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金坛复元堂----于氏宗祠

41
回复
11672
查看
[复制链接]
精华 发表于 2010-6-19 12: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座城市歷史的消失(转帖)# c  c( i& r5 S5 x  a
b2b7d0a28255dc90cbefd0bb.jpg
4 D2 {. }9 q" O* _2 i- P, R8 i6 K8 ~% `" U
: u( E) x- l! g8 L
       去年秋天我陪妻子回她闊別30年的故鄉——江蘇金壇。金壇是鑲嵌在美麗富饒江南平原上的一顆明珠、長江三角洲開放城市之一。東近上海,西偎南京,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產丰富。“峰從云間來,煙自幽谷起”——中國道教圣地茅山,林蔭覆蓋,云蒸霞蔚,道觀的三宮五院和洞、泉、池等自然景觀隱現其中。“涼月如鉤挂水灣,江南風物鏡中看”的漕涇河和洮湖、蘆蕩集成的密集水网,使人領略“江南魚米鄉”的無窮韻味。
& o9 X* u; |$ K" }( l7 [  V7 ~+ q  數千年的江南文明的歷史,使這塊鐘靈毓秀的土地,人才輩出,燦如群星。自三國至清末,金壇有影響的詩人、學者、政治家近百人,其中佼佼者有戴叔倫、儲光羲、王肯堂、于敏中、段玉裁、馮熙等,現代數學巨匠華羅庚就是金壇人民的驕傲。妻這次重返金壇,一是參加她的母校——華羅庚中學(原金壇縣中)80周年校慶,二是來尋訪外祖的于氏宗祠。因為她的外祖父于氏宗族是金壇世代詩禮傳家,在金壇有“于半城”之稱。金壇縣城有一座豪華的宅邸——“复元堂”(于氏宗祠),還有一條相府街都是紀念于氏先輩的清雍正癸卯年(1723年)狀元于振和乾隆丁已年(1737)狀元于敏中兄弟倆。弟兄倆相隔十年先后金榜題名為狀元傳為江南佳話。妻的外祖父便是于敏中的直系后裔。于敏中字叔子,號耐圃,少時資性過人,讀書勤奮。雍正7年(1729年)考取舉人,乾隆丁已年中狀元,授翰林編修,執掌山西學政,不久擔任山東、浙江學政,主政期間考吏拔秀,罷庸補能,因其滿腹經綸,文章冠絕一時,書法清秀洒脫,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八年(1753年)任兵部侍郎,后改戶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存。期間奉旨編纂《戶部則例》126卷。乾隆二十五年任戶部尚書兼軍机大臣,歷時近20年,還就任文華殿大學士,朝廷諭書多出其手,乾隆皇帝將女儿下嫁曲埠孔家,按帝主家制,先將女儿過繼給于敏中,再出嫁到孔府,可見他是乾隆帝的寵臣。于敏中一生著述頗丰,著有《素余堂集》、《日下舊聞考》等159卷,還奉旨編輯《西清硯譜》。于敏中一生最杰出的政績是在擔任文華殿大學士時,奉旨与大學士劉統勛合力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這是中國古代出版史最宏大的工程。乾隆年間(1779年),于敏中病逝。乾隆帝賜优詔,祀賢良祠,謐吏襄公。上述均見諸《清史》,但滄海桑田,几度興廢,以后于氏宗族家道中落,日見衰微,其系后裔大多外出求學,遠离故土。我岳母說到上世紀40年代,曾顯赫200多年的于氏宗祠——复元堂已瀕于頹圯;我們今天見到的金壇縣城已經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一座座花園小區拔地而起;你也許不敢相信這些漂亮的公寓小樓的業主,相當一部分是金壇鄉下的農民,一棟棟鋼筋混凝土建筑,華麗的裝飾,寬闊的馬路与綠地,已沒有舊金壇城一點痕跡了。往日的粉牆黛瓦,前街后河的水鄉民居群早已蕩然無存。我們只能在華羅庚紀念館的一張泛黃的老照片上看到舊金壇縣城曾有過的橫跨漕涇河美麗的石拱橋和青石板鋪的老街深巷。再也找不到于氏宗祠的一點蹤影。我們尋到河邊一處不顯眼的縣博物館——戴王府。這是太平天國駐扎在金壇的一個小王府邸,見到已退休的老館長,他听說我們是于敏中的后裔追尋先祖遺跡的非常高興。但他遺憾地告訴我們,“复元堂”在前几年漕涇河拓寬改造工程中早已拆除了,只剩下几個圓鼓石門墩在“戴王府”外一個院牆角落里,這是一個家族歷史的消隱,令我們黯然神傷。更令人費解的是這個首批跨入全國80個小康縣(市)行列的蘇南小城,蓋了那么多高樓大廈,至今仍沒有一座像樣的展示這座古老城市光輝歷史的博物館。听說城南公園里有清代大訓詁學家段玉裁紀念館,我們驅車前往,雖然是雙休日,但館門緊閉,我透過門縫窺望,只見狹小的院子里殘垣斷壁,不忍卒睹,掃興而去,只剩下一种失落感:在現代化進程中,一座城市的歷史消亡了。不知這座城市的主人們,它的主政者又是什么樣的感覺?' O/ m0 A. N. q! e4 [
  其實這种現象在其他地方亦不鮮見。古城連同一种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現代化的浪潮里,已難以逃避在地平線上消失的命運。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現代化生活方式對人們的吸引,一條條老街小巷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几乎是千篇一律鋼混結构的建筑和人造景觀,面對一條條曾經繁華的街巷,成為一堆堆殘磚瓦礫,我們憂傷失去的是曾經的家園与亙古的文化傳統。我們面臨這樣嚴酷的現實:叢林般的高樓大廈擠走了“小橋流水人家”,鄉鎮企業的煙塵遮掩了“楊柳岸,曉風殘月”,被污染的渾濁河水早已載不動“槳聲燈影”。 2 w9 n% S3 J' O- Y2 `+ Q
  這座城市歷史的物質遺存雖然像大自然的水土流失一樣,被淘洗了,不复存在了,這是令人無奈的悲哀。但這座城市的人文歷史永遠流淌在它的子孫的血脈中,是我們內心深處永遠抹不去的怀念。
7 o0 {) s+ y5 w/ j4 H                                                                                                                         ------------長江日報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12: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振 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出身书香门第的金坛人于振,字鹤泉,号秋田,一号连漪,考中癸卯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没多久就进入南书房侍奉。雍正四年,于振督察湖北学政。由于他擅自增添学额两名,遭到参黜,被贬为庶人。但因为他生平学问无所不窥,博览内外典籍,研学精细,见解独特,所以三年后,他又重新由秀才考取举人,并调任行人司司副。
1 Y; U1 g  }1 k% v. M; k6 D乾隆元年(1736年),皇上下诏特开博学鸿词科,有176人汇聚在保和殿参加赋诗应试竞选。于振在这次竞选中,对背诵五百罗汉法名的殿试卷应答如流,并当场赋诗,作《侍圣驾东巡八首》,其中一首曰:8 Y& B: I- r, D1 S3 G& h$ o9 C
“雉堞峥嵘杳霭间,睿谋握胜控雄关。
* ~4 L1 m8 C' O- ]/ ]# Z南临渤海兼辽海,东接松山与杏山。
2 S, M* L. q9 d4 A应运功成遗垒在,太平日久戌楼闲。
$ a2 D$ X9 H. q$ ]( g, z5 u却今鸡犬桑麻地,响蜡吹幽自往还。”
/ j5 [3 R8 l, @1 c3 p2 ^此诗竭力为大清王朝的文治武功歌功颂德,很受皇帝赏识。这次殿试共取15人,于振考中一等,复授翰林院编修。为了纪念他的“状元及第”失而复得,于振特地将位于老家金坛县前街的居所取名为“复元堂”。不久,他升迁为侍读学士。乾隆三年,出任江西主考官。乾隆五年,转任福建学政。/ [4 B5 U- O  R. J  p9 L  {0 `& h
于振的诗词文章,清新秀丽,极富文采,著有《清涟文钞》12卷,《南楼诗草》28卷。于振的书法造诣亦深,史书记载他“诗学楷法,多不拘形似”。他的行书“墨守迹象,雅有门庭”,被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列为“佳品上”。5 G( i: y& L$ ~# {0 M
于敏中 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已科状元于敏中(1714-1780),字叔子,一字仲常,号耐圃,与其堂兄于振合称“兄弟状元”,是金坛人熟知的人物。于敏中在朝42年,任职颇多,大略有:乡、会试考官,山东、浙江学政,兵、刑、户部侍郎或尚书,经筵讲官,日讲起居注官,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方略馆副总裁,四库全书正总裁,国史馆、三通馆正总裁,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上行走,加太子太保衔,赏一等轻车都尉,谥“文襄”。这当中,最重要的是他在乾隆二十五年至四十四年时,任军机大臣近二十年,堪称乾隆时力秉钧轴的重臣之一。而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促成和亲自领导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
2 z3 q9 Q* `6 ~: b乾隆三十七年,安徽学政朱筠上疏《开馆校书析》,奏请搜书及校办《永乐大典》,当时内阁大学士刘统勋认为此非政务要事,不与动议。而于敏中对此奏议则深为赞赏,他力排异议,据理力争,认为朱筠所奏“合我朝文治天下之大计,应予纳用”。乾隆皇帝亦认为“真合朕意”,即被采纳,下诏开四库全书馆,并命于敏中为《四库全书》正总裁,主持其事。于敏中在办理其他军政职事的同时,十分重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从分别部类、厘定体例,到制定取舍标准及纂修规则,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做了大量工作。当朝廷在全国范围搜访征集图书时,他还亲自进献珍本图书17种。可惜的是,他在乾隆四十四年腊月初八(1780年1月23日)因哮喘病去世,两年之后第一部《四库全书》才编纂结束。
/ A8 \1 |2 k4 `/ Q+ u+ q写到这里,本文对金坛从科举制度中艰难竞奔、脱颖而出、跻身仕途的四名状元,算是作了一个简要的概述。如今,科举制度已整整废除了一百年,而“状元”这个称谓却仍然令人艳羡,它已成了中华民族一个喜闻乐见的用词和称谓。不单戏曲、影视、小说中的有所谓状元人物反复出现,而在普通民众的各行各业中,仍然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俗语。近年来,又出现了什么“高考状元”、“植树状元”、“致富状元”,另外住房有“状元公寓”、饭店有“状元酒楼”、酒类有“状元红”等等之类的名称。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12: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想进一步了解金坛的同门宗亲可查找此书-----& H5 g- R3 j( H6 X  g
                                               金坛文史选萃9 A! U2 X# K# A6 B3 X" z

