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駿傑

山東高密之琐话

171
回复
2629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5 20: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划拳酒令的手势啊...通用!
于老五 发表于 2009-4-15 19:45
欢迎宗亲认领
 楼主| 发表于 2009-4-16 20: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沒想到我父親從小就教我划酒拳
改天有機會與各位好好的喝一杯
在台灣想要暢快盡興的喝酒是不容易的
喝酒開車被逮到好像要罰台幣6~18萬及吊扣駕照及被依公共危險罪起訴
而老婆只能在家載載小朋友
若要她載我 門都沒有
所以在台灣喝酒想盡興不容易
在台灣划酒拳最多出到五支指頭
兩人總和的最大數為全出(十支)
猜對兩人所出的手指數總和為贏者
但不可以猜 "五"
不知划拳酒令是如何比畫的
是猜對方的數 , 還是猜兩人總和的數?


道勇宗親
你用 "抓" 這個字沒用錯
而若沒有任何訊息
那就是一開始就沒了
因為有道德上的問題
言僅於此...
欢迎宗亲认领
发表于 2009-4-16 20: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9-4-16 21:17 编辑
沒想到我父親從小就教我划酒拳
改天有機會與各位好好的喝一杯
在台灣想要暢快盡興的喝酒是不容易的
喝酒開車被逮到好像要罰台幣6~18萬及吊扣駕照及被依公共危險罪起訴
而老婆只能在家載載小朋友
若要她載我 門 ...
于駿傑 发表于 2009-4-16 20:24

五魁首啊...六六六...全来了啊...俩好啊...
山东人划拳的口令和规矩
划拳是用嘴和手配合完成的,两人面对面进行,谁喊的数与两人伸出的手指数相符,谁就赢了。具体要领是:1、伸出手指与喊数要同时进行;2、喊出的数必须是伸出的手指数以上的数和与5相加得数以内的数,如:如果伸出了3个手指,就必须喊包括3以上、包括8以下的数;若伸出5个手指就可以喊包括5以上、10以内的数。否则就是失拳。如果不伸手指可以喊0——5之间的数。3、初学划拳时一般只是喊数,熟悉了可以丰富一些说法,也就成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如:0——不伸不伸;1——敬你一个、一心敬你;2——哥俩好、两厢好;3——桃园三、三结义;4——四红喜、四季发财;5——五魁首、五福同受;6——六六大顺;7——巧到七;8——发发发;9——快喝酒;10——十全十美等等。一般划拳基本如此。另外各地方有些小的变化。还有用两只手十个手指的,但不常用。
划拳有很多种,每一种叫法也不同,传统的划拳是用嘴和手配合完成的,两人面对面进行,谁喊的数与两人伸出的手指数相符,谁就赢了。具体要领是:1、伸出手指与喊数要同时进行;2、喊出的数必须是伸出的手指数以上的数和与5相加得数以内的数,如:如果伸出了3个手指,就必须喊包括3以上、包括8以下的数;若伸出5个手指就可以喊包括5以上、10以内的数。否则就是失拳。如果不伸手指可以喊0——5之间的数。3、初学划拳时一般只是喊数,熟悉了可以丰富一些说法,也就成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如:0——不伸不伸;1——敬你一个、一心敬你;2——哥俩好、两厢好;3——桃园三、三结义;4——四红喜、四季发财;5——五魁首、五福同受;6——六六大顺;7——巧到七;8——发发发;9——快喝酒;10——十全十美等等。一般划拳基本如此。另外各地方有些小的变化。还有用两只手十个手指的,但不常用。
划拳有很多种,每一种叫法也不同,传统的划拳法是两人同时出一只手,并且同时猜两人所出数字之和,两人都猜错或猜对则继续,直到一方猜对。猜错者罚酒。
拳头为0,大拇指为1,八字指为2,OK指为3,四指为4,五指为5,
如果朋友聚会,双方都是0叫宝一对,依次为一心敬,哥俩好,三桃园,四季财,五魁首,六六顺,七个巧,八匹马,九连环,满堂红。但这是一般叫法,各地各种场合各有不同。有的场合甚至有一夜夫妻,二人同床,四腿交叉的不雅叫法。法是两人同时出一只手,并且同时猜两人所出数字之和,两人都猜错或猜对则继续,直到一方猜对。猜错者罚酒。
拳头为0,大拇指为1,八字指为2,OK指为3,四指为4,五指为5,
如果朋友聚会,双方都是0叫宝一对,依次为一心敬,哥俩好,三桃园,四季财,五魁首,六六顺,七个巧,八匹马,九连环,满
堂红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17: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駿傑 于 2009-4-21 18:49 编辑

