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振华

于姓著名专家学者汇总贴

110
回复
806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 22: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志刚

   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山东莱阳人,1986年4月入党,1988年6月参加工作,博士学位,教授。 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1980年9月—1985年7月,清华大学学习;
   1985年7月—1988年6月,南京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
   1988年6月—2000年7月,青岛海洋大学化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常务副院长、教授;期间:1993年9月—1999年9月,青岛海洋大学攻读博士;2000年7月—2001年7月,青岛海洋大学校长助理、博导(2000年12);
   2001年7月—2003年9月,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2003年9—今,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30.jpg

党委常委、副校长于志刚(左二)参加经济学院总支专题民主生活会
发表于 2012-3-2 22: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宜法
   
31.jpg


于宜法,男,汉族,1953年2月出生,山东文登人,1972年1月入党,1977年8月参加工作,博士学位,研究员。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1974年9月—1977年8月,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系学习;
   1977年8月—1984年10月,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系助教;
   1984年10月—1994年9月,青岛海洋大学科研处副科长、科长、副处长;
   1994年9月—1996年7月,青岛海洋大学校长秘书兼校办副主任;
   1996年7月—1997年10月,青岛海洋大学校长助理;
   1997年10月—1999年9月,青岛海洋大学副校长;
   1999年9月—今,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发表于 2012-3-5 09: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镇江于氏五兄妹

镇江,他们生长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受到了人生第一课的教育,迈开了人生的第一步。离开时,他们还是年少稚气的学生,年华似流水,而今他们已实现他们各自的追求。镇江为有他们而自豪!

  在我市南山文苑一展厅的墙壁上,陈列的镇江籍两院院士及名人群像中,有位面容清癯、年纪较轻的理论物理学家叫于渌,他是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同年还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次年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于渌是镇江于氏兄妹中的老四。于氏兄妹共5人———于漪、于渤、于洸、于渌、于涟,他们在科学、教育等方面都获得很大的成就,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曾有幸和他们兄妹5人共读一个小学薛家巷小学。当时,我和于洸同级同班,解放后又在团市委同事,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保持着联系,所以,对他们家兄妹五人的情况比较了解,又因工作关系,曾多次打过交道。

  于氏兄妹出身镇江名门望族、书香门第,父母对他们教育甚严。记得在薛家巷小学读书时,于家离学校较近,但是于家兄妹每天上学放学时,都由保姆接送,主要是督促他们不得在外逗留,按时回家复习功课。所以他们兄妹五人都以优秀的成绩,先后考进江苏省立镇江中学。

  于漪是他们兄妹中的老大姐。195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她是学教育学的,分配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领导要她改行教语文。她当时毫无经验,尽管困难重重,但她对自己说:“教语文是党的教育事业需要,我必须攻克难关。”三年不到,她就将大学语文的全部教材进修完。在后来漫长的教学生涯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语言准确明快,并充满激情,给学生以优美的艺术享受。她先后开了近3000节公开课,前来听课的全国各地同行不计其数,从而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她担任过上海杨浦中学、上海第二师范学校、上海杨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名誉校长,还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为人师表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今年76岁的于漪早已退休,但她仍然带教青年教师,还担任上海中小学教材审定等工作,并著有《于漪教育文丛》《中学语文教育导轮》《我与语文教学》《于漪文集》等10多部著作。这里笔者特别想提到的是1982年《镇江日报》复刊后不久,“周末”版开辟了“乡土情”专栏。笔者曾写信向她约稿,很快就收到她题为《忆昔童年乐事多》的散文。而这篇散文作为“代跋”收入她最近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于漪文集》中,并在文尾注明原载“1982年3月《镇江日报》”,可见她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老二于渤,是兄妹中的大哥。1952年在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后留校,一直从事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学科的教学,并负责多项电力系统运行控制方面的科研。“文化大革命”结束,研究生培养制度恢复后,他每年都有指导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任务,为国家电力事业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他担任主编的高校通用教材《电力系统自动化》获浙江大学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和同事合作研究的项目《电力系统潮流、暂态稳定及负荷预测计算方法及程序》,1988年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成果完成者证书。另外,他还在国内外重要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担任过浙江电力学会常任理事兼副秘书长,现任能源部电力工程类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委员兼《电力技术基础卷》主编,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的高级会员。

  老三于洸,解放初期,从镇江中学调到团市委,先后担任学校工作部副部长兼镇江市学生联合会副秘书长。1957年,国家为了培养大批建设人才,决定从年轻机关干部中挑选一些具有高中学历的同志到大学深造。于洸就在这时被输送到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学系地质专业学习的。在学习期间,曾担任系团总支部副书记、北大团委宣传部副部长。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地质学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元素地球学等课程,同时还从事地质学史等方面的科研,取得多项成果。他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还注重野外实践,主编了《中外著名山川湖泊辞典》,填补了我国地理学方面的空白。他先后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在担任北京大学党委委员、组织部长、副校长时,从事北京大学党建工作的研究,写了60多篇论文,如:《前进中的北京大学党组织》《共产党应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积极发挥党员的政治作用》以及《解放思想、转变观点,加速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战略任务》等,在全国高校引起较大反响。在教育体制改革和调整时,于洸被调到首都师范大学任党委书记。在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受国家教育部的委托,从事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和编写。为了搜集史料,掌握全面情况,已届古稀之年的他,还在全国各地奔波着。