; B$ k% X4 n( [% R
1 f/ x+ a4 K1 L* y" Q& Q; h1 O  o( E; ^4 N3 U
4 y3 \! m, m( L# e% W2 U& ^7 d
编:金坛市政协文史委员会
( @& M0 c9 @2 l3 B6 t 目 录
世事沧桑 , H. f+ l) W) j9 z/ s- |
金坛城内宰相府 $ w; F7 A, _/ e7 G# t8 X  S: D
从出土钱币看金坛历史
- `( Q# f, [  r3 F$ I二、三十年代的金坛尧塘
7 a# q. B2 }! t$ y) i9 F+ t( c民国廿年、廿三年金坛的两次“天灾” / c+ e4 F1 w; i+ ~
解放前的金坛金融和典当 ( v. \) ?7 e, o4 D1 ?8 O9 v( Z
解放前夕几件令我难忘的事
* G! Z0 j% C- S( g9 p7 j那女同志是谁?——回忆一次特殊的会议
" |! s8 m) `) h3 m& x. T# A5 T故地四十七年前——茅麓部队七个月军营生活散忆
- e) I7 W. D8 p5 X初到茅山敌后 / h/ F1 O, M! j7 M& Q
在“皖南事变”中奋力突围 1 V' L- |3 a: \- I9 K* Z2 B
介绍几所抗战中学
( m4 h# q7 W2 P% V金坛县城沦陷前后的惨状
+ I1 H$ J& t4 ^" g0 ?* r. \! L尧塘日军“红部”的野蛮行径 ) W1 A  c- F2 d9 m
金坛解放和人民政权的建立
) l5 S' d5 ^5 p$ R( A1 K1949年金坛县县长写的一份报告——接管金坛的情况 & _: O( D& C# U$ c
解放区的的人民好喜欢 & ~. G0 ^# |" \1 J$ I- t$ I7 |
金坛解放初期的黑板报 , d5 e+ X( g. A5 ]/ q
建国初期我县水利兴修的一些情况
: U4 j+ y+ [! L9 {+ y* M当年围垦白龙荡纪实 0 h( S- }9 \/ v+ z- w" e
金坛搬运业的发展
: r9 Q! b* g0 R3 V金坛个体私营经济五十年回眸
4 p, F; c4 G5 t% m城墙脚下那条小巷…… $ J: h: x6 u) P0 ]! d
华罗庚小学母校:金坛市朝阳小学 3 ~% X0 M) ?3 ^
金坛名宅“强家大门”的今昔
, s% l; C) p5 t; |霓虹灯下话桑麻——解放前金坛乡村即景 3 L3 k9 Y( P% A/ w4 U7 E# n. }7 i( n
回乡找家
/ _4 B. O! y5 n; Z常回家看看——写在我的故乡建昌 * V* `$ y3 |( P: U" a
净慈寺勾起的回忆
4 i% h7 A% o3 E& W: K, S" K+ A金坛解放前后的蚕桑业
/ ], Q7 c* j; [2 u, [. v4 [农业包产到户的风风雨雨
/ P: e* |! K7 W! ?5 C! K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1959年金坛县三公社纠“五风”侧记 6 E, [4 @# C' O1 S% g- Q$ v: x% B# c# X
“误会” " i; t& Z$ [6 E: I; \4 @: e9 d9 n
“金坛第一社”——庄阳农业生产合作社办社始末
+ h- h0 K, _/ X4 C  z; R' Y金坛“独家村”之变迁 3 Z1 s- S3 \* l! z9 L9 ?. F' T2 K+ {
段玉裁纪念馆建馆始末 . p. y% g- E; o
关于“金坛县旅港同胞联谊会” 7 g# {, j! N1 z/ o# ^
铿锵有声的五十年——前进中的金坛建筑业
, [) o9 L( k4 `" I风物揽胜
. }3 f% G* d" x$ v话说金坛古城
6 l2 l3 a) l( E7 y金坛三星村遗址 # S" C3 f! \" ^, f) Q1 ^% q
道教圣地茅山
) @& V% {9 K/ ?* p7 Z茅山香会 / S& I; Q" R( A9 s+ Z& A0 \
福地仙都一明珠——乾元观纪实
9 X4 O" ~* d% K. {5 s$ X& S顾龙山色郁苍苍
& x7 x. S' [& I/ o# y; t王灵官和茅山叫叫 4 G2 V, K  d* f" J2 h  \
河西庙与“卜禔三立”
# f; ]5 Q2 ?  A慈云寺
6 ^5 e+ N& k* C3 _( L0 l% T( I% o普门禅寺香火旺
# I6 W9 K4 X1 w' R" ^金坛“文庙”与“华罗庚”中学
" y: ?  T/ |/ Z7 U& S/ k* S金坛桥名趣谈 . c# K, _) U; ~' q5 q& k: t* H; L
许段桥的由来 * V+ r- ]+ O; R, Z4 {8 Y* m/ G
本善桥史话 2 g3 N( z3 Z2 X1 r& C
昆仑桥今昔 8 T- V( {0 l8 T% |
划龙船 7 h* A. Z' E! `2 H# Y" y
旧时金坛茶馆纪实
" G* i& e; N7 G/ T3 K  Z' p+ {昔日金坛城区的餐馆 , s1 k7 Y- d; f; E, b. a9 l3 E
戴王府彩绘 3 s$ [, ^( A' L6 Z
七庙巷的由来 9 p; A7 o+ w# ?& N7 l
金坛最早的电灯 0 B- V. D% K. V
金坛最早的两家工厂 - ]# t5 j, o* N8 D0 K
东门仔猪
0 Q' _  e3 s5 q金坛鸭饺 ; Q" D! s; H1 h+ q$ E' n
金坛“自行车”小史
4 l/ m) w+ T7 Q' k! q7 \: {; I古代的名医和民国时的药堂
1 s: [( K8 {9 T3 d& ^$ R史海拾珠
5 j2 e2 q: [' Z. i# ]9 J; n冯煦总纂的民国《金坛县志》 6 Q% z# [  V3 E7 R4 y0 _2 f
史海钩沉三则
/ p8 ~& k3 s; s) @4 w. p9 O8 G! W金坛西岗镇的唐朝帝王后裔
$ H2 ^8 N3 A* F3 R! V关于“诗伯夜台”的传说
/ A2 Q2 g- t9 F$ s& M关于“诗伯夜台”我所知的情况 2 ]! R. P# t* z* T7 k) W5 w
东林党与金坛的东林党人   r. g; v- \( A% t7 O
潘南邨及其诗集
4 n' j2 e( M2 H( X蒋太史实有其人——《聊斋志异》中的蒋太史考 2 O0 ]2 z8 T- _) y: o
金坛“通海”冤案的历史真相——兼与朱弼先生商榷 3 X; }; u2 X4 i9 S2 i: P
蒋超蒙冤“海寇”案辩——与孙钧先生商榷
" c- A' c0 i9 Z" J; [清代科举和金坛的院试 ; }' `! ?9 u! U! G# k: ]
段玉裁墓碑发掘始末
# `% r+ `; z+ x" Q# \. L冯煦联语三则   g- B0 j7 h1 L: m' ]
复元堂之由来
; s. o( t1 V+ Z1 j- A金坛“明觉庵学堂”创办绍末 3 X' n8 D1 d, r3 H
“〓”小识 1 R7 N/ _  K7 f9 t  B9 e
茅山的“句曲山洞” % V( o2 F: s0 A0 P* M- m2 M
读蒋衡论书一得
; z  v$ V: ~$ g% e( Q冯煦武侯祠题联解读
4 K& u3 Y; ^% k' Z3 L1 K由三茅真君前的楹联不再想到的
% z( n4 z* O- J茅山龙池和“龙”
5 h% m6 W- k" F- G" ~" ~“道教”之一说
( e+ S! W' r& u4 y3 L太平军在金坛的攻防战
. S' j- G7 G+ [% t古稀之年忆“抬阁” 2 M7 N' g6 j. T" ~' B6 S
从上海陈宅的保护谈及金坛相府的湮灭 $ M( D) l) w3 B& v' c
田井被扣 . K+ Q5 m9 [$ z; |" T( h) w3 i) n
悲歌洒天涯——外祖父的一首遗诗
" n  v3 y6 b: ]" Q% l- O5 n“别洞天”的炸弹声 7 d  r" t1 R' I& L
一篇感人肺腑的祭文 & f  q: d7 X6 }/ G/ k& |
关于《野火》文艺刊物的追忆 6 i; b& P, ^3 E- s) c
六十年代初的金坛民歌采风活动 , E1 S5 @- ^1 m1 v+ o. Z7 \
金坛京剧界的票友 ' W2 v3 P0 w2 }# J
张律均先生与金坛县中图书馆
. U6 [/ ^. b+ x/ T四十四年前的一份《通报》
" l0 T' v) {( ^* _. q' {7 \金坛建国之初的集邮活动
( S/ @; s- ]! E% x古老的金坛儿歌 : {. B4 @5 K3 U
4 S7 T- w3 K  L: `3 X7 [1 o

