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老五

于振起--从天津走出的知青外交官

104
回复
14184
查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18: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驻外札记(24)
4 B( E' G" }' R$ l8 a
—— 一个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断
1 P3 q7 Y$ @1 j6 v: P' l) \% {% g6 _( O( y7 J# \
俄英双语致词 8 K# P' }7 m! g' M3 b

* U( t, L4 n! q+ G; q  卢卡申科致词后,我们两人再次相向走到大厅中央,互相握手致意。然后,他邀请我到会客室举行了约10分钟单独会见,只有赫沃斯托夫外长在座。会见后,卢卡申科与我和使馆随行人员一起合影留念,告别。
# Y# e& I, F. H1 F! W  当我走出大厅时,早已等候在外面的新闻媒体记者们把我团团围住,请我讲话。我说:“首先,请友好的白俄罗斯新闻界朋友们转达中国人民对白俄罗斯人民的良好祝愿。我对就任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既感荣幸,又感责任重大。我将尽自己所能为发展中白友好合作关系而努力。希望今后与新闻界的朋友们保持友好联系与合作。” 0 Z. X8 K, Z. H7 z4 w$ Z) N8 a3 k
  我到明斯克伊始,首先抓了三件事。
6 L- L/ Q. E+ `! h% p% ?  一是提出使馆内外工作两大方针。关于内部队伍建设,我提出使馆馆风建设的八字方针,即“团结、敬业、守纪、进取”。这八个字是我上任之前经过对驻白俄罗斯使馆内部情况调查研究之后确定的,目的是落实党中央“从严治党”和外交部党委“从严治馆”的要求,树立一种良好的馆风,以利于搞好外交工作。我在3月29日召开的使馆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八字馆风建设的想法,大家一致同意我的提议。我随即又提出,为了把八字馆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应该建立相应机制。经过讨论,决定每个季度全馆进行一次八字馆风建设情况总结,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制定改进措施。八字馆风建设的计划得到全馆同志的拥护和支持,很快取得成效。我们的做法也得到国内的肯定。 0 |' O4 o" |8 j+ m7 Q6 ?
  关于双边关系工作,我提出四点基本方针,即:不断深化政治关系,努力促进多种形式经贸关系,继续加强科技军技合作,积极开展两军交往和文化教育交流。
2 `4 \: b! e, o& v8 ]! _5 b  关于使馆内外工作的两大方针统一了使馆全体人员的思想,保证了队伍的步调一致,从而增强了战斗力,为完成好外交工作任务创造了必要前提条件。 ) X; l  g2 d4 u" V0 T( V
  二是利用到任招待会树立使馆及外交官的对外形象。按照外交惯例,驻外使节履新之时都要举行到任招待会,是与驻在国社会各界和外交使团首次见面的一个重要外交活动。到任招待会实际上是新任大使第一次公开亮相的场合,给来宾的第一印象对以后开展工作有不同一般的影响。这里的关键是要突出一个“新”字,即新的风格,新的形象。我把4月9日到任招待会的重点放在致词上。我的致词对两个来宾群体讲两方面内容:对白俄罗斯各界人士讲我对白俄罗斯人民反法西斯光荣传统的敬佩,中国政府对中白友好关系的重视,我对继续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信心和责任以及对获得各界朋友支持的期望。对外交使团主要讲我以往与外交使团交往的体会,以及与驻白使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积极愿望。致词第一力求言简意赅,只讲5分钟,这样便于听众记忆。第二不用讲稿,这样便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第三不用翻译,直接用俄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讲。关于中白关系内容用俄文,关于与使团关系用英文。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讲话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来宾了解我的语言能力,增强他们与我直接交往的愿望。 # K7 i( S! y: R3 |4 p' f
  这样的致词效果当场即显现出来,主宾双方正式致词结束后,来宾纷纷用俄文或英文与我进行无障碍交谈,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友好。第二天我拜会国防部部长马尔采夫时,他赞扬我的致词十分精彩,很吸引人。   
+ W6 L8 O) l) K# j  u; a  于振起8 j# [$ K7 D* d: u6 w+ c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发表于 2009-5-21 23: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咱是不能出人头地了,做好本职工作,创点小小贡献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5-23 12: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驻外札记(26)
$ d* z  R! T! b
—— 一个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断& J$ L+ q; v% z# p2 w
不拒绝回答任何问题 # ~; V4 F+ i7 p" n3 z. X
2 b, O( e3 J% h! P; |
  该报在刊登以上采访内容的同时,还配发了我的照片和工作简历。这样,我就以最快的速度把自己介绍给了白俄罗斯人民。   {. n( m6 O/ \/ w: u6 {; M
  4月18日,我在国家新闻中心举行大型记者招待会,与白俄罗斯新闻界集体见面。我在简短的开场白中表示,多年来我与新闻界朋友交往始终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不拒绝回答任何问题。此话一出,立即博得热烈掌声。随后我回答了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最后,我告诉大家,5月中旬将在使馆专门为新闻界朋友举行一场招待会,全场又一次热烈鼓掌。这次活动很成功,自始至终互动活跃,气氛亲切,双方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尼瓦报》在关于这次活动的报道中说,中国新任驻白俄罗斯大使“是一位有着丰富学识和外交资历的高级外交官,他曾经在三所高等院校学习过,获得博士学位,是一位国际关系专家。白俄罗斯新闻界对与中国新任外交代表见面期待已久。中国大使于振起与新闻界的首次见面没有让大家失望,他以自己的坦率、睿智和深刻见解征服了听众”。 4 I& y6 q& L8 y* Q0 w& U+ t. G
  我与新闻界的闪电式接触取得良好效果,为以后做新闻界的工作、掌握涉华舆论主导权开了个好头。
! J% r! L0 B& J, P- G' d* T' h  卢卡申科1954年8月30日生于白俄罗斯维杰布斯克州奥尔尚斯基区的科佩斯村,白俄罗斯族人。先后就读于白俄罗斯莫吉廖夫师范学院和白俄罗斯农业科学院。曾先后担任区团委书记、集体农庄党委书记、国营农场场长。1990年当选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代表。1994年7月当选白俄罗斯共和国首任总统,2001年9月在第二届总统选举中获胜连任。曾于1995年1月、1997年4月和2001年4月三次访华。 我抵达明斯克时,卢卡申科执政已近8年。8年来,关于这位白俄罗斯领导人功过是非的评价在舆论界和学术界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西方的看法基本是否定的,主要是指责他搞集权,压制民主。在俄罗斯,叶利钦时代官方评价是积极的,普京上台之初,对俄白关系处理不当,导致双方龃龉一度增多。后来,普京调整了对白政策,努力加强俄白关系,使两国关系逐渐回到叶利钦时代轨道。俄罗斯亲西方的民主派则与西方一样,始终对卢卡申科持批评态度。我国国内有些人也不喜欢卢卡申科的行事风格,认为他过于强硬、死板。个别人也附和西方的看法,认为他不民主,甚至主张与其保持距离,以免影响我们与西方的关系。更有趣的是,一些人竟认为卢卡申科会加入北约。 & x, d( o$ S! ^: ^) U
  如何客观看待卢卡申科的内外政策,成为我到任后面临的首要课题。只有搞清这个问题,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也才能保持中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历来主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应该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反对下车伊始凭主观臆断乱发议论。我按照这个思想,首先对白俄罗斯的现状认真进行不带任何偏见的调查研究。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阅读文件资料、与白俄罗斯官方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深入接触,以及社会生活调研,我对卢卡申科的内外政策有了比较明确的看法。 7 K/ t6 ^+ Y+ \. ^
  卢卡申科执政8年来,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明确表示“白俄罗斯不允许任何人用实力地位与其对话”。他顶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压力,拒绝按照西方要求进行所谓的“西式改革”,坚持进行以稳定为前提、注重民众承受能力的渐进式改革,力图探索符合白俄罗斯国情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 q1 c0 W. D" A, w& @! B
    G9 K$ |& Q* _2 f. e
  于振起. f+ g' e/ s9 C$ M5 r/ g8 \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0 R& A  T; D* u* j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17: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驻外札记(27)
1 a3 s5 `! ~1 b" G3 M7 d8 t
—— 一个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断) I2 @; h6 x9 s6 }! ?3 l2 R' [

