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2-16 10: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国:嬴姓,伯爵,战国七雄之一。原为东方部族,商末已迁戎狄之地,与赵国同一远祖。西周时,秦的先人事周,仍居于西犬丘(甘肃天水西南礼县)。周孝王时,秦先世非子牧马有功,被孝王封于秦(甘肃清水县),遂以秦为氏。周宣王即位,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战死。秦仲子秦庄公破西戎,封为西垂大夫。秦襄公救护周平王东迁有功,平王赐之岐以西之地,封诸侯,都西犬丘。春秋早期,秦致力于收复西周故地。秦文公迁都于秦,扩地至周原。宪(宁)公迁都平阳(陕西宝鸡市东),德公时迁都于雍(陕西凤翔县南)。春秋中期,秦积极东扩。前627年秦晋崤之战后,秦东进势头受扼,秦穆公改变策略称,霸于西戎。战国早期秦国内乱,至战国中期,奉献公徙治栎阳(陕西临潼渭水北)。前356年,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秦国开始振兴。前350年迁都咸阳(陕西咸阳市)。前324年秦惠文君称王改元。秦国既破六国连横,又灭巴蜀南国。战国晚期,秦国不断东扩,攻取韩、魏、燕的领土。前260年长平之役大败赵国,又灭东、西周国。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破燕,前226年拔燕,前223年灭楚,前221年亡齐,秦始皇统一中国。
燕国:有两个,即北燕和南燕。北燕,姬姓,伯爵,是战国七雄之一。燕本写作郾,商代为殷人北土,也是狄人生活的一个区域,地处中原北疆,包括今北京地区及辽西大凌河流域。武王灭商后即改封召公。周公东征后重命召公奭于燕,并令其元子克代其就封第一任燕侯,此有《克盉 》、《克罍》为证。燕国初都于燕亳(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西周时期,燕国史迹文献记载不详,《史记-燕世家》仅记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周初金文有燕侯派人赴周问候召公的记述。中期以后便无音信,这与燕国地处偏远,中途有戎狄阻隔不无关系。春秋时期的燕国早期经常受戎狄侵扰,燕桓侯时徙迁都到临易(今河北容城县)。前664年山戎侵燕,齐桓公出师相救,燕与中原的联系得到加强。战国初期,燕都城又北迁到蓟(今北京宣下门至和平门一带)。燕国的实力在战国各诸侯国中较弱,但与相邻的齐、赵、中山等国仍经常发生战争。前314年燕国内乱,齐、中山乘机侵占燕国领土。前312年秦、魏、韩等出兵救燕。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国势壮大。燕国此时除有蓟都外,又另设了下都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下都与上都城互为犄角,多次抵御南来之师,保卫了上都之安全。燕昭王利用苏秦之计谋,又任用乐毅为上将军。前284年燕联合秦、楚、赵、韩、魏五国伐齐。攻入齐都临淄,半年内连下齐七十余城。燕昭王之后,燕国开始走下坡路。战国末年,合纵抗秦策略逐步失败,前227年燕太子丹策划了荆轲刺秦王的悲剧,更加速了秦攻燕的步伐。当年,秦将王剪即占领燕都蓟。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取辽东,俘获逃到那里的燕王喜,燕国灭亡。南燕国,伯爵,姞姓。《汉书·地理志》东郡南燕条,班固自注:"南燕国姞姓,黄帝后。"南燕故城在今河南延津县东约17公里处。南燕首封地当与古燕地有关,不在河南延津。《礼记·乐记》曰:"武王克殷反商,末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是姞姓之燕初封在今北京地区。大概西周时,因成王又令有燕侯克赴燕就职,且燕地多受戎狄侵挠,致使姞燕小国迁往内地,迁徙时间在周宣王以后。南燕史迹只见于春秋前期,《左传·隐公五年》载:前718年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卫人以燕师伐郑。""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可见,此时南燕已论为卫国的附庸,受其驱使,充当炮灰。前649年郑文公有妾曰燕姞,生子曰兰。《史记·郑世家》、《左传·宣公三年》也有相同内容。这时南燕国尚存,以后不见有南燕国的记载,其约在春秋中期被卫国吞并的可能性最大。
