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周朝列国

2
回复
252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6 10: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邶国:子姓,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安置殷商遗民,将商王畿之地分为邶、鄘、卫三地,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邶国的始封地,或认为在今河南汤阴,或认为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带。后一说较有影响,如东汉郑玄《诗谱·邶鄘卫谱》就说:“周武王伐纣,以其京师封纣子武庚为殷后。庶民顽民被纣化日久,未可以建诸侯,乃三分其地,置三监,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说文解字》也说:“邶,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后汉书·郡国志一》河内郡朝歌县亦称:“北有邶国。”颜师古注《汉书》时即坚持了这一传统观点。王国维提出邶国在今河北涞水县一带的观点,魏建震《三代河北中南部古国古部族考》一文提出:邶国的始封地在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以后曾迁居涞水一带,涞水出土的多件邶伯铜器即其证据。后武庚串通管叔、蔡叔叛周而招致周公领兵东征,武庚被杀,原来的邶、鄘、卫三国之地划归卫国所属,周王室封康叔于卫,领“以殷余民”。从此邶国之民和邶国之地转属卫国所有。邶国仅历武庚一代而终结,是周初封国中寿命最短的方国。

    鄘国:一作东,姬姓。周武王封管叔于此,其地在“古朝歌以南”,所谓“殷都之南”,应在牧野一带。具体地说,一是今新乡县的店后营村一带,该村在今新乡市区正西约十公里的“新、获(嘉)”公路上;一是今卫辉市区东北的倪湾乡,该乡东北距今卫辉市旧城区约八公里。应以后一种说法为是。三监之乱后,管叔被诛,其地尽入卫。鄘国仅存七八年。

    管国:姬姓,管地是商代末年的一处重要交通关口。西周初年《利簋》铭文曰:“辛未,王在阑师”。于省吾先生认为阑即管的初文。西周初年管地有“管师”,武王灭商后曾在此停留,后封其大弟叔鲜于此。《史记•管蔡世家》:"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管叔鲜作乱诛死,无后”。管国不存。管国都邑一般认为在今河南省郑州市内,即郑州商城遗址所在地。也许是管国存在时间太短的缘故,郑州市区内几乎没有商末周初的遗存,管国城邑是否在此令人生疑。《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杜预注曰:"管国在荥阳京县东北"。近几年郑州市文物研究所在郑州市西北郊,多次发现周初文物,并清理了一座西周初年的贵族铜器墓及其他同期墓葬,使管国遗址在郑州西北部一带的可能性增加。

蔡国:姬姓,侯爵。武王克商之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杨宽先生认为蔡与祭古音同,通用。蔡叔所封之蔡原在祭。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说祭在今河南荥阳西北,即在管国的西北,敖山之南。而今郑州市东郊有西周时期的祭伯故城城址,位于郑州管城区祭城村,当为蔡叔初封之地。其与西面的管国相互照应,以监北面的武庚。三监之乱后,周公“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徙七十人从。蔡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兽。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史记•管蔡世家》)此为蔡国二度受封,其都邑迁往今河南省上蔡县。蔡国故城遗址在上蔡县城关一带,西周早期始建,春秋战国仍修筑使用。春秋初年,蔡国尚出兵与鲁、宋等伐郑。前684年楚国利用蔡、息二国的矛盾,出兵俘虏蔡哀侯,将蔡国纳入楚国控制范围。从此,在楚的压迫下蔡国深受其害。前531年,楚一度灭蔡,三年后蔡平侯复国,并迁都吕亭(河南新蔡)。前506年蔡国曾随吴国伐楚,并攻入郢都。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下,蔡昭侯迁都州来(安徽凤台县),经五世,于前447年蔡国再次为楚所并。何浩先生认为 ,此后蔡国可能被迫迁往楚国西境丛山之中,又存在了近百年之久,迟至楚宣王时才终为楚灭。

卫国:姬姓,侯爵,周公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康叔初封在康国(今河南禹县西北),金文中常见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卫国封地在殷墟及其周围数百里的地方,大体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这一带曾是夏朝与国韦之所在地,也是商代"大邑商"中心区,所以,周人仍习惯称商地为衣、殷。殷、韦古代同音相通,康叔封此国号曰卫,即取旧地为名。周初卫康叔遵守周公教诲,"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来贯彻周法,治理的很成功。卫国成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这样,卫国实际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统治。周厉王之前,卫国的历史少见记述。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春秋初卫庄公即位后,卫国虽仍为东方大国,却开始衰退了,内忧外患不断。前660年,荒淫奢侈的卫懿公被狄人所杀,卫也失国,仅剩五千遗民在宋、郑等国的资助下寄居于曹(河南滑县东)。前659年,齐桓公迁卫于楚丘(河南浚县东),重新建国。卫文公时,国力有所恢复。卫成公元年(前629年),卫为避狄人侵扰,又迁帝丘(河南濮阳),经百年休养生息,经济始现繁荣。春秋晚期,卫国孙氏、宁氏专权,王臣关系不和。进入战国,卫已衰败,夹在赵魏齐楚之间苟延残喘。前254年,卫终于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前241年,秦攻魏,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并将卫迁到野王县(河南沁阳),卫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灭亡。卫是最后灭亡的周朝封国。

    霍国:姬姓,侯爵。周代姬姓霍国有两处,一在河南汝州市西南部。《左传•哀公四年》:楚人"袭梁及霍"。杜预注:"梁南有霍阳山"。梁约在河南宝丰县一带,与霍相邻。此霍国原为商的侯国,可能武王伐纣时灭之,改封其弟叔处。这里当为霍叔的首封地。三监之乱时,霍叔相禄父为三监之一,因"其罪独轻"属于从犯,受到流放的处罚。所以《商君书•赏刑》曰:"昔者周公旦杀管叔,流蔡叔。"此霍国改由其他姬姓贵族继承,春秋之世被楚国灭亡。另一霍国位于山西省霍县西南,是西周时期山西境内最北的姬姓封国,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改封霍叔后裔于此。晋献公十六年冬(前565),晋太子申生灭霍。

    鲁国:姬姓,侯爵。周代鲁国有二,其一在河南鲁山县,人称西鲁,为武王始封周公之鲁,亦伯禽始居之鲁;其二在山东曲阜,原商代奄国之地,人称东鲁,系周公东征践奄之后,成王再封伯禽之国。西鲁历史悠久,夏商时已存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曾为夏孔甲饲养龙鱼的刘累,为了躲避孔甲而迁居鲁县。《逸周书•殷祝解》说夏桀也曾徙于鲁。商代甲骨文也有卜问"鲁受年"之类的卜辞。西鲁可能是夏商时的一处重要方国。周初姬姓鲁国在鲁山一带立国约一二十年,到成王封国时,西鲁迁移山东,鲁国之名也随之而去。但是,鲁作为地名在当地一直保留至今。东鲁是周初周王朝控制东方的最重要侯国之一,由周公子伯禽替父就封,统辖山东东南部地区。西周时期,鲁国对稳定周王朝起了很大作用。春秋初期,鲁国为东方强国,曾多次战胜齐、宋等国,且不断侵袭杞、莒等小国。春秋中期之后,社会变革,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桓当政,君权削弱,君臣斗争不断。战国时国力已衰弱仍多次与齐国作战。前249年,避秦东迁的楚国灭了鲁国。

