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5-22 18: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双羊店
张其胜
盐业市场兴衰记
明朝初年,双羊店立村之后,逐渐成了盐业市场集散地。清朝年间盐业市场高峰时,大街和前街盐商店铺林立,招牌鳞次栉比。每逢大集,南来北往的盐商、商贩,人抬肩挑,马驮车运,车水马龙,交易红红火火。盐业市场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人口流动和文化发展。双羊店知名度很高,明清时期方圆百公里群众家喻户晓。但是,1940年日军占领双羊店后,盐业市场由于日军疯狂掠夺和杂牌汉奸队伍的欺诈,强买强卖,敲诈勒索很快衰败,到1945年底有市无盐,从此历经近500年的双羊店盐业市场退出经济舞台。
盐,化学名称氯化钠(Nacl),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必需品,它具有调节人体水分均衡和分布,维持体液平衡的作用。自夏朝东夷人“煮海为盐”发现盐后,历代朝廷对盐管理非常严格。据史册记载,春秋时期,齐相管仲首创盐法,规定盐由官民兼销,以官为主。宋代之后,盐纳入国家严格控制,生产有官制,民制两种,销售以商运、商销为主。元朝盐务政令,统归户部,具体办法是,生产有民制,岁有定额,纳入官收办课,官给工本。在盐务管理上,设山东都转运盐使司,委任运盐正使(三品)、副使运制(五品)、经历、照磨等官,具体负责运盐销售之事。至元十九年(1282年),山东设滨乐、胶莱、莒、密四处运盐使,至此,莒县、诸城商人正式从北海(渤海)运盐。明朝盐务管理基本沿用元朝管理办法,明洪武三年(1730年),政府实行“开中法”,出榜招商,鼓励商人输粮于边区和遭受洪涝、旱灾地区及军营,政府按商人缴纳的粮食种类和数量发给盐引证(引为计量单位,明朝时期一引的数量不同,清朝分大引和小引,大引600斤,小引300斤,道光年间又将大引分为三引,每引200斤),商人持盐引证到产盐区北海领盐,然后在规定地区销售。
双羊店村位于高密西部,距城区44华里。明朝初年,从南海到北海有一条官道从村中穿过。当时,莒县、诸城商人到北海领取食盐运销必须走双羊店村,他们从家中启程到北海走到双羊店时正好天黑,从北海返回走到双羊店也刚好天黑,从此,南来北往的莒、诸两县盐商住宿于双羊店。有一年夏天,莒县一位盐商从家中走到双羊店突发疾病,连续几天不见好转,商人眼见领盐期限已到,非常着急。于姓店家看在眼里,便对盐商说:“如果愿意,店家愿意帮助运盐。”盐商非常感激,盐运回后,为了感谢救命和帮助之恩,将运回盐的一半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于姓店家,店家得到盐后怕朝廷盘查,秘密出售给了周围村庄群众,获利颇丰。事情就是这样,一旦开了头,必然有人效仿,开设住宿店铺的其他几家铺商,见于姓店家发了盐财,也以各种理由向过路盐商购买盐私售,久而久之,双羊店成了私盐销售点,私盐市场逐渐建立起来。到了明朝正统年间,村中每逢大集买卖盐的百姓达上百人,成了私盐销售集散地。
明朝万历年间,由于官商勾结,政府制定的盐务“开中法”遭到破坏,朝廷又推行了疏销积引,“创引纲法”,将各商所领盐引为十纲,编成纲册,每年以一纲引积引,九纲引新引,从此官不收盐,商人与盐户直接交易,收买运盐权全部归纲商,政府制定各商固定销岸,并得以世袭其业,专擅盐利。新政策的实施对双羊店私盐市场发展起到了限制作用。