# X" ]- }+ I. N* \客观看待卢卡申科
" g( L" P/ i! M, m3 [
# U6 a% D. P* V; ~7 x  表面看起来,这种带有以民为本色彩的渐进改革政策使得白俄罗斯的“转轨”速度比绝大多数独联体国家要慢,但也使白俄罗斯避免了许多独联体国家出现的政治动乱、经济混乱的局面,是独联体范围内“苏联解体综合征”相对较轻的国家,也是率先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经济水平的独联体国家,多项经济指标都位于独联体地区前列。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使白俄罗斯广大民众从中受益,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有工作,退休者每月能按时领到平均约100美元的退休金,青少年能接受免费教育,平均每两户家庭就有一辆小汽车。人民安居乐业,对国家前景很有信心。正因为如此,卢卡申科的政策颇得民心,拥有非常坚实的民众基础。 ( x8 ?* M  V$ u" K4 k
  西方之所以不喜欢卢卡申科,并不是什么民主不民主的问题,根本原因是卢卡申科“不听话”,不对西方唯命是从,拒绝搞全盘西化,使得他们难以实现把白俄罗斯纳入西方阵营的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卢卡申科的对俄政策。他奉行与俄罗斯结盟的政策,1999年12月与叶利钦共同签订《关于建立俄白联盟国家条约》。白俄罗斯是独联体内与俄关系最密切的国家,俄白联盟实际上构成了独联体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卢卡申科坚决反对北约东扩,在俄美围绕独联体的战略角逐中明确站在俄罗斯一边。因此,美国等西方国家把卢卡申科视为妨碍其独联体战略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那种认为卢卡申科会加入北约的看法没有任何客观依据。从俄罗斯角度来说,面对美国和北约来自西面的战略挤压,非常需要白俄罗斯这一极为重要的战略屏障,在应对独联体内部离心倾向方面,也非常需要白俄罗斯的支持。因此,俄罗斯从自身利益出发,给予白俄罗斯各方面的支持。而俄方的支持又为白俄罗斯提供了抗衡西方打压的重要外部条件。正是上述内外两个原因,使得西方的“倒卢”政策始终未能得逞。 9 g9 i, e% g' ]
  卢卡申科的内外政策取向决定了其在对华关系方面的友好方针。他对中国改革的成就和发展道路十分钦佩,在其施政报告中明确表示要认真研究借鉴中国改革的经验,在国际事务中一贯积极支持中方立场。无论从卢卡申科内外政策的角度看,还是从其对华政策的角度看,加强与白俄罗斯的友好关系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因此,我们应该坚定支持白俄罗斯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努力巩固和拓展中白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在白俄罗斯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我基本上按照上述看法判断涉及白俄罗斯的各类问题,处理中白双边关系。
( p8 F1 s5 k1 q3 _# l0 a. \  2003年9月,原来在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工作的科洛尔调任美国驻白俄罗斯大使。他到任后拜会我时说,很高兴有机会与我在明斯克再次共事。因为我们是老熟人,彼此又比较了解,有些话就可以谈得比较深。在他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我曾经跟他坦率地谈过对白俄罗斯局势和美国对白俄罗斯政策的看法。我说:“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政绩如何,应该由这个国家的民众来评价,而不是由其他国家当裁判员。这是国与国、国民与国民之间相互尊重很重要的一条原则。白俄罗斯政局稳定、经济形势在独联体地区名列前茅,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卢卡申科领导下,白俄罗斯老百姓生活安定,不断改善,所以他们拥护总统,支持他的执政方针。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不喜欢卢卡申科的执政理念,总是想让白俄罗斯按照你们设计的方案去做。”9 J% E" H" H- S; M$ }
  
* w, D% P4 U$ X: S  于振起
$ k! D' B1 b& I( [& R+ h1 g' Y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18: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驻外札记(28) 7 z( h6 N" P' J5 h; x
—— 一个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断
7 a! k/ g$ r: P  R/ t用插队经历教育美国大使 2 T* C2 D, D& P3 j! `- R6 L$ ?" K+ A

( D* h! c  E5 b3 g! [  W# m" O1 _  我说:“我认为,你们的做法是不会成功的,你们支持的那些反对派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因为得不到白俄罗斯大多数民众的支持。我年轻时曾经在中国内蒙古的农村生活过4年时间,那时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俗称‘插队’,所以我懂得一些农业常识。有些农作物在一个地区生长得很好,产量很高,比如中国南方的水稻。但是如果在我插队的地方种水稻,就不适合,因为那里的气候干旱、寒冷,不适宜水稻生长,而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和高粱等农作物。中文讲‘因地制宜’就是这个意思。美国人认为,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很好,这很正常。但是如果认为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应该照搬美国的制度模式,那就如同非要在我插队的地方种水稻,不会成功,当地老百姓也绝对不会同意。另外,这样的思维也不符合民主原则。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他们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可以拒绝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探索适合自己国家的道路。任何国家都无权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科洛尔听了我这番话,认为很有道理。我像当年在莫斯科时一样,建议他可以把我的看法报告给华盛顿。
( M7 G( @0 |2 @. I) p7 l/ d# G  “9·11”事件之后,美国在全球建立起以其为首的反恐联盟,布什借反恐之名大搞军事霸权,野心膨胀。他在阿富汗初步得手后,把目光转向伊拉克这块觊觎已久的肥肉,企图再版阿富汗模式,以反恐为名,用武力彻底拿下伊拉克。2002年1月,美国把伊拉克列为“邪恶轴心”国家,指责其继续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声称要对伊拉克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9月12日,布什在第57届联大发言时,列举伊拉克违反安理会相关决议的“罪状”,提出通过安理会寻求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方案。此后,美国便加紧推动安理会授权其对伊拉克动武。但是,安理会大多数成员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外交和政治手段解决伊拉克问题,不赞成使用武力。11月8日,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441号决议,决定恢复对伊武器核查,如果伊拉克不合作,将面临“严重后果”。伊拉克随后宣布接受1441号决议。2003年2月初,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向安理会通报了美方掌握的有关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所谓“证据”。随后美、英、西班牙三国向安理会提交新决议草案,认定伊拉克已经失去1441号决议给予的最后机会,要求安理会采取行动。然而,中、俄、法三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德国等多数安理会成员重申应该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此时,各大国在安理会围绕伊拉克问题的“战”“和”之争进入白热化状态,成为一场“多极”与“单极”的大较量。当时我对这场较量的看法是:
# {  y' @4 P; d+ C6 u' R  首先,这场斗争的激烈程度为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见。法国和德国作为美国的盟国公开联手在国际舞台上与美国唱对台戏,此前尚无先例,而两国与俄罗斯联手共同对付美国更是首次。此外,俄、法两国明确表示将否决任何安理会授权对伊拉克动武的决议,也属非常之举。尽管苏联和法国在历史上都曾在安理会行使过否决权,但冷战结束后俄、法两国还没有过类似举动。促使俄、法、德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是,三国都反对美国借安理会授权把其对伊动武合法化的企图,因为如果美国企图得逞,不仅将严重损害三国各自在海湾地区的战略利益,而且还会进一步强化美国的霸权地位。 ! R* @1 S0 j3 p) c) F/ Q# @* @: o- W
  : i  D; T. B" Z$ V
  于振起
$ X9 A! |% ^3 b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09-5-26 17: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驻外札记(29)0 Y' M* |- ?2 [$ [- }

