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駿傑

山東高密之琐话

171
回复
26721
查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7 00: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駿傑 于 2009-12-27 01:14 AM 编辑

前幾段提到在台灣一個偏僻小村的文化活動
那麼咱們于家有沒有一些特殊的文化?
印象中有一位(東北)宗親提到過
每年的過年朝廷都會派人來報"喜" 還是來報甚麼好事?(忘記了)
這是一個很特殊的文化活動
主因起源於咱于家於清朝初期協助清朝平定東北與沙俄的軍事衝突有關
咱于氏家族自元初開始在膠東.東海及渤海地區發展
自然對於遼東平原地區的商業貿易及運輸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清於1644年入關 , 初期對漢人採招安政策
但自1652年起 , 東北地區沙俄就不斷騷擾 , 清感到芒刺在背
1661年于七起義被殲滅 , 于氏族人面臨滅族之災難
為救族人 , 遂有人向清廷提議由于氏族人戴罪立功
藉由于氏族人的航運及河道管理的經驗
將中原大量的物資快速的運往戰區 , 以便穩定該地區的情勢
于氏先人早就知道若要將貨物安全快速的運到東北重要的河道
一定要鑿穿過一片沼澤區將貨物運到四平再由官道運到長春
只要貨物運到長春則可藉由東北的河道水系將貨物運到東北各地區
於是在1661年後大批魯東為躲滅族之災的族人藉 "膠萊河" 疏濬河川工人的名義


及托請渤海地區族人的協助
沿遼河北上開鑿 "運糧河" 繞過沼澤地區接通 "遼河" 與 "招蘇台河" "


於是大量來自中原的物資以安全且經濟的方式運送到四平
上圖就是當年軍需品運送到長春的路線
事實上也就是于氏族人當年闖關東的主要路線
曾有宗親納悶為甚麼許多東北的族人會提到 "九台"
如果知道族人遷移路線就不足為奇了

小弟聽到的故事是鑿一條穿過沼澤的河
找地圖時運氣好找到一條 "運糧河"
若是有宗親住在當地附近可以證明那條運糧河
不是在1661~1685年間開鑿的
那麼就當我亂說 , 一笑置之即可

尼布楚條約1689年9月7日簽定
欢迎宗亲认领
发表于 2009-12-27 12: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感谢駿傑宗亲“续楼”!
此主题的帖子内容极大丰富了咱于氏论坛文化内容!
我个人之拙见——能否将本主题目“山东高密”改为“话说于氏族人迁徙之闲谈”?
駿傑宗亲和其他族人同门以为如何?
同时我想把此帖设为“精华帖”,征求大家之意见...
欢迎宗亲认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9: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是小弟的榮幸:)
发表于 2010-2-27 17: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钦立..是我孩子于志浩的班主任...台湾的高密于氏有不明白的可以咨询他..现在他是高密四中的副校长.其余人请勿随便打扰013964786867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17: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山東高密雙羊店姓于的大有人在
何來正宗不正宗的問題?
若 于欽立 是在西大門的 五福(服) 之內
歡迎以 "短消息" 與我聯繫
因為老的有交代
所以小弟目前在盡量推動一些族人的事務
這些事情與 "老奶奶" 有關 , 若 于F杰宗親想知道老奶奶的故事
可以問一下 欽立 宗親 , 也許他會給你較細節的答案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7: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駿傑 于 2010-4-5 10:07 PM 编辑

四月二日司馬庄于氏家廟破土

對于氏族人而言是件具歷史意義的大事

小弟在此祝賀司馬庄于氏家廟順利成功

順便介紹一下台灣一些風土民情給各位宗親知道

在台灣有一句諺語吃果子拜樹頭

就是飲水思源的意思

漢族人就是有這種思維所以數百年來

在台灣台中縣大甲鎮的媽祖廟信徒會以徒步的方式

走到台灣雲林縣北港鎮的朝天宮繞境進香 俗稱大甲媽回娘家

由於文化的發展在台灣越來越精緻且多元快速的展開


所以大甲媽回娘家的活動幾乎成為台灣每年最大的民間活動

近年來每次活動參與人數均高達2百萬人以上

且歷年來參與人數還在不斷持續增加中

繞境進香的路線如圖所示

這是從台中縣大甲鎮到嘉義縣新港鄉奉天宮的路線圖

奇怪??真奇怪??

