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笔耕不辍写乡情 ― 访民俗作家于辉

2
回复
200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7 19: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滨海新区著名作家于辉,从50年代至今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大沽炮台》、《曹锟传奇》、《北塘传奇》、《乌纱井》等多部文史学著作。其中的《大沽炮台》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教材”,《曹锟传奇》在《天津日报》连载80天受到热烈欢迎。于辉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以塘沽一带为写作背景。他就仿佛一只风筝,无论飞得多高,也总有那-根细细的线牵扯着,这细线将于辉的心和他的家乡紧紧相连。家乡给了他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而他也用笔墨给世人展现了一个美丽而传奇的家乡。于辉已经成为了家乡北塘人的骄傲。
+ E  ?- m7 Y' N! o( l    于辉被大家称作民俗作家。这称号来源于他作品中对历史和文学的巧妙结合。历史和文学就仿佛于辉的左右手,与他相伴一生,协助他完成了多部深受大家喜爱的作品。于辉和历史、文学结缘,可以追溯到他上中学的时候。历史老师的夸奖和鼓励给了他无穷的动力,让他的历史成绩一直保持优秀,并且成了一个“历史迷”。塘沽一中图书馆培养了于辉的文学情愫。在学校图书馆大量阅读文学著作让于辉获得了文学的感觉,让他明白原来文学可以把人们的生活变得妙趣横生,可以把生活中的人和事说得如此形象、生动,美丽无穷,过目不忘。从此,于辉再也无法割舍对文学的痴迷,并一步步走上创作的道路。; A5 Z1 m- r$ W" A