魏国:姬姓,分西周时魏国与战国时魏国。西周时魏国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宗族于魏,都国于魏,地在今山西芮城。前661年为晋所灭,以赐毕万为邑。战国时魏国因定都大梁,故又称梁国,初为侯爵,战国七雄之一。据《史记·魏世家》载,魏国的远祖是周初重臣,文王之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事晋,前661年,晋献公把魏(山西芮城县北)封毕万,其后代就以魏为氏,世代辅佐于晋。魏悼子时,迁邑于霍(山西霍县西南)。前562年,魏昭子徒治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前514年魏献子代韩宣子执政。前453年,魏桓子联合韩康子、赵襄子三家分晋。到前403年,周威列王正式策命三家为诸候。此后,魏国向中原腹地,今河南省的北部和中部扩张。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河南开封市)。战国初年,魏国曾是最强大的诸侯国。魏文侯用李 悝变法,使经济实力增强。迁大梁后,开凿鸿沟,进一步促进农业灌溉和水运交通,文化事业一度繁荣昌盛。魏曾连年攻秦、伐齐、打败楚军。但是,随着齐秦等国的崛起,魏国的势力受到扼制。战国晚期,已降为弱国,大片土地被强秦占有。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俘虏魏王假,魏国灭亡。
吴国:又称句吴,姬姓,子爵,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除徽州地区以外的苏皖两省全境。周太王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传位于季历,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为其儿子吴王夫差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基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但却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并令伍子胥自杀,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前473年吴国灭亡。
越国:姒姓,子爵。相传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无余,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春秋末年,越逐渐强大,其王勾践经常与吴国对抗,公元前494年,败于夫差,向吴臣服。但经过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重新崛起,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勾践灭吴后北上争雄,横行江淮,号称霸王。战国时,势力衰弱,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
