄勤” 谥号的人,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加授为“襄勤” 谥号的人。5 l% H. k' O0 [8 n. K# N# G

+ l+ J# ^  V5 ~& s* K4 m  V) T3 L7 ]“襄勤”,一般指工作勤勉,克尽职守,取义于《续资治通鉴》“襄勤于事,未尝有旷失,恐言者妄耳。”象清代的兵部尚书刘锦棠、云贵总督岑毓英、南河总督黎世序、岳飞的后人川陕总督岳锺琪、内大臣赛冲阿等人的谥号均为“襄勤”。
* S; C4 \- i2 |/ J5 O6 m9 @/ E4 w9 d
; {3 V: l$ G0 B- A6 v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设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所谓庙号,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在大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谥号、庙号的选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 z4 n6 |7 i! Y" K" E3 `1 c
" o, p# P0 i  n: `- U% i* U谥号的选定要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憨”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至迟到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乎谥,没有恶谥。谥号之有善恶,西周共和以后。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现在山西霍县东北),后来就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 S& e  q; t( p2 W. Z6 w7 ]6 w4 B- M8 j' u4 y' Z, _  @) w* K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他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汉代又恢复了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宇: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a. r( R- {  `- q; E7 Z; o5 ~
! h8 Z, C: ^0 L7 ^
唐宋时期是谥法大发展的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美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帝后也可有尊号,后来称作徽号。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椿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等十六个宇。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A6 w$ F0 X+ I* [9 M% @/ I8 \' g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筹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如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其次,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 c# ]3 o+ S0 U  Y/ Q
