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会怀---我向温总理提建议

6
回复
207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7 20: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口述:于会怀     整理:刘卓
/ {0 n3 k. [/ D  P5 {8 r. [9 t2 D5 a
编者按: / W6 t& h4 C/ J1 L: \# Y1 r
  2008年1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座谈会,征求基层群众代表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辽宁省辽中县种粮大户于会怀作为农民代表参加了座谈。他在发言中既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同时也反映了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作为农机大户,他还特别就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总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国家能够提高补贴比例,设置专项购机贷款,并把补贴向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倾斜。
7 Y1 e6 v2 J4 j
) z; k+ a  g9 K5 w/ m

) m! t% \7 F/ U- F' ?6 K! x& R, ^: q; f2 i" c5 ]
                               于会怀与温家宝总理合影
% I9 Y" [9 j( O" ?/ H* L  }5 O& T+ ^) @( J5 \
于会怀口述:
/ n% i: P# m# h# w这两天,我认真看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我认为政府5年来的工作成绩很大。特别是近两年,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成绩有目共睹,农民都非常振奋。  ]3 ]9 X  J# p' m) ?: J
国家连续5年下发了一号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的重视。不仅有良种补贴、粮食直补、购机补贴,还取消了农业税,这是历朝历代都没有的。
! q" J. `% e0 b) z) @. f尽管目前形势一片大好,但我们农民也还存在一些困难。: A, }6 O3 U5 s* A: y# Z( @7 v/ e4 m) A
第一,农业生产资料上涨过快。柴油、化肥、农药、种子价格都大幅上涨。
; Y5 |" ~/ X  V7 z& t  P国家的各种补贴都被农资涨价吃掉了。如柴油一吨涨了1000多元,水稻种子和玉米种子平均1公斤涨了3元多,化肥1吨涨了1000多元。
# ~) D4 q* J; [% }  o  c第二,农民种地增产不增收。2006年水稻一亩能打1200多斤,一斤能卖1块1,一亩净剩500多元;到了2007年,每亩水稻能打1300多斤,一斤卖8毛1、2,虽然亩产增加了100多斤,但一亩地却只能剩100多元。种一亩地还不如打2天工。希望国家对良种补贴力度再加大一些,给农民再高一点的保护价。
) C9 {- f1 c4 _- _/ s4 _; r7 f& I+ n4 N第三,由于种地不怎么挣钱,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人也不好雇了,种地越来越离不开农机。我现在种一万多亩地,有300多台(套)农业机械,基本都是国产的,拖拉机用的都是东方红的。这些农机不仅我自己的地里用,我还为周围的乡亲服务。但我感觉现在的农机具还不够先进,国外进口的农机具好是好,但价格太贵,我现在还买不起,希望国家能多投点钱,让农机研究部门多研究些先进的农业机械,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
+ G3 c1 k, Z7 r% W& s8 z8 ^" y) p4 x购机补贴是个好政策,但现在购机补贴的比例只有30%,有点低,买大型的农机压力比较大,最好补贴比例能高点,同时再给贷点款,买房子、买轿车都给贷,买农机为啥不能给贷;希望国家能出台购机专用贷款。目前农业贷款利息9厘36,太高,而买房子、买轿车才5厘。
) R. a; x) Y- j& \1 t现在农村一家一户耕地都不多,在我们村一家平均也就7、8亩地,让家家都买农机不现实,就是买了使用效率也低,经济上也不划算,补贴最好能向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倾斜,多补一些,这样就可以购买一些大型的农机,因为大型农机作业效率高,节油,作业成本低,也符合国家的节能要求。
  `+ P0 K% F& h2 I另外,最近两年柴油价格涨得太快,2006年1公升4.7元,现在是5.40元,一吨涨了1000多元,严重影响了农机户的利益,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农用柴油补贴政策,补贴应补到农机户手中。% V' [0 B$ x+ G, p+ S6 e9 T$ ?
政府工作报告的第9页第三大标题是“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里人60岁可以拿养老金,而农民却没有,我认为农民也应该考虑考虑,哪怕65岁给也行,温总理对我们农民一直都是很关心的,养老金的事国家也要想着点我们农民。/ _7 T% [6 A$ n$ J  p( J) T- z
从2005年开始,农业部出台了测土配方施肥,我在辽宁省土肥站的指导下用了这项技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亩地能多打70多斤粮食。土地化验,缺磷补磷,缺氮补氮,像人看病一样,有什么病吃什么药,缺啥补啥,我希望农业部多研究出点这样的新技术。同时我还希望国家能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上多给些钱,加大防治的扶持力度,把病虫害防治也纳入补贴范围,就像给猪的防疫看病一样。
9 w* E$ {; a$ P# \' i+ y) V& Q) m我发言结束后,总理还勉励我,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现在国家缺粮,要我起个带头作用,为国家多打粮,打好粮。* P; k/ S3 H5 K/ R
! P2 v7 B) p1 B; n
精彩对话:
8 E6 u& U) t1 S$ [8 f1月23日下午,在国务院第一会议室,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着:温家宝总理和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与1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群众代表,围坐在会议室中间椭圆形的桌子旁,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 + v1 D& I+ X' n0 ~6 i
这13位基层群众代表中有种粮大户、山村教师、养猪大户、煤矿工人,还有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民工、社区医生等。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走进中南海。听到温总理这番诚恳真挚的话语,他们的神情顿时放松了许多。
' g/ |% y8 k! F/ r; ?我认真看了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农业的部分,说的都是实事。5年来,中央连续发了5个‘一号文件’,免了农业税,种粮还有补贴,农民们得到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辽宁省辽中县种粮大户于会怀有感而发。
8 V5 b( N& K- A! ^# a4 _这时,温总理插话问于会怀:种了多少亩地?都是什么品种的粮食?目前的粮价是多少?
% s7 ]  v5 L% Q- m于会怀一一回答后提出建议:希望国家增加良种补贴,出台农机专用贷款和农用柴油补贴政策,提高粮食保护价…… : w  l" q: g% a6 T3 P3 R: a
“老于,你的意见很好,有些意见在征求意见稿里已经写了,但没那么具体。”温家宝笑着说:“征求意见稿里讲了要继续增加粮食直补,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 8 i9 c/ ~0 J: w4 ~9 w6 n' W
总理话音未落,于会怀马上接过话头:“我建议,取消‘适当’这两个字。”会场上响起一阵会意的笑声。
. M3 R8 b" P/ @3 F
  W5 s8 V! T% h2 I6 ^$ j+ ]9 s老于,回去后要转告乡亲们多种粮、多打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温家宝叮咛道。
7 g/ X' `& G: @) f) u0 i' j