5 `+ y+ G7 ?2 v- y一篇文章改变职业生涯, \- {% M, i  Q) P; y# C

2 u, X' N7 M% N  f6 u+ X% L    1960年,于辉开始在照相馆从事修版、修相下作。他在照相馆狭小的空间中苦干了18年,不仅练就了一番精湛的技艺,还将白己的文学创作由业余逐渐转向专业水准。1965年,于辉的一篇小说《谁是冠军》在商业系统引起了轰动,并刊登在中央商业部主办的《商业工作》上。“当时我得了10元稿费,要知道在那个年代10元钱的价值是相当的不菲了。”于辉回忆道。从此,于辉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8 t0 D4 A0 d8 {    1978年,鉴于于辉的文学水平,他被调到塘沽服务公司负责组织行业竞赛等下作,笔不离手,经常要写一些材料。忙里偷闲中,于辉创作了一篇《北塘民俗》,五六千字中显露出他对民俗史料的积累和深厚的写作功底。他以一个北塘人的身份凭借着对民俗生活的耳濡目染,再加上大量走访,将北塘颇具地域特色和浓郁民间文化的民俗活动一一展现开来,许多在年轻北塘人中渐渐被遗忘的民俗活动在于辉的笔下浴火重生。这篇承载着深厚乡情的文章受到了民俗专家的重视,将其发表在天津市文史馆刊物《文史丛刊》上。
' ?; Y6 W. U* @  d& h2 A- R" a    而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篇文章改变了于辉今后的命运。《北塘民俗》引起了天津市政协文史办领导同志的极大关注。1984年,于辉欣然奉调到塘沽政协从事文史工作。15年来,他全身心地投人到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中,不辞辛苦地走访了北塘的大街小巷,遍寻老北塘人积累大量的人文历史资料。于辉秉持着“亲眼目睹、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原则,做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工作,先后出版了《北塘渔业史》等7部文史资料集。
2 ~/ y% D2 `  P% j+ k3 ^  q! d7 g. `/ D8 H
从史料研究到文学创作
, \: n8 n0 z9 r6 c( |
( t* ^6 r) M, @    对史料的积累成就了于辉以后几部文学作品。《大沽炮台》完成于1989年,是于辉与合作者张东甲一起完成的。在于辉的心中,《大沽炮台》这部作品是他文字生涯中重要的一部分。1988年,大沽炮台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是,“复原大沽炮台”、“建立大沽炮台陈列馆”的呼声日渐高涨。此间,于辉作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把这一文物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这个问题,后来成了《大沽炮台》一书的宗旨。于辉说自己是在读初中的时候,开始关注大沽炮台的,没想到30年后,轮到自己来写关于它的文字。在这二十余万字的书稿中,饱含了于辉青年的追求和成年的执著。此书完成后,得到了市委、塘沽区委的重视,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大沽炮台》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后于辉和张东甲到学校、街道、机关等单位做了近百场报告讲座,从“国威、国耻、国魂、国宝”的角度宣讲大沽炮台深厚的文化内涵。% y% h2 |* _0 [; K% E: T5 x( ^# p) ]
    在出版《大沽炮台》的日子里,编辑对于辉说:“老于,再写部曹锟吧”。他欣然接受了。于辉小的时候就听过不少关于曹锟的故事,但对这个人物的评价都比较不好。然而,不可否认的,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值得一书。于辉从事文史工作的时候,积累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为了更完整地了解曹锟,他多次到大沽、保定、洛阳、武汉、长春等地走访,获取口述和文字性资料。期间他特别走访了大沽84岁的刘耀先老人,老人倾其所知,所提供的资料使得曹锟的形象更具有地域色彩。有了这些资料,于辉便可以打破条框,以一个家乡人的角度,采用民间笔法,描摹-个更真实、更立体的曹锟。8个月呕心沥血、辛苦伏案之后,《曹锟传奇》开始在《天津日报》连载,受到读者的喜爱。于辉也成为当时塘沽区第一位在省市级党报上发表连载文章的作者。连载80天后,应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曹锟传奇》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6 F+ t) _5 j" j# [( `/ c
    如果说《大沽炮台》还算是史学著作,那么《曹锟传奇》成功地完成了从史学研究到文学创作的转型。从此,于辉开辟了一条融史学和文学于一体的创作之路,成为了人们眼中的“民俗作家”。退休后的于辉,仍然笔耕不辍。2000年长篇小说《北塘传奇》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于辉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早想为家乡写点东西。《北塘传奇》的面世,算是了却了我的这个夙愿……我的家乡北塘曾物宝天华,地灵人杰。然而,这些都被那场罪恶的战争摧毁了。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使她十室九空,横尸街巷,血流成河。一个文明的古镇,变成了充斥着血腥味的人间荒原,使国家和民族蒙受了奇耻大辱。不忘国耻也是一种爱国主义。这就是我早想为家乡北塘写点东西的动力。为此,我付出了5 年的努力。”2006年,于辉出版了“北塘传奇”之二《乌纱井》。于辉追寻家乡先贤高赓恩的人生轨迹,借北塘流行的一个美丽的传说,以极尽纤微的笔触,演绎出这位北塘翰林的一生。最近,于辉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计划在明年出版。
8 m/ d: @% }! x" ?在于辉心中,家乡是有着泥土和青草味道的早晨,有着鸣虫低唱、晚风清凉的夏夜的地方。童年记忆中那波光粼粼的蓟运河以及白色的船帆一直留在于辉的脑海中。书写家乡的一草一木带给于辉快乐,这割舍不下的故乡情愫带给了他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 h0 o9 l3 C. i- g. w    正如于辉所言,“我写它,是因为我深爱看这片土地。”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8: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09-10-21 06:54 PM 编辑 3 G2 A! ?* K# N0 Q: f, ^- }
0 k5 C( h3 d- q4 O
& Q% D. t( ]% _- N0 V! ]  `9 U$ D$ q
北塘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块风水宝地。直到今天,北塘民间文化仍在传承和发展着,这离不开致力于北塘民间文化研究的人们,本土人于辉就是其中的一位。; h& {' N* V3 e4 U