; O, A+ F" J2 j8 ~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12: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10-6-19 12:57 PM 编辑 : x: b1 b# }8 C  ?5 R/ x
8 T) a2 {% [( r8 C" y
金坛老县城
  S' ^5 ]) f: @! y0 a0 v, Y' O; ^( x6 e- x; H& @4 S
这是一幅光绪年间的县城图,它把千百年的金坛老城浮现在我们面前。
- S% H" U8 W0 M1 ~从高空鸟瞰,老城端端方方,四周城墙环抱。东西南北有景阳门、宏化门、文明门、望华门、拱极门、朝天门。城郭外有护城河碧水拥绕,城市内有丹金漕河穿城而过。舟船出入北有会潮关,南有会龙关。丹金漕河由北向南流入老鸦塘,将老城一划为二,分桥东桥西。河上有拱形石桥,北为文清桥、南为清河桥沿岸大小码头层层叠叠,此等建筑,宋代风格,古朴精巧。+ P) r) k* e, R* L. r: C& Z. P! o

/ I! G  A8 @7 P/ ?2 q- A8 v
  老城建于唐武后长寿九年。城池纵横三里,这是按照“夫子之城九里,知公七里,候伯五里,子里三里”的城制而建的。一个城池首先是城墙,然后才是城墙围起来的空间。金坛这个空间不大,也只十来条街道,三十来条巷弄,宽的十步余,窄的七八步,全都青石铺成。街市以南门城厢最为热闹,老鸦塘码头一带舟船车辆、骡马挑夫,货出货进、商贾密集。古来商家选址都有“东村、西俏、南富、北贫”之说,也许正应了这句话,南门真是老城的致富福地。当年这里粮行、木行、茧行、盐栈、酱园、糟坊,还有客栈、酒店、钱庄都密集于此。我父亲当年也在此开店,还记得街上这边卖茶叶,那边卖炒货的情景。这条老街虽然商铺林立、人来人往,毕竟当时在农业为主的中国还是个农业县城,还缺少大城市那种锦绣声色,也就有点乡镇寻常气息。
4 }0 k( P$ \3 j- X8 h5 r9 I$ C  t( c, \% X' _$ B8 ?
  老城的巷弄与这些街道相比就阔绰多了,充分显示出它的深厚底蕴相府弄、太常卿、九房巷、书院巷、学前街,一听这些巷名就知道它的历史。城里有条巷子聚集有冯探花府第、于状元复元堂、太平天国戴王府,还有许多名人故居。这里才是老城的精华,人文璀璨的地方# G6 |3 C2 k8 G, Y
5 J5 A- s7 Q, `' D8 A
  “筑城是卫君、造廓是守民”。老城有卫君的官府衙门,有察院、行宫、科考试院,它们有的在桥东,有的在桥西,封建官场建置清楚不过。旧礼教旧文化的地方也很多,节孝祠、石牌坊、祠堂、关帝祠、陆羽公所、鲁班公会,还有宋代的孔庙、辕门、泮池、大成殿、尊经阁、明伦堂,它和众多建筑相映成辉,构筑
当年文化背景、儒家思想。% t# m: X* X0 r
/ f3 _' }$ @( D1 p4 i8 |/ L
  老城是一种经济、一种聚落,四乡八镇农民的生活必需、货物买卖大都不越离本邑市场。他们早起后挑担入城,贩卖谷米、柴草、木炭、瓜果、鸡鸭;日暮回乡,带回农具、布匹、日用杂货。明清以后,老城逐渐形成商贸气候,绸布庄、鞋幅店、铁匠铺、木器店、烟草店、杂货店、酒馆茶楼不知其数,抵押当铺也有五家,有钱人花天酒地、贫苦人抵押典当。到清末民初,京沪铁路通车,老城逐渐开放,外地商人络绎而至,安徽会馆、浙江会馆也在城内出现。手工作坊、酒厂、发电厂、医院、女子学堂、教堂、戏院相继出现,城市功能有了改善。
9 U# ?# R3 ?; Q5 u- H$ X
% n4 i5 n5 F. V6 R$ K0 h- u  老城居民不多,据史料记载,到宋靖康南渡、北方人南迁,金坛城里的人口才多了起来。咸丰十年一场兵乱,城中人口七万幸存三千。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人口统计城中人口一万七千余人。我小时候居住城里并不拥挤,城边角落还有许多空地,南城脚下有陈家桑园,西城脚下有顾家桑园。有些人家屋前屋后还种上蔬菜,虽说是县城,但也有几分乡野气息。老城虽小,却井然有序,东门猪牛市,南门手工作坊富人住城中心县前街司马坊,穷人住城角落白凉亭、毛家场习文者学基、书院巷,习武者射圃矢巷。行业分地段布局,有仓房运粮巷,有东轿巷、西轿巷,有吹鼓桥、当铺巷。即使一条内城河也将汲水、洗菜淘米、客运货运、草灰粪船分隔使用,螺蛳壳里做道场。老城也有慈善机构养济院、育婴堂,也有更房、戒烟所、救火会、警察巡捕房。这里地宽人稀,宁静祥和,是一个适合人居的地方+ w, d1 h* L! I  Y+ G. K

6 y2 n- f0 U) y; v8 \$ l  老城极具江南水城之貌。那悠悠十里城河水,两岸水上住人家,城中大沿河、小沿河巷的住户,前是临街小店铺,后是水上吊脚楼,木栏杆小格窗,或一间二间,或小楼平房,凭窗临水,看河水忽涨忽落、船舟来往,重载有纤夫,轻舟点篙浆。如乘舟荡漾其中,“三步两桥接肆前,市头沽酒待尝鲜,出城乘船桥下过,水阁人家尽卷帘。”老城有桥,桥是老城的脸面,文清桥地处闹市,它是本邑进士刘宰捐资建造,有八百年历史。站此桥上,可饱览城中风景,北望水关、城楼,南看清河拱桥。远近双桥相对,流水潺潺,
大小码头,舟船楫浆。
. a; v/ F) d) U# ]
! L* H5 n3 n8 d* [: @1 D! O
  老城寺庙极多城郊东岳庙、东禅寺、西禅寺、太虚观、玉皇殿城内城隍庙、万寿宫、河西庙、兴庵庙。还有一条七庙巷,有华光庙、龙王庙、慈云禅寺、关岳庙、忠佑司祠、圣王庙、三官堂。其中规模最大的
慈云禅寺,雕栋画梁,殿宇宏伟,它建于六朝梁武帝大同初年,可见老城宗教之盛行,历史之悠长。
# A$ ]  ^: o' `2 ?% v* U, c
. l" J* e5 W8 v: L7 |9 T
  老城是一部历史,维系着长长的血脉因缘。由近及远,追怀过去。如果将这幅老城图和今天的金坛新城相对接,你一定会兴叹,啊哟,这个古老的县城变化如此之快,变得都不认识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12: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振故居清涟社
清初雍正元年(1723)癸卯科状元于振的故居,名叫清涟社,位于金坛城南麒麟码头之东。这里原先是周氏家的庭园。明代末期,崇祯进士、南京户部主事周镳被奸臣马士英、阮大铖陷害赐死之后,周氏家道中落,将这座庭园转卖给于家,成了于振的故居。9 H; Y4 ^1 k) Z; _+ h% ]
( I" L# i8 I, t: p
  清涟社因水得名,方圆大约十亩,南面临水,斋室五间临水而筑,西为南楼三间,南楼之东有小桥高跨,庭园内水面三分之一,房宇四分之一。园内有蔷薇、紫薇、杨柳、绿萼梅、老桂树、天竹、金丝荷、冬青、翠柏等数十种奇花异木。斋室前还有假山石,奇峰屹立。水面上菱荷、青菱、芡盘、茭白,因时而熟。园内竹林占地二分之一,竹园东西两侧有十余棵大树,都是欲数人环抱,有四百年历史的古树。这里,确实是一座典型的风景优美的江南庭园。于振写了一篇散文名曰:《清涟社记》,清新秀丽、极富文采,详细记述了这座庭园的盛衰沿革情况。' W6 A) e* y# {! f$ D6 b
' r' [5 K: n1 [  M. ^" p+ n. y
  于振(生卒不祥),字鹤泉,号秋田,一号连漪。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于天骐、族伯于采,都是精通诗书,以文著称,富有才华的文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于天骐到京城游学,朝廷大臣陈廷敬见到他的文章大为称赞,聘请他做家庭教师,并帮助他报捐例贡,选用为翰林孔目。于天骐曾赋诗抒发自己的志向:“洛阳少年不逢时,赖有吴公独见奇。我亦欲谈家国事,治安策恐谬时宜。”正当陈廷敬准备将他推荐给朝廷任用的时候,天骐不幸病卒。
3 ?0 E- @+ H: x1 U$ }9 v% s; d2 U$ a! \& T" V9 z, d
  于氏乃金坛望族,父亲的英年早逝对于振的成才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于振自幼在家接受启蒙教育,研讨经史典籍,练习书法技巧及掌握应试文字方面,就作出了艰苦的磨练。康熙五十九年(1720)乡试,于振以优异成绩精通三场,在顺天府一举夺魁,考中举人。雍正元年春,恩科会试,由吏部尚书朱轼、礼部尚书张廷玉任主考官,以“道之以德”一节、“斋庄中正”二句、“若禹皋陶”一句为题,于振中会试榜。这一年,直至十月才在太和殿内进行殿试(一般情况为三月会试,四月殿试),雍正皇帝亲临试场,鸣鞭奏乐,仪式隆重,于振被钦定为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没多久就进入南书房侍奉。3 q. [/ K9 C  b! i7 @
6 @8 B) l8 k& P3 ~7 t
  雍正二年(1724),于振出任河南典试主考官,结束之后,曾在那里担任署日讲官。雍正四年,督察湖北学政,他由于擅自增添学额两名,遭到参黜,贬为庶人。这一年,适逢其母去世,他归里守孝三年,在家闭门不出,悉心攻读,益加勤奋。三年后,又重新由秀才考取举人,并调任行人司司副。5 y' L* n; |' [7 p3 B+ L' J
2 z: i# k" _) G; s4 @
  于振生平学问无所不窥,他博览内外典籍,研学精细,见解独特,以儒雅著称。乾隆元年(1736),皇上下诏特开博学鸿词科,有176人汇聚在保和殿参加赋诗应试竞选。于振对背诵五百罗汉法名的殿试题,应答如流,并当场赋诗,作《侍圣驾东巡八首》,其中一首曰:+ ?2 e$ \' z% H- O
7 F  i/ q9 b/ q+ z
  