: i# T4 _! z) S4 _多极”与“单极”大较量 4 O8 L/ `- R  _, ~
1 U$ b0 B5 ~7 A$ h
  其次,这场“多极”与“单极”的较量清楚地表明,“9·11”事件并没有改变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一超”与“多强”并存的大国关系格局,也没有改变这一格局的基本矛盾,即“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各大国与国际恐怖主义之间的矛盾并不能取代这个基本矛盾,它们在反恐问题上的某种联合也无法掩盖彼此之间这一难以调和的战略利益冲突。
: Q: V. y8 h5 }" M) u& y  第三,此次俄罗斯对美国的不妥协态度再次表明,“9·11”之后俄美关系的局部改善并未改变双方互为战略对手的关系本质,这一矛盾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就是俄罗斯对美国那些损害俄方战略利益的霸权政策进行抗争。当前围绕伊拉克问题的斗争不过是最新的一例,但不会是最后的一例。 6 O  U- p$ v7 W5 l; S7 j
  第四,无论大国在安理会内的较量最终结局如何,这场史无前例的较量本身已经对国际形势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证明敢于对美国霸权说“不”的仍大有人在,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即使安理会最终无力阻止美国对伊动武,但中、俄、法、德已经利用安理会机制成功打乱了美国想借助安理会授权使其对伊动武合法化的如意算盘。如果美国抛开安理会,擅自对伊动武,必将在道义上失去人心。
- h6 d( Y$ i$ p0 {4 I  不出所料,布什看到在安理会的大国外交角逐中取胜无望后,于3月18日向萨达姆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48小时之内离开伊拉克,否则将面临美国的军事打击。3月20日,美英联军发动对伊进攻,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国单方面对伊动武引起俄、法、德的强烈谴责,三国明确表示,反对任何对伊动武合法化的建议,一致主张立即停战,使伊拉克问题重新回到安理会轨道。普京尖锐地指出,这场斗争的本质是:“是让强权代替国际法,还是让国际法制约强权。” 8 E4 P; @; W2 |. r5 |4 T/ l% s; l
  战争爆发后,没有人会怀疑美国有足够的军事能力打赢这场非对称战争,但对于这场战争的后果估计不尽相同。我认为,与“9·11”之后国际社会一致支持美国反恐的形势不同,美国擅自对伊动武遭到主要大国和国际社会普遍反对,政治上陷入空前孤立。美国虽然能够取得军事胜利,但战后很可能会被一系列“后遗症”困扰。对美国来说,伊拉克很可能成为第二个越南。随着美军伤亡的增加,美国国内民众的反战情绪也将会增强,民主党则可能借机杯葛,布什政府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麻烦,地位很可能因此遭到严重削弱。美伊战争有可能成为以单边主义和军事强权为特征的“布什主义”走向反面的转折点。
) U/ o1 X& J7 K) K% j$ Y( I/ f6 l0 {  当我在明斯克观察这场伊拉克战争之时,曾回想起12年前在莫斯科时看到的老布什发动海湾战争的情景。当年老布什用飞机和坦克把萨达姆赶出了科威特,部分达到了确立海湾地区霸权的目的。时隔12年,小布什子承父业,决心用武力彻底征服伊拉克,把伊拉克永远纳入自己囊中。小布什的胃口比老布什要大得多,但他似乎没有料到,自己的消化能力比自己的食欲要差得多。
1 P  }4 u! d; J7 o* p" ^8 I  如今,伊拉克战争已过去5年多,小布什还未能把美军占领下的伊拉克真正消化掉,伊拉克已经变成美国的一个泥潭。迄今为止,伊拉克战争使美国在人员、经济、政治和国际声望等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美军死亡近4000人,伤残近3万人。 ) H7 P) x) @6 V! u
  —— 一个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断
" X# x% t! d- |4 }' m' V- D  于振起' d( P' }( O! X1 t3 S8 r5 H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7: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驻外札记(30) 7 j5 a7 {% l3 r% [  e( O
—— 一个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断4 s0 u; s! Z  A( K
1 T  G0 V6 ^; \+ B4 W$ f( u
. l# [9 B2 d2 D7 D- W6 V6 B6 v
观察白俄罗斯全民公决
3 @8 p  E% n. k) v1 u4 G" S1 w0 X2 d; J0 @- f& h5 Q7 f% M
  美国国会估算,到2008年9月,美国用于伊拉克战争的开支累计高达6070亿美元,是布什政府当初估计的10倍。2008年3月份美国国内民调显示,63%民众认为伊拉克战争不值得打,60%民众认为布什发动这场战争是个错误。在此形势下,民主党两位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希拉里都已公开表态,主张尽快从伊拉克撤军。如果说当年老布什在打赢海湾战争的情况下在总统选举中还输给了克林顿,那么,在小布什留下一个伊拉克战争烂摊子的情况下,共和党要想赢得2008年的总统选举,并非易事。无论美国大选结局如何,但愿布什父子二人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教训能够让美国的后来人引以为戒。
6 K5 ~( R8 _& I- d2 ~  白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任期5年,连任不能超过两届。2001年9月,卢卡申科在白俄罗斯第二届总统选举中获胜连任,根据宪法规定,他在2006年任满后不能再谋求连任。2004年9月,卢卡申科根据宪法赋予的权力,决定就取消宪法关于总统任期的规定举行全民公决,公决时间定在10月17日,与议会选举同时进行。此言一出,立刻引起西方“倒卢”势力的激烈反对和猛烈攻击。因为他们早就策划利用2006年卢卡申科自然离任、总统换届选举之机,实现白俄罗斯政权的改朝换代。如果取消宪法关于总统任期的规定,就意味着2006年以后卢卡申科将继续执政,而这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的。
5 P+ g! [5 M, J. G, Z  面对西方新的压力,白方希望得到俄罗斯、中国等友好国家的支持。9月末,白俄罗斯副外长格拉西缅科约见我,向我介绍说,为了向国际社会表明10月17日的议会选举和全民公决的民主和公正,白方准备邀请独联体、欧盟成员国和有关国际组织派观察员进行监督。中国是白俄罗斯的好朋友,白方希望中方支持举行全民公决,并派观察员参与监督。我随即向国内报告了谈话情况,并建议从加强与白俄罗斯长期友好关系出发,考虑白方的愿望。   O( c3 M% S( N. c! g
  几天之后,国内告,决定接受白方邀请,派观察员监督议会选举和全民公决,观察员小组由使馆选派三名外交官组成。我很快向白方通报了中方这一决定,强调中方此次是破例向白俄罗斯派观察员,体现了中方对中白友好关系的高度重视。白方对中方决定派观察员十分感谢,认为这是中方对白方的重要政治支持。 ) v, g, y+ q6 T, {2 w% z
  向外国派遣选举和公决观察员在我国外交实践中尚无先例,因此,选派观察员小组工作对我馆是一个重大挑战。我们根据国内指示,认真研究、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一)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白俄罗斯当前政情和选情,以便为观察员小组活动提供可靠依据。经过对白俄罗斯内外形势、政治力量对比、选民心态、俄罗斯和主要西方国家态度的认真分析,我们认为,卢卡申科政府将顺利赢得此次公决和选举。(二)认真研究白俄罗斯关于全民公决、议会选举、邀请外国观察员监督公决和选举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以便做到心中有数。(三)提前拟订观察员小组对外表态口径预案。我们对投票前和初步投票结果公布后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了充分的前瞻性分析研究,据此准备了选前和选后两套对外表态口径。(四)事先与白俄罗斯外交部和中央选举委员会进行充分沟通协调。(五)确定对外表态的时机和方式,充分发挥我们与白俄罗斯通讯社等主要媒体的良好工作关系,提前与其沟通,确保他们届时随叫随到。
: `! b9 _# S# |0 e. s
. G6 t' Y. s+ s  
2 M5 N$ |0 A6 `( Z& o' y6 x  于振起- k8 d4 O6 K! l3 p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09-5-28 20: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驻外札记(31) 6 }, s. E6 M: I( b