不是要繞境進香到雲林縣北港鎮的朝天宮嗎?

(圖片來源: http://chin6278.pixnet.net/blog/post/25786240)

怎麼跑到嘉義縣新港鄉的奉天宮呢?

(圖片來源:http://tw.tranews.com/)

這兩處距離僅5公里怎麼停在新港就不走了??

這道理就值得玩味了

一兩百年下來 , 繞境進香是由信徒飲水思源的善良純樸本性所驅使地一種

自發性的行為

但台灣在經歷1970年代經濟大幅成長後有些事情變得 勢利了

北港的朝天宮希望信徒添香油錢

新港的奉天宮卻到處籌錢要建一棟香客可以歇腳的大樓

(圖片來源: http://www.ttvs.cy.edu.tw/kcc/kcc57/)

(圖片來源:http://blog.udn.com/adin9119/2614425)

信徒看在眼裡

1980年開始許多信徒走到新港後就不再前進

雖然僅僅5公里 , 但是信徒選擇願意付出不計較利益的一方

這種現象對繞境進香的主辦單位造成兩難且造成內部意見分歧瀕臨分裂的局面

最後於1987年大甲鎮鎮瀾宮到福建湄州祖廟請示後改往新港鄉奉天宮進香

此後 認同者眾 規模越來越大 迄今成為台灣每年最大的民間文化活動之一

以上僅希望司馬庄家廟能凝聚族人向心力

之後全國各地的家廟陸續建立

最後在河南的老家鄉建立起祖廟

讓族人有所皈依  是幸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9: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終於能趕在4/2司馬庄家廟破土時傳上相片
发表于 2010-5-22 18: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双羊店
         张其胜