    宋国:子姓,公爵。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殷之先祀,都今河南商丘。微子启在武王灭商时已归顺周人,武庚之乱时表现不错,得封于宋。西周时期宋国世系有载,事迹不详。西周宋国都邑至今尚未发现。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太清宫遗址发掘"长子口"墓,王恩田先生认为"长子"乃"微子"之误识。该墓规格超过同期诸侯墓,且属西周早期殷人墓,墓主应为宋国君微子启或其弟微仲衍。太清宫北距商丘60公里,西周宋国都邑当在此附近。此说值得关注。春秋初年,宋国仍行"兄终弟乃继"制。前728年,宋宣公卒,其弟宋穆公继位。宋殇公时,在位不满十年,即为华督父所杀。宋庄公继位,华氏专政,宋国常干涉卫、郑内政而发生战争。前690年宋国内乱,诸公子纷外逃。宋襄公(前650前-前637年)继位后,想成就霸业却连遭挫败。前638年,宋、楚泓之战,宋襄公抱残守旧,拘泥古礼,战败受伤而亡。此后,宋国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局势中,成为晋楚两大国争夺的中心,饱受战乱之苦。春秋后期,宋国权臣华元倡议弭兵,最终受到响应,中原得到四十年较为和平的环境。但是,宋国内部权力斗争不断,到战国中期,子姓的宋桓侯被戴氏司城子罕所取代。新宋国回光返照,撑强一时。前318年,宋君偃自立为王,即宋康王。他东败齐,南败楚,受到齐楚大国的忌恨。前286年齐国乘宋内乱,伐宋杀康王,三分其地。

    薛国,侯爵,任姓,据《通志·氏族略》载,黄帝之子禺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省薛城),曾一度迁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其裔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商末,周伯季历娶挚国之女太任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成的后裔薛畛为薛侯,都薛,地在今山东滕县。春秋后期,薛国再次迁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西南)。薛国历夏、商、周三朝,共64世,自薛畛开始传31世。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

    邾国:又名邾娄国、邹国,子爵,曹姓,始封颛顼苗裔挟,都国于邹,文公迁绎。存灭:仪父始入春秋,终春秋世犹存;后改国号曰邹;《汉书·地理志》:“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左传·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在邾文公之前,邾娄国逐渐被分为3个国家,即邾、小邾(倪)和滥,历史上被称为“邾分三国”,邾国早时定都于訾娄(今曲阜市息陬一带),所以邾国亦称邾娄国。二迁于邾瑕(在今济宁市南5公里处)。但是这里地势低洼,常年遭受水灾的侵害,为避下就高,又三迁于峄山之阳。 邾国君主世系:曹挟(前1046年-前?年);曹非;曹成;曹车辅;曹将新;曹訾父;邾武公曹夷父(曹颜) ;曹叔术(前795年-前781年);曹夏父(前780年-前?年);邾安公曹仪父(曹克) (前?年-前678年);邾宪公曹琐(前677年-前666年);邾文公曹蘧蒢(前665年-前615年);邾定公曹貜且(前614年-前573年);邾宣公(前572年-前556年);邾悼公曹华(前555年-前541年);邾庄公曹穿(前540年-前507年)邾隐公曹益(前506年-前486年)邾桓公曹革(前485年-前474年);邾隐公曹益(前473年-前471年);曹越(前471年-前?年)。曹越之后8世灭亡。

    郳国:又名小邾国、小邾娄国,初为鲁附庸,后为子爵,曹姓,始封邾公子友,都国于郳。存灭:入春秋三十四年,始见《经》;终春秋世犹存;杜《谱》:春秋后六世,楚灭之。郳国奉邾武公曹颜为祖,故国君以颜为氏。 小邾国世系:颜友;颜庆;郳犁来;小邾穆公;小邾惠公;惠公以下六世所楚所灭。

    滥国:曹姓,约在公元前643年前后,邾武公曹颜之弟叔术来滥立国,故城在今滕州市东南30公里羊庄镇土城村。到公元前517年,滥国大夫黑肱弃滥奔鲁时,滥国国势开始衰微,其后被灭亡。

    莒国:子爵,己姓,始封兹舆期,都国于介根,春秋初徙于莒。存灭:入春秋二年,始见《经》,前431年灭于楚。

    许国:男爵,姜姓,始封伯夷后文叔,都国于许,灵公迁叶,悼公迁夷,旋还叶,又迁析。存灭:入春秋十一年,始见《经》,是年庄公奔卫;后十五年,穆公复立于许;许男斯十九年,为郑所灭;后十年,复见《经》;或云楚复封之;许男秸元年,获麟;战国时灭于楚。

    宿国:男爵,风姓,始封太皞后。存灭:隐元年见;庄十年,宋人迁宿;后入齐为邑。

    祭国:伯爵,姬姓,始封周公子,都国于祭。存灭:隐元年见。

    虢国:有五处虢国,即西虢国、东虢国、北虢国、南虢国、小虢国,俱为姬姓。《左传》僖公五年载:“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杜预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孔颖达《疏》引贾逵曰:“虢仲封东虢,制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马融曰: “虢叔,同母弟,虢仲异母弟。”西虢国,公爵,始封文王弟虢叔,其地在陕西宝鸡,后东迁,都国于上阳。东虢国,始封文王弟虢仲。其地在河南荥阳,前767年为郑所灭,为制邑;北虢国下阳位于山西平陆县东北,南虢国上阳位于今河南三门峡,二虢隔河相望。此二虢起源的族系、时间存有异议。今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及三门峡市湖滨区李家窑上阳城遗址的发现,已证明西虢东迁在周平王东迁之前,依相关资料分析,南北二虢当系一国两地,均由西虢东迁所置。大概在宣王时西虢先迁至山西平陆,进而渡河占据同姓焦国的部分土地,建上阳城为都邑,并于幽王七年(前775年),灭掉焦国,河北岸之下阳城仍作为其下都保留着。前655年南下拓展疆域的晋国,假道于虞,一举消灭了虢国。小虢国系春秋初年西虢东迁后遗留故地的一个名"虢"的小国。此虢或为西虢一支滞留原地,或为虢郑二国东迁后,虢国旧地为羌戎占据仍号虢。比之上阳之虢后人称为"小虢"。前687年秦武公灭小虢。

   毛国:姬姓,伯爵。系周文王庶子毛叔郑的封国。毛国之君世代任周王室卿士,称毛公,与召公、毕公齐名。武王灭殷后,在殷都举行社祭,毛叔郑就曾参加。毛国封地在今河南省宜县界内。周宣王时的毛公鼎、毛伯敦盖等都出于陕西扶风,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推测,毛公的采邑最早在陕西扶风,东迁后才到洛阳附近。周穆王时的毛公,曾随王巡视中原,也曾奉命征伐东国。《左传o昭公二十六年》载,前516年晋国出兵送周敬王入王城,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等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毛国的灭亡大概就在此时。

