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与村人言吾村吾于吾家之事

1
回复
1364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4 15: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与村人言吾村吾于吾家之事
作者:红禅室主人

暑假看女于平度,携与近之所居者闲谈,居然得一乡人之老者在其子所,遂稍知老家村中之事。吾村名辛安而甚大,宋代建村,至今已有两千户,略近万人。清时已有南村、中村、后村之分,而实则非廓而至于近相连属而成其大者,而是其大分为三村也。我之生者为后村,今日名之为辛安后村,昔又名为八角村,八角者乃贯通村中之东南西北向之一斜路也,出其路之西北则村中之地也,唯路斜通而向之故,两侧之房屋皆露其屋角之一端在街上,处处皆角而为别处所无之观,因得名若是,其景观至今犹然而存焉。其东南之端而将尽之处,则吾旧家之所在,新家则稍东移数百米,当时为荒凉之沟壑,以人力垫起而成院宇,墙东之外即深沟,周围居民渐多而成垃圾之所,去岁始为吾父吾母费力垫平,则昔日之沟壑今为通衢矣。然或雨则水而积聚,故草木丰茂,其多者为苍耳,又有曼陀罗,花甚巨若喇叭之形,而味殊未为佳,我之孩童之时常流连忘返于中,与诸小友伴自得其乐者焉!至秋则携镰割草为炊之具,往往而惧人先得,故草木亦恒不得其熟韧,我之八龄以后已能操此作矣。隔新家南而一居,再南而一小街,则又新之家,为近年所造,二弟进城娶妇,遂卖之他人矣。
吾村在明清二代已为周围百里之内有名之商埠集市,今则偏居公路之北而落后矣。于氏之来此村为居也,今已为村中人数最多者之姓氏。初,清初山东于七之乱,既败而族人受累者甚众,为免株连而毁宗谱,山东于氏此后乱而莫有尽知其详者矣。吾村之于氏即当时乱日所迁居于此者,自文登之大水泊而来,后居未易,又辗转而之掖县,亦未定,又回转之。文登之于氏为明末而迁山东者,自河南于氏之最初渊源而来,原出姬氏,即武王之子而封于邘——今河南泌阳县西北邘台镇,后世去邑为于氏,郡望为河内郡。后因“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势难居住”,战国末年始向外繁衍,以迁至东海陆空郯——今山东郯城西南——者为著,遂为属地。于七之乱,于八之族变姓为马而迁至潍县,今于氏至其地犹有优待而自为亲近也。宋人为百家姓,于氏著第三之位置,今则以人口为计而居二十八。于氏名人西汉有相国于定国,政声尚佳,东汉有名方士于吉,三国有名将于禁,唐时有宰相于志宁、于由(右加“页”)、于琮,明有于谦,清有状元大学士于敏中,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之于成龙,民国时有于右任,近则有学者于省吾,今则又有书家于明诠。于氏虽人数众多而名者甚少而与人数甚不成比例,此未知何故也。
清代防长毛之乱,而村之围子成焉,传云抗战时日军六人占据平度,而至吾村则未敢造次而绕行,以今平度之旧城址观之,盖规模小于吾村,村人言当时之西阁远壮观于今平度城犹存之东阁,则可以知之矣。又言当时日军——不知真假——驱车至村时,甚与村人为亲善之举,如脸堆笑而身虾如,此盖所谓伪装,而不足以为据其心之非为狼子也。
于氏自来村中,虽于七之乱而宗谱有断,然此一支则自有承接也。吾家之于之一支至于今日已仅有两家在祖辈,父辈则有五家,可谓人丁单薄,盖上溯则十世单传所致也。吾家之于又甚有争议,未能上村中之于氏宗谱,其情吾家之人已不明,然局外人必有明者,否则亦不至如是也。传云十数世时有一祖或无子而收养一子,遂为诸于所不容,又或云其人有子而未知何故养于外祖父所,后又归则为诸于所不容矣,二说未知孰是。为纯其于而有此保守之观念,亦可原也,然养育之恩大于生身,既为于氏所养而继于氏之业则为于氏之人,入于宗谱乃正大光明理所当然之事,但有注明可矣,何必固执于此哉!为争议之故而今之宗谱不敢面世,而于立宗谱之旨为悖矣!今吾家之于不能明其所以而此村人之老者能言其事,则必有知者可知也。旧又有富贵之家而为免兵役而养子者,或未征而留家中,子孙后代亦不为于氏所容,此亦拘执之又一形式也。
大村若是而掌故众多,理应有一村志为之理也,惜村之人或文化未臻或未有其心而嫌陷于争议之中,而自为置身事外之举,若我之心则有日或为之,但记一般之情形,若风俗若沿革若人物若典故,涉及争议者亦如实记载而存疑可也!今村已分而为五,南北最长处六七里,东西最长处五六里,渐向村外发展而村中老屋纵横多有倒塌者,多老人居之,吾家之旧家属焉,祖父之家亦然,小胡同颇有特色,去岁祖母犹居之,今岁殁矣。吾家之旧家不欲居之,而居于父之弟之旧家,老屋为风雨所侵而多有漏雨之处,其人又烦于修葺而辄不来,雨则为之担惊受怕,今则可以免矣!
村中之事及我少年在村中之事,实多有趣者,想之而或伤神,略记如此也。
2006、7、17记于平度之红禅室
欢迎宗亲认领
发表于 2009-1-15 15: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粗糙点,不知其脉络。
欢迎宗亲认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