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毛主席爱女看上我的泥人

6
回复
293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5 10: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K0 G, n3 J: W  E" r                                 于庆成
8 E  n; k; n) m; M( J+ X+ v# r6 p
' H8 l3 q$ _0 K         毛主席爱女看上我的泥人10 ]4 o$ [( ?. S* g- _2 g
1 |, V0 y' s0 N7 s+ l
          毛主席爱女看上我的泥人2: ^$ `5 G1 Y9 T' B8 d

7 G' _, q' H% o. ?               毛主席爱女看上我的泥人3* @4 V# L  V8 z) K4 O
9 f, _# h' b& `& F: b9 s
               毛主席爱女看上我的泥人41 q: ^1 Z9 ~. W" d4 f, d' n7 o

# H$ E. j- T. Y4 {6 D8 n/ q' Z# O/ J$ M. I' m
中国泥塑发祥于黄河流域,从周朝开始流传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 T3 o3 b, z$ P8 `+ j, D! b7 L2 y
  黄土地滋养了我们的先民,同时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情趣。这里的人们一年四季中有一半时间与泥土为伴,泥土在他们手下也呈现出异样的姿态。
& v: }, [; P8 I4 B9 K- ?: Z4 A1 |

4 n* e/ [1 B2 X3 U7 z7 _* L, ~% t% V# _
  俗话说,泥人也有土性儿。提到泥人,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泥人张”。其实,同在天津,蓟县的于庆成老先生捏泥人也闻名海内外。他的泥人散发着一种质朴的“土性儿”,显示了和“泥人张”迥异的艺术风格。要说起于氏泥人的“营销”经历,还和毛主席的爱女李讷有着不解之缘。- G1 @8 i9 `. Y; X- s" M* c
* [! C; ~' b$ I  f2 C$ V
  最初从“捏列宁”开始。
( x9 R+ ]* s4 L+ p& W8 _, Y7 S  B/ L( e' ?
  于庆成老先生今年六十多了,从小就爱画画。因为生在农村,没有老师能指导他,他就信马由缰地用铅笔、毛笔画了一大堆人像。同时,也用乡间泥土捏着玩。: j8 [/ ]7 a/ g; t
9 z7 |/ d" `5 A. t2 g% `
  在解放初期,我国还和前苏联保持友好关系时,20多岁的于庆成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列宁的雕塑。“当时我想,这么容易啊,我也会。于是,我就捏了个列宁背着幼儿的泥人。结果大伙看了都说这不是列宁吗?我就很受鼓舞,以后就经常照着照片、画册捏一些红楼人物和神话传说中的形象。”他说。
+ C5 t- c. n* [9 j- v/ W' ?' h$ g3 {  q
  从那时起,于庆成就有了进行泥人创作的愿望。“觉得这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业。”当时,他的“偶像”就是泥人张。而且,整体风格,如造型、上色等也和泥人张的差不多。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86年。4 Z/ O  R  |3 P& ^5 L4 |
5 n. j% ^" d3 q+ Q  j# d
  以后的几年内,于庆成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语言”———特殊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6 C: M  d9 j4 ^5 Z* G4 O3 \% }5 P
) n% I: M3 |. Z7 Z  1991年以后,他逐渐摸索出现在的路数。“生活就是艺术,我是农民就捏农民,捏农民就要像农民。这需要从生活中提炼。像以前那样光用眼睛干活是不行的,那只会和别人都一样。你得用‘心’去捏。”
! [9 p3 Y. K- X9 H2 i6 i" V1 g, e8 L# B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于氏泥人都保持了泥土的本色,有的还带着窑变的神奇图案。无论男女,多数袒胸露乳、开怀大笑、表情夸张。粗糙的裂纹遍布面颊、衣衫,爆发出一种朴野而蓬勃的生命力。
' B, Z& O0 U) W# @2 Y* o" ^% E5 e; z( e1 C2 y2 V
  “虽然做了这么多年泥人,我一直都说不卖。怕没人买,寒碜。”
8 s8 a" J; ]! e% ]# `! c, }9 G4 R6 @9 t' M7 n+ X
  于老先生认真地对记者说他的不少作品都是当作“赠品”被拿走的。其中包括1993年2月,世界拳王阿里在北京参加国际职业拳击冠军赛期间获赠的一个泥塑。
* t6 L7 `) A) N0 T0 M/ R' [9 e& V! }/ Z9 v
  “但是,1997年,在北京的一次展览会上,有人告诉我,快回展位,有人非要见你。”当他回到展位时,有两位中年妇女已经等候很久了。“她们非要买我的泥人,我说不卖。但后来有人告诉我这二位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和他老人家的秘书张玉凤时,我就每人送了她们一个泥人。她们非常高兴。”于老先生边说边拿出她们当时的留言给记者看。她们的行动给了老人信心,从此,这些泥人开始走出了他自家的院子。
: N' K  Y) ^5 h/ I$ ~" N* m# e9 Z* ]6 s# h: i9 O; P2 R: |
  于老先生带了不少徒弟,有的已经跟他学习了二十五六年。他曾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独特的泥塑表面控制开裂技术还获得了德国颁发的认定证书。不过,他仍然住在蓟县的那个小院里,每天花几个小时和泥土为伴。
7 f* b/ ~6 ]' ~, O2 N
1 A% ]7 a' |0 v2 U$ f  这个叫《夕阳红》的作品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形象。两个相依为命的老人,虽然满脸褶皱、身材干瘪,但两个人穿在一条裤子里的动作却表达了作者心目中的浪漫。注意,两位老人身上的裂纹是在烧制之前自然干裂出的纹路。身上的青色则是窑变的产物。7 C3 T  A: \) u* @4 r

% S$ W( [6 h4 P  u; D  D+ I  这是《山歌》。据介绍,在农村,善良朴实的大嫂是家里家外的一把手。她们肩负着繁重的生活负担,但在人性上却有相当程度的压抑。“我做的这个形象就是想让大嫂们痛快痛快,让她们在没什么人的山路上可以放松地唱心里的歌。”
) S% f: a  A- }+ B& }( E这就是曾到多国展出的著名的《长江黄河》。于老先生说,这个泥塑作品中作者的想象成分远多于生活现实,因为母亲的乳房是不可能让孩子从背后吃到的。但是,通过这种夸张的形象,母亲和孩子的表情等蕴涵了民族的生命力。“这是一条繁衍的母亲河。”说着,他哼起了“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曲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0: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庆成:中国第一个农村“性教育博物馆”

