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渺无踪影的“魔鬼诗人”:于赓虞

1
回复
131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8 13: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诗坛,群星闪耀。有一位诗人却如一颗流星,瞬间划过,留下灿烂的光芒后,便悄然隐去,难觅踪迹。他就是被人们遗忘了将近七十年的诗人于赓虞。 8 I  l: h2 G1 V  q9 o
  于赓虞1902年出生,河南西平人,早年在天津汇文、南开中学求学,之后考入北京燕京大学,1935年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攻读文学;回国后
# }& q6 k+ f, ^: H* `" m于赓虞在北京一带的中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任教于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新中国成立后,他任河南师范学院教授,直至1963年去世。
: Y9 S$ z/ V1 d# Q% p& N$ d  于赓虞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生写了将近300首新诗,结集为《落花梦》、《晨曦之前》、《骷髅上的蔷薇》等六本诗集,分别于1925年至1935年十年内,由北新书局出版。由于于赓虞除了写诗外,甚少参加各类社会文化活动,尽管曾名噪一时,但我总感到,对于赓虞其人其诗,未引起现代文学研究者的注意,流传下来的评论作品似不多见。而他几部当年走红的诗集初版,现留于藏书家手中,甚至各大图书馆,也似不多见。 ! p" x3 [3 v  v0 [/ B# ~" f
  我们从现代文学的史料中,对此也可见一斑。如1941年,朱自清先生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时,选编了于赓虞的诗,但朱先生却为买不到于赓虞的诗集而发愁。当年朱先生托了许多好友,并曾去各地寻找于赓虞的诗集。可见在六十年以前,于赓虞的这几本诗集已经十分稀少。笔者因为机缘巧合,收藏了于赓虞的《晨曦之前》和《魔鬼的舞蹈》两本初版本诗集。每当灯下小读时,于先生之诗总令我心灵有些许激动,似有一种晕乎乎之神往。因为,在中国新诗之诗坛上,于赓虞为我们留下的诡异的诗,绝对是个异数。
2 H9 F5 Q1 n% a& p2 o  《晨曦之前》一书,出版于1925年,《魔鬼的舞蹈》出版于1928年。《魔鬼的舞蹈》封面设计上,是一幅钢笔速写,利落的线条勾勒出一幅抽象的图案,乍一看像是一块造型怪异的岩石,但细看又仿佛是舞者垂下的凌乱衣袖,令人参悟不透,而封面左上角印着书名――魔鬼的舞蹈几个字,也是用钢笔不规则地写成,令人视觉上有一种跳跃感。相信读者今日仔细观之,也定会被这些印象派的艺术深深吸引。
& p/ H. m/ o# |) f# a' H  说到于赓虞的诗风,大都诡异凄凉,诗作充满了忧伤绝望的情调。据说,他早期的诗风并非如此,后来因为受法国著名颓废派诗人波德莱尔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阴郁的“透着森森鬼气”的个人诗作之风格。他的诗集《骷髅上的蔷薇》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也正契合这一独特的诗风。因而,于赓虞在当时的文坛上,被称为“魔鬼诗人”。 8 r* z' \$ L) V# x0 Y' b2 f* G
  于赓虞,活跃于“五四”之后的新诗舞台,与一些著名的诗人、学者都有交往,如他曾在1923年与赵景深、焦菊隐发起成立了一个叫“绿波社”文学社团。我读现代文学史料,发现对这个文学团体很少谈起。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它却是花开几度,曾红极一时,为众多读者如蚕吐丝织就了许多美丽的诗卷。“绿波社”到1925年,社员发展到五六十人;1928年时代大转折时,走入低迷,渐于消失。一如他的诗所云:“凄迷的走去,凄迷的过来,看——野岸边寒林的黄叶飘旋在空中,低落在面前;我的魂,随它去罢,任你沉沦沙河底,飘流东海间。”于赓虞与徐志摩、朱湘也交往甚多,经常一起讨论诗歌、文学,文学活动相当活跃。 9 V; M  P# z9 |# U* I9 b% V