陈国:妫姓,侯爵。《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成王克商后,求帝舜后裔,找到了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祖祀,称胡公。陈国故都位于今河南淮阳县城关一带。西周时期,陈国的情况不详,由"陈侯作王妫簋"可知,西周晚期陈国与周王室仍保持亲密关系,姬、妫两姓的世代姻亲始终未断。春秋早期,陈桓公有宠于王,郑庄公小霸中原,不敬王室,陈国还参加宋、蔡、卫等国的伐郑,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陈桓公死后。陈国内乱,陈宣公时才趋于平稳。这时期齐国称霸,陈国多次参加齐桓公主持的诸侯会盟。陈与齐、鲁强国关系和谐。齐桓公之后,楚国加快北上争霸的步伐。前637年楚伐陈国,陈被迫依从强楚。后曾跟随楚国围宋,攻晋。城濮之战后,晋国兴盛,楚国受挫,陈国又依附于晋。陈国夹在晋、楚之间艰难的生存,时常遭受侵犯。从陈灵公开始,陈国历经三次内乱和亡国之祸,国势日趋衰败。陈国的后一百余年间,多数时间是依附于楚国的一个傀儡国。楚弱时又顺从于晋、吴。前598年楚庄王趁陈内乱灭陈,置为县,不久又复封。前534年,陈国又因争立而内乱,楚灵王使公子弃疾灭陈为县。前429年,楚平王夺得王位后,为笼络人心,再次使陈复国。前478年,依附于吴的陈国,在楚国公孙朝率领的楚师攻伐下,终于亡国。
戴国:姬姓,一说子姓。其故城在今河南民权县西北。戴国位于郑国与宋国之间,郑、宋两国不和,戴国多受欺凌,春秋初期郑国势力较强,戴国实为郑国附庸。《左传·隐公十年》载,前713年,蔡国、卫国随从宋国伐郑,并乘机侵入戴国,郑庄公在戴国围歼了三国之师,又顺便灭戴国。
谢国:任姓,黄帝后裔所建,周宣王派伯虎灭掉了谢国,后以此地封申伯。
蜀国:商时古国,曾参与武王伐纣。春秋中期,蜀人由杜宇氏统治,都于郫(今郫县)。春秋后期到战国,开明氏取代杜宇氏为蜀王,原来定居广都樊乡(今双流),大约在战国前期迁到成都。在此时期中,蜀曾不断与秦、巴作战。开明氏传位十二世,于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为秦所灭。
巴国:姬姓,子爵,商时古国,始君廪君,故又称廪君蛮,都国于巴。存灭:桓九年见,至战国时,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灭于秦。
梁国:伯爵,嬴姓,都国于少梁。存灭:桓九年见,僖十九年灭于秦,以其地为少梁邑;文十年,晋人取少梁,地遂入晋。
徐国:子爵,嬴姓,始封伯益后,都国于徐,地在今安徽东北部。存灭:庄二十六年见,昭三十年(前512)灭于吴;徐子奔楚,楚城夷以处之,后仍为楚所灭。
温国:又称苏国,子爵,己姓,系颛顼帝高阳氏后裔,夏时即有苏国。商汤灭之,而后同宗有苏氏居其地,商末苏忿生助周伐商,因功任司寇,受赐家乡十二邑,建苏国,都于温,春秋末期,苏国被狄族所灭,末代君苏明自尽,族人逃往卫国。
鄀国:允姓,都国于商密,后迁于鄀,地在今湖北宜城,称上鄀。春秋时迁到河南内乡县,称为下鄀。存灭:僖二十五年见,文五年,秦人入鄀;盖自是南徙,为楚附庸;定六年《传》:楚迁郢于鄀;则楚已灭之为邑矣。
郯国:子爵,己姓,始封少昊后,都国于郯,地在今山东郯城县。存灭:宣四年见,终春秋世犹存;《纪年》云:于越子朱句,三十五年灭郯;今按《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犹有郯国,相去135年,《纪年》误。可能另有炎国灭于越,或又复国,终灭于楚。
共国:姬姓,伯爵,位于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北。这一带有共山、共水(百泉河),是远古时期共工氏旧地。西周晚期,周厉王任用虢公长父和荣夷公,横征暴敛,阻断言论,激怒了国人,公元前841年,引发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彘地(今山西霍县),共伯和被推举为领袖,并摄行天子事。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周宣王继位后,共伯派毛公和师询到彘迎回宣王,自己则移交政权,返回共国。《左传·隐公地年》载,前722年,郑国内乱,郑庄公讨伐弟弟公叔段,"大叔出奔共"。此时共国可能尚存。庄公十六年(前678年),"公父定叔出奔卫"。公父定叔是公叔段的孙子,此时出奔卫而不是共,共国这时当已被卫吞并。