沒想到老五與我一樣老實
划酒拳手指是不會出到六以上的

所以真正具有傳承意味的是六以上的手勢
以我所知道的糧倉為例(我在網路上找不到類似的糧倉 , 改天再劃一張上傳)
糧食是以梯子搬運到接近屋頂的小閣樓一袋一袋(或一擔一擔或一斗一斗......)往上搬
樓上的人與樓下的人在溝通數字時不可以只用嘴講 , 因為可能會口誤
所以依規定樓上樓下在說數字時手一定要比出數字
這是規
也就是明手勢所示之數字
看看各位宗親小時候數數兒的時候有沒有同樣的手勢(6~10)
发表于 2009-4-17 18: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划酒拳手指出到六以上的那人长着六指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18: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說到基因
咱們于氏有一支血脈是可以當場認親的
其特徵藏在五官之一非常隱密
改天有機會與老五喝酒划拳時順便認一下親
看看咱們血親是否夠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2: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駿傑 于 2009-5-25 11:00 编辑

不情之請
小弟有一位長輩年事已高
身體健康.含飴弄孫.衣食富足.安享天命....
最近要過80大壽
晚輩為賀壽要送些甚麼有點困擾
最近想到若送 "故鄉宗親所送的賀詞" 應該是一件最佳的禮物
因小弟是學工的 , 文學素養不佳
若有宗親有好的賀壽詞
尚請不吝贈與
小弟自當感激萬分...:)
发表于 2009-4-24 14: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如东海寿比山,
亲友欢聚尽开颜.
幸福人生八十载,
共享盛世乐无边.

我把我哥于理的书法奉献给您的长辈,作为祝寿之礼,如果您能告诉我通信联络地址,我好快件给您寄去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8: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駿傑 于 2009-5-8 10:16 编辑

感動!!
老五兄 真誠令人感動
在此先謝過
這份網路賀詞寫的真好
相信這是老人家最窩心的生日禮物
我想這不僅是 "于氏咱家論壇" 更是 "咱家論壇"
值得流傳的美事一樁

小弟也以台灣的茶葉回禮
雖然是網路影像
但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再次感謝!!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9: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姓族人與林默娘的關係
林默娘何許人也?
在中國北方尊稱 "天妃" 或 "天后"
南方沿海省份的人稱 "媽祖" (比較親切)
天津的興起是由 元朝的漕運而後於 明朝建衛
請參考 于老五發表於本論壇_宗親分布_京、津、冀_天津户口的居民祖籍和“祖祖籍”
一文
天津户口的居民的祖籍和“祖祖籍”天津是自明代起兴建,近代兴起的移民城市,这就决定了这个城市的人口大多自外迁而来。  

从历史角度上看,天津大约历经了7次大规模外来移民的涌入潮。  

1·元末,因大运河和 ...
于老五 发表于 2009-4-29 10:35


元朝時橫越山東半島的 膠河與萊河被人工鑿穿現稱 "膠萊河"
而南糧北運的航線就是穿過這條河運到天津
然而河運也有遇到劫匪強盜的風險
所以在 元朝的時候派有一支軍隊駐紮在山東高密双羊店處
以維護河道的安全
因為 元 的時候好像有世襲制(這個問題要問歷史學家)
所以姓于的從此肩負著河道的安全直到民國初年止
而天津姓于的應該也是由漕運而發展起來的
所以一個勁爆的歷史內幕於焉產生
原來 "天后" "媽祖" 有一支世襲的陸上護衛隊從 元朝就有了
而這陸上護衛隊(絕對不是山寨版)是以 于姓世襲 而其後代
繁衍於華北及東北地區
自 明朝以後這支護河隊伍就轉變成地方自衛隊的型態
當然比較有名一點的就是 "義和團"
我們姑且不論及 "義和團" 的功過
我們討論 于姓與東南沿海與台灣民間信仰"媽祖"的關係
咱 于家早於 元朝時就與祂結緣
在台灣每年  大甲鎮瀾宮媽祖出巡是件非常盛大的事
今年的媽祖出巡就有100萬人參與(台灣總人口2300萬人)
所以各位宗親就可以想像其盛況
附件相片是媽祖出巡的相片
請各位宗親參考
发表于 2009-5-16 20: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学者认为,从信仰习俗层面分析,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原生点是妈祖崇拜,因而说“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城”。天津妈祖文化虽地位显赫,但并不排斥异己、唯我独尊,在天津,儒、道、释等传统文化以及外来宗教文化各行其是——以天后宫为代表的妈祖民俗文化、以祭祀孔子的文庙和祭祀关羽的武庙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大悲院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玉皇阁、吕祖堂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清真大寺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以及以望海楼、老西开教堂为代表的天主教文化等,在这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多元状况。究其原因,一是天津地域文化成型发展时间不长,传统的主流文化不足以罢黜百家,因而缺乏束缚力;二是在这座移民城市里,土著人口较少,故而风俗与信仰处于混杂和互不相扰的局面。