明朝末年,时局混乱,国势阽危,盐业市场管理日趋松懈,盐商不再按政府规定买卖,为了逃避税收,在运盐销售过程中,除少部分运到规定地点销售外,大部分将盐放在双羊店私盐市场出售。有的盐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与官员勾结,到私制盐点购销,所购之盐全部在双羊店私盐市场销售。由于改变了盐的销售地点,缩短了运销盐距离,加快了周转,人手不够,就聘请双羊店村群众帮助运盐,为了及时将盐销售,并在村中设立盐铺。平度、昌邑、掖县靠近北海的群众,见贩盐获利丰厚,也加入了往双羊店贩运盐的队伍,并且,也在村中设立盐铺,于是,双羊店盐业市场迅速膨胀起来。据传,清顺治初年,双羊店盐铺达30余家,运盐大小车辆80余辆,骡马牲口60余匹,从业人员100余人。盐业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人口的聚集居住,双羊店由明朝初年的4户人家发展到80余户(不包括外地经商者),人口达400余人。同时,其它商业也发展起来,如油坊、茶馆、饭馆、当铺、绸缎庄等等,一派繁荣景象。盐业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影响了江苏、安徽两淮盐业市场,具有商业头脑的两淮盐商,尤其是徽商经过考察认为双羊店靠近北海,盐业市场很有商机,也加入了在双羊店开盐铺的队伍,顿时双羊店盐业市场名声鹊起。
康熙初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双羊店盐业市场管理,莱州府直接将双羊店盐业市场纳入州府管理,并在双羊店设税务官,统一计量工具,设官斗(斗上刻制官府标号)、官秤(秤上设官府编号),盐买卖一律用官府计量工具,违者处罚。由此,双羊店私盐市场正式纳入朝廷正规交易市场。
雍正八年(1730年),清朝政府进行盐业市场改革,革除盐商专营权,扩大山东东岸18县销售,听民运票,自行运销,商家、群众纷纷加入经营,到乾隆年间,在双羊店开盐铺的徽、莒县、诸城、日照、郯城、临沂、昌邑、平度等和本地盐商达上百家,前街和大街两旁,一溜两行,盐店招牌争相显摆。平日里交易的盐商进进出出,大集盐业交易更是红红火火。据说,在乾隆末年村中盐商大小车辆近300辆,运盐的骡马牲口200余匹,从业人员达400余人,尤其是到了年底,贩销运盐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嘉庆年间受盐业市场影响,村中不包括外地商家,常住人口发展200余户,人口千余人。各种商业、学校、诊所、杂耍、旅游景点门类齐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但是,到了道光年间,枭商污吏狼狈为奸,官盐日贵,私盐缉查甚严,引盐臃滞,私盐罚短,盐业萧条,双羊店盐业市场受其影响也日渐衰落,盐商逐渐关门停业,到光绪年间上百家盐店只剩下10余家,贩运大小车辆降为30余辆,外地盐商基本都回归故里。
清朝末年,清政府衰败,局势动荡,军阀混战,各自为政,盐业市场处于无政府管理状态,本地盐商见此时是贩运盐的大好时机,于是,又组织队伍到北海贩运销盐。1931年5月30日,国民政府通过《盐法》,实行盐场征税,盐商自由交易,平度、昌邑、掖县、莒县、诸城、日照、临沂等盐商又重新恢复贩运销盐,并且双羊店村和周围群众也加入了贩运买卖行列,盐业市场又重新兴隆起来。根据老人回忆,上世纪三十年代双羊店盐铺铺面200余家,大小运盐车辆400余辆,运盐骡马牲口300余匹。400余米长的大街和前街两边盐店相排,高矮不齐,长短不一,字幅大小不同的盐店招牌迎风斗雨耸立门楣。白天盐业交易非常繁忙,夜间交易灯火辉煌。买卖盐的商人、群众,你来我往,买卖场面非常红火,冷清了几十年的盐业市场又重新火了起来。可是,好景不长,1940年1月,日军占领双羊店,在汉奸李玉亭部的胁从下,疯狂掠夺食盐,敲诈勒索盐商和群众,霸占市场,并且,为了修炮楼,强拆商人盐店木料和群众民房200余间,将盐业市场搞得无法经营。1941年1月,日军还派飞机炸毁双羊店村民房500余间,好端端的一个盐业市场,在日军的铁蹄蹂躏之下彻底垮掉,从此,双羊店历经明清两代和民国的盐业市场成为历史。
双羊店也有文昌阁
双羊店文昌阁位于阚家镇双羊店村中心街西端十字路口,建于明朝(相传宣德年间),座西朝东,阁体为两层台式建筑。康熙七年、乾隆四年、光绪十七年、1931年四次进行维修。明清时期,文昌阁是高密西乡潍河两岸学子学习、求升和群众祈求神灵保佑平安祭祀场所。1946年,双羊店村解放,区干部发动群众,破除迷信,将文昌、魁星、状元和两位童子的神像掀入村盐市湾。清末民初,文昌阁为私塾学堂。1966年将马万东、刘士忠等烈士移于文昌阁,改为“烈士纪念祠”。1968年春天文昌阁拆除,如今,仅剩最后一次维修时所立的一块石碑。(见右下图)