, f" h; F. V' }
                                    农民雕塑家于庆成
! t9 f$ ?) W$ X& {2 `" j& ?* Z/ A$ |
  M+ E: R. e0 v* y! \3 ? 看到大型雕塑图片《绑不住的地方》,我们既惊叹又疑惑,这么大的一个雕塑,而且是赤裸的男性生殖器,出自谁的手笔呢,又是谁这么大胆而富有思想?在中国这片有着上千年封建思想的土地上,创作出这么一件不朽的艺术作品来,真是奇迹!在这挡不住的诱惑下,我们《乡约》拍摄组一行趟大河,下乡村,对这部作品的创作者进行了追踪采访。5 I9 U, Q  q8 R7 C1 k/ T
8 I% Z8 a3 f2 s9 ]
  在拍摄地我们见到了让人“触目惊心”雕塑作品,一尊硕大的男性生殖器雕塑傲立群雄,矗立在天地之间,令人不得不佩服创作者的精神追求和高远的人生境界。作者就是天津蓟县一个普通的农民雕塑家于庆成老先生。人们都亲切地称他老于。说他亲切,是因为他颇受人们的关注。关注他,也关注他那些泥捏的雕塑。这《绑不住的地方》就是他的杰出之作。而且这反映男性器官的巨大泥塑作品出现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不能不说是一件新鲜事儿。谈到了“性”这个敏感的话题,上千年来曾有多少人欲言又止。
1 G4 E' H$ n& M0 g% L
. w, v2 C0 r8 @. s" y$ Q  每一个人在年轻时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梦想,老于也不例外。在他最苦闷的日子里,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还有一些外在的原因,老于把捏泥人当作了人生的乐趣,他整天沉浸在泥土的世界里,在那个年代里,他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来发现生活中的美,那些朴实的大嫂,憨厚的王老五形象,还有那些可爱、顽皮的农村孩子,这些在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人和事,在老于的手里,就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艺术形象。不论是去过农村还是没有去过农村的人,都能从老于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气氛,这是老于所追求的境界,从他的作品中也不难感受到这种追求。
7 y  x; l" S6 D" K1 @% t5 H2 b- h+ E& P/ Q
  当老于把写实转入写意的构思融入作品的时候,村民们开始并不接受老于的泥人,因为他捏的泥人,大嫂们不穿衣服,男人们太多的裸露等等。这些作品的面世,给老于带来了一个不雅的绰号“老流氓”。但是让村民们意想不到的是,在他们看来是“老流氓”的老于,却用他手中的泥巴制作出了一件非常轰动的新闻来。
  a& K5 l- S5 a
1 `$ G+ M% k# P% W- Q% X( W8 `1 T# T  就在2002年,老于把他构思了多年的一件作品雕了出来,这件作品的出现,足以让世人瞠目。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巨型雕塑《绑不住的地方》,他捏的是男性的生殖器,作品出来以后,放在了天津玉石庄村的石趣园内,供人们参观欣赏,取名《绑不住的地方》。据说这件雕像一出来,好多村民都不好意思来看,而有些知识分子却为老于大胆的构思叫好,认为这是社会进步,是人们思想解放的标志。心里本来惴惴不安的老于听了这样的反映,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谈起他的作品更是津津乐道。而更让老于想不到的是,因为这件作品的出现,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决定在玉石庄这个仅有二百来户的小山村建设一个青少年性教育基地。当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玉石庄这个小山村的时候,出名的不仅仅是老于的作品,玉石庄村的石趣园也成了许多人旅游的地方,那带给村民的,不仅仅是每年上百万的收入,而是人们思想上的进步,对待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
; ~, J& d6 d# n; l2 S5 T% f  i; @3 f: _
  这一切的变化,是老于没有想到的,但是这一切又都是必然的,当人们不再谈“性”色变的时候,不也见证着我们社会的进步吗?
9 K* f/ S, R0 k' N5 y* s* M' `, J) T; A. `& r2 r" P
  于庆成,一个捏泥人的老人。/ J6 z6 [( w& X6 d; D% x

( H* i4 _$ ]( b, [- m$ V6 O  踏入于庆成的家,最先看到的是满屋的泥人,来不及说话,那些活灵活现的泥人就让你融入了他们的世界,只有感叹的份了。老于的泥人,全都是清一色的农村人,不论是老人、孩子还是女人、男人,全部来自于农村最底层的人群。从这些泥人身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些人生活在怎样的一片土地上,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正如老于所说的,他的泥人,不是体积,而是一种气氛。  e! l9 w: n/ V* @6 O

