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老五

于植元先生艺术专题

54
回复
11268
查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20: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9-4-12 20:19 编辑 5 J; N1 X( P6 x4 |

7 [; N& r% l/ F% q5 ^9 @0 V1 E              明窗细读于公书
* v" P; ~$ a7 Z$ q     转瞬之间,于植元先生逝世已经有6年了。2005年,张本义先生为于公编辑的《卷葹书屋论丛》,其书刷制之精美,在当代诸大家的遗集中是绝无仅有的。而此书同样也是于植元先生集六十年学术生涯比较全面的学术裒集,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甚可成为文史研究者案头必备之书。每当明窗净几,捧读这套美轮美奂的《论丛》,眼前总会浮现出先生那和蔼可亲的笑容。 * `; O) T) `& V4 g
  就于植元先生而言,书法家的名头仿佛掩盖了他学者的原有面目。先生治学可以从纵横两个方向去探究。所谓纵向是指其治学领域的时间跨度上几乎囊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所谓横向是指其治学领域跨越经学、史学、汉民族文学、兄弟民族文学、海外汉学以及书法实践与理论的研究等方面。翻开《论丛》,或许扑面而来的并不仅仅是“如沐春风”的感受,抛开对先生的景仰之情,我相信所有的阅读者会有如入山荫道上,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受。既慨叹先生治学的严谨,更倾慕先生治学的广博。其实《论丛》中每一个看似简单的论断,都凝结着先生的心血,同样映衬出他作为“章黄学派”再传弟子高深的国学功力,其中每一个小小的考证、论析都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精彩注脚。  

  a+ q8 [1 E7 I6 a5 g% I  于植元先生一生的治学精神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学以致用”。熟悉先生的人都知道他的学问时常是在旁征博引之后,通过直白的语句表达出来的。即使是今天人们已经认为是晦涩的训诂、考据这样的学问,先生也是深入浅出地将一个个谜团化解。在《论丛》中收入先生《索瘢释例》一文,只要稍有国学基础的人在看完此文后一定会感慨良深,因为在文中所涉及到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内容,经先生轻松讲来,咳唾成珠,点染成画,使人心悦诚服。我至今还记得先生对我说起宋代陆游《钗头凤》中有“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句子。他认为所谓“红酥手”并非是形容女性手的柔媚,而应当和后一句“黄滕酒”相对应,为一种作工精细的点心,而且指出可以参照宋人笔记《东京梦华录》中有关宋代吃食的记载作为佐证。此一说,国内外研究宋词的学者尚无人提及,但是先生的说法却是可以立得住的。像这样的文章在“论丛”中比比皆是,如发现满族诗人英和与奎照父子;考证徐福东渡;探究书法与唐诗;研讨明清之际的中日文化交流等等。* u% e6 |$ |$ @8 [3 t
   于植元先生一生的处世原则也很简单,那就是对所有的人“以诚相待”。先生的晚年时常要出席许多的社会公益活动,所到之处,朋友多多,先生总是报以灿烂的微笑。众所周知,二十年来,先生数十次东渡扶桑,用他博雅的学识,流彩的笔墨,以一派名士风范震惊了日本朝野。即使是在今天的伊万里、北九州、京都等地,只要提及先生的名字,大家总要想起那个暮年担当起“文化大使”而且一直在为中日友好而奔波的老人。翻开《论丛》,我们又可以陪同先生在他轻松洒脱的文字中与他的那些老友们相聚。《心底音容永不磨———怀念木村先生》是于植元先生为纪念老友木村睦男先生所写的文章,平实的近乎叙述的语言,不正可以印证一位中国学者与一位日本政治家如高山流水般的深厚情谊吗?先生平生著书立说,公事繁忙,看似无暇去写一些有关纪念性的文章,其实不然,在老友李世伟先生故去后,先生经多方奔走,为其出版作品集并饱含深情地和泪写下《〈李世伟篆刻作品选〉跋及其他》一文,从而使一位默默无闻的篆刻家得到社会的公认。即使是我们今天捧读此文,也不能不为先生的真情所感动!有一次先生伤心地和我谈起过早去世的书画家、他的老友于涛的一段往事。在于涛最为贫穷的时候,甚至委托先生帮助他变卖掉心爱的字帖维持生活,说到此处,先生的泪水盈眶,“我想帮他,可是我的处境还不如他!不堪回首啊!”于植元先生所纪念的挚友其实和他自己的人品学识一样,永远都不该忘记!
! Y* t" v5 o8 t( p$ b  s# S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于植元先生在《刘占鳌金石书画作品集·序》一文结尾中所说的话作为结束语:“他的为人,他的成就,应从流传在世上的那些作品当中去慢慢认识,认真评说,并非一本小册子可以包容得了……”这句话用在先生自己的身上真是最为恰当的了。
9 Z5 Y  @9 O* Z& p! U. q% I
% }6 a/ ^. _' |% |作者:文/孙海鹏
发表于 2009-4-12 22: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植元大师无后。尚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背景:在身为右派的情势下结婚,首先考虑的问题却是道充满酸涩苦辣味的难题,就是要不要孩子?权衡来横去,在这位国学大师面前却对一道小学数学题无计可施,竟然然给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答案——不要孩子!不让后人跟着受连累!!!先生无后?看到于之兄充满激情连篇累牍地推介先生的道德文章诗书画印,实在令人感叹不已,这是比他的亲生子女毫不逊色!!!
发表于 2009-4-12 22: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之兄真乃神人也!先生为威海东方艺校的题词“灵根早植”,纯系鄙人穿线引进之作,老兄是如何盗得到手的?真是孙悟空啊,真能弘扬啊!
发表于 2009-4-12 23: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9-4-14 19:56 编辑 2 N! \% ]* y* D$ U; E( D