    郕国:一作成国,姬姓,伯爵。文王子成叔武所封。地当齐鲁两国之间,今山东宁阳县东北。鲁隐公五年(前718年),成国乘卫国内乱,侵犯卫地,卫国反击,入侵成国。前712年,成国不响应郑国伐宋的命令,遭到郑、齐的讨伐。《左传•桓公六年》载,前706年鲁桓公"会定侯于成"。这时成国可能已在鲁国的控制下。此后,成国不断遭受齐鲁的侵犯。春秋后期,成是鲁国孟孙氏的采邑,其城坚固。前498年,鲁君围成邑,欲毁其城未果。前480年,"成叛二齐,武伯伐成"。不久,齐又将成归还鲁国。前408年,齐国再次攻取鲁国成邑。《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前578年鲁成公及诸侯朝周期周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成康公后死于晋国的瑕邑,此人似为周王室卿士,与成国关系不详。大概成叔武后裔也兼为王室公卿。

    枏国:音南,也写作聃、冉、那,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之封国。后世有以枏、耽二字形近字同,而将枏、沈二国混淆者。《史记•管蔡世家》曰:“武王以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周公平三监之乱后,才封季载于冉。又因其有善行而被周公推荐到王室担任司空,以帮助成王治理天下。聃国地望一般推测在今河南省开封县一带。《国语•周语》曰:"聃由郑姬。"讲聃国的灭亡是由于娶了郑姬,可见聃郑二国同姓通婚。《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十四年"杨伯峻注引江永《春秋地理考实》,沈家本《史记琐言》等书,谓聃在开封境,与郑为邻,鲁桓公或鲁庄公时亡于郑国。《左传•僖公二年》记有楚人伐郑,囚郑聃伯之事。是此前聃国已为郑之附庸。

    郜国:子爵,姬姓,周文王庶子,武王异母弟之封国。周公平乱之后所封。位于山东省成武县东南。春秋初年已被宋国灭亡。《左传•隐公十年》记郑国伐宋入郜。桓公二年(前710年)夏天,鲁国乘宋国内乱,从宋国掠夺郜国亡国时被宋抢走的大鼎,放到自己的宗庙内。春秋时齐、晋二国也有郜城,一在山东长清县境,一在山西浮山县西南,大概是郜人亡国后,其族人所迁之地。

    雍国:姬姓,原为商代子姓小国,武王伐纣后改封文王第十三子于雍。雍国都城位于汉代河内郡山阳境内,今河南焦作市西南7公里的朱村乡府城村。村西北200米处现存府城遗址,城垣方形,面积约8万平方米。调查发掘证实,此城始建于夏末商初,沿用于东周时期。这里北望太行,南邻黄河,是夏末商初黄河北边夏商文化交汇处,商王畿西部的田猎区,也是东周时期晋国东进黄河下游,与齐楚争霸的战略要地。雍国于春秋中期被晋国吞并。

    曹国:姬姓,伯爵。曹国是武王的弟弟叔铎的封国,在山东省定陶。春秋时期,曹国成了晋楚争霸的受害者。前637年,晋国重耳落难时经过曹国,曾受到曹共公的无礼对待。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国伐曹、卫救宋,把曹共公也抓走了。楚国失利后,曹国亲近并听命于晋国。而宋国则不断对曹国侵犯。春秋晚期,不自量力的曹伯阳背弃晋国,又干预宋国政务,导致宋景公伐曹,而晋国见死不救。前478年,宋国虏杀曹伯阳,曹亡。

    滕国:姬姓,侯爵。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7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国都。有认为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春秋初期,滕、鲁关系密切。《春秋》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行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战国时,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战国初期,滕国即被宋康王所灭。

    毕国:姬姓,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封邑。武王伐纣后,毕公高在王室担任要职,其封邑也在王畿毕地,位于今陕西咸阳东北。不知灭于何时,子孙散居各地,晋国的魏氏即其一支系。

    原国:姬姓,伯爵。武王灭商,封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国域在今河南省济源市。《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现济源市西北2公里的庙街有原城故址。20世纪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周代遗存。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于前635年围攻原国。原人因文公守信而主动投降。原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县)。

    酆国:一作丰,姬姓,侯爵。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五》曰:酆本商崇侯虎之地,文王灭崇,作丰邑,武王封其弟为酆侯。杨宽先生认为,文王之子所封的酆,不可能就是文王所建都的丰以及附近地区。他依据〈路史•国名纪己〉中的解释,以楚国之丰邑,即《续汉书郡国志》南阳郡析县丰乡城为是,在今陕西山阳县。今本《竹书纪年》记:成王十九年,黜酆侯,自是绝封。酆侯因好酒而醉乱迷逸,被成王废黜绝国的。

    郇国:又称荀国,姬姓,侯爵,文王之子的封国,地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诗•曹风下泉》:"郇伯劳之."《竹书纪年》曰:"昭王六年,王赐郇伯命。"此郇伯即其后裔在王室任卿士者。《左传•僖公十四年》载,前636年秦穆公送重耳回国时,晋国军队曾退居于郇。且"狐偃及秦大夫监于郇。"可见,至迟春秋早、中期郇国已被晋所灭。并以其地赐大夫原氏,是为荀叔。郇地盛产食盐,《左传•成公六年》载:"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而近盐,国利君乐,不可失也。"周初,武王在此封国是有特殊意义的。

    邘国:又作盂,姬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的封国。都邑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15公里的邘邰村东,现存残垣遗迹。 原来是商朝的同盟国。《尚书•大传》曰:"文王受命……二年伐于。"《泰誓》:"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于即 。武王灭纣之前,其父文王已伐灭于国。待周人灭商之后,于国就封给了于叔,时间应在成康之世。春秋初年,于国可能已被郑国所灭,成为郑国的领地。《左传》载,前712年周桓公从郑国手中夺取于、刘等国的土地,而将自己无法占有的温、原等十二邑给郑国,至使周、郑失和。   

晋国:姬姓,侯爵,成王弟唐叔的封国。武王死后,唐地有乱,周公灭唐后封叔虞。《史记•晋世家》曰:"唐在河汾之东。"唐地所在,颇有争议,有翼城、鄂地、永安、河东平阳、太原晋阳等说。总之,初封唐国当在商末唐国的故地。叔虞的儿子燮都于晋水之阳,改称晋,又称故绛(今山西省曲沃与翼城交汇处的天马-曲村遗址)。约前725年晋昭侯曾迁都于翼(山西翼城),前678年晋武公代晋,又都故绛。晋景公时,迁都于新绛(山西侯马)。西周时晋国的历史记载较少。春秋初,晋国公室争权夺位。前679年,曲沃的武公掌权,正式受命为晋侯。晋献公时晋国灭耿、霍、虞、虢等小国,开始迅速扩张。晋文公成就霸业,长期与楚国交替把持中原霸主地位。春秋晚期,晋国异姓大臣权势增强。昭公以后,形成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相互之间斗争激烈。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废晋静公,晋国彻底灭亡。