双羊店文昌阁历史悠久,在潍河两岸闻名遐迩。阁体建筑在花岗岩石砌成的高1.2米,长近20米,宽约16米平台上,平台四面有8个龙头吐水。阁高约21米,长13米,宽10米。一楼地基为灰色青石,正门两边各有6块高0.8米,宽0.6米青石护基。一楼墙体青砖砌成,墙体厚约0.5米。正门如宫门,每扇门有36个圆形大钉,两扇大窗,花格上镶有牡丹等图案。楼内有直径0.4米明柱8根,上面都刻有文字。二楼为木质结构。顺着楼梯登上二楼,正面回廊外沿设有观景台,台前有高约1.3米青砖围栏。四面墙体、窗户、大门全是木质结构。南、北窗是圆形花格窗。四角有直径0.4米明柱4根。地面为木质地板。一二层屋檐起翘,檐下斗拱重叠,宛如云朵,屋梁绘有花、鸟、虫、草、兽和人物,体态各异,色彩艳丽,造型优美生动。屋顶起双脊,屋脊两边有长约15米,宽约0.3米,深0.25米铅制水沟槽两条,每逢下雨,雨水流入沟槽分流而下,月光下宛如两条玉带。一二层屋角,飞檐翘角,屋脊和翼角都装饰有龙头套兽。屋顶盖有黑青色小瓦。整个建筑设计巧妙、造型独特,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
文昌阁二楼大殿,供奉着文昌、魁星、状元和两位童子五神。文昌神坐于大殿正中,前有两个童子,魁星神在右,状元神在左,分别立于文昌神两边。文昌神国字脸,浓眉大眼,方耳宽嘴,头戴汉朝黄冠,身穿黄袍,两眼目视天下。两位童子,左边一个手拿书卷,右边一个手持文昌大印。魁星神,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右手握一管朱笔,左手持一墨斗,右脚踩着鳌头,左脚倒踢,呈北斗星状。状元神,头戴官帽,身穿官服,学士风度,英俊潇洒。神前摆有供桌,平日里祭祀的信男信女较少,每月初一、十五则祭祀群众络绎不绝,香火缭绕。
相传,建文昌阁的目的是对文昌帝君才华和掌世间之乡举里选、封赠奏予的敬仰,祈求文昌神保佑一方学子顺利出甲。据《明史》之《礼志》记载,文昌帝君名叫张亚子,居住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生于晋代,非常孝顺父母,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为了纪念他,后人在梓潼七曲山建祠。唐朝安禄山叛乱,唐玄宗避难于蜀,途经七曲山,有感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左丞相。唐朝末年,唐僖宗也避乱于蜀,加封张亚子为“济顺王”。之后,宋朝对张亚子也多有敕封。到了元朝,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仁宗皇帝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至此,张亚子才被寇以文昌帝君之名。朝廷在对张亚子大加敕封之时,道家出于政治需要也对张亚子大肆加捧,说:“张亚子乃文昌星历七十三世化生”,并吁,玉皇大帝降旨:文昌星官张亚子奉玉帝之命,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藉。为了使张亚子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昌帝君,道家采取“天启”、“神谕”、“降笔”学说,为张亚子造数千万字的经诰文章,把张亚子包装成与孔子齐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造成了社会认为北有孔圣人,南有文昌帝君的事实。兴建文昌阁,供奉文昌神兴起于元朝,清朝推崇达到高峰,遍布全国各地。
每年农历二月初三,是双羊店祭祀文昌神大典的日子。这天,潍河两岸学子和老师,云集于文昌阁,在教谕官员的主持下,大搞祭祀礼仪,场面十分壮观隆重。文昌、魁星、状元三神面前供桌上摆放着各种果品及牛头、羊、猪和绸缎一批,上午9时,祭祀庆典开始,首先,钟声响起,而后乐队奏丕平之曲,然后执礼官引导教渝、教授等官员上楼,按职务顺序在文昌神面前排开,教谕点燃高香,宣读祭词,完毕后行三拜九叩大礼,奏蔚平之曲。祭典结束,各位学子、老师在教渝的主持下,出诗答对赛文章,场面非常热闹。年年如此,是潍河两岸一大风景。
