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楼主: 于老五

于家大院荟粹

112
回复
3118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8 21: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视频做的挺有意思!老五这次天津大会之前就应该整一个出来的!
发表于 2011-1-22 15: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大水泊于氏家族世系图、于家大院的相关报道,看来于氏确是名门望族。我的先祖于华廷,自山东大水泊来到河北霸县胜芳村,私塾老师。天津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是其弟子,于氏男子多就读南开,毕业后出国的为数不少,当地称之“外国于”。女子多就读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教师居多。几代家人曾打算写家谱,目前老者已逝,不知下文如何。听说霸州将于氏牌匾(御笔)等文物陈列于当地文史馆,如有知情者请函告详情。
发表于 2011-2-11 08: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五啊,看来我们需要一个一个再把图片补充上来了,
发表于 2011-2-22 15: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贺州桂岭于氏围屋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双凤村有一座于姓围屋。这里是郭沫若夫人于立群(1916—1979)的家乡,现围屋居住着的都是于立群的亲戚。
: P& m0 P+ Z5 k$ o$ r0 S7 Q6 |       于氏围屋呈方型结构,当地人称为“四方营”,面积约100平方米,有三排房屋,每排约有三四户人家,中有两条小巷相连。同排房屋中户与户之间房间互通。屋内每户人家有一个天井,天井用小鹅卵石精心镶嵌成元宝等图案。围屋内住房大都是土木结构,土砖砌墙,房顶盖瓦。小巷道路用鹅卵石砌成。只有族人议事的宗祠是砖瓦结构。围屋主人为本地人,这与人们常说的围屋是客家人的“专利”的说法有所不同。和客家围屋相同的是,本地围屋也有门楼、炮楼、宗祠等建筑。于姓围屋有两个门楼,主门楼门楣大书“肆马家声”,两旁对联是“大兴肆马;丕振家声”,副门楼门楣上是“青州居”三字。$ c; N7 ~  A' T4 q4 s
6 @; B. v4 N5 s2 d) ?) |; b. Y& [5 k
       据尚居住围屋内的老人说,围屋已有130年的历史。老人们说,当年于氏先祖建立这座围屋,主要功用是御匪,现围屋老墙上还留有枪眼等军事性设施。围屋边上曾建有瞭望之用的剧高点炮楼,现已毁。如今围屋主人的后人大都已迁出围屋居住,只有两三户人家还住在围屋内,不少空余房屋作为杂物间使用,但围屋设施仍完好保存了下来。4 M3 O  k9 h" n4 g4 U# r' B8 g/ L
10050411155887.jpg
3 m+ |7 \& w- v% r! J
发表于 2011-4-24 21: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桂岭镇发现一处清代民居建筑群
  O2 L# l& a  Q2 R( X) M1 v2 u2009年桂岭镇政府随同贺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组在该镇善华村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调查时,新发现了一处始建于清代康乾年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民居文物群。
1 l; C' M1 i7 \# J& c7 k+ a+ u/ @1 Z这处清代民居群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所建,位于桂岭镇善华村田尾寨,距著名的明孝穆皇太后先茔仅300多米,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方圆面积有100余亩,有民居20多幢、大门楼4个,均为青砖蓝瓦的明清建筑风格。民居与民居之间,还有鹅卵石铺设的村间小道。在一户居民门楼上方,还发现了一块清朝同治皇帝钦命颁发的“柏节筠慈”牌匾。经过数百年风雨飘摇,这批古民居目前大都荒废无人居住,只有少数翻新过的民居里仍住有群众或圈养牲畜。此外,在民居群西面,发现有相连的古井6口,群众至今仍在使用;在民居群东北面,也发现有5个清代开挖的池塘。民居群周边茂林修竹,风光秀丽,让人仿佛步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当地群众文物保护意识不够强,在清代民居群里有一两户农户把旧屋拆掉并新建了现代水泥楼房,使清代民居群整体效果打了折扣。
" n. H9 M. Z. C) C5 c* P4 D, u, m6 e7 d据善华村于氏族人说,这处民居群始建于清朝康乾年间。明朝天顺元年于谦遭奸臣诬陷遇害后,其子避乱到了广西柳江县;于谦冤案平反后,其孙任柳江县令,之后其后代迁到了我区大宁镇一带,清代康乾年间又陆续迁至桂岭镇善华村繁衍生息,于是有了善华村清代民居群和于氏一族人。在清代民居群南面,有一个为了纪念于谦等先人的于氏宗祠和于谦纪念堂,始建于乾隆15年,至今祠内仍有一块高约2.5米、宽约1米多的乾隆15年刻立的大理石“创祠碑”。可惜2008年于氏族人修缮宗祠时没有“修旧如旧”,而是按现代风格进行了翻新,让人找不到乾隆年间的建筑韵味了。- N4 _6 q2 T+ O# }1 U, `+ T
据悉,从善华村于氏清代民居群走出去的,既有官至清朝五品翰林院编修的,又有清末官员、民初遗老于式枚及其养女、一代大文豪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等历史名人;当今,还有远赴美国留学深造的于氏族人。(桂岭镇 罗义中)* I3 x- p2 R: a& P
1.jpg
图1为桂岭镇善华村于氏清代民居群外景
2.jpg
图2为民居群旁边的古井
3.jpg
图3为悬挂有清朝同治皇帝颁发的“柏节筠慈”牌匾的门楼

' G+ @. y) z8 d8 ]) s5 A6 x% a' `* z: ]
发表于 2011-4-24 21: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迷惑,又出来一个于谦的儿子避难落脚的地方啊
发表于 2011-10-7 12: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绥宁天篮山青,建筑古朴典雅,别俱一格,保留至今实非易事。
发表于 2012-12-9 2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soso_e1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