盐业市场兴衰记
  明朝初年,双羊店立村之后,逐渐成了盐业市场集散地。清朝年间盐业市场高峰时,大街和前街盐商店铺林立,招牌鳞次栉比。每逢大集,南来北往的盐商、商贩,人抬肩挑,马驮车运,车水马龙,交易红红火火。盐业市场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人口流动和文化发展。双羊店知名度很高,明清时期方圆百公里群众家喻户晓。但是,1940年日军占领双羊店后,盐业市场由于日军疯狂掠夺和杂牌汉奸队伍的欺诈,强买强卖,敲诈勒索很快衰败,到1945年底有市无盐,从此历经近500年的双羊店盐业市场退出经济舞台。
  盐,化学名称氯化钠(Nacl),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必需品,它具有调节人体水分均衡和分布,维持体液平衡的作用。自夏朝东夷人“煮海为盐”发现盐后,历代朝廷对盐管理非常严格。据史册记载,春秋时期,齐相管仲首创盐法,规定盐由官民兼销,以官为主。宋代之后,盐纳入国家严格控制,生产有官制,民制两种,销售以商运、商销为主。元朝盐务政令,统归户部,具体办法是,生产有民制,岁有定额,纳入官收办课,官给工本。在盐务管理上,设山东都转运盐使司,委任运盐正使(三品)、副使运制(五品)、经历、照磨等官,具体负责运盐销售之事。至元十九年(1282年),山东设滨乐、胶莱、莒、密四处运盐使,至此,莒县、诸城商人正式从北海(渤海)运盐。明朝盐务管理基本沿用元朝管理办法,明洪武三年(1730年),政府实行“开中法”,出榜招商,鼓励商人输粮于边区和遭受洪涝、旱灾地区及军营,政府按商人缴纳的粮食种类和数量发给盐引证(引为计量单位,明朝时期一引的数量不同,清朝分大引和小引,大引600斤,小引300斤,道光年间又将大引分为三引,每引200斤),商人持盐引证到产盐区北海领盐,然后在规定地区销售。
  双羊店村位于高密西部,距城区44华里。明朝初年,从南海到北海有一条官道从村中穿过。当时,莒县、诸城商人到北海领取食盐运销必须走双羊店村,他们从家中启程到北海走到双羊店时正好天黑,从北海返回走到双羊店也刚好天黑,从此,南来北往的莒、诸两县盐商住宿于双羊店。有一年夏天,莒县一位盐商从家中走到双羊店突发疾病,连续几天不见好转,商人眼见领盐期限已到,非常着急。于姓店家看在眼里,便对盐商说:“如果愿意,店家愿意帮助运盐。”盐商非常感激,盐运回后,为了感谢救命和帮助之恩,将运回盐的一半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于姓店家,店家得到盐后怕朝廷盘查,秘密出售给了周围村庄群众,获利颇丰。事情就是这样,一旦开了头,必然有人效仿,开设住宿店铺的其他几家铺商,见于姓店家发了盐财,也以各种理由向过路盐商购买盐私售,久而久之,双羊店成了私盐销售点,私盐市场逐渐建立起来。到了明朝正统年间,村中每逢大集买卖盐的百姓达上百人,成了私盐销售集散地。
  明朝万历年间,由于官商勾结,政府制定的盐务“开中法”遭到破坏,朝廷又推行了疏销积引,“创引纲法”,将各商所领盐引为十纲,编成纲册,每年以一纲引积引,九纲引新引,从此官不收盐,商人与盐户直接交易,收买运盐权全部归纲商,政府制定各商固定销岸,并得以世袭其业,专擅盐利。新政策的实施对双羊店私盐市场发展起到了限制作用。
