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乳山司马庄祖坟莹地(上朱车村西)

12
回复
293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6 13: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宝祥 于 2010-3-26 04:07 PM 编辑 8 K9 e2 c1 h& E) Q/ q- [# Y$ o, i9 g
7 c; {% |: D! V. G
大家一直疑惑为什么,司马庄为什么没有司马的坟,以及前俩代人的莹地去向,最近在查找我族的家谱及迁出山东前的具体居住地时,查阅了大量的县志和史志,在一本牟平县地名志中,发现了记载。这也是我去磨山查访时候,于麟昌老人所讲述的,建国前司马庄一直有人来祭奠的地方,“司马坟”。从前的人很讲究风水宝地,死后要吧自己埋在能保佑后代的地方,所以这些人不吧自己埋在自己庄的地盘上是常见的,而去选一个“风水宝地”。一般都是秘密,怕别人去蓄意破坏。而上朱车的于姓也是明朝从司马庄迁徙去的,很可能是为了看守坟茔而迁去的。只是这些很多人都不知道。。。。。。。
发表于 2010-3-26 19: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在哪里找到了,很实用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12: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耀臣兄,我现在没事情就是去图书馆,寻些方志,史志的书来看,从中发现线索。如果图书馆查找不到了,再去各档案局去查找,不过需要县处级以上证明,你开个给我,我去各市档案馆查找,七甲八社。。。。。。
发表于 2010-3-29 11: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太可能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12: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去司马庄,回来的路上,路过上朱车顺便去了一趟。上朱车已无司马庄后人,现在的于姓是从大水泊搬去的,中朱车的于姓是从磨山搬去的。
发表于 2010-3-29 17: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昨天又去司马庄干啥了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21: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宝祥 于 2010-3-29 10:02 PM 编辑
* P# O) k* r& v
4 K( B# \1 d. f上朱车的村碑后面写的和县志上一样,于仲保公来祭奠的是磨子坟% R! q9 e8 H6 d6 l
,也许最后他也坐进了砖砌的坟里,等人送饭。现在坟地的地方已经变成了果园。
( T5 [' ?8 e6 g9 `' G4 p/ ~而村东的坟地原本有倆颗3人都抱不过来的松树,还有一棵小的。后来修水库的时候给砍伐了。坟地也被平了。据于国强回忆,他小时候看见过司马于家最后一个守坟人,如今村中已无司马庄于姓后人。他们是大水泊搬迁来的。
* _: A# F- ^; R照片上的菜地和那几个房子的地方,当初是司马庄于姓的坟地,老大的地方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22: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这片在河边的莹地,历代发洪水的时候从来不曾被淹没过,水都是绕着走,让人称奇啊。。。。。。。
发表于 2010-3-29 22: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2: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之前的烟台地区,“模子坟”、或称之为“磨坟”是随处可见的。而与”模子坟“相关的“六十换甲子”故事,至今仍在一些农村广为流传。
; Z0 E2 z& B# p5 ^* X' g   “模子坟”故事的梗概大意是:不知起始于那朝那代的朝庭法律规定,大凡年过六十的老人,不论是男是女,都要被其子女活着置身于底圆顶尖的“模子坟”之中。模子坟朝阳方向留有一个方孔,专用于子女为老人送水递饭而设置。具有孝心的子女,通常可为老人送饭三个月,三个月后就不管老人是因饥而死,或者因病而亡,一切尽由天命。不孝子女,通常只一个月内为老人送水递饭,比及孝子,整整缩水两个月的履职。) T) |2 a" P( Z9 J; G+ {# h* W
    引起朝庭修改“六十换甲子”这一法律规定的,又与传说中的“五鼠闹东京"的故事密切相关.大概是在北宋年间,有五只老鼠得道修成人形正果,混迹于朝庭高堂之中,专事蛊惑皇上、迫害忠良、祸害老百姓之能事。大理寺包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又对"五鼠"无计可施.一位年近六旬、即将步于“模子坟”的不知名大臣,看透了“五鼠”的本来面貌,主动求见包拯,献上一条“捕鼠”的锦襄妙计。他建议包拯寻养一只名贵五花名猫,每日用精美食物喂养,待到花猫长到体重八斤重以上,秘密怀揣花猫早朝,乘“五鼠”不备时候,可一举擒获“五鼠”,永灭老鼠之害。