“雉堞峥嵘杳霭间,睿谋握胜控雄关。' y6 q9 f1 \/ g1 }( c# B2 m
  南临渤海兼辽海,东接松山与杏山。( w- N  y& Y; m5 t, j4 H
  应运功成遗垒在,太平日久戍楼间。, f0 C( z7 [3 c+ S5 l1 z: n
  却今鸡犬桑麻地,响蜡吹幽自往还。”
9 O$ C, {  p! U5 `

& X, e% t4 X) o  竭力为大清王朝的文治武功歌功颂德,很受皇上赏识。这次殿试共取15人,于振考中一等,复授翰林院编修。为了纪念他的“状元及第”失而复得,于振将位于县前街的居所取名为“复元堂”。不久,他升迁为侍读学士(从四品)。乾隆三年,出任江西主考官。乾隆五年,转任福建学政。; d; F3 M) x. f# }

# a: f( c3 Q4 c2 y, ]7 B6 l  于振书法造诣亦很深,史书记载他“诗学楷法,多不拘形似。”他的行书“墨守迹象,雅有门庭”,被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列入“佳品上”。" P/ j) ?0 t2 |

( R, n0 ~; W6 X2 [. Q  于振个性比较直爽,喜欢饮酒,与朋友在一起聚会,能洪饮始终且不醉,个个都佩服他的雅量。他一生中著作甚丰,在任修撰期间,与常熟蒋廷锡等分任《子史精华》的修纂工作。后来,担任编修时,负责修撰《礼书》和《律吕正义》。他自己著有《清涟文钞》十二卷,《南楼诗草》二十八卷。

5 q1 v* j: [) ]* r: z
发表于 2010-6-21 22: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五:
3 Q+ ^; T1 J5 o5 f6 Y这么短的时间,您就提供了这么多有价值的资料,辛苦了!3 ~/ }7 c+ |. U* v
再一次对你表示衷心的感谢!& ^! ]6 o" D9 y5 P- ~, I
于明5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12: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同门宗亲的鼓励!搜集咱于家的人文历史资料义不容辞!!
发表于 2010-6-22 20: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五:! i% u2 B3 Z$ s& a/ f+ H
您是咱于氏宗亲的佼佼者,是我们的贴心人,也是我们的骄傲!/ j0 n: ]6 ^& N' l6 u% F" O
我不知怎么才能给您颁发勋章和金币?8 u- D9 ^' \' ?* r! ]
向管理员强烈建议吧。
9 j  B8 @, e6 N) G  f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21: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10-6-22 09:33 PM 编辑
- i6 |! ^1 I# a) W' r' f5 q
老五:
; x. H, c. R1 k您是咱于氏宗亲的佼佼者,是我们的贴心人,也是我们的骄傲!4 g9 A, R- F# L
我不知怎么才能给您颁发勋章和金币? ...0 ^  W- ]- [  d" F  C
于明5 发表于 2010-6-22 08:38 PM
- \/ e5 i" P3 \1 ]2 w/ W& Z) y9 z
那金币和勋章只是精神鼓励,多谢您的情了啊!
) z/ }0 S: W" B( @7 X您可没权限给啊,只有坛主管理员大人才有此权利!
# P6 c  A% ^3 f/ N; x说句庸俗而实在还说着玩儿的话———还是发人民币最合算!
. p: ~5 _" D! x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20: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坛于氏和孔府后人

孔继汾与孔继涑,兄弟二人为乾隆年间人。兄弟俩掌管孔氏家族和孔府的大权,最不能忍受的自然就是衍圣公了。传说衍圣公孔昭焕的儿子、衍圣公孔宪培娶的是乾隆皇帝的女儿,公主的地位在孔府高于一切,难以忍受孔府大权的旁落,就经常在皇帝面前数说孔继汾兄弟的坏话,孔继汾兄弟也就难逃厄运了。! P) `0 I8 _: Y& I* J7 @% _# w

. d- K$ E8 o6 c  在孔继汾兄弟遭受厄运之后,孔府内部还发生过因婆媳不和而起的诉讼案。诉讼的双方分别是孔昭焕的继室程氏和他们的儿媳孔宪培妻子于氏。
* V3 k- a0 W7 B5 a3 ?6 v4 H3 |- Q& m2 F! }/ Y. Q
  程氏,名珠,浙江海宁人,吏部右侍郎程严长女。于氏,金坛人,文华殿太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第三女,孔昭焕子孔宪培妻,亦即传说中的乾隆皇帝女儿。孔昭焕去世后,婆媳俩争夺权利。嘉庆四年(1799年),婆婆程氏向朝廷控告儿媳于氏等,引起了一场孔子家族史上的婆媳诉讼案。- U) O( V" Z/ Y0 K9 e& b

3 G8 g* Q# q1 m# N  于氏结婚不久,于敏中全家也随女儿定居曲阜。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于敏中去世,家族内发生争夺财产的纠纷,于氏也从她母亲处分得一万两白银,于氏就用这笔钱在山东购买了十六顷八十五官亩民居。事隔不久,于氏族内争夺于敏中财产的事被朝廷发觉,以为姻亲乘机瓜分于敏中的财产是非法的,下令追究责任,于氏不得不将所分得银两悉数交出。为此事,于氏的公公衍圣公孔照焕不得不向皇帝认错。$ d1 w/ x# Z" v1 H+ s  t
  R  W# w  @2 L; H4 r* {5 N
  程氏向朝廷控告儿媳于氏是因为于氏等专擅府务。衍圣公孔宪培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病卒,因无子嗣,由他们抱养的孔宪培的弟弟孔宪增之子孔庆容袭爵。孔庆容年幼,不能视事,于氏就代为保管府印,重用其娘家侄儿于锡嘉及已被革职的原孔府百户赵泉管理府务。于氏的行为,引起了老衍圣公继室程氏的不满,她革斥了于锡嘉等,收回了府印,令其次子孔宪增代理府务。于锡嘉见府印被程氏收回,自己不能再管事了,就唆使于氏回娘家,于氏因此回娘家住了一年,直到嘉庆三年(1798年),才回到曲阜。由于对程氏收府印不满,于氏回到曲阜后,也没有去向程氏请安,反而听任于锡嘉及已革职的孔府家奴韩王奎、韩辰、刘大信等人挑唆,派人到省城巡抚衙门控告程氏与之争夺印信。山东巡抚伊江阿批准了于氏的讼状,命令程氏将孔府印信交给于氏保管。这样于氏重又获得了府印,于锡嘉等人因此更加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利,盗卖农田,假蚀祀银,还擅自动用公文将已革职的百户赵泉咨部开复,强令孔庆容将侵蚀孔府祀银的家奴杨大祥咨送刑部等。于锡嘉等人专擅孔氏家务,干预孔氏之事,引起了程氏及族人的强烈不满。
' F4 n) N  W8 k1 X4 t
( U7 B( L( h6 `' p" ?  嘉庆四年(1799年)四月三日,程氏投诉朝廷,控告于氏及于锡嘉等人。朝廷接报十分重视,当即派员调查,经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东巡抚等联合查证,证明程氏所控属实,为确保孔氏承恩祀产不被外人侵剥,鉴于孔庆容年幼,不能管理一切家务及家人佃户,清政府决定仍由孔宪培暂行代办,等孔庆容年满二十岁时,再令其自行掌管。于锡嘉等人交由有关衙门法办,于氏则交由程氏约束,“毋经外出滋事”(《孔府档案》1306)。
, ^# N) l$ j! a) _% q1 \
2 _$ J' H) |( h7 f! c6 a3 |  于氏一生只生过一个女儿,但很小就死掉了。她的丈夫孔宪培也在三十八岁上早逝,后来又受到责罚,这一切都不能不使她的心灵受到影响,她留下一首《春暮感怀》诗:“满城荒草绿城茵,节序相催倍伤神。柳絮万飞三月雨,梨花忽谢一枝春。流莺惊梦恒窗唤,乳燕窥人入幕频。使倚阑干伤往事,幽怀无限自沾巾。”
, Z- B" M8 k* g, X# j/ U& d1 s' J. B! u5 w( J% ?3 U' m8 U& k
  大约在道光五年(1825年),于氏临终之前给衍圣公嘱咐了朝廷公事,丧葬事宜等后,又对其陪嫁的私人田产作了交割:“所有我养赡各庄,进粮食共入约有千金,滋阳厂一年约有五百金,沌河屯约有京钱五百千,将此两处并东园共给媳妇毕氏。吴寺、泉头、石井三处,是汝外祖与我治的私产三处,一年不过有京钱四五百千,三处着给孙媳方氏掌管,以作房内使用。外面仍着繁浩派分人照料管理,薛家村之地,倘宽裕能赎出,归司房。城西大庄每年所交粮食按季全数运归后,作添补日用,所收租银,约有四五百千,此项尔可归东院二婶婶,以作养瞻。”于氏去世后,清政府给了她很高规格的哀典,道光皇帝特派官员致祭,并特命建立一座“鸾音褒德”牌坊于墓前。孔氏后人也在孔府东院建了一座“慕恩堂”,专门供奉于氏和孔宪培的影像。( ~, D( r4 r# t# B+ r8 F/ K5 f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20: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老五 于 2010-6-23 08:16 PM 编辑 * y8 W' p# @' Z' B; B3 s
) ]' d  d+ }8 a. u* ~* {