  明朝末年,时局混乱,国势阽危,盐业市场管理日趋松懈,盐商不再按政府规定买卖,为了逃避税收,在运盐销售过程中,除少部分运到规定地点销售外,大部分将盐放在双羊店私盐市场出售。有的盐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与官员勾结,到私制盐点购销,所购之盐全部在双羊店私盐市场销售。由于改变了盐的销售地点,缩短了运销盐距离,加快了周转,人手不够,就聘请双羊店村群众帮助运盐,为了及时将盐销售,并在村中设立盐铺。平度、昌邑、掖县靠近北海的群众,见贩盐获利丰厚,也加入了往双羊店贩运盐的队伍,并且,也在村中设立盐铺,于是,双羊店盐业市场迅速膨胀起来。据传,清顺治初年,双羊店盐铺达30余家,运盐大小车辆80余辆,骡马牲口60余匹,从业人员100余人。盐业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人口的聚集居住,双羊店由明朝初年的4户人家发展到80余户(不包括外地经商者),人口达400余人。同时,其它商业也发展起来,如油坊、茶馆、饭馆、当铺、绸缎庄等等,一派繁荣景象。盐业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影响了江苏、安徽两淮盐业市场,具有商业头脑的两淮盐商,尤其是徽商经过考察认为双羊店靠近北海,盐业市场很有商机,也加入了在双羊店开盐铺的队伍,顿时双羊店盐业市场名声鹊起。
  康熙初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双羊店盐业市场管理,莱州府直接将双羊店盐业市场纳入州府管理,并在双羊店设税务官,统一计量工具,设官斗(斗上刻制官府标号)、官秤(秤上设官府编号),盐买卖一律用官府计量工具,违者处罚。由此,双羊店私盐市场正式纳入朝廷正规交易市场。
  雍正八年(1730年),清朝政府进行盐业市场改革,革除盐商专营权,扩大山东东岸18县销售,听民运票,自行运销,商家、群众纷纷加入经营,到乾隆年间,在双羊店开盐铺的徽、莒县、诸城、日照、郯城、临沂、昌邑、平度等和本地盐商达上百家,前街和大街两旁,一溜两行,盐店招牌争相显摆。平日里交易的盐商进进出出,大集盐业交易更是红红火火。据说,在乾隆末年村中盐商大小车辆近300辆,运盐的骡马牲口200余匹,从业人员达400余人,尤其是到了年底,贩销运盐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嘉庆年间受盐业市场影响,村中不包括外地商家,常住人口发展200余户,人口千余人。各种商业、学校、诊所、杂耍、旅游景点门类齐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但是,到了道光年间,枭商污吏狼狈为奸,官盐日贵,私盐缉查甚严,引盐臃滞,私盐罚短,盐业萧条,双羊店盐业市场受其影响也日渐衰落,盐商逐渐关门停业,到光绪年间上百家盐店只剩下10余家,贩运大小车辆降为30余辆,外地盐商基本都回归故里。
  清朝末年,清政府衰败,局势动荡,军阀混战,各自为政,盐业市场处于无政府管理状态,本地盐商见此时是贩运盐的大好时机,于是,又组织队伍到北海贩运销盐。1931年5月30日,国民政府通过《盐法》,实行盐场征税,盐商自由交易,平度、昌邑、掖县、莒县、诸城、日照、临沂等盐商又重新恢复贩运销盐,并且双羊店村和周围群众也加入了贩运买卖行列,盐业市场又重新兴隆起来。根据老人回忆,上世纪三十年代双羊店盐铺铺面200余家,大小运盐车辆400余辆,运盐骡马牲口300余匹。400余米长的大街和前街两边盐店相排,高矮不齐,长短不一,字幅大小不同的盐店招牌迎风斗雨耸立门楣。白天盐业交易非常繁忙,夜间交易灯火辉煌。买卖盐的商人、群众,你来我往,买卖场面非常红火,冷清了几十年的盐业市场又重新火了起来。可是,好景不长,1940年1月,日军占领双羊店,在汉奸李玉亭部的胁从下,疯狂掠夺食盐,敲诈勒索盐商和群众,霸占市场,并且,为了修炮楼,强拆商人盐店木料和群众民房200余间,将盐业市场搞得无法经营。1941年1月,日军还派飞机炸毁双羊店村民房500余间,好端端的一个盐业市场,在日军的铁蹄蹂躏之下彻底垮掉,从此,双羊店历经明清两代和民国的盐业市场成为历史。
  