, C- T. w2 a0 e- W  包拯依照无名老臣之计而行,果然寻得一只特种名贵花猫养在家中,当花猫体重达到七斤多的时候,包拯再也不能容忍“五鼠”日益猖獗的祸害,于一日皇帝早朝时候,过早地怀揣花猫秘密上朝,乘“五鼠”毫无防备之时,突然将猫从怀中置于朝堂之上。“五鼠”见猫之后,吓得顿时肝胆俱破,倾刻间原形毕露。五花猫看见老鼠后也瞬间猫威大发,一瞬间就分别用四只爪子按住四只老鼠,用嘴巴咬住了第五只老鼠。五只老鼠不甘就缚而拼命挣扎,结果有四只老鼠毙命在五花猫的爪下或者嘴下,只有一只老鼠最终挣脱了五花猫的一只前爪落荒而逃,从而保住了老鼠的族种延续至今。事后,无名老臣指出所以让一只老鼠逃了,是因为五花猫没有长到足八斤的体重,最终因为一只前爪力量的不足,而没有毕其功于一役。
* M0 T' p6 _4 M  由于包拯灭鼠有功,皇帝欲大加封赏包拯。包拯不敢贪此功为已有,遂一五一十地汇报无名老臣献计献策的来龙去脉过程,并以六十岁以上人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为题,借机建议皇帝取消“六十甲子”葬“模子坟”的法律。皇帝采纳了包拯的建议,从此,天下便取消了此种“模子玟”有不良习俗。2 m5 @. f# \# ?; r. Z1 N
  “模子坟”的确是一种历史现象。但这一现象的本来面貌,可能要留待考古学家去解开真实的迷底所在,老翁这里介绍的,依然是道听途说而已。) i9 x6 f- h2 ?0 |
都说这个传说是真的,因为在牟平区、开发区和蓬莱市,至今仍能找到这样暴露在外的“模子坟”:用砖石垒砌而成,墓壁由底渐渐向上收小,做成一个圆圆的穹隆顶,样子有点像旧时代盛油的篓子,而且多形体很小,不过一米见方,仿佛是农家院里的鸡窝。当然,这个传说也伴随着一大疑点:地方史志、史书均无相关记载,而且,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六十换甲子”能是真的吗?  2002年,开发区岗嵛村北,发现约1万多平方米的墓区,暴露出的墓葬大多是砖室墓,方底圆顶,面积很小。市博物院的专家马上联想到了传说中的“六十换甲子”,十分珍惜这似乎能够揭开谜底的机会,先后3次深入墓群研究,并清理砖室墓及少量石室墓等60余座。此后,随着2003年对蓬莱市南吴家墓群、2005年对莱山区王杆墩村北、陈家村西都墓葬的发掘,“模子坟”的考古资料逐渐充实和丰富。* v. B* A- ~" H3 J
这些“模子坟”,不论是砖砌墓、砖石混砌墓还是石砌墓,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浅浅的埋在地下,形状则全部是仿照地面房屋,墓壁分八边形和四边形,内壁砌有仿制的斗拱、门窗、桌椅、灯台等,俨然一派居室模样;同时,有些砖室墓排列较为紧密有序,方向一致,结构、葬俗、随葬品等均无明显的差异,推测应属于一个家族墓地。在研究中发现,墓室内用砖做成的棺床上,都是集中堆放人骨,一般有2至4个人骨架,叠放得很整齐,然后再在骨架放上人头颅骨,而头骨数量多为两个,偶尔也会有1个或3个。于是,一个颠覆千百年传说的推断产生了:尸骨的形态并非是人死时的自然之形,而是一种迁葬的形式,即二次葬!也就是说,“六十换甲子”的传说并非事实。0 T$ E1 _# w8 j" {& D/ N  P
 在这个推断的基础上,专家们又找到了更多的历史依据:从多数墓中的随葬瓷器判断,墓葬均属于元明时期,所收集到的塔式墓的题记,甚至有“皇庆元年”(元代,1312年。威海市博物馆藏)、“大元至正”(元代,1341年。蓬莱市龙口店出土)、“洪武十一年”(明代,1378年,牟平区北头村出土)、“成化二十二年”(明代,1465年。荣成市石棚闫家出土)等精确的年份,可知这种墓葬主要流行于元、明时期。回归历史,宋元时期,作为少数民族的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不断南下,数度入主中原,政治制度、风俗习惯都极大地影响了汉人。显然,并非是汉人传统的“迁葬”的风俗,与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揭开了“模子坟”的秘密,记者不禁会问:空穴无来风,为何会有“六十换甲子”的说法呢?闫勇解释说,印度的佛经《弃老国缘》有类似记载,说古代印度有一个弃老国,老人者,皆远驱弃,但胶东半岛的“六十换甲子”传说是否是来自佛经,却不得而知了。
发表于 2010-4-10 01: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图文并茂!费神了!赞一个
发表于 2010-4-11 01: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所说情况是秦代的事,老人到了六十岁就要送到山上,到汉代就没有了。。。。。。。
发表于 2010-4-21 07: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吧!我给你开我大庆石化公司介绍信(局级单位)好不好使,请回信息电话1383688778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