: U) j0 D; N6 F' L; N$ m. [+ }% M谥号中还有一种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高官司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1 Y! V" t* W& i- n; M; O, @

3 M7 q5 t; f; B7 |) U) P一般认为,庙号始于商代,汉代承袭了这一制度。汉代对于追尊庙号一事是极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没有庙号。但这一制度发展到南北朝时已不太严格了,从唐代开始,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更是无帝不“宗”了。. }% y' k& \% |  b: _( P

$ X, A5 b7 o5 T- P) u0 z; M追尊的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自汉代开始,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但也有例外,如明代朱橡取代建文帝做了明朝皇帝,他并非开国皇帝,却庙号明成祖;清人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皇帝也非大清的开国皇帝,仍被尊为“世祖”。
; N; ?) I; {: s0 g( B; E; R, O* b. _" H, _2 a0 K+ J0 u
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习惯称呼中,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唐代以后由于尊号的出现,尊号、谥号加在一起很长,不便称呼,所以又改称庙号。到了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帝习惯上常称他们的年号。称年号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称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时,称他们为“康熙帝”、“乾隆爷”,那就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如称他们为“圣祖”(康熙庙号)和“高宗”(乾隆庙号),就不对了。
5 Y; w! n0 R; Q/ W+ I4 ^6 p% n. ?- _8 y+ @' ~! `
清朝的谥法基本延续前朝。文臣一般入过翰林的谥号为文*,后面一个字就是对大臣的评价,其中区别很有讲究。
# C3 E3 d6 i- ~% k8 ^0 ]( `
8 r0 M0 U% U6 N% o, C4 Y* B5 B" U最好的谥号就是文正,这是作为一名大臣身后的最高追求,所谓正,主要还是讲究品行操守,正色立朝,德被后世。清朝第一个文正是康熙年间的理学名臣汤斌,最有名的是曾国藩,还有像刘墉的父亲大清官刘统勋。帝师一般都是道德的楷模,又受皇帝的尊重,所以可能被谥为文正,比如朱圭和李洪藻。曹振镛是典型的误国官僚,但因为一生受道光皇帝信任,也是文正。
" K: U& E- o" G! f+ ?2 U9 Z' ]4 v
: K- u) [6 r( b0 \! y0 P: P- A- \其次好的是文忠,凡是谥为文忠的大臣,都是真正实心为朝廷办事的,受人尊敬的,比如李鸿章、林则徐、文祥、胡林翼、荣禄。
, Z( }' U- [' ~* U
* v2 p/ ~. Q2 c' t有武功的大臣可以谥为文襄,典型的是左宗棠、勒保、福康安。张之洞一生没打过仗,临死希望谥文襄,可能是对书生挥斥方遒的向往。
3 R" x1 r$ ~3 S' w' k/ l9 ^) }! b0 R; g2 ]" A* X' F
很多有名的大臣谥号是文端,也是不错,像尹继善、鄂尔泰、王杰、朱轼。谥号为文恪的似乎下场不大好,比如孙毓汶、王鼎、高士奇。
$ M- i' q1 a* C' E+ {8 T