: i6 j3 ^: X/ C- {5 ]5 k( v达到预期目的9 w9 d& k5 C+ A

2 Y  g- |7 _3 O8 E; b$ \; a  10月8日上午9时,中选委公布议会选举和全民公决投票初步统计结果。
8 H$ X, B& q% `: X( o7 n3 ^! c  全民公决的初步结果是,全国77.3%登记选民支持取消宪法关于总统任期不能超过两届的规定,这与我们事前的判断完全吻合。独联体观察员团代表随即举行记者招待会,对中选委公布的初步结果表示肯定和支持。
# y/ \; ~1 d9 J- N# ~  我们获悉,欧安组织观察员计划下午表态,卢卡申科将于上午11时会见记者,下午2时与部分外交使节会见。鉴于这种形势,我们认为中方在上午11时以前对外公开表态是最佳时机。4 [' J% T2 u) l$ w
  根据我的指示,中方观察员小组于上午11时以前在中选委新闻中心以接受白俄罗斯通讯社记者采访的形式,按照预定口径向外界正式表明中方观察员对此次议会选举和全民公决的肯定评价。 . O3 w: b# u) r  L# x& L
  当天下午2时,我应邀出席卢卡申科与部分使节的会见,参加会见的有独联体观察员团成员,俄罗斯、哈萨克等大部分独联体国家大使,以及一些亚洲、非洲国家大使。3 \8 k: a; `3 e$ W3 ~
  卢卡申科首先讲话,主要内容如下:
& i6 Y4 X9 _3 L  我衷心感谢在座各位对今天举行的全民公决和议会选举给予的精神支持。各位都知道,这些年来外部对白俄罗斯的压力一直存在,现在这种压力更大了。在这种形势下,我作为国家领导人,需要确认民众对我的支持程度,以便应对外部的压力。这是我决定举行全民公决的一个原因。我决定举行全民公决的另一个原因是想让人民确认是否支持现在的发展道路,这一点对我很重要。 2 m4 ~3 o1 f# a% @1 q
  根据初步统计结果,今天的全民公决支持率相当高。这么高的支持率过去只有在苏联时期才能看到。这表明,白俄罗斯人民支持现在的发展道路,希望保持现在平静、和平的生活。美国拿出数百万美元资助白俄罗斯的反对派,让他们搞反政府的活动。这样的反对派已经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对派了。 ( w2 C6 j) o+ G1 U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们建立起一个现代白俄罗斯。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不应丧失曾经取得的这个成就,而应巩固它,扩大它。我选择的正是这条道路。现在我还没有看到其他更合适的道路。大家可以相信,在位于欧洲中心的白俄罗斯不会有专制,只会有民主与合作。今天有来自世界各国和各国际组织的1000多位观察员观察监督了我们的选举和全民公决。他们之中有我们的朋友,也有反对者。
" O9 I$ X/ h2 d% Z2 w  我要再次衷心感谢在座各位,没有你们的支持,我们不可能取得自己的成就。你们对此次议会选举和全民公决的看法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我们将以此为参考准备后年的总统选举。 ' p  _* N, i! s' Q9 p0 h
  卢卡申科讲话后,各位出席者发言。我阐明了中方的有关立场:“根据白俄罗斯方面的邀请,中国政府派遣观察员小组参与了对此次全民公决和议会选举的监督活动。中方观察员高兴地看到,白俄罗斯的全民公决和议会选举公正、民主、成功地举行。我们相信,这一成功将对白俄罗斯国家继续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并将促进中白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 w/ D+ l* l- f
  由于我们对形势判断准确,准备工作充分细致,顺利完成了国内交办的这项具有挑战性的重要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
9 f' ?+ A8 Q0 S# d( |  V$ S- J$ y  _  —— 一个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断
6 q) H7 j0 \% D4 w  于振起/ _! M7 t* |+ z7 V2 T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17: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9-5-29 17:44 编辑 4 }" G2 R4 r8 ?9 f. w4 R' y
0 T4 j& \% p9 ^# K/ l+ O! o
驻外札记(32)
8 y& Y7 N/ k) n3 L: c, P
—— 一个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断
- j5 f% J( L1 s; t+ P% w
  没有“颜色革命”   此次派遣观察员的外交举措体现了中国主持正义的国际形象,对加强中白长期友好关系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 P+ c; N/ k' `' q# m% q8 U% n  白俄罗斯外交部和中选委的官员对我们派遣观察员给予高度评价,称中方观察员的表态客观公正,影响很好。
7 Y0 f9 I* P& h* n  这是中方在白俄罗斯面临西方巨大压力的关键时刻给予白方的重要支持,体现了白中友好关系的水平。 4 C+ R9 O* N" b$ R6 H% w
  2003年11月至2004年11月一年之内,格鲁吉亚、乌克兰的亲西方势力先后发动所谓“颜色革命”,并成功夺取政权。西方舆论兴高采烈地宣称,独联体内的“颜色革命”时期已经到来,势不可当。
" B: W) f6 b- R! W- i% h  此时,西方“倒卢”势力再次把眼光投向白俄罗斯,寄希望于那里的亲西方反对派借助外部“大好形势”,在白俄罗斯也发动一场“颜色革命”。
$ n* |  a) P; _* i  2004年10月白俄罗斯举行全民公决后,布什立即签署《白俄罗斯2004年度民主法案》,向白俄罗斯反对派补充提供1200万美元援助。2005年3月24日,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发生骚乱,反对派占领了总统府,总统阿卡耶夫被迫逃往国外。我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这是格鲁吉亚、乌克兰动乱的再版,美国式的政变。可笑的是,一周前阿卡耶夫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后,不少人还都认为吉尔吉斯的局势稳定。”3月25日,在西方怂恿支持下,约百余名白俄罗斯反对派分子在明斯克市中心十月广场举行反卢卡申科的非法集会,还仿效乌克兰反对派的做法,搭起了小帐篷,企图借吉尔吉斯政变的东风,重演乌克兰式的“颜色革命”。无奈支持者寥寥,连围观的人也少得可怜,反对派的集会变成一场尴尬的闹剧,很快就被内务部队驱散,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社会影响。根本原因在于,白俄罗斯反对派在国内没有什么社会基础,与乌克兰的反对派不能同日而语,他们无力动摇卢卡申科的执政地位。可是,西方传媒宁可把愿望当成现实,有意大肆炒作,将这一事件称为白俄罗斯“颜色革命”的开始,同时攻击白俄罗斯官方对反对派采取强硬手段。 7 `2 t) M; ?, c" {3 @  b
  “3·25”事件发生后,我们很快向国内报告了有关情况和看法。我们认为,此事件不是乌克兰的彼事件,白俄罗斯没有发生“颜生革命”的土壤,卢卡申科执政地位稳固。可是,由于受西方和俄罗斯亲西方民主派传媒制造的舆论影响,国内媒体还是出现不少“白俄罗斯发生‘颜色革命’”的报道,引起不明真相的人们对卢卡申科执政地位的忧虑。我们意识到,有必要进一步向国内公众说明此次事件的真实情况,以便正确引导舆论。
9 J- \" Y& N8 Z, d& L3 n  于是,我专门邀请新华社驻莫斯科分社两位记者访问白俄罗斯,实地了解有关情况。她们于4月初来到明斯克,进行了4天采访活动。$ R# f3 F* \! p. x0 @! A. E3 a
  我首先向她们介绍了“3·25”事件有关情况和白俄罗斯基本政治经济社会形势,阐明了白俄罗斯不会发生“颜色革命”、卢卡申科执政地位稳固的原因。我最后说:“你们不一定接受我的看法,可以通过采访作出自己的判断。”随后,安排她们采访了马丁诺夫外长、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社会政治研究所专家、重要媒体主编和资深记者等,此外还安排她们到“3·25”事件发生地以及明斯克街头实地采访普通民众。
) X$ e% Q9 J1 m; p3 _  7 T) }1 o8 J  i" A' P
  于振起
( E' X8 v. Y6 z! j" l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 y  p' F9 K7 a, C' Q, m" T. @' W5 T/ k) R. F
 楼主| 发表于 2009-5-30 19: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驻外札记(33) * j/ Z# L; \, v  h8 r8 {8 v; K
—— 一个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断! X4 ?  q6 X+ m& z7 q
* V  [2 ~; F- L+ a