明代金坛于氏家族的兴起

现居住在沿河东路老宅中的于氏后人于兰生,家中藏有两块先祖于镒所著《于氏中说》的木质雕版。这是他和孙子于逍遥在逐字辨识。 穆迹 摄9 B  b( q: A, N5 Z! Z7 v: n
据统计,目前中国的“百家姓”人口排序中,于姓列28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62%,主要分布在山东和东三省等地;在金坛,于姓人口也有6000多人,排名前10位,约占全市人口的1.11%,将近全国比例的两倍。而历史上,金坛于姓人口鼎盛之时,城内甚至有“于半城”之说。这样的比喻略带夸张,但事实上,明清之际,于氏家族不仅是金坛当地数一数二的名门,即使在江南地区也堪称望族。
+ n! z! X. t' ^# B; d: @- e7 n0 v  然而,单纯庞大的人口基数并不足以使一个家族拥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在讲究门第等级的封建社会尤其如此。任何一个家族在地方的兴盛,都有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历史因素。查阅诸多明清典籍,都不乏金坛于氏家族成员的身影,他们或在政界,或在文坛,皆有一席之地,甚至出现于左右历史变局的重大事件之中。这是一种相互作用,庞大的人口基数保障了家族人才的层出不穷,而这些人才又促进了家族基业的扩展壮大。
0 Y3 B+ k. e6 B8 u1 p  西周之始,中国形成了源于父权家长制的宗法制,这种统治制度对后世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由此,家族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家族文化以亲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观念为核心,在封建时期的中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些根植于此的名门望族也都变得举足轻重。因此,探究金坛于氏家族的发迹史,亦是对明代社会政治与文化的一种了解。. U" a& s% F5 L4 Q/ D9 F, \
      科举起家9 r& M8 `# ^0 R- \- V
  终明一代,金坛于氏家族共出进士11人。通过科举,于氏家族由平民家庭跻身至官绅地主阶层。- r% T! i. J/ x& S/ n
  河南是于姓的发祥地。南宋时期,金坛于氏一脉即由汴梁(今河南开封)迁居洮西王母观一带。据光绪版《金坛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5),于家出了第一位贡生于本(字以道),曾为嘉兴府通判,一个从八品的官职,负责督运粮饷。成化十年(1474),于家出了第一位举人于镒,字南金,号契翁,后代尊为契玄公,其父于盛。于镒做过江西万载县的知县,为人端重,精于程朱理学,治理县务主张以德化民。也就从于契玄开始,于氏家族迁入金坛城内居住。% L$ Q7 L3 C/ L  g8 ?4 O
  于镒有子:于湛(字莹中)、于浚(字深中)、于瀗(字澄中)、于泗(字师中)、于溍(字炳中)。正德六年(1511),于湛以殿试二甲六十名成为于家的第一位进士,也是他这一辈人中唯一的进士。于湛初为兵部主事,累官至户部侍郎,从二品官衔,这大大光耀了于氏门庭。+ ~. s- z# M( g6 M1 ?9 Z, X/ a& N# ?
  这里,必须提一下明代科举制度。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遂在京师设国子监,地方设府、州、县学等。明代科举还规定:“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者可不由科举。”也就是说,国子监学生表现优者,可直接得官而无须再经科举。, ~5 h2 N" c& |: U; W
  官府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优异者,升入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乡试合格者为举人,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会试中式的贡士经殿试定等第者为进士,这是科举最后一考。贡生和举人可以享受国家供给的定量皇粮,免除一定的赋税徭役,也可以直接做官,但是,都不及进士有前途。尽管贡生、举人、进士都能出任州县正官,但内部存在差别,明代就有定例“州县印官,以上中为进士缺,中下为举人缺,最下乃为贡生缺。”即指,富庶州县多予进士,而举人、贡生多往贫瘠边远之地。
2 p3 [- ^0 V2 D. u& p" e& V  明代职官还规定:“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意味着,只有进士才能出任中枢要职。所以,科举之途被文人视作入仕为官的“阳光大道”,但这又是一座“独木桥”,事实上,许多文人都受困于秀才身份,郁郁终老。即使才华如唐伯虎,也止步于举人。
, h7 T6 Z! }& I* \$ [% l  今人常以高考制比之科举制,实则大谬。高考为培养人才,科举为选拔人才,不入高考亦可成才,但不入科举难为官,这是两种制度的根本差异。而且科举每三年一考,全国中进士者不过两三百人。比之而言,倒是现今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极为相近。% m7 l5 M0 _; x% u$ y0 d
  于湛的子侄中,四弟于泗之子于业最早中举,并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及第。于业,字建公,初授浙江嘉善知县,后为监察御史。于湛的儿子于未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方才中举。于未,字次公,号励庵,颇有才名,终不入仕。: J* E! L; L  c/ \0 r3 A  ~$ ]
  于未的儿子很争气,长子于明照为举人。万历八年(1580),三子于文熙、四子于孔兼一同成为进士。于文熙,字元敬,曾为户部员外郎(从五品)、大名兵备道副使。于孔兼,字元时,号景素,初授九江推官,后为礼部主事,再迁仪制郎中(正五品)。
- `6 M- w: l* G' c  万历十一年(1583),于明照的儿子于玉立成为进士。于玉立,字中甫,初授刑部主事,后升刑部郎中(正五品)。万历十四年(1586),于溍之孙于仕廉亦中进士。于仕廉,字元贞,别号振方,官至南京户部侍郎(从二品)。% n, m8 e4 c6 [
  终明一代,金坛于氏家族共出进士11人。通过科举,于氏家族由平民家庭跻身至官绅地主阶层。% i6 m' d! e& K* J
      人脉旺族  G5 d! A0 }  o$ [
  一个家族拥有如此复杂的人际网络,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令人惊叹,远非一般的官绅家庭可比拟。2 a6 ]/ q3 S4 [  N
  家族文化的基础亲缘关系,主要包括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大凡名门望族子女婚配都很讲究门当户对,大户人家以姻亲关系强强联合,无论在官场还是社会,其声望和势力都不言而喻。
5 D! S+ u. k' D. g  x  金坛于氏家族自于湛为官后,与官绅家庭的联姻异常突出。于湛之子于未的元配夫人就出自金坛另一望族虞氏,虞氏明代之祖叫虞谦,明初大理寺卿,是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掌管全国刑狱,位高权重。于未之子于孔兼娶妻武进周氏,乃南京户部尚书周金的孙女。于未有一女,嫁无锡刑部郎中华云之孙华之亮。华云之父华麟祥,乃吴中三大巨富之一。
