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河南于氏家谱後序

23
回复
467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9 13: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13-4-14 08:32 编辑
1 g6 J8 \1 \( ]( c5 \  W5 S0 G: k( c% Z( }9 `
                   河南于氏家谱後序
$ Q2 T) D# W, K7 {
序曰:邵高叔祖皇朝尚书左仆射侍中太子太师燕国定公讳志宁,博学多闻,徇忠秉直,为秦十八学士。其左右庶子不道,尝撰《谏苑》三十篇讽之。凡有文集若干卷於代,又述作之外,修集家谱,其受姓封邑,衣冠婚嫁,著之谱序,亦既备矣。历一百七十馀年,家藏一本,人人遵守,未尝失坠。洎天宝末,幽寇叛乱,今三十七年。顷属中原失守,族类逃难。不南驰吴越,则北走沙朔,或转死沟壑,其谁与知?或因兵祸纵横,吊魂无所;或道路阻塞,不由我归;或田园淹没,无可回顾。所以旧谱散落无馀,将期会同,考集不齐,奚为修集?实难有待。今且从邵一房,自为数例。有若九祖长房今太子少保谯国公颀,与邵同升於朝,股肱四圣,为国元老,邵之弟也。有若九祖第三房今襄王府录事参军载,与邵同在就列,保家履道,为宗室长,邵之兄也。各引才识子弟,参定其宜,从而审之,谁曰不可?又以子孙渐多,昭穆编次,纸幅有量,须变前规,亦《春秋》之新意也。今请每房分为两卷,其上卷自九祖某公至元孙止,其下卷自父考及身已降,迭相补注。即令邵以皇考工部尚书为下卷之首此其例也。且诸房昭穆既同,寻而绎之,可以明矣。後能代习家法,述作相因,从子及孙,从孙及子,孙孙子子,兴复宗祧,岂唯两卷乎?将十部而弥盛矣。其文公第四子安平公房此建平公已上三房衣冠人物全少,今与文公第五子齐国公、文公第六子叶阳公、文公第七子平恩公、文公第八子襄阳公、文公第九子桓州刺史并以六房,同为一卷。就中第五卷已下,子孙皆名位不扬,婚姻无地,湮沈断绝,寂尔无闻,但旧卷而已。後有遇之者、知之者,以时书之。其五祖九祖分今叙在三卷,并录之於後。时贞元八年岁在壬申八月朔日,金紫光禄大夫太子宾客上柱国袭恒山郡开国公于邵述。
! n$ Y* j5 w+ j/ x
发表于 2013-4-14 11: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老五的文章很好,很重要。关于洛陽于氏是汉人还是少數民族人的问题是应该好好讨论一下了,虽然汉人和鲜卑族人都是炎黄子孫,无关大局,但此关系到理清于氏源流,有研究和统一的必要。我为此问题曾作过深入的研究,收集了北朝至隋唐五十多篇于氏墓志铭,查看了历史记载,路史的记载,终于理岀了明确的答案,洛阳于氏是正宗汉人,且是于氏在历史上最为突岀的一支。這支于氏源于東海于公之裔,于公四子于赞国之十六世孫于禁之后人。于禁魏之五子上将之首,在为曹仁介囲的水淹七軍時,忍辱負重,为三万战士的生命,于禁选择了弃战而被捕,这里我说的弃战被捕,如投降为什么还被关羽关在牢里呢?一直到孫权攻入荊州时才从牢里救出,這是题外话不多说了。直至見了曹丕,受辱而死。其子圭虽袭益寿亭侯可不再受重用。从碑文上才知己迁徒至冯翊华池。這是人们可以想象的,一个多民族混居之地。后在北魏招幕晋人时,去了代地,那是拓拔圭之前。至拓抜圭建代国时,于氏后裔被补入兵員,那就是于栗。于栗继承于禁家族的武功,能左右开弓,力能博熊,为拓拔圭开国東征西战,屡战屡胜,得到了拓抜圭的信仼和重用,但在封官时因无辈景,故只是用假節,说明于栗是自已从士兵一步一步打岀耒的。最后被封为外都大官新安公,及至攻入洛阳,封为洛阳侯。历史上于栗沒有万忸于栗的記载。直至于栗之孫于烈时,于烈之子于忠参于确定勲臣八姓,因于沒有鲜卑族姓,皇帝賜为万忸于姓,因于家住地在万忸于山因而有山姓,历史记载有二处碑刻上有此姓;一是赵氏金石录卷二十二有后周延寿公碑頌跋云:勲州刺史延寿郡开国公万忸于寔。二是孝文弔比干文碑阴有司卫监臣河南郡万忸于勁的记载。直至魏文帝入洛后万忸于又复为于姓。至北周静帝时宇文衍下旨'賜姓复旧诏,原魏文帝汉化时鲜卑族复姓改汉姓的一律复为鲜卑族复姓。当时于姓沒有改,仍为于姓。有资料称宇文邑时于谨就曾讲过,于氏本汉人,不改了吧。因入洛后于氏居洛阳,史称洛阳于氏。這里我举一碑誌记载,就是于謹第二子于翼后裔于賁的墓志铭,其明确刻记:'公諱賁,字履謙,東海郯人也,汉丞相于公之后。九代祖禁魏将軍益寿亭侯....'.浦江于氏和江西金潭于氏谱中圴有于栗系禁之后裔的记载,因而证明了洛阳于氏是正宗汉人而非少數民族,以还历史的本耒面目。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09: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13-4-14 09:58 编辑 % ^: S1 }: K: v# `
% W& ^' r! X9 y2 N' l% N( E
对于有人认为:于志宁于栗磾为胡人鲜卑族之说,本人结合跟浙江同门致远叔的考证和交流,在此给大家一个说法,希望与大家交流探讨:
3 ?2 D, w& U2 A5 M, _4 X2 K5 I5 Z
洛阳于氏是汉人还是鲜卑少数民族人都有一个实证---
. V- h9 ~  |1 }) F( d' M: c研究于氏是什么原因去的鲜卑?基本已摸到门路了,有以下原因:
+ r8 I& O: \# u一是起于东汉末三国魏时的于禁,禁死后其子于圭,虽为益寿亭侯,但已不受重用,可能遭排斥而迁守西北冯隘华池,那里是多民族混居,后到東晋時,卫瓘手下牙门将卫操,在拓拔部招慕晋人時,有很多人去了北魏,那是北魏尚未建国,卫操为代人,当了拓抜部的宰相,所以有很多人去了代国。直到于栗磾以自已的軍功打下基础,可以说是从士兵开始打出耒的。到于栗磾假新安子,封爵就可以看出于姓並不是什么部落的頭,平民百姓,功高封爵,所以要用假爵。因于栗磾开国有功,特别到于烈,于忠,成了拓拔氏的依靠,所以列入勲臣八柱,可当时只有鲜卑族才能成为八柱。因此皇室封于氏为万忸于氏,因当时于氏住万忸于山。所以说是融入鲜卑族这就是开姓,到魏文帝到洛阳又复为于氏。到北周宇文泰,原鲜卑复姓又恢复了。可于谨对宇文泰说,于氏本就汉人,就不恢复了。所以只有于姓沒有恢复万忸于氏。。有篇志文提到...“间徙于冯翊华池焉。及策名后魏,向宅河洛,故今称河南洛阳人也。。”碰巧東晋时卫操应招就是在这亇冯翊郡(注:华池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所以说于氏到鲜卑打了几代人的工。
发表于 2009-6-29 17: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志宁是胡人。。。标准的鲜卑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20: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邵 [唐](公元七一三年左右至七九三年左右)字相门,其先自代来,为京兆万年人。约生于唐玄宗先天二年,约卒于德宗贞元九年,年八十一岁。天宝末,第进士。以书判超绝,补崇文校书郎。繇比部郎中,为道州刺史。未行,徙巴州,平獠民之乱。后以谏议大夫知制诰,进礼部侍郎。朝廷大典册,必出其手。德宗时,为太子宾客。与宰相陆贽不平,出为杭州刺史。久疾求告,贬衢州别驾。徙江州,卒。邵著有文集四十卷,(新唐书志及旧唐书本传)行于世。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20: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 于邵 《田司马传》   
9 {, u& c/ j6 o- D% [2 n司马姓田氏,名某字某。其先盖自齐诸田之裔,远代仕汉。徒家於秦,世为京兆茂陵人也。生而岐嶷,七岁能诵诗,遂通诸经。齿太学,数岁不上第。因左常侍王亻垂受钺西河之地,乃喟然而叹,谓同舍生曰:「大丈夫立身致位,不在於此。徒索长安米耳。」遂投刺王公,见而奇之。数日酬对,以为必可用也。遂表随军要籍,从事耳目,甚有裨补。居无何,公罢将军下势,禄乃不及,亦无愠色。御史大夫歌舒翰兼统五原,雅知其人,得之甚喜,表清胜府别将,非其好也。人皆叹屈,独不以介意。骤改永平府左果毅长松府折卫,虽从例叙,亦不出牙幢之内矣。天宝中,士马殷富,国用仰给。哥舒公得黩武於河陇之闲,横行青海河收九曲,西拓蕃境数千里,置亭侯郡邑,创鄯城郡於河源军,又隶临蕃县。由是选举能吏,以充员位者,见善如不及。临蕃介在大府,尤难其人,所被斟酌者,盖百馀辈,人人自以为得令。而歌舒公决策取之,招辑新附,承上接下,罔有不悦,其声洋洋,播於远近。会安禄山以范阳叛,潼关失守,有诏御史中丞郭英义专制陇右。未及下车,表渭州陇西县令。实资旧迹,抚我凋?,曾未浃年,风俗大变。郭公尝按部至邑,见其治理,裒叹久之。不以礼物为隔,时为公道见合,下榻宴慰,累日方还。今阆州刺史马雄,参谋军事,亦幕之良也,时有序述。满岁,凤翔尹李鼎复兼陇右,以秦渭临洮饷馈不继,发汉阳之赋以资之,遂举知长道县事,仍表请起拜清要。固谢不获,随牒员来,在公之勤,岁寒不易,嘉声美政,益震於曩时。自是日慎一日,谦而致让者,至於数四。时特进鸿胪卿兼刺史太原王公,劳於取人,逸於用人,前後裒贬,无有不当。田公虽让德有馀,而王公渴日不足,遂举摄司马,仍知县事,聊以为喻,且俟後命。《书》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田公有焉。《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王公有焉。故人歌之曰:「二公更事,阖境之庇;二公其休,谁其为嗣?」君子闻之曰:「汉阳之郊,政有经矣。」昔有巫宓卓鲁,亦由今之视昔,?霄之望,岂徒然哉?邵忝春秋之徒,实采舆人之诵,执简以往,为之传云。
发表于 2013-4-12 20: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与文公第五子齐国公、文公第六子叶阳公、文公第七子平恩、公文公第八子襄阳、公文公第九子桓州刺史并以六房,同为一卷。”————此处要修订几处标点符号位置。————今与文公第五子齐国公、文公第六子叶阳公、文公第七子平恩公、文公第八子襄阳公、文公第九子桓州刺史并以六房,同为一卷。
发表于 2013-4-12 20: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复林 发表于 2009-6-29 17:32 ' `5 N2 ]- A5 F, X' h/ m
于志宁是胡人。。。标准的鲜卑人
0 S" \) ]; k8 D6 B
你是?要细心读过历史才可说话,不要想当然!这样才有说服力。通读过北魏到隋唐的历史的人才可以评价历史上这支伟大的于氏!