旧时,天津民间信仰多种神灵,反映出天津地域文化兼容并包、异彩纷呈的特色。大批移民聚居津门,孤独求助的祈福心理、畏惧灾祸的避祸心理,加之各地移民来形形色色的神偶及其民间宗教传说,就形成了天津民间的多神崇拜。随着文明普及和社会进步,人们对诸神的信仰早已淡漠;但以寺庙为名的街巷,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却仍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和记忆中。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20: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愛因斯坦說 "我只信家裡的神"
我相信咱 于家 應該也是逢年過節拜自己的祖先
至於宗教
那已經是屬於文化的層級
具有排它性或內斂性的宗教
都是不應該的(純屬個人的看法)
我們因為有這些歷史這些文化而使得社會朝氣蓬勃多采多姿
這些都是我們重要的歷史遺產
我們應該珍惜
至於老五兄您如果是正宗的天津老于家
那麼天津還未建衛前您先人就是在照顧天津到北京這條運糧道的
于家人是很少拜 "媽祖" 的 , 因為我們是陸上的
可是我們于家與 "媽祖" 關係非常密切
這是歷史與文化的一部份
這是無法抹滅的
因為管糧 , 所以于姓於北方(有區域性的)人口大量繁衍
擴及東北地區
但是若向西或向華中地區發展會與原住在當地的人爭地
實在不容易發展
所以大部分都向東北發展了!!
发表于 2009-5-18 20: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9-5-18 20:36 编辑

嗯,同意您的看法...我父亲年轻时跟我爷爷“使漕子”水路去天津卫啊。
发表于 2009-5-18 20: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漕运文化
——天津广播电台新闻台《话说天津卫》专题节目
一、漕运促进了天津的兴盛

天津沿革:金代:直沽寨;元代:海津镇;清代:天津卫。都带“水”偏旁。

  天津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约在4000多年前,现在的天津市区所在地逐渐全部露出海底成陆,而至迟到战国时期,这里已有先民劳作生息。在西汉时期,现在天津的地域隶属渔阳郡。金朝在海河边设立“直沽寨”,成为畿南军事重镇。元代在直沽设“海津镇”。明永乐二年在直沽设卫,兴工筑城,并赐名“天津”,意谓“天子车驾渡河之处”。接着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天津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清顺雍正年间改天津卫为天津州,不久升州为府,辖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沧州六县一州。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全长1794公里,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现存的大运河都是明清留下来的,那时是运河发展的鼎盛期。这条大动脉,带来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南北物资大交流,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民俗、饮食、工艺、文学艺术都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漕运文化。
  
    京杭大运河在天津境内,就是北运河(长180公里)和南运河(长414公里,历史上曾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一部分,因隋炀帝曾乘龙舟沿永济渠抵涿郡,故南运河被称为御河。)在天津会师,又在这里被海河一齐送入渤海。因此海河成为连接运河航运与海运的唯一通道。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水道的开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因此天津城市的兴起与漕运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


  二、从地名看天津的源起

  天津聚落是伴随着漕运而逐渐形成的,明显呈现带状分布特征。海河与运河沿岸附近的聚落密度和规模都较大,如南运河沿岸的静海、独流、唐官屯、王官屯、双塘等,都是明代漕运的码头,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北运河沿岸聚落的漕运文化特征更突出,如“老米店”为元代漕运屯米处;“粜粮务”是糟粮交易场;“木厂”是漕运存放木材的地方;“南口哨”是保护漕运的哨所;“大三里浅”则形象地说明北运河淤塞严重,水浅处长达三里……。海河是元代海漕通道,“军粮城”是重要的漕粮囤积处和转运站。城内的仓门口、仓廒街等也是漕运留下的文化遗址。

天津自古靠漕运兴市,沿海河和运河多处建有仓廒以囤粮,从而出现了如南仓、北仓,上仓、下仓,东仓、西仓等成对的地名。“南仓”位于北辰区天穆镇,元初即为百万粮仓,因与“北仓”位置相对,故名“南仓”。“北仓”位于北辰区京津路西侧、北运河东岸,元、明时即为漕运码头和储粮地,清乾隆年间在此建造津邑储备粮仓,与“南仓”同为仓廒,以相对位置得名“北仓”。

   “上仓”位于蓟县县城南15.5公里,唐代成村,是当时漕运最靠北的一座大型粮仓,以北为上,故名“上仓”。“下仓”位于蓟县县城南28.5公里,唐代成村,是当时上仓南面的一座运粮仓廒所在,以南为下,故名“下仓”。“东仓”“西仓”都处于武清区大沙河乡,是相邻的两个村落,皆为元朝时储运漕粮仓廒的旧址。元末仓廒废置,演变为村落,因所处方位,分别名为“东仓”“西仓”。


