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学者和网友对于仲达文字的简短评论

4
回复
204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7 12: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仲达,曾用名仲达,70年代后年出生在安徽界首。原籍河南淮滨。在安徽西北皖豫交界大平原上的一个偏僻村庄度过童年,在极其落后的农村上完中学。二十多岁安徽某大学中文系毕业,走向社会以后,多经磨难,当过中小学教师、记者、机械加工人员。曾到北京大学等高校中文系深造,业余从事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鲁迅研究、民间思想研究等,在国内多家刊物发表过专业论文和文学作品。触网后,致力于时评、随笔和杂文写作,已有近200多万字。现为安徽某电视新媒体记者,自由写作者,自由思想者,网络活动者。目前在博客中国、天涯社区、汉语文学、红袖文学、诸子原创文学网等设有个人文集。文化随笔文集《坚守与突围——一个民间知识分子的生命体验》2004年12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文化随笔文集《后鲁迅时代的精神突围》和自传体长篇随笔《一个奴隶的日记》即将出版。 5 f' M5 D7 P* X+ [. S - L- k" Y0 I! C( N: ~ 在近期的网络阅读中,于仲达是少数击中了我的神经的思者。他的作品表现出直面黑暗的勇气、对精神高度的追求、指向生命本体的悲悯情怀,而这些正是当下汉语世界所缺乏的。在信仰缺席的汉语世界里,于仲达无疑是少数率先等待戈多的人,这是他的位置、意义、价值所在。 4 ^) `6 w, J" j- C' `. T + P3 K( \" w& g: ^# y 王晓华(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学者,文化批评家.) * w* Z6 h7 D$ w# h& O 6 a: O% X" U5 B! M & C* \' x' h' | z% h3 n 7 ~7 A* Z* T- t6 L- X# P% U 《坚守与突围》一书中涉及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的许多大问题。视界是开阔的,文字有诗意,而且有力量。书中对鲁迅多赞誉之辞,的确鲁迅的存在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考验,说的极端一些,是一种压迫,一种威胁,----- 无论从正面 、反面看,都是这样。 . W& G( `& Q& y$ V6 M ; F( G+ Q' Z$ b# _8 R * d( H8 L+ P& Q5 S( h8 N 林贤治 (学者、诗人、思想家、编辑) 8 K/ ?! S& l. S& V5 y) X% r# S2 N' z0 v. n! v" _% `; p 8 V# f- o: f! P' t6 c7 j) ?4 k 对于作者宣传鲁迅 、研究鲁迅 、 捍卫鲁迅的精神十分佩服,对于底层知识者精神上的坚守姿态,感到可贵。 ! k4 x8 k8 L7 {( Y. E- X( L; F " z$ `- e! R8 Q" d) J: j 张梦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鲁迅研究学者) / ]0 F2 k" W6 |1 d/ L: L ; P) {" B, @& ^9 U) q# h) k # ^& M" i: r- k. K/ |& h+ a+ X / Z7 l0 q7 o# w+ J3 Q- X 作者很有才气,对于鲁迅的解读颇多新鲜见解;而且文笔灵活,没有学院学者的僵硬。 8 l Y4 d( J9 I! F$ U- [ * Y E8 u2 e6 L E 高远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鲁迅研究学者) ) J0 }) F* J* m7 T" j' Q! y 6 w. V9 i4 S* R9 I8 q0 [% m 6 r4 @! @% E4 i! K 9 p7 H9 I, ^- m' n' K 很欣赏作者的激情和才情。再有几年的磨练,他的文章一定会非常出色。 , M( [# Z6 o' y& U( B% z( u + i" N+ J( O4 l: B0 C3 {6 ` 摩罗(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学者,作家) # ^, j9 D6 u4 F& x& A& T. ~% V ; Z+ e3 C* k! ^1 t9 \5 j' e % F$ {& f) w' H& q% U 2 \; B( M- l; E; g! W0 Z# [ 0 ^' |+ u# S$ ^2 I7 s/ V/ B 思想清理与精神求索、理性与情性相得益彰,文采斐然,才气灵动,不愧网友赠送的“才子”、“思想者”的称赞。 他还仅近三十岁,思想终究要与人生一道成长,我注视他“在路上”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的不懈追求,他毕竟已在个体存在的艰难和困惑中获得了某种灵魂的承诺和精神担当. 2 C) W" F' ] d. r8 z' s Q( v! R. v: E! O5 _ 槟郎( 南京某高校中文系教师,文学硕士,写作者,网络活者。)  % n* p1 T1 d9 R6 {& k* M    . e* Y% I% N) q) {0 j+ ]* B9 `0 s . w f" r& V, k# }   我欣赏作者这颗生动而痛苦的灵魂,感受到生命的质量。作者 对身边痛苦的超常敏感,和具有一个敢于言说的勇气,一颗敏感纯净的心灵在承受痛苦中喷发出极大的美学意义。 ; N7 b" W, `) z5 ~: q0 t* S7 h 2 \8 y. B* w0 ?0 g9 H   许多人都在讲承担,承担世界,承担人类,承担民众的苦难等等。实际先承担起自己所有的痛苦,这是区别一个知识者纯度高低的第一判断标准。知识分子里很多人过不了这个关。承担别人可以,承担自己不行。不行的原因是他自己本身就没有自省的能力。许多人是在玩痛苦,作者是在经历痛苦。知识分子袒露自己是承担自己的标志。就此而言,作者在这个层面上超过了一些所谓的人文知识分子。 9 a; X: h) U; j! v 2 ~( z$ C' w. Y- Z+ ], n         老村(著名作家) 6 o$ i; X# Q* [ $ \$ G( C; X: X+ I% {; \0 C" d # Y$ b5 E) X# X4 V u2 i7 W # H1 S8 d- A# `1 l 这种鲁迅式的疼痛为什么会成为我们无法逃脱的梦魇,除了要追问外部原因,还应该追问我们自己,到底我们的灵魂内部出了什么问题?是我们骨头太软,离开依附对象就无法生活,或者是我们缺少新的精神资源? 2 g" v% F9 O7 D0 k) w# D, G ) }6 W' K3 y% j% U e2 X, f8 W           老酷(自由作家) " f1 a3 L! I. G& ^9 ~* g+ G9 o $ ~! ~8 M3 |( f# m8 C8 v3 N. L' v / N" N$ ~& N$ s% ~2 L7 n 跟仲达兄有过相似的生活体验,所以比较容易接受仲达兄的一些文字。鲁迅的意义,只有在个体身上才可能被彰显出来,在个体身上的意思就是,一个人以自己独立的眼光找到自己的鲁迅。 9 b S. E& ]" s! Z! E0 O7 O; N" J. F0 ]2 D! [5 y 陈愚 (中山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学者,文化批评家) 6 E2 v0 E7 M. \" `7 \9 v$ f # [, I4 y# ]% c/ E8 t于仲达在题为《鲁迅留下的茫茫暗夜》等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出生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一个既定的生活模式,信仰的失落让人孤独,人活着有什么意思?一片一片的茫然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而活着,也许活着只是为了活着,为赎罪我不信基督,为人民谁都知道是扯淡,为幸福叔本华早就有言人生就是痛苦,为价值,世界本身就没有任何价值为人类谁能证明人类现在走的文明之路就是正确的?也许真的应该如那些世俗的唯物主义者,只信物质不谈信仰,那你告诉我我一生追求那些物质又有什么意义?我相信没人能回答信仰没有对不对的问题只有信不信的问题;夜幕落下了黑暗依然笼罩着大地,过客迈着受伤的脚踉踉跄跄地向前走去了,从文化传播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分析上来说,这种民间自发性的对文化伟人的崇敬心理乃是一种追求信仰探寻意义的表现,因为在对信仰的追求中生命的欲望才能呈现出对人生意义的诉求,正如弗兰克所指出的那样寻求生命意义的本身也就是使生命有意义就是揭示和带来生命意义使世界和生命有意义的,企图只有通过超世界摆脱它的诱惑通过在超世界的永恒存在中确立自身才能实现,在世俗文化强大的中国社会一般不提倡建构超世界的彼岸之神但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则在一定的程度上为世俗生活提供了这种超世界的可能,通过网络虚拟世界所表达出来的对文化伟人的崇敬心理,尽管其中也可能夹杂着某种不成熟的因素,然而它所传达出来的认知情感可以说是真实的真诚的。/ `$ j" I4 b: T' E$ S9 q' a . y4 A5 m. F1 t/ y6 i* p 黄健 (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 文学博士 ); ?8 X% D" F- z) o6 m : [: H, J2 X+ F4 c8 X& } 9 q- J: _) N4 q& f1 @' _ 对人的批判,可以发现胆中的虚,心中的伪,意识的低,精神的堕。于仲达之研究,其价值在于鲁迅精神是一剂清醒药,关照一下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现实世界的征兆,我们不至于堕落的更深。 % k5 Q/ s9 ^5 }! a于仲达的批判可以清楚地看到肌肉和血筋,是毫不掩饰的。精神的赤裸比肉体的赤裸需要更大的胆气,人们在读到这个贴子的批判时,大概是有复杂的感受的。我想还是放开胆子读一读,不会置于绝境的。9 |. D4 M: w7 x6 P" D6 U9 U 9 J) m) [% |! E& }2 ?+ q (光年)
发表于 2007-2-21 23: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欢迎仲达!我很早也注意到你的文章,没有想到你亲自来了,呵呵,大家鼓掌欢迎!希望有更多你的东西出现这里,全体于姓名家人支持你!
发表于 2007-2-23 13: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欢迎!希望能在这里看到你的更多的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3: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本家!
发表于 2008-2-20 10: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仲达之文可读也!! d+ R1 R) j! C  Z8 |  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