0 T: m6 L) H, g4 f- a* m其他的,文定(沈桂芬、孙嘉淦)、文恭(翁同和、董诰)、文靖(宝均)也不错,还有丁宝桢(文诚)、刘墉(文清)、张廷玉(文和)、纪昀(文达)、陶澍(文毅)、阿桂(文成)。8 F; O  q; ~. o5 n1 ?1 S
$ n  a. N4 Z9 X7 j4 d( t
有的人的特点,从谥号上一下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康熙朝的大清官大于成龙的谥号“清端”,义为“清廉第一”,雍正年间的李卫的谥号“敏达”、田文镜的谥号“端肃”。战争中遇难的都有“壮、烈”一类的字眼,比如傅恒的哥哥傅清被西藏叛军杀害,谥号“襄烈”,王有龄在杭州被太平军攻破后遇难,谥号“壮愍”,江忠源也是与太平军作战自杀,谥号”“忠烈”。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8: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史稿列传六十六 于襄勤公成龙传

于成龙,字振甲,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七年,自荫生授直隶乐亭知县。八年,署滦州知州。以逸囚当降调,乐亭民列善政,两叩阍钥留,下巡抚金世德勘实,得复任。十三年,以缉盗逾限未获,又当降调,世德疏请留,上特许之。十八年,迁通州知州。
& M: a% ^" C2 @  a0 r  ^5 U7 g/ _4 r  y; k
二十年,直隶巡抚于成龙迁两江总督,疏荐可大用;会江宁府缺员,疏请敕廷臣推清操久着与相类者,上即以命成龙。二十三年,上南巡至江宁,嘉成龙廉洁,亲书手卷赐之。超擢安徽按察使。上还京师,赐其父参领得水貂裘,并谕八旗诸大臣有子弟为外吏者,各贻书训勉,视得水之教成龙。上以江南下河诸州县久被水,敕议疏浚,命成龙分理,仍听河道总督靳辅节制。辅请于上流筑堤束水;成龙拟疏海口,浚下河水道,持异议。上遣尚书萨穆哈、学士穆称额往谘于民,萨穆哈等还奏,言众谓浚海无益,乃命缓兴工。
0 l4 Q* u9 X! S) R! v9 w- D+ k% n& e
二十五年二月,授成龙直隶巡抚。入对,上问:“治畿辅利弊应兴革者宜何先?”成龙对:“弭盗为先。奸宄倚旗下为渊薮,有司莫敢谁何,臣当执法治之。”濒行,赐白金千、表里二十端。上官,疏言:“弭盗当力行保甲,旗下庄屯不属于州县,本旗统领远在京师,仅有拨什库在屯,未能约束。应令旗人与民户同编保甲,拨什库、乡长互相稽察,盗发,无问所劫为旗为民,协力救护。得盗,赏;藏盗、纵盗,罚。”又疏言:“燕山六卫,所辖辽阔,与州县不相统属,盗发止责汛弁捕治,而卫官置不问。请以卫地属所近州县同编保甲,并于通州、卢沟桥、黄村、沙河各设捕盗同知,守备以下分汛、墩、台及旗下庄屯,悉归稽察。”并下部议行。先后捕治旗丁沈颠、太监张进升及大盗司九、张破楼子等,置于法。二十六年,上奖成龙廉能,加太子少保。幸霸州,成龙朝行在,赐白金千、马具黄鞍辔。湖广巡抚张汧以贪被劾,命与副都御史开音布、山西巡抚马齐往按,得实,论如律。3 m5 i3 D7 g* u" j+ b
! M. j! [7 a: E& E
初,成龙分理下河,未兴工而罢。上又以汤斌言,复命浚治,以侍郎孙在丰董其役。辅仍主重堤束水,并议开中河,疏拦马河减水坝所泄水。上命学士禅布以疏示成龙,成龙力主浚下河,罢筑重堤,并谓中河虽开无益。辅诣京师,疏言在丰及总漕慕天颜附和成龙,朋谋陷害。成龙自湖广还,上命诸臣廷辨之。辅言浚海口虑倒灌,成龙言高家堰筑堤,纵上流水不来,而秋雨时至,天长、六合诸水泄归何处,故海口仍当浚。上罢辅,代以王新命。及中河工竟,遣学士开音布、侍卫马武阅视,还奏天颜令漕船退出中河。上逮问天颜,天颜发成龙私书,嘱毋附辅。下廷臣议,削太子少保,降调,命留任。二十九年,迁左都御史,兼镶红旗汉军都统。
. o6 A3 Z' p* }. S$ P三十一年,新命罢,辅复为河督,旋卒,上以命成龙。辅领帑购柳束,工部驳减,成龙核无虚冒。辅筑高家堰重堤,募夫远方,预给银安家,工中止,未扣抵。新命题销,格部议,成龙复以请,上并与豁免。三十三年,召诣京师,疏言运河自通州至峄县,黄河自荥泽至砀山,堤卑薄者皆宜加筑高厚,并高家堰诸处改石工,毛城铺诸处疏引河,及清江浦迤下并江都、高邮诸堤工,策大举修治。别疏请设道员以下各官,又计工费,请开捐例,减成核收;并推广休革各员,上至布政使,皆得捐复。上召成龙入,问:“开捐例得无累民?”成龙言:“无累。”请益力,上廷折之,成龙乃请罪。上因问:“尔尝短靳辅,谓减水坝不宜开,今果何如?”成龙曰:“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廷臣议成龙怀私妄奏,当夺官,上命留任。仍兴举简要各工,乃请先将高家堰土堤改筑石工。7 T5 J" ~0 u2 I9 T. e' ?

