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0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4023
- 帖子
- 精华
|
楼主 |
发表于 2010-3-30 12: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之前的烟台地区,“模子坟”、或称之为“磨坟”是随处可见的。而与”模子坟“相关的“六十换甲子”故事,至今仍在一些农村广为流传。 d+ h- ] b+ W( ]
“模子坟”故事的梗概大意是:不知起始于那朝那代的朝庭法律规定,大凡年过六十的老人,不论是男是女,都要被其子女活着置身于底圆顶尖的“模子坟”之中。模子坟朝阳方向留有一个方孔,专用于子女为老人送水递饭而设置。具有孝心的子女,通常可为老人送饭三个月,三个月后就不管老人是因饥而死,或者因病而亡,一切尽由天命。不孝子女,通常只一个月内为老人送水递饭,比及孝子,整整缩水两个月的履职。
. |6 y0 I! W" |: \& L! F' R7 K3 ]% U5 t 引起朝庭修改“六十换甲子”这一法律规定的,又与传说中的“五鼠闹东京"的故事密切相关.大概是在北宋年间,有五只老鼠得道修成人形正果,混迹于朝庭高堂之中,专事蛊惑皇上、迫害忠良、祸害老百姓之能事。大理寺包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又对"五鼠"无计可施.一位年近六旬、即将步于“模子坟”的不知名大臣,看透了“五鼠”的本来面貌,主动求见包拯,献上一条“捕鼠”的锦襄妙计。他建议包拯寻养一只名贵五花名猫,每日用精美食物喂养,待到花猫长到体重八斤重以上,秘密怀揣花猫早朝,乘“五鼠”不备时候,可一举擒获“五鼠”,永灭老鼠之害。# [8 F; b9 R, u' z
包拯依照无名老臣之计而行,果然寻得一只特种名贵花猫养在家中,当花猫体重达到七斤多的时候,包拯再也不能容忍“五鼠”日益猖獗的祸害,于一日皇帝早朝时候,过早地怀揣花猫秘密上朝,乘“五鼠”毫无防备之时,突然将猫从怀中置于朝堂之上。“五鼠”见猫之后,吓得顿时肝胆俱破,倾刻间原形毕露。五花猫看见老鼠后也瞬间猫威大发,一瞬间就分别用四只爪子按住四只老鼠,用嘴巴咬住了第五只老鼠。五只老鼠不甘就缚而拼命挣扎,结果有四只老鼠毙命在五花猫的爪下或者嘴下,只有一只老鼠最终挣脱了五花猫的一只前爪落荒而逃,从而保住了老鼠的族种延续至今。事后,无名老臣指出所以让一只老鼠逃了,是因为五花猫没有长到足八斤的体重,最终因为一只前爪力量的不足,而没有毕其功于一役。" B& \: T4 w* N$ F" [
由于包拯灭鼠有功,皇帝欲大加封赏包拯。包拯不敢贪此功为已有,遂一五一十地汇报无名老臣献计献策的来龙去脉过程,并以六十岁以上人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为题,借机建议皇帝取消“六十甲子”葬“模子坟”的法律。皇帝采纳了包拯的建议,从此,天下便取消了此种“模子玟”有不良习俗。# {2 B/ J. {1 t4 ?
“模子坟”的确是一种历史现象。但这一现象的本来面貌,可能要留待考古学家去解开真实的迷底所在,老翁这里介绍的,依然是道听途说而已。 k9 q a" _0 @
都说这个传说是真的,因为在牟平区、开发区和蓬莱市,至今仍能找到这样暴露在外的“模子坟”:用砖石垒砌而成,墓壁由底渐渐向上收小,做成一个圆圆的穹隆顶,样子有点像旧时代盛油的篓子,而且多形体很小,不过一米见方,仿佛是农家院里的鸡窝。当然,这个传说也伴随着一大疑点:地方史志、史书均无相关记载,而且,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六十换甲子”能是真的吗? 2002年,开发区岗嵛村北,发现约1万多平方米的墓区,暴露出的墓葬大多是砖室墓,方底圆顶,面积很小。市博物院的专家马上联想到了传说中的“六十换甲子”,十分珍惜这似乎能够揭开谜底的机会,先后3次深入墓群研究,并清理砖室墓及少量石室墓等60余座。此后,随着2003年对蓬莱市南吴家墓群、2005年对莱山区王杆墩村北、陈家村西都墓葬的发掘,“模子坟”的考古资料逐渐充实和丰富。2 E J3 ~" N' C: C& d0 @4 i
这些“模子坟”,不论是砖砌墓、砖石混砌墓还是石砌墓,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浅浅的埋在地下,形状则全部是仿照地面房屋,墓壁分八边形和四边形,内壁砌有仿制的斗拱、门窗、桌椅、灯台等,俨然一派居室模样;同时,有些砖室墓排列较为紧密有序,方向一致,结构、葬俗、随葬品等均无明显的差异,推测应属于一个家族墓地。在研究中发现,墓室内用砖做成的棺床上,都是集中堆放人骨,一般有2至4个人骨架,叠放得很整齐,然后再在骨架放上人头颅骨,而头骨数量多为两个,偶尔也会有1个或3个。于是,一个颠覆千百年传说的推断产生了:尸骨的形态并非是人死时的自然之形,而是一种迁葬的形式,即二次葬!也就是说,“六十换甲子”的传说并非事实。! |, s" P* k7 J/ m/ `/ v/ T
在这个推断的基础上,专家们又找到了更多的历史依据:从多数墓中的随葬瓷器判断,墓葬均属于元明时期,所收集到的塔式墓的题记,甚至有“皇庆元年”(元代,1312年。威海市博物馆藏)、“大元至正”(元代,1341年。蓬莱市龙口店出土)、“洪武十一年”(明代,1378年,牟平区北头村出土)、“成化二十二年”(明代,1465年。荣成市石棚闫家出土)等精确的年份,可知这种墓葬主要流行于元、明时期。回归历史,宋元时期,作为少数民族的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不断南下,数度入主中原,政治制度、风俗习惯都极大地影响了汉人。显然,并非是汉人传统的“迁葬”的风俗,与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揭开了“模子坟”的秘密,记者不禁会问:空穴无来风,为何会有“六十换甲子”的说法呢?闫勇解释说,印度的佛经《弃老国缘》有类似记载,说古代印度有一个弃老国,老人者,皆远驱弃,但胶东半岛的“六十换甲子”传说是否是来自佛经,却不得而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