7 ?. A( [% n- v( P5 ?! O0 v  老于出生于天津蓟县,1960年随家人进城吃上了商品粮,1966年正赶上社会上号召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潮流,全家因此由县城迁往农村,没过上两天城市生活的于庆成,重新回到了村庄。从小就喜欢画画的于庆成在苦与累中却找到了乐趣,那就是用随手可得的泥土捏泥人。
+ D/ v' ~3 a# f
5 t$ X8 f1 G" _1 t( o  每天早晨,于庆成早早地起床,第一个来到生产队,等待着队长分配活计,在等待的过程中,他的心思早已飞到了辽阔的田野里。每一回,队长都是第一个把活分给于庆成,接到任务,于庆成马上跑到地里,把该干的活早早地干完,就在田边捏起他的泥人来。当一个泥人捏好或者没有捏好的时候,另一项任务又会落到他的头上,他把捏好的泥人放在豆苗底下,等回来的时候再接着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子里方圆百里的土地上,经常有人会从地里挖出老于的泥人来。当人们吃惊地看着这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泥人时,于庆成正躲在一边偷偷地笑呢。
$ t- Z9 I7 [3 n4 Z2 k; ?  Y2 i6 J" ~5 ~: K9 |. c
  痴迷于捏泥人的于庆成,在那时,招来了无数不解的目光,一个大小伙子,每天最喜欢盯着大姑娘小媳妇看,就连瘪嘴没牙的老太太也要盯上老半天,这么大的人该不会是脑子有问题吧,更有人时不时地喊他"老流氓"。他们不能理解,在捏泥人的过程中,带给于庆成的那份快乐。' ~1 _) L. M6 R  j7 b3 Q, h- c
8 y% Y: ?; p; M3 ]2 j
  不理解他的还有老父亲,在那段最艰苦的日子,只有父亲一个人的劳力养活着家里六七口人,儿子整天沉溺于捏泥人,连老父亲为他找的活计,他都没干几天就不干了。看着满屋子没有什么用的泥人,生气的父亲把它们全砸碎了。这可急坏了于庆成,从来没跟父亲顶过嘴的他这回为了这些泥人跟父亲红了脸:“这些都是艺术”。  j6 A" r; L) F. G0 ^+ h8 Z
& F/ @7 f  O% p2 V3 Q* |5 `' v
  疼爱孩子的母亲虽然不理解儿子这些泥人到底能有多大用途,但是一个最朴素的想法让她一直支持着这个不被别人理解的儿子。“捏泥人虽然没多大用,但至少孩子没有学坏”。3 v3 c- F$ Q3 Y0 l

4 P) _* G! j, d& @  在母亲的支持下,父亲看着儿子捏出来的活灵活现的泥人,也不忍心砸了,而且在人多屋少的情况下,还特意为他的泥人准备了一间屋子。: A  f4 y4 P* B+ }7 M. J+ ~: ~

3 ]5 C# G0 S" V) p1 O' w  有了家人的支持,贫穷与困苦对于庆成来说,算不了什么,他的泥人世界,就是他的全部,就是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他的泥人也都是开怀大笑,看不到愁苦的影子,这表明他是快乐的。$ S* j9 N) C8 l: ]: y0 J

% f1 d* B+ \. R3 h$ F  1973年,天津美院到蓟县招收工农兵学员。等他知道的时候,人家早已经走了。他想起过去曾给捏出的泥人拍过一部分照片,就怀着试试看的心理把这些照片寄给了天津美院招生办。照片寄出去一个月,老于没收到任何消息,幸好后来有一个到天津交活的机会,美术学院的王兰成老师接待了他,让他先回家等一等。
& B, w+ F- S! @6 x+ }4 v
! o. q& x) x) X  于庆成回家等了一星期,天津美院的录取通知书到了,并附来一张登记表,要他立即办入学手续。大队党支部书记冷冷地说:“我们没推荐你,你凭什么上大学?”于庆成说:“学校要我,您就帮把手给盖个章,我这一辈子就有了。”
7 s& j! H7 v. [1 y+ n- T- m1 `3 O3 d1 a; n7 W" P
  书记一听就火了:“学校要?他们没这个权力!现在是贫下中农说了算。”
+ B, Z* k! L. r* R1 a) h
" ?9 a* C' `; U  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说多少好话也暖不开书记的心,在那个年月推荐富农子弟上学,这可是立场问题呀!$ e# L: D8 [; \3 t& b5 J

7 @) ^$ b. n# B; I  于庆成盖不了章,又去天津找王兰成。王老师说:“你继续办,我们等着人,今年办不成,明年接着办。你什么时候办成了,什么时候来。”3 D2 G1 D/ t4 Z" {4 i) p
6 {6 @& j0 L' p. c% m2 Z
  第二年招生工作又开始了,于庆成被列为美术专业的第一个招生对象。就像第一年一样,他努力了几个月,这个章还是没盖上。# |1 C) M% a5 F# w
" D0 f* ^, R6 a- o9 q
  第三年,天津美院的一位老师亲自来蓟县给于庆成送通知,对他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一定办成,9月10日去学院报到。但是大队书记仍然不给盖章。于庆成去县里找县办主任,找副县长,一直努力到11月,最终也没办成。他绝望了,想死,可是他死了家里怎么办?妈妈太爱他,他要死了,妈也活不成。不行,不能死。面对苍天,面对大地,面对着不容他生长发展的乌云大山,他喊出了心灵的最强音:“我要活下去!”/ J5 e* m6 t9 C3 c( z' l( [
* u/ L- N. C4 i
  十几年过去了,青春在艰辛和屈辱中度过,直到于庆成落实政策被分配到文化馆工作以后,他才和盘山中学的姜秀英结为伉俪。那一年他已经三十六岁,姜秀英和他的年龄相仿,又是教高中三年级的老师。可是因为爱上了于庆成,就承担了家里的一切劳动。姜秀英从日日夜夜耳濡目染到夫唱妇随,最后竟成了于庆成的好帮手。她学会了和泥,学会了烧窑,学会了捏泥人。有一次,于庆成外出半个月,当他回家的时,看见妻子早就给他和好了一堆泥,还做了几个小泥人,其中一个作品是《老太太剥棒子》。看着这些泥人,于庆成觉得妻子是这么的好,他们的爱是这么纯真、这么甜美。他们的年龄虽然大了,可他们的爱情却恰似青春年少,充满了活力和激情。生活使他感受到:人可以衰老,爱情却可以永远年轻。0 \  A$ X) \2 }5 ~* |6 C
9 g1 x" S  n" _! q" \8 ]! V' p
  热爱生活的于庆成,更像爱惜生命一样珍爱自己创作的泥人。有的人对这种赤裸的女泥人看不惯,骂作者是“流氓”,于庆成怎么说呢?他说:“虽然是裸体,但是她们是天真无邪的。我用一颗孩子无邪的心来雕塑这几个母亲的形体。虽然所表达的没多少文化,朴实、单纯、憨厚、开朗。采用漫画式的变形体态,大乳房、大肚子、大脚片,手扬起来,肚子挺起来,头发吹起来,让人物真正地解放,敞亮痛快、酣畅淋漓。农村的妇女太苦了,地里的活,家里的活,洗衣做饭,侍奉公婆,抚育孩子,伺候丈夫,再加上传统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束缚。该让她们痛快一把了!”这种被压抑后的解放,正是于庆成多年的生活感受,在这件作品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 ?& ?0 F8 G( @' i
5 c; d% |) ?1 [: k* m
  深深把扎根于生活,一刻也不脱离生活,构成了于庆成艺术之河的不竭源泉,吸取古今中外的艺术营养加以消化吸收,创造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并带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个性,就是于庆成艺术之河的滔滔流水。如今这河水已经从石缝、峡谷中蓬勃而出。受到世人的瞩目。这河水流到玉石庄,遇到了知音――玉石庄党支部书记韩振。这个精明强干的汉子要以文化为驱动发展旅游业带动全村人致富。慧眼识真金,看上了于庆成的泥塑艺术,由他出资在北京历史革命博物馆进行了于庆成泥塑展览,又在玉石庄建造了于庆成艺术馆。, S% b4 {" ?" F3 u  N" r
/ I& Z+ q& }7 r: j0 \7 K
  在这有着几千年封建习俗的中国农村,有着绑不住的思维,看不完的作品,裹挟着一串娓娓道来的故事人生,在启发的同时充满回味。他,于庆成,这个花甲老人,开辟了中国历史之先河,扛起了中国农村性教育的大旗,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性教育博物馆”。透过石趣园,透过艺术馆,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真实、健康的人生追求和全新的人生理念,真正传播的是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5 p0 h" H" n8 R- t/ R
# n% A7 g$ ~) `' i  泥人,于庆成,延续着他的故事人生。 . k) E) E" ^, G, V: s1 Y
& E! H- z5 E4 ?7 ]' p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0: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5 w6 |5 R% I; A! R" D# c. Y  @           于庆成$ O9 r* u' V' v% u9 T$ j