7 T6 Z9 x8 H; P) o7 E1 t3 t广泛结交官方高层朋友 4 F# _3 Q' j; X

  K4 m; D8 y! j6 |8 c  采访活动结束后,她们得出的印象是,卢卡申科总统在国内有较高的威信,政府的凝聚力强,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稳定,反对派力量微弱,没有市场。短期内白俄罗斯发生“颜色革命”的可能性不大。她们把此次采访的结果在国内作了报道,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
# O9 q7 b, b# k4 `% \0 c  2004年至今白俄罗斯的形势发展清楚地证明,当年我们的判断是客观的、正确的。尽管这个事实让西方的“倒卢”势力很失望。 ( V# c0 p& O1 ]2 a. z, R; {' q/ l
  对于驻外大使来说,能否顺利开展外交工作,并取得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驻在国广泛而深入地结交各界朋友。所谓外交,一定意义上就是对外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进行的。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工作朋友,外交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只能是简单地例行公事。那样是很难把工作搞好的。 ; K5 f& t9 N( H8 F; B1 T. Q+ ~- n
  交友,最重要的是与驻在国的高层官员建立比较密切的工作关系。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取决于个人的对外交往能力。我在这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采取各种方式广泛结交上至总统下至部长的高层朋友。从相识开始,逐渐加深关系,直至让对方把自己当作值得信赖的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与白俄罗斯国家权力核心的主要成员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其中包括总统办公厅主任、下院议长、国家安全会议秘书、国家监察委员会主席等。当地人把这些重量级政坛人物称为“政治局委员”。此外,与政府重要部委负责人也建立了较深的工作关系,包括外长及主管副外长、国防部部长、国家军事工业委员会主席、贸易部部长、工业部部长、科委主席、文化部部长、教育部部长、科学院主席等。我以自己的真诚和实际工作赢得了白俄罗斯高层的普遍认同和尊重。关于这一点,从2004年白方高官对我生日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 Q  ?4 o: X. G% H; S  2004年10月,下院议长、国家安全会议秘书、国家监察委员会主席、两位副外长等多位高官给我发来生日贺信,向我表示真诚的敬意和祝福。白方人士说,这种现象史无前例。 2 J5 Q" o9 b0 x
  有了这样良好的高层关系,为我的对外工作奠定了有利基础,可以做到关键时刻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而且说话管用。我在任期间,在《反分裂国家法》、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涉华提案、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白俄罗斯政府都给予中方明确坚定的支持。白方是最先公开表态支持《反分裂国家法》的三个国家之一。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白方原打算支持四国方案,我配合国内亲自多次做白方关键人物工作,最终促使白方下决心放弃原先的考虑,转而支持中方。 ' s( v% f8 q3 S: d. {) D
  2005年10月22日下午,白俄罗斯驻保加利亚使馆临时代办来到中国驻保加利亚使馆,拜会刚到任不久的我。我本以为是例行的礼节性外交拜会,没想到他开始就说,受格拉西缅科副外长的委托,代表他向我祝贺生日,随后献给我一束玫瑰花,还转交给我一瓶白俄罗斯著名的布列斯特白兰地酒。此举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十分感动。俗话说,人一走,茶就凉。然而,我离开白俄罗斯之后,茶并没有凉。这也表明,白俄罗斯人对我的态度,不是一般的外交应景之举,而是带着相当的真诚。
' H4 a+ C. q# p# v* O4 R  : o9 K% L! b5 g* i4 y$ A: E- E
  于振起
) R/ u- _& }  K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8: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驻外札记(34)
5 y. [3 q. `9 J/ J7 o8 y5 d
—— 一个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断
2 o6 O' E1 Y% Y! R1 Y* C' E
# I6 U' a, V: I8 T* l: z2 C8 c# n) q' @" o
 首创新年记者招待会 3 b( j3 p& s$ \5 [7 u

