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振华

于姓著名专家学者汇总贴

110
回复
807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5 22: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ngyuehua 于 2012-3-5 11:01 PM 编辑

于强教授

      
     于强,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社生导师,现任东莞光明眼科医院副院兼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内科副副主任,中山大学生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础眼科专业副组长,地七届广东省眼科学会委员兼秘书、中华眼底病杂志审稿专家、广东医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通讯委员。他从事眼科临床工作20多年,对眼科常见病及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对眼底的诊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治、视神经疾病的诊治、眼科药物临床试验和眼科流行病方面有一定的建树。已完成了三个科研基础金项目,目前在研项目四个。作为负责人之一参与三项临床药理试验,先后发表论文60多篇,参加了四本专著的编写,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二项、全国高校进步一等一项、全军科技进步奖一项、中山医科大学医疗成果奖二项。
发表于 2012-3-5 23: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ngyuehua 于 2012-3-5 11:16 PM 编辑

于长春



   男,1952年2月10日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务部主任,会计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并任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中国会计教授会理事、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及常务理事;兼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特聘教授。
 
   办公室:A楼406
  电 话:86-10-64505118
  传 真:86-10-64566004

  
主要研究兴趣:
  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税务会计理论与实践。已主持完成部省级科研课题4项;编写并出版了《工业会计学》、《税务会计》、《成本会计学》、《会计制度设计》等教材,公开出版《无形资产会计》、《企业纳税实务操作》、《税务会计研究》等专著、工具书20多部;在《会计研究》、《财政研究》、《税务与经济》等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并多次获部(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讲授课程:
  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改革要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无形资产会计及其运营;税收法规与企业纳税筹划。
  
学习简历:
  1968年中学毕业;
  1978---1982年考入吉林财贸学院会计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84---1987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2---1995年在天津财经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7---199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

Changchun Yu
  Professor Beijing National Accounting Institute
  Office:A406
  Telephone:86-10-64505118
  Fax:86-10-64566004
  Email:yucc@mail.nai.edu.cn

Research Interests: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ies & Practice; Tax Accounting Theories &
Practice.

Courses taught:
   The Reform Main Points of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 system;
Difference Between Financial Accounting & Tax Accounting; Intangible
Accounting & Management; Tax Statue & Planning.

Education:
  1978---1982, Jilin Financial and Trade University, B.S;
  1984---1987,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M.A;
  1992---1995, Tianjin Financial and Economy University, Ph.D;
  1997---1999,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ast-Ph.D.  
发表于 2012-3-5 23: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小冬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
  1963年生于沈阳市。
  198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自愿申请进藏工作。
  1984 年-1997 年任教于西藏大学艺术系。在西藏13年的生活经历。
  1986年《佛像》获“中华杯中国画大赛”优秀作品奖。
  1994年《维米尔构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1997年《自画像》《被丢弃的泥塑》入选中国当代素描艺术展。
  1997年《金瓶掣签》获西藏自治区政府珠峰奖。
  1999年《一家人》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获建国50周年天津市美展一等奖。
  2002年《宁玛僧人一家》获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全国美展(天津)金奖。
  2002年主持并独立完成国家教委课题《 藏族绘画风格史研究》。
  2003年《渡》入选“跨越新世纪-第三届全国油画展”(分省展)(优秀作品展)。
  2003年出版画册《速写高手》。
  2004年《转经道之红》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牌奖。获天津市美展金奖。
  多幅作品发表于《美术》《江苏画刊》《艺术家》(台湾)《北方美术》等专业刊。

  ·所受教育

  2000-2001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
  1980-1984 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文学士学位
  1973-1980 沈阳市沈河区少年宫美术班学画
  1976-1980 沈阳市第四十九中学

  ·工作经历

  2002-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 副教授
  1998-2002 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副教授
  1990-1997 西藏大学艺术系 讲师
  1984-1990 西藏大学艺术系 助教

  ·参加展览

  2004.12“转经道之红”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
  2004.7“转经道之红”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4.6“转经道之红”入选 天津市建国55周年美展
  2003.12“渡”入选“携手新世纪-第三届全国油画展”获奖作品展
  2003.8“渡” 入选“携手新世纪-第三届全国油画展”各省联展
  2003.4“渡”等四幅油画入选“携手新世纪-第三届全国油画展”(天津地区展)
  2002.5“宁玛僧人一家”入选“纪念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
  2002.5“宁玛僧人一家”入选“纪念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天津)”
  2002.5 “匆匆走过”等三幅作品“天津师大青年教师画展”
  2001.12“古塔藏童”等两幅作品“白雪烛光画会联展 ”.
  2001.3行为作品“超度”参加“无墙的教室”实验教学展
  2001.8“当雄希望小学”组画六幅参加“油画助教班毕业展”
  1999.10“一家人”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1999.7 “一家人”入选“天津市建国50周年美术作品展”
  1998.1 “阿里”等二十幅摄影作品,天津师范大学“于小冬摄影展”
  1997.10“自画像”“被丢弃的泥塑”入选“中国当代素描艺术展 ”
  1997.9 “静物”等三幅作品参加“雪顿节书画精品邀请展”
  1997.6 “干杯西藏”入选“庆香港回归拉萨书画摄影艺术大展”
  1994.10 “画室--维梅尔构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1991.11 “牧女”入选“全国五自治区美术作品展”
  1991.5 “小巷”等十余幅作品参加日本“中华之美展”
  1991.5 “阳光藏女”等二十余幅作品在日本举办“于小冬余友心二人展”
  1989.6 “阿里山水”系列作品参加“现代水墨沙龙展“
  1989.3 ”与珠穆朗玛峰对话“入选”中国现代艺术大展“
  1988.8 ”阿里山水“系列作品入选”西藏当代画展“
  1987.10 ”佛像“入选“中华杯中国画大赛”
  1986.10 “秋天的牧女”入选“第五届西藏自治区美展”
  1985.3 “牧神”入选“西藏风情画展”
  1984.8 “六位亲人”入选“辽宁省美术作品展”
  1984.7 “天桥”参加“1984届鲁迅美术美院毕业生作品联展”
  1983.11 “买饭的队伍”入选“首届辽宁省青年美展”
  1982.12 “寻”入选“鲁迅美术学院学生创作展”

  ·个人展览

  2004.10秦昊画廊《走过西藏-于小冬油画艺术展》第四回展
  2004.7秦昊画廊《走过西藏-于小冬油画艺术展》第三回展
  2003.10 秦昊画廊《走过西藏-于小冬油画艺术展》第二回展
  2002.10秦昊画廊《走过西藏-于小冬油画艺术展》第一回展
  1979.3 “肖像”等二十幅作品,沈河区少年宫“于小冬习作展”