) P; H( w+ O' e5 S, x1945年生,天津市蓟县人。天津市蓟县盘山石趣园泥塑创作室。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中国美协天津分会会员、中国民协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副研究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 K' v7 v; U' }; |$ s1 @7 w) v0 i& A$ g$ C. @, L) W; ]8 n

- x# w2 p2 V/ h3 F) {+ g- Q# L) m2 @  1977年组建蓟县第一支农民泥塑队伍。坚持以文养文14年,为我县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1988年获文化部授予的“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称号。1991年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并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道路。在北京、天津、青岛都举办过个展。参加过`97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精品展和`97盼盼杯国际民间手工艺术周、`98民间艺术博览会。1994年盘山石趣园建立了“庆成艺术馆”。。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 S' f5 H# n! u, q
; ?/ i6 u' ]6 q
1 z; O+ ^  o9 b" ~& N3 U: m9 @  于庆成,1944年出生于天津蓟县。坎坷辛酸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使他与泥土结下了不解之缘。1977年开始走上创作生涯,1983年进入天津美院深造。1990年起至今,从事泥塑艺术创作研究,并任《庆成泥塑馆》馆长。现为中国民协会员,天津美协会员,中国工美协会塑雕学会会员,北京工美协会理事。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荣获文化部授予的“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称号,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h3 n8 S2 \/ N
( P+ G; h9 d2 E% b
! I0 a& H0 A! ?2 {/ t
  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展中展出,并荣获众多奖项,颇受媒体的关注和国内外朋友的喜爱及收藏。1998年和2002年分别出版了两个作品集。作品荣获了六项外观设计专利和一项作品表面机理的发明专利。并获国际专利博览会金奖。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0: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包容的点睛之笔
9 z. @. c1 v9 v* E3 _. t: @, r: J0 Z               ——太阳岛于庆成雕塑园诞生记
- G% p6 \* D3 |5 ]( G, e% Q$ n 0 B4 C& x3 d3 m7 l# V/ W1 q
' M) |5 N6 P2 c2 \  C7 M
      天生丽质的自然风光中突然闯入几座土得掉渣的乡土泥塑,会是怎样的效果?在刚刚落成的太阳岛于庆成雕塑园内,“土气”的民间雕塑与“洋气”的太阳岛就这样突兀地碰撞在一起,带来一种令人忍俊不禁却又流连思索的艺术震撼。
' O7 b7 K7 D# `( j7 _
5 Y! h. u! O$ o: b1 v9 H( z从天津蓟县农村走出,在太阳岛风景区落户,于庆成雕塑园在黑土地的扎根交融,不仅成为太阳岛风景区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更体现了哈尔滨对于外来文化的大气包容。近日,记者走进即将揭幕的于庆成雕塑园,了解到其落户太阳岛的幕后故事。8 r) s; b+ {) K" ]9 \9 E6 B7 B
  土得掉渣 美得动人
% |& l  T! m8 G; d9 r$ X  位于太阳岛风景区西南角的北方民艺精品馆原本是个游人鲜至的地方,但最近几天,这里却因于庆成雕塑园的落成而招来不少游人在此徘徊。1 m! @$ y3 [# [7 o, x
  “乍一看,这里的雕塑土得掉渣;再细品,却感到一种直指人心的震撼力。”太阳岛风景区管理局局长丛科明这样评价于庆成的雕塑,“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夸张和变形,奇妙地转化成了艺术之美。”# o1 J4 d0 b  q$ J0 [- {5 N# F
  于庆成雕塑对“丑”的夸张的确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雕塑园中有一件出名的作品,是一个健硕的农村母亲,其两个乳房一个挺在胸前、一个甩到肩上,同时哺育着前后两个胖娃娃。这个作品有一个“博大”的名字———《黄河·长江》,让人顿感一种高山大川般宽广的母爱。5 ]# v! m- T' S/ k* ^
  大胆尝试 雕塑进岛
* k7 y0 K1 ?* R  于庆成出生于天津蓟县,今年62岁,是一位在农村土生土长了大半辈子的农民艺术家。从1990年起,他开始走上泥塑艺术创作之路,现为天津美协会员、中国工美协会塑雕学会会员,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 q8 s: y* a* C/ {: D0 |
  于庆成的雕塑运用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打破了人们对农民、农村生活惯常的认识,以极度夸张、变形的表现形式来重新透视中国农民,阐释中国农村生活。正是这一艺术特点,使得其作品与关外粗犷酣畅的黑土地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9 d8 e4 r2 k: }( s
  早在太阳岛进行二期改造筹建北方民艺精品馆期间,于庆成富于民间气息的泥塑作品就开始受到太阳岛规划建设者的注意。经北方民艺精品馆馆长刘恒甫多次联络沟通,于庆成同意在太阳岛上建立一个作品展示基地。2005年1月,北方民艺精品馆落成,在其三楼专门辟建了面积200余平方米的“于庆成泥塑作品展区”,这也是于庆成在其家乡之外最大规模的作品展区。
. K# W2 A; P# N6 m* C  但受到地理位置和规模的制约,于庆成泥塑作品展一直叫好不叫座儿。为此,从今年起,在市规划局的支持协作下,太阳岛风景区管理局实施了一个大胆的举措,在北方民艺精品馆的旁边,建一座于庆成雕塑园,让于庆成的代表作品以街头雕塑的形式进驻太阳岛。( j0 e, b8 c' i0 v& T
  为此,太阳岛风景区管理局精心规划选址布局,高速度、高质量地建成了于庆成雕塑园。目前,已有8组于庆成的代表作品从天津运来,在此落户;到今年9月,还会有两组作品进驻。据介绍,该雕塑园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雕塑园。
- `- F  J9 l& r  为答谢哈尔滨人对自己作品的厚爱,于庆成不但将参加太阳岛于庆成雕塑园的开幕式,还专门为雕塑园创作了一组名为“闯关东”的雕塑作品。雕塑就立在雕塑园的入口处,作品展示了一个朴实的农家汉子推着独轮车奋力前行的形象,其夸张的大脚尤为传神,表达出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生存的憧憬和坚毅。
0 u8 s: G  c9 I; ?. }# b  “土洋”结合 相得益彰
1 c& s7 S; z/ T0 n  “对我们来说,让于庆成泥塑作品走出展厅,作为街头雕塑在太阳岛展出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突破。”太阳岛风景区管理局局长丛科明说,“这些乡土气息很重的作品能否为市民所接受,能否与太阳岛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都是一个未知数。”
1 j% i5 B9 o: v( J' r  建设者们担心的一个因素是,曾受过俄罗斯文化强烈影响的太阳岛素有“洋气”之称,如今,“土气”的于庆成雕塑会不会打破这种美的平衡?
8 [* u' i9 ]! e9 p: S/ }- `  这种担心很快随着雕塑园的落成而不复存在。以绝美的太阳岛自然风光为背景,于庆成雕塑作品表现出强烈的艺术穿透力,迅速成为风景区内的旅游亮点,不仅吸引来众多游人参观留影,更为太阳岛的文化包容度赢得美誉。' [3 h/ q( }7 Q5 H. N6 b
  “哈尔滨市民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水准,对于这种和传统欧式雕塑有着很大不同的民俗雕塑表现得宽容大度、认同欣赏。”丛科明说,“自然是美,文化也是美,经历了三期改造的太阳岛不仅重视生态的保护,更重视文化的建设。随着于庆成雕塑园的落成,如今的太阳岛上汇聚了俄罗斯文化的‘洋气’、冰雪文化的‘灵气’、北方民俗文化的‘土气’,可谓珠联璧合、相映益彰。作为一个全新的太阳岛,吸引游人的不仅是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还有大气包容的文化品格。”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0: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6 T; n6 E) N) A  E
  作品《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 v. G( l# F8 L0 @% i  B* `, [  