. L7 S) f4 r# r' H8 f0 s% \* Q8 o  于未有九个孙女,最大的嫁同邑名门王樵之子王肯堂。王樵曾为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大员,王肯堂也做过福建参政。次之有嫁抗倭名将胡宗宪之孙,有嫁内阁首辅李春芳之孙李思诚。内阁首辅就是明代的宰相。李春芳的儿子李茂中还娶了于业的女儿。于孔兼的长女嫁给了丹阳姜凤阿之子姜士昌。姜凤阿做过南京吏部尚书,姜士昌和他的岳父是同榜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3 n! o8 d/ }% j! }) O
  从亲缘关系延伸出来的就是师徒、同门、同年、同乡、同僚等关系,这都是官场上的重要人脉关系。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如是评价:“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也使他们结成小集团。出生于一省一县,是为‘乡谊’。同一年考中举人或进士,是为‘年谊’;同年的举人或进士就像学校里的同班一样,在原则上有彼此关照的义务,他们的考官则不消说是终身的恩师。婚姻关系,包括男女双方的远亲近属,是为‘姻谊’。这多种的‘谊’是形成文官派系的一个主要原因。各派系的主要人物亦即后台老板就有提拔新进的义务;私人的困难,可以协助解决,错误也可以掩饰。”+ J8 S) y, S  k" q( ?( n# b
  正德六年(1511)于湛中进士,主考老师是靳贵,丹徒人,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辅政。靳贵和于湛的父亲关系很好,曾为于镒的《于氏中说》写序。靳贵还在于家隔壁建了别墅,相邻而居。于湛去世后,为他写墓志铭的是做过内阁首辅的徐阶,把严嵩弄下台的功臣。
: J6 `; Q- E$ A3 @  于业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及第时,状元就是李春芳,同榜者还有大名鼎鼎的张居正。嘉靖四十年(1561),于孔兼中举,同榜解元许国,后来做了内阁次辅。万历八年(1580),于孔兼的进士同榜者,就有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万历十一年(1583)于玉立中进士,同榜者叶向高、钱一本都是东林党的骨干人物。叶向高也做过内阁首辅,还差点成为于孔兼的学生。4 ^: y+ _0 }, q6 s, |' b
  一个家族拥有如此复杂的人际网络,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令人惊叹,远非一般的官绅家庭可比拟。虽然,金坛于氏家族不是仰仗于此而发达,但这样的人脉关系放在那儿就是一种保障和身份的证明。
' _  d% I) Q4 v( F. g' u
; {6 B8 @# `* D刻印《于氏中说》的木雕版
, X6 G4 @2 t" ]- d6 h+ R# Y实绩扬名
+ f: y" y; H1 R( K2 y
  “一中衍庆,万载留芳。”此中寓意有二,于氏先祖于镒曾为万载知县,善政得美名,更重要的是希望于氏家族能够万载留芳。
% _6 S9 J6 x0 [6 G/ P2 s  金坛于氏家族的兴起,最重要的还取决于家族成员的个人实绩。于湛为官初期,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起兵,于湛早有察觉,及时疏报,平乱有功。后任陕西参议,又调江西布政使司右参议。嘉靖元年(1522)九月,于湛因立战功越升,任贵州布政使司右参政。嘉靖九年(1530)三月,任河南布政使司左参政。是年河南灾荒,他开粮仓,救饥民。后升山西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泾河水溢,于湛倡导修筑广惠故渠,泄洪蓄水。嘉靖二十六年(1547)四月,于湛抚治郧阳(湖北十堰)。于湛在郧阳修建郧山书院,广招学子,至今仍为当地所称颂。前几年,十堰市有关部门还致函金坛,寻求于湛的相关资料,要为其塑像。; S, A0 t! s" f
  于业做嘉善知县功绩突出,遂为监察御史,巡视边关,提督北畿学政。监察御史是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的一个官职,虽然官阶不高,但可以直接向皇帝弹劾违法乱纪和不称职的官员,位卑权重,即使朝中大臣也敬让三分。3 ?; b/ w  S, g
  于孔兼任礼部主事时,万历十六年(1588),顺天府乡试,于孔兼发现前三十名中,有两人的考卷十分蹊跷,其中一人是首辅申时行的女婿,一人是主考官家的座师。而申时行还是于孔兼当年的主考老师,但于孔兼没有给面子,上报礼部,遂引发了次年的“己丑科场覆试”。于孔兼因此得名,后升仪制郎中。
* N8 `6 L; o+ }+ S0 i7 B, N7 k- Z  当时,万历皇帝宠爱郑妃,迟迟不肯封王恭妃所生的长子为太子,遭到众多臣子的反对,引发了著名的“争国本”事件。郑妃生子后,万历又试图将三个儿子“三王并封”,暂不立太子,以待郑妃之子,内阁首辅王锡爵附议。于孔兼、顾宪成、顾允成、史孟麟等人纷纷上疏反对,终使万历皇帝放弃“三王并封”,王锡爵谢政引退。于孔兼、顾宪成这批反对者就成为了后来的东林党。# p+ b2 @- a5 b& H6 X
  万历二十一年(1593),六年一度的官员政绩考察,吏部考功郎中赵南星罢黜了很多大臣安插在各个部门的私人亲信,得罪权贵,遭弹劾贬官。于孔兼上疏为赵南星辩解,结果,皇帝惦记旧怨,将他一道贬官。于孔兼遂投牒归里,筑志矩堂,顾宪成、高攀龙等人曾来讲学。于孔兼也到东林书院讲学,为时人所推崇。5 H: D9 M, W1 A4 A& x
  万历十九年(1591),宁夏哱拜叛乱,连陷河西四十七堡。次年,三边总督魏学曾遣兵恢复河西四十七堡,唯宁夏镇迟不能复。魏学曾实施灌城招降之策,决黄河大坝水灌之。不料,皇帝性急,看到有人弹劾魏学曾“应变迟缓”的奏折,就罢了他的官,换上叶梦熊。不及一月,叶梦熊沿用魏学曾之计,迅速破敌。这时,大臣们纷纷为魏学曾说好话,使其复职。然而,此前,魏学曾被逮之时,只有刑部员外郎于玉立上言直书,替魏学曾释罪。于玉立因此名声大噪,升刑部郎中。后来,于玉立、汪文言智破齐、楚、浙三党,成为东林党得势的中坚力量。
' t' h; q: ?, v4 F4 s- X4 s/ J0 b; X  于仕廉任户部郎中时,亦任胶东海防道。他主持疏浚挑挖通州城东、南护城河,以便由此用船转运漕粮至旧城南门外入中仓,至新城南门外入西仓。他还在此重修旧坝,防备运河侵袭。后来,于仕廉屡建功绩,升户部侍郎。崇祯年间,登州叛乱,莱城被困七月不破,全仗于仕廉当年固城之功,皇帝下旨褒奖。/ `' }, R; X5 B( l
  明清之际,于氏子孙为官,多有功绩,史书皆有载。清雍正、乾隆时期,于振、于敏中堂兄弟先后考取状元,特别是于敏中任军机大臣近二十年,为当朝第一宰辅。这时期,金坛于氏家族的名望达到了顶峰。4 I8 C( {, z) p* r7 h3 x9 d
  解放前,金坛于氏族人都沿用一副门联:“一中衍庆,万载留芳。”
此中寓意有二,于氏先祖于镒曾为万载知县,善政得美名,更重要的是希望于氏家族能够万载留芳。
5 J9 k; a/ c6 x4 r- t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20: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清才子金坛于敏中与《张氏宗谱》

