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21 18: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9-10-21 06:54 PM 编辑 3 G2 A! ?* K# N0 Q: f, ^- }
0 k5 C( h3 d- q4 O
& Q% D. t( ]% _- N0 V! ] `9 U$ D$ q
北塘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块风水宝地。直到今天,北塘民间文化仍在传承和发展着,这离不开致力于北塘民间文化研究的人们,本土人于辉就是其中的一位。; h& {' N* V3 e4 U
5 o/ x# Z: W/ u. q$ X) M: ` 1939年,于辉出生在北塘的一个渔民家庭,在北塘生活了40多年。北塘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涌现出的杰出人物、纯朴的民风民俗和美丽的传说都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使他与这块土地结下了深深的故乡情结。
2 ?& g5 [, b* B( |, i6 @. h, a7 t5 W2 e: A4 H& a' _8 p( Z
多年来,他致力于研究北塘的历史和民间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1978年,于辉由大华照相馆调到了塘沽服务公司,工作的调动使他有机会进行对北塘历史的研究,当年便写出了第一篇文章《北塘民俗》。1 A O7 i: ?7 h" g$ E! ]
8 F& e5 O ~2 X) V9 \ 于辉在接受我台记者采访时说:《北塘民俗》后来发表在天津文史丛刊,文史丛刊编辑部和政协文史办在一块办公,他们看完这篇文章之后,觉得很有味道,很有地域特色,他们千方百计来找我,后来经人介绍找到了我,让我调入政协。
9 K: {! P+ v& S- u7 V. `6 ?3 y3 C7 h- E$ u: Y" I
1984年,于辉调到了区政协,专门从事文史工作,并先后写出了《北塘渔业史》、整理了《北塘史稿》等。他对北塘历史文化的研究从挖掘、整理、创作等三个方面着手,创作出《北塘传奇》等具有浓郁民间文化气息的优秀作品,《乌沙井》等也即将出版。在研究过程中,于辉一方面凭着自己的生活积淀,另一方面,他不辞辛苦的进行专题走访,结合历史资料的检索,对北塘历史文化进行了甄别。6 h& R$ O5 \+ O% G0 c/ `
) Q' T _9 V# W6 w) m$ P0 ? 宝贵的资料不是能够轻易获得的。当于辉整理北塘反牙嗑税斗争的历史资料时,得知其中一个人物名叫刘正国是这个运动的主要人物,当下决定去采访他。- z7 Y! B8 P" x& Y
/ j& f4 b3 B! n 于辉就采访刘正国的情况对我们说,他们家很不好找,走错了许多人家。最后由别人介绍,在去的过程中先见到了他的老伴,先跟他的老伴介绍了此行的目的,她把我们领进屋,刘正国已卧床不起,虽然只说了片言只语,但是还都是关键的,很有价值的,去过多少次才把它弄完整了。有时候就去找那些反面人物,正反两方面来核实,所以说这篇东西的成稿还是比较曲折的。 L$ Y* N, g9 e |: g( a: h' e
% N- d* S6 F5 j, r: S- T( d+ y9 A
于辉有着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不追求名利,他把研究北塘历史看做是自己生活中的一大乐事,现在退休在家他依然宝刀不老。67岁高龄的他还经常出现在北塘的大街小巷。尤其老人,老房都是他采访、研究的对象。( Z T* n- I3 [" W
" @1 u) d" m ~. N
老伴开的饭馆他很少过去看看,家务事也很少过问。他把时间都用在了对北塘历史的研究上。他的执着也带动了家人的兴趣,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于辉也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 p5 l; i" P% h/ J2 L$ d7 _! u4 w( O, n2 t% e( L
有一件事在于辉的脑子里经常的萦绕着,时时的懊悔着他,同时也鞭策着他。他对我们说:当初有个叫田大栓的人,他每天没有别的事,就在街头上讲北塘的故事,当时我是北塘照相馆的工人,我没有这些意识,没有好好一次听他讲,只是他讲我在身边一过而已,所以到现在我还在后悔。假如那时我就有整理北塘文化的意识,我会整理出很多东西。
! [5 ?- ^, p# W; N5 X* z+ I9 U8 I9 Q
他说我不能再犯过去的错误,能抢救下来的决不放过。话语间透露着他对北塘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