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振华

于姓著名专家学者汇总贴

110
回复
806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 16: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ngyuehua 于 2012-3-2 04:57 PM 编辑

于沛

于沛,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5月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俄国史专业,历史学硕士。导师孙成木、李显荣研究员。毕业后在世界历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至今。现为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史学理论研究》主编、《世界历史》副主编,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执行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世界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世界史学科评审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职研究员。1992年起领取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1225787852.jpg
  1982年7月起在《世界历史》编辑部任编辑,同时从事苏联史研究,发表的主要著述有《列宁时期的苏维埃教育》,《教育研究》,1983/3;《试论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实质》,《世界历史》,1983/5

  ;《苏联扫盲运动1919—1939》,《华东师大学报》,1984/1;《列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发展》,《苏联现代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马克思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历史》,1986/11;《苏联少数民族边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和实践》,《世界历史》,1989/2。

  1984年初参与筹建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工作,1985年研究室成立后从事苏联史学理论方法论、历史认识理论研究,先后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87年参与创办《史学理论》、《史学理论研究》(1992),先后任副主编、主编。1887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3年晋升为研究员。史学理论研究公开发表的论文主要有:《系统科学与世界历史研究》,《世界历史》,1985/10;《近20年的苏联史学理论》,《历史研究》,1986/4

;《近30年来苏联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发展概况》,《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新工具》,华夏出版社,1988;《苏联史学中的历史认识问题》,《史学理论》1988/1;《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历史科学》,《史学理论》1989/1;《文化、文化学与文化历史学》,《史学理论》,1989/2;《论历史思维》,《当代西方历史学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历史学的科学认识功能与理论思维》,《史学理论研究》,1992/3;《科学革命和历史思维》,《史学理论研究》,1993/2;《近年我国的西方历史哲学研究》,《历史研究》,1993/3;《转型中的历史科学》,《世界历史》,1994/5;《爱德华卡尔历史思想述论》,《史学理论研究》,1994/3;《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历史研究》,1996/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8/4;《时代史家史著》,《历史研究》,1999/3;《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史学理论研究》,2000/3;《史学思潮、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社会科学管理和评论》,2000/3;《史学理论研究和新时期中国史学的复兴》,《学习与思考》,2001/1《全球化和全球历史观》,《史学集刊》,2001/2;《20世纪中国史学:内容、特点和趋势》,《学海》2001/4。此外,还参加社科院、国家重点课题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苏联史学理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合作);《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主编,作者);《马克思主义史学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合作);《西方史学在东方的反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合作);《苏共93年》,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合作);《斯拉夫文明》,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合作);《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史学理论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主编)。目前正从事《历史认识导论》(院重点项目)、《世界历史·理论与方法》(院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
发表于 2012-3-2 21: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慧明


01.jpg

于慧明教授198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微型计算机研究所并获得硕士学位,于1992年获得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学位。于教授现任美国北卡罗来纳农工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为该系学科带头人和研究生工作负责人,研究方向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安全和网络应用等。

发表于 2012-3-2 21: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伟东

02.jpg 于伟东,1956年7月出生。纺织材料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科技学院楚天学者。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毛纺织专家组成员,《中国纤检》评审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成果有“羊毛细化拉伸与定型理论与技术”、“等离子体的羊毛改性研究”、“高性能PET纤维径向取向分布研究”、“纤维形状结构的图像处理技术及分析”、“纤维界面粘结性研究”、等,发表有关论文130余篇。主持和参加过 “国家经贸委技术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纺织物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专著和教材3本。

  研究方向:

  纺织材料结构与性能及纺织成形技术、功能与智能纺织材料、现代纺织材料表征技术与虚拟化智能化网络化纺织加工系统

  荣誉及获奖情况:

  主要负责完成国家863舱外航天服外层防护材料研究(863-2-2-2-6)项目获2003年度教育部十大科技进展奖

  近几年承担的科研项目:

  主持并完成国家技术创新项目2项(25-01-1)、(25-01-3),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1项(00058),正进行国家技术创新项目1项(02CJ-14-05-01)和国家921项目“对接机构综合试验台温场软罩研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已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近几年发表论著:

  1、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6篇,EI收录15篇)

  2、合作编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主编《纺织物理》获全国研究生500本推荐教材和《纺织材料学》等专著和教材

  国际交流与合作:

  合作进行澳大利亚羊毛技术与评价合作项目

  所授课程:

  纺织材料学、纤维材料学导论、纺织材料表面物理学、羊毛检验与市场、纺织物理、纺织应用技术物理、Textile Physics、Advanced Textile Materials、纺织材料性能与测试,等离子体应用技术、3D Textile Fabrics and Adhesion Formation、Fundamental of Technical Fabrics等

最新评论
发表于 2012-3-2 21: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刚

03.jpg

于刚,1959年6月2日出生,1982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学士学位。同年,经李政道教授的CUSPEA项目赴美国留学。1985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在得州奥斯汀大学任助理教授,1995年获终身教授,1999年任教授,2001年任讲座教授。于刚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运筹学的理论和应用上。他的理论研究课题主要从应用中产生,并直接返回到实际应用中去,因此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为美国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近年来,于刚博士采取各种形式积极为国服务,又将为祖国的发展建功立业。天津市委经济顾问,美藉华裔科学家。1986年和1990年分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物理硕士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管理学院博士。1994年在美创立科莱高科技公司任副董事长,曾在国际杂志上发表70多篇文章,在国际会议上作过150余次演讲。2002年夏,他领导的科研小组荣膺全球运筹与管理科学奖——弗朗兹·埃德尔曼奖。他还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中国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

雨露情怀 留美学者于刚印象

像一滴露珠
  落下母亲的树
  融入家庭的溪
  流向人类的海

  而这一滴水
  又被知识的阳光蒸发
  由归乡的云浮载
  经浓浓的情凝聚
  化为一滴雨
  去滋润母亲的树
  和那扎根的土地

  这是于刚教授在2001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在拍摄《中华儿女在美国》系列纪录片来奥斯汀拍摄他时,为表达绵绵的思乡之情、殷殷的游子之恋和拳拳的报国之心有感而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这首诗更像是于教授对自己43年人生的一个小结。 此时,于教授的事业已经开始腾飞。

学海无涯 脱颖而出赴西洋

  对于许多人来说,1977都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业已成为了工厂技术好手的于刚很幸运。那一年高考的恢复使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武汉大学学习空间物理。珞珈山4月的樱花、10月的桂花,还有那四季常青的杉树都那么迷人,碧波涟涟的的东湖更让人流连忘返。但是于刚没有沉醉在美丽的景色中,而是投入到忘我的学习中去了。

  以往不得已而失去的时间让他有一种使命感,宇宙的奥秘,科学逻辑的完整更让他着迷。四年的学习让他脱颖而出。1982年毕业前夕,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李政道教授的CUSPEA项目录取,远赴西洋,来到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理论物理。这里开放的学术气氛和学术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就在这里,他决定放弃他所喜欢的理论物理,从事应用科学的研究,尽快对社会做出贡献,更加充分地体现自身的价值。于是,在1985年5月从康奈尔获得硕士学位以后,他转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管理学院学习运筹学和决策科学。

  1989年,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的于刚就受聘到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管理学院任教。他是该校迎来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教授,他的事业就从这里开始起步。

  白手起家 点点滴滴见辉煌

  于刚从进入运筹学领域开始,就如鱼得水般地开始遨游于科学理论应用的浩瀚大海。他最初的研究集中在整数规划理论、图论和网络规划理论上。他多年理论学习的积淀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他建立了有效的、正确的整数规划、图论和网络规划模型,找到了有效的切割面和各种特殊目标函数的上下限,发展了快速精确求解算法和多项式算法,在有效建模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还利用特殊图论和组合优化的特殊性质,找到了独特而有效的算法。目前于刚所建立的模型、算法和有效切割面已经被广泛引用和应用,其建设性的思想和概念也被运用到其他领域。