文/踏雪无迹

3 n: P# K& U+ y, Y  d- C5 m
清光绪年《张氏宗谱》中有一个题字署名为“金沙于敏中并书”,于氏的题字是“八侯世泽、三相家声”,共计八个大字。单字甚大(字约为7╳8cm)。题字结字饱满端庄,笔力刚劲,栩栩如生。但这八字有一个“家”字,经笔者仔细辨认,肯定不是金沙于敏中所提。根据“家”字的书体风格,笔者认定,它当是清代名医丹徒(今镇江)姚龙光的笔迹。所以,清光绪年《张氏宗谱》实际仅保存了金沙于敏中八个题字中的7个字。此点非常可惜。那么,金沙于敏中是何人呢?# B* }$ t7 {* y
据史料载,金沙是江苏省金坛市的古称。换言之,金坛就是金沙。也说就是金沙于敏中也就是金坛的于敏中。而于敏中是在金坛历史上满清王朝一个大名鼎鼎和显赫一时的人物。于敏中(1714-1780),字叔子,一字仲常,号耐圃,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已科状元,与其堂兄于振合称“兄弟状元”。于敏中在朝42年,任职颇多,大略有:乡、会试考官,山东、浙江学政,兵、刑、户部侍郎或尚书,经筵讲官,日讲起居注官,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方略馆副总裁,四库全书正总裁,国史馆、三通馆正总裁,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上行走,加太子太保衔,赏一等轻车都尉,谥“文襄”。这当中,最重要的是他在乾隆二十五年至四十四年时,任军机大臣近二十年,堪称乾隆时力秉钧轴的重臣之一。而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促成和亲自领导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 7 w* g9 T1 E9 G# I' U
有人说,于敏中是满清一朝268年间最年轻的状元。于敏中1714年生,少时资性过人,读书勤奋,雍正七年(1729)考取举人,只有15岁。据统计,满清一朝的进士年龄最大的59岁,平均年龄35岁,最年轻的一位进士就是这位于敏中状元了。这是非常了不得的。我们来瞧一瞧于氏的史料记载:乾隆三年,于敏中24岁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36岁,直上书房。累迁内阁学士。39岁,复督山东学政。擢兵部侍郎****2岁,丁本生父忧,归宗持服。逾年,起署刑部侍郎****4岁,嗣父枋殁,回籍治丧。未几,丁本生母忧,未以上闻。御史朱嵇疏劾敏中“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赴官”。并言:“部臣与疆臣异,不宜夺情任事。”诏原之。寻实授。调户部,管钱法堂事。 主事军机处二十年。生前把持朝政,交结内侍,广收贿赂,贪污资财,死后败露。 5 M3 X/ G! W3 t5 Y# j  w+ T
所以,有学者说,于敏中是满清王朝大贪官和坤式的人物。镇江地方志《神州丹阳》就记载有丹阳吉氏与于敏中的一则小故事。吉氏何人?丹阳地方民谚有“丹阳无二吉”之说。吉氏宗词有一副楹联:“八代两乡贤,馨香俎豆;一门三太史,黼黻(音读fǔfú)文章”。其中的“一门三太史”说的就是丹阳吉梦熊、吉梦兰和吉士瑛三人。于敏中是吉梦熊考取进士时的主考官和当朝宰相。而清代的金坛、丹阳均属于镇江府。于是,于氏与吉氏二人便有了同乡之谊,吉氏在赴福建任职之前来向于氏辞行,礼节性地问于有什么东西要从福建购买。于氏沉思后说,福建纸价廉物美,请代买一些直接送到金坛家中供弟子习用。清朝官场贿赂成风,吉知于相操行极差,对于相的“醉翁之意”也心领神会。吉梦熊到了福建后买了几捆竹纸,中间铺上了金叶,即命人送到丹阳家中再转送至金坛于府,以孝敬于相。但吉梦熊所生二子在丹阳都非常聪慧之人,既无学问博取功名,又乏世故人情之识,绰号为“大木头”和“小木头”。二人见父亲从福建转运回来的纸张中都铺有金叶,不知父亲用意所在,便擅自全部将纸中的金叶拿了下来,就把几捆纸送到了金坛于府中。不久,金坛于家有人进京,于敏中问起此事来,家人直言回禀,于听后默然无语。于敏中告老之时,清帝向他提出相位继承人,问:“丹阳吉梦熊如何?”于深思后直接禀道:“书愚。”书呆子当然不是宰相之材,吉梦熊因此就未能做清庭的宰相。于敏中历官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他在军机处近二十年,交通内侍,广收地方官员贿赂。后事败露,曾受诘责。死后数年,又被撤出贤良祠,剥夺子孙世职。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20: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言( X8 ^; F( y* v1 o3 O
    人物轶事* t/ q8 Y0 a2 A% v: W! v- d
“山中宰相”陶弘景& Z6 y: O/ d- m+ f
田园诗人储光羲- r% o* ~% r7 O! t
中唐诗伯戴叔伦
7 K* E7 i5 H" d( r3 I: M$ [6 ~  C刘宰三设粥局
& y0 d9 x* P. b5 u刘宰智断疑案) \% Y* j5 g; m" W% o9 Y
“谠论叠见”的王遂
+ q- s4 o, j3 J, l$ l; p* h( h王肯堂甘为良医! I- F( f* m1 n7 ?+ ^6 k6 a
王肯堂热心西学
" w8 b) |  @9 s# c) a+ m( @吴谲“爱民不爱钱”
3 v# v% a  G% W5 Y朝野称颂的段敏
: D9 u! H  p' V( @% h$ @刘天和建造建昌圩套闸
  y' b' F7 x- p9 D" [  ?李恢先睿智平乱4 q* Q5 T6 m; Z$ L* w& T
于仕廉坚守海岸门户  j" T% C0 C; I0 y6 U
王祁率义军抗清8 G6 `  ?- o; o; c  |% O
邓藩锡守城
5 A' a2 ?( t3 d- \' s' o6 M李钦式敢拒请托- F1 a( D$ ]; i5 ~& D) p8 ?3 t
蒋超晚年峨眉出家
! J& W2 X! _+ G" b3 g能吏于朋举
; X; w) c2 W( e" q, X于栋如与海瑞齐名8 p- K, W% c; a+ Q" T" k1 A3 _5 f( Y
曹友夏为民作主/ R: B( y2 x: k! n5 G* M0 G
王步青潜心教授著书; I8 W% K( L9 ~7 B+ Q4 E% j- K
清代名宦虞奕绶
! B, L: G) O& @, C( S7 R9 C.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5 g1 a# b' p5 B1 ]2 ^
于敏中的“小聪明”, D: w* ~- I- D- H/ b
于氏公主下嫁孔府
2 ]6 x: e" _  g4 c贺双卿与史震林之恋
4 Q, ^) h% Y( ?' e. t- e" d段玉裁恭师戴震
7 D) F1 s" Q% X1 J; F9 ?  n! I段玉裁编著《说文解字注》8 F* V7 p3 l/ B/ M4 s
龚自珍与段玉裁( v( p6 S6 O+ e; h8 `
于竹坡启迪民智改旧俗
; b7 k: B7 j" i( I开国名记者徐血儿
' l+ r$ v( X2 [1 h% R# ]徐血儿为革命党筹集枪弹4 m2 B% U. Z( n1 ^5 V
黎遇航随父茅山出家9 O! D3 c; |$ O; E
国内第一个学人类学的吴定良" T0 a, p2 Q* p6 N
居里夫人第一名中国学生王维克. t8 s8 @, d% z1 D
康有为茅山葬母* U* |. Q; g/ y! o# y5 ?) g
康有为遁身油榨头
; X5 m7 h( w' q; V+ Y+ ~杨兆龙为穷裁缝辩护
5 [- _! n- f8 d. @$ H% ~- M于以振参加南昌起义
) e; ?6 b4 G+ t' }( r“金嗓子”周璇
: V; h: @( `9 }6 r, B9 B陈毅三访辛三仙% ~" T: R( Y+ V# E
陈毅与惠心白道长
7 R) L8 R8 N. S5 o& J* |9 y5 V钱闻发展陈布雷之女人党& s8 E7 @" y% R6 U8 `! b4 u
章蕴与“小红妈”
% B) n* [+ b, r: h* ]陈倬参加日军投降大典
/ i0 |2 i  I! g3 m1 K华罗庚与俞大维的交往7 L" D$ k$ J" c: S$ _
华罗庚“班门弄斧”( z9 N' i3 @1 r$ ~; C
华罗庚上海二三事: h0 g8 ?1 A; ?4 `7 |7 t+ i+ w
华罗庚与数学竞赛
4 T3 f  Q# B# P华罗庚的最后一天
8 ?  r3 }1 N+ P7 j; ^( \3 @+ V2 F9 d. p“两弹一星”功臣钱骥
2 V  t: d' n3 s5 O    史事钩沉9 ?) S+ x1 ?, }5 y. T# N
秦始皇巡幸茅山5 V/ M5 k1 B# g, c0 e: Q; E* a+ n
李世民茅山拜会王远知
) T0 ^  j  E/ E神亭岭之战
& O( A" ?+ [6 S( E6 Y范仲淹朝觐茅山% {7 R3 ]' t* \9 V
清初金坛“通海案”
. G3 E2 _& j/ C3 N- I于敏中为何撤出贤良祠
) y( l: \2 B# d0 e! ?7 c林则徐裁撤昏庸官3 z$ j: X7 A' Y. k* E# F
金坛“砖石之战”
! d2 Q- X; `+ b4 x% {0 w辛亥革命在金坛0 ?* J% h9 \1 \/ M
早期的中共金坛地方组织. m* L( |  Z9 n7 E& Z6 J$ j! K& X6 s
一弹三机的奇迹
' S% Z( F% l3 W3 b5 u血战陈家桥
/ W7 ^/ M7 s  Q. ~+ e陈毅团结纪振纲抗日
2 i; B4 I- L. v' C" T日军洗劫茅山
0 m) S$ R1 ?5 Y1 P陈潭秋和王韵雪在新疆% b, ]- y& a0 u) e% N
张茅棚战斗
" O" d  j# N, }! M+ k8 R9 Z1 g中共苏皖区一大在建昌圩召开
  T6 y, V- y* B& E, G金坛地区最早的党报《民众报》
& z1 ]' f1 z) N4 p) o西塔山反顽战斗1 _* l- z1 l% E% S  I, c2 M
王甲村反“扫荡”战斗
% E$ W8 E' t# p坚守戴家桥& ]6 @$ \1 O7 x7 K% m) t( h' K2 o
于斌主教来金坛$ `# r8 E( v+ G$ l8 f$ q! ?
杨兆龙释放万余政治犯! D% }. O1 c1 l, O
李宗仁问谱李巷村
6 i8 z2 t3 D2 h毛泽东嘉许庄阳农业合作社
* o6 m; X9 {6 M- g5 B, W华罗庚“剽窃陈景润”事件始末; F3 m1 s8 C" w+ U/ M
建造中国的“通天塔”
; ^& U+ x. k* @3 X    名胜古迹  ?8 D- Z5 m! y
金沙八景5 Q  i7 d+ e0 f5 c: }* P
