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寻迁至或者源自凤凰屯、河流、朱郭、梁家屯、于家村、高密、胶州、胶南等地的宗亲

12
回复
408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9 21: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启宏 于 2011-3-28 10:27 PM 编辑
" B; S9 \4 N4 ?4 J7 l9 ]( L% s+ }) s) L7 Y3 I* a0 E
    2011年春节期间回老家看了一下挂谱,发现以前的部分记忆有误:将一世祖母误记为池氏,实际为孙氏;将七世祖的“年”字辈误记为三世祖的字辈,实际三世祖的字辈为“德”字辈,并由此带来对古井碑文最后三个三世祖名字的误记。现在将以前发表的帖子的部分内容予以更正:1 x/ \7 E( |2 @
/ x0 @; [* T: a' v2 `' h
为了符合现代阅读习惯和便于网络搜索,本帖不使用避讳的称呼,即直接称呼:几世祖于**,而不按古代礼仪称呼:几世祖于公 讳**。
+ B! \  b1 Z* [) T    一世祖:于宜旺,一世祖母:孙氏
3 Y" U4 x5 ]% H  g% y9 K6 g    二世祖:于万成,挂谱用繁体字,即 于萬成。二世祖有可能是兄弟二人或者三人 , 因为总谱毁于文革期间,现在无法见到二世其他分支的挂谱。如果能够三个村子并谱,则可以落实二世祖共有兄弟几人。   ! b, u9 I% \; n
    三世祖是兄弟3人。   现在可以确定三世祖(甚至四世祖,因为古代不像现在一出生就登记学名落户口,必须上学时才取学名的)是生于公元1758年之前,有胶州市张应镇梁家屯村最古老的一口水井旁的石碑为证:“大清乾隆廿叁年”字样,面对着石碑看的话,这几个大字是在碑的右侧。上面有立碑人于万成的名字,也是大字,在左下角。最左下角是3位三世祖的名字。有人依稀记得此碑上面还有“只准吃水,不准浇园”等小字,是在中间,整体是偏上的。关于此碑的记忆,以后将单独介绍。
  L% q2 c$ P1 X0 s1 v$ i7 `" k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22: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启宏 于 2011-3-28 10:31 PM 编辑 # w$ L& q& {! `
4 `& T0 f4 Q6 \3 Q( |
迁 居 路 线 :3 l- Y1 e5 ~7 [) i" k. T
- s. h) P" R! u
    据说一世祖在“凤凰屯”落了一下脚,接着就迁居到了现在属于山东省胶州市张应镇的“河流”村。凤凰屯或者与之发音相近的村庄,到底是哪个地方的村庄,近80年来一直无法考证,也就无法确定一世祖于宜旺是从哪里迁出的。
. E: \4 U- f  v: L. H. Z. I& E& R7 X    在“河流”村发展了若干年后,祖上买了不少田地,但因为当时雨水大,地势低洼的田地很难有好的收成,祖上就酝酿搬迁,逐步有意购买或者将田地置换成靠近东南方向地势较高的“梁家屯”村的土地,随后又购置了菜园和场院(用来收晒粮食)。这一切都准备的差不多了的时候,最后购买了建造房屋用的宅基地。该片宅基地位于梁家屯村的东南角,占该村的四分之一,由此奠定了于姓在梁家屯是第二大姓且至今于家人口约占该村总人口四分之一的格局。
/ B! F; \$ s0 m    据说最早迁来了3家,即现在于姓的老三支,俗称三大股。三大股的挂谱只能见到本支三世祖的名字,而看不到另外两个。
3 l3 U9 R, X: Y! d( ~& t2 ^    这三大股在梁家屯站稳脚后,留在河流的其他支系开始迁过来。但并没有完全都从河流村迁出,有一支仍然留在了那里,至今河流村仍有同宗的于姓,但人数已经很少了。还有另外一支迁居到了位于河流村西北方向的邻村“朱郭”,也称“朱郭刘”、“朱戈刘”、“朱戈”、“大朱戈”。% z5 B% d# t( s: T
    迁居到了梁家屯村住了一段时间后,中间又有一部分支系迁走了,有的迁到了现在的张应镇“于家村”。迁到于家村的支系若干年后又有外迁的,有的迁到了胶州市里岔镇陡岭前村,有的迁到了现在的胶南市的一些村庄,如七宝山村。而迁到了朱戈的那一支,中间也出现一次外迁。因此一世祖是于宜旺的大支至少是5支,即梁家屯的三大股,河流一支,朱戈一支。始迁到于家村、陡岭前、七宝山等地的名字,原先是有记载的,可惜总谱毁于文革之中,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说明白了。
( B; O3 |3 |" e& K   
5 `3 a! F% p! ~# s: ?9 f* g    20世纪三十年代,文登大水泊的于氏家族修家谱,考证出洪范池于深、于海的那一支是于敬祖的分支。我的祖父和曾祖父曾经到过大水泊寻宗,对此有所了解。有一次祖父对叔叔说,于深、于海弟兄两个迁居找的地方好:“洪”、“范”、“池”三个字都带水旁,鱼靠着水好,所以他们那一支的人旺。叔叔回答说:咱的老祖于宜旺找的地方也不错,“河”、“流”这两个字也都带水旁;只不过“池”里面的水是不大流动的,“河”里面的水是“流”动的,所以“河流村”现在姓于的不多了,那是因为都“流”了;其实咱们这一支的人也挺旺,这才二百来年,你看看已经迁到多少个村了。由此还引出梁家屯的“梁”字也带水,姓于的靠着姓梁的也挺好,当年祖上迁居时是否考虑专门找带水旁的村庄。当然还引出“梁”字的水旁怎么在木旁顶上?按说木头应该是飘在水面上的,古人造字的时候怎么没考虑这一点?% {. H/ X6 ]8 g2 Z: r