  ·发表作品

  2005.1.25“贡措”《天津日报》
  2005.1 十六幅摄影作品《西藏人文地理》2005年1月号
  2004.12“转经道之红”《第十届全国美展作品集获奖作品卷》
  2004.12“转经道之红”《第十届全国美展作品集油画卷》
  2004.11“转经道之红”《美术》第十一期
  2004.8.1“转经道之红”《天津日报》
  2004.7“干杯西藏”等十余幅作品《西藏人文地理》创刊号
  2004.6“渡”等十五幅《玛吉阿米的留言簿》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4.5“干杯西藏”登入专著《茫茫转经路》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4.5四幅油画作品编入《西藏美术非常视窗》
  2004.3.四幅人体速写编入《中国当代人体绘画》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4.1十五幅速写作品《走进美院(速写1)》
  2003.9 三幅速写作品《画刊》第九期
  2003.8“渡”《携手新世纪-第三届全国油画展》(天津卷)
  2003.8 十幅速写作品《美术高考名师指导-速写人物》
  2003.4.2“一家人”等七幅作品《天津教育报》第四版
  2003.3 “贡措”等三幅作品《北方美术》第一期
  2003.2“当雄希望小学”《美术观察》第二期
  2003.2“渡”《美术》第二期
  2002.3 “晨读”、行为作品“超度”《北方美术》第一期
  2001.9 “扎西措”“帕珠”《教学示范作品-油画肖像》
  2001.10 “维米尔构图”等七幅作品《江苏画刊》第十期
  2001.8 “晨光僧人”等七幅作品《美术》第八期
  2001.3 “石曲县的卓玛”等四幅作品《北方美术》第三期
  2000.2 “晨光僧人”《北方美术》第四期
  1999.12 “干怀西藏”《西藏旅游探险手册》116页
  1999.12 “一家人”《西藏风情》第二期
  1999.11“藏女”、“藏族女孩”《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作品集》
  1999.10“一家人”《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集》34页
  1999.8 “一家人”《北方美术》第三期
  1999.7 “一家人”《今晚报》7月25日第九版
  1999.6 “一家人”《天津青年报》6月25日第九版
  1999.11“干杯西藏”等五幅作品《艺术家》(台湾)第五期
  1998.12“金瓶掣签”《民族画报》第十二期中心页
  1998.8 “金瓶制签”《美术》第八期
  1999.7 “自画像”“被丢弃的泥塑”《中国当代素描艺术》28页、107页
  1997.3 “干杯西藏”“金瓶掣签”《西藏文学》第三期
  1996.10 “干杯西藏”《拉萨小男人》小说集,封面
  1996.4 “干杯西藏”《西藏旅游》第二期
  1996.2 “大昭寺”《西藏旅游》第一期
  1996.1 “大昭寺”《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年鉴》466页
  1993.8 设计作品《西藏文化报》8月22日第三版
  1991.2 “布达拉山”、“宅院”《西藏当代美术》98页、99页
  1991.3 连环画“吹口哨引起的悲剧”《中国连环画》第三期
  1989.8 “阿里山水”系列《美苑》第四期
  1989.4 “老人像”《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中国画集鲁迅美术学院卷》
  1989.3 连环画“禁果分解甜”《中国连环画》第三期
  1986.8 “女人体”《美苑》第四期
  1985 连环画“义犬复仇记”《美术大观》
  1985 “老人像”《文汇报》(香港)
  1984.12 连环画“草原传奇”《西藏群众文艺》第四期
  1984.10“天桥”《美苑》第五期

  ·出版画册

  2005.1《走进美院-速写2》扬柳青出版社
  2005.1《走进美院-速写中的手和脚》扬柳青出版社
  2004.8《美术高考写生精选图解-素描》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4.8《美术高考写生精选图解-速写》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4.8《美术高考十人谈-素描》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4.8《美术高考十人谈-速写》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3.8 《速写高手》江苏美术出版社

  ·科研项目

  1998教育部科研立项《藏族绘画风格史研究》(项目负责人,独立完成 ,2002结题。)

  ·委托任务

  1997 参与西藏大学《西藏美术史》编写
  1996-1997 参与西藏政府,大文豪艺术公司大型创作“金瓶掣签”
  1988 为西藏喜玛拉雅饭店创作壁画“高原情”

  ·发表论文

  2005.1“速写要诀”《走进美院-速写2》扬柳青出版社
  2005.1“画手诀”《走进美院-速写中的手和脚》扬柳青出版社
  2004.8“再怎么变拉萨也和别的城市不一样”《西藏人文地理》
  2004.8“学大师取上法”《美术高考十人谈-素描》
  2004.8“走正路练真功”《美术高考十人谈-速写》
  2003.12“速写要诀”论文集《重塑基础》
  2003.9“被留住的时间”《画刊》第九期
  2003.8“我的藏族同胞肖像画”入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 《新世纪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献。小康建设卷》
  2003.8“速写札记”画册《速写高手》
  2003.2“心向理想和希望的彼岸”《美术》第二期
  2001.10“诗意的人性”《江苏画刊》第十期
  2001.8 “我的藏族同胞肖像画”《美术》第八期
  1992.3 “浅谈西藏佛教绘画”《西藏旅游》第一期
  1984.7 “论艺术创作的地方性问题”《美苑》第三期

  ·媒体报导

  2004.7“共品真醇”《西藏人文地理》创刊号
  2004.5“锈蚀生发的西藏情结” 《西藏美术非常视窗》
  2003.4.2 “西藏的记忆总是鲜活的生长着 ”《天津教育报》第四版
  1999.6 “有关于小冬”《天津青年报》6月25日第七版
  1999.5 “锈蚀生发的西藏情结”《艺术家》第五期212页
  1998.1 “金瓶掣签赏析”《西藏日报》1月17日第四版
  1997.9 “西藏与中国当代美术”9月23日中央电视台“书坛画苑”
  1996.4 “高原梦寻--进藏大学生素描”《内地人在西藏》154页
  1994.6“青春的言语”6月16日上海东方电视台专题节目
  1992.12“于小冬印象”《西藏文化报》12月6日第三版
  1989.6 “西藏当代画家群”《中国美术报》6月7日第二版
  1988.10“青年画家于小冬”《拉萨晚报》10月20日第三版
  1988.7 “西藏青年画家于小冬”《上海青年报》7月5日第三版
  1987.2 “于小冬和他的高地日记”中央电视台“地方台30分”转播
  1986.10“于小冬和他的高地日记”辽宁电视台专题节目10月26日首播

  ·获奖与荣誉

  2004.8《转经道之红》 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牌奖
  2004.6《转经道之红》 获“天津市建国55周年美展”金奖
  2002.5“宁玛僧人一家”获“纪念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
  2002.5 “宁玛僧人一家”获“纪念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天津)金奖
  1999.7“一家人”获“天津市建国50周年美展”一等奖
  1997.9 “大昭寺”获《西藏旅游》杂志社“金牛奖”
  1997.8 “金瓶掣签”获“韩书力创作基金奖”
  1997.7 “金瓶掣签”获西藏政府“第三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
  1997.6 “干杯西藏”获“庆香港回归拉萨市书画摄影艺术大展”银奖
  1997.10“佛像”获“中华杯中国画大赛”优秀创作奖
  1986.10“秋天的牧女”获“西藏自治区第五届美展”优秀创作奖
  1985. “牧神” 获“西藏群众美术创作展”优秀创作奖