荣国:荣伯是与武王同辈的姬姓贵族,其封邑约在今陕西户县西。据《国语·晋语》,文王时荣伯已在朝廷任职。成王时还有荣伯,《史记·周本记》载:"成王即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西周中期,《师永盂》也有荣伯参与周王赏赐田地之事的记载。"厉王的卿士荣夷公,是成康之际荣伯的后裔,他"好专利",与国虢长父一同辅作厉王,导致"国人暴动发生"。东周时荣邑不存。
滑国:姬姓,伯爵。有谓周公第八子所封。滑国之地一般认为先在河南睢县西北,后迁都于费(今河南偃师西南),又称费滑。前678年,滑国君滑伯,还参加齐桓公组织的会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前627年秦军偷袭郑国未成,顺便灭滑国而返。秦撤兵后,晋败秦师,滑邑为晋所有,称侯氏或缑氏,后又归属周、郑。
刘国:春秋时期姬姓国,公爵。刘国故城位于河南偃师市缑氏镇西南。《左传》《国语》等史籍记载,刘国自康公、定公、献化、文公、桓公五世,相继为王室卿士。刘康公为周顷王的小儿子,是周匡王和周定王的同母兄弟,食采于刘,约于前599年前后建立刘国。刘国诸公,在朝总揽百官,出外号令诸候,地位显赫。《左传·哀公三年》载,刘氏与晋国的范氏世为婚姻。春秋末年,晋国赵、魏、韩三家灭范氏和知氏,支持范氏的周王室受到三晋的责难,当朝卿士刘文公也难免受到牵连。刘国事迹自鲁定公八年(前502年)以后已无记载。刘晓景推测,刘国灭亡的时间当在战国初年的周贞定王时期。
巩国:春秋时期姬姓小国。巩国故城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西约3公里处的康店村一带,欲称"巩王城"。《世本·氏姓篇》曰:"巩氏,周王族大夫食采于巩为氏,有巩简公。"巩国为周王室卿士的采邑立为国,其国君称巩伯。巩国北临黄河,西有洛水,东控虎牢关,南望嵩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前516年"晋师克巩"。因巩地属周王畿之地,晋灭巩国后其地被转送给周王室。战国时周王室分裂,在楚、赵二国的操纵下,"东周国"利用"巩王城"旧址建都立国。东周国实为韩的附庸,东周国被秦人灭掉。巩地划入三川郡。
密国:姬姓。密国原在今甘肃灵台县一带,是商末周文王灭姞姓密须国之后,在其旧地重新分封的姬姓国。据《国语·周语》载,西周时密康公得罪了周共工而遭亡国之祸。以后,西部姬姓密国重又迁都到今河南新密市境内。春秋时,密国被郑国所灭,成为郑的附庸。
胡国:有两个,分姬姓胡国与归姓胡国。姬姓胡国,子爵。在今河南郾城县、舞阳县一带。《韩非子·说难》、《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等记载,春秋初期,计谋多端的郑武公,先以其女嫁与胡君为妻,乘胡国不备,一举灭之。归姓胡国,地在今安徽阜阳,前495年灭于楚。
项国:姬姓。在今河南省项城县一带。《左传·传公十七年》载,前643年鲁国在淮与齐、宋,陈、卫等国会盟后,派军队灭掉项国。项远鲁国近楚国,鲁虽灭之却鞭长莫及,项地遂并入楚国。
道国:姬姓。《汉书·地理志》汝南郡阳安县,应邵曰:"道国也,今道亭是也。"道国位于今河南汝南县南部一带。《左传·僖公五年》:"楚斗谷于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烟也。"春秋时期,道黄等淮汝间小国,因惧怕楚国而联合依附于强齐,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势弱,楚国乘机北扩,控制了这一地区。楚国一度将道国迁到荆地,楚平王时又迁回原地复国。道国最终当为楚国所兼并。