) \2 J/ Q0 ^( w! J) j% o2 y卷葹书屋论丛》酝酿编辑期间,正是鄙人在北京做脑瘤手术出现事故抢救中,我尚未全脱离危险时,先生即撒手西去,从此中断信息,今天才借助于之兄的平台得知先生身后有《论丛》大作问世,虽是晚了六秋还是要让我深深鞠上一躬,表示对老兄的真诚谢意。不知阁下手头是否有书?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16: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卷葹书屋论丛》一书乃我所景仰之至!我手头暂缺,现我正和朋友联系此书,毕竟是2006年就出版了,距今3年了,不好找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16: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植元大师无后。尚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背景:在身为右派的情势下结婚,首先考虑的问题却是道充满酸涩苦辣味的难题,就是要不要孩子?权衡来横去,在这位国学大师面前却对一道小学数学题无计可施,竟然然给出了一个令人难 ...4 \( b5 o9 A8 X5 ^7 x
于乐晨 发表于 2009-4-12 22:32
3 Q; a* B8 A% v3 {
我于氏之伟人、学者、大师、名人才子,人人景仰!发掘研究继承他们的文化、精神、品格是我们做后辈义不容辞之责任!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19: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9-4-14 19:39 编辑 & t' I+ o+ ~' U% L
( k& x3 ~+ P) T: a
“于植元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座谈会”----转贴# C* Z- D& w: e5 w% o" A, [: @
) E* v# M8 |3 P+ U# T
来源:大连日报
/ E+ k% ^/ ~. N8 B本报讯 又近清明思故人。不觉间,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于植元先生故去已有三年。斯人已逝,音容犹存。2006年3月26日,国家级的学术团体、于先生生前的同事旧友、弟子及特意赶来的日本友人、家乡山东文登市等代表100多人,齐聚大连市图书馆二楼多功能厅,共缅于先生博学仁爱的一生。市老领导魏富海、卞国胜、王会全、杨惠民、鹿道起,驻军老首长杨国喜出席了纪念座谈会。 ) b" ~% r5 A5 q1 G- @. A, Z) ^1 b% D
  辽宁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梁文纳等12位海内外代表先后发言。他们深情回顾了与于植元先生交往的难忘故事,对于植元先生的一生作了全面准确的评价。   为弘扬传统文化,广开尊师重教之风,在纪念会前夕,会议筹备委员会对其文献及学术思想进行了研究整理,由华宝斋古籍书社出版了于植元先生生前著作《卷葹书屋论丛》线装一函三卷。会上大连市图书馆馆长张本义向国内各大图书馆代表及日本伊万里市图书馆、日本驻沈阳总领馆大连事务所捐赠了《卷葹书屋论丛》。   日本驻沈阳总领事馆大连事务所所长根岸和时先生、日本国伊万里市日中友好协会事务局长森户靖宪及夫人等日本来宾专程出席了座谈会。为表达对于植元先生的崇敬,日本伊万里市日中友好协会特别将于先生出访伊万里市时的照片和资料整理成册,捐赠给大连市图书馆。
% ^) ~, v  ~$ |) M" |3 g( c) V 纪念会结束后,老领导魏富海、王会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们动情地说:“这次座谈会非常有意义,为弘扬国学,教育后代,倡导尊师重教之风,进一步加深日中友谊起到了积极作用。座谈会非常成功,许多资深前辈的发言非常感人,让我们对于植元这样一位先贤有了更深的了解。于植元先生一生倡导国学的传承,能为此作出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也是我们纪念先生的真正意义所在。”
! K% l* K. g0 ^) J7 i6 B0 Y  本次纪念座谈会由辽宁省文史研究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与本报等26家单位联合发起并主办,由大连市图书馆承办。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9-9-25 16: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力非凡!
发表于 2014-4-14 16: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6-6 10: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宗亲辛苦了。8 ]! t6 ^' d) u! v% U7 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