  于洸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对镇江的建设事业非常关心。在北大教授王选发明电子印刷系统不久,笔者受报社的委托,前往“北大方正”洽购这套系统,由于得到他的帮助,价格特别优惠,还帮助培养了系统操作人员。那年,《镇江日报》在全国地市级党报中最早告别“铅与火”和“笔与纸”的历史。让人难忘的是那一次笔者带领一批小记者前往北京采访。当时是北京大学副校长的他亲自接待,全程陪同小记者参观校园,详细介绍了北大“五四”以来的光荣革命传统,使小记者受到了一次生动而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那次他还热情地为小记者联系采访了镇江籍航天专家徐丽生,徐丽生是参与研发我国首枚弹道导弹的功臣之一。

  文首介绍的于渌是老四,现任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他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哈尔科夫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回国后,先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继而到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年到198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意大利政府合办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负责凝聚态物理部工作,成绩卓著,早在1990年就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从理论上预言含顺磁杂质超导体中存在束缚态,开拓了磁性杂质对超导体影响的系列理论与实验研究;参与倡导闭路格林函数研究,给出了描述平衡与非平衡统计物理的统一理论框架;提出导电高分子准一维系统中孤子型元激发应满足的拓扑性边界条件;与他人合作,用骨架图展开方法计算了连续相变临界指数,准到小参量e的3阶;发展黄昆的晶格驰豫理论,研究了准一维导体中局域性元激发的动力学和物理效应;用自洽方法研究了空穴在反铁磁背景上的运动;研究并预言电阻在转变温度附近有极大值;用规范场理论研究了高温超导体的理论。单独或合作出版了科学著作10多部,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多篇;并应邀在多种国际会议上作专题演讲和报告30多次。

  于涟,是于氏兄妹中的“老巴子”。1966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其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她被分配到浙江一个县城农业局工作,直到1979年才调回浙江农业大学,先后任畜牧兽医系副主任、动物科学学院院长等职;主持并完成研究课题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还有2个研究项目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多次被评为浙江省和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曾主编《免疫学实验技术》,合编《现代医学细菌学》等高等院校教材,经常出国进行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免疫学大会或研讨会。现任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发表于 2012-3-5 10: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建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3年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
电话:+86-10-62781495
传真:+86-10-62770304
电子邮件:yuj@tsinghua.edu.cn


学术经历与社会兼职:   

1975年毕业于天津轻工业学院,1987年毕业于日本新泻大学获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

1975年4月至1984年10月在天津轻工业学院任助教;1990年4月至1994年8月任日本三菱瓦斯化学公司主任研究员;1994年8月至11 月任清华大学化工系副教授,1994年12月至今任教授;1996年5月至1999年10月任副系主任,1999年10月至今任研究所所长。

中国塑料工程学会改性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塑料工业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工程塑料应用》、《塑料》、《工程塑料通讯》等杂志编委。
1223366704.gif


清华高分子所长于建博士做学术报告


研究方向及在研研究生配置:
·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高分子型及其复合型纳米粒子合成、纳米粒子功能化、纳米粒子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等相关研究。(博后/博士/硕士)

· 高分子合金
各种工程塑料的合金化技术(高性能化、功能化)等相关研究。 (博后/硕士)

· 高分子复合材料
各种高分子材料的复合技术(高性能化、功能化)等相关研究。 (硕士)

· 高分子材料表面与界面
高分子材料中的表面/界面问题研究。(博士/硕士)

· 高分子老化与防老化
高分子材料的热氧、光氧老化机理及其防老化技术研究。(博士)

· 生物高分子材料
天然生物材料相关研究。(博士)

承担省部委项目:
北京市科委,高新聚烯烃/无机粉体复合材料研究及其产业化试制,2000-2001
北京市科委,发光粉体复合材料研究,2002-2004
云南省科委,聚甲醛结晶性能研究,2004-2006