  于刚的科研领域不仅限于此,他不仅提出了广义数据包络法,还将科研延伸到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所有这些研究,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将他的研究成果尽快地返还社会,为社会服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于刚在自己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创立自己的理论应用模式--实时集成决策支持系统(Real-time and Integrated Decision System)。1992年,于刚首次提出一种新的鲁棒(Robust)优化概念和定义,将其应用于在不确定数据和参数情况下的决策。当各事件发生的概率难以预测或是做非重复性决策时,确定性优化和随机优化的效果都不理想。

  于刚定义了在数据和参数不确定情况下的三种测量决策性质优劣和稳定性的准则,并将其系统化、定量化。此后,于刚将该定义运用在生产计划、调度、选程、选址和任务分派等实际问题中去,从此,他的为社会做贡献的理念开始付诸实施。

  1995年,于刚和夫人宋晓在家里的地下室白手起家创立了科莱科技公司(CALEB Technologies Corp.), 于刚任董事长兼总裁。夫妻二人从编程、市场销售、合同谈判、计划融资、人力资源配置和项目管理等无所不包又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这其间所品尝过的艰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但是由于于刚独具慧眼,看准了自己理论应用的巨大潜力,他们的科莱公司也很快开始腾飞。

  目前,他们的科莱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近千万美元年营业额、近百名员工、多种产品的跨国公司。此间他继续为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效力,做Jack G. Taylor Regents讲座教授, 并获得终身教授的职位。于刚和他领导的科研小组成员从一开始就为美国联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 编写决策支持系统。
该系统于1992年投入使用,每年为该公司节约一千多万美金。此外,他的实时决策系统已经被西北航空公司(Northwest Airlines)、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和大陆航空公司(Continental Airlines)广泛采用。这些系统在一系列影响航班正常运营的重大事件中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2000年12月和2001年3月的美国特大暴风雪、2001年6月休斯敦的大洪水发生时,这些决策系统都使航空公司的航班管理和运营的损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除此以外,于刚还在多个美国公司任顾问。

  他为IBM公司创建的决策支持系统解决了该公司多年以来的瓶颈问题。他还在美国军队研究部的支持下,研究出海军征兵、培训和任务分派的最优方案。1995年,美国大陆航空公司邀请于刚教授为他们编写决策支持系统。于刚领导他的研究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性成果,为大陆航空公司编写了三个决策支持系统,解决了当航空系统遭遇恶劣天气、飞机故障等干扰后,飞机航班的最优恢复问题、机组人员的调度问题和机组人员的计划、培训、休假等总体决策的最优方案。

  2001年9月11日,震惊世界的“9.11”恐怖事件不幸发生了。这次事件给美国航空业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但是,就是通过这次突发的灾难性事件,于刚的实时决策系统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陆航空公司由于采用了他的优化实时决策系统,比其他的航空公司提前两天开始正常运营,为公司挽回了3000多万美元的损失。由于有了于刚的完备的决策支持系统,大陆航空公司在整个“9.11”事件中避免了上亿美元的损失。

  科海擒珠 化做雨露报母恩

  自从于刚开始从事运筹学与决策科学应用研究的时候起,他突出的研究成果和发现一个接着一个,这些成果也给他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仅在近5年内,他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就多达80多篇。
编著专著4部,取得美国专利3项。1995年他荣获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助理教授的CBA Foundation Research Award。1999年,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授予的“海外杰出青年”奖。2001年,他荣获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优秀科研成果奖(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

  2002年更是他收获的一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荣获美国运筹学与管理科学研究院(INFORMS)颁发的管理科学成就奖。于刚和他的成就为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带来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管理学院也在这几年中直线攀升到了全美管理学院排名的前端。

  2002年5月20日,于刚带领他的团队来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市。他们是从竞争管理科学领域最高奖--素有运筹学和管理科学应用的“诺贝尔奖”之称的Franz Edelman大奖的30个国际顶尖级候选人当中经过激烈的竞争而进入最后角逐的6组团队之一,也是惟一的由华裔科学家带领的团队。 最后,他们不负众望,凭借自身的实力与大陆航空公司的大力支持以绝对的优势摘取了这颗世界科学王冠上的明珠。这项大奖的颁奖仪式将于2002年11月在美国的San Jose举行。