发表于 2012-3-5 23: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乳山于姓专家学者

于永萱

  河南金融管理学院教授,逻辑学家。徐家镇东南寨村人,1938年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于河北师范学院、石家庄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金融管理学院相继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中文系主任。先后撰写了大量关于逻辑学方面的论文,创立了“潜逻辑学”,被中国潜科学丛书编委会列为我国兴起的潜科学之一。因对逻辑学研究成绩显著,被选为中国逻辑与语言研究会华北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从1988年起,又相继提出了“演讲逻辑学”、“文学艺术逻辑学”、“直觉逻辑学”等新的边缘科学,先后撰写出版了《潜逻辑学研究》《演讲逻辑学概论》《创造思维学》《形式逻辑学》等专著16部,发表了《论潜逻辑科学》、《试论直觉逻辑》《介绍一下潜逻辑学兼论如何才能有高度潜思维》《试谈创立中国各民族的自然语言逻辑学问题》《试论演讲充足理由率》《试论比较逻辑史的学术价值》等学术理论性强的论文。所著《形式逻辑基础》一书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潜逻辑学研究》一书获航空工业出版社社会科学类一等著作奖。

于开泉  

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乳山寨镇南司马庄村人,1937年3月生,1964年8月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部工作。1971年6 月调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1984年4月任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研究所副所长, 长期从事水处理技术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工程设计,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现兼任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学会副理事长。

于鹄忱  

著名中医,乳山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城北镇石头圈村人,1919年10月生。1941年于北京华北国医学院肄业,1943年参加烟台市中医考试获第二名。1955年至1969年共带中医徒弟69名。为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做出显著成绩,受到烟台地委表彰。由于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对妇、内科杂病治疗经验颇丰,擅用温胆汤、三仁汤等灵活地治疗多种疾病。研制的颠痫散、治栓丸、清银丸、宫宝丸、香桃温胃丸、英霜清胃丸治疗颠痫、中风、牛皮癣、子宫肌瘤、胃炎、胃溃疡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临床中重视对疑难病症之观察,据四时、寒暑、昼夜阴晴、方土、人情之不同,探讨发病之源,推其经络之属性,辩证用药,恰到是处。每日诊余,反思日间之诊疗情况,考虑复诊意见。他从医50余年,首重医德修善,以“痛病人所痛,急病人所急”自勉,并为授徒育人之必修课。他治学严谨,博学善思,广采众家学说,并力主借新医学之长,扬祖国医学之优,使中西医学,互济互补,以开创新知。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之一。现为山东省中医学会妇科组委员。1992年10月被批准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于贤成  

山东医科大学教授,山医大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乳山口镇寨前村人,1934年12月生。山东医学院毕业后,历任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专长神经内科,先后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著有《神经内科》等医学专著。

于秀敏  

女,山东省立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乳山寨镇东驾马沟村人,1940年生。1959年12月加入共产党。1963年于山东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山东省立医院工作,长期从事眼科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取得“老年性白内障病因探讨”“铁睛症及微量元素铁的测定”“不同麻醉方法下眼外肌手术的眼心反射”等多项医疗成果。

于琴  

作曲家,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党委书记,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崖子镇地口村人,1931年4月生。1942年入伍,先后在胶东军区国防剧团、三十二军文工团工作。1947年3月加入共产党。1950 年进上海音乐学院学习,1952年后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国家电影局电影乐团等单位,先后任团长、书记。撰写出版了《刘胡兰组曲》等音乐作品,并为多部电影配曲。现已离休。

于春桂  

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威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海阳所镇西泓于家村人,1934年3月生。1952年参加工作,曾任公社会计辅导员、乳山县水产供销公司经理。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后因右手食指病残,49岁时改为左手运笔,从师费新我。作品参加过韩国、新加坡、菲律宾、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展览,并先后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名家书画选集》《亚细亚美术作品集》《世界当代书画选》等书法专刊刊出。传略编入《当代书法家传记》《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模范文化艺术工作者”。

于峰  

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白沙滩镇王家口村人,1936年11月生。1956年9月毕业于山东建筑学院。 历任山东省建设厅政治部干部、省府办公厅秘书、处长等职。1991年3月调任山东文史研究馆馆长。先后主编了大型画册《希望之光》《齐鲁文史》杂志、《山东省文史馆建馆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馆员文选》《馆员诗词选》《山东省文史馆书画选集》等文史资料与书刊。

于佳易  

女,音乐舞蹈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央电视台特邀演员。海阳所镇西泓于家村人,1954年11月生。1971年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1975年至总政歌舞团、中国铁路文工团任演员。曾多次在全国大型歌舞比赛中获大奖,在世界艺术节中获过银奖,并为多部电影、电视剧配过音,出版了个人演唱专辑。1989年赴澳洲雪梨华人文社团供职。

发表于 2012-3-6 09: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希贤

1223359499.jpg


于希贤,1940年生,1964年7月云南师范大学生物地理系毕业。现任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常委、理事。
  1964—1974年在上海市长乐中学任教,1974—1978年在昆明师范学院史地系任教,并研究云南农业地理及云南地震。1981年至今,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于希贤馆员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地理学、城市规划、方志学及中国文化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间,1985—1990年,做气候突变与环境突变的研究;1990—1991年,应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邀请讲学;1995年,再次应莫斯科大学邀请讲学,得到俄罗斯科学院的推荐,在莫斯科和雅库茨克自治共和国两地,两次出席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大会”,并提交论文《孔子思想与文化多样性的和谐发展》。1998年,出任北京大学课题组组长,承担“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昆明旅游圈规划优化研究”。1999—2000年,在美国小石城阿克戴尔非亚大学进行三个月的学术交流,主讲“黄河与黄河文化”等。


社会兼职

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理事.中国地方志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1995年作为国立莫斯科大学的教授得到俄罗斯科学院的资助,在莫斯科和雅库茨克自治共和国两地,两次出席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大会>。在学术研究中将天道与人道结合"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是追求。

科研项目

1.昆明市旅游规划优化研究项目主持人。
2.云南石林自然与文化申报世界遗产研究,北京大学方项目第二主持人
3.金平县旅游规划优化研究,项目主持人。
4.云南石林长湖景观设计与旅游规划。项目主持人。
5.云南磨憨口岸总体规划,项目主持人。
6.内蒙古赤峰市旅游规划,项目主持人。
7.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旅游规划,项目主持人。
8.山东济南市旅游规划,参加者
9.云南弥勒县旅游规划承担弥勒县景观调整和弥勒寺景观设计项目主持人

规划观点

1.注重地方山川灵气与历史文化特色的再现。表现地方个性、挺起地方文化的脊梁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2.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电子计算机技术景观设计合成与古老的本地文化特色相结合。
3.注重实地调查,稳健地进行投入产出分析。
4.风水景观评价系统的应用。
5.于希贤在做旅游规划时有自然地理、地貌、文化地理、建筑、美学、经济等6位博士生、两位硕士生和一批副教授、教授的梯队为骨干。
6.于希贤尊重地方同行的意见,在做规划的同时也是广交朋友的过程,进行实地学习研究的过程,从而推进国内旅游规划的学术研究水平。
7.于希贤重视规划后的实施和善后服务工作。在规划后仍然进行以实际情况的调整研究。