. d3 g9 J, X+ |3 I  新闻媒体素有“无冕之王”之称。如果能在驻在国占领新闻舆论阵地,许多工作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少许多干扰外交工作的消极因素。 5 J1 ^8 Q, G! W1 v4 E
  我到任伊始即与白俄罗斯新闻界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交往开端。! T, f& g& h8 U4 E' D
  5月15日,我按照4月18日在首次新闻记者招待会上的承诺,在使馆为白俄罗斯新闻界专门举办了一场电影招待会,邀请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各方面媒体代表和外交部新闻局、政府新闻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几乎把白俄罗斯新闻界的主要人物“一网打尽”。
* p8 b8 I5 c1 {+ R& f  我的目的一是最大限度与新闻界广泛结识,二是表明我对与新闻界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态度,为今后打开在新闻舆论领域的工作局面奠定基础。
4 Z- W# F% _: D7 p6 W  我在招待会上发表了这样的致辞:
% b. S4 ^0 ^8 I& [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 |; ]! P" e7 Z" M3 S/ |
  首先,我代表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馆全体同事对各位光临今天的电影招待会表示欢迎!今天的来宾中有总统新闻秘书,有外交部的新闻官员,但大多数是新闻工作者。人们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这是因为记者的影响力很大,甚至可以与国王相比。人们每天通过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了解自己周围乃至全世界发生的事情,现在又出现了第四媒体——国际互联网。可以说,你们的工作与每个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你们的工作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0 h+ f7 Z& M* @* h9 M0 q  中国大使馆与白俄罗斯新闻界有着良好合作关系。正是通过你们的辛勤劳动,把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和中国人民对白俄罗斯人民的友好感情传递给白俄罗斯人民。你们在中白两国和两国人民中间架起了一座信息友谊之桥。为此,我对你们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也要感谢白俄罗斯政府的新闻部门多年来为中白两国新闻界的交流与合作给予的积极支持和协助。
2 J$ S3 I. I' D  中白两国建交十年来,两国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关系得到全面发展。展望未来,中白关系必将会有更大发展。我希望在座的新闻界朋友们继续发挥中白人民之间友谊桥梁的作用,促进中白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   H, x; G0 T! h$ `$ W
  谢谢大家!
/ r, U4 J% s" p' Q. o8 t: _  我致辞后,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共和国报》、俄罗斯国际文传社等媒体记者纷纷提出希望采访我,我答应一一安排。0 f( g2 q- ]$ R$ E& {1 J/ v6 T
  这次招待会使我与白俄罗斯传媒建立了广泛联系,为日后与新闻界打交道打开了局面。 : |. Y! X, R$ Q6 L6 Y; R
  我很重视对新闻界的感情投资,每年新年前夕我都要在使馆专门为新闻界举行新年招待会。9 A/ X% Q7 Q8 K0 N8 f
  这一做法在驻白俄罗斯使团中没有先例,深受新闻界人士欢迎和称赞。 0 u3 r& H3 W) C" _3 }0 r
  除了做好一般面上的工作,我还注意结交主流媒体的一些重点人物,通过各种方式与其建立起密切的工作关系,资助他们访问中国,使他们成为我们在新闻宣传方面的依靠力量。/ w1 [1 X* O0 |' t
  他们在宣传中国和涉台问题上向我们提供了积极支持和重要协助,达到了有求必应的程度。
( b3 v* [+ Q2 V  
& W; s+ q( }+ E4 z9 D  于振起
' C5 |' R# D2 E! G8 f2 A2 d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18: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驻外札记(35)
  Z! j. c% n. \. l( k
—— 一个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断. R& |  I2 U" Z) Q4 R# C( ]6 r4 ^

' ?3 K' {7 H) k: c4 z
  ^& k, z! R, ?* O+ [知名度最高的大使
, n% ?+ p( i! L" H/ J' q5 w2 Z' C9 p( b1 {% Y
  我充分利用与新闻界建立起的良好关系,亲自直接做宣传工作。每年在政府新闻中心至少举行两次大型记者招待会,经常接受各主流媒体的专访,在各种对外场合随时接受记者的随机采访。我的原则是:采访请求零拒绝,采访问题零拒绝。这一点深受新闻界好评,被认为是“中国开放、开明和现代化的体现”。我在白俄罗斯媒体上的“曝光率”居外交使团之首,第一副处长布加乔夫曾跟我开玩笑说:“大使先生如此高的‘曝光率’让很多人‘嫉妒’。”首都电视台主持人在一次关于我的报道节目解说词中说:“人们称中国大使是一个聪慧文雅的人,是一位有学问的外交官。”这段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白俄罗斯新闻界对我的普遍评价。有了这样的社会舆论,为我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 U( o4 a1 g1 c& \6 N% Z* v/ b  由于在媒体曝光率居高不下,我成了在白俄罗斯社会上知名度最高的使节,连普通老百姓也常常认出我来。有一次我陪国内代表团到位于共和国宫附近的油画市场参观,一位油画商看了我一会儿,说:“我认识您,您是中国大使。”我很奇怪,反问他:“您怎么认识我?”他说:“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您。”还有一次,我到明斯克郊区的拉乌比奇滑雪场去滑雪,一位带孩子的父亲向我打招呼说:“您好!中国大使!”我去理发店理发时,那里的理发师都知道我的身份。由于注重做新闻媒体工作,我们在白俄罗斯传媒涉华报道和对外宣传方面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使得中国的声音占据着主导地位,营造出对中国友好的舆论环境。这方面的一个突出例证是,每年十月国庆节前后,白俄罗斯传媒都会出现大量宣传报道中国各种信息的“中国热”现象。与此同时,舆论界不利于我们的消极因素被降低到最低限度,难以立足。
" ?3 M5 l+ J8 j7 w( `1 ^* @  除了利用白方媒体宣传中国,我还采取资助白方友好人士出书的独特做法开展宣传工作。在国内有关部门支持下,我在任期间资助白方出版多本宣传中国和中白友好关系的书籍,收到良好宣传效果。 ( K3 j- a8 g' u3 R+ S" y5 o
  2002年12月,资助出版《共和国报》国际部主任舍曼斯基个人专著《开放的中国》。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他两次访华的所见所闻,并以职业记者的敏锐眼光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作者在序言中写道:“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界瞩目。这些成就是由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取得的,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执行明智政策的结果。坦率地讲,中国对我个人有一种神奇的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中国和中国人民以其悠久的文化传统丰富了全人类。因此,我是怀着一种激动的心情和对中国及中国人民充满热爱和尊重的感情写这本书的。我殷切地希望,本书的读者在自己的心中也能够产生类似的感情。” , I  H' S- `) l9 l3 d: x/ w
  2003年1月27日,我们在白俄罗斯对外友协为该书出版举行首发式。总统助理、新闻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及新闻出版界、文化界友好人士100多人出席。据白方朋友告诉我们,官方如此高规格出席一本书的首发式没有先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白俄罗斯官方对中白关系的特别重视。总统助理科连多在发言中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书“缩短了明斯克与北京之间的距离,帮助白俄罗斯人民更多地了解遥远的伟大中国和伟大的中国人民”。新闻部副部长指出,“新闻记者真诚的话语对加强白中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具有特殊意义”。该书出版后,在白俄罗斯引起热烈反响,并获得白俄罗斯最高文化奖项——2002年度总统文化奖。
- ~1 y$ q. D( e8 W" m: c& m. ]2 G% X* r  h1 m; t- b
  
