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駿傑

山東高密之琐话

171
回复
2672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30 20: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五兄啊!
我還有姑叔在山東
我不希望對他們造成困擾
台灣雖然號稱是華人世界最自由民主的社會

只是號稱
像我們這種年紀超過四十
從小時被稱 "外省豬"長大的人而言
對某些事是很敏感的
誰敢保證社會是一 ...
于駿傑 发表于 2009-7-30 19:57

深有同感...你我都年已四十不惑了...是都得为以后多想想...
欢迎宗亲认领
发表于 2009-7-30 23: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11# 于駿傑
   的确有御赐斋名之说,但是御赐“自省斋”的确有贬义。。皇帝所赐“自省”往往是要求臣下做出自己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本家是台湾哪里的,我这族里,有几个太爷爷当年去了台湾。
欢迎宗亲认领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22: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97# 于瀚晨

在魯東于姓的老本家於
于七事件之後逃到我在88樓所提之處
僅此而已
至於有何證據
只是聽說而已
瀚晨宗親也可以謅一段
我沒意見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9: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93# 于老五

老五宗親著實厲害
能猜到咱于家與東南沿海媽祖婆的關係
因為故事要從 元 說起
所以故事很長 容小弟分期分段說明

首先必須先強調 , 這段故事不是為了給咱于家臉上貼金
因為從清末之後 , 咱于家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執行五百年來的承諾
所以不知道 "老奶奶" 是否還會到咱于家來探訪
不過我相信 "老奶奶" 的故事會在咱于家流傳下去
以下的故事歡迎歷史學者研究
畢竟歷史終歸還是要還給歷史
場景一
奶奶:小孩子要把衣服穿好鞋子穿好.... , 這樣子老奶奶來的時候看到才會喜歡
小孫子:奶奶 , 您已經是奶奶了 , 怎麼還有老奶奶?
奶奶:有啊!還有比奶奶的奶奶更老的老奶奶啊!
小孫子 :那老奶奶長甚麼模樣?住在哪裡?....
奶奶:你要看她的話 , 要到娘娘廟 , 就在海邊

小弟在此向有老奶奶傳說的宗親提一個問題
各為宗親就可知道于家的老奶奶不是親的
各位在家祠或祖宗牌位旁有看到過老奶奶的牌位嗎?
若老奶奶是親的 , 那麼應該是列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內
怎會另外還要提到于家有位 "老奶奶" 呢?

因為故事太長要從 元 開始說起
所以容小弟分段從當時的歷史與文化說起
今天暫且說明至此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9: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東南沿海的這些省份有一些習俗
不知道北方人是否也有相同或類似的習俗
在我小的時候
有許多同學被附近的壇或寺內的神明認養為乾兒子(女)或義子
大部分被神明認作乾兒子的小孩是因為身體不好或有疾病等...因素
由父母捐香油錢請神明保佑小孩健康長大
至於認作義子的小孩在城市比較少見
一般是在鄉下 , 以廟宇為中心
一些青少年或青年練習一些陣頭
例如宋江陣等...用以抵抗盜匪入侵或維護地方治安等工作


而這些保衛鄉里的年輕人就被神明納為義子
受到神明的保護
 楼主| 发表于 2009-9-10 19: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東南沿海海盜猖獗
明朝政府無心整治放任海盜肆虐
這時出了一位打海盜的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率領了一支 "軍隊"來到東南沿海打海盜
這一段歷史有許多耐人尋味的蛛絲馬跡可以說明
在山東的于家與東南沿海的船家及商家有密切的關係
戚繼光所率領的 "軍隊"並不是真正的政府軍隊
而是自山東召來的 "義"軍
而這些義軍的糧餉.武器及安家等事宜
均非明朝政府出資 , 而是由山東民間人士出資
由此可知
山東于家對東南沿海的船家及商家的承諾是義無反顧的
所以姓于的在東南沿海地區名聲還是不錯的
像台灣有些藝人取藝名改姓于的也大有人在
就是因為"于"這個字音好聽 , 且形象好的緣故
所以各位宗親必須知道
戚繼光帶領山東子弟到東南沿海打海盜
與咱于家的關係
如果各位認為這段故事過於牽強
那麼各位可以查查于七與戚繼光的關係
另外
于七以甚麼武力抗清?
要用義軍抗清?
抱歉!!義軍是以"義"字 , 方能師出有名
所以于七抗清的軍力是分裂後的義軍
而抗清失敗後 , 咱于家老本家本來在西南部有一避難之處
但是鄭成功守在台灣 , 姓于的過不了台灣海峽
所以只好往遼東半島臨時避難
之後好像又回山東半島但是沒有回到膠洲地區
註:鄭成功之父鄭之龍是海盜 , 台灣的媽祖廟是民間帶來的 , 與鄭成功無關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17: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萬杻于氏在咱于氏族史中
是有明確記載的
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就出現了
異族為何要擄走姓于的?
我想李煜(李後主)可能就非常清楚
因為異族要 "貢"
在古代的社會是屬封建制度
社會階級的區分非常明顯
于氏族人被擄走即是明確的顯示
于姓在古代是屬貴族階級
於是 宋 在南遷避戰亂時于氏是
首先遷走躲避戰亂的貴族之一
而庶民百姓沒有遷移的條件
只有等通知(石獅眼上塗紅漆)自力救濟的面對水患
有一句話從小就一直聽到父親常掛在嘴邊
"江西老表"
不知有沒有宗親聽長輩聽過
意思就是咱們于家有親戚在江西