    应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儿子的封国。《左传•二十四年》曰:" 邘、晋、应、韩,武之穆也"。有记应国为武王弟所封,可能是武王弟先为应监,成、康时改封其子为应候。应国故城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郊薛庄乡原蚩阳镇。应国城址1964已没入白龟山水库西北隅。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平顶山薛庄乡北 蚩 村一带,发现了周代应国墓地,包括数十座贵族青铜器墓,出土大批珍贵文物。应国原为商代方国,古文献及甲骨卜辞有关于商王步于应,应侯朝商等记载。灭商之后,周公改封武王之子于应。应侯在两周有较显赫的地位。伍仕谦认为,西周早期应先是监国,故有应监、应公之称。而后才成为诸侯。《逸周书》载,周初,成周洛邑建成后,应侯曾参加了"成周之会",位列曹叔、伯舅之前。西周晚期尚有应侯簋等应国相关青铜器,可证应国其时尚存。学者们根据应国地近申、曾及汉阳诸姬,而"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推测应国大概在楚武王或楚文王时亡于楚国。

    韩国:分西周之韩与战国之韩。西周韩国是武王之子的封国,侯爵。其地望众说纷纭。有河西说(今陕西韩城),河北说(今河北固安),河东说(山西芮城或河津)等等,以河北之韩为首封,余为后迁,春秋之初灭于晋。战国时的韩国也为姬姓,初为侯爵,属战国七雄之一。此韩出于晋国公族,其祖先为晋曲沃桓叔之子韩万,又称韩武子,因封于韩原(山西西南部)的西周韩国故地,即以地为氏。此韩是西周之韩后裔。前588年,韩献子列为晋卿。前566年韩宣子徙居州(河南浚县东北)。前497年韩贞子徙居平阳(山西临汾西南)。前453年韩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一起灭知氏,三分晋国。前416年韩武子开始向中原腹地扩张,先徙都宜阳(河南宜阳县西),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河南禹县老城)。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后迁都到郑(河南新郑)。地处诸大国之间的韩国不断遭到攻击,战国晚期其大部分城邑土地被强秦侵占。前230年秦国灭韩,设韩地为颍川郡。

    凡国:姬姓,伯爵,周成王封周公庶子于凡国,国域在辉县市西南。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凡地。周代凡国之君世为王室卿士,周厉王时,在王室供职的凡伯曾赋诗讥讽时政。西周末年的凡伯一如其先辈,公开讽刺、进谏昏庸无道的周幽王,力求挽救走入寄途末路的周王朝。《左传•隐公七年》载,当初戎人到王城朝见周王,凡伯为王室公卿,收了戎的财礼却未以贵宾之礼款待,得罪戎人。前716年,凡伯奉王命出使鲁国,返回时经过楚丘(山东曹县东南),遭到戎人的袭击和劫持。此后凡伯不见于《春秋》经传。春秋早、中期,北方狄戎一度相当活跃,凡国可能就在此时被怀恨在心的戎人所灭。

    蒋国:姬姓,周公第四子伯龄的封国,为成、康之际所封。始封国邑在河南省尉氏县西。大约到周宣王时,为了强化对淮河中上游地区的控制,姬姓蒋国迁至河南淮滨县东南。春秋中期城濮之战后,楚国北上受挫,掉头东向,伐灭淮河流域小国,蒋当于此时被灭,其灭蒋后置期思县。

    邢国:姬姓,侯爵,周成王封周公之子于邢,地在今河北邢台。商代,殷墟北面已有邢国,即商王祖已所迁都之处,也是拱卫商都北大门的战略要地。《帝王世纪》曰:"邢侯为纣三公",周初邢地是戎狄频繁活动的地区,邢国肩负着阻止戎人东出太行,骚扰周疆的重任,同时可联络齐、卫,并与北方燕国遥向呼应。史学界关于邢国的始封地颇有争议,有山西、河南、山东、河北诸说,影响最大的是《说文》的河内怀地(温县)说,和《汉书•地理志》的汉襄国县(河北邢台)说。二者都与古邢国有关系,只是何者为先争论不一。从考古发现看,温县"邢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址及"邢"、"邢公"陶文。而河北邢台一带则发现大量商代与西周早期的文化遗存,包括周初召公爽占卜的卜辞。邢国在邢台无疑。邢丘之地或为邢国后裔所迁居或为西周邢侯的一处采邑。春秋时这里曾属晋国。邢国自建国开始,与河北中部的戎狄长期征战,春秋之初,邢侯曾大破北戎。前662年"狄伐邢"。《吕氏春秋》曰:"中山亡邢"。狄人所建的中山国在春秋早中期已经十分强大,这次伐邢导致邢国的灭亡,虽然齐国救之,也无济于事。《春秋•喜公元年》载:"夏六月,邢迁于夷仪"。前659年在齐国、宋国、曹国军队的保持下,邢被齐桓公迁到了今山东聊城的西南部。前635年亡而复兴的卫国,把同姓的邢国灭掉。

    茅国:姬姓,周公之子茅伯的封国,地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茅国当为成王所封,大概在春秋兼并中被邾国占据。

    胙国:姬姓,为周公之子胙侯的封国,在今河南延津县北部及相邻地区。胙国史迹不详,其地春秋时为南燕所并。

    祭国:姬姓,伯爵,祭与蔡音同相通,商甲骨文有祭,为商代与国,位于河南郑州市东北部祭城村。武王灭商后封其弟蔡叔于此。平三监之乱后,成王改封此地给周公第五子祭伯。周昭王南征荆楚,祭公随行,回师途中,船沉汉水,祭公与昭王溺水而亡。祭公之子祭公谋父是穆王时的名臣,他曾谏阻穆王不要征伐犬戎,而以德安邦。作为王臣,他虽然反对但仍陪伴周穆王西征和巡游。祭国约在春秋初年,郑国东迁时被灭,成为郑国大夫祭仲的食邑。

    郑国:姬姓,伯爵,周宣王前806年封其弟友于郑(陕西凤翔),号为桓公。唐兰先生认为,初封之地在域林(今陕西凤翔县南),后迁拾(陕西华县),始名为郑。西周末期王室危机四伏,北方戎狄猖獗,郑桓公身为司徒,预感到周王朝的衰败,采纳了周太史伯的建议,提前东迁到虢郐之间(今河南荥阳,新郑一带),先后灭掉郐与东虢。西周亡国,桓公死难,其子郑武公掘突护驾东迁有功,继为王室聊士,在原虢郐故地重建郑国,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市区的郑韩故城即其都邑遗址。1923年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莲鹤方壶等春秋重器,惊动国人,近年来仍不断有大量珍贵文物出土。郑庄公时,郑国势力不断发展强大,侵陈伐许,破息攻宋,打击北戎尤为擅长。在与周桓王率领的周、陈、蔡、卫诸国联军的征战中,大破王师并射伤桓王,成为春秋初年不可一世的小霸主。其后内乱不断,又因地处交通要塞,春秋之世一直是大国争夺的中心,国势发展受挫。虽然春秋末期子产执政,一度受到晋楚强国的尊重,但是弱国地位难改。战国时期,国内君臣争权,外受韩国蚕食,终于前375年被韩灭亡。