息国:姬姓,侯爵。位于今河南息县城西南的淮河北岸。息国商代已有,在今河南罗山县一带。罗山蟒张乡天湖村出土晚商息国墓葬及铭文铜器可证。周灭商后,改封姬姓息国。西周息国的历史不详,春秋初年息国还是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它与陈国联姻。《左传·隐公十一年》载,前712息国因与春秋小霸郑国发生矛盾,竟出师讨伐郑国,结果大败而归。前684年,息侯因蔡侯的不敬,一怒之下,邀请强楚之师伐蔡,蔡国虽败,却与息结怨。前682年前后,蔡哀侯挑唆楚文王灭息,并将花容月貌的息国夫人掠回楚国,占为己有。楚灭息而置县,作为争霸中原的北大门。
赖国:子爵,一作厉,古代同音。周代赖国有二,一在随枣走廊,今湖北随州东北部。此赖可能源于商末赖国,是商末周初河南鹿邑县之厉所迁,系姜姓。另一赖国位于河南省息县包信镇一带。是周灭商后,改封周武王弟叔颖的姬姓小国。《春秋》僖公十五年记载,前645年中原诸侯联合救徐抗楚,齐曹的军队共同讨伐赖国。次年,齐国又一次出兵伐赖,均未攻克。可见赖国在春秋中期是依附楚国的,且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左传》昭公四年(前538年)楚灵王灭赖,赖子面缚衔壁,到楚军请罪,楚灵王迁赖人于今河南鄢陵县。至此赖国灭亡。
唐国:姬姓,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境内。属周代"汉阳诸姬"之一。李学勤先生释《中尊》铭之"唐"为江汉之唐国,是西周前期此唐已存在,它与周初山西晋国之唐当有关系,或为唐叔虞后裔之一支所封迁。《左传·哀公十七年》载,楚太师子谷说楚武王以若俘观丁父为军率,"克州、蓼,服随、唐,大启群蛮。"可知,春秋早期楚国已经征服了唐国。前597年晋楚必之战时,唐侯曾率领楚师左路军参战。《左传·定公三年》载,春秋晚期唐成公朝楚,因没有打点好令尹子常,被扣楚三年。归国后,唐侯判楚从吴,并于鲁定公四年(前505年)参加吴蔡伐楚之战,攻入楚国郢都,楚昭王逃奔随国,躲过一次亡国之灾。次年,楚国在秦国援助下,卷土重来,收复失地,打败吴师,又消灭了唐国。
蓼国:周代有三蓼,虽渊源有自,皆亡于楚。徐少华先生分辩为东蓼、西蓼、舒蓼。东蓼为姬姓,位于今河南省固始县一带,故城尤存于固始县城关及城北,人称"北山口古城"。《左传·文公五年》载,前622年冬,"楚公子燮灭蓼"。鲁大夫臧文仲以为,蓼国之亡是其内不修德,外无援助所至,实乃是楚国北扩,借题发挥而已。西蓼位于河南省唐河县南部的湖阳镇一带。西蓼为己姓,祝融之后。《左传·桓公十一年》载,前701年蓼国曾准备参加郧、随等国讨伐楚的战争,尚末行动,楚军先打败了郧。《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述,楚武王任用若俘观丁父,战胜了蓼、州二国。蓼的灭亡也在此后不久。舒蓼为偃姓,属淮河中游今安徽境内的群舒之一。《左传》文公十四年(前613年)楚国曾伐舒蓼,鲁室公八年(前601年)楚国以众舒叛楚为由,伐灭了舒蓼。
中山国:姬姓,春秋时期白狄四部之一鲜虞所建,也可能属商人后裔子姓的一支。春秋中期,白狄从赤狄中分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始见"白狄"。《左传》定公9年(前506年)中山之名初现,是时狄人已建国。《左传·哀公三年》载,前492年"齐卫国戚,求援于中山"。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河北平山县城北,发现了中山国晚期都城灵寿故址,发掘了两座中山王陵,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为了解中山国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都于顾(河北正定县)。前408年魏文侯以乐羊为将,率兵攻伐中山。前406年魏灭中山。亡国28年后,前378年中山桓公复国,徙都灵寿(河北平山)。同年,赵国即伐中山。前369年中山国筑长城,抵御赵国的攻击。前323年中山与韩、燕、宋国同时称王,已成为略逊于七雄的千乘之国。前314年,中山参加了齐国攻燕的战争,乘机掠夺燕的大片土地。此时中山与齐的关系较亲近,而与赵国不和,成为赵的心头之患。前307年,赵武灵王即位,开始大力发展军事,攻伐中山。前305年,灵王亲率军队伐中山,中山国被迫割地求和,此后则一厥不振。前300年,赵国又发动新一轮的进攻,并于前296年乘齐伐楚之机,攻入中山国都灵寿。继位不久的中山国王 逃往齐,中山再度亡国。王子尚(胜)被赵迁到肤施(陕西榆林东南)继祀,一年后废除。