% Z. u  P$ l+ ~' g' ~! g  作品《豆》. o+ s0 N6 K+ E1 T+ |; B4 t
  
' q* T1 f6 \3 y0 h$ Q3 ^
  作品《长江黄河》
; j/ B/ D+ v, n# ?" _9 s- o0 M  
* O3 p1 ]2 c7 |2 {7 i
  作品《绑不住》   Y% r8 S6 F  w2 d0 F
  本报首席记者 张清云 摄
9 E% y. d4 C% ]& v  24日,于庆成雕塑园落成揭幕仪式在太阳岛举行,在这块哈尔滨最美的土地上,共展出了《闯关东》、《王老五》等八组近20件雕塑精品。“我希望我的作品能为太阳岛增光添彩,让更多的人到太阳岛上参观旅游。”于庆成说。
, |; ~; \) i! a  智利诗人聂鲁达回忆录的名字叫《我承认,我曾历尽沧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的缘故,总之我觉得这个名字用得并不好。因为“历尽沧桑”又何必承认呢?就像曾经少年英俊,曾经沙场无敌,这本来就不是难堪难受难以启齿的事情,用不着说得那么做作。
/ M8 Z2 P- f9 Z' ?  N6 @* h  25日,我在哈尔滨见到了一位历尽沧桑的艺术家。他在成功之时仍然保持着淳朴的本色,他面对记者没有一丝做作。“因为经历是最好的老师,它会教给你一切。”于庆成这样对我说。这个刚刚在太阳岛上建立了自己雕塑作品公园的人,有着不平常的人生经历。他曾被当成狗崽子,打到农村;他曾因为出身的原因,三次被挡在大学的门外;他也曾遭受过无数的白眼与非议,但他最终取得了成功。
9 @: a8 i2 e# w# \5 q  他对我说:“我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我自信,我从小就对艺术有着特殊的颖悟,我只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然后就做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 I' ^3 Z$ s) _, W) @4 t) C  艺术天才7 }* v, W2 D0 x1 u( j) x  ?
  罗丹在《艺术哲学》中说,艺术在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并用艺术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于庆成的作品就做到了这一点,他的雕塑使用的都是夸张的艺术手法,甚至是有些怪诞地突出某些局部,但这种夸张,这种突出是艺术的。因为它透过了事物的表象,直指本质,达到了震憾人心的艺术效果。
/ ?+ L$ V2 ]: m  但于庆成不知道罗丹,也不知道《艺术哲学》,就像他不知道聂鲁达和《我承认,我曾历尽沧桑》一样。但这并不妨碍他雕出让人惊叹的艺术作品来,虽然未必能抽象地说出艺术的规律,但他就是能凭借着感觉塑出一尊尊个性鲜明的雕像来,这就是天才。无论于庆成的谈吐如何谦和,他的衣着如何质朴,这都掩盖不了他是一个天才的事实。因为他的成功不是来源于知识的累进,不是来源于老师的教导,而是来源于天才的颖悟。于庆成对我说:“我并未觉得雕这些东西有多难,我觉得它实在是太简单了。我没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艺术,我只能从中国古代的陶俑和北方农村的民俗中汲取营养,我甚至总在怀疑自己的作品能不能成功,但事实上大家都很喜欢。”6 |1 Z0 I! R8 q( T3 J- W
  《绑不住》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它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声讨的东西也是大家声讨过了的,但它放在那里,仍然给人一种震撼。一切尽在不言中,它硕大而突出的局部,对几千年来妄想压抑人类本性的人,给予了无情的嘲笑和讽刺。1 A7 u9 K. N: }: e: `
  因为这幅作品,天津蓟县成立了一个青少年的性教育基地,据说这件雕像一出来,好多村民都不好意思来看,而有些知识分子却为老于大胆的构思叫好,认为这是社会进步,是人们思想解放的一种标志。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后来决定在玉石庄这个仅有二百来户的小山村建设一个青少年性教育基地。当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玉石庄这个小山村的时候,出名的不仅仅是老于的作品,这里成了许多人前来旅游的地方。这带给村民的,不仅仅是每年上百万的收入,还有人们思想上的进步,以及对待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 A, A# h; V5 T) l) s
  “草棵子里到处都有我的泥人”
. R/ Q: z+ M, Y  i' L1 R+ K5 J7 D  虽然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感觉,但于庆成的成功还是离不开勤奋,这种勤奋在老于身上也许更多地表现为对泥塑的痴迷。
$ J  ]/ }9 P6 n  B6 t  于庆成对我说,他从小就捏泥人,因为乡下没有老师,就是照着小人儿书捏。田里有土有水,捏泥人可以就地取材,在田间劳作休息的时候,老于的手总不闲着,“那时候感觉我手里捏的不是泥人,而是捏着一线希望。”因为老于不想一辈子以务农为业,他想不出别的出头之路,就选择了捏泥人。/ R3 n( q& z) L2 m4 o% L