    虞国:姬姓,公爵。虞也同吴,史书记载虞有二,一在南方,即春秋时曾争霸中原的吴国,此略。一是山西晋南的北虞。《史记•吴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此谓山西平陆、夏县一带的虞国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国。然而,刘晓景等根据金文及相关资料论证,山西虞国乃陕西陇县一带西周矢国的后裔。前655 年,虞国君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伐虢的晋国军队,晋军灭虢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

    焦国:西周有两个焦国,一为姜姓焦国,另一为姬姓焦国。姜姓焦国故城在今河南陕县西十里铺一带。《史记•周本纪》曰:"武王追赶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是焦国始封为神农氏后裔,而姬姓焦国是后来改封的。何光岳先生认为姜姓焦国被迫东迁,西周时在今河南中牟,东周初时迫于郑国而迁豫东商水县,再迁今安徽亳县。此二地又被陈国兼并,最终迁至山东嘉祥县东北的焦城,春秋中叶之前并入鲁国。姬姓焦国约于西周末年,被东迁后的虢国所灭。

    曾国:一作缯与鄫。春秋时期中原有三个曾国,一在河南东部的睢县,一在山东苍山县东北,皆姒姓国,子爵。另一姬姓曾国,西周初年封于今河南省南阳盆地的方城县一带。该曾国西周末年,西与姜姓申国为邻,国势强大。《国语•郑语》曰:"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大概曾国与姜戎有姻亲联盟关系,西周即是申、曾二国联合西戎灭亡的。在河南新野,桐柏等地曾发现一些春秋前期的曾国墓葬。可能是方城县曾国南迁的遗存。曾人的一支还迁到了湖北的随枣走廓。最迟在春秋后期,姬姓曾就被北上中原的楚国灭亡。何浩先生推测此曾国亡于楚文王三年至十一年间。20世纪70年代湖北随县的战国曾侯乙墓发现后,引起众人的关注,战国之曾与春秋之曾的关系,曾随二国的关系等,至今争议尤存。方城姬姓之曾的一支南迁随枣,归顺楚国后,又延续至战国的可能性较大。

    沈国:姬姓,子爵,周公之后所封的姬姓国。唐兰先生据沈子也簋铭,认为可能是从姬姓凡国分封出去的。沈国位于今河南平舆、沈丘一带。《水经•汝水注》云:"汝水又东南,左会意水。又东经平舆县故城南,为意水县,旧沈国也,有沈亭。"沈国位卑势弱,在春秋时代强国争霸中左右为难,苦不堪言,因地近强楚,故多依附之,因而屡遭中原诸国的讨伐。公元前624年,晋、鲁、宋、陈、卫、郑等联合伐沈,使之一厥不振。沈作为楚的同盟国,前558年和前537年,两次随楚伐吴,前519年沈子逞伐吴兵败,成为吴国的俘虏。《左传•定公四年》载,前506年,晋国召集诸假,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亲楚的沈国拒不参加,晋国指使蔡国,出兵伐灭了沈国,并将沈子嘉押回蔡国杀掉。

    单国:一作檀,周成王之子所封的姬姓国。系东都王畿内封国,国域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南。单国之君世为王室卿士,鲁庄公元年(前693年),周王嫁女于齐,鲁侯主婚。单伯送周王之妇到鲁国,以备出嫁。杨树达注曰:"单音善,天子畿内地名。单伯,天子之卿,世仕三朝,此及文公之世皆称单伯,成公以下常称单子。"《国语•周语下》有单襄公等论述。

    樊国:有两个,一为姬姓樊国,二为嬴姓樊国。姬姓樊国又名阳樊国,侯爵,西周时都于陕西长安县东南。后东迁至太行之南,黄河之北的阳邑(河南济源县西南),故曰"阳樊"。樊国系周太王之子虞仲的后代,《待•大雅•蒸民》曰:"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的记述。仲山甫(父)即周宣王的卿士气,食采于樊,《国语•周语上》有仲山父谏阻周宣王,不要立鲁武公幼子为鲁国太子之事。仲山父还劝阻宣王不要"料民于太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云:"樊皮叛王"。樊皮即樊侯仲皮,是樊仲甫的后人。前664年,周王命虢公讨伐樊国,并把樊皮抓回京师。前635年,周王将阳樊之地赐给晋国,晋文公围樊,樊人不服,后有感于樊人德行,才放樊人出城,樊国遂为晋国所有。嬴姓樊国,东夷少昊氏后裔,有传世"樊君鬲"铭为证。樊国地望有湖北樊城和河南信阳等说,以河南信阳说为是。其故城马世之先生谓在今河南信阳平桥镇以南的狮河之滨。1978年在平桥南山嘴清理了两座樊国贵族墓,依铭文知为春秋早中期的樊国君及其夫人墓。1981年在这附近又清理一座樊国铜器墓。出土器物有浓厚的楚文化风格,是樊与楚关系相近的佐证。《韩诗外传》卷二记楚庄王有后妃"樊姬",徐少华认为是樊国之女适楚庄王者,当时樊楚二国尚有姻亲关系。樊国历史,文献失载,由文物资料推测,至迟在两周之际或春秋初年,樊已立国。樊国地当楚国北上之前沿,其应为楚所灭,具体时代约在春秋中晚期。襄阳樊城或为楚灭樊之后,迁樊人于邓国故地的遗留。

    杞国:姒姓国,侯爵,夏禹后裔。《史记•陈杞世家》载:"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周代杞地,有二,一在今山东诸城安丘一带,一在今河南杞县,何是何非,何早何晚,意见有异。周之杞国是封于商杞旧地的。成汤灭夏后,即迁姒姓于杞。甲骨文中有关于杞的记载,其与商有一日之地,应在河南境内。卜辞中有"杞侯",是商末杞为商的侯国之一。周初的东楼公应是商代姒姓杞人迁居山东娄地的一支,首领称东楼公。武王得之,把其封到娄西的杞国故地,以续夏祀,可能娄地仍有一支祀人并存。所以,《史记》曰:"东楼公生西楼公,西楼公生题公,题公生谋娶公。谋娶公当周厉王时。"西周时期,王室尚强,诸侯不得擅自征伐,杞国虽小,与宋、陈、曹等相近,也相安无事。平王东迁之后,形势变化,兼并开始。郑、宋等邻国都跃跃欲试,角逐中原,夹在其间的弱小杞国自然苦不堪言,难免"杞人忧天"。为了生存只有东迁。迁徙情况,《春秋》隐公四年"莒人伐杞"杜注曰:"桓六年,淳于公亡国,杞似并亡,迁都淳于。僖十四年,又迁缘陵。襄二十九年,晋人城杞之淳于,杞又迁都淳于"。缘陵即今山东昌乐县东南;淳于,史书也作州,即今山东安丘县。春秋中期之后,因"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史籍失载。前445年,楚惠王四十四年,杞被楚所灭。