$ s, O' P9 m$ o# q……

/ F# [0 [7 G) m5 L0 B; p: [2 }% H4 p+ c2 ]# H

  w% x8 I# {+ P: z! u) O* C9 o9 l- y* ~- _7 o& f1 c
[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8-11-27 08:26 PM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20: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会怀向四川灾区捐赠4万斤大米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种粮大户标兵——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农民于会怀在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了4万斤大米,折合人民币7万元左右,这些粮食可以解决2000人一个月的口粮。1 Z1 S8 H4 e! a
“四川灾区最需要的是食物和药品,作为全国的种粮大户,我手中有粮食,理应为灾区作点儿贡献。”于会怀告诉记者。, z; `, l8 j; w' D5 h$ H
说起捐赠的这4万斤大米,运到灾区还颇费了一些周折。据于会怀介绍,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即513日,于会怀就把大米捐赠给了辽宁省红十字会,但那个时候灾区的交通还处在瘫痪状态,红十字会没能联系到运输的车辆,而这一等就是10天。
! L  Z( }0 e1 v! @- r“看着电视上的报道,灾区的孩子和老人没有饭吃,心理急呀!”于会怀激动地说。到23日的时候,老于听说灾区的交通基本上恢复了,就联系到了一个车队,决定自己雇汽车把大米运到灾区。就在车队开出沈阳200公里的时候,辽宁省红十字会打来电话,告知老于已经联系到了运输大米的火车,老于又把4万斤大米拉回了沈阳。现在,大米已经全部运到了灾区。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20: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会怀驾着农机当上全国种粮状元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基础,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沈阳市辽中县农民于会怀在这方面作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并取得突出的成绩。 ' A6 s4 Q7 b7 E) @5 L: M