  他说:“那时我一般早上起来先挑两挑水,然后到队长那儿等着派活,一边等一边捏,等队长的活儿派完了,一个泥人也捏好了,回到家,放下泥人拿上锄,我又快步走到地里,在等大伙都到齐了以后,我又捏好了一个泥人。每捏好一个泥人后,我就把它放在豆棵底下,这样不怕干。在耕地间歇,我也在不停地捏,捏好以后,就随手放在草棵、豆叶中。十多年来每天如此,到后来方圆十几里的草棵子里到处都有我的泥人。”
: B* T: Z" G/ r( j% \/ ]0 O! \8 M7 [  苦难历程
$ z( F6 Y. K9 z( [- \" s2 n  老于出生于天津蓟县,1960年随家人进城吃上了商品粮,1966年正赶上社会上号召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潮流,全家因此由县城迁往农村,没过上两天城市生活的于庆成,重新回到了村庄。从小就喜欢画画的于庆成在苦与累中却找到了乐趣,那就是用随手可得的泥土捏泥人。4 ]0 c3 `! Q! x* i% [) R; y. \2 ?
  痴迷于捏泥人的于庆成,甚至得不到老父亲的理解,在那段最艰苦的日子,只有父亲一个人的劳力养活着家里六七口人,儿子整天沉溺于捏泥人,连老父亲为他找的活计,他都没干几天就不干了。看着满屋子没有什么用的泥人,生气的父亲把它们全砸碎了。这可急坏了于庆成,从来没跟父亲顶过嘴的他这回为了这些泥人跟父亲红了脸:“这些都是艺术!”
- p' ~7 t% G$ C. h  疼爱孩子的母亲虽然不理解儿子这些泥人到底能有多大用途,但是一个最朴素的想法让她一直支持着这个不被别人理解的儿子。“捏泥人虽然没多大用,但至少孩子没有学坏。”
7 d) f$ N) s2 P4 m! r1 y  在母亲的支持下,父亲看着儿子捏出来的活灵活现的泥人,也不忍心砸了,而且在人多屋少的情况下,还特意为他的泥人准备了一间屋子。
2 |! H1 _/ x" _3 R9 ?  有了家人的支持,贫穷与困苦对于庆成来说,算不了什么,他的泥人世界,就是他的全部,就是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他的泥人也都是开怀大笑,看不到愁苦的影子,这表明他是快乐的。
" q# |0 h! r* |+ d  "我要活!"+ v$ I  v& D$ H* e* t4 g
  1973年,天津美术学院到蓟县招收工农兵学员,当他得知消息后,招生工作已基本结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把自己作品的照片寄给了天津美术学院,并附信表达了自己的求学愿望。但照片与信发出一个月,如石沉大海。心疼那些照片的于庆成跑到天津美院去要照片,接待他的是王兰成老师,王老师热情地接待了他。他回家不到一个星期,入学通知书就到了他的手里。% _- B9 ]- D$ f$ M# R4 C) P' v3 L
  但那时候工农兵学员上大学要三级盖章:大队、公社、教革办。没想到第一个章于庆成就盖不上。“大队书记就是不给盖戳,说是地主富农子弟不让去。”回忆起当年的经历,于庆成不禁一声叹息:“天津美院连要了我3年,可最后结果是我一个戳都没盖上。”四处奔波的于庆成绝望了,他想到了死,但当他想起深爱着他的家人和他所钟爱的泥人时,便“硬哆嗦着嘴唇活过来了”。
, o# ~: [/ P1 S7 h+ R) U* N  其后,他的代表作之一“我要活”应运而生。那是一株幼芽钻出了地面,它拼命地向上生长,居然把压在它头上的一块巨石顶了起来。谈起这件创作于70年代的作品,老于还是显得有些激动,他对我说:“一些好心的朋友劝我,把这件作品标题改为《生命》,认为这样会稳妥些,但我说不行,《生命》没有力量,太平淡,这个名字不能吐出我的心声,我的作品就叫《我要活》,它就是我真实的想法。我就是那棵芽呀!我头上就曾压着巨石,我也曾硬着头皮挺着脖子往上顶,我的作品就是要反映生命欲望、生命冲动和生命激情啊……”回忆起那一段往事,于庆成的眼眶不禁有些湿润。2 \) b2 F- U0 o( e
  农民大师1 @3 f3 g' D" c3 }) p
  扎根于生活,一刻也不脱离生活,构成了于庆成艺术的不竭源泉。在这有着几千年封建习俗的中国农村,有着绑不住的思维,有着一串说不完的故事人生。' D5 V9 b! T8 ]: r& s1 S" f' W' H
  于庆成在《我的自传》中写道:“一提到农村,就联想到土。我想土应该是农村的突出特点,要把土说到极致,土得掉渣也是美。而中国农民具有勤劳、朴实、诚恳、忍耐的品质,把这些优点加在一起,我认为就是一个“土”字。表现中国农民特别是那个时代的中国北方的农民,我认为如果把土味找到了,也就成功了。”
/ F. a" W' ~2 j; c/ O' a* e  现在的于庆成已经有了相当的成绩,他的作品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于庆成的作品在远赴海外展出时,受到热烈的欢迎。在法国展出的时候,一个巴掌大的泥人卖400法郎还被人围着抢买。1996年于庆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 x6 y% C& C( |+ \7 C, b! n, j  (生活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泥人艺人于庆成