    黄国:嬴姓,侯爵,东夷少昊的后裔,是黄夷的后代。《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滨建立国家,与商王的关系不是十分和谐,卜辞中有"伐于黄尹"的记载。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姬姓曾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城址长方形,周长6700米,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1983年发掘出黄君孟夫妇墓,1988年发掘出黄季佗父墓。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黄国史实见于《左传》者,始于桓公八年(前704年)。这时楚国方兴,在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鲁庄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黄。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鲁僖公二年(前658 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宋、江、黄四国会盟。第二年,四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前655年秋天,黄、江二国伐陈。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诸国纷纷叛楚附齐。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子逃奔黄国。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由伐黄。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消灭。

    江国:嬴姓,何光岳先生曰:江为"东夷族与夷的一支。江,又作鸿、邛、邛,音鸿。卜辞有'鸿'的国名,系以鸿鸟为图腾,以后发展成为国号"。周代江则位于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淮水北岸。这里发现有江国故城,平面长方形面积约17.5万平方米,时代为东周至汉代。徐少华先生认为,江人周初以前应在东方,周公东征伐淮夷,践奄后才南迁。周穆王时及其以后,溯淮河两岸西侵,渐入中土。西周晚期,召公平淮夷,江、黄等嬴姓诸族归附于周,各自所居即成为周王室承认的封土。江为小国,春秋早期先依附于楚,楚成王曾嫁妹于江。待齐国称霸时,江又改依于强齐。《春秋》僖公二年(前658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左传》曰:"服江、黄也",杜预注:"江、黄,楚与国也,始来服齐,故为合诸侯"。不久,江又参加了北方诸侯谋楚的阳谷和召陵之会。和黄国一样,江国因惧楚,未敢贸然参与直接伐楚的行动。即便如此,也已得罪了决意北上东进的楚国。前624年,"楚师围江"。后因晋国出兵救江,楚师暂时撤走。第二年秋天,楚穆王再次出兵,一举灭掉江国。《左传》文公四年记载,江的亡国,大大刺痛了同姓秦国,秦穆公为之服哀。

    申国:姜姓,侯爵。《左传•隐公元年》曰:"郑武公娶于申,曰武羌。"《国语•周语中》:"齐、许、申、吕由大姜。"韦昭:"四国皆姜姓。"申人源于姜戎,早年居于今陕西米脂县及以北地区,是较早与华夏融合的西戎。先周时期姬姓周人便与申人世为婚姻,周太王之妃、王季之妃、文王之祖母等皆称"太姜"即是。西周后期,申国仍不断与王室通婚,且在周王室中任要职,如厉王大臣"申季",厉王、幽王皆娶申女为后。周宣王时,为了加强对"南土"局势的控制,改封王舅申伯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在原谢国的土地上建邑立国。此申国遂称"南申",西土之申国可称西申。平王东迁以后,南申是东周王室的南大门,为了防备荆楚侵犯,周在此驻扎了军队。申国也加强了与中原内地诸侯的联系,曾将申女嫁于郑武公。春秋早期,楚国北上,地处要冲的申国成了攻击目标之一。鲁庄公六年(前688年)楚师假道于邓伐申。大概在楚文王时,申国被灭,设为县。何浩先生认为约在前687-前684年之间。申国故城北即后世的南阳古宛城所在,位于今南阳市区东北部,有大小两重,文化内涵为周代和汉代。1981年在此附近的西周墓中,曾出土南申国青铜器。1975年清理的一座春秋中期墓,出土了楚国申县县公的青铜器。楚灭申后,曾将申国的部分贵族平民迁往东面的信阳一带安置,成为楚之附庸。这就是春秋时期信阳之申的由来。信阳之申称东申。《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东申被迁往楚地,楚平王时申又在信阳恢复。南申亡国约在战国中早期。

    邓国:曼姓,侯爵。邓国的先人早期就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商代的邓为侯国,约在河南孟州市境内,卜辞中有"王在登"的记述,登即邓。马世之先生认为,商代晚期,邓人南徙至今河南郾城县东南。西周初年,又举族南迁至南阳盆地,其地域在今河南邓州与湖北襄樊一带,都城约在河南邓州西南的林扒镇。西周以后,邓国又徙都于今湖北襄樊市附近。西周时,邓国与周王室及姬姓国关系密切,先后与井、应、等国联姻,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成、康时代的盂爵铭有"王令盂宁邓伯"之句,记述了周王派盂慰问邓国君之事。西周中期开始,有关铭文上邓群一律称"公",反映了邓国权威的进一步提高。春秋时期,邓国依然活跃,邓与郑、楚等国保持有婚姻往来。《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千里迢迢到鲁国访问。鲁桓公九年邓与楚、巴二国发生纠纷,引发楚巴联军伐邓,结果邓师大败。鲁庄公六年,(前688年),楚文王伐申经过邓国,受到了邓侯的招待,邓国大夫提出借机杀掉雄心勃勃的楚文王,邓侯不听。第二年,楚文王伐邓。鲁庄公十六年(前678年),楚再次伐邓,将其灭亡。

    养国:嬴姓,文献失载。养与淮域上游的江、黄、樊等国同族,皆东夷少昊族的后裔。传世西周养史尊铭曰:"养史作旅彝。"养史即诸侯史官,西周前期养已立国并有自己的史官。湖北江陵一春秋中期墓曾出土一件养伯簋,说明此时周王室所封之养伯国尚存。此器是养伯为其元妹外嫁所作的媵器,出自楚墓,也是楚养通婚之证。养国地望,文献无确切记载。黄盛璋先生认为养国在今河南鲁山、郏县、襄县一带;何浩先生则认为,养在河南沈丘一带。前者所云当为养国后人所居,后者所论较符合春秋时期淮域形势,但缺乏确凿的文物证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河南桐柏县月河镇左庄附近,多次发现有铭记的养国青铜器。1993年底,这里又发现一座春秋晚期养国墓葬,一件青铜器上有"养之伯受止铎"铭文,可知此墓为养国国君墓。董全生等提出,养国应在今桐柏及其附近地区,言之有理。桐柏之养或许是楚灭沈丘之养后所迁或重封的养国,系楚国的附庸。也许周代之养就在桐柏。《左传》载,鲁昭公三十年(前512年),楚昭王已将养地封给了吴公子,可见此前养已亡国。养亡国时间何浩先生推定在春秋中期晚段,亡国后的楚人就在桐柏居住,成为楚国的附庸。降归楚国的养人有在楚国任要职者,楚国贵族中有养氏,如以善射著称的养由基。