' F) h$ g5 }/ N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在于会怀身上,我们发现许多新农民所应该具备的品质———诚实守信、尊重科学、勇闯市场、视野开阔、目光长远。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培养造就一批像于会怀这样的新型农民,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
! `5 v4 Y/ F4 J2 j# M6 Y  Y7 ]; m
3 Y: M6 F, U  h  U  辽中县农民于会怀从一台旧拖拉机起家,吃苦耐劳,诚信经营,经过20年滚动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个体农机户。3年来,他又发挥自有农机的优势大规模开荒,种粮7000亩,成为全省头号种粮大户,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十大“种粮状元”之列。 + a, T7 Y$ f) w! L( k
9 G0 f# J# P) z
  3月30日,听说于会怀一下子买了16台大马力拖拉机,记者马上赶到辽中县六间房乡许家村,在一个占地达20亩的场院里找到于会怀。麾下已有80多名农机手的于会怀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刚刚注册成立的会怀农机服务公司,他现在的家底儿是31台大马力拖拉机、7台稻麦联合收割机、30多台播种机,各类农机80多台套,农机动力超过4000千瓦,总资产超千万元。新买的拖拉机两天前才到货,过几天就是春耕大忙时节,这些新家伙全都能大显身手了。
$ _0 Q3 e$ X! a% d2 l$ I8 x/ P% X1 T5 Z1 _+ p. J
  1986年,刚刚28岁的于会怀凭着一股闯劲儿,拿出家里多年积攒的3000元钱,又求遍亲友借了1万元,买了一台旧拖拉机,成为一个农机专业户。他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翻地深、耪地平、起垄高、灭茬细……样样干净利落。别的农机手干完活往往把地边轧塌就走了,而他总是用机具修好才离开。对此他解释说:“那点活儿雇主用锹得干半天,对农机手却是举手之劳。”除了作业标准高,他还坚持薄利多销,收费标准比市场行情低两三元,因此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愿意找他干活。他对贫困村少收作业费,对部分困难户免收机耕费,更是赢得了乡亲们的交口赞誉。到1995年发展到6台拖拉机时,周边的农机户基本都黄了,全乡一多半的作业量都由他来承担。 9 @. I0 K; n* Q/ f: f

4 R: S8 V: E4 t+ B1 @  近年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农机服务市场,于会怀紧跟农机发展形势,每隔3年就更新机械设备,始终保持装备水平最高。到2002年,他的农机队伍已经达到全国较大的规模,并走出辽中,转战周边的新民、台安、黑山、辽阳等地,每年作业面积近10万亩。 " m1 `7 F2 ~6 R4 W
由于受北方农时限制,于会怀的农机多数只能在春秋两季作业。为了让闲置的农机动起来,2003年他投资100万元,承包了辽中县与黑山县接壤处的河滩地4600亩,机械化开垦荒地4500亩。2004年以来,在国家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鼓舞下,他又继续承包荒滩,目前种粮面积达7000亩。
: @; @& t" [9 t. t. ]" Y0 \; f( @. `% L
  农机作业是于会怀的看家本领,在他的农场里,整地、播种、药剂灭草、收割脱粒全靠农机,综合农机化水平达100%,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整个农场仅用20几个人就经营得井井有条。2004年底,他新进一台秸秆还田机,4000多亩大田全部实现秸秆还田,培肥了地力。
6 `  ~5 h/ X) y0 a
; a1 R8 O7 w0 ]9 p  于会怀十分重视科学种田,聘请专业人员做顾问,聘用5名农大毕业生做生产助理,优良品种和专用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生产全部实现标准化,按绿色无公害标准从事生产,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并应用种子包衣、水田旱育稀植等先进的配套技术。2005年春天,他按照农业技术部门测土后给开的“高产配方”施肥种地,增收27万多元,节肥省下7万元。 9 y6 F' a2 e- i" ?) d

" _: k3 q% U$ d8 s3 }' l  2003年农场收获粮食1385吨,于会怀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2004年更上一层楼,农场产粮1650吨,于会怀跻身全国十大“种粮状元”之列。2005年农场产粮3500吨,纯收入100多万元,于会怀的妻子陈素芬入围全国十大“种粮状元”。夫妻俩两年开回了农业部奖励的两台51千瓦的拖拉机。
& g- x6 H; m5 @
2 |7 F3 N$ V& C  “种粮状元”的荣誉让于会怀声名鹊起,但他总是说:“我首先是一个农机大户。”眼下,在中央惠农政策的激励下,于会怀开足马力驶向农机服务的大市场。除了今年春节后投资300多万元购买16台拖拉机外,下一步还将购买稻麦联合收割机,忙过今年春耕生产后就跨区战“三夏”。他豪情满怀地告诉记者:今年的作业面积肯定突破30万亩!
2 n+ j' ]( ^9 t/ B% @4 \& K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20: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种粮大户于会怀—种地5000亩收入300万