在双羊店村建文昌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当年,北京建文昌阁派官员到徽州征集图纸,农历六月,官员返回北京走到双羊店时,遇上连续十多天大雨。一天,官员与当地乡绅、商贾谈起科举之事,乡绅说:“自汉朝出了个郑康成之后,此地,再无出过有学问和当大官的。”官员说“当地经济发达,政通人和,为何不建文昌阁?”。商贾附和:“有钱,没有图纸啊”。说来也巧合,官员回到京城发现征集建文昌阁的图纸丢失,旋即按原路返回寻找,到了双羊店找到了图纸,但是,村内乡绅、商贾死活不让官员将图纸带走,官员开始不答应,后经请示朝廷工部同意,文昌阁图纸留了下来。为了将文昌阁建好,该官员还亲自帮助在村内选址,并从徽州和北京聘请高级工匠师帮助施工建筑,整个建筑历时近两年。另一种说法,元朝末年,商贾从北海(渤海)贩运食盐往日照、胶南、诸城等地,走到双羊店天黑,便在这里吃饭、住宿、喂马,久而久之,双羊店逐渐成了盐业集散地。到了明朝宣德年间,盐业发展,商铺云集,生意十分兴隆,成了山东东部最大的盐业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百姓对文化需求增高,于是,村里筹集资金建了文昌阁。传说对否无考,但文昌阁在双羊店村成为一大人文景观却是事实。
文昌阁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曾几经修缮,其精湛的建筑工艺,高超的雕塑绘画艺术使潍河两岸人民长久难忘。
两处关帝庙的由来
双羊店村“文化大革命”以前有两处关帝庙。一处位于村大街西头十字路口文昌阁后,另一处位于村大街东头十字路口。西关帝庙、文昌阁、东关帝庙三处古建筑在东西一条轴线上,两处关帝庙相距约500米。西关帝庙建于明朝(相传正统年间),东关帝庙建于清朝(相传雍正年间)。西关帝庙建筑气势宏伟,艺术精湛,俗称大庙,东关帝庙较小,俗称小庙。1958年春天,上级号召大办教育,村将西关帝庙改为学校,关公、关平、周仓三位神像被群众掀入村西大湾。两处关帝庙在“文化大革命”中,以破四旧,立四新先后拆除,如今,遗址荡然无存。
双羊店西关帝庙大殿三间,座西朝东,建筑在0.8米高的平台上。该庙长12余米,宽10余米,高约9米。青石砌基,基高1米,墙体厚0.45米,青砖到项。墙体四角各有一块高1米、宽0.5米花岗岩石站基角。门窗全是木质结构。屋檐下作抖拱。庙门上方嵌一块木刻匾,关帝庙三个大字遒劲醒目。殿内横梁雕虫画鸟,施彩绘。大殿正面塑有关公座像,正襟危坐,高约3米,头戴绿色头盔,两耳垂白飘带和黄丝穗,长脸盘,卧蚕眉,丹凤眼,脸红如重枣,身穿绿色蟒袍,脚穿白厚底战靴,脚踩卧虎头,右手拿《春秋》,左手捋长飘美髯,两眼目视前方,仪态威严勇武。关公身后侍立关平、周仓,关平立左侧,周仓立右侧。关平国字脸,白脸堂,头戴三缨铠帽,身穿战袍,右手握印,左手按剑。周仓头戴独缨头盔,身穿铠甲,脚蹬薄底战靴。圆脸,赤面黑须,二目圆睁,左手持青龙偃月刀,右手扶腰中宝剑。三位神像前摆有供桌和香炉。关公头顶上方嵌蓝底金字额匾,上书“忠义千秋”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殿内四壁绘有关公生平彩绘壁画:“桃园三结义”、“刀挑红袍”、“华容挡曹”、“单刀赴会”等等,比例匀称,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画工十分精致。
双羊店东关帝庙,面阔一间,座东朝西,建筑在0.4米高的平台上。庙成正方形,长5米,高7米。青石砌石基0.8米,青砖到顶。门窗为木质结构。屋梁绘彩画,庙门上方嵌木匾一块,关帝庙三个大字浑厚有力。殿内塑关公、关平、周仓三位神像,形象同西关帝庙。殿内四壁嵌有黑青色石板,刻有三国刘备、曹操、孙权、张飞、赵云等20余个人物。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梁(今山西运城市常平村)人。东汉末年,他与刘备、张飞结义起兵共建蜀汉大业。官拜前将军,封汉寿侯,被孙权所杀,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初七日,享年五十九岁。