研究发表:
在国内外发表各种论文120余篇,日、美、欧洲及中国专利30余项。

编著:
1)塑料助剂与配方设计(第2章), 化学工业出版社已出版
2)中国塑料工业年鉴(科技进步部分—高分子粉体复合材料),中国石化出版社已出版
3)塑料助剂(相容剂部分),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4)工程塑料手册(聚醚部分),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近期论文:
1)Jian Yu, Jie Yu, Yan-fang Gao and Zhao-xia Guo, Grafting of polystyrene onto nanometer silica surface by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20[1],71-76 (2002)
2) Zhao-Xia Guo and Jian Yu,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CaCO3 with dendritic carboxlic acids,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20[3], 231-235(2002) SCI: 549TU
3) Ying Li, Jian Yu, Zhao-xia Guo, The influence of Treatment on Nylon 6/ nano-SiO2 In SituPolymeriz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84,827-834 (2002), SCI: 526JE
4) Zhao-Xia Guo and Jian Yu, Grafting of dendritic polyether onto nanometer silica surfac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12, 468-472(2002), 524VR
5) 于建,张庆,郭朝霞,无机粉体对HDPE树脂的共复合研究,塑料,31[2],39-43(2002)
6) Liu YJ; Yang R; Yu J; Wang KH,Investigation of interfacial structure of coupling agent treated fillers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FTIR spectroscopy,Polymer Composites, 23[1], 28-33(2002) SCI:526CT
7) 于建,张庆,张良方,郭朝霞,水镁石对HDPE树脂的复合改性研究,合成树脂与塑料 19[3],1-4(2002)
8) 于建,张良方,郭朝霞,具有核壳结构特征的相包容粒子设计及其对POM树脂的增韧研究,中国塑料,16[2],24-27 (2002)
9) 李莹,于建,郭朝霞,原位聚合制备尼龙6/纳米SiO2复合材料研究,工程塑 料应用,30(9), 7-11(2002).
10) 于建,郭朝霞,基于微观相界面设计与调控的高分子/无机粉体复合技术,中国塑料,16[12],9-13(2002)
11)于建,陆明亚,聚烯烃树脂的无机刚性粒子增韧研究,清华大学学报,42[5], 591-594(2002)
12) Zhaoxia Guo, Jian Yu ,Grafting of Dendritic Polyethers and Polyesters onto Nanometer Silica Suface,IUPAC World Polymer Congress 2002,3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cromolecules, 2002,9e-4P-28
13)Ying Li, Jian Yu, Zhaoxia Guo,Nylon 6/Superfine Styrene-Butadiene Rubber Particulate Composites Prepared by In Situ Polymerization,,IUPAC World Polymer Congress 2002,3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cromolecules, 2002,9e-4P-31
14) Ying Li, Jian Yu, Zhaoxia Guo,The Effect of Coupling Agents Treatment on Nylon 6/Nano-SiO2 Composites Prepared from In Situ Polymerization, IUPAC World Polymer Congress 2002,3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cromolecules, 2002,9e-4P-32
15)李莹,于建,郭朝霞,纳米SiO2粒子表面官能团种类对尼龙6原位聚合的影响,高分子学报,2,235-240(2003)
16) Ying Li, Jian Yu and Zhao-Xia Guo, The influence of interphase on nylon 6/nano-SiO2 composite materials obtained from in situ polymerization. Polymer International, 52:981-986(2003)
17) Ying Li, Jian Yu, Zhao-Xia Guo and Jin-Liang Qiao, Study on nylon 6/superfine rubber particles composites via in situ polymeriz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21(3),339-346(2003)
18) 郭朝霞,李莹,于建,聚芳酯树枝状分子接枝改性纳米二氧化硅,高等学校化学学报,(6)1139-1141(2003)
19) 于建 郭朝霞,关于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塑料,32(2),1-5(2003)
20) Feng Yi,Jian Yu, Zhao-xia Guo, Li-xia Zhang, Qiang Li, Natural bioactive material:Apraparation of soluble eggshell membrane protin, 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3, 234-237(2003)
21) Yang R; Liu YJ; Wang KH; Yu J,Characterization of surface interfaction of inorganic fillers with silane coupling agents,Journal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 23[1], 28-33(2003)
22)Feng Yi, Zhao-Xia Guo, Li-Xia Zhang, Jian Yu and Qiang Li.,Soluble Eggshell Membrane Protein: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Biocompatibility.BIOMATERIALS, 25(19): 4591-4599(2004)

社会兼职: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
中国塑料工程学会工程塑料专委会副理事长;改性专委会常务理事;
中国工程塑料工业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常务理事、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日/中先进高分子材料研讨会第1~5届组委会委员,中方执行委员;
中/日工程塑料研讨会1~4届组委会委员,中方执行委员;
《塑料》、《塑料助剂》、《国外塑料》等杂志编委会副主任;
《工程塑料应用》、《工程塑料通讯》等杂志编委。

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清华大学化学馆
邮 编:100084
电 话:+86-10-62781495
传 真:+86-10-62770304
电子邮件:yuj@tsinghua.edu.cn
发表于 2012-3-5 10: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文明


      于文明,1956年11月生,教授,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大学及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教育经营、高校治理、教师培训等。沈阳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沈阳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科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辽宁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理事长。在实践中对辽宁师训与干训教研工作进行改革,创造了辽宁独具特色的“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培训模式;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以存量吸引增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学校建设,使学校实现了超常跨越式发展,成为省市先进单位。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有的被新华文摘等刊物摘登,出版专著多部。

发表于 2012-3-5 10: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治水

1223365962.jpg

    于治水,1960年10月生,1983年于镇江船舶学院焊接专业本科毕业,1989年哈尔滨大学焊接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被评为教授。
?1983年7月至今在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焊接与材料学院工作。任中国焊接学会工委委员,江苏省焊接学会理事。IIW焊接学会ⅩⅢ委“焊接现象数值模拟工作组”成员。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教育教学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6篇,EI检索21篇。  

发表于 2012-3-5 10: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春江教授


于春江
   
1223365716.jpg
   
    于春江,男,1955年12月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经贴专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北京三博复兴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神经外科首席专家。