主要著作

1.《地方志与现代科学》(与杨静琦合著);
2.《于希贤中国方志评论集》(天马出版社);
3.《中国方志学大纲》(台湾文史哲出版社);
4.《地史学大纲》(河北科技出版社);
5.《滇池地区历史地理》(云南人民出版社);
6.《云南古长城考察记》(云南人民出版社);
7.《云南古代游记选》(云南人民出版社);
8.《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科学普及出版社):
9《山河风情----云南贵州卷》(台湾锦绣出版公司);
10.《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1.《成吉思汗封赏长春真人之谜》(中国旅游出版社);
12.《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后台湾文艺家出版社再版)
13;以常务副主编协助侯仁之院士之编著《黄河文化》(华艺出版社)
14.《云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间乐园(与于希谦合作,云南教育出版社)。
1985年参加研究山东泰山风景区。
1985~1987年参加过泰山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和申报工作。一举获得成功,成果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87年科学进步一等奖。

发表于 2012-3-6 09: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少英

女,物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州师院理学院院长,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理论物理”学科带头人;中国核物理学会核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量子力学研究会理事。省级劳动模范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先后培养5名硕士研究生。第一个学生已经考取博士。主讲过量子力学、电磁学、原子核理论、模拟电子技术等多门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原子核理论和原子分子模型理论。主持过7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主持完成了国家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JS166B)。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47205)的主持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开发基金项目,并且作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的客座教授,参加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开放课题(20C902)的研究。以独立作者或者第一作者身份在《德国物理杂志》、《美国分子光谱学杂志》、《中国科学》、《理论物理通讯》《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等国内外高级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SCI收录6篇。1997和2000年两次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223359260.jpg



发表于 2012-3-6 09: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继来教授

1223282034.jpg




1984—1988: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处理显示与识别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8—1990: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获硕士学位 1990—1992: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原华北电力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获博士学位 1992—1994: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 1994—1998: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副教授 1998—2000: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 2000—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博士生导师




--------------------------------------------------------------------------------
学科



--------------------------------------------------------------------------------
研究方向
电力系统模式分析:主要研究电力系统模式分析理论及其应用,内容涉及人工智能、模糊集、信息处理等在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方面的应用; 电力系统潮流控制与FACTS:主要研究电力系统潮流控制与FACTS的理论及其应用,内容涉及电力系统各种潮流控制方式或FACTS装置的特性、处理方法以及对电力系统的作用; 电力系统优化调度与运营:主要研究电力系统优化调度与运营理论及其应用,内容涉及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调压及其市场化分析; 电力系统稳定分析及仿真:主要研究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理论和仿真方法,内容涉及电力系统的机电暂态稳定和中长期的动态稳定问题。


--------------------------------------------------------------------------------
论著成果


[1] 于继来, 柳焯, 罗远瑜. 电力系统模式分析[J]. 电力系统自动化, 1993, 17(7): 51-56 [2] 于继来, 柳焯. 基于移相器统一特性的潮流控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994, 14(6): 1-5,10 [3] 于继来, 柳焯. 电力系统潮流解算中广义潮流控制器(GPFC)的统一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 1994, 18(12): 12-18 [4] 于继来, 郭志忠, 柳焯. 基于能量函数高阶Taylor级数展开技术的直接法[J]. 电网技术, 1995, 19(2): 18-20,24 [5] 于继来, 郭志忠, 柳焯. 基于移相器统一特性和高阶Taylor级数展开技术的暂态稳定计算方法[J]. 电力系统自动化, 1998, 22(2): 6-8,12 [6] 于继来, 柳焯. 相间功率控制器的稳态分析及其与移相器的特性比较[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999, 19(8): 25-29,34 [7] 曲祖义, 于继来, 柳焯. 相间功率控制器控制机理的电路解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1, 21(3):37-40, 81 [8] 于继来, 王江, 柳焯. 电力系统潮流算法的几点改进[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1, 21(9): 88-93 [9] 于继来, 柳焯. 基于网络状态严格等值条件下的网损分摊分析[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1, 25(21): 33-36 [10] 尹丽燕,于继来. 多时间段落的配电网络动态重构.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2, 22(7):44-48,80

电话:0451-86413641(办)
电邮:yupwrs@hope.hit.edu.cn


发表于 2012-3-6 09: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保法教授


1223279866.jpg




    于保法教授生于济南,祖籍山东省东平县。就读于滨洲医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后在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从事肿瘤病理研究及临床治疗工作。在淋巴结显像剂、骨髓显像剂研究领域取得了国内领先成果,发明了"胃十二指肠微量出血定位测定仪"。1989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0年应邀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做肿瘤学博士后研究,1994年被破格聘为UCSD副教授,期间1992年又应邀到有8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工作过的苏克(salk)医学研究所做肿瘤基因和药物载体博士后研究。于保法教授在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取得多项科技成果,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30余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有9项成果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1993年获美国海军总司令科学前途发展奖,资助乳腺癌研究;1995年获美国加州大学科学启动新课题奖,资助癌基因研究。

    于保法教授在肿瘤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创造性的提出了"癌魔空间结构理论",以此作为肿瘤临床治疗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始终坚持以"整合医学"为指导思想,有机的、合理的把各种有效的医疗方法融为一体;发明了以肿瘤自身作为药物载体的"缓释库治疗"核心技术,及"活化化疗"、"活化放疗"、"三氧治疗"、"冷煎中药"支持技术,从而掀开了现代临床肿瘤治疗学上的新篇章。

    1995年,于保法教授毅然回国,踏上了创业之路。历经艰辛、锲而不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为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香港、澳门、台湾、大陆等近万名国内外肿瘤患者进行缓释库治疗,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受到党和国家及省部级领导人江泽民、吴官正、李岚清、张高丽、张庆黎、韩寓群、朱丽兰等领导同志的先后接见,并给予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中国人》、《东方之子》、《东方时空》、《中华医药》、《实话实说》、《百姓故事》、《讲述》等栏目)、香港亚洲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山东电视台(《山东新闻》、《天南地北山东人》、《今日报道》等栏目)、济南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华英才》、《参考消息》、《健康报》、《中国青年报》、《半月谈》、《今日中国》、《齐鲁名人》、美国《世界日报》、《国际日报》等国内、外数十家媒体报道过他的感人事迹。

发表于 2012-3-6 09: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交通事故专家于长吉教授

        男  1936.12.2出生辽宁省海城市耿庄镇榆树台村人。 1961年大连工学院工程力学系毕业。大连理工大学动力工程系教授.
从事工程结构、重型矿用汽车、汽车结构、交通事故等研究。在重型矿用汽车国产化、大客车结构合理设计和机械故障诊断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取得重要科技成果。
        重大技术装备研究:
        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引进美国75B重型矿用汽车车架断裂技术分析、美国170E电动轮自卸车车架断裂分析,由此,为国家赢得美国公司250万美元索赔;
        参与千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攻关研究课题,该项目获得国家技术进步特等奖;在重型汽车国产化研究中,受到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表奖2次;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交通部科技攻关成果一等奖1次;受到机械工业部“千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研制作出重要贡献”表彰1次。
         国家技术专利:
         取得国家技术专利四项,其中一项为发明专利,获得东北三省发明展一等奖、全国科技成果展金奖、被列为国家“九五”计划中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
         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证书;
         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证号:1993.221.220。被全国22个一级工程学会联合授予“全国先进失效分析专家”称号、证书。
         主要著作:  “重型汽车结构现代设计” 、“汽车安全行驶与事故分析”。
         交通事故研究:
         近二十年,从事车辆碰撞力学专题、道路交通事故实用技术研究、咨询、技术鉴定工作。为大连市、丹东市、盘锦市、营口市、本溪市、鞍山市、辽阳市、铁岭市、朝阳市、温州、上海、北京、内蒙古等公、检、法部门、单位提供技术咨询、技术鉴定数百起。近10年,开发、研制“交通事故分析专家系统”软件,2003年通过省科技局主持、公安部领导参加的技术鉴定。其成果获得2003年大连市科技开发成果二等奖。
        2003.1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特聘专家,聘期五年。
        2006.2大连市公安局特聘专家,聘期五年。  
发表于 2012-3-6 10: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卫星飞船专家于登云