( m& y0 H: I0 `: L$ C! b! B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的胶州市张应镇的朱戈、河流、梁家屯这3个村在解放前都是属于高密县管辖的。百度文库中有一篇文章《胶州城乡地名》粗略介绍了胶州现在各个村庄名字的由来和一些姓氏的迁居情况,其中提到不少村中有于姓。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以下链接:http://wenku.baidu.com/view/a08e990102020740be1e9ba8.html
发表于 2010-12-3 01: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世纪三十年代,文登大水泊的于氏家族修家谱,考证出洪范池于深、于海的那一支是于敬祖的分支' Z- w* c4 c3 ]/ `4 `1 e& o% B9 D  u- O

  r4 z, Z8 v: ~  c' }/ K: j这个有详细介绍么???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3: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世纪三十年代,大水泊于氏修家谱对整个山东甚至周边省份的于姓影响很大,有很多分支都“归宗”到了于敬祖这一支上。与其说是“考证”,不如说是“挂靠”或者“攀附”,因为无论“考证”到某个总支或者分支上,都要认捐几斗的麦子用于修缮大水泊于姓的祠堂或者用于供奉祖先。当然,不排除确实有些分支是和于敬祖这一支完全对上号的可能性。- Z8 t, ^2 \3 |! e
    前几次浏览一些帖子时,发现了于麻、于深、于海等名字出现在天津或者沧州于姓家谱中,有人推断可能与某一总支的家谱中相同名字的可能是同一人,大概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那次“考证”与此相似。当时有很多分支都从大水泊认领了家谱,只不过多数毁于文革之中了。
发表于 2010-12-5 18: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于启宏
3 V7 p8 ^) s* v6 Z9 W# G- v: H5 C, m7 H, _
$ Z- H* I* b, K, y
村名:凤凰屯 4 A! R' f  f' B! t
隶属:莱西市沽河街道办事处
$ Z* J4 }+ x" |; [0 D9 [建村年代:1573-1620(明万历年间)
: b  b6 d  j6 O: A村名由来:于姓由于格庄迁此建村,因传说凤凰来此落过,故名。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9: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于志强 ! ~: h* v: U- O