    番国:也作潘、鄱,己姓,远古时代祝融八姓之一的昆吾之后,与楚国同源。西周及其以前的番国应在河南温县附近。西周末年南迁到淮河上游,今河南信阳一带早期以后,又东迁到河南固始、淮滨地区。西周中晚期,番国贵族就世代在周王室任要职。番氏也嫁女于周,与王室结为亲戚。西周中晚期早期,番国青铜器在信阳一带发现较多,且成组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番国经济、文化的发达。这时番国君主既称番伯,也称番君。进入春秋中期以后,番国随着楚国的北上扩张,逐渐被纳入楚国的势力范围。番国文物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发生了变化,向着楚文化转换。番国贵族开始在楚国任职,并得到重用。如楚穆王的老师潘崇帮助穆王夺得王位后,官至太师。春秋晚期,番国完全沦为楚国的附庸。《左传》定公六年(前504年),"吴太子终累败楚舟师,获潘子臣、小帷子及大夫七人"。《史记楚世家》云:"吴复伐杨,取番。"这次战争中,番国的君主、都邑均被吴国所获取,以后再未见有番国的记述。

    楚国:又称荆国,芈姓,后改熊姓,初封子爵。楚国的族源至今存有异议。据古文献,楚的远祖是来自中原祝融部落的一支,直系祖先为季连。夏商时期楚祖曾为侯伯,不知何故,逐渐南迁到江汉地区,与当地土著融合立国,大约在商代中晚期,季连率部先到丹阳一带,即今陕、豫、鄂三省交汇处的丹水之滨。在此披荆斩棘,开辟家园,并向南扩展。到楚熊鬻时,投靠新兴的周国,鬻本人曾为文王师。楚人应是参加了灭商战争的。成王时,熊绎被正式分封在楚地,赐子男之田,都于今湖北秭归的古丹阳。西周时,异姓楚国久居 蛮夷之地,得不到周王的重视,所以,时服时反。周昭王曾几次南征,主要就是讨伐楚国。昭王最后一次南征时,竟溺死于汉水。西周晚期,王室衰微,无暇南顾,楚国乘机发展起来。春秋早期,熊通夺位,迁都郢(湖北江陵纪南城),前704年自称武王。他曾多次攻伐汉阳诸姬中的强国--随。文王时,楚国迅速壮大,并率上伐灭申、吕、息、邓等国。春秋中期,楚国多次北伐,基本上控制了淮河上游及南阳盆地。楚庄王时终于成就霸业。前606年,楚师伐陆浑戎,观兵洛水,问鼎中原。楚已是中原南部最强大的国家。春秋晚期,楚国一度陷入长期内乱。前575年,鄢陵之战楚军大败。以后中原进入长达40余年的弭兵休战期。前550年,楚国就开始东进攻打吴国。内乱中,楚伍子胥投吴,并兴师伐楚。前506年,吴军进攻楚国,在柏举大败楚师,此后又五战五胜,直捣楚国郢都。楚昭王狼狈逃入随国。申包胥哭乞秦国相救,后吴国撤走。前504年,楚迁都于若(湖北宜城东南)。战国早期,楚占领淮水流域。任用吴起变法后,楚国复兴,占领南方大片土地。战国中期,楚国参加了中原各国合纵攻秦的战争。前301年,齐、韩、魏、大败楚师于垂沙;次年秦取楚襄城;第三年,昏庸无能的楚怀王入秦被扣押,三年后死于秦国。前278年,秦将白起破郢都,楚迁都于陈(河南淮阳)。前253年,楚曾迁居钜阳(约在河南光山县西南)。前241年楚迁都寿春(安徽寿县)。此时的楚国内乱不止,日益衰退。前223年,秦将王剪攻破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了。

    赵国:嬴姓,初为侯爵,战国七雄之一。《史记·赵世家》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赵氏族属,长期聚讼不已,有谓东夷,有谓西戎。赵氏先祖从商末的季胜开始,曾居皋狼(今山西 离石县西北)。到周穆王"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邑在今山西洪洞县北。幽王无道,造父七世孙叔带"去周如晋"。又传五代至赵夙,因军功被晋献公赐封于耿(山西河津县南)。赵夙子赵衰(赵成子)事晋文公,徙居原(河南济源西北)。赵襄之后四世皆为晋卿。公元前元六世纪初,赵鞅(简子)命家臣造新城晋阳(山西太原市西南)。前453年,赵襄子与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分晋。前403年,赵烈侯被正式封为诸侯,赵的领土已从晋中扩大到今晋东及河北。前423年赵献侯即位之初就迁都中牟(河南鹤壁市西),谋求向东发展。赵敬侯元年(前386年),又迁都邯郸,活动中心北移。赵国在战国初期,曾灭代,攻中山。战国中期与齐、魏争卫。前325年赵武灵王即位,实行改革,教民"胡服骑射",国力增强。前296年最终灭亡中山国。此后赵国多次与秦、齐、魏交战。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军大败,被坑杀降卒40万,邯郸被围。在与秦、燕等国的伐争中赵国实力大损,前228年秦收王剪破赵,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奔代,自立为代王。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取代,俘获代王嘉,赵亡。

  齐国:姜姓,侯爵,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齐国有姜姓齐国与田姓齐国之分。齐为姜太公吕望的封国。吕望为文王所用重臣,随武王灭商有功,初封在今河南南阳市的吕地。周公东征之后移封营丘(山东淄博东北),占有东夷族旧地,建立齐国。西周后期周夷王烹杀齐哀公,立其弟静为胡公,迁都薄姑(山东博兴)。齐献公时又迁回营丘,改称临淄。春秋初,齐国向东西两端发展,与鲁国战争不断。前686年齐襄公被杀,次年齐桓公就位,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国势渐强,称霸一时。春秋中期,齐桓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联合华夏诸国,讨代戎狄,前664年,救燕,保邢护卫。前656年又会诸侯之师攻蔡伐燕,迫使楚国召陵会盟(河南郾城东)。前651年,齐国主盟葵丘(河南兰考县东)。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霸主地位渐为晋国取代。春秋晚期,齐国公室衰败。卿士兼并。至前379年齐康公卒,妫姓的田(陈)氏代齐。齐威王、宣王时,齐国一度兴盛,直到战国晚期。前301年齐与韩、魏大败楚军于垂沙(河南唐河县西南)。后又连年攻秦,迫秦求和。前284年,燕、秦、韩、赵、魏攻齐,连下七十余城,入临淄。多年争战齐国元气大伤。前221年秦将王贲俘虏齐王建,齐亡。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0: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国:嬴姓,伯爵,战国七雄之一。原为东方部族,商末已迁戎狄之地,与赵国同一远祖。西周时,秦的先人事周,仍居于西犬丘(甘肃天水西南礼县)。周孝王时,秦先世非子牧马有功,被孝王封于秦(甘肃清水县),遂以秦为氏。周宣王即位,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战死。秦仲子秦庄公破西戎,封为西垂大夫。秦襄公救护周平王东迁有功,平王赐之岐以西之地,封诸侯,都西犬丘。春秋早期,秦致力于收复西周故地。秦文公迁都于秦,扩地至周原。宪(宁)公迁都平阳(陕西宝鸡市东),德公时迁都于雍(陕西凤翔县南)。春秋中期,秦积极东扩。前627年秦晋崤之战后,秦东进势头受扼,秦穆公改变策略称,霸于西戎。战国早期秦国内乱,至战国中期,奉献公徙治栎阳(陕西临潼渭水北)。前356年,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秦国开始振兴。前350年迁都咸阳(陕西咸阳市)。前324年秦惠文君称王改元。秦国既破六国连横,又灭巴蜀南国。战国晚期,秦国不断东扩,攻取韩、魏、燕的领土。前260年长平之役大败赵国,又灭东、西周国。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破燕,前226年拔燕,前223年灭楚,前221年亡齐,秦始皇统一中国。