点评

给力!  发表于 2013-4-14 08:34
发表于 2013-4-13 21: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发表于 2013-4-14 00: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08: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篇谱序是咱老于家立谱以来留存现在最古老的第一篇谱序,4 Z$ Y$ Q/ |, q$ y- n$ X6 \( f
甚称传家之宝啊!
发表于 2013-4-14 09: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2:}
发表于 2013-4-14 10: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历史真的说不清楚,只有史书为证了。可是史书记载的不完整性给后人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所以有不同的声音也是正常的,但还原历史就需要事实来说话。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12: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致遠 发表于 2013-4-14 11:39 4 x4 s" K$ r/ B# ]4 H) \" g+ Z+ _  t
于老五的文章很好,很重要。关于洛陽于氏是汉人还是少數民族人的问题是应该好好讨论一下了,虽然汉人和鲜卑 ...

3 \1 y. L5 M/ P: n, p0 t 060828381f30e924630fe9704c086e061c95f7cc.jpg
发表于 2013-4-14 18: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金-珂 于 2013-4-14 18:47 编辑 5 ~' s" ]9 _7 h
于老五 发表于 2013-4-14 09:39 7 m5 x# r6 F* H
对于有人认为:于志宁于栗磾为胡人鲜卑族之说,本人结合跟浙江同门致远叔的考证和交流,在此给大家一个说法 ...
/ Q6 t3 j! h5 f3 _: ~, \7 Z* {

+ w# C* \  N, U应该是万纽山,也做勿纽山,住在此地的于姓就是万纽于或者读作勿纽于。这很符合老于自我表白的特点。胶东于、河南于、江苏于、山西于......没出省就自称某县于:乳山于、高密于、即墨于、洛阳于、胶南于、乐陵于、济南于......自我表白还有以村为开头的:司马于、水泊于、斥山于、河岔于、古城于、官庄于......对于北周宇文颁诏令鲜卑改回复姓,于谨自我表白本为汉姓,所以不再改姓复姓。这个在当时下诏不是闹着玩儿的,有诏书不遵循,那是砍头灭门的大罪。所以就是这一句话,足以证明万纽于(勿纽于)本为汉姓于,古谱所及是可靠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