* V1 q0 C3 i7 F4 p( |$ ~
% Y- F9 `! H/ X' w3 R$ P    首先感谢志强宗亲的热心相助!请问另外是否知道莱西的这个凤凰屯是否有于姓以及他们使用的字辈?或者是否知道“于姓由于格庄迁此建村”的这个于格庄中于姓的字辈?
% w+ P; |8 W) y% K) E    由于祖父已经辞世多年,我现在无法确认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是否去过这个凤凰屯或者于格庄。根据儿时残留的记忆,可以确定祖父曾经到过平度市的两个凤凰屯,但当时均没有找到同宗的于姓或者一世祖于宜旺的墓碑。
  x$ X- r, J# ~1 v$ ?    1、平度市郭庄镇凤凰屯:村庄由来   明万历四十三年,牟子成由栖霞县牟家村至此建家园,因村周树木成林、群鸟欢鸣,有“百鸟朝凤”佳话传说,故取名凤凰屯。清末,县官进村理案,见满坡是窝鹂,称为窝鹂屯,一九四九年后恢复凤凰屯之名。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3037911.htm
0 Q* Q1 l5 Q! U        2、平度市洪山乡凤凰屯:招军顶 位于洪山乡凤凰屯村南1公里处,海拔158米。链接:http://bbs.pingdu.gov.cn/dispbbs.asp?boardid=42&id=27357当时在山中也没有发现于宜旺的墓碑。7 _- M, }/ v3 G% d9 t# ?  E
    3、或者曾经去过平度市云山镇凤凰岭村:位于云山镇南部;东邻金沟子;西靠杨兰埠;南与赵庄接壤;北与前曲接界。全村耕地564亩;荒山与滩宜林地30亩。全村108户,总人口350人。   村名由来   传说村南土地庙处以前落过凤凰,所以本村起名凤凰屯,1981年由乡政府改名为凤凰岭。链接:http://www.hudong.com/wiki/%E5%87%A4%E5%87%B0%E5%B2%AD%E6%9D%911 _9 h! c1 G1 A; P2 I& D7 }
' N' z; w& `/ T! e; j2 N( ?
        我无法确定洪山乡和云山镇是否由于行政区划调整,从而导致这两个乡镇的凤凰屯村是同一个村庄的可能性。
发表于 2010-12-7 12: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屯的于姓现在极少户数,我有个同学叫于海涛,就是凤凰屯的,他父亲是永字辈的,据我父亲分析,他们那支于应该属于东庄头分支,和我们不是同一支,你可以查一下东庄头于姓的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12: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启宏 于 2011-3-28 10:44 PM 编辑
' E/ m7 |8 n6 {& O6 K( ^& h6 b$ t: W% X
古 井 碑 文2 r$ {% [3 o$ c0 [3 n

9 n7 x/ r% p6 a. g# V随着记忆的逐步恢复,原先古井旁边的石碑上应该是28个字:
$ d! R: U3 g7 m: y7 ?    大清乾隆廿叁年六月,只准吃水,不准灌园。于萬成  立,子    財德、啟*、發德。
0 y- L; w  o% W4 m; _) E5 a. u5 V. s9 g- Z) M$ Y3 @& {# E) D
       面对石碑,以上碑文自右而左,自上而下,大小不同,三位三世祖的名字位于最左下角,自右而左依次并排,啟*位于中间,应是次子。" |, E1 b" o* p5 o' B

( G2 \; \1 F3 H0 r1 a        关于碑文上的三个三世祖的名字,可以确定长子是財德,就是我们这一股的三世祖;次子的名字中的第一个字肯定是“啟”,但第二个字在我的记忆中不是“德”,到底是哪个字已经回忆不起来了;三子的名字的第一个字好像是“發”;记忆中长子和三子的名字中应该都带“德”字的。$ d$ L5 s# f6 d1 o% G! [

) k% m- i' r4 \
4 G) W  _, x. b4 C) c       值得思考的是,碑文中使用“灌园”一词,而不是现在习惯使用的“浇园”,这到底是清代的语言与现在的差异造成的,还是隐含了原先的迁出地的方言习惯呢?清代冯梦龙编著的《醒世恒言》第4卷中有一篇《灌园叟晚逢仙女》,其中也使用灌园一词,是当时的通用文言文语言还是某地的方言呢?$ F7 |6 ~" [. V3 k( i/ ]6 Q, p
发表于 2011-1-2 12: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于启宏
. ~: J$ D! B. F+ ]! k词语“灌园”的解释
. v6 y2 c& i+ k4 M% R(1).浇灌园圃。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是故身率妻子,勠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你可会灌园么?” 许地山 《空山灵雨·落花生》:“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4 t9 U8 ~' Y: z7 a