. ~0 P8 ]8 T: {4 M三十四年,命复官。旋丁父忧,还京师,以董安国代。上亲征噶尔丹,再出塞,命成龙以左都御史衔督饷,噶尔丹窜死,予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职。三十七年,命以总督衔管直隶巡抚,请修永清、固安浑河堤,并加以浚治,上为改河名曰永定。旋疏请设南北岸分司。董安国罢,复授河道总督。三十八年,上南巡,临阅高家堰、归仁堤诸处,谕以增筑疏浚诸事。寻以病乞假,命在任调治,遣医往视。三十九年,卒,赐祭葬,谥襄勤。
6 j2 l, u0 _5 a……) i1 Z% Y8 x$ s! g5 d
论曰:明治河诸臣,推潘季驯为最,盖借黄以济运,又借淮以刷黄,固非束水攻沙不可也。方兴、之锡皆守其成法,而辅尤以是底绩。辅八疏以浚下流为第一,节费不得已而议减水。成龙主治海口,及躬其任,仍不废减水策。鹏翮承上指,大通口工成,入海道始畅。然终不能用辅初议,大举浚治。世以开中河、培高家堰为辅功,孰知辅言固未尽用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8: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七百名人传之于襄勤公成龙传

清朝七百名人传--于成龙传
. W- S# R! h% ~- h. x2 K于成龙,字振甲,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七年,自荫生授直隶乐亭知县。八年,署滦州知州。以罪囚脱逃降调,乐亭民列其善政,叩阍钥留,部议(不)保留。叠经饬禁械焉,首者系狱。九年二月,县民再叩阍,下巡抚金世德查奏所列善政皆实,复县任。十三年六月,以缉盗逾限未全获,应降调,金世德奏言:“乐亭旧号疲邑,成龙抚绥调剂,与民相宜,可否留任?”部议不准。得旨:“于成龙抚绥疲邑,与民相宜,其留任。”: F$ d3 \' P7 _' G+ r4 Z, [1 B0 C
4 D# l. r) N* k+ ]! o0 p
十八年,擢通州知州。二十一年,直隶巡抚(大)于成龙迁两江总督,疏荐其可大用。寻又请敕廷臣,推清操久着与相类者为江宁知府,上即擢成龙任之。二十五年三月,擢直隶巡抚,濒行,赐银千两、表里二十端。谕询:“畿辅重地,利弊应兴革者宜何先?” 成龙奏:“弭盗为先。奸盗之徒倚旗下名色,窝盗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既抵任,疏言:“弭恶之方,在力行保甲,今民间已申饬遵行。惟旗下庄屯,向不属州县管辖,本旗统领官,远在京师,仅有拨什库在屯,未能约束。今应令旗人与民户同编保甲,以拨什库、乡长互相稽察。无论盗所劫之家,是旗是民,协力救护。能擒获者,赏给;如窝盗、纵盗,许州县官结讯申报。” 又疏言:“燕山六卫,所辖辽阔,与州县不相统属,遇有贼盗,止责汛弁缉拿,而卫员漠不关心,此贼盗所以充斥也。请嗣后以卫地近州者归州,近县者归县,则保甲易编,匪类易查。京东之通州、西之卢沟桥、南之黄村、北之沙河宜设捕盗同知四员,分驻其地,守备以下分汛各官,徼巡墩、台诸务,及旗下庄屯,悉归稽察。则武弁有所顾忌,旗人亦受约束矣。”疏并下部议行。先后查究武清、易州等处,怙恶不悛之旗人,请旨实诸法。又疏言:“顺德、广平、大名等府,额解狐皮、花绒、芝麻,运送费多,恐借端苛派,请改解折色。”又言:“河工岁修派夫,应令旗地与民地一体计亩均役。” 下部议,格于例。并得旨如所请行。二十六年四月,上以于成龙廉能称职,诚心爱民,特旨嘉奖,加太子少保。十月,巡行畿甸,赐鞍马并银千两。十二月,诏同山西巡抚马齐往鞫湖广巡抚张汧贪款得实,论罪如律。, |* h+ J/ h  ]: J! k8 \
* h# f2 Y# P+ }9 f2 B. e