  多年以来,于刚矢志不渝追求的,就是将自己的成果奉献给社会。当他的成果在美国社会发挥突出作用的时候,对祖国的热爱,对哺育他的祖国母亲的眷恋,使得他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目前,他除了在科莱高科技公司和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全职工作之外,每年都多次回国,为我国政府部门、大学、研究机构和工业企业做各种形式的报告,把他具有世界最高水平的管理理念和成果介绍给国内的各行各业。

  他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天津市经济顾问,海南罗牛山集团公司独立董事,中国建设银行项目评审顾问,武汉大学国际运筹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非确定性情况下决策研究中心主任等一系列的职务。
于刚参与这一系列的回国服务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的成果帮助祖国母亲在新的世纪里插上腾飞的翅膀,早日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一棵开在海外、香在海外的花朵,现在把果实带回了祖国,希望它的种子能够在祖国的大地上开出一样艳丽的花朵,香飘四海。

  这“一滴水......化作一滴雨,去滋润母亲树的根和那扎根的土地。”于刚正在努力地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发表于 2012-3-2 21: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海广

04.jpg

·于海广教授(博导),1948年5月生。
·山东大学学士(1974)。
·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分党委书记、考古与博物馆学系主任。
·发表过《山东龙山文化大型墓葬分析》(《考古》2000.1)等论文30篇。
·出版过《田野考古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山东大学文物精品选》(齐鲁书社2002)等著作。
·主持教育部课题一项、中美合作课题一项。
发表于 2012-3-2 21: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世永

05.jpg

于世永教授简介

于世永,泰山学者“环境考古”岗位特聘教授(因人设岗),山东大学考古研究中心,1969年11月出生。1997年9月至1999年7月任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科学系助教,1999年9月至2003年12月在瑞典隆德大学第四纪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1月至2004年10月在瑞典隆德大学地圈生物圈中心做博士后,2004年11月至今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大湖观测站研究科学家。近5年来共发表十余篇SCI论文,并承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瑞典皇家学会等多项课题。
发表于 2012-3-2 21: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ngyuehua 于 2012-3-2 09:50 PM 编辑

于晓方

06.jpg
公共卫生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现任美国微生物协会,美国病毒协会,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华人生物科学家协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艾滋病预防与临床治疗药物工作组等组织常务理事。担任多家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包括 Journal of Virology,Journal of Immunology,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 of AIDS and Human Retrovirology,AIDS Research and Human Retroviruse,Virus Research,Clinical Immun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Journal of Human Virology等。近 20 年来,一直从事人艾滋病病毒和猿猴艾滋病病毒致病分子机制,宿主对艾滋病病毒免疫应答以及艾滋病病毒 HIV-1 疫苗的研究,并取得了系列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已发表 SCI 收录的论文 70 余篇,获得美国发明专利2项。
发表于 2012-3-2 21: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鸣镝

07.jpg 于鸣镝( 1939.12.6 — 2006.10.16 ),笔名于无声、 AZ ,生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亮甲店镇望海村。
九三学社社员,原大连轻工业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
1956 — 1960 年在大连海运学院中专部船舶驾驶专业学习,毕业后留该院图书馆工作。同年 8 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学习, 1962 年 7 月毕业后回大连海运学院图书馆工作, 1981 年评为馆员, 1983 年调至大连轻工业学院图书馆, 1985 年任副馆长, 1987 年评为副研究馆员, 1995 年评为研究馆。 1988 年任馆长至 1991 年 10 月任职期满。
曾兼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科学管理分会委员、全国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期刊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轻工高校图书馆协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图书馆学刊》编委等职。曾荣获辽宁省高校图工委 1982 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3 年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为“优秀学会工作者”。
自 1979 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以来,在工作之余从事学术研究和图书馆学教学工作,先后为北京大学函授图书馆学专业、中央电大图书馆学专业大连班、辽宁大学函授图书馆学专业、大连理工大学的图书情报学专业及图书馆干部进修班等讲授“图书馆学概论”、“期刊管理”等课程。他长期致力于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管理学及期刊学研究,著述甚丰,发表论文 270 余篇,编译著作 10 余部。
发表于 2012-3-2 21: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文谦