耕种了5200多亩土地,一个人种的地可以解决1万口人1年的吃粮问题,这个人就是辽中县六间房乡许家村农民于会怀。12月3目,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听说他刚刚给省领导寄出了一封“报喜信”。% W0 a; Y; c3 a9 r  e2 F) ]
  报啥喜?于会怀对记者说:“今年粮食丰收了,卖价也高,粮食打了200多万公斤,销售收入300多万元,比去年多收入100万元。我就想写封信,如实说说咱今年的增产增收情况。”
. e4 A4 m, q- S. i' d0 q  在辽中县与黑山县的搭界处,于会怀指着眼前一望无垠的土地说:“这里原属于黑山县的耀阳河农场,是一片荒芜的河滩地。2002年,我承包下来,开始开荒种地。”种地3年了,老于说一年一个新台阶,今年收成最好。今年他种了1500亩水稻、2500亩高油大豆、1000亩玉米,还有100亩蔬菜,不管是啥,样样都对得起于会怀所付出的辛苦。新收的粮食一部分卖掉了,还有一部分小山似的堆在农场的空地上。记者看到一辆盘锦粮库的货车正在装水稻,老于说,这几天水稻价又抬高了,可以卖了。: |( e9 B% ^- n& \) Y* V1 l
  于会怀一谈起种粮,一脸的满足。他说,现在农民种粮赚钱,以前不行,l亩地收入一二百元,啥也不够干的。今年农民种地税费减了,粮价涨了,还给补贴鼓励,1亩地纯收入也有五六百元,涨幅挺大的。' e& K, E- g! X/ h
  这么多土地,于会怀可不敢马虎。选种时他要亲自到品牌厂家选择最优质的品种;种地、收粮也是全程实行机械化操作。
$ `9 z1 z5 T3 q* g  老于去年已被评为全国的种粮大户了。他说,今年的理想是评上全国的十大种粮大户。要说今后的打算,想法也不“离谱”———建一个农民自己搞的绿色生态庄园,搞粮食深加工,带动周边的老百姓一起脱贫致富。最高目标是,这辈子能拿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老于说到这儿时,不好意思地补了一句:“我还得继续努力种粮,多做贡献啊。”
5 O& l* K, M. W6 [' d
                                          2 M/ y" i& [* E* J3 P5 z7 ]0 ~
                                                                                                    宇风 学义 首席记者于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20: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种粮大户眼中的“东方红”