崇尚关羽起于宋朝。据《广见录》记载,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河东解州盐池水消失,课税难完。宋真宗派吕夷简到解池去祭祀,夜里,吕夷简梦见一位神人,身着戎衣,怒言天帝命己主管盐池,宋朝皇帝在这里立了轩辕祠,轩辕是我的仇人,我为此绝了池水,如果不拆毁轩辕祠,今后将祸患无穷。吕夷简将梦见的故事上凑皇帝,宋真宗问大臣王若钦,他说:“邪神蚩尤作祟,信州龙虎山张天师能治尤,自古忠烈之士殁而之神,蜀将军关羽忠而勇,陛下祷而召之,以讨尤,必有阴助。”于是,张天师焚化符录,祷而召神,一会儿,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自天而降朝拜于殿庭上,张天师遂向关羽宣谕圣旨:“尤为妖如此,今天子欲命将军为民除害,如何?”关羽回答:“臣敢不奉诏?”过了一会儿,河东解州盐池上空,雷电交加,风雨密布,金戈铁马之声响彻云霄,盐池水涨满。为了感谢关羽,皇上立刻派人到盐池致祭,且命有司修葺祠宇,岁时奉祭。事实上干旱、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宋真宗利用自然现象的巧合,好道教,编造故事愚弄黎民百姓。宋徽宗为了将关羽塑造成英雄之神,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宣和五年(1123年)又敕封义勇武安王。道教见朝廷对道教思想非常虔诚,出于政治利益,将关羽奉为忠义的化身,治病除灾,驱邪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关羽地位变得越来越高。明朝万历皇帝,对道教近于痴迷,对关羽大加敕封,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十月,举行隆重仪式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并赐九旒珍珠冠一顶,玉带一条,四蟠龙袍一件,黄旗一面。此后,民间百姓正式称关羽为关圣帝君。清朝政府出于统治目的,对关羽也大力宣扬,标榜关羽是“万世人极”,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并号召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至此,武圣关公庙数量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
据老人传说,双羊店建两处关帝庙与村中盐业市场有关。明清时期,双羊店盐业市场是山东东部最大的盐业集散地,市场交易十分红火,村民和商人认为,市场买卖兴隆和关公保佑有关,于是,每年初一、十五都必至关庙上香求神,由于人多势众关庙拥挤不堪,经常发生事故,为此,村民又建了第二处关帝庙。但是,还有一种传说,建两处关帝庙与不法奸商有关。盐业买卖交易中,有些不法盐商缺斤短两,出现矛盾时没有说理的地方,于是,就在关帝庙左前方20米处设置了一个标准石斗,遇到不公,双方可用石斗重新计量,如果缺斤短两,卖方除向买方追加所缺数量外,还要到关公面前下跪承认错误,并立誓永不再犯。由于当时盐业市场很大,纠纷层出不穷,一个石斗不能满足商家公平交易,村里就修建了第二处关帝庙,并在关庙右前方15米地方也设立了一个石斗,以方便商人买卖。双羊店百姓除崇尚关公道德品质,祈求关公保佑平安幸福外,很重要还是要求商贾谈生意、做买卖要重义气守信用。
双羊店关帝庙,香火鼎盛,潍河两岸和四面八方朝拜香客,每月初一、十五人山人海,络绎不绝,特别是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诞日,朝拜许愿游人、香客多达上万人,热闹非凡,场面极为壮观,是高密西乡一大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