6 }: X$ a3 O* d: F" R( V5 V  于振起  Q" b* O! J6 [- }( o- n& }2 v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09-6-2 18: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驻外札记(36) ( M; V! i2 \/ u0 Y& X9 a
3 O2 A" N. g! I" g% }" C, a% f1 i4 B
* K# f/ u1 o" Y! @# N
没有先例的大使 1 w- J& K' F, g9 {' ^

5 Z. Y9 l  A' c3 z' V7 m  个人摄影展
: K$ o# q: U) F5 Z  2003年7月,我们还资助出版《白俄罗斯记者看中国》一书。该书收集了2002年访华的白俄罗斯记者代表团成员写的访华观感。7月24日,在国家新闻中心举行了该书的首发式,气氛热烈,盛况空前。出席的有总统助理、新闻部部长和副部长、第一副外长、文化部副部长、总统管理学院院长等高官,规格比《开放的中国》首发式还要高。
1 u, u+ F6 u$ S: m' j- i. f' L% F  2004年,我们又资助出版了白俄罗斯学者马采里的专著《中白友好关系概览》,同时还资助出版白俄罗斯汉学中心汉学家集体编纂的《中国概览》一书。 ( \% m' O9 [8 ~
  此外,从2002年起连续三年资助白俄罗斯《世界文学》杂志出版3期介绍新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专刊。 ) d: Z9 i4 O; \4 K8 ?, P
  我们每出版一本书或杂志都举行首发式,邀请官方和友好人士出席,请媒体进行报道,并通过白俄罗斯友协的组织系统向全国散发,从而实现了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 g6 A& j* E" N- ~3 Q6 h# w7 R7 |
  由于这些书是白俄罗斯人写的,白俄罗斯读者更喜欢读,更容易接受,比我们自己编写的外国材料收到的效果更好。这种请外国人宣传中国的方式被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称为对外宣传工作的创新,曾就此专门致电我馆予以肯定。
9 K( l' g2 Y) V0 c- H  2004年2月初,白俄罗斯首都电视台希望采访我的业余生活,我欣然同意。2月21日上午10时30分,首都电视台记者斯维达和她的助手准时来到我在外交公寓的住所。斯维达说:“您是第一位同意接受首都电视台采访业余生活的外国大使。”我说:“我感到很荣幸。”然后按照她的愿望,我详细介绍了自己业余生活情况,谈了自己的主要业余爱好,包括打网球、游泳、摄影和欣赏音乐等。应她的请求,我给她看了1997年8月首届《中国外交官看世界》摄影展览中我的3幅参展照片:《阿芙乐尔巡洋舰》、《雅尔塔“燕窝”餐厅》、《格林威治天文台》,讲述了这些照片的拍摄背景。然后又向她介绍挂在墙上的2幅白俄罗斯风景照片,这2幅照片是我来白俄罗斯后拍摄的照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幅是波洛茨克市的索非亚教堂,另一幅是国家植物园秋天的景色。斯维达对我的照片表现出浓厚兴趣。交谈后,我和使馆的同事们给她和助手展示了包饺子的全过程,最后请她们一起品尝。 3 l- _0 \  a4 x; p+ _+ N; A
  让我没有料到的是,斯维达把我的摄影爱好介绍给了明斯克现代造型艺术博物馆馆长沙兰格维奇。后者于3月下旬给我写信说:“我们听说您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希望您能在我们博物馆举行一次个人摄影展,以此作为博物馆与中国大使馆开展文化艺术合作的开端。”我没有马上回复对方,因为一时不知该如何处理此事。从加强两国文化交流、开展民间外交的角度,应该对博物馆馆长的热情建议积极回应。但是,以大使个人名义在国外举办个人展览,没有先例可以借鉴。如果使用公款举办,有可能引起误解,甚至可以被认为是假公济私。如果请示国内,也会给国内出难题。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自费举办这个展览。这样既可以把这件好事办了,又可以避免造成某种误解,同时也不会让国内为难。当我把自己的想法提交使馆办公会议论时,大家都支持举办这个展览,但不赞成我自费,因为这是工作理应由公费支出。不过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自费举办,这样可以避免使事情复杂化,有利于把好事办好。
% U- z) M8 r& P) B+ c  —— 一个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断$ k. }2 S$ `. V- }8 f( Z- Z
  于振起
" L, j" W/ L0 c/ ^* \  h& ^. V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17: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驻外札记(37)
! S9 X# L: s/ R
—— 一个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断
( k5 \5 }5 F* g5 I# e, o+ Q5 {把爱给了白俄罗斯
$ k3 D4 [5 U  Z2 X9 v' D) a8 Q9 s' V1 x5 s- S; B
  当我答复博物馆馆长接受他的建议后,他很高兴,并立即与我们一起制定了具体工作计划。我的任务是选择展出照片并按照标准制作,确定影展名称以及相关简介。我最终选择了61幅参展照片,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制作成展品照片。其中关于白俄罗斯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的30幅,关于其他10个国家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的31幅。经过认真考虑,我决定把影展定名为“聚焦可爱的白俄罗斯和其他国家”,以此表达我和我所代表的中国人民对白俄罗斯人民的友好感情。 " Z' P& V# e1 o; T
  2004年5月11日,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个人摄影展“聚焦可爱的白俄罗斯和其他国家”开幕式在明斯克现代造型艺术博物馆隆重举行。文化部部长、新闻部部长、国防部部长、全国工会主席等高官出席。如此多的高官出席一个外国人的文化活动前所未有。前来采访的新闻媒体也是空前之多,共有3家电视台和近20家通讯社、报社的记者出席。应媒体要求,开幕式之前先举行了一场记者招待会,我就摄影展回答了他们感兴趣的各种问题,包括我的摄影爱好历史、对摄影艺术的看法、举办这个摄影展的原因和目的等,有的记者甚至还问到我使用的照相机品牌。我一一作了回答。在回答照相机品牌问题时,我谈了自己对摄影艺术的体会,指出,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有相通之处,那就是要用心去做,要对拍摄的对象有发自内心的感情,努力把客体最美的一面表现出来,而不是简单地COPY。我举了一个创作的例子,即拍摄波洛茨克市索非亚教堂的过程。我从历史书上早就知道索非亚教堂是白俄罗斯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起源的标志,很想亲眼去看一看。2003年我去波洛茨克市所在地维捷布斯克州工作访问时,专门参观了这座向往已久的教堂。由于索非亚教堂位于德维纳河边,要拍摄教堂与德维纳河在一起的全景,只能绕到河对岸。按照接待方日程安排,如果这样做,必须在第二天一大早起床。对方不大理解我的心情,建议我放弃,免得太辛苦。我没有接受,还是坚持自己的愿望。第二天一早,我在接待人员陪同下驱车来到河对岸,河边没有路,草地的露水很大,裤腿都被打湿了,我全然不顾。我站在索非亚教堂对岸,德维纳河水在眼前静静地流过,沐浴在朝霞中的白色索非亚教堂犹如一位亭亭玉立的洁白少女,文静地站在岸边。我望着她和她映在河水中的美丽倒影,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美感。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这座教堂无论从外表还是内涵,的确是白俄罗斯民族的象征。怀着这种兴奋欣喜的心情,我把索非亚教堂连同德维纳河一起收入了镜头。照片洗出来后,我非常喜欢,特意放大后挂在了客厅的墙上。如果当时没有这种强烈的愿望,就不会有这幅给我带来美的享受的照片。我的这番话博得大家的热烈掌声。