        于登云,研究员,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专业技术部部长。他是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委、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总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国家863某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百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5年,于登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198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固体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1部。
        他主要从事航天器总体和动力学应用理论研究、分析软件开发和工程分析设计等工作。1994年起,他历任501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8年7月任501部副主任,2000年3月任501部神舟飞船指挥,2001年4月兼任501部东方红四号卫星大平台指挥。2001年12月任总体专业技术部部长。
       他主要参与研究的“卫星动力学分析软件系统”1992年获原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技术进步三等奖;“航天器结构参数优化分析软件系统”1998年获原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航天器空间对接动力学分析仿真软件系统”获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奖二等奖;“资源一号卫星动力学分析设计”获国防科技奖二等奖。1996年他获“航天十佳青年称号”,同年获“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2001年获得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2年获得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先进个人奖励。
        湘西山区人杰地灵,生长于此的于登云自幼聪慧,十三四岁就当会计的他在孩子堆里十分出众。时光流转到今日,曾经的“少年会计”身份也让他这个青年专家的身上添了几分别人少有的“传奇”色彩。
       于登云把自己的经历比做金属学中的“调质处理”,在武汉上大学是“加热”,在哈尔滨读研究生是“淬火”,在北京工作是“回火”。最终,经过不同时期的锤炼,成为优质钢。
        由于工作忙,于登云放弃了所有的爱好。每天回家已经非常疲劳,能在电视机前看看电视或是闭目养神,是他认为最好的消除疲劳的方式。偶尔他也喜欢唱唱歌,放松心情。

步入航天坎坷求学终圆梦


于登云的求学之路坎坷而有戏剧性。


1961年,于登云出生在湖南省绥宁县一个普通的农家。天性聪明的他,13岁就已初中毕业。当时,正赶上由冬季招生转为秋季招生。空闲的半年时间里,他所在的学校开办了农机班、农医班、财会班等,喜欢动脑筋的于登云选择了财会班。半年学习结束后,他当上了生产队的会计,俨然成了队里的“大人”。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他的初中老师找到已经工作两年的于登云,劝导他继续考高中上学。虽然于登云的初中课本都已遗失了,但考试对他来说并非什么难事,他听从老师的教诲,轻松考上了镇上的高中。


命运似乎要让于登云经受更多的磨难。刚上完高一,他就因病休学,在家整整休养了一年。病好后,他原来所在的高中因故取消,一切必须重新开始。1979年,于登云再次考上了高中,不同的是,这次考取的是县里的重点中学。


高考前,于登云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当时,他喜欢两类人,一是军人,一是科学家。军校的老师曾到他所在的学校招生,于登云也动过上军校的念头,但他更羡慕夹着图纸、研读书籍的学者,反复斟酌后,最终还是选择了考大学。


1981年,于登云以县里第一的成绩顺利考上武汉华中工学院。填志愿时,他选择的是机械与电子系,但学校的录取老师看到他的数学成绩非常出色,就把他转到了力学系。这一阴差阳错反倒为他后来从事卫星工程力学研究设计打下了基础。


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涯顺利度过。1984年,即将毕业的于登云面临人生第二次重要选择。此时,中国迎来了国庆35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装备有先进导弹的部队威风凛凛地从天安门前通过,壮了国威。这一盛况彻底征服了他的心,他渴望有朝一日成为国防大军中的一员,以此作为自己的理想。当他获悉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当时航天部惟一的重点大学时,他毅然决然报考了该校的研究生。


命运开始垂青于他,虽然于登云作出报考哈工大研究生的决定时,离全国研究生考试只剩下几个月的时间,但他依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在哈工大,他不仅学习成绩突出,还承担了很多的社会工作,他既是班长、党支部书记,又担任了研究会主席等职务。1987年初,北京的一所大学明确表示同意他去工作,于登云来到北京,同时心向航天的他把自己的简历送到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1部人事处。无巧不成书,不久,501部有关领导向哈工大招人,学校推荐的优秀学生正是向501部送过简历的于登云,于登云就这样圆了航天梦。献身理想倾心事业不畏难


初到航天,于登云正赶上我国大力发展新一代卫星事业的难得机遇。他所在的501部是专门从事我国卫星总体设计的单位,能在航天这样的单位工作让他兴奋异常。但在工作中他了解到我国卫星研制的起步比发达国家起码晚了10年的时间,并且难以满足国家建设的各种需求。每当听到我国租用国外卫星的消息,他就感到不安与心痛,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责任感坚定了他献身祖国卫星事业的信念。


刚开始工作,于登云就承担了与新型卫星研制密切相关的柔性振动与姿态耦合课题,这是新型卫星设计中的关键点之一。新型卫星是一种长寿命、大容量卫星,卫星的能源依赖于太阳能,从太阳能帆板获得。过去,国内没有帆板展开时的振动以及卫星姿态调节对卫星影响的设计先例,国外资料多是保密的,而且非常有限。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多项后续设计工作的开展。承担这样的课题让于登云体会到了责任与压力,为了攻克这一棘手难题,他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


宿舍、办公室两点一线使他的生活变得非常简单,而大量国内外资料的学习,却使他的知识、思想日益丰富。课题设计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运算,现在的计算机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那时则需要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当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最好的计算机是一台带着几十个终端的VAX780计算机,内存总共只有一兆。为了得到一个数据,于登云常常是早晨把程序输入,在计算机边上注明“正在计算”,到了晚上才能得到结果。


日复一日,经过数不清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计算,他硬是凭着一股顽强的韧劲,用两年多时间创造性地完成了课题,达到了设计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了将研究成果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尽快应用于卫星设计工程中,他又毫无保留地将分析软件的源程序及相关资料移交给其他技术人员,让他们继续进行二次开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于登云所做的课题获原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得国家技术进步三等奖。青春不悔平常心执著追求


于登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航天系统技术人员收入普遍比较低,社会上流传着“搞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说法。他所在的单位地处中关村核心地区,薪金的差异、职位的变化以及出国的机会,种种诱惑使501部流失了不少人才。面对名利,于登云并没有浮躁,更没有随波逐流。工作中,他感到中国卫星事业的发展赶上了难得机遇,正是需要人的时候,献身航天是他的理想,他无悔于这样的选择,坚信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他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更加努力、踏实地投身到工作中。


于登云曾这样说:“做好小事,才能去做大事,才能有机会去做大事。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一番成就,一定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小事不愿做,大事又做不好,眼高手低只能害了自己。”


1994年,他承担了一个国家基金课题——载人航天飞船留轨舱对接,虽然研制费只有8万元,属于小课题,但于登云认真对待、仔细研究。航天专家王永志看到了课题研究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