    1988年河南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工作;1992年获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博士学位,导师是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1994~1996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进修,主要从事脑缺血及颅底显微外科解剖的基础和临床工作。回国后组建我国第一个颅底显微外科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完成十余种颅底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1996年始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神经外科六病房主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颅底解剖室主任,完成各种颅内肿瘤3000余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斜坡肿瘤60余例,肿瘤全切除率达87%;大型听神经瘤手术300余例,肿瘤全切除率达96%,面神经保留率达90%,死亡率1%以下,居国内领先水平;经额、经蝶手术治疗各种类型的垂体腺瘤1000余例,手术治疗效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近几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北京市科委医学研究基金、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基金等多项资助课题。主译ㄍ颅底外科手术学》、主编ㄍ颅脑外科临床解剖学》、参编王忠诚院士主编的ㄍ神经外科学》等专著3部;主编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系列多媒体教程4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获部、市、局级科技进步奖8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举办全国颅底外科学习班7期。

    学术团体任职: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中青年委员会委员兼任组长;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委员;亚洲青年神经外科学会理事;亚太颅底外科学会理事;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神经康复委员会委员;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客座教授;佳木斯大学神经外科客座教授;《京城名医网》E-Hospital专家级会员医生,俱乐部主席;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ㄍ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编委;ㄍ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委;ㄍ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委;ㄍ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特约审稿专家等职。

发表于 2012-3-5 10: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安

于安,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教授,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法律顾问。1972年参加工作。1978年进入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法律专业学习四年, 1985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三年,到丹麦和德国学习两年余。1996年调至清华大学工作。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公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行政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监察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领域是行政法学,近年工作重点是政府采购法、行政合同法、WTO规则实施和德国行政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教授,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法律顾问

学术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和书籍上发表论文40多篇,在《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报纸上发表文章80篇,出版的独立编著、主编和参与编写的著作20多部。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国务院办公室邀请,参与《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条例》、《行政复议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起草研究工作。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邀请,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起草小组顾问;应信息产业部邀请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法》起草小组顾问。

010-62773494 Email:anyu@mail.tsinghua.edu.cn
1223365446.jpg




发表于 2012-3-5 1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荣海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223365119.gif 电话:62771593
E-mail: rhyu@tsinghua.edu.cn
实验室:逸夫技科楼

[学历]
1984.07 学士 金属材料材料及工艺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
1987.06 硕士 金属材料材料及工艺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
1995.10 博士 基础物理系 巴塞罗那大学 西班牙


[工作简历]
1987.07 - 1989.08 研究实习员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
1989.08 - 1992.12 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
1993.01 - 1993.12 访问研究员 加泰罗尼亚工业大学 西班牙
1995.10 - 1997.01 博士后 材料科学研究所 西班牙
1997.02 - 1998.12 博士后 特拉华大学 美国
1998.12 - 2000.08 助理研究员 特拉华大学 美国
2000.08 - 2001.06 高级科学家 三德有限公司 美国
2001.06 - 2003.09 研发部主任 三德有限公司 美国
2003.09 - 至今 教授 清华大学材料系 中国

[研究领域]
1、金属功能材料,主要为磁性材料与储氢材料
2、低维材料及纳米材料
3、磁性、传输性能和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
4、纳米制备技术

[主要奖励与荣誉]
1995 西班牙科学与教育部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
1995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年度优秀博士论文
1996 欧共体人才流动计划基金
2003 清华大学百人计划

[代表性论文]
1. R. H. Yu, S. Basu, L. Ren, Y. Zhang, A. P. Majidi, K. M. Unruh, and J. Q. Xiao, High Temperature Soft Magnetic Materials: FeCo Alloys and Composites, IEEE Transaction on Magnetics 36, 3388 (2000).
2. R. H. Yu, G. Landry, Y. F. Li, S. Basu, and J. Q. Xiao, Magneto-impedance Effect in Soft Magnetic Tubes, J. Appl. Phys. 87, 4807 (2000).
3. Y. F. Li, R. H. Yu, D. V. Dimitrov, and J. Q. Xiao, Memory Effect in Standard Spin Valve Structures, J. Appl. Phys. 87, 4951 (2000).
4. R. H. Yu, L. Ren, S. Basu, K. M. Unruh, A. P. Majidi, and J. Q. Xiao, Novel Soft Magnetic Composites Fabricated by Electrodeposition, J. Appl. Phys. 87, 5840 (2000).
5. Y. F. Li, R. H. Yu, D. V. Dimitrov, and J. Q. Xiao, Memory Effect and Temperature Behavior in Spin Valve with and without Antiferromagnetic Subsystems, J. Appl. Phys. 86, 5692 (1999).
6. R. H. Yu, S. Basu, Y. Zhang, G. C. Hadjipanayis, and John Q. Xiao, Magnetic Domain and Coercivity in FeCo Soft Magnetic Alloys, J. Appl. Phys. 85, 6034 (1999).
7. R. H. Yu, S. Basu, Y. Zhang, and John. Q. Xiao, The Pinning Effect of Grain Boundaries on Magnetic Domain Walls in FeCo-based Magnetic Alloys, J. Appl. Phys. 85, 6655(1999).
8. R. H. Yu, J. Zhu, X. X. Zhang and J. Tejada,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in Magnetic Granular Co15Cu85 Alloys, J. Appl. Phys. 83, 3134(1998).
9. R. Yu, V. Gomis, N. Vilalta, F. Sandiumenge, B. Martínez, S. Pi?ol, and X. Obradors, Growth Rate Dependence of the Critical Currents in Directionally Solidified YBa2Cu3O7-Y2BaCuO5 Superconducting Bars, Physica C 290, 161 (1997).
10. R. Yu, F. Sandiumenge, B. Martínez,N. Vilalta, and X. Obradors, Interface Pinning in High Tc Nd1+xB2-xC3Oy Directionally Solidified in Air, Appl. Phys. Lett. 71, 413(1997).
11. R. Yu, J. Mora, F. Sandiumenge, N. Vilalta, V. Gomis, B. Martínez, E. Rodríguez, J. Amoros, M. Carrera, X. Granados, D. Camacho, J. Fontcuberta, and X. Obradors, Processing and Levitation Force in Top-seeded YBCO, IEEE on Appl. Supercond. 7, 1809 (1997).
12. X. X. Zhang, R. H. Yu, J. Tejada, G. F. Sun, Y. Xin and K. W. Wong,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in La0.67Ca0.33MnOx Bulk Materials, Appl. Phys. Lett. 68, 3191(1996).
13. R. H. Yu, X. X. Zhang, J. Tejada, J. Zhu, and M. Knobel, Structure,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in Melt-spun Metallic Copper-Cobalt Ribbons, J. Appl. Phys. 79, 1979(1996).
14. R. H. Yu, X. X. Zhang, J. Tejada and J. Zhu, Asymmetric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in Magnetic Granular Co10Cu90 Alloys, Phys. Rev. B 52, R6987(1995).
15. R. H. Yu, X. X. Zhang, J. Tejada, M. Knobel, P. Tiberto and P. Allia,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in Melt-spun Co15Cu85 Alloys, J. Phys. Condensed Matter 7, 4081(1995).
16. R. H. Yu, X. X. Zhang, M. Knobel and G. Sardin, The Magnetic Behaviors in Heterogeneous fcc Co10Cu90 Melt-spun Ribbons, Phil. Mag. Lett. 71, 193(1995).