08.jpg

于文谦,男,1956年生,吉林省蛟河市人,辽宁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体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大连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辽宁省体育社会科学专业副主任,沈阳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1982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大体育系,1988年研究生毕业于华南师大体育系,同年7月分配到辽宁师范大学任教。1996年去日本学习一年。主要从事竞技体育理论与实践、现代体育方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围绕此研究方向出版了两部学术专著,其中一部专著获中国教育协会评选一等奖。近年来,申请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软科学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及中日合作课题多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曾多次参加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经常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多次赴日本、韩国、香港进行学术交流。
发表于 2012-3-2 21: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启勋

中国切削技术领域知名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男,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县。1937年就读于扬州中学,1948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第二年重新投考进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先后任北京理工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制造与机械加工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曾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全国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副主席,发表学术论文几百篇,出版著作教材十余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余次,曾任北京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中国高校功削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分会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发表于 2012-3-2 21: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良春

10.jpg 山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于良春,1959年12月出生,山东省蓬莱市人。经济学硕士,法学博士;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高级客座研究员,荷兰王国蒂尔堡大学贵宾、客座教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经济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于良春教授曾为美国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从事了为期1年的合作研究;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多次受国外同行邀请,访问荷兰王国蒂尔堡大学、以及英国利物浦大学、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日本山口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等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关系。

  于良春教授的研究方向为:企业制度、产业组织、微观经济运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曾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部省级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12项。其中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垄断与竞争:自然垄断性行业竞争机制与相关产业组织政策研究》、美国富布莱特基金项目《中美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改革比较研究》、欧盟基金项目《中欧国有企业及公共事业部门改革比较研究》、荷兰皇家科学院基金项目《中欧制造业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比较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企业、居民行为与市场运行相关分析》、《不同类型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比较研究》、《不同类型企业行为及其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关系》,山东省软科学重点项目《科技进步与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等。

  主要著作有:《企业行为研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与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居民、市场——社会主义微观经济研究》等;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中国工业经济》、《求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100余篇。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其他各种奖励20多项。其中《企业行为研究》一书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工业经济》、《企业管理》、《博览群书》等全国性报刊发表评论、介绍,国内同行给予很高评价。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引用和转载率较高,有些被列为相关专业的重要文献。主编的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政治经济学》受到普遍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评论,给予很高评价,并被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全国30多所大学采用为本科生教材。

发表于 2012-3-2 21: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骏一

11.jpg

姓  名: 于骏一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3-10 民  族: 汉
工作单位: 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籍  贯: 江苏省张家港市
职  称: 教授/博导 职  务:   
毕业学校: 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 毕业专业: 机械制造工艺
最终学历: 研究生 最终学位:   
通信地址: 长春市人民大街142号吉林大学南岭校区机械学院(130022) 办公电话: 0431-5705311
电子邮件: yujy@public.cc.jl.cn 传  真: 0431-5705288

学术荣誉:
  
荣誉称号:
1978年、1993年、1997年、2001年先后被评为吉林省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1987年被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评为优秀教师;
2000年被评为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模范;
1991年被机械电子工业部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3年获吉林省委和吉林省政府颁发的“吉林英才”奖章;

  
社会兼职: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机械动力学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理事;
吉林省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理事长。
  
进修、留学:
  
学科专业: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研究方向:
机械加工系统动力学与加工精度;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
  
教学情况:
主讲“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加工系统动力学”、“微纳米加工技术”等十门课程;
81年以来,共招收硕士生35名,已毕业34名;90年以来,共招收博士生20名,已毕业14名;招收博士后2名,均已出站。
  