  双羊店也有文昌阁
  
  双羊店文昌阁位于阚家镇双羊店村中心街西端十字路口,建于明朝(相传宣德年间),座西朝东,阁体为两层台式建筑。康熙七年、乾隆四年、光绪十七年、1931年四次进行维修。明清时期,文昌阁是高密西乡潍河两岸学子学习、求升和群众祈求神灵保佑平安祭祀场所。1946年,双羊店村解放,区干部发动群众,破除迷信,将文昌、魁星、状元和两位童子的神像掀入村盐市湾。清末民初,文昌阁为私塾学堂。1966年将马万东、刘士忠等烈士移于文昌阁,改为“烈士纪念祠”。1968年春天文昌阁拆除,如今,仅剩最后一次维修时所立的一块石碑。(见右下图)
  双羊店文昌阁历史悠久,在潍河两岸闻名遐迩。阁体建筑在花岗岩石砌成的高1.2米,长近20米,宽约16米平台上,平台四面有8个龙头吐水。阁高约21米,长13米,宽10米。一楼地基为灰色青石,正门两边各有6块高0.8米,宽0.6米青石护基。一楼墙体青砖砌成,墙体厚约0.5米。正门如宫门,每扇门有36个圆形大钉,两扇大窗,花格上镶有牡丹等图案。楼内有直径0.4米明柱8根,上面都刻有文字。二楼为木质结构。顺着楼梯登上二楼,正面回廊外沿设有观景台,台前有高约1.3米青砖围栏。四面墙体、窗户、大门全是木质结构。南、北窗是圆形花格窗。四角有直径0.4米明柱4根。地面为木质地板。一二层屋檐起翘,檐下斗拱重叠,宛如云朵,屋梁绘有花、鸟、虫、草、兽和人物,体态各异,色彩艳丽,造型优美生动。屋顶起双脊,屋脊两边有长约15米,宽约0.3米,深0.25米铅制水沟槽两条,每逢下雨,雨水流入沟槽分流而下,月光下宛如两条玉带。一二层屋角,飞檐翘角,屋脊和翼角都装饰有龙头套兽。屋顶盖有黑青色小瓦。整个建筑设计巧妙、造型独特,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
  文昌阁二楼大殿,供奉着文昌、魁星、状元和两位童子五神。文昌神坐于大殿正中,前有两个童子,魁星神在右,状元神在左,分别立于文昌神两边。文昌神国字脸,浓眉大眼,方耳宽嘴,头戴汉朝黄冠,身穿黄袍,两眼目视天下。两位童子,左边一个手拿书卷,右边一个手持文昌大印。魁星神,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右手握一管朱笔,左手持一墨斗,右脚踩着鳌头,左脚倒踢,呈北斗星状。状元神,头戴官帽,身穿官服,学士风度,英俊潇洒。神前摆有供桌,平日里祭祀的信男信女较少,每月初一、十五则祭祀群众络绎不绝,香火缭绕。
  相传,建文昌阁的目的是对文昌帝君才华和掌世间之乡举里选、封赠奏予的敬仰,祈求文昌神保佑一方学子顺利出甲。据《明史》之《礼志》记载,文昌帝君名叫张亚子,居住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生于晋代,非常孝顺父母,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为了纪念他,后人在梓潼七曲山建祠。唐朝安禄山叛乱,唐玄宗避难于蜀,途经七曲山,有感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左丞相。唐朝末年,唐僖宗也避乱于蜀,加封张亚子为“济顺王”。之后,宋朝对张亚子也多有敕封。