发表于 2012-3-5 10: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刃刚教授

1223364775.jpg


于刃刚,男,194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69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1990年获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国。1970年8月-1977年11月在河北省承德县委宣传部工作,历任干事、副部长;1977年11月-1986年10月在河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任教,1986年10月-1990年7月在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经济系学习;1990年7月-1995年5月历任河北经贸学院系主任、副院长;1995年5月-2002年3月任河北经贸大学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全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高校经济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商经学会会长、人学研究会会长等职务。

本人回国后一直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

在教学工作方面,本人曾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中国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研究、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货币银行学等多门主干课程。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及我国经济改革的热点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创新,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好评。曾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获人民教师奖章。

在科研方面,本人在产业结构理论、经济周期波动、产业融合趋势及其成因、主导产业群演进机制、生产要素理论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近10年来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著作《河北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优化》、《生产要素论》等10多部,在《出界经济》、《经济学动态》等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曾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等多项奖励。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

有突出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一是对于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影响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演进的“五因素说”,这一研究理清了影响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因素,为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演进的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是对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演进的新特点进行了研究。采用萨博洛等人的方法对1970-1986年埃及、巴西等12国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后认为,第三产业劳动力过度膨胀的现象在实行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仍在继续,这种第三产业劳动力进度膨胀并不是与工业化密切相关的,而是与城市化尤其是过度城市化紧密相联的。并据此提出我国应吸取某些国家的教训,不能走依靠大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道路。三是对生产要素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专著《生产要素论》以生产要素理论为主线,紧密结合经济活动进程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环节对各种生产要素展开分析,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内涵、种类、组合、交易、收入分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著名经济学家李京文教授为该书作序并在《光明日报》发表书评给予高度评价。该书于2000年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四是对产业融合问题、主导产业群的演进机制等方面做了进一步探索。对影响产业融合的因素、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及特点、主导产业群的演进机制等进行了分析,对产业经济学的进一步创新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五是在研究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对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曾主持河北省博士基金课题《河北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等多项课题。从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入手,对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河北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加入WTO对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多项成果被鉴定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采用,对促进河北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代表作《河北经济波动与结构优化》一书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发表于 2012-3-5 10: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网络版

于秀荣?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大厦实业总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自1988年主持大厦工作以来,大胆改虽,科学管理,建立了一套计划、决策、经营、管理、监督、考核的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她带领全厦1500名员工,年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1991、1992年企业跻身于全国属业系统饭店(酒店)业五十强,1993年排列中国最大服务业企业“饮食服务业第12名”。她本人曾荣获全国商业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女企业家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于占德?1935年7月出生,曲阜师范大学毕业。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文化厅原厅长。历任省委宣传部副处长、处长。任省文化厅副厅长期间(1981—1989)分管文化科技工作,获得文化部1988年文化科技管理奖。

于之敬??男,生于1945年,祖籍天津市,农工党员,1970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副主任、附属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兼任邯郸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系邯郸市政协常委。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多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专业经验,在全市中医界享有较高声誉,系邯郸市中医学术带头人之一。擅长诊治脑梗塞、癫痛、中风、肾衰、肾炎、肾病综合症、肝腹水及妇科杂症等,并以方简效著而闻名。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撰写了10余篇专业论文,并先后在省和国家级医学杂志发表。