茅山1 a5 B3 n9 m! M  h; U4 A
茅山书院
: I! k4 w% V% e1 B; f/ U( |乾元观$ ~1 y% f; r0 T  f* G
元阳观0 w) i; e8 F, @
崇寿观
0 D5 E8 `( e, j/ l  Z方山
6 j, \; v/ M- [/ H$ ?5 C顾龙山
1 `+ Q+ x; _  I4 e) A. l顾龙山宝塔禅寺
( z5 b- z3 N' M: a: r6 b洮湖
( J8 g' ~" F; x4 q: a; n3 u大涪山/ L1 t( N7 T  }( M: i& g
海底水库- R8 H/ r& P6 k. @# I2 ?
戴王府
7 n: L: E$ w* T  I. a  ^+ u7 x冯煦故居
" F$ h1 I( M$ k- }+ F' ^$ z: N5 _王维克故居
$ q& v" u5 d% c段玉裁纪念馆$ H7 b' Z5 |% s: i$ Q5 v- \- i
华罗庚纪念馆; U8 a! ~! m/ v0 Y% c
中共苏皖区一大会址) P' o' x: Z; p% N3 p
苏南“小莫斯科”- p$ p5 o1 z' R6 J4 j! g6 O
三星村遗址
" _, b' P7 u2 r- M" y$ J. \+ P* Q茅山土墩墓
# `: u/ d  L0 T6 I4 F0 A南宋周璃墓
( B1 q) \6 I2 K! f. _  ~本善桥2 K4 W( {! _# g2 Y$ s; m3 _6 O
儒林八阵图村
2 d8 c( X& `# p# K' e7 `% P金坛古城墙
/ y: c( x% r4 C五叶三十六个半祠堂
# j- j& [8 {4 q$ x# x金牛岭的镇山神牛* r! }$ S; c+ V3 a
金坛寺庙知多少, J9 Q4 y- u! y% i5 _
薛埠彭城庙
0 Z4 y4 t& k5 d$ N4 y于氏祠堂  |: C# y6 K' q% i9 X0 a7 G
金坛试院' k2 E" \  H" H% [; X6 I7 u( L" h
金坛老衙门
' C; g8 _1 o' N    金沙风物
$ R4 D# K! D1 T; C; \4 k秧歌灯5 R6 [/ `+ x8 u
金坛抬阁
- p6 V! g  r6 W巨村舞龙" W9 W( C: l! x
调马灯0 v  X# N  r: l, B  ^  C
金坛啷当  o$ _$ u& |+ Z% H
调鱼灯
' w6 B) N9 w& B& t& f赛龙舟
% }1 A4 e1 ^/ L5 u跳判官
1 P9 }. g3 B8 S: B! K  H荡湖船) \: _0 o- w" |( @
舞狮子0 Z2 b. B! e! C, b; ~0 H: J
叠罗汉( L0 W) i& J& o1 b& i
戏打锣鼓
2 R4 q' t" g( L5 B四弦锣鼓  A0 N% w* F! Q) A4 c
十番锣鼓
0 G6 W4 g' _+ H: J& ?7 z威风锣鼓
# ~. G, Y1 g+ W! X乾元观道教音乐
: {1 R' J& e9 r3 K* z: ~/ d  I放灯节
$ e, a. d6 @8 U( |! n年礼参拜  E" p% T* n( C4 I0 z
庙会与出会% E8 d* d, |% ?& ^: K. R8 i
茅山香会/ P3 J5 I  p! u6 u( Y8 D$ Y6 Z9 A
茅山登山节
! p+ S7 a, S" ^8 ]) ?4 C! u/ |3 t薛埠集场- B. y9 c+ E( w$ U% \$ X  B  ^7 P% b
水北集场
5 G0 y# [' z/ O+ U4 M& U2 e' c直溪集场
" W3 u0 f. L' Z: L金坛方言, T% |7 a+ y2 K2 ]8 o* S. V" x* x7 ]3 q; u
金坛刻纸
7 U5 s+ p( t( R! y" ?金坛封缸酒/ s9 u, ]7 L2 ^* c/ k8 h
茅麓茶4 Y  _) g& o, Q+ F) S7 c
清蒸鸭饺% J2 X4 a' d) ]
金坛米猪6 ]2 b+ `* w: ?9 \
茅苍术
. S5 W: m- z) _1 F: P金坛标糯2 a- ~5 }* {4 d$ R  J' D
长荡湖螃蟹# }9 q6 c3 l! C8 o& T4 Q
金坛岩盐矿# W" P2 u0 Y+ P% R, k# W
    地名溯源3 W0 p! a+ k6 F( v! p0 N
“金坛”的由来
  j9 s8 c4 g0 K; R) M4 \“三茅”与茅山
8 D' p% V6 J& Z+ Z. `0 j. t6 E“唐王”与唐太宗
$ T9 ~: [( ?% ~2 u鲁墅村的由来3 n' I4 ?. S' |( p! l* K
储村缘何称儒林* C' U6 j5 [7 C; P+ A  ?( f
五叶的由来) O6 ?% K2 Y9 x8 V$ M
愚池的得名
9 x; k  k; z; v9 D3 J乌龙山、白龙荡的神话
: S4 @5 D& s) S$ c1 }从“纸钱飘”到“指前标”
9 T+ b9 ~* `5 f1 H% Z7 N御封“跌桩”称“迪庄”
- u7 \! v6 a/ U9 @8 g沟嘴头村的来历
5 v1 A! p% J+ m( L咽龙桥5 F* V- N( W5 J0 P1 \8 v
闷龙桥与“知朱”
) j0 G0 }' d/ r  U1 I枪架桥: E, A9 z/ d4 L& R  p
庄城桥
2 ^4 l& ^% S( T; Z. _1 I0 [许段桥8 o2 U! N0 P  s$ ?1 d0 ^* l
昆仑桥
2 N6 W# |3 I) v& _$ g学前街9 c, |5 R6 i- l/ y$ ?& {4 ~& [
神树巷' |9 k9 A% w  v- u
七庙巷
( N! E0 ~5 K: i, U书院巷& N" ^# ^7 o' M. G3 x
鲥鱼桥
; X* e" F# c: K4 ?, ]县前街8 O/ s% C* i+ z: U- \$ p9 p* Y) O. W
花街的由来0 o/ ?, i9 d  y( b  u* {4 W
司马坊
- y  \8 f/ w8 f/ j( p* A朱寺巷; h* x0 M6 G  f6 f& K2 `0 G2 P5 G9 @
九房巷0 N2 t3 _+ v" r( P; b
    艺文采珍" z, ~$ ?2 l6 X6 Z5 E: p
金坛科举三鼎甲8 t6 X& y6 t9 n, A8 b
岳飞墨迹留茅山
6 n1 V' H4 i. g2 L2 n# ~2 q难题引好诗  P' T  u% b- T- B! @5 k1 j
朱元璋顾龙山填词
) J# ?0 K$ u* K; l6 n" ^  R明代抒情诗人王彦泓" m  z8 D% m2 U/ x; P
王肯堂与《金瓶梅》
' @! A! Z  k) u  E2 g7 Q于振故居清涟社
* R$ Z4 w5 z1 M曹大章与昆曲之缘
; g5 Q) R/ v4 ?  A. X4 _0 a于谦妙对虞谦8 i6 s4 @7 V. F+ r3 n: H
于朋举及其《玉堂才调集》
% c* `/ @2 O3 _) F$ W% g2 n史震林与《西青散记》
% h0 Y8 G( `3 o) s/ l清云阁与《清云阁会课》
: M* s7 K! r% h  `. u+ P0 \3 s/ z0 `昆曲名票彭天锡
/ k: I/ _8 X4 X2 ^9 b: c% c  ?1 {京剧名角尚韵良
# e1 ^; I9 L; s% P& _王澍及其书法, N6 C( @/ n7 @6 y& [
王澍名画换书
/ l% |" ~$ q: W0 n+ I: V' _. M' J儒林“始迁祖肇穴之碑”
% k. y9 ^# ~' \  \# m; i2 @5 @蒋衡书写《十三经》
( |2 a* q$ P3 m贺双卿花叶作诗稿
* ~9 f6 M. _; I于敏中为乾隆录诗稿
9 q+ q( K" m  R$ d于敏中三年写成“宝塔经”# y- ]8 K, D2 \1 M& g
冯煦联语三则1 n+ J7 F# l" D* b
华罗庚不重学位重学问
0 U- C9 _5 S' k华罗庚巧撰妙联2 H' u) t' b9 X$ G& y9 y
华罗庚质疑唐诗《塞下曲》
$ O4 |/ ^5 n, ]1 {' \' r! G黎遇航论道教
" L4 T3 @3 K) w6 y. P% y胡耀邦为华罗庚中学题写校名0 q5 f$ M0 b, v/ L1 X
段绪申和《茅山志》7 C+ E- B. P& l0 n2 O
    异闻传说
0 {0 u9 f- B; G4 Q! j王纂得道成仙
! D3 b3 g, g. G" a% T. |6 X! O- r邓子灿正话反说建圩闸" w; N, T: F/ g* L* u
“财福星”邓子灿
: ?" G! }( y# z- \1 Z董永村与望仙桥
/ L3 `/ L( J3 v3 u  I刘秀神亭遭难7 r) \" H- s& A
朱元璋与沉沟底& e5 U$ b( w9 N1 Z% N* Z5 ^
吕蚯古槐的传说
6 [, W4 P9 e5 |+ J" Q9 J) v茅山麻布鼓
- o" P7 [5 Y# `  N, T  |$ o金牛洞金牛入海
6 g7 ~+ p' h7 D) ^3 G雷接碑的传说
) p* E$ z, L& l4 d  E  m凤凰缸与乾茶
2 e/ k! Z$ G0 f' D铁拐李藏宝“树德堂”
% }- y' `8 S% {% P# R, q0 M  J何来三星王母观
6 O& S! k- j- J. u! x2 Q/ [" d吕洞宾仙法惩恶人
! i$ e3 S4 ~/ ?8 {金银磨* U1 @2 f1 Q3 q9 |7 q
“通天芦”竹马
4 f" ~4 ~$ X' n* T) ^6 `; }, w6 W常遇春的神力
- f' a. v; x; S0 |刘伯温与狐仙墩$ X7 _9 q- J. w1 `
刘伯温力阻建都天荒( X2 u/ ~+ N4 X1 }. [9 m+ }
刘伯温修建吕丘真武庙
( ?) Z% u: a: i8 c# h  B" X9 j8 v& ]  m王肯堂择婿
/ Z; R7 s9 _- ^4 X吴元凯吸烟破敌
/ D; \' e0 v6 C* m老鸦塘的传说. j3 {2 W& J3 E- _
双指井的传说
; X/ S4 v6 u; \- V: @瑶璨村水芹的传说
$ @  z4 [- \; p3 [) r; N1 U湮没的断桥——九里桥
" ?, B, p9 ?+ H2 M8 K一针划出大浦港+ p+ i! \( I' f) z
社头黄金山的传说
6 i: {% w. w# S# g( m5 z后记  t0 X$ o* g2 H5 C9 I$ J
发表于 2010-6-23 22: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hao
发表于 2010-6-25 21: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五的珍藏都拿出来了!哈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