到了元朝,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仁宗皇帝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至此,张亚子才被寇以文昌帝君之名。朝廷在对张亚子大加敕封之时,道家出于政治需要也对张亚子大肆加捧,说:“张亚子乃文昌星历七十三世化生”,并吁,玉皇大帝降旨:文昌星官张亚子奉玉帝之命,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藉。为了使张亚子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昌帝君,道家采取“天启”、“神谕”、“降笔”学说,为张亚子造数千万字的经诰文章,把张亚子包装成与孔子齐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造成了社会认为北有孔圣人,南有文昌帝君的事实。兴建文昌阁,供奉文昌神兴起于元朝,清朝推崇达到高峰,遍布全国各地。
  每年农历二月初三,是双羊店祭祀文昌神大典的日子。这天,潍河两岸学子和老师,云集于文昌阁,在教谕官员的主持下,大搞祭祀礼仪,场面十分壮观隆重。文昌、魁星、状元三神面前供桌上摆放着各种果品及牛头、羊、猪和绸缎一批,上午9时,祭祀庆典开始,首先,钟声响起,而后乐队奏丕平之曲,然后执礼官引导教渝、教授等官员上楼,按职务顺序在文昌神面前排开,教谕点燃高香,宣读祭词,完毕后行三拜九叩大礼,奏蔚平之曲。祭典结束,各位学子、老师在教渝的主持下,出诗答对赛文章,场面非常热闹。年年如此,是潍河两岸一大风景。
  在双羊店村建文昌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当年,北京建文昌阁派官员到徽州征集图纸,农历六月,官员返回北京走到双羊店时,遇上连续十多天大雨。一天,官员与当地乡绅、商贾谈起科举之事,乡绅说:“自汉朝出了个郑康成之后,此地,再无出过有学问和当大官的。”官员说“当地经济发达,政通人和,为何不建文昌阁?”。商贾附和:“有钱,没有图纸啊”。说来也巧合,官员回到京城发现征集建文昌阁的图纸丢失,旋即按原路返回寻找,到了双羊店找到了图纸,但是,村内乡绅、商贾死活不让官员将图纸带走,官员开始不答应,后经请示朝廷工部同意,文昌阁图纸留了下来。为了将文昌阁建好,该官员还亲自帮助在村内选址,并从徽州和北京聘请高级工匠师帮助施工建筑,整个建筑历时近两年。另一种说法,元朝末年,商贾从北海(渤海)贩运食盐往日照、胶南、诸城等地,走到双羊店天黑,便在这里吃饭、住宿、喂马,久而久之,双羊店逐渐成了盐业集散地。到了明朝宣德年间,盐业发展,商铺云集,生意十分兴隆,成了山东东部最大的盐业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百姓对文化需求增高,于是,村里筹集资金建了文昌阁。传说对否无考,但文昌阁在双羊店村成为一大人文景观却是事实。
  文昌阁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曾几经修缮,其精湛的建筑工艺,高超的雕塑绘画艺术使潍河两岸人民长久难忘。
  