無獨有偶在台灣也有一句俗語"一表三千里"
原本的意思是說在東南延海的居民
有居住在很遠的親戚
但是由於表與婊同音
現在這句話若不當使用就有一點罵人的意思
不過很少聽到有人用這句話罵人
這句話卻常在有人無意間發現有血緣關係的親戚時
會聽到"一表三千里"這句話
于氏有南遷(最起碼我們這支有南遷)
但我門也是相對於其它姓氏
最早回華北地區的族群
咱家先人是乘船回華北地區
有船(海船)表示有點財富
而有些南遷的貴族選擇留在南方
北方的于家就成為南方這些
商家及船家在北方可以信賴與依靠的家族
相對的對北方于家而言
也帶來了商機與財富

這種互動的關係也將南北文化
的差異融合在一起
北方人重承諾 , 南方人搏感情
於是南方人到北方船運買賣
于氏族人在北方接濟協助
而一些急難救濟或事故處理于氏族人皆負責安排
在青島在天津于氏族人認媽祖婆為義母
建娘娘廟 , 承諾照顧南方來的商賈及船家
而南方來的人第一個認的就是媽祖婆(娘娘廟)
因為南方人知道媽祖婆在北方認了一個姓于的義子
而這義子就是於元朝時北上參與膠萊兩河挖通及槽運的老本家
所以從元到明到清朝中期
華北與東南方的貿易幾乎全被于氏家族壟斷
於是枝開葉茂 , 于氏族人於元朝中期人丁開始興旺起來
发表于 2009-10-13 19: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萬杻于氏在咱于氏族史中
是有明確記載的
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就出現了
異族為何要擄走姓于的?
我想李煜(李後主)可能就非常清楚
因為異族要 "貢"
在古代的社會是屬封建制度
社會階級的區分非常明顯
于氏族人被 ...
于駿傑 发表于 2009-10-13 05:51 PM


據《北朝胡姓考》記載,萬忸于氏,起源於萬扭于山,並非中原于氏,其中是否混雜有中原于氏,待考。。。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9 18: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覺得這沒甚麼好奇怪的
因為 "姓" "氏" 這兩個字本來就是由母系社會及父系社會所區分
只是父系社會的族群在資源爭奪上較佔優勢
所以父系的姓氏流傳下來
例如淳于這個姓若非稱為淳于而是稱為于淳
則他們改從父姓姓淳 , 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以我們目前的觀點而言)
若淳于要改從父姓而改為姓于 , 我們也不能說甚麼
事實上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又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
咱家 "于" 這個姓似乎是一個非常非常古老的姓
應該是在文字發明前某族群的一個圖騰 , 之後轉成姓氏
而非在文字發明後所創造出的一個姓氏
所以"萬忸于" 及"淳于" 所代表的意義就是
當中原族群還是母系社會時 "于" 氏就存在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0 18: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漢族造字最早的紀錄是 "六書"
以下摘錄自"維基百科"對 六書 的說明
以探討咱 "于" 字的形成原因

六書,漢文成字之法也。
語出周禮,曰: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至有漢,許慎著說文解字,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慎有釋義,排列則用班固。

故六書曰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六書固非造字之本,乃漢人見字有千餘,理成六種,以便析義。
依所始用序,則象形、指事、假借、形聲、會意、轉注。

六書之義
象形  [纂]慎曰: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故象形字,當象物之形。除日月,有魚、馬、鹿、刀之字,俱象物之形。

指事  [纂]慎曰: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
象形唯象實物,不可象抽象事,故有指事,或以象形加注標點、或以非字而成有字。
前者有刃、天;後者有上、下。

假借  [纂]慎曰: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夫象形指事不足以用,不可以別門類,故取同音象形指事之字以表不可象形指事之事。
至形聲泛用,有加形符者,原字遂成聲符,還原原義。如里、亶成鯉、鱣。
又有假借義常用,原義已失,另造新字以置其原義。如自本義鼻,借以指本人,另造形聲之鼻以置本義。

假借之濫用,致先秦之書不以誤字為恥,多有難識者。今簡化字亦有假借之法,誤事日趨,應以為慎。

形聲  [纂]慎曰: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聲乃補假借易誤之不足。
以原假借為聲符,加注形符以正義。如女、工、可、各、胃諸水,加注形符水,成汝、江、河、洛、渭。
人見其從水,則可識之皆諸水也。亦有象形加注聲符表音者,如艸之加早,成草字。