科研成果:
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多元时变切削参数机械加工系统稳定性的研究”,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变速切削理论及其在机床切削振动控制中应用的研究”,1999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完成的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变速切削铣床的研制”,1997年9月通过了吉林省科委组织的会议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研制的变速切削铣床是国际上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变速切削机床,属国际首创;将变速切削理论应用于铣削加工,抑振效果明显,属国际先进水平;
主持完成的吉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在线自寻优控制机床主轴转速的研究”,2001年3月通过了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会议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首次推导了再生型切削颤振系统振动响应方差随主轴转速变化的函数表达式,揭示了方差随主轴转速呈发散性周期变化的规律;该项目采用时变转速切削方法实时识别稳定切削转速,识别过程可在1秒钟时间内完成,与国内外现有方法相比,其识别速度是最快的;该项目研究的学术水平属国际先进水平;
指导完成的吉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基于电流变的机床结构阻尼控制技术”,2001年12月通过了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函审鉴定。该项目研制了4种不同结构、型式各具特色的机床加工用电流变减振器,创制了一套基于电流变效应的机床切削颤振预报控制系统。5位函审专家一致认为,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此项研究的学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现正主持吉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机床加工系统动态响应与稳定性预测的研究”的研究工作。

1997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90篇(其中12篇论文分别为SCI、EI和ISTP收录),主编主审教材各一本。有代表性的主要论著是:
1、基于似然比检验原理的机床切削颤振早期监测, 振动工程学报,1997,10(2)
2、Fuzzy Stability Analysis of Mode Coupling Chatter, 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1998,11(2):43-52 (EI收录)
3、机床切削颤振的自适应多步向前预报,机械工程学报,1998,34(5)
4、Investigation on the turned surface formation mechanism in diamond turning of single crystal LiNbO3,Preceedings of SPIE,Volume 3557,1998(EI收录)
5、Chatter Suppression via an Oscillating Cutter,J.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999,121(1) (EI收录)
6、Analysis of Fuzzy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Machine Cutting Process,
Int. J.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 1999, 39(8) (SCI, EI收录)
7、切削颤振的预报控制,振动工程学院报,1999,3(1)
8、Chatter suppression with multiple time-varying parameters in turning,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Manufacturing Engineer Division,MED,Vol.10,1999(EI收录)
9、Fuzzy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Machine Tool Structure,
Int. J.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 1999, 39(12) ( SCI, EI收录)
10、A new approach to the online monitoring of cutting chatter,Proc,of 5th Int Conf on Progress of Machining Technology,Sep 16-20,2000(ISTP收录)
11、电流变技术在机床切削振动控制中应用的研究,机械工程学报,2000,34(11)(EI 收录)
12、用飞切法加工光学晶体平面镜,机械工程学报,2000,36(3)(EI收录)
13、电流变减振器用于铣床振动控制的试验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02,13(8)
14、副主编“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
15、主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 张福润等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发表于 2012-3-2 21: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玉林

12.jpg

男,湖北省建始县人,1934年12月生,1956—1960年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系和河北财经学院计统系。现任天津财经学院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财经学院现代会计研究所所长,天津现代无形资产研究所所长,《现代会计》主编,天津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会计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审计学会理事,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经历:

  1960年以来一直从教,长期从事现代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出版的主编、参编、编著各种会计书籍59种,有学术专著、教材、工具书和参考书,其中,学术专著包括《现代会计概论》、《会计学总论》、《现代会计方法学》、《现代会计结构论》,主编的教材包括《会计核算原理》、《会计法教程》,工具书包括《现代会计百科辞典》、《涉外会计实用大全》,参考书包括《会计现代化管理方法》、《工商会计知识问答》、《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理论与实务》等。已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获中国会计学会1994年度会计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获中国会计学会1995年度会计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获中国会计学会1998年度会计学优秀论文三等奖。获天津市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天津市1996年教学成果二等奖。《现代会计方法学》,获天津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4年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98年评为中共天津市委教卫工委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度天津市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九五”立功奖章。
发表于 2012-3-2 22: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宗先