绞国:据《左传》记载,绞国灭于楚。20世纪60年代,韩国筹在《左传分国集注》中指出,绞国在今湖北郧县。而在1988年出版的《古代荆楚地理新探》中,石泉认为它当在今谷城县境。根据考古发掘,有人认为古绞国位于今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左绞管理区下绞附近的乔家坪。
褒国:姒姓,其地在今陕西汉中市以北,开国国君是有褒氏,曾佐大禹治水,其国历经夏商周三代。褒国的末代国君叫褒珦,亦是周幽王的大夫,被周幽王囚入牢狱,其子洪德为救其父,献褒国美女褒姒于周幽王,以赎其父之罪,得复官爵。褒国随着西周的灭亡而衰亡落,战国时期被巴国所灭。现在在勉县褒城镇及汉台区河东店镇有其遗址。
州国:有两处,一为姜姓州国,二为偃姓州国,姜姓州国,公爵,都国于淳于,地在今山东安丘县。存灭:桓五年,州公如曹;《传》云:度其国危,遂不复,后地入于杞,为杞都。偃姓州国,皋陶之后所建,都国于州陵,在今湖北监利县东。后为楚所灭。
淳于国:姜姓,州国亡于杞,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安丘县东北,原为州国都城),后来复国,称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
彤国:姬姓,伯爵。《史记》云:“彤伯为成王宗伯。”《路史》云:“周成王封支子于彤。后以为氏。”据《路史》载,西周成王姬诵,封其支子于彤,都彤城。地在今陕西省华县境内。
纪国:一作己,侯爵,姜姓,都国于纪。地在今山东寿光东南。前690年灭于齐。
祝国: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黄帝后裔于祝地,其地在今山东省长清县东北。前768年祝国亡于齐国。
夷国,妘姓。存灭:隐元年见。
向国,姜姓,都国于向。存灭:隐二年见。
极国:附庸,姬姓,都国于极。存灭:隐二年见。
芮国:一作内,伯爵,姬姓。周武王封卿士姬良夫于芮,地在今陕西省朝邑县故芮城,周成王时芮伯为司徒,公元前640年亡于秦国。
随国:侯爵,姬姓,都国于随。地在今湖北随州。存灭:桓六年见,终春秋世犹存,后为楚国附庸,战国初灭于楚。
榖国:又称谷国,伯爵,嬴姓,与赵、秦同源。都国于榖,地在今湖北谷城。存灭:桓七年见,后地入于楚。
鄾国,附庸,曼姓,都国于鄾,地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北。商王武丁曾封季父于河北曼,鄾为其后裔。周时居此,为邓的附庸,后灭于楚。
贾国,伯爵,姬姓,都国于贾。存灭:桓九年见,灭于晋,后以赐狐射姑为邑。
贰国。存灭:桓十一年见,不知何年灭于楚。
轸国:偃姓,皋陶的后裔所建,都于今湖北应城县西。春秋时期灭于楚。
郧国:子爵,姬姓,属“汉阳诸姬”之一。后为楚所灭。其地有三种说法,据《左传·桓公十一年》杜预注:“郧国在江夏云杜县东南。”则在今湖北沔阳县境。然《括地志》及《元和郡县志》皆认为今湖北安陆一带为古郧国所在。安陆至今有郧乡、郧亭、郧公庙、郧城等遗迹。应是属于“武王之穆”的诸侯国,也有人认为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境,周初所封,地处淮汝,亦可纳入“汉阳诸姬”的范畴。
罗国:熊姓。祝融氏吴回之后,与楚同祖,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芈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以后又被周王朝压迫,随楚国迁于湖北房县和宜城。到了春秋初期,被楚所灭,将其遗民迁于枝江,后来又被迁至湖南汩罗。
牟国:附庸,都国于牟。地在今山东莱芜。春秋时为鲁国附庸。存灭:桓十五年见,春秋末期亡。
根牟国:曹姓,一说姜姓,子爵,颛顼的后裔所建,都根牟,地在今山东沂南县东南,一说在山东莒县。公元前600年被鲁国所灭。