自工作以来,于登云先后参与并承担了航天器柔性动力学分析研究、撞击动力学分析研究、空间对接动力学分析研究、负载卫星动力学一体化软件开发等项目研究工作,组织并主持了航天器颤振动力学分析研究、国家863高科技航天领域重大项目“空间实验室综合演示系统研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参与承担国家“八五”卫星总体动力学实验室立项论证与引进建设和“东方红三号”、“资源一号”、神舟飞船等型号工程的有关动力学分析设计和组织管理工作。他还先后撰写技术报告30余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论文27篇。


出色的工作使荣誉接踵而来。1991年,于登云被破格评为高工,1993年他获得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十佳科技青年”称号,1995年他被破格评为研究员。1993年于登云还获得政府特殊津贴,虽然每个月只有50元,但他内心仍有些不安。他觉得那么多为航天工作了几十年的老科技人员还没有得到津贴,自己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是组织对他的厚爱也是对他的鞭策,他的内心充满着对组织的感激。在成绩与荣誉面前,于登云并没有放慢攻克科学难关的步伐,他决心做出更多的成绩回报航天。永攀高峰心系星船谱华章


由于工作出色,于登云被提拔到管理岗位。从单纯的技术研究到综合管理,角色变了、担子重了、责任重了,他要站在更高的层次把握全局的发展方向,这对他是更高的挑战。 在501部担任常务副主任期间,他主抓科研生产。在管理中,于登云强调层次管理,责、权、利清晰,质量职责严格执行,监督机制明确制定。他赞同这样的观点:创新,就是把工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转化为用已知的理论与办法来解决,或是把工程中已知的方法、经验上升为理论,并去解决工程中的共性问题。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备受各界关注,技术上关键点、难点很多,管理上不允许出任何差错。


作为501部神舟飞船总体设计、热控、结构与机构、测控、仪表照明等分系统的指挥,他致力于强化责任观念,建立健全各项产品保障制度,力求总体各分系统不出任何纰漏。他要求每一项工作都要达到“做前有策划、做时有依据、做后有记录”的标准,一切经得起检查,通过周到、细致、系统的管理,确保飞船万无一失。抓预研工作,他强调抓两头,即对外开发用户,把潜在的用户变成未来的用户;对内做好技术储备,成为国家的航天器研制主力军,具备对未来卫星技术发展的预见性,以及对突发事件快速应对、迅速反应的能力。


多次的国外宇航企业考察,于登云深深感受到国外公司的观念与机制。他感到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有能力将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简单化、系统化、明了化,使其可以有效地执行,并受到监督。担任总体专业技术部部长后,于登云根据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铸造一流宇航公司的要求,在总体专业技术部提出了“出产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战略发展目标与宗旨,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设计、一流的人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总体专业技术部的工作涉及卫星、飞船等工程的多个专业分系统以及成百上千个部件,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保证100%有效,任何微小隐患造成的后果都不堪设想。以往的卫星型号研制周期有的长达十几年,而现在新型卫星的研制周期要求缩到五六年甚至更短,还要求多型号并举,这对于登云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他提出实现六个稳步,即实现科研生产稳步运行,实现基础设施稳步改善,实现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实现人才队伍稳步提升,实现技术创新稳步推进,实现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于登云在总体专业技术部还特别强调提高效益的重要性。他认为作为企业性技术实体,必须在确保完成任务的同时,努力创造经济效益。没有效益,人才难以吸引、稳定,技术难以创新、发展,设施难以更新、改善。他在总体专业技术部不断推行和完善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开源节流的政策措施。


于登云是个实干的人。他常说,一个人重要的是行动而不是夸夸其谈。要学做“微波炉”,虽然看不见火,但能很快把饭菜做熟。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发现、把握理想和现实的契合点。


大鹏展翅,志在高远,于登云正在用毕生为我国卫星事业的发展续写华章。
1223278664.jpg



(中国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于登云

  于登云,男,研究员,1961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绥宁县,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兼总体部部长、总体部党委副书记,分管系统工程业务、生产能力、信息化、流程再造等工作。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北京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总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国家“863”704主题空间站技术专家组组长。

  于登云同志198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1988年6月加入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卫星和飞船等航天器总体和动力学应用理论研究、分析软件开发和型号工程应用以及有关组织管理工作。1994年至1998年历任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九室副主任、主任;1998年至2001年历任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常委;2001年11月至2003年10月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专业技术部部长;2003年10月至2004年1月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2004年1月任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总经理;2005年5月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兼总体部部长、总体部党委副书记。

  于登云同志曾承担、参加或组织和主持了多项卫星和载人航天器动力学与总体攻关课题的研究和多个航天器型号的工程应用,其成果“卫星动力学分析软件系统”获92年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部级学科带头人;1996年当选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及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2001年获得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


发表于 2012-3-6 10: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科院院士防空导弹专家于本水

1223278305.jpg

图为:中科院院士防空导弹专家于本水


  这位院士出身贫寒,从不完整的小学教育到热火朝天的土改生活,从考入重点

  高中到留学一流学府,他的人生如此多彩。

  他的为人如同他的名字,“本”色自然,静若止“水”。

  60年代我国多次击落美U-2飞机的战绩尽人皆知,而他作为主要攻击方案“近快战法”的提出者,却知者甚少。

  曲折的 求学之路

  1934年,于本水出生于吉林省九台县的一个很穷苦的农民家庭。

  回想起少年时代,于本水很感慨。那时祖国的大片土地被日本人占领,民不聊生,家里生活很困难。他连小学教育都是不完整的,仅学了三年半就辍学到了一个小工厂去做童工。但是聪明的他用三年半的时间就修完了整个小学的课程,这在那个蹉跎岁月里是一件令他和家人都非常自豪的事。在工厂每天繁重劳动之后的夜晚,他在昏暗的油灯下读了他能找到 的所有书籍,其中一本谈到中国被列强占领瓜分,鼓励同胞们快快觉醒,奋发图强的《醒同胞》令他终生难忘。

  东北解放给了他一个崭新的天地。改天换地后的家乡在于本水看来是那样的新鲜,那样的生机勃勃。识文断字的于本水被土改工作队队长看中了,成了一名小土改工作队员。那一年他13岁,土改工作队热火朝天的生活极大地鼓舞了他,开阔了他的视野。

  但是身为工作队员的小于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一年后年轻的于本水要求继续去读书,考进九台中学,初中毕业后,于本水又来到长春市第一高中。后来,这两所学校共走出了三位院士。

  1954年,于本水被选拔到苏联留学,就读于航空航天界的一流学府莫斯科航空学院,专门学习航天技术。于本水在莫斯科航空学院刻苦学习,自豪地以优秀成绩从这所学府毕业。该校将这位优秀毕业生的照片和业绩展示在他所在的教研室里。也正是在莫斯科留学期间,于本水亲耳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作为“八九点钟的太阳”,于本水知道他未来的道路应该怎样走。

  著名的 “近快战法”