! A8 W& ]5 ^6 t9 q7 G老于全名叫于庆成,是一个捏泥人的。一进他家,最先看到的是满屋的泥人,来不及说话,那些活灵活现的的泥人让你说不出话来,只有感叹的份了。老于的泥人,全都是最最乡土的农村人,不论是老人、孩子还是女人、男人,全部来自于农村最底层的人群。从这些泥人身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些人生活的是怎样的一片土地,过的怎样的一种生活。正如老于所说的,他的泥人,不是体积,而是一种气氛。  
, {+ a6 `$ p. Z4 V3 C. J( H: R# s, O# S  p
6 b' |, I5 j9 f* `/ l2 [; |
  老于出生于天津蓟县,1960年随家人进城吃上了商品粮,1966年正赶上社会上号召不在城里吃闲饭,全家因此由县城迁往农村,没过上两天城市生活的于庆成,重新回到了村庄。从小就喜欢画画的于庆成在苦与累中却找到了乐趣,那就是用随手可得泥土捏泥人。   
7 u+ s7 W* W* N1 J+ ?
# p6 S. H1 p& D/ V. m9 u
  每天早晨,于庆成早早地就起床,每一个来到生产队,等待着队长分配活,在等待的过程中,他的心早已飞到了辽阔的田野里。每回,队长都是第一个把活分给于庆成,接到任务,于庆成马上跑到地里,把该干的活早早地干完了,就在田边捏起他的泥人,当一个泥人捏好或者没有捏好的时候,另一项任务又会落在了他的头上,他把捏好泥人放在豆棵底下,等回来的时候再接着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子里方园百里的土地上,人们经常会从地里挖出泥人来。当人们吃惊地看着这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泥人时,于庆成正躲在一边偷偷地笑呢。   
" C/ g& Z3 S- e7 m

) G) ~2 _9 _1 u" S; ?

' v$ M2 H6 f5 O8 E8 I. J
/ x5 ?) z3 L) p& ?# U% m+ [
  痴迷于捏泥人的于庆成,在那时,招来了无数不解的目光,一个大小伙子,每天最喜欢盯着大姑娘小媳妇地看,就连憋嘴没牙的老太太也要盯上老半天,这么大的人不会是脑子有问题吧,更有的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老流氓"。他们不能理解,在捏泥人的过程中,带给于庆成的那份快乐。    6 O6 r) w: C7 B" p
8 O# I* d6 C5 |# l
  不理解他的还有老父亲,在那段最难苦的日子,只有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着家里六七口的人,儿子整天沉溺于捏泥人,连老父亲为他找的工作,没干几天也不干了。看着满屋没有什么大用途的泥人,生气的父亲把它们全咂碎了。从来没跟父亲顶过嘴的于庆成这回为了这些泥人和父亲红了脸:"这些都是艺术。"  
6 j# l" o! |% m* ~# G" A3 y! Q2 _4 H5 J
; E# L  ]' M5 [# _) n( l
  疼爱孩子的母亲虽然不理解儿子这些泥人到底能有多大用途,但是一个最朴素的想法让她一直支持着这个不被别人理解的儿子。"捏泥人虽然没多大用,但至少孩子没有学坏"。    ) |/ K: F- K6 H! E

- R' M/ ]- n/ n/ `
! Z* k$ x) s, m

. @/ B& G5 d1 Z5 x& M- I  在母亲的支持下,父亲看着儿子捏出来的活灵活现在泥人,也不忍心咂了,而且在人多屋少的情况下,还特意为他的泥人准备了一间屋子。    - ?! y% V3 g( Y) k2 _
) e1 e) ~- U! f1 K0 @
  有了家人的支持,贫穷与困苦对于庆成来说,算不了什么,他的泥人世界,就是他的全部,就是在最难苦的岁月里,他的泥人都是开怀大笑,看不到愁苦的影子。      c$ B4 t* R4 k: W

- U- U7 T; e$ n' {" u9 O8 ^  1973年,天津美院到蓟县招收工农兵学员。等他知道的时候,人家早已经走了。他想起过去曾把捏泥人拍过一部分照片就怀着试试看的心理寄给了天津美院招生办。照片寄出去一个月无消息,幸好后来有一个天津交活的机会。美术学院的王兰成老师接待了他。让他先回这等一等。   
& s: k. F6 K" S- D5 B6 B5 o$ n) G
, O3 U& e% y) s! r% M' F5 |
  于庆成回家等了一星期,天津美院的录取通知书到了并附来一张登记表,要他立即办入学手续。大队党支部书记冷冷地说:"我们没推荐你,你凭什么上大学?"于庆成说:"学校要我,您就帮把手给盖个章,我这一辈子就有了。"    ! c! z; C0 k9 @9 U" B6 c0 Z
1 z" @6 v+ B( u* H0 P2 J
- Z  K. l% d+ U8 F