于风静?女,1963年2月生,辽宁鞍山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教学过程中,全力投人、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在《秘书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了“拟岗践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工作中勇挑重担。共承担写。作传播学等五门课的授课任务。主要研究方向是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广告学、公益广告研究、散文研究等、主持院级科研立项二项。发表论文多篇,并多次获省市级奖。共发表国家级、省级等论文11篇。主要有:《公益广告创作的文化适应原则》、《公益广告创作的形象策略》、《公益广告创作的本质特色》,专著《文化学范畴内的公益广告人多次被评为院优秀教师,1998年被评为院“十佳”青年教工,1999年被市教育工会评为市园丁创业能手。

于福泉?男,1956年出生。副主任医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现任黑龙江省富裕县中医院业务院长。从事中医临床20年,曾被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定为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对象、县级中医专科技术骨干人才之一。全国现代医学科技优秀论文选刊特邀编委。黑龙江省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多篇,"衰老的原因--情志"被《延缓衰老研究与临证辩治》一书载入;"强刺涌泉抢救急症"发表于《针灸临床杂志》;"浅谈祖国医学调摄养生之道"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研讨:"张琪教授治肾病顽疾师古不泥园机活法"一文发表于《黑龙江中医药》并被载入《全国现代医学科技优秀论文选刊》一书中,而且获中华医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委会"优秀论文奖";"邹燕勤教授治疗肾病经验点滴"被载入《1998-1999中华医学优秀学术成果论文库》一书中。"参芪地黄加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获县科委科学成果一等奖。曾跟随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张琪教授学习和研究肾病半年;跟随江苏省名中医邹燕勤教授、王刚教授、余承惠教授学习和研究肾病半年,特别是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衰早期,泌尿系结石等疾病方面独到见解,为当地肾病患者解除了肾病之苦。

于冠文?1944年2月生,山东文登人,高级工程师,中国服装工业战略专家。1965年毕业于山东青岛工艺美专,就职于青岛市服装研究所。从事包装装磺、服装设计、科技情报等工作,并展开国内外服饰史、服装工业史研究。80年代主要方向转向服装工业发展战略研究。1981、1982年间连续完成两项山东省服装工业宏观发展课题,随后承担了施?市乃至全国服装业战略发展的全部软课题。1985年受聘于原轻工部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任《中国服装》杂志美编兼文编。先后完成“我国服装工业发展战略研究”、“90年代中国服装工业如何上新台阶”、“关于建立中国服饰产业综合体可行性研究报告”、“青岛市外向型服装工业发展战略研究”、“20世纪中国服饰文化研究”、“青岛市纺织服装工业发展海洋风情报饰及建立新型市场体系的战略研究”等国家、部、施?市级重大课题共12项。历任课题组长、研究报告执笔,成为我国服装工业战略研究领域的汗创者,被国家教委承认的第一人(1992年授予证书025908号)。填补了我国软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共获各级科技进步、情报奖12项(有的课题因工作变动未申报奖),并获省级服装设计一、二等奖、包装设计多项奖。1994年返青后,由青岛市科委向国家科委推荐为国家智囊团服装业专家。主要论文有;《我国纺织服装工业正向成衣化方向发展》、《高质、有序、快速反应》获国家级陈维稷奖和全国服装业首届论文评比一等奖,《建立黄渤海纺服工业协作区及东北亚贸易圈的构想》刊于《纺织经济研究》1990年6月;《进入小康时期的中国服装工业应如何发展》先后发表于《服装科技》1998年第3期、《山东组织科技》1999年第1、2期;《青岛市服装业发展海洋风情服饰及建立新型市场体系的战略思考》发表于《山东纺织科技》1999年第3期。共获各级论文奖16项。到目前为止,上述文章及《尽快实现两个超越,迎接问世纪的新曙光》一文,先后被《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笑革》、《中国新时期科学论文选粹》、《中国21世纪论坛》、《中国教育大精典》等20家主要文献、世纪珍藏版选编。个人事迹已入编国内外10部典籍。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工艺技术学会、青岛服装协会全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山东分会副本任。

于国基?1939年6月生,山东文登人,山东肥城矿区工会原副主席、文体办主任、高级政工师,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煤矿文体协会理事,文学创作协会副主席,集邮协会副主席。泰安市作协、民俗、集邮、文化四个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全会员,中国煤矿影视剧协会会员,1962年于山东省泰安煤矿学校毕业,1983年于全国总工会干校培训毕业。1988年于中国工运学院大专结业。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文化、企业文学。主要著作:《矿山小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出版)。年要论文:《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思路》.发表于《中国煤地工运》,该文缩写厂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采用。同年该文被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的《新世纪改革战略丛书》选用。又被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的《改革户放与市场经济文雪?编入,另外,论文《论企业群众文化的功能》、《论俱乐部承包工作机》、被评为出统二等奖、30多年来发表通讯报道、论文、文学作品60余万字。获地市级以上奖励4篇、国家级奖励6篇。曾出席过山东省两届文代会,并被中国煤矿地质工会评为全国煤矿优秀工会工作者,被中国煤矿文联和煤矿地质工会评为全国煤矿文化先进卜人,还曾被编入《中外名人》等辞典。

