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辽宁大富翁于成波投资2000万给乡亲建54栋别墅

1
回复
299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7 20: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别墅洋房一角

连接丹东与本溪的乡际公路蜿蜒在群山之中,在大山腹地生活的农户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靠天吃饭的平静生活。然而不久前,这块安宁的土地突然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52家农户住进了造价40万元的洋房。传言中,从丹东市宽甸县黎明村七组走出了一位发了大财的富翁,今年4月他回来出资2000万建了54栋“小别墅”,免费送给黎明村七组的老邻居们。消息一出,神秘的“善人”和54栋洋房立即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日前,半岛晨报记者赶到丹东市宽甸县黎明村七组,深入农户家,探究从山沟里传出的“慈善神话”。
52户老邻居住进时尚洋房
走进黎明村,听不到寻常农家里的狗叫声,家家屋顶上炊烟袅袅。白色的窗户、绛红色的外墙、紫黑色的尖屋顶,54栋洋房整齐划一、样式相同。家家相邻不过5米,前后相距十多米,由水泥路相连。洋房只有1层,大门是一人多高的铁门,红砖围起院子有80多平方米,屋子前修建了西式门斗,竖着两根雪白石柱,进户门上镶着落地的五彩玻璃。
村民谭明波正在院子里搭建小棚子,按照设计规定,每家院里盖的棚子也必须都用红瓦,高度不能超出围墙1米以上。谭明波邀请记者进屋参观,谭明波的妻子姜红正在做饭。厨房里除了两口大灶,没有一点农户家的气息:不锈钢的洗菜池、能流出热水的龙头、大理石案板、蓝色的橱柜、乳白色的地砖和墙砖。与厨房一墙之隔的卫生间几乎与城里小区的一样,墙角安上了玻璃浴房,洗手池前装着一片大镜子,蹲便马桶边有冲水箱。
“我这个房子,花了将近40万。”姜红笑呵呵地说,现在装上了自来水,还有太阳能热水器。“以前洗澡要到县里,要不就在家烧水洗,一年也洗不了几回,现在一个月都要洗两三回。”
这座造价40万的洋房,所有房间地面全是清一色的白色瓷砖。客厅足有40平方米,客厅里还有一个大壁炉。东西两侧是两间20多平方米的屋子:“我们都睡不惯床,特地搭了火炕,全村54栋格局都是一样的。”姜红说,这房子是今年4月份开始盖的,全村人都去村小学开大会参与意见,最后抓阄定房。
“大善人”赢得村民满口称赞
晚上6点多,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村里的路灯慢慢亮了。“于总按照西方建筑设计的,屋顶的瓦是从西班牙进口的,这路灯是太阳能的。”谭明波口中的“于总”,就是这座小村落的出资人,离开村子已经20多年了,没想到,20年后,他给村里安上了自来水,地下埋上了电缆和网线,还盖起能在家洗澡的“小别墅”。
“于总”还在山里搞了产业,种植中草药,我们都被雇去干活。“活忙时,我们每天就能挣150元。”谭明波脸上泛红,现在妻子和他都上山干活,家里的开支宽绰多了。
与谭明波家相距不远,一家农户正在操办婚宴,3间屋里装满了人。“我儿子特地从石家庄回来结婚,这房子太气派了。心里高兴啊,我是真心感谢于总。”新郎的父亲于老汉拽着记者,一再要请记者喝酒。
“他是从我们这走出去的,发财了还想着这些老邻居,不容易。”老汉崔凤山自从住进新房,天天盯着老伴打扫卫生:“这辈子没住过这么好的房子,儿子从隔壁村子赶过来看。”崔凤山说,就算自己盖一个新瓦房也要花三四万块,现在住进了40万的房子,你说,咋感谢人家。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村民的感激之言不绝于耳。这位让人折服的富翁到底是怎样的人,不禁给人增添一丝好奇。
出身穷苦曾“贷款”结婚
一位季姓老人告诉记者,村民口中的“于总”原是从村子里走出去的普通农民,叫于成波,“现在在北京搞房地产,家业挺大的。”他离开黎明村已经20年了,一出手就做了一件轰动全县的大事。
记者来到村里的黎明小学,校长丛培娟告诉记者,于成波已经和学校打过招呼了,不能宣传关于他个人的过去,“以前学校为他捐款的事立过一块碑,他知道了,立刻叫人拆了。”
村子的2号楼是小区奠基的地方,房主崔凤仁告诉记者,就在这个奠基地前面一点就是老于家原来的房子,但已经被推倒了,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他家里人早就走了,现在村子里就有他一个叔伯兄弟和一个侄子。”
“于成波是我三叔的孩子,今年应该48岁了。”于成波的堂哥于成志住在村子的最东边,住的房子和大家一样,也是抓阄得到的房子,唯一特别的是,于成波给堂哥买了一个液晶电视。
村里的一些老人还记得老于家的过去。季老汉几乎是看着于成波长大的。于成波的父亲在村小学当教员,母亲是普通的家庭妇女。家里孩子多,生活一直不富裕,“他家4个男孩,两个女孩,成波排行老二。”
据村民介绍,于成波家在村里属于比较穷的,只靠父亲每个月30多块钱的工资,甚至于成波结婚时,还向不少邻居借过钱。季老汉说,于成波18岁就去本溪干活了。
在村子里,于成波留给大家的印象是老实、厚道、能说会道,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从小的同伴崔凤田说:“他小时候不是个特别拔尖的人。那时大家都在一起玩,他比较有礼貌,而且特别厚道,可能是因为他爸当老师。他家人都特别厚道,而且不太能闹,比我们看上去踏实。”
发表于 2008-11-27 20: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不惊人行压众,借钱结婚本溪行。房产这行称于总,乡亲皆碑曰善行。
行,我看行。最好中国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