由于上过电视、登过报纸,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过颁奖,在互联网上输入于会怀的名字能搜出一大堆有关他的信息,所以在一拖50年庆典仪式上授予的荣誉职工中,于会怀就显得非常与众不同。更不同的是,他从辽宁省辽中县赶过来,一到洛阳就急着要看东方红系列产品。说话直来直去的于会怀告诉记者,这次来洛阳主要是借厂庆的机会看看一拖的产品,看中了就买,目的性很强。
8 m5 U+ H% g7 v7 u  于会怀,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人,现任淮海农场董事长,在各种报道中,他首先是和全国种粮大户、农机大户联结在一起的:他个人拥有60余台套农机设备、6000余亩农田,一年生产的粮食可供1万人吃上一年。于会怀还和许多荣誉联结在一起:沈阳市“农业机械”化优秀个体大户、辽宁省农机系统“十佳”标兵、2003年“全国种粮大户”、2004年“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等等。但说起“东方红”,于会怀却充满了感情,他说在最艰难的创业阶段是东方红产品帮他发家致了富。' Y8 j: h! h- D9 \/ g7 R9 x
  于会怀用过十几台东方红履带拖拉机,目前仍有8台在用,这些拖拉机在他创业初期立下了汗马功劳。上世纪80年代,上过班、经过商、买汽车搞过运输的于会怀买回了第1台东方红履带拖拉机,这台拖拉机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投入使用3个月,本钱就回来了!接着他又买了第2台、第3台、第4台……于会怀手中的农机开始了滚雪球式的增长,成为拥有200多万元资产的农机大户,每年承担5个村3万亩农田的耕作任务。他的机车队不靠别的,就是靠机械性能好、作业标准高、施工成本少和作业收费低,在乡亲们中颇有口碑。2003年,这些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再次派上用场,于会怀利用自己是农机大户的优势,机械化开垦出荒地4500亩,当年获纯利60余万元。通过艰苦努力,他承包的荒滩变成了“绿洲”,目前已经建成了具有较高水平的以产粮为主,多种经营的现代化农场。
* ]; n: m# I7 ~, f& k. E, ]  于会怀说,作为2004年“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农业部奖励了他1台东方红X704,这台拖拉机2005年投入使用后,一个季节就作业4000余亩,忙起来往往是24小时人歇机不歇,农闲时,这台拖拉机还跟着他到承包的工地上干些零活。用他的话说:“这台拖拉机没出过什么毛病,用起来十分顺手。”所以尽管手中的履带拖拉机已基本够用,但他说起添置新的农机装备时,仍对品种多、质量过硬、在提供一站式服务方面有很强优势的东方红产品情有独钟。$ V( _/ B6 v3 Q
  在中国一拖,于会怀的眼睛瞪得特别大,他的助手还带了摄像设备。在履拖展区,C1302、C902等六种新产品,以崭新的产品结构展现在他面前;大中小轮拖产品,从17~180马力,各个功率段、两轮和四轮驱动产品应有尽有,特别是大中轮拖产品,从25~180马力全部换了新装,新型覆盖件全部采用了全序模技术,整体精细、美观,每一种拖拉机后面,都配套了各式各样的农具。在柴油发动机展区,东方红LR、YTR系列柴油机,自然吸气型、增压中冷型、湿式缸体、干式缸体、大中小功率各种机型琳琅满目。在工程机械、车辆产品展区,压路机、推土机、挖掘机、平地机、叉车和东方红新型重卡、轿卡引起了他关注的目光。通过参观,于会怀注意到,中国一拖推出的新型玉米收获机、小麦玉米两用收获机、履带式水稻收获机械在收获机械产品中是最招人眼球的;而其推出的新型装载机,由于首次将轮距改为可调式,因而在更大范围内提高了抗侧翻性。: g* D0 B; N6 A- T& @
  于会怀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100多种东方红新产品集体亮相,看得有些眼花缭乱,通过这次厂里厂外的参观,他更加相信一拖的实力了,今后将继续选购东方红的产品。
发表于 2008-11-27 20: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于,回去后要转告乡亲们多种粮、多打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B# _8 p* s5 o* N; n
愿会怀能来回更多的精神食粮,心中的不慌,种地不彷徨。' I% i0 n4 }+ f7 l: i: L1 l
                            手中的粮仓,抵御金融的锋芒。
' O( }$ |+ x. ?0 ^9 J8 I                            精神的食粮,才能种多地,打多粮。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16: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会怀、陈素芬夫妇:一对好伴侣 两个“粮状元”