  除活跃于“绿波社”外,于赓虞再没有钟情于其它的文学社团。他当时曾想在北新书局办一个纯粹的诗志,徐志摩与朱湘劝他移办于《晨报》,于是遂有《晨报·诗刊》的产生。这诗刊,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新月诗刊之先驱。
: Z' _. |1 V# U) x7 o) n; I1 _3 U  于赓虞早在70多年前就写到“科学让我们的智慧增加,知道一切;诗让我们的感情丰富,感觉一切。无知将不能生存,无感则非美满的人生。”这就是于赓虞对诗与人生的深刻理解,尽管他的诗消逝了半个多世纪,但人间总有情,后人总会追溯那历史往事,深深地记着他。2004年,终于有了两大册精装的《于赓虞诗文辑存》出版。 7 }3 C: D  u  h  P2 \. e  W
  于赓虞的诗集,由于当时印数有限,又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动荡变迁,如今所存无几,十分珍贵。若有旧版,可与几年前出版的《辑存》对照着阅读,能读出不同版本之差异,将收益不浅。今天,我们再读他这些充满忧伤的诗,还能在诗之节奏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黑暗深处的历史,感受到作者从心灵呼出的惨痛。 " h7 z& B9 C. w/ ]# Q5 {( r1 t
  作为一个在现代文学史上曾负有盛名的诗人,解放后默默无闻,而后又匆匆地离开人世,令人扼腕痛惜。对此,我时时会想:难道在河南师范学院任教的十多年中,竟然没有为我们留下一首他那极具个性的诗吗? ! g- ^  u+ s: k, j: _5 [# d! R
  啊,斯人已去,惟时间期盼着奇迹的出现! $ B0 D" k& H5 J; |/ K: q
0 w- J1 l; w. Y1 i( B' a3 v% i
于赓虞
; s# c+ W6 c- }; U" x看,那秋叶在明媚的星月下正飘零,
, ^8 ]  [) \5 V与你邂逅相逢于此残秋荒岸之夜中, ' H% K7 X" N- g& o- O4 ?, h6 s7 w
星月分外明,忽聚忽散的云影百媚生。 / `! A7 H1 p6 C* P- N- _
看,那秋叶在明媚的星月下正飘零,
5 {+ h& ]+ W; \) h9 J6 t7 D我沦落海底之苦心在此寂寂的夜茔,
: X5 e3 r8 V9 |将随你久别的微笑从此欢快而光明。 & |" v) t# ?& W, B
  
  \/ j% s) M' g" z, C苍空孤雁的生命深葬于孤泣之荒冢,
3 s9 K0 J6 q* T美丽的蔷薇开而后谢,残凋而复生, : Z% W( g) v* G. O1 Q; y( }
告诉我,好人,什么才像是人的生命?
5 n. N. S( `- _1 l. p! D   - p% V9 H$ Q% K8 @
这依恋的故地将从荒冬回复青春, ) y. i: ?2 y+ w; N2 r
海水与云影自原始以来即依依伴从,
$ l3 u: k* j1 @; m0 [告诉我,好人,什么才像是人的生命? ! z. u! f5 T& N0 M* p: |1 o& p
  
* M2 H- ?# n, l, ]* q夜已深,霜雾透湿了我的外衣,你的青裙,
& D) {* G" \% h紧紧的相依,紧紧的相握,沉默,宁静, . Z) }9 f% e' @2 @( n
仰首看孤月寂明,低头看苍波互拥。
6 k3 C3 |( e3 C, C6 e" N' ~$ [   " \) c; f8 D+ v( Q% U- p3 M, T% q
夜已深,霜雾透湿了我的外衣,你的青裙, 9 H! ~# x# E2 l2 H1 c4 }& L
寂迷中古寺的晚钟惊醒了不灭的爱情, ' v% G% Y: F3 ]" I) ^
山海寂寂,你的影,我的影模糊不分明……
欢迎宗亲认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13: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赓虞(1902-1963),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名舜卿,字赓虞,以字行世。出山镇玉皇庙人。九岁入本村私塾,三年后转入县立高等小学堂就读。191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师范。适时正是“五四”运动前夕,赓虞受到《新青年》等进步杂志的影响,与徐玉诺、曹靖华、屠亚起、张默生等经常聚集一起谈论新文化,议论国家民族大事,积极参加校外的进步社会活动。1919年2月,为营救一师被捕学生,当面怒斥校长软弱无能,被学校开除。