7 z+ K6 ~$ x" p. Q  会见记者后,开幕式正式开始。博物馆馆长沙兰格维奇首先讲话。他说:“今天的摄影展览是一个重要的不同寻常的事件。因为这是在我们的首都第一次举办外国使节的个人摄影作品展览。于振起先生不仅是一位外交使节,而且还是一位摄影艺术家。今天展出的作品一半是白俄罗斯的内容。这些为我们所熟悉的景物忽然之间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样子,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大使先生独特的眼光。许多人都认为,好照片要依靠好相机。可是于振起先生认为,什么样的相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摄影时要用心,要有爱。我们非常高兴,中国使节把这样的爱给了白俄罗斯。” . ~! p) h/ |3 |$ J
  ( F" h& {. F3 J* J4 W
  于振起
: N/ U& j7 n; l- B7 ^& V# g  G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9: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驻外札记(38) ( ?+ w' Z. a3 V4 K1 J# K
—— 一个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断
1 \; Q7 n5 B# b  w' d6 [& Q 影展掀起“中国热”
; Y* N% F( L) A% ^! ?9 ], [8 v/ Q
$ Q& I8 D6 S" T7 O9 A7 n' ]  我说:“今天的展览共展出我的61幅摄影作品,它们是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拍摄的,其中主要是在可爱的白俄罗斯拍摄的。我在白俄罗斯已经生活工作了两年多,对白俄罗斯勤劳善良的人民、美丽的大自然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感情越来越深。通过这个展览,我向白俄罗斯国家和人民表达自己的这份感情,同时也向大家展示我到过的其他一些国家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地方。”
4 o' T3 {% i) {/ [; G3 f  g  “我对摄影的爱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它带给我许多乐趣和美的享受。我认为,摄影不是简单地复制客体,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把瞬间的美变成永恒的美。希望各位来宾能够从我的摄影作品中分享这种美,同时也希望这个展览能够促进中白两国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
& L; b' O5 k& K5 w6 V% ?  我讲话之后,文化部部长古里亚科、新闻部部长鲁萨凯维奇先后致辞。他们认为我的展览是两国文化关系中的一件大事,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将为促进双方文化交流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建议我的展览应该在白俄罗斯全国巡展,以便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这些非同寻常的作品。 # B7 P7 \( A8 M  n0 t
  开幕式当天,国家电视台和其他两家电视台都在晚间重要的新闻节目中报道了开幕式实况,白俄罗斯通讯社也于当天发了消息稿。第二天,几乎所有明斯克的报纸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开幕式消息,介绍了摄影展的内容,大部分报纸还破例配发了彩色照片。这些报道使用了各种充满感情的题目:“中国大使眼中‘可爱的白俄罗斯’”、“以爱的眼神看世界”、“白俄罗斯——外交官喜爱的国家”、“中国大使敏锐的镜头”、“聚焦可爱的白俄罗斯”等等。媒体有关影展的报道持续了20余天。
7 p$ ?1 U  J) @$ ~8 C4 A) ?# r  影展开幕式在明斯克引起轰动效应,掀起一股“中国热”。而且,这股热潮一发而不可收,许多外地城市纷纷提出希望举办我的摄影展。白俄罗斯国防部也提出希望在军事学院举办我的摄影展,希望以此对官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由于要求者甚众,我与白方商量后,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制定了为期一年的巡展时间表:
- s* h! z" B3 {  2004年
/ f+ \* n, U$ }& @  5月11日-6月11日  现代造型" d  ]. M4 X4 z' @
  艺术博物馆
1 h/ u# s" j8 _8 b) q4 z0 ^  6月15日-7月10日  波洛茨克
/ M+ g2 K8 E/ W! z- W1 \# h  博物馆
! Z2 Y6 f* z9 J4 X$ B- G) L  7月15日-8月13日  维捷布斯克5 x4 z. M  F5 L$ X
  州博物馆 & ^4 ^4 ]: M: P3 J) L
  8月17日-9月23日  斯维特洛格尔: U/ j7 e4 s- C( }5 Q2 T. a
  斯克市画廊 & p5 \: x' d! {& P, ?1 T4 [
  10月19日-11月15日 白俄罗斯
  u: r# L9 n7 ]+ `9 O1 q$ a. a% u  军事学院 : y9 y% {! ~* H; V* v# c
  11月23日-12月4日  戈梅利州方
" ~& }4 N# H7 }  志博物馆   ^9 s1 V& k2 Q
  2005年
( r% V5 F- s3 m; N  2月-3月  戈梅利市鲁缅采夫博物馆
6 A4 B( z' K$ ^+ J" d  5月-6月  布列斯特要塞博物馆 9 k4 Z# |. Q. W, N) A
  巡展期间,各地民众对摄影展表现出极大兴趣,参观者十分踊跃。据军方告,10月19日摄影展在白俄罗斯军事学院开展后的10天里,参观者就达到6000多人,前来参观的除了军方人士,也有普通民众。 ; y6 p( v/ E; C5 Y
  鉴于社会各界对我的摄影展反响热烈,白俄罗斯新闻部建议我出版一本影集,这样可以使影响长期化,并且允诺会给予积极支持。我接受了这个好建议。
3 Q- b# K$ V/ s7 d. k, t6 q  ?1 {2 y% H/ n: A  e
  
1 ^6 u" Y; U2 ?3 N5 S2 Y( a' K  于振起- n$ j: }! w# ]3 |6 Q1 J- _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