一大群拖拉机、收割机是他们的队伍,一万多亩良田是他们的舞台,于会怀、陈素芬夫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比翼齐飞—— 5 E7 R, Z- \, X6 u8 J% z
5 e  z# \7 g* R6 g) ?
    春耕时分,记者来到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辽宁省辽中县。在“辽宁会怀农业机械化服务公司”,农机手张宝正忙着检修,“再过四五天,这些大家伙就要派上用场了!”他指着院子里10多台大马力拖拉机说。     公司经理于会怀是“全国十大种粮状元”之一,与他同为全国种粮状元的妻子陈素芬,是“淮海农厂”的厂长。31台大马力拖拉机、7台稻麦联合收割机、30多台播种机,1万多亩全部机械化操作的良田,是这对农民夫妇的家业。谈起发家致富经,年届五十的老两口说:“靠的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走的是机械化和科学种田的新路子。”. G* h# h0 e8 r7 M1 E/ `9 V. t
    农业机械化的带头人     1980年,六间房乡许家村的于会怀、陈素芬小两口从父母那里分得70斤高粱米和两副碗筷,成家立业了。脑瓜灵活的于会怀开始卖豆腐、开酒坊、跑运输,陈素芬在家侍弄30亩地。     一天的庄稼活下来,陈素芬累得饭都不想吃,恨不得“拽着猫尾巴上炕”。不甘心面朝黄土背朝天,陈素芬便和丈夫商量着买台拖拉机。1986年,于会怀家拉饥荒买来的75马力拖拉机进门了。     一头牛一天耕不了10亩地,而一台“铁牛”能干二三百亩!自家地里的活不够干,于会怀就雇了3个人,人歇车不歇地给乡亲们耕地。于会怀机耕时边边角角都翻到,别的农机手一亩要价15元,他只收11元。加上自家拖拉机马力也大,庄稼茬子都深翻到地下,几年下来,于会怀手里有了4台农机具,驰骋在梁家村、韭菜岗子等周边乡村。     去年4月,于家房乡门房村的800多亩地还没春耕,却眼看着要下雨。雨后翻不了地,庄稼下不了种,农时不等人,乡亲们急得团团转。于会怀派去9辆拖拉机,地犁完了,雨也下来了。     2006年4月,“辽宁会怀农业机械化服务公司”成立了,公司拥有现代化农机具100多台套,耕、镟、耙、耪样样齐全,播种、洒药、收割、脱粒无所不能,作业量一年达30多万亩。于会怀长年聘用20多名农机手,服务范围也拓展到新民、黑山、台安、辽阳等周边县市。     科学种田荒滩变绿洲     2002年,于会怀听朋友介绍,辽中和黑山搭界的地方有块河滩地,撂荒很多年了。于会怀赶去看,河滩地上的野草和苇芦子一人多高,架上望远镜还望不到边。那黑油油的荒地掉到于会怀心眼里去了,他抓了一把黑土回来和妻子商量:包下来,建个农场咋样?     2003年,淮海农场建起来了,占地近7000亩。一开春,于会怀把家里所有的农机具都调到农场,要大干一场。可地翻起来,一条一条的犁不碎,有的地方连续耕7遍还不成。看着满地的大土坷垃,陈素芬急得坐在地里哭。一场及时雨帮了忙,终于能下种了。     农场初具规模,地该怎么种?夫妻俩动起了脑筋,不能照老办法,要讲科学。他们聘了5名大学生作生产助理,和农业科研院校密切联系,农场良种覆盖率达100%。     1750亩水田还“吃上了营养餐”。农场水田里先施了不少磷肥,后经县里土肥站一化验,地里并不缺磷,就改施复合肥了。一来二去,一亩水稻增产200斤,化肥钱却省下了10万多块。秋天将秸秆打碎深翻还田,土质疏松,顶施了一遍农家肥。科学种田让于家尝到了甜头,种植的近7000亩地,单产均超过全县平均水平:水稻亩产640公斤,比全县高16%;玉米亩产比全县高8%;大豆高出3%。     播种机,收割机,洒药靠飞机,20多个人侍弄近7000亩田,淮海农场如虎添翼。2004年,于会怀被评为“全国种粮状元”。第二年,农场产粮3500吨,收入过了百万,陈素芬也成了“全国种粮状元”。     如今,于会怀夫妇的承包地已过了万亩,他们正酝酿着在自己的农场里建生态农业,产下的粮食也不再直接出售,要搞精深加工。     饮水思源的新型农民     3月7日,六间房乡许家村的棚菜小区里,铲车和链轨车轰鸣。农民陈振红从刚支撑牢固的大棚里钻出来,搓着手说:“多亏了陈素芬帮助咱们除雪,这不,抢回来的西红柿还能卖5000块。”     陈素芬告诉记者,能创下这家业,还得靠国家的农业政策:国家减免了农业税,种地不但不交粮,还有补贴,里外里下来,一亩地就得实惠二百多;自家是农机大户,购买农机具补贴的政策也没少沾光。省、市、县政府的支持也实实在在去年春耕期间用油紧张,他家每天几吨的平价油还是雷打不动。“咱得好了,就要回报乡亲们”,夫妻俩这样想。     农民曲海红女儿考上大学,为筹学费准备把房子卖了。于会怀得知后,悄悄送去学费,以后每年都拿出两三千。乡敬老院没钱取暖,他送去5000元解了燃眉之急。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过年时于家每人都送去一袋面。2002年,于会怀还自掏腰包修桥三座,解决了三个村的行路难。陈素芬说,做善事的钱家里每年都花好几万,具体哪一笔的,就记不清了。     几年来,于会怀夫妇为4个村无偿开垦荒地500亩,现在都是高产田。在他们的带动下,全乡许多农民外出包地成了产粮大户。于会怀不仅在农业机械、科学种田上搭把手,还与加工企业联系,帮他们销售粮食3000万公斤。     年过五十的陈素芬穿着打扮像个城里人。“您可真是新农民”,记者开玩笑说。陈素芬爽朗地笑了:“啥叫新农民?除了闯市场、讲科学,还得扎根在农村,服务乡亲们。”(记者 徐元锋)
' m) N7 `( O/ C1 @7 N$ G" a8 q3 H    来源:人民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