) p8 N0 n4 {6 n& A, C9 [(2).从事田园劳动。后谓退隐家居。《史记·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於鄙。”《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是以 孙叔敖 三去相而不悔, 於陵子仲 辞三公为人灌园。” 三国 魏 阮籍 《辞蒋太尉辟命奏记》:“ 仲子 守志, 楚王 不夺其灌园。”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十八:“灌园何其鄙,皎皎 於陵 中。” 明 唐顺之 《村居》诗之一:“偶然灌园兴,不是学 於陵 。”
 楼主| 发表于 2011-3-28 2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古井碑文的记忆之一
3 N2 f( `7 s1 v. ~
0 @3 J2 L4 |6 |. q    不超过1982年,曾经在碑上玩耍,当时认字不多,已经学习了“隆”字,好像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带有插图,是雨中送伞的故事,有“轰隆隆”的字样;但还没有学习“乾”字。父亲喜欢喝酒,经常买安丘景芝酒厂生产的“景芝白乾”,我由此知道“乾”字的发音念“干”,回家跟父亲说那碑上写着“干隆”。结果父亲纠正说那个字是多音字,在碑上不念“干”,是“乾隆”,是清朝一个皇帝的年号。
2 E; J* m4 @8 V  m: b9 f2 T    还回家问“于萬成”是谁,那下面的“子    財德......”等几个人又是谁。父亲回答说咱家逐子(普通话发音应该是:轴子)上第二或者第三辈就有其中两个人的名字。当时以为作为字辈的字应该总是在姓名的第二个字,而从《新华字典》里看“启”字的繁体字就是“啟”,就问父亲那个人怎么和我是同一辈呢?父亲又纠正说那一辈的第三个字才是辈,第二个字不是。记得当时接着问那怎么中间这个人的第三个字和另外两个人的不一样呢?父亲解释说那可能是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取名给造成的。  - O6 _8 u4 u/ d- Q7 `6 R! |- x
    因此现在记忆中碑文上三世祖中的次子是“ 啟*”,但第三个字到底是什么,已经回忆不起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4-4 14: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世 系 及 字 辈
& Y! v) ~5 e+ W* Q. n% O 9 K( x0 @/ F3 c* G6 I2 \9 K6 y' |
一世:于宜旺、孫氏。迁出地不详,一世祖或者是二世祖在凤凰屯停留了一段时间。尚未考证出凤凰屯是哪个地区的。2 S! D- x- ~" z

, \7 D: R- l2 d5 `0 z" b二世:于萬成、刘氏。无法确定这一世的祖母刘氏是否就是大河流村刘姓的女儿。传说于姓到达大河流村比立村的刘姓晚不了多少年,顶多晚一二十年。一世祖或者是二世祖从凤凰屯迁至现在的山东省胶州市张应镇大河流村。二世祖可能有一到两个兄弟。最晚到公元1758年6月(清朝乾隆23年),二世祖带领3个三世祖从大河流村迁至现在的张应镇梁家屯村,凿井立碑,要求后人该井只准用来吃水,不准浇园。石碑可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失踪或者就在原址的地下埋着。
3 P# T  ?2 I8 f2 F$ X! S( k$ k3 l% c& C5 O- f2 p* y
三世:于财德、鞠氏。是二世祖的长子,“德”字辈。挂谱上见不到另两支的情况了。7 t! e, k) {+ J% M: @* S
3 [; V! x6 S3 d4 S: ?
四世:于廣(简体字即:于广)、郭氏。因总谱毁于文革期间,四世祖的字辈已经无从知晓。
9 \9 \& A8 Y$ G  h: \
5 ?+ F/ b4 m  t1 V- x: w/ ?0 i五世:于顺泉、王氏。. n/ C) ^9 O* \
) u7 l9 \  Z* E' U- {7 b' m$ u
六世:于思恕、周氏。# }3 J% M2 y! q- j/ C( }7 |