“仓廒街”位于红桥区东北部,在东马路西侧,明宣德元年(1426)在此建仓廒储存漕粮,后形成街道,故名仓廒街。“仓门口”是胡同名,处于仓廒大门的位置,故名。“仓门口横胡同”处在仓门口前方,故名。

“军粮城”位于东丽区津塘公路北侧,唐朝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为保证幽蓟地区的军需物资供给,在此建造储运中转军粮的基地,因而命名为“军粮城”。武清北蔡村乡有村名“粜粮务”,辽代时这里曾是百姓买卖粮食的交易市场,后成为村名。武清有地名“仓上”,明代在此驻军屯田,建有储粮仓廒,渐成聚落,始名小仓屯,后演化为“仓上”。

与漕运有关的地名,还有“席厂”。漕运粮食的船只需要加盖苫席以遮风蔽雨,于是编织苇席的工场就应求而生了。河北区就有一些相关地名:地处北运河下游东岸有“席厂村”,明洪武年间漕粮运输船队在此停泊需添加苫盖苇席,于是当地遂以编席为业,因而得名“席厂村”;并由此派生出“席厂大街”“席厂下坡”等街巷名。

    三、古代诗歌艺术地再现漕运文化


  大运河从一开始就是一条著名的旅游线,这里留下历代文人的华丽篇章,中外文化使者传播文化的宏伟愿望。马可波罗、利玛窦等均先后造访大运河,鉴真和尚七次东渡都由此起步,乾隆几下江南多经此条线路。很多名人的足迹留下了传世篇章。因运河而流传的文学作品、戏曲音乐、民间艺术更不一而足。历代文人吟咏天津的一些诗篇,就反映了当年漕运文化的兴盛状况。例如:

  元•傅若金《直沽口》:“远漕通诸岛,深流会两河。鸟依沙树少,鱼傍海潮多。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

 元•张翥《代祀天妃庙次直沽作》:“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尊毕,喜色满春袍。”

  明•李东阳《吴粳万艘》:“长江西上接天津,万舰吴粳八贡新。漕卒啸风前后应,蒿师乘月往来频。千年国计须民力,百里山灵护水神。秸铚古来先旬服,万方无处不荛仁。”

  明•李赉:《赋得舟集三沽》:“万里云帆漾碧天,村烟渔火泊吴船。层层鷁集三沽里,簇簇鳞屯两岸边。西北群流连海岱,东南巨浸拱幽燕。凤城形胜雄千里,独许雍奴溢广川。”

  清•崔旭《皇会》:“逐队幢幡百戏摧,笙箫铙鼓响春雷。盈街填巷人如堵,万盏明灯看驾来。”

  《百沽潮平》:“海门晴雪浸金鳖,百道沽来涌暗涛。望极远空知岸阔,卧欹残梦觉船高。遥疑梦泽相吞吐,不似胥江枉怒号。时有海舟随下上,往来沙口不辞劳。”

  《民谣》:“运河水,万里长,千船万船运皇粮;漕米堆满仓,漕夫饿断肠;有女不嫁摇船郎……”

  四、运河两岸的文化遗产

  南运河作为古代联结南北经济的运输线、生命线,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养育了沿岸百姓,沿河百姓除利用运河灌溉农田、发展水上运输、打鱼捞虾外,沿河湿地盛产的芦苇等也成为百姓谋生的重要资源。历史上苇席、苇编业在天津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驰名中外的天津大白菜、天津冬菜、独流老醋、沙窝萝卜等都与南运河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运河天津段沿岸最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闻名世界的“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年画经过几百年的流传,传统工艺不仅完好地保持下来,而且有新的发展,现在已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运河文化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天津城西南运河岸边的水西庄,该园为康熙年间大盐商查日乾所建,后历年增建,成为天津最为著名的私家园林,也是中国四大私家园林之一。沿运河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多会聚此园吟诗作赋,挥毫绘画,著名画家朱导江、石涛等都曾长期在此居住作画。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四次驻跸于此,并亲笔将该园改名为“芥园”。水西庄繁盛时期成为当时天津文人文化的代表。
 楼主| 发表于 2009-5-20 17: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駿傑 于 2009-5-20 17:42 编辑

天津是不是有一座法國人建的鐵橋
我記得我父親說他小時候曾去那裡探過遠房親戚
可是不是走大河道是走小河道
可能是以前較古老的河道
言及於此我們可能有個共識
那就是許多北方的于氏族人與漕運有密切的關係
另外東北的于姓大部分也是藉由此一歷史緣故而移民
像在錦州東南14公里處的 "娘娘宮鎮"
我想了一下這些歷史、文化、地域及姓氏血緣等...的關聯性
我看這趟尋根之旅題目可大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