初,成龙任安徽按察使。靳辅为河道总督,大治淮黄堤坝,上以其未能兼顾下河,敕成龙督理之。遇事得自陈奏。成龙请浚海口故道,辅请于下河筑长堤束水注海。上诏询籍隶淮扬诸臣,奏宜从成龙请。工部尚书萨穆哈奉命往问居民,还奏百姓佥谓浚海口无益,大学士九卿议未决,成龙迁巡抚,以侍郎孙在丰督理下河。
% N4 E" q0 f& C8 V1 n/ `7 B( H
: A1 n% V! y/ ]( z- w6 A5 b8 }靳辅奏开中河以便漕运,又请于高家堰外增筑重堤束水,北出清口,则下河不浚自治。上以疏示成龙,成龙奏下河宜浚,重堤不宜筑,开中河无益,反为民累。上允靳辅开中河,尚书佛伦、侍郎熊一潇同总督董讷、总漕慕天颜会勘增筑重堤事。佛伦等还奏,宜从靳辅请。慕天颜、孙在丰、御使郭琇相继劾靳辅以屯累民,靳辅亦劾慕天颜、孙在丰附和成龙,朋谋阻挠。至是,成龙自湖广还,诏同靳辅入对。靳辅言开浚海口,有海水倒灌之患,成龙奏若筑高家堰重堤,纵上流之水不来,而秋霖暴涨,天长、六合等处诸水,泄归何处,故海口仍应开浚。
7 i2 M# V- m# C3 h
3 j8 A  t' D7 h" u9 e4 _+ s" v上罢靳辅任,以福建总督王新命代之,别遣部臣代孙在丰。五月,学士开音布、侍卫马武阅中河,还奏商贾舟行不绝,漕运可通,又劾慕天颜前此禁止堵塞支河,勒令已进中河漕船退回,有意阻挠。命逮慕天颜鞫问。得成龙寄书,令勿顺从靳辅状。议削成龙太子少保,降两级调用,得旨留巡抚任。0 T* ]3 H/ J! [: s
- Q3 b5 @# w  j4 ]
二十九年,内升左都御史,兼镶红旗汉军都统。三十一年二月,王新命为山东巡抚佛伦劾罢,靳辅乃复任,十二月,靳辅卒。成龙任河道总督。三十三年正月,奉诏至京,疏言运河自通州、天津至山东峄县,卑薄各堤宜加筑高厚;武清八百户等处,宜增建月堤;黄河自荥泽县至江南砀山县,卑薄各堤均宜加筑;高堰六坝、周桥大坝、永安西堤均宜改建石工;其毛城铺诸处旧有引河,宜疏浚深通;檀度寺东堤及茆家园等处挑挖引河,即以所挖之土,筑增两岸束水子堤;徐州城石岸,急应大修;清江浦迤下至黄浦东西两堤、扬州属江都东堤、高邮西堤,俱需加筑;并修葺闸坝涵洞。又疏言:河防各设专员,并无顾此失彼之虞。天津道有地方职掌,应增设两道,一驻河西务,一驻沧州,分管北自通州,南至德州河务。江南河工钱粮,向分靡库收支,不属淮徐、淮扬两道职掌,应增设河库道。桃源同知现驻南岸,应增北岸同知一。邳睢同知、宿虹同知现皆驻北岸,应增南岸通判各一。山阳、清河旧设同知一,应增一员,分管两县。毛城铺闸坝紧要,徐属同知难以兼顾,应增通判一,驻砀山县。七月疏言:洪泽一湖,密近淮城,为淮、睢二水所汇归,伏秋水发,波涛澎湃,仅恃高堰土堤,虽加筑坚固,仍须岁修抢修,急宜改建石工。所有六坝及自小黄庄起至古沟东涵洞止,共估工料银五十万两有奇。疏下部议从之。2 W9 [+ g' @# ?' L  d7 S# N
% e9 l# Z- E0 `: S+ w5 k
上亲征噶尔丹,再出塞,成龙以左都御史衔同侍郎李鈵、左通政喀拜督运军粮。三十六年以功加四级,复予骑都尉世职。三十七年二月,命以总督衔管直隶巡抚事,三月,兴修永清、固安至张协七十里旧堤,挑浚浑河淤沙,十旬竣工诏赐名“永定河”,建庙以祀。奏设南北岸两分司一,以重贵成。视黄、运两河之例,敕部择谙练河务之候补候选人员赴工效用。
5 w8 |1 h; ]8 j3 s( t' e! m+ E( P- P! C7 X0 Y, g4 g4 T' E2 N
      董安国以不谙河务罢任,仍授河道总督。三十八年三月,上巡阅高家堰、归仁堤等处,以增筑疏浚事宜,谕令筹办。五月,疏言:黄运两河,旧派徐州属邑民夫六千九百余名,助河兵供役,率以老弱充数,且多逃殡,请按派夫旧额,改令每名征银五两,焉添设河兵月粮。又疏言:“皇上亲视河工,指授方略,大为修治,臣以需帑浩繁,请许急公人员捐修。恐效力人员观望不前,谨条列计丈议叙各款。”疏并下九卿议行。九月,以疾乞假,命在任调治。三十九年三月卒,谥曰襄勤。子永(世)袭骑都尉,雍正八年,以成龙入祀贤良祠。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8: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襄勤公传集》序

《于襄勤公传集》序