  两处关帝庙的由来
  
  双羊店村“文化大革命”以前有两处关帝庙。一处位于村大街西头十字路口文昌阁后,另一处位于村大街东头十字路口。西关帝庙、文昌阁、东关帝庙三处古建筑在东西一条轴线上,两处关帝庙相距约500米。西关帝庙建于明朝(相传正统年间),东关帝庙建于清朝(相传雍正年间)。西关帝庙建筑气势宏伟,艺术精湛,俗称大庙,东关帝庙较小,俗称小庙。1958年春天,上级号召大办教育,村将西关帝庙改为学校,关公、关平、周仓三位神像被群众掀入村西大湾。两处关帝庙在“文化大革命”中,以破四旧,立四新先后拆除,如今,遗址荡然无存。
  双羊店西关帝庙大殿三间,座西朝东,建筑在0.8米高的平台上。该庙长12余米,宽10余米,高约9米。青石砌基,基高1米,墙体厚0.45米,青砖到项。墙体四角各有一块高1米、宽0.5米花岗岩石站基角。门窗全是木质结构。屋檐下作抖拱。庙门上方嵌一块木刻匾,关帝庙三个大字遒劲醒目。殿内横梁雕虫画鸟,施彩绘。大殿正面塑有关公座像,正襟危坐,高约3米,头戴绿色头盔,两耳垂白飘带和黄丝穗,长脸盘,卧蚕眉,丹凤眼,脸红如重枣,身穿绿色蟒袍,脚穿白厚底战靴,脚踩卧虎头,右手拿《春秋》,左手捋长飘美髯,两眼目视前方,仪态威严勇武。关公身后侍立关平、周仓,关平立左侧,周仓立右侧。关平国字脸,白脸堂,头戴三缨铠帽,身穿战袍,右手握印,左手按剑。周仓头戴独缨头盔,身穿铠甲,脚蹬薄底战靴。圆脸,赤面黑须,二目圆睁,左手持青龙偃月刀,右手扶腰中宝剑。三位神像前摆有供桌和香炉。关公头顶上方嵌蓝底金字额匾,上书“忠义千秋”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殿内四壁绘有关公生平彩绘壁画:“桃园三结义”、“刀挑红袍”、“华容挡曹”、“单刀赴会”等等,比例匀称,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画工十分精致。
  双羊店东关帝庙,面阔一间,座东朝西,建筑在0.4米高的平台上。庙成正方形,长5米,高7米。青石砌石基0.8米,青砖到顶。门窗为木质结构。屋梁绘彩画,庙门上方嵌木匾一块,关帝庙三个大字浑厚有力。殿内塑关公、关平、周仓三位神像,形象同西关帝庙。殿内四壁嵌有黑青色石板,刻有三国刘备、曹操、孙权、张飞、赵云等20余个人物。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梁(今山西运城市常平村)人。东汉末年,他与刘备、张飞结义起兵共建蜀汉大业。官拜前将军,封汉寿侯,被孙权所杀,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初七日,享年五十九岁。
  崇尚关羽起于宋朝。据《广见录》记载,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河东解州盐池水消失,课税难完。宋真宗派吕夷简到解池去祭祀,夜里,吕夷简梦见一位神人,身着戎衣,怒言天帝命己主管盐池,宋朝皇帝在这里立了轩辕祠,轩辕是我的仇人,我为此绝了池水,如果不拆毁轩辕祠,今后将祸患无穷。吕夷简将梦见的故事上凑皇帝,宋真宗问大臣王若钦,他说:“邪神蚩尤作祟,信州龙虎山张天师能治尤,自古忠烈之士殁而之神,蜀将军关羽忠而勇,陛下祷而召之,以讨尤,必有阴助。”于是,张天师焚化符录,祷而召神,一会儿,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自天而降朝拜于殿庭上,张天师遂向关羽宣谕圣旨:“尤为妖如此,今天子欲命将军为民除害,如何?”关羽回答:“臣敢不奉诏?”过了一会儿,河东解州盐池上空,雷电交加,风雨密布,金戈铁马之声响彻云霄,盐池水涨满。为了感谢关羽,皇上立刻派人到盐池致祭,且命有司修葺祠宇,岁时奉祭。事实上干旱、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宋真宗利用自然现象的巧合,好道教,编造故事愚弄黎民百姓。宋徽宗为了将关羽塑造成英雄之神,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宣和五年(1123年)又敕封义勇武安王。道教见朝廷对道教思想非常虔诚,出于政治利益,将关羽奉为忠义的化身,治病除灾,驱邪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关羽地位变得越来越高。明朝万历皇帝,对道教近于痴迷,对关羽大加敕封,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十月,举行隆重仪式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并赐九旒珍珠冠一顶,玉带一条,四蟠龙袍一件,黄旗一面。此后,民间百姓正式称关羽为关圣帝君。清朝政府出于统治目的,对关羽也大力宣扬,标榜关羽是“万世人极”,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并号召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至此,武圣关公庙数量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
  据老人传说,双羊店建两处关帝庙与村中盐业市场有关。明清时期,双羊店盐业市场是山东东部最大的盐业集散地,市场交易十分红火,村民和商人认为,市场买卖兴隆和关公保佑有关,于是,每年初一、十五都必至关庙上香求神,由于人多势众关庙拥挤不堪,经常发生事故,为此,村民又建了第二处关帝庙。但是,还有一种传说,建两处关帝庙与不法奸商有关。盐业买卖交易中,有些不法盐商缺斤短两,出现矛盾时没有说理的地方,于是,就在关帝庙左前方20米处设置了一个标准石斗,遇到不公,双方可用石斗重新计量,如果缺斤短两,卖方除向买方追加所缺数量外,还要到关公面前下跪承认错误,并立誓永不再犯。由于当时盐业市场很大,纠纷层出不穷,一个石斗不能满足商家公平交易,村里就修建了第二处关帝庙,并在关庙右前方15米地方也设立了一个石斗,以方便商人买卖。双羊店百姓除崇尚关公道德品质,祈求关公保佑平安幸福外,很重要还是要求商贾谈生意、做买卖要重义气守信用。
  双羊店关帝庙,香火鼎盛,潍河两岸和四面八方朝拜香客,每月初一、十五人山人海,络绎不绝,特别是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诞日,朝拜许愿游人、香客多达上万人,热闹非凡,场面极为壮观,是高密西乡一大风景。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20: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駿傑 于 2010-6-12 07:16 PM 编辑