13.jpg

(1930—) 著名经济学家。山东平度人。1960年6月由青岛去台湾。196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经济系,1970年获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1973年获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77年获博士学位。历任台大经济系教授,“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现任“中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并兼“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咨询委员,后升任院长,“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委员,美国太平洋基础研究中心顾问等职。曾多次举办国际性经济会议,主编《台湾经济预测》半年刊。主要著作有《经济预测》、《出口小汽车的需求判断与其需求对美国就业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台湾中小企业的成长》等,及中英文论文《海峡两岸经济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等40余篇。编有《台湾经济发展论文集》、《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选集》、《台湾人力资源发展》、《台湾对外贸易》、《现代经济史》、《中国、日本、朝鲜的农业发展》、《从危机走向复苏》等。1998年曾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十七届院士。

1997年山东大学在台湾成立了“山东大学学术发展旅外同乡支援会”,于宗先任会长,为台湾乡亲筹款捐资活动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于宗先1998年至山东大学访问,被聘为山东大学顾问教授。
发表于 2012-3-2 22: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天仁院士

14.jpg
于天仁(1920—2004),山东省郫城县人,著名土壤学家。中国土壤电化学研究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于天仁1941年考入西北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大学学习期间,深受虞宏正教授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影响。1945年,大学毕业后,由虞宏正教授推荐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任技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地质调查所归中国科学院领导,更名为地质研究所。1953年1月,地质研究所的土壤室组建为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他任助理研究员,兼任土壤研究所学术秘书。在土壤科学研究工作中,他从我国国情和土壤特点出发。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研究我国红壤的化学性质;1953年开始系统研究水稻土的氧化还原性质。他认为,水稻土中氧化还原状况的周期性剧烈变化是水稻土不同于旱地土壤的主要特点,也是影响水稻生长和水稻土形成的主要化学因素。1958-1960年,在他的主持下,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总结农业丰产经验,在田间和室内进行了多学科、综合性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大量实验研究材料。1961年,他与有关人员合作编写了《水稻丰产的土壤环境》一书。该书研究领域广、材料丰富,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籍。
  根据土壤化学的发展和本人的科研实践,于天仁认为研究土壤中带电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化学表现可以揭示土壤中化学现象的本质,并为土壤的合理利用和改良以及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他的建议下,土壤研究所于1961年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土壤电化学研究室,于天仁担任室主任。从此,我国的土壤电化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30年来,于天仁作为学科带头人,与全室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对土壤电化学开展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土壤电化学学科日趋成熟,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实行改革开放后,于天仁先后应邀赴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比利时、法国、瑞士、意大利、加拿大等国访问,讲学和合作研究;参加在国外和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多次被邀请为大会报告人,并曾担任国际水稻土学术讨论会(1980年,中国)组织委员会秘书长,论文集副主编,以及第十四届国际土壤学大会(1990,日本)Ⅱ-2专题讨论会的召集人。
  1983—1987年,担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为提高土壤化学科研水平,他先后三次组织举办现代土壤化学研讨会,请有关专家授课。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了《土壤化学原理》(1987年)、《土壤分析化学》(1988年)和《土壤发生中的化学过程》(1990年)三部著作,深受广大土壤工作者的欢迎。
  于天仁勤于学习,勇于探索。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开拓土壤电化学研究领域和研制离子选择性电极时,这两项工作在国际上尚处于萌芽阶段,在国内还未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他通过科学分析,预见到这些工作的广阔前景。在重重困难面前,他坚韧不拔,信心十足,埋头苦干,终于取得突破。
  他治学严谨,严于律己,对工作具有高度责任感。他提出的研究课题都经过深思熟虑,有的还做了预备性试验。向青年科技工作者布置任务时,不仅提出目标和要求,而且还指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并经常和他们一起进行实验、试制或野外现场测定等工作。对他们的工作从研究方法到结果的处理总是详细了解,认真指导;对他们撰写的论文,更是严谨审阅。
  于天仁是国际土壤学会会员,《土壤生物学和肥力》杂志(BiologyandFertilityofSoil)(在德国出版)的编委。他先后培养了硕士研究生7人,博士研究生4人;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用外文撰写的40多篇),编著有《土壤电化学性质及其研究法》等中、英文学术著作13部。
  由于他对土壤科学的重要贡献,1979年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他的研究成果多次受到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奖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