同年考入天津汇文高中。结识了一批新的文学界朋友,如万曼、焦菊隐、朱光旭、王亚薇、胡倾白、叶碧等,1923年6月,与焦菊隐等人成立新文学社团,即北京文坛风云一时的“绿波社”。1924年4月,创办《绿波周报》,8月底又创办《绿波季刊》,还编有“绿波社大丛书”、“绿波社小丛书”。这期间赓虞思想活跃,才情勃发,多则一天作诗五六首,《绿波周报》、《绿波季刊》、北京的《晨报副刊》、天津的《新民意报》是他发表诗作的主要园地。后来在天津读书的几位河南老乡又推举他为主编,在《华北日报》上创办《中州文艺》半月刊,主要刊登新诗及有关诗歌的批评文学。1924年8月考入燕京大学国文系。1926年,赓虞参加了“三一八”请愿。是年他结识了沈从文、丁玲、胡也频、石评梅、黄庐隐等文学青年,彼此间常以自己的新作互相讨论批评,所得稿费大家共享。1927年,赓虞开始教学生涯。2月经焦菊隐推荐,到山西太谷铭贞学校任中学语文教员。1928年任北京市立二中语文教员,兼任北平中华戏曲学校和河北省立17中的课。1930年与妻夏继美南下山东,任曲阜师范国文课教员。1931年7月任河南省立第一师范教员。在一师期间,曾多次掩护进步学生从事革命活动,李蕤即因他掩护免于开除学籍。1935年月4月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欧洲文学史。在英期间,著《诗论》、《雪莱的婚姻》、《雪莱的罗曼史》。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华人在国外倍受欺凌,赓虞愤怒弃学回国,任河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同年11月送长女于立人、女婿丁秀赴延安。1938年开封沦为敌占区,随河南大学迁至栾川。1940年因患风湿病回西平养病。养病期间,痛感家乡文化落后,后生求学困难,遂发动乡绅捐资创办出山寨中学,并亲自督理建校舍、购图书、买仪器、聘教员诸项事务。后去洛阳担任河南省印书馆总编辑,主编中小学教材和《新儿童》杂志。后因同别人联名向当局保释被捕的进步学者稽文甫,被印书馆解聘,一度闲居西平,偶尔兼出山寨中学语文课。1942年担任西北大学文科教授,后接替焦菊隐文学院院长职务。1943年转教于西北师范学院。1945年,被家乡西平县教育界推举为“国大代表”候选人,遂辞西北师院教职回西平参加竞选。竞选失败后,远走兰州师院任文科教授。1945年8月日本投降,赓虞回到故乡,任河南大学文史系教授。内战爆发后,赓虞对国家前途失去希望,整体喝酒、打麻将,消沉堕落,人称“于疯子”。1948年开封第一次解放,河南大学部分师生迁往苏州。初到苏州,赓虞还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半年之后,随着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他开始有所醒悟。1949年仲夏,国民党教育部一司长亲自到他寓所,请他担任广州岭南大学校长,被他拒绝。事隔不久,国民党中央政府一高级官员,奉命劝他去台湾,并送三根金条作路费。第二天他将金条着人送回。新中国成立后,赓虞一扫过去的那种颓废之气,决心将自己所学全部献给故乡的教育事业。继续任教于河南大学。1953年,玉皇庙群众告发他在创办出山寨中学时有逼死人命事,遂被捕入狱,判刑10年,1959年提前出狱。1963年8月14日病逝于开封家中。
, F* D3 P  |1 F. ^      赓虞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早期诗歌运动中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采用现代派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内容,具有积极意义。但有不少诗歌表现出对人生的悲哀,故被称为“悲哀诗人”。已出版的诗集主要有:《晨曦之前》、《落花梦》、《孤灵》、《骷髅上的蔷薇》、《魔鬼的舞蹈》、《世纪的脸》、《剑与泪》、《春云》等。在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方面亦有贡献。1944-1945年间,翻译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曾在当时的《时与潮文艺》上选载。翻译有英国诗歌《春之歌》、《世界诗歌选择》,著有《世界文学史》。
欢迎宗亲认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