葛国:伯爵,嬴姓。夏启封伯益之子飞廉为葛伯。都国于葛,地在今河南宁陵县,一说在河南修武。春秋时沦为鲁的附庸,后灭于宋国。
於馀邱国:地在今山东临沭县。存灭:庄二年见。
谭国:子爵,姒姓,大禹后裔所建,都国于谭,地在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后沦为齐国附庸。公元前683年齐国吞并谭国。
萧国:又称萧同,附庸,子姓,始封萧叔大心,都国于萧,地在今安徽萧县西北,春秋时为宋的附庸。前597年灭于楚,后仍入宋为邑。
遂国:妫姓,舜的后裔所建。都国于遂,地在今山东宁阳北。前681年为齐所灭。
权国,子姓,都国于权,地在今湖北当阳东南。存灭:庄十八年见,灭于楚。
郭国,都国于郭。存灭:庄十四年,《经》书“郭公胡”;《传》:郭亡也。
鄣国,附庸爵,姜姓,都国于鄣。存灭:庄三十年,齐人降鄣。
耿国,姬姓,都国于耿。地在今山西河津南汾水南岸。前661年为晋所灭,以赐赵夙为邑。
邗国: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其子于邗,地在今江苏扬州东南,后灭于吴。
阳国,侯爵,姬姓。存灭:闵二年,齐人迁阳。
杨国:姬姓,都国于杨,地在今山西洪洞东北,春秋时灭于晋。
冀国:存灭:僖二年见,后地入于晋,为郤氏食邑。
舒国:子爵,偃姓,都国于舒。存灭:僖三年,徐人取舒,后复见;至文十二年,楚子孔执舒子平,遂灭于楚。另有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这些小国与舒一样都是偃姓,都是周朝分封皋陶后裔时所建封国,号称“群舒”。群舒国先后被楚国所灭。
弦国:子爵,隗姓。存灭:僖五年见,为楚所灭;宛溪氏曰:昭三十一年《传》,吴围弦;盖楚复其国也。
桐国:又称皖国,偃姓,附庸,皋陶后裔所建,地在今安徽桐城市北,与群舒方国关系密切。春秋时,桐国大体为北上争雄南方大国楚、吴、越国附庸,后被楚所灭。
甘国:姬姓,伯爵。为畿内诸侯,周武王封同族人于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
詹国:姬姓,伯爵。周宣王封庶子于詹,称詹伯。
聂国:附庸,姜姓。春秋时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为齐国附庸。
谯国:姬姓,侯爵,西周时,召公姬奭之子盛,受封于谯,世称谯侯。
鄢国:又称邬国,妘姓,本祝融之后,周朝受封于鄢,其地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春秋时鄢国亡于郑国。
吕国:又称有吕、甫,姜姓,本神农之后,夏时所封,其地在今河南南阳王村。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另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国所灭。
邳国:任姓,侯爵,邳和薛同祖。原居薛,其先祖奚仲曾经担任过夏朝的车正之官,后来向南迁徙于邳,地在今睢宁县古邳一带。商朝时,邳是商王朝的敌对国家,后来被彭国打败。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楚人的压迫,邳人又重新北迁至薛。邳国迁回故地后,称上邳。原地区称下邳。邳国先后存在l500多年。
房国:祁姓,男爵,尧子丹朱之后,地在今河南遂平县,始封之君为房男旮。公元前529年为楚所灭。
潞国:隗姓,子爵,前628年赤狄建立潞国,地在今山西黎城一带。周定王十三年(前594),潞国被晋国所灭。
柏国:又称柏子国,都国于柏。地在今河南西平县境内。存灭:僖五年见。
厉国,姜姓,始封厉山氏后,都国于厉。存灭:僖十五年见。灭于楚。
英氏国,偃姓,始封皋陶后,都国于英氏。存灭:僖十七年见,后灭于楚。
任国,风姓,始封太皞后。存灭:僖二十一年见;至孟子时,犹有任国。
须句国,子爵,风姓,始太皞后。存灭:僖二十一年见,为邾所灭;二十二年,公伐邾,复其封,后复灭于邾;文七年,鲁再取之,卒为鲁地。
颛臾国,附庸爵,风姓,始封太皞后,都国于颛臾。存灭:僖二十一年见。
顿国,子爵,姬姓。存灭:僖二十三年见,定十四年灭于楚。