于国政?1941年6月生,吉林长岭人、吉林省东北研究中心研究员、副秘书长、吉林省东北亚技术经济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吉林省东北中欧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6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孩语专业本科、曾在地方学校部队翻译培训班任俄语教员,在军内任俄语翻计.正团职部队主官、不要研究方向:俄罗斯经济(以远东为重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图问江地区开发。自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共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百余篇。合作撰写专著2部、辞书1部,总成果量150余万字。各研究方向代表作:激罗斯经济:《俄罗斯经济全面衰退的原因分析》发表在《东欧中亚研究》1994年第6期上;《俄罗斯与中亚五国经济出现好兆头议论文》发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3期上;《苏联东部地区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的地位》(论文)发表在《经济与法律》(香港)1991年第1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东北亚经济合作论析》(论文)发表在《世界经济》1995年第12期上;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非经济障碍因素分析》(论文)发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3期上;《俄罗斯与东北亚经济合作》(论文)发表在《当代亚太》1997年第5期上。以上科研成果均获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或二等奖。图们江地区开发:“关于建立图们江三角洲跨国经济特区的研究”(吉林省社科规划“八五”重点课题),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采纳,获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特等奖;《关于图们江地区开发战略调整的研究报告》,吉林省委书记张德江批示,吉林省人民政府开发区办公室采纳,获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特等奖和吉林省社科成果三等奖;《关于辟建中苏边境长岭口岸的研究报告》,被吉林省人民政府采纳,被国务院口岸办采纳,获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

于海帆??男,1946年3月生,河北省大城县人。?中国西电集团西安微电机厂副处长。长期从事工业企业技术经济情报研究。以电机制造和企业管理见长。在基层企业工作三十年间,先后负责或参与13项有关技术、工艺、市场研究、企业管理、情报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课题任务,并应用生产经营实际。其中2项形成企业主导产品和大规模生产能力;有9个项次获得中国西电集团和西安市表彰奖励。公开发表或编入学术论文集的有工业企业经营型情报模式、CFC替代中的冰箱压缩机及电动机对策、矩阵式管理模式设计、钢板机壳成形技术等多篇论文。

于宏义?1939年1月生,湖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观控》课题组负责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专家委员会成员,高级工程师,武汉泛系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总工程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委员会常务理事。曾于武汉科技大学(原武汉钢铁学院)学习、教学、科研;参加过中国与联邦德国联合举办的能源研讨斑培训。1972年至今,在湖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1971年主持完成“光电导半导体少数载流子寿命测试仪”的研制。1981年首次在中国(涉及220个城市)进行“技术进步度量及预测”。1985年主持编写的《湖北省科技规划背景材料》(机密件,60多万字),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总编的75万字的《湖北省科技进步综合纲要》,198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这期间,任湖北省规划指导组秘书长,组织协调14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200多名专家学者管理者,分赴9个县市进行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总体规划试点研究,培训了人才.促进了发展、首次揭示人与物的确切量化关系的《e当量与社会财富配置》,刊于《系统辩证学学报》1998年第3期,并被中国书籍出版社选入《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文雪?;《中国经济文库》收录的《观控科技进步态势》电有所论述。《中国新时期社全科学成果荟萃》选摘的论文有《泛系运筹:比较收益导向》和《泛系基因工程》。《泛系基因工程》1994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研究方向:“观控技术及其应用”。

于华友?1963年1月生,四川犍为人,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事处师资科科长、地理学副教授,四川省地理学会会员,中科院成都山地环境所乐山师专旅游研究所成员。1982年7月于西南师大地理系毕业。主要论文:《黄丹森林公园的环境保护》发表于《资源开发与市畅?1995年第6期;〈从“高边疆”战略看未来外层空间的争夺》发表了《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1期;《21世纪的海洋分割》发表于《人文杂志》1996年第2期;《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表于《人文杂志》1998年第1期增门.参编《地理教育学》,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1996年8月《黄丹省级森林公园开发研究》获“乐山市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市政府二等奖,该项成果还在1999年9月获四川省教委“第二届科技进步、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均属五位获奖主研之一);1997年7月《黄丹森林公园的环境保护》获“乐山市第三届优秀科学技术论文”币政府二:等奖;1998年8月《21世纪的海洋分割》获“乐山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市政府三等奖。

于建淑? 男,1941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省青岛市人,1961年山东交通专科学校毕业。山东潍坊汽车运输总公司调研员,高级工程师,山东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公路学会汽车运用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第六、七、八届代表。曾在国家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主要著述《实用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年出版)、《微型客货汽车维修技术》、《北京切诺基吉普车维修技术》、《依维柯轻型汽车维修技术》(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1999、2000年出版)、参编《汽车故障诊断》(人民交通出版社1981年出版、1993年再版),1981年、1991年分别获山东省交通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于剑锋?1956年10月生,山东邹县人,大学文化,辽宁税务专科学校副教授。著作稳。《中国会计市汤的开发与发展》刊于《德国汉堡大学学报》,《中国经济法学》1999年由大连出版社出版,《国际经济法》于1998年出版。


发表于 2012-3-5 10: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安东

于安东

1960年,山东海阳人,博士生,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主要经历: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 获“学士”学位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进修班


??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研修班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研修班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


??国家公派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叶里梅耶夫工作室访问学者


??国家公派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造型艺术系油画硕士获“硕士”学位


??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造型艺术系美术教育博士生


??参加展览:


??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二届新人新作展


??世纪之光-安徽省小幅油画展 “一等奖”


??建国50周年安徽省美术作品展 “二等奖”


??`97安徽省油画展“三等奖”


??`91安徽省油画展“优秀作品奖”


??“银色理念——于安东油画作品展”北京(个人作品画展)


??“于安东艺术工作室开放展”合肥(个人作品画展)


??参加学术团体: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油画学会会员
1223364283.jpg





欢迎进入安东画室:http://www.0553.com/co.asp?id=5341

发表于 2012-3-5 11: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
     

在北京驳斥“考克斯报告”时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的晚年生活  
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侯志明 冯昌勇


     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稍稍有点驼背,头上稀稀疏疏的华发,未曾开口先有笑意的脸……这位相貌普通的老人就是中国突破氢弹原理的关键人物、被业界人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

    1988年,于敏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的岗位退下来。从事核武器研究时,于敏八上高原,七到戈壁,曾因工作劳累、身体素质差,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如今,于敏只是挂个顾问的头衔,偶尔提提意见和建议,基本不再做专业工作了。因此,每天的生活变得轻松悠闲。

    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于敏最大的爱好却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如今,他一天要拿出3个小时的时间来阅读他喜欢的《资治通鉴》、《史记》、《汉书》等。

    以往工作繁忙时,于敏的休息时间一天只有5个小时左右。至少有30年了,于敏是靠古诗词的安眠来完成这五个小时的睡眠。“每晚一躺下,脑子里就像有脉冲,一冲一冲的,控制不了。”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开始背古诗古词。就像有人通过反复地念12345……来安眠一样。

    于敏说,没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深造,是他这一生的一大遗憾。1988年,于敏的名字解禁后,他第一次走出了国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尽管去了许多地方,但他始终像个“哑巴”:要问也不方便问,要说也不方便说,很不好受。他说:“我这一生在和别人的交流方面有无法弥补的欠缺。博学,就必须交谈,交谈就不能是单方面的。但我是从事核武器的,保密性很强,对我来说,和外面接触总有一个阀门,因此交谈起来吞吞吐吐,很别扭。不能交流又哪来考察的收获。所以,从此以后,我就决定不再出国了,把机会多让给年轻人一些。”

    如今,于敏虽然认为自己已“垂垂老矣”,但他仍然关注着核领域的最新动向。他说:“我们当初是为了打破核垄断才研制核武器的。如果丧失了威慑能力,我们就退回到了50年代。但我们还不能搞核竞赛,我们要用创新、符合国情的方法打破垄断,保持我们的威慑。”  


发表于 2012-3-5 11: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阳体育学院党委书记于晓光

1223363182.jpg

       男,汉族,1954年6月生,辽宁庄河市人。1972年1月参加工作, 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研究员。现任沈阳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中国滑雪协会、中国举重协会、中国击剑协会、中国藤球协会、中国健美协会、中国体育残疾人协会副主席,《中国德育教育》杂志副理事长,辽宁省武术协会、信鸽协会主席,辽宁省体育总会副主席、足球协会常务副主席、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职。
    1972年1月庄河县知青、民办教师、庄河县物资局工作人员;1978年10月辽宁大学中文系学生、体育部长;1982年7月任辽宁大学中文系教师、团总支书记;1983年11月任省委宣传部干部处主任干事;1988年7月任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干部一处副处长;1991年7月任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干部组织处处长;1995年3月任中共盖州市委副书记;1995年12月任辽宁省体委副主任;2000年3月任辽宁省体育局副局长;2002年3月任沈阳体育学院党委书记。熟悉党的组织、干部、人事工作。熟悉体育产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教育等体育业务工作。荣获1978年至1982年辽宁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1987年省委宣传部先进工作者、1989年省委宣传部优秀共产党员、1994年省教委(省委高校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40余篇论文,多次获优秀论文奖。编著《通向公务员制度之路》等五部专著。

发表于 2012-3-5 22: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于姓著名专家学者汇总贴

沈阳体育学院党委书记于晓光

1223363182.jpg

男,汉族,1954年6月生,辽宁庄河市人。1972年1月参加工作, 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研究员。现任沈阳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中国滑雪协会、中国举重协会、中国击剑协会、中国藤球协会、中国健美协会、中国体育残疾人协会副主席,《中国德育教育》杂志副理事长,辽宁省武术协会、信鸽协会主席,辽宁省体育总会副主席、足球协会常务副主席、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职。
    1972年1月庄河县知青、民办教师、庄河县物资局工作人员;1978年10月辽宁大学中文系学生、体育部长;1982年7月任辽宁大学中文系教师、团总支书记;1983年11月任省委宣传部干部处主任干事;1988年7月任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干部一处副处长;1991年7月任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干部组织处处长;1995年3月任中共盖州市委副书记;1995年12月任辽宁省体委副主任;2000年3月任辽宁省体育局副局长;2002年3月任沈阳体育学院党委书记。熟悉党的组织、干部、人事工作。熟悉体育产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教育等体育业务工作。荣获1978年至1982年辽宁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1987年省委宣传部先进工作者、1989年省委宣传部优秀共产党员、1994年省教委(省委高校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40余篇论文,多次获优秀论文奖。编著《通向公务员制度之路》等五部专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