% X6 q+ ^% Z! [+ Z$ d% _/ x七世:于万年、鄒氏、张氏。“年”字辈。“鄒”字笔画太麻烦,用毛笔誊写的又模糊,而且现在见到的不是八世祖传下来的第一版了,“鄒”字左边只有一个大体的轮廓,查《康熙字典》加上回忆同族长辈以前的传说,确定应该是“邹”字的繁体字。大概几十年前,高密的邹姓后人在作买卖时到过梁家屯,偶尔见过同族中的挂谱,一眼就认出“鄒”字。同族的长辈感叹现在几乎没有人认识那么复杂的繁体字了。  B! t3 ]) _7 ]! F, T; t8 o
; h+ Q, B% B% M* i% O! i
八世:于经、锅氏。字辈不详。传说锅氏是高密地区的人,据说到现在高密、安丘一代仍有锅姓。挂谱上显示七世祖娶两妻生五子:连、海、江、经、渭,因此可以推断七世祖给八世祖取名时肯定是“于泾”,从成语泾渭分明之中取两字为其四子和五子命名。可能后人誊写时误将“泾”字改为“经”。至于八世祖的名字是否全部从“水”旁,即第一个应该是“于涟”,还不敢明确推断。
3 J. I: Q- C' h$ a% K
$ O/ I0 O' _# H' i2 c九世:于学义、刘氏。“学”字辈,这一世的祖母可以确定是大河流村的刘姓的女儿。九世祖在20世纪三十年代时知道第十一世的字辈,但已经搞不清楚第十二世的字辈,并突然发现竟然已经无人知晓一世祖是从哪里迁来的,不得已开始寻宗,就近查访现在的山东潍坊地区,去过苏北、鲁西南,托人问过河南西平及河北等地的于姓族谱,都没有发现能够完全对应字辈的,最后带领2位十世祖寻遍胶东地区,到过大水泊,亦无明确结果。
4 ]4 E' ~- j- r' ]: u) t! n+ r3 ]- Y/ t& @
十世:于继*。“继”字辈。
9 W- {. R" V% p" Q
3 A9 D) d2 ~+ }5 P: x十一世:于凤*。“凤”字辈,不少人书写或者派出所的户口档案上经常给改为“风”字,但当地村民在称呼名字时,不论“凤”还是“风”发音全部是四声。按照三世祖和七世祖的取名规律,第十一世的字辈应该又是最后一个字才对的,可能第十世祖已经搞不清字辈轮回的规律了。
9 q2 g. T$ F  b7 x2 @
7 o* j6 l6 R' v3 t9 \( y9 b十二世:于启*。梁家屯村用“启”字辈,大河流村的于姓则使用“文”字辈,第十二世的取名全是“于文*”,并说用“启”字的话应该是带“文”旁的,即繁体字“啟”。还不清楚同是从二世或者三世就分开外迁到大朱戈村的同宗于姓的第十二世用什么字辈。从第四世祖和八世祖的取名规律来看的话,第十二世应该又是单字的名字才对。如果十二世的字辈从“文”旁,则第8世的字辈很可能应该从“水”旁;那第4世的字辈该从哪个偏旁,难道是“广”字头,没有见到其他各支的挂谱之前还不好推断。+ V$ m* C( m+ z5 ]
, P! u4 G& E8 \: l% s
十三世:于智*。“智”字辈,长支带头给第一个十三世的男孩取名用“智”字辈,其后的都效仿,已经无从考证是否原先传下来的字辈了,何况第十二世的字辈在不同的村就已经出现分歧了。
; ]! v8 J1 n- s+ q! Q- m- v8 x5 z' o* V5 i( F0 g* y9 n
十四世:已经出生多人,男孩尚不到入学年龄,字辈可能会更乱一些了。
6 r* m8 a9 F0 v8 H
" M# ?) W7 ?& `% }. i3 ~2 G: p# p从一世祖于宜旺算起,已经传十四世,现存5世。其中第十一世年龄最大的和最小的要差五六十岁,第十二世最大的和最小的也差不多这样。
, q1 I! N; Q5 z* H
  F- A$ J! a1 |" S三世以后分别从大河流村、梁家屯村、大朱戈村外迁的分支,字辈可能只有个别字能对得上了,即中间的某一字辈是传下来的,但某些字辈变了,或者使用了新的迁入地的人口多的于姓的字辈。
- A7 G5 v0 L! H, n7 i; [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10: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胶 州 境 内 的 “ 凤 凰 屯 ”
  y; `2 n0 Z; S) {    1、杜村镇丰花屯:相传明末清初建村,以“凤凰落宝地”的吉祥嘉言命村为凤凰屯。9 Y2 g( L. L& z7 B
清道光《重修胶志》载为丰华屯。上世纪三十年代,首先寻访到该村,该村好像有于姓人家,但发现并非同宗。
! A/ i! x  j8 `! I8 R+ F2杜村镇贾家屯:因其南有丰华屯,此村演化为北丰屯(见《重修胶志》),解放后因贾姓是主姓,改为贾家屯。建村年代不详,有说是唐代。传说此地曾落凤凰,故名凤凰屯 。现在已无法从记忆中确定上世纪三十年代九世祖是否到过该村了。

9 [+ b* r6 K) V6 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