5 o/ x# Z: W/ u. q$ X) M: `      1939年,于辉出生在北塘的一个渔民家庭,在北塘生活了40多年。北塘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涌现出的杰出人物、纯朴的民风民俗和美丽的传说都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使他与这块土地结下了深深的故乡情结。
2 ?& g5 [, b* B( |, i6 @. h, a7 t5 W2 e: A4 H& a' _8 p( Z
      多年来,他致力于研究北塘的历史和民间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1978年,于辉由大华照相馆调到了塘沽服务公司,工作的调动使他有机会进行对北塘历史的研究,当年便写出了第一篇文章《北塘民俗》。1 A  O7 i: ?7 h" g$ E! ]

8 F& e5 O  ~2 X) V9 \      于辉在接受我台记者采访时说:《北塘民俗》后来发表在天津文史丛刊,文史丛刊编辑部和政协文史办在一块办公,他们看完这篇文章之后,觉得很有味道,很有地域特色,他们千方百计来找我,后来经人介绍找到了我,让我调入政协。
9 K: {! P+ v& S- u7 V. `6 ?3 y3 C7 h- E$ u: Y" I
      1984年,于辉调到了区政协,专门从事文史工作,并先后写出了《北塘渔业史》、整理了《北塘史稿》等。他对北塘历史文化的研究从挖掘、整理、创作等三个方面着手,创作出《北塘传奇》等具有浓郁民间文化气息的优秀作品,《乌沙井》等也即将出版。在研究过程中,于辉一方面凭着自己的生活积淀,另一方面,他不辞辛苦的进行专题走访,结合历史资料的检索,对北塘历史文化进行了甄别。6 h& R$ O5 \+ O% G0 c/ `
   
) Q' T  _9 V# W6 w) m$ P0 ?      宝贵的资料不是能够轻易获得的。当于辉整理北塘反牙嗑税斗争的历史资料时,得知其中一个人物名叫刘正国是这个运动的主要人物,当下决定去采访他。- z7 Y! B8 P" x& Y

/ j& f4 b3 B! n      于辉就采访刘正国的情况对我们说,他们家很不好找,走错了许多人家。最后由别人介绍,在去的过程中先见到了他的老伴,先跟他的老伴介绍了此行的目的,她把我们领进屋,刘正国已卧床不起,虽然只说了片言只语,但是还都是关键的,很有价值的,去过多少次才把它弄完整了。有时候就去找那些反面人物,正反两方面来核实,所以说这篇东西的成稿还是比较曲折的。  L$ Y* N, g9 e  |: g( a: h' e
% N- d* S6 F5 j, r: S- T( d+ y9 A
      于辉有着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不追求名利,他把研究北塘历史看做是自己生活中的一大乐事,现在退休在家他依然宝刀不老。67岁高龄的他还经常出现在北塘的大街小巷。尤其老人,老房都是他采访、研究的对象。( Z  T* n- I3 [" W
" @1 u) d" m  ~. N
      老伴开的饭馆他很少过去看看,家务事也很少过问。他把时间都用在了对北塘历史的研究上。他的执着也带动了家人的兴趣,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于辉也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 p5 l; i" P% h/ J2 L$ d7 _! u4 w( O, n2 t% e( L
      有一件事在于辉的脑子里经常的萦绕着,时时的懊悔着他,同时也鞭策着他。他对我们说:当初有个叫田大栓的人,他每天没有别的事,就在街头上讲北塘的故事,当时我是北塘照相馆的工人,我没有这些意识,没有好好一次听他讲,只是他讲我在身边一过而已,所以到现在我还在后悔。假如那时我就有整理北塘文化的意识,我会整理出很多东西。
! [5 ?- ^, p# W; N5 X* z+ I9 U8 I9 Q
      他说我不能再犯过去的错误,能抢救下来的决不放过。话语间透露着他对北塘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怀。
发表于 2009-10-23 2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令人钦佩、著作等身的老前辈呀,可敬可爱,学习拜读,问好老五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