  1960年,于本水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从事防空导弹研制,一干就是43年。

  谈到早年的工作生涯,于本水很兴奋。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岁月里,我国的科技工作者调动一切积极性和创造力,与美蒋的先进装备一争高低。60年代中期,美国U-2高空侦察机经常来祖国大陆偷偷侦察。被我防空导弹击落后,它又学会了机动逃逸,即制导雷达一开机,它便机动逃出防空导弹杀伤区。空军司令部要求国防部五院帮助解决这一难题。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了以于本水为课题负责人的研究小组头上。于本水带领整个小组昼夜加班,经过大量数学仿真计算,终于拿出了一个有效方案,被空军指战员称为“近快战法”。这种方案根据U-2高空侦察机的机动性能和我防空导弹的作战能力,提出压缩制导雷达开机距离和发弹距离,并辅以兄弟火力单位佯攻。一旦按此发射导弹,敌人就难以逃脱被击落的命运。空军导弹部队用这种方法很快又连续打掉了一些U-2飞机。

  为此,于本水本人荣立三等功,该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于本水和他领导的课题组创造的“近快战法”,以其卓著的赫赫功勋在航天二院和空军的历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专家的 丰厚家底

  在我国从事防空导弹研制的专家中,于本水可以算是为数不多的航天科班出身的老资格专家。40多年来,他一直在科研第一线从事防空导弹研制工作,参加和主持了多个型号的研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而立之年的于本水以“近快战法”在学术界取得声誉后,开始了更多型号的研制工作。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第二、第三代导弹相继研制成功,而于本水也从风华正茂的新一代学者变成了我国著名的防空导弹专家。在型号线上的忙碌身影中,他的头上添了几多斑斑白发,他的阅历和学识不断丰富。人们都说,这些宝贵经验是为航天事业积攒的一笔宝贵财富。

  而他在各种奖项及“专家”、“模范”的称号纷至沓来时,抓紧时间撰写专业著作,把宝贵的经验写进书中传以后人。它的著译作《防空导弹总体设计》、《系统工程与无人驾驶飞行器设计》等,成为航天技术及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参考,为学术界贡献了一个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的丰厚积累。

  他遇到过太多的困难,但豁达乐观的他回首往事,那么多挫折一时却都记不起来了。惟有那种感觉是忘不掉的 ,那是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觉。当然,他并不是一个人寂寞前行,他有一支多年和他共同奋斗的团队。

  于本水是一个真正乐观、豁达的人,乐观、豁达到自在、自觉。他曾这样说,导弹研制不是做玩具,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周期很长,中间出现问题甚至失败是很正常的事,出现问题后,最重要的是把握数据,分析并找出问题的根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他认为自己最应该做,也正是他最擅长的。当然有时他也着急,但作为技术负责人,他若是乱了阵脚,别人怎么办?也正是基于这样良好的心理素质,于本水在挫折当头时,顺理成章地做着他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而在蓦然回首时,收获灯火阑珊的喜悦。

  是的,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原因就是他有着极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但这还仅仅是一个必备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他坚定的政治信仰、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 丰富的实践经验、优秀的创新能力、出色的论证设计试验分析能力及良好的协调能力。

  他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他认为优秀的航天系统设计师必须具有事业心和献身的精神,那种见异思迁、见利思迁的人是难以完成航天系统研制这一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的,持之以恒是航天系统设计师必备的品质。

  他有着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他认为,不具备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在研制工作中就底气不足,难于创新,更不用说认识众多技术问题的实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了。

  他有着丰富的型号研制实践经验。他认为,航天系统设计师,特别是担任主任设计师以上职务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型号研制实践经验,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有着优秀的创新能力。他认为,对于研制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技术问题,系统设计师的大脑应当是一个“加工厂”,善于抓住要害,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他有着良好的论证、设计、试验和分析能力。他认为,航天系统设计师应当能根据技术指标对本系统进行方案论证,保证系统方案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他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他认为航天系统设计师要善于与人共事,善于优化技术方案,为国家提供精良的航天武器。

  院士的 自然本色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于本水,把工作中的协调和组织能力看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不难理解,航天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由很多人共同来做,每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带来整个系统的失衡,最终导致失败,无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个体多么出色都于事无补。因此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须团结、调动方方面面的人,共同完成事业。正如同于本水教育自己的学生那样,要想做好事,先把人做好。

  也许正因为如此,在许多人的眼里,于本水是一个修养非常好的人。他豁达、宽容、乐观、谦逊、严谨……正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本色自然,静若止水。

  他看上去是那样的心态平和,言行举止流淌着一种稳定自若的气质——这是令很多人欣羡的境界。

  这并不是说,他待人处世只一味地宽和。他对待事业、对待工作绝对是一丝不苟的。

  譬如说带学生,于本水绝对严格要求,毫不含糊。20多年了,从他的门下出去了很多学生。在这些学生的身上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补基础课,辅导论文,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教育他们牢固树立为航天事业奉献的精神。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学生有些现在已经走上了重要的工作岗位,为我国导弹事业的研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说起于老师,学生们充满感情,用三个词来形容他——严师、慈父、良友。

  从教书的角度讲,于老师是一个良师,从基础课到毕业论文到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他对学生们非常严格,不管他们当时是否完全理解,因为他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理解的。

  从育人的角度讲,于老师又是一个慈父,从为人处世、生活琐事等方方面面教育、关心学生。他教育学生要想做好事,先把人做好。在生活上给予学生慈父一般的关怀。

  而当学生成长起来,振翅从他的身边飞走后,于老师又像是他们的良友。每当学生在技术上遇到棘手的问题,就会想到去请教他们的于老师,于老师一定会从朋友的角度坦诚地为他们出主意,解决疑难问题。

  正因为如此,于本水的历届学生对他都非常尊敬,因为他传授给他们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他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谦虚正直、豁达宽容的胸襟,这些不仅以言传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以身教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植根于他们的脑海之中。

  “要想做好事,先把人做好”,这看似浅显的一句话又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当然,在于本水看来,他寻常到本来就应当这样。

  这是于本水的境界。

  历程

  于本水,中国工程院院士,防空导弹专家。1934年5月生于吉林九台,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历任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等职。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无人机学会高级顾问。

  40多年来他一直在科研第一线从事防空导弹研制工作,先后参与和主持了多个型号的研制,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60年代他参加了我国防空导弹创业和第一代防空导弹的研制,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该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在我国第二代导弹研制过程中,他率领设计队伍攻克了关键技术,该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多项部级奖;他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三代导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获国防科学技术奖和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主要著译作有《防空导弹总体设计》和《系统工程与无人驾驶飞行器设计》等。曾获得二院“新一代知名专家”、航天系统“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劳动模范称号,立一等功三次,是1993年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和1996年中国航天奖获得者。

  武工队员

  于本水13岁时就成了一名土改工作队员。那时的土改工作队又叫武工队,佩带枪支。武工队员小于在队员中很特别,虽然人还没有枪高,但识文断字,精明干练。

  老于,神了

  一次在靶场,导弹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打出去,运回了技术阵地做测试。试验基地有人把已经 弹出去的筒盖又盖到导弹上面,结果导弹测试不合格。于本水一看就知道是振动问题引起的弹 上自动驾驶仪响应,轻松而又自信地说,我们的导弹一点没问题,把导弹“帽子”拿掉就正常了。结果一分不差。人们竖起了大拇指,“老于,你真神了!”