會意  [纂]慎曰: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見有形聲,開複體字之先,故姑以二字合一,以會其意、知其字。
武者,從止、從戈,止,趾也。以趾當戈,可以稱武。葬者,從死、從茻,茻,多草也。葬以死人埋草野之地,故曰葬。

轉注  [纂]慎曰: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此條今人所不解。蓋諸夏方千里,東西南北語音殊異,一義有多字,用於異域也。

摘自"維基百科"

以上是漢文字被創造的基礎架構
但是 "于" 這個字顯然不屬六項成字法所造之字

推估 "于" 這個字應該是由符號直接轉變成文字應該屬象形文字的一種
而 "于" 這字古代發音與今日 "吾" 發音同
发表于 2009-11-12 10: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长见识,考证很充分;我家也说在民国时候有做船运生意的长辈,从大连运面粉到天津;在半路发现天津解放了,就运到台湾去了,以一船面粉做资本做生意;在1986(民国97年)年前后回来,据家里人讲他儿子当时是台湾军队的营长,在大连庄河的祖屋都在,是几进的石头房子,被分给外姓在住;还有一位是庄河的国民政府县长,也一起逃去台湾。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8: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炳林宗親您好
1.年份好像寫錯了, 可能是1997(民國86年)
2.聽說當年因為 "藍"的軍隊拉了山東的子弟往北打 , 山東人很剽悍一路就打到東北
結果在東北遇到老鄉 , 一夕之間 "藍"的全變成 "紅" 的 , 所以有很多人更本就措手不及
一股腦的想著逃避戰禍去了
3.您說的營長我好像聽說過 , 後來好像成了海軍司令 , 叫于○鳳還是于鳳○ , 有鳳這個音
但不知是不是這個字 , 現葬於台灣高雄澄清湖附近的墓園
发表于 2009-11-20 23: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駿傑宗親您好:
是年份写错了,应该是民国75年吧;海军司令我就不知道了,您继续讲;我很喜欢听!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7: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駿傑 于 2011-2-23 06:02 PM 编辑

謝謝炳林宗親!!

不經意的在台灣南部偏僻鄉下的一個小村落
發現他們當地的廟宇在作 "醮"
從小我雖然吃過很多 "做醮" 的流水席(免費的!!)
但是仍然不知道 "做醮" 是甚麼意思
相片中是當地一些住戶在家門口搭起的臨時建築
覺得蠻具特色的
所以隨手拿起手機在車上拍下
拍的不好還請各位宗親見諒
091130做醮_03.jpg 091130做醮_02.jpg



在社會進化的過程中
宗教信仰已經逐漸由文化及歷史所取代
現今由於科技的發展及電腦網路的普及
年輕的朋友對宗教信仰意識淡薄
但是當宗教信仰以文化的型態表現出來時
年輕人參與的意願隨之提高
我在前文中曾經概略說明了一下
台灣媽祖繞境的盛況
要身在其中才能瞭解
形成這種盛況的起因已經不是 "宗教信仰"
而是由 "文化認同"所形成
所以
在台灣的政府意識到這些地方文化的問題
所以隨著地方宗教性活動
配合將 "做醮" 轉型成為 "文化醮"
如相片所述
091130做醮_01.jpg

這種現象顯示了台灣社會進化的過程中
台灣的政府已經發現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化與傳承
如同各位會來此網站的宗親般
顯現出對文化與傳承的重視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3: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101# 于炳林
由於咱于家因 "水" 而發
而 炳林宗親說在大連庄河的祖屋目前還在
若有機會或有住在大連庄河附近的宗親
有空時可以去祖屋了解一下
在建築物內二進廳的中庭應該還殘留有養金魚魚缸的痕跡
若年代過於久遠或有改建過看不到當年殘留的養魚痕跡
可以看一下地板是不是有洞或被填補過的洞
因為在地下埋有幾個大水缸

當年西大門被拆時是掘地三尺的全被拆掉
這些拆屋的鄉親以為西大門埋有寶藏
結果只挖到幾個大水缸
而這幾個大水缸主要的目的是為防止魚缸內的水於冬天結冰用的

原來咱于家真的有寶貝
那就是 "水"

在台灣有人常說 "遇水則發" 不知北方的宗親是否聽過
而咱于家族人真的與水有特殊的關係
也許今年過年前買幾條金魚回家養(買可愛的金魚就好不建議買凶狠的魚種)
來年給個好兆頭

至於大水泊的本家
及于氏族人特殊的文化傳承
還有
咱家于氏族人要如何同先人般
取得閩粵等東南沿海民眾的信任與支持
以利我族人於這波中國飛躍發展時期取的最大利益及建立百年基業
均有賴咱家族人的團結合作才有成功的可能
後續小弟會陸續向各位宗親報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