夔国:又作隗、归。子爵,芈姓,始封熊挚,都国于夔。存灭:僖十六年见,为楚所灭。
郐国:又作桧、侩、会,妘姓,始封祝融后,都国于桧。地在今河南密县东北。前769年为郑所灭。
六国,偃姓,始封皋陶后。存灭:文五年见,为楚所灭。
杜国:祁姓,地在今陕西西安东南。春秋初为秦宁公所灭。
偪阳国:又作逼阳国,妘姓。陆终氏第四子求言所封国。都邑逼阳,地在今山东枣庄台儿庄,鲁襄公十年(公元562年)晋灭逼阳国,赐宋,后归楚,改为傅阳。
蓟国:殷商时即存在,或系黄帝部落之后裔所建。西周时成为周朝封国。《礼记·乐记》载:“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褒封“帝尧之后于蓟”。蓟国都于蓟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广安门一带,约公元前7世纪为燕国所并。
黎国:殷商时就存在的古国,商末为西伯所平。周武王克商后封帝尧之后于此,号黎侯国。地在今山西黎城。
麇国:子爵,又称微、眉,都国于锡穴。最终灭于楚。何光岳《麇子国考》称:麇、微、麋、眉(郿、湄),古音相通为一字。商王文丁时代,微很强盛,抗殷称霸,故在甲骨文上称“微伯”。张培玉《郧阳古国》考证:麇子国起源于微,微在今山东西部的梁山境北,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迁徙:麇国第一次迁徙,由微地越太行山到今晋东南潞城县境,与黎、潞为邻,国仍称微;第二次迁徙,过黄河到渭水流域,称微,又称眉,在今陕西眉县境;第三次迁徙,翻越秦岭到汉水流域的锡穴,称麇,又称麋,在今陕西白河县和湖北郧县境;第四次迁徙,其居锡穴一枝过长江到洞庭湖一带,称麇,又称麋,也称微,在今湖南岳阳市境;第五次迁徙,其防渚一支西迁庸,再迁蜀,称微,称眉,称微者在今竹山县境,称眉者在今四川眉山县境,又分支到滇北,在今大姚县的麇人仍称微。
翟国:有三处翟国,一为隗姓翟国,赤狄所建,又名狄国,公元前六世纪末,晋灭掉翟;二为祁姓翟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所建,春秋时,翟国灭于晋国;三为姬姓翟国,周成王封次子于翟,故城在今河南洛阳。
蔇国:一作暨国,地在今山东枣庄一带。《春秋庄公九年》:“公及齐大夫盟于蔇。”杜预注:“蔇,鲁地,琅邪缯县北有蔇亭。”(杜预注《春秋左传》,汲古阁本卷三)《路史》:“沂之氶有蔇亭,古蔇国也”。
代国:商王汤所封,于春秋诸侯争霸之前,已有代国。故城位于今河北蔚县城东10公里代王城乡。春秋末,赵襄子将其姐姐嫁于代国君主,赵襄子北伐夏屋(今代县草垛山),诱代君,使厨人操铜斗击杀之,遂平代地。
蒲国:隗姓,帝少昊的后代有封于蒲,地在今山西省隰县北。
洛国:隗姓,春秋时期,赤狄族中东山皋落氏所建。
泉国:隗姓,春秋时期,赤狄族中泉皋之戎所建。
巢国:伯爵。夏以前形成的古方国,有巢氏所建,前518年灭于吴。
庐国:妫姓,子爵。西周初年从巢国分出,周武王封参与灭商的庐戎部族于庐,都国于庐,地在今安徽合肥。后灭于楚。
宗国:偃姓,子爵。地在今安徽舒城东南。存灭:文十二年见。
庸国:殷商时就存在的古国,曾随同周武王灭商。春秋时,是巴、秦、楚三国间较大的国家。建都上庸,地在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前611年为楚所灭。
髳国:殷商时就存在的古国,曾随同周武王灭商。地在今四川汉源、石棉县一带。前316年降秦。
卢国:殷商时就存在的古国,姜姓,神农氏后裔所建古国,曾随同周武王灭商。
濮国:又称百濮,殷商时就存在的古国,曾随同周武王灭商。其地初在今湖北石首,后迁湖南沅陵一带。
彭国:殷商时就存在的古国,曾随同周武王灭商。
苴国:前368年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此建苴国,都国于土费城,地在今四川广元,秦灭蜀于此置葭萌县。
肥国:姬姓,子爵,白狄所建,地在今山东肥城县,一说在河北藁城西南。前530年灭于晋,肥君緜皋被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