  智力都正常

  于本水有一个不一般的家庭,他和夫人都是早年留学苏联的留学生。三个子女凭借自己的 实力,都很有成就。但当人夸奖他的子女很聪明时,他总是笑笑:“啊,智力都很正常,没有问题!”(邱霞)

发表于 2012-3-6 10: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ngyuehua 于 2012-3-6 10:10 AM 编辑

于光中教授

1223277868.jpg
      

        于光中,男,1941年2月17日生,吉林省长春市人,现任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兼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理事,吉林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常务理事,中美经济系教育交流委员会中方委员。于光中1964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计划学专业。毕业后在工业企业和工业主管部门工作。1978年4月调回吉林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79年定为讲师,1985年评为副教授,1990年评为教授。1985年起任经济管理系副系主任,1987年起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1991年至1995年任院长,现为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兼任吉林大学外贸学院副院长。先后被吉林财贸学院、辽宁大学、大庆高等专科学校聘为兼职教授,吉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长春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吉林省青年研究会顾问。   
  1、1980年于光中参加了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劳伦斯·克莱因举办的活动,由美国著名教授邹至庄、刘遵义等人主讲的“中国首届经济计量学讲习班”;参与了中国数量经济学研究会的发起活动和首届年会,并被确定为该会会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的首批特邀通讯编辑;1984年参加中共中央党校计划研究班培训,同年夏受全国高校计划学会委托,在昆明为全国高校百名教师主讲了“投入产出分析”,为全国高校开设“投入产出经济学”做了启引性工作。   
        2、在创建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新学科方面,于光中做过大量的实际工作。1981年同全国高校、党校二十余位学者一道,参与《国民经济管理概论》一书的总体设计的讨论,参加撰写并完成该书先后四版的修订工作。参与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的创建工作,1982年被选为该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连任至今。1986年夏,受全国高校计划学会委托,于哈尔滨为部分高校教师做了“新三论与经济学研究”的学术报告,并组织部分高校教师编著《综合平衡论》。1995年夏,受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委派,同该会会长苏东水教授一道主持了“第二届东亚经营开发协作国际会议”,统编了会议论文集。   
  3、1990年作为中国经济学家教育考察团成员,应美国福特基金会之邀,到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等大学及美国科学院考察;1992年应邀到日本大阪市立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并做了学术报告,走访了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大阪市经济法科大学和大阪商工会议所。        
  4、到吉林大学任教以来,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国民经济计划学》、《国民经济管理学》、《综合平衡论》、《经济预测与决策》、《投入产出分析》、《现代经济管理方法》、《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等课程,荣获过吉林大学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   
        5、作为项目负责人,于光中承担过国家教委“八·五”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和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次获学术奖励。1992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吉林省英才奖章。        

      6、主要成果      
       (1)《国民经济管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      
       (2)《综合平衡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3)《现代经济计划方法与模型》,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      
       (4)《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程》,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     
       (5)《投入产出分析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7)《经济管理原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      
       (8)《现代计划方法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      
       (9)《现代管理方法》,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年);      
      (10)《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      
      (11)《国民经济管理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      
      (12)市场经济丛书--《期货市场》、《国际汇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

发表于 2012-3-6 10: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ngyuehua 于 2012-3-6 10:15 AM 编辑

于根元

1223277506.jpg 于根元(1940.8.10)出生于上海市。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语言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63年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中国语文》杂志编辑部做编辑和研究工作。1984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建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做研究工作,曾任副所长.《语言文字应用》杂志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现在属于教育部。1998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做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现代汉语语法、作家作品语言、现代汉语规范、推广普通话、新词新语、广告语言、应用语言学历史及理论、网络语言。主要教授的课程包括: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应用和实践、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题研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重要著作研究、中国应用语言学史、语言哲学专题研究。1993年起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文字应用系现代汉语专业语言应用方向硕士生。2000年起带北京广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生。2001年起带北京广播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应用语言学历史及理论方向博士生。
1223277528.jpg


肖复兴、于根元、敬一丹


专著:
推广普通话简论(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
语言漫话(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与韩敬体、张朝炳合编)
语言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陈章太署名在前)
语言学在您身边(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同王希杰合作)
王蒙小说语言研究(大连出版社,1989,同刘一玲合作)
新时期的推广普通话工作(语文出版社,1990)
广告、标语、招贴……用语评析400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一主编)
1991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主编)
1992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主编)
现代汉语新词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主编)
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主编)
语言的故事(东方出版社,1994,同韩敬体、张朝炳合编)
中国语文大词典(华夏出版社,1995,第一主编)
广告语言规范(语文出版社,1995)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应用研究(书海出版社,1996)
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语文出版社等,1998,主编)
广告语言教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主编)
实用语言文字规范知识小词典(语文出版社,1999,主编)
语言哲学对话(语文出版社,1999,主持)
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主编)
语言应用论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主编)
网络语言概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主编)
现代汉语理论与应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语言能力及其分化──第二轮语言哲学对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同夏中华、赵俐等著)
实用语法修辞(修订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同苏培实、徐枢、饶长溶合作)
留心各种语言现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语言是大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发表于 2012-3-6 10: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根元

于根元(1940.8.10)出生于上海市。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语言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63年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中国语文》杂志编辑部做编辑和研究工作。1984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建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做研究工作,曾任副所长.《语言文字应用》杂志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现在属于教育部。1998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做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现代汉语语法、作家作品语言、现代汉语规范、推广普通话、新词新语、广告语言、应用语言学历史及理论、网络语言。主要教授的课程包括: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应用和实践、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题研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重要著作研究、中国应用语言学史、语言哲学专题研究。1993年起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文字应用系现代汉语专业语言应用方向硕士生。2000年起带北京广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生。2001年起带北京广播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应用语言学历史及理论方向博士生。


肖复兴、于根元、敬一丹


专著:
推广普通话简论(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
语言漫话(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与韩敬体、张朝炳合编)
语言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陈章太署名在前)
语言学在您身边(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同王希杰合作)
王蒙小说语言研究(大连出版社,1989,同刘一玲合作)
新时期的推广普通话工作(语文出版社,1990)
广告、标语、招贴……用语评析400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一主编)
1991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主编)
1992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主编)
现代汉语新词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主编)
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主编)
语言的故事(东方出版社,1994,同韩敬体、张朝炳合编)
中国语文大词典(华夏出版社,1995,第一主编)
广告语言规范(语文出版社,1995)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应用研究(书海出版社,1996)
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语文出版社等,1998,主编)
广告语言教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主编)
实用语言文字规范知识小词典(语文出版社,1999,主编)
语言哲学对话(语文出版社,1999,主持)
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主编)
语言应用论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主编)
网络语言概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主编)
现代汉语理论与应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语言能力及其分化──第二轮语言哲学对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同夏中华、赵俐等著)
实用语法修辞(修订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同苏培实、徐枢、饶长溶合作)
留心各种语言现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语言是大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发表于 2012-3-6 10: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留成

1223277390.jpg


于留成,1949年8月生,山东曹县人,中共党员,教授。1973年至1976年山东农学院农学专业学习,1976年至1982年山东农学院农学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1982年至1984年任山东农学院团委副书记,1984年至1997年先后任山东农业大学团委书记,学生工作处(部)长,党委宣传部部长。1997年6月任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