# R, P+ {6 ~. k) @' F  书记一听就火了:"学校要?他们没这个权力!现在是贫下中农说了算。"   
6 I6 _' a5 b; e* _1 }1 |

# X% `. a3 a: f  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说多少好话也暖不开书记的心,在那个年月推荐富农子弟上学,那可是立场问题呀!    + `* Y: `6 Z# d$ Z5 h. j
2 ~/ d% t4 X1 X/ V1 p
  于庆成盖不了章,又去天津找王兰成。王老师说:"你继续办,我们等着人。今年办不成,明年接着办。你什么时候办成了,什么时候来。"    - Y4 ~& c; p$ \5 o

  Y7 o. ]8 w% O' M3 h+ D
7 W( T6 v7 x8 Q5 j) L. t

  o& H- Y$ s% @% g  Z  第二年招生工作又开始了,于庆成被列为美术专业的第一个。就像第一年一样,他努力了几个月,这个章还是盖不上。   
+ _, {+ T% v# d( j& k

; s0 W' \1 x/ _/ i( S& J  第三年,天津美院的一位老师亲自来蓟县给于庆成送通知,对他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一定办成,9月10日去学院报到。但是大队仍然不给盖章。于庆成去县里找文力主任,找副县长,一直努力到11月,最终也没办成。他绝望了,想死,可是他死了妈怎么办?妈太爱他,他要死了,妈也活不成。不行,不能死。面对苍天,面对大地,面对着不容他生长发展的乌云大山,他喊出了心灵的最强音:"我要活! 6 P# p, M* U0 `3 q0 I5 b  H; ^* t

9 e4 m) s, O) u9 H- H) o" |  十几年过去了,青春在艰辛和屈辱中度过,直到于庆成落实政策被分配到文化馆工作以后,他才和盘山中学的姜秀英结为伴侣。那一年他已经三十六岁,姜秀英和他年龄相仿,又是教高中三年级的老师。可是因为爱上了于庆成,就承担了家里的一切劳动。姜秀英从日日月月耳濡目染,到夫做妇随,成了于庆成的好帮手。她学会了和泥,学会了烧窑,学会了捏泥人。有一次,于庆成外出半个月,当他回家的时,看见妻子早就给他和好了一堆泥,还做了几个泥人,其中一个作《老太太剥棒子》。看着这些泥人,于庆成觉得妻子是这么好,他们爱得是这么纯真、这么美,他们的年龄虽然大了,可他们的爱情却似恰在青春少,充满了活力和激情。生活使他感受到:人可以衰老,爱情却可以永远年轻。   3 z, }9 _3 R7 @0 G5 W

" L) {' w: ?1 l* T$ B
" ], \  o" v! e) Q$ h% r  T

2 G0 U2 c# ]/ w2 ?8 q5 g4 Y. |( S+ A! O  热爱生活的于庆成,更像爱惜生命一样珍爱自己创作的泥人。有的人对这种赤裸的女泥人看不惯,骂作者是"流氓",于庆成怎么说呢?他说:"虽然是裸体,但是她们天真无邪的。我用一颗孩子无邪的心来塑这几个母亲的形体。这里所表达的没多少文化,朴实、单纯、憨厚、开朗,怎么野呢?采用漫画式的变形体态,大乳房、大。肚子、大脚片,手扬起来,肚子挺起来,头发吹起来,让人物真正地解放、痛快。农村的妇女太苦了,地里的活,家里的活,洗衣做饭,侍奉公婆,抚育孩子,伺侍丈夫,再加上传统的三四德、三纲五常道德的束缚。"该记她们痛快一把了!"这种被压抑后的解放,正是于庆成多年的生活感受,在这件作品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 P3 F3 e5 Q3 m0 G. Q+ \! w' Z2 u9 G
) F! l$ f3 M7 Z4 z. E$ m' c
  深深把扎根于生活,一刻也不脱离生活,构成了于诚成艺术之河的河床;吸取古今中外的艺术营养加以消化吸收,创造也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个性,就是于诚成艺术之河的滔滔流水。如今这河水已经从石缝、峡谷中冲突而出。受到世人的瞩目。这河水流到玉石庄,遇到了知音--玉石庄党支部书记韩振。这个精明强干的汉子要以文化为驱动发展旅游业带动全村人致富,慧眼识真金,看上了于庆成的泥塑艺术。由他出资在北京历史革命博物馆搞了于庆成泥塑展览,又在玉石庄建造了于庆成艺术馆。
7 J1 l. n1 j. @( x$ D7 Q7 [& A

$ |6 {/ j% U3 e3 C  e5 A' }  老于的孝顺,是非常出名的。他的一个学生说,于老师在母亲去逝后,总觉得对妈妈的孝心尽得不够,怀着这种内疚,老于捏了一个泥人,就是一个儿子,跪在地上,双手虔诚地高高举起,手心托着自己的老母亲。在拍摄这个泥塑作品时,我在拿开她母亲的照片。这时,于老师急忙跑过你:"这个你不要动。"他亲手把照片拿开,放回去时候也是小心翼翼的。从他的动作中,我感觉到他对母亲的爱有多深,也不难理解,在讲到母亲的时候,老于没有任何的过渡,就已经开始落泪了。   + j+ b4 Q, s% J) Y$ B+ ]$ X
. `# W# e, A$ h" _1 n  T2 `1 d4 K
4 w+ K  P# n% M* w* X

  @. P: Y8 B! _! z. }3 _. s  说到妻子的时候,老于又一次掩面而泣,这泪水中,有到妻子的感激,更有对妻子的病的担心。妻子得的是癌。当老于听到这样的消息的时候,他感到天都要塌下来了。从他这句话中,我们能感觉到妻子这些年来为他所做的一切,以及老于对妻子的依恋。老于说:"这些年来,没有她就没有这些作品,这些作品就是我的生命。"  文/段丽杰
: v1 Z, u; e& M% q- \
责编:肖阔
发表于 2010-6-25 16: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绑不住“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