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也同人名一样,取之有据,更之有因。栖霞市桃村镇牙山东麓烟青公路(今204国道)与文三线交合处的接官亭,就是一个几经更名的村庄。
相传在300多年前,烟青公路的方位就有一条官道。明朝成化年间,知县路真为方便地方官府迎接朝廷钦差及上方官员,决定在此建造一处亭阁,地方豪绅们闻讯纷纷出资相助,亭阁顺利落成。从此这里便成为接待官员及供官员们休歇、整顿人马之所,至今接官亭村西的土地,仍有“官场”之称。那时尚没有村庄,后来无家可归的佃户和流离失所的贫民,常在亭阁附近搭棚住宿,日久天长,形成一个小村落,取名叫“接官亭”。后来接待官员之亭被废,但官歇之地尚存,所以村名也叫“歇官亭”。
清朝初期,牙山发生一场震惊朝野的农民抗清斗争,村名因之再度改变。发起这场斗争的首领叫于七,牙山脚下唐家泊村人。清兵入关后,于七在家乡率众揭竿而起,势力迅速扩大。据说清廷调集了9省的精锐兵力,齐集牙山脚下,全面清剿于七起义军。于七率精兵据守牙山橛子石天险,连续三天三夜砍杀清兵,血水和着濛濛细雨,顺着清阳河,一直流到十里以外的接官亭村。战斗结束了,血流接官亭的情景却深深刻在人们心里,村名也随之叫成“血灌亭”。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上世纪40年代。新中国建立后,战争的痕迹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血灌亭也逐渐被人们淡忘。可是,50年代中期,接官亭又演绎了一场毛主席改名“接官高”的滑稽故事。
接官亭是一个典型的佃户村。1952年,佃户代表江元起率先在栖霞办起了农业合作社,发展了苹果树。1956年苹果结果了,他和社员们挑选最好的苹果寄到北京请毛泽东主席品尝。不久,中央办公厅代毛主席给接官亭农业合作社写来了回信:“寄给毛主席的苹果已收到,谢谢。”自那时起,毛主席赞扬“接官亭的苹果皮薄、清脆、口味好”的传说,在栖霞境内不胫而走。据后任书记说,这几句话,是毛主席在中共中央信上的毛笔批示,“接官亭”的“亭”字是草写,似草书“高”字,江元起不认几个字,认为是毛主席改村名“接官高”,还租了县电影队的电影到周边村庄放映了十多场,以示庆贺。
如今,物是人非。接官亭仍然还叫接官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