感謝老五兄引述關於雙羊鎮的資料
圖與文中描述了許多事物
但...有些事可能要釐清一下
由於前述文章內容頗多故待小弟分批說明
先由圖說起
那口水井不管是多大的旱災
供水不曾斷過
那口井救活過很多人
所以繪圖者必定對那口井印象深刻
那口井位於西大門西北角
另外
現今雙羊鎮的十字路口是截彎取直的十字路口
以前的十字路口因為要繞路閃過 "玉皇宮"
所以南北與東西均不在同一條直線上
另外日軍摧毀了3/4的雙羊鎮建築與鹽市買賣一事
下回向各位宗親說明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19: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雙羊鎮東邊有戶姓張的大戶商家
搭起了長長一排的大棚子
從早到晚各地商賈在棚子下吃飯洽商絡繹不絕
民國初期時日軍就佔領了山東
但由於雙羊鎮地處重要交通樞紐且走私通道四通八達
所以許多抗日游擊隊等...部隊
也利用此處走私一些軍火糧食及民生必需品
日軍利用二鬼子強佔市場擾亂商業秩序
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壓抑抗日活動
最後抗日部隊被迫於雙羊鎮與日軍對峙
由於抗日部隊利用小路捷徑行蹤不定
造成日軍不小損傷
最後日軍下重手將雙羊鎮東半邊的房宅民舍摧毀殆盡
而東邊張姓商家也不知逃到哪裡
整個雙羊鎮只剩西北邊的建築群未受損傷.....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21: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而這一次的戰役將雙羊鎮東半部摧毀的場景
就如同廣島遭原子彈轟炸後的城市廢墟般令人觸目心驚
在雙羊鎮西北邊地勢較高
所以向東南望去就如上述光景
為何西北邊的古建築群未受波及?
眾說分云
比較可信的說法是
日軍確實拿不下此處所以一不做二不休欲將此地夷為平地
游擊隊為留爾後可用之地而撤退
此一說法可能較為正確

雙羊鎮有一鹽市
鹽市旁為文閣宮(文昌閣)及一個池塘(當地人稱"湾")
當日軍實施禁運措施時
還是有鹽業交易
不過那時的鹽是紫色的鹽塊
這倒新鮮了
怎來的紫色鹽塊?
原來山東古代是沼澤與叢林
雙羊鎮西大門於地勢較高且有泉水之處設府
而週邊原是地勢低漥的沼澤地
所以若向地下挖井挖深一點地底下的水是鹹的
所以煮出來的鹽含有大量礦物質及鹵素
所以是紫色的
這是當時日軍禁運時期鹽市所賣的鹽令人稱奇的景象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19: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雙羊鎮的廟寺不少
有拜玉皇大帝的有拜文昌君的也有拜關帝君的...
最近家裡有晚輩要參加考試
在台灣很多人會在考前到孔子廟拜一下
但長輩的卻說拜姓孔的幹啥!
要拜就要拜祖先
說的也是
當年于家與孔家都屬貴族
只不過孔家願教平民百姓識字(古代只有貴族才能學習及識字)
而出了一位孔夫子
我于家拜他做啥?
話題再拉回雙羊鎮的廟
很奇怪的事
一個鎮怎會有兩個關帝君廟?
凡拜關公者均以 "義" 字為圭臬
也就是在關帝君廟前招募義軍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了
而在山東的義軍曾因故分裂過
所以雙羊鎮有兩個武帝君廟
袁世凱欲稱帝時
就曾想於此招募軍隊
所以雙羊鎮不僅僅是個鹽市
它還是該地區招募軍隊最佳之地
所以義軍發源於此
如清末的 "義和團" 便發源於此......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9: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原本想朔祖尋根
而來到咱家論壇
沒想到各位宗親不棄嫌
讓小弟有發揮的空間
感謝各位宗親的支持
小弟會陸續的將片段的記憶
整理後向各位宗親報告
請各位宗親拭目以待
发表于 2010-6-3 13: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晓 于 2010-6-3 01:40 PM 编辑

天下于姓本同源,大陆台湾亲相连!

华夏血脉根不变,共创辉煌久长远!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5: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曉宗親說的是
華夏血脈不管是古代或現今
不管是大陸或台灣
"根"是不會變的
不管世局如何?
畢竟
血濃於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