( |# s; Q* w- Y4 e( Z; o夫天地万物,聚造化之神奇,仰天地之精华,所以枝繁叶茂者,何也?根深源远者也。根本固而枝叶茂;渊源深则支流活,此理之必然也。万物以人为贵,人之异于草木鸟兽者,何也?懂道明德广仁博爱者也。而德之本泽之源为祖宗也,盖祖宗以二人之身,戮力一心,举辛苦经营之劳,历艰难缔造之勤。恩荫万代,泽被千秋。得以子孙绵衍,肇拓八方。人生于世,能追思前美,继述流芳。后起之秀铭记先贤有德高望重之行,颂称后世为仁人孝子之心,可无负于先人之丰功伟绩者也。而后代子孙之克承血脉者,宁无表著世美之遗芳乎?3 r% h. ^2 @! w# g! q* C; ~7 L
9 b; N+ J" m# b8 _
    吾于氏一族,自襄勤公始,凡三百余年。后裔人杰辈出,入可作安邦定国之相,出能为攻城略地之将。功昭日月,名垂青史,若星河灿烂,散落其间。始祖襄勤公,两抚直隶省,官声民望皆碑;三征噶尔丹,运筹帷幄周至。治永定,理黄河,斩惊涛,劈骇浪。康熙帝赞曰:“北达天山,帷幄运筹能足食;南澄方岳,官箴洁己望安澜。”盖熙朝之雄也。后裔崇文者诗津流觞,文采飞扬;尚武者忠勇刚猛,安远靖边。三世祖讳名宗瑛者,乾隆进士,阖门子女皆善诗文,可谓书香门第也。四世祖讳名崇璟者,普安知县,阖家七人为国捐躯,可谓满门忠烈也。男丁英雄豪杰,女史飒爽巾帼。四世女祖讳名修儒字子进,其文典雅。四世女祖讳名洁字若素,其诗清丽。可谓:祖宗英绩存国史,先贤美文列书阁。
% F& i6 p- p: P3 f1 a1 }  I1 a9 @! H' p' `# T; p( z6 r
    沧来桑往,时易境迁,至吾辈凡九代矣。后裔虽广众,或远迁难返,或久客忘归。至史迹传承失据,功德叙述难继,岂不大憾。伊尔根乃一介书生,感史事之沦胥,虑典型之废坠。赴京师求学之机,博览群书,以遂博士学位之愿。学业之余暇,别无他好,寻觅于网络之上,穿梭于书馆之间。识先贤香迹芳踪而励志笃行,知祖宗筚路蓝缕而感恩戴德。日销月铄,无泯先贤明辉;地老天荒,彰显前人厚泽。爰以志其事,考其实,俾后之子孙崛起而相传者,亦以知其木本水源所由出耳。倘后人有知之而愤发图强者,则甚慰吾心。献此绵帛之力实乃大耀,岂不宜哉。
2 z2 M  i! ~. [) R
& Z7 b0 b% m2 C: ?然史为尊者著,位卑功寡者难入青史,须臾淹没于浩瀚史海。芸芸众生虽存鸿鹄之志,物力维艰鲜有惊天之举。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伊尔根以为然,人生于世当仰尊贵以立志,敬卑微以感德。位卑者虽无立国兴邦之壮举,但存敦伦教化之伟业。父母生于国事颓唐之兵荒岁月,烽燧频惊,少幼即尝世态炎凉;长于民生疲惫之动荡年代,变革多端,青壮饱含艰辛苦涩。惟以勤劳布厚泽,以贤淑树达德。两得弄瓦之喜,一得弄璋之乐。抚儿育女,茹苦含辛。劬劳之恩,山高水长。
' }9 y. ^- f, n* O0 s: z" ?6 \
, @# [3 q: h. t古人云:父母在,不远行。而伊尔根愚钝不肖,笃信男儿志在四方。先四载求学于盛京,又三载求学于古都,再四载求学于京师。间或偏居于岭南一隅,终年漂泊于江湖之上。父母垂垂病弱之时,无访医问药之切,无侍衣备食之劳,实为不孝也。九世女名姝、爽者,余同胞姊妹也。余远行求学之际,姊妹以贫弱之身,负赡养重任。夜以继日,不辞劳苦,关怀备至,慰劳有加。高堂得以安度晚景,颐养天年,得天伦之乐,享绕膝之趣。姊妹以贤淑慰父母,以慈爱育子女。姊妹勤俭持家,克己利人。仁心孝行,高山仰止。伊尔根惟以精益求精,层楼更上,竭思进取,有所作为,乃为不负也。: y( R8 V* k5 B; o$ v

7 m. H( S+ ^0 ^% ^  q$ B8 N* {; X& O    国家值生齿浩繁之际,兴计划生育之举,族昌家兴之盼系于一线。后起之秀仰先贤雨露,受父母恩泽,生于盛世,安享太平。伊尔根窃以为:后来者当以拳拳赤子之心,耿志立业,以报殷殷期许。与晚辈羡超,婧璇,博洋共勉。敬以文字,是为序。
& p7 l& t$ w' {3 C
0 i5 v; v$ Q$ {; O2 v0 A
$ H  d8 J' h, O6 G" @                                                    伊尔根& H. a: X( E+ M0 V  b
                                              2006年冬于北京绿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