    燕国:有两个,即北燕和南燕。北燕,姬姓,伯爵,是战国七雄之一。燕本写作郾,商代为殷人北土,也是狄人生活的一个区域,地处中原北疆,包括今北京地区及辽西大凌河流域。武王灭商后即改封召公。周公东征后重命召公奭于燕,并令其元子克代其就封第一任燕侯,此有《克盉 》、《克罍》为证。燕国初都于燕亳(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西周时期,燕国史迹文献记载不详,《史记-燕世家》仅记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周初金文有燕侯派人赴周问候召公的记述。中期以后便无音信,这与燕国地处偏远,中途有戎狄阻隔不无关系。春秋时期的燕国早期经常受戎狄侵扰,燕桓侯时徙迁都到临易(今河北容城县)。前664年山戎侵燕,齐桓公出师相救,燕与中原的联系得到加强。战国初期,燕都城又北迁到蓟(今北京宣下门至和平门一带)。燕国的实力在战国各诸侯国中较弱,但与相邻的齐、赵、中山等国仍经常发生战争。前314年燕国内乱,齐、中山乘机侵占燕国领土。前312年秦、魏、韩等出兵救燕。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国势壮大。燕国此时除有蓟都外,又另设了下都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下都与上都城互为犄角,多次抵御南来之师,保卫了上都之安全。燕昭王利用苏秦之计谋,又任用乐毅为上将军。前284年燕联合秦、楚、赵、韩、魏五国伐齐。攻入齐都临淄,半年内连下齐七十余城。燕昭王之后,燕国开始走下坡路。战国末年,合纵抗秦策略逐步失败,前227年燕太子丹策划了荆轲刺秦王的悲剧,更加速了秦攻燕的步伐。当年,秦将王剪即占领燕都蓟。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取辽东,俘获逃到那里的燕王喜,燕国灭亡。南燕国,伯爵,姞姓。《汉书·地理志》东郡南燕条,班固自注:"南燕国姞姓,黄帝后。"南燕故城在今河南延津县东约17公里处。南燕首封地当与古燕地有关,不在河南延津。《礼记·乐记》曰:"武王克殷反商,末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是姞姓之燕初封在今北京地区。大概西周时,因成王又令有燕侯克赴燕就职,且燕地多受戎狄侵挠,致使姞燕小国迁往内地,迁徙时间在周宣王以后。南燕史迹只见于春秋前期,《左传·隐公五年》载:前718年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卫人以燕师伐郑。""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可见,此时南燕已论为卫国的附庸,受其驱使,充当炮灰。前649年郑文公有妾曰燕姞,生子曰兰。《史记·郑世家》、《左传·宣公三年》也有相同内容。这时南燕国尚存,以后不见有南燕国的记载,其约在春秋中期被卫国吞并的可能性最大。

    魏国:姬姓,分西周时魏国与战国时魏国。西周时魏国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宗族于魏,都国于魏,地在今山西芮城。前661年为晋所灭,以赐毕万为邑。战国时魏国因定都大梁,故又称梁国,初为侯爵,战国七雄之一。据《史记·魏世家》载,魏国的远祖是周初重臣,文王之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事晋,前661年,晋献公把魏(山西芮城县北)封毕万,其后代就以魏为氏,世代辅佐于晋。魏悼子时,迁邑于霍(山西霍县西南)。前562年,魏昭子徒治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前514年魏献子代韩宣子执政。前453年,魏桓子联合韩康子、赵襄子三家分晋。到前403年,周威列王正式策命三家为诸候。此后,魏国向中原腹地,今河南省的北部和中部扩张。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河南开封市)。战国初年,魏国曾是最强大的诸侯国。魏文侯用李 悝变法,使经济实力增强。迁大梁后,开凿鸿沟,进一步促进农业灌溉和水运交通,文化事业一度繁荣昌盛。魏曾连年攻秦、伐齐、打败楚军。但是,随着齐秦等国的崛起,魏国的势力受到扼制。战国晚期,已降为弱国,大片土地被强秦占有。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俘虏魏王假,魏国灭亡。

    吴国:又称句吴,姬姓,子爵,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除徽州地区以外的苏皖两省全境。周太王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传位于季历,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为其儿子吴王夫差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基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但却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并令伍子胥自杀,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前473年吴国灭亡。

    越国:姒姓,子爵。相传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无余,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春秋末年,越逐渐强大,其王勾践经常与吴国对抗,公元前494年,败于夫差,向吴臣服。但经过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重新崛起,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勾践灭吴后北上争雄,横行江淮,号称霸王。战国时,势力衰弱,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

    陈国:妫姓,侯爵。《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成王克商后,求帝舜后裔,找到了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祖祀,称胡公。陈国故都位于今河南淮阳县城关一带。西周时期,陈国的情况不详,由"陈侯作王妫簋"可知,西周晚期陈国与周王室仍保持亲密关系,姬、妫两姓的世代姻亲始终未断。春秋早期,陈桓公有宠于王,郑庄公小霸中原,不敬王室,陈国还参加宋、蔡、卫等国的伐郑,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陈桓公死后。陈国内乱,陈宣公时才趋于平稳。这时期齐国称霸,陈国多次参加齐桓公主持的诸侯会盟。陈与齐、鲁强国关系和谐。齐桓公之后,楚国加快北上争霸的步伐。前637年楚伐陈国,陈被迫依从强楚。后曾跟随楚国围宋,攻晋。城濮之战后,晋国兴盛,楚国受挫,陈国又依附于晋。陈国夹在晋、楚之间艰难的生存,时常遭受侵犯。从陈灵公开始,陈国历经三次内乱和亡国之祸,国势日趋衰败。陈国的后一百余年间,多数时间是依附于楚国的一个傀儡国。楚弱时又顺从于晋、吴。前598年楚庄王趁陈内乱灭陈,置为县,不久又复封。前534年,陈国又因争立而内乱,楚灵王使公子弃疾灭陈为县。前429年,楚平王夺得王位后,为笼络人心,再次使陈复国。前478年,依附于吴的陈国,在楚国公孙朝率领的楚师攻伐下,终于亡国。

戴国:姬姓,一说子姓。其故城在今河南民权县西北。戴国位于郑国与宋国之间,郑、宋两国不和,戴国多受欺凌,春秋初期郑国势力较强,戴国实为郑国附庸。《左传·隐公十年》载,前713年,蔡国、卫国随从宋国伐郑,并乘机侵入戴国,郑庄公在戴国围歼了三国之师,又顺便灭戴国。

谢国:任姓,黄帝后裔所建,周宣王派伯虎灭掉了谢国,后以此地封申伯。

    蜀国:商时古国,曾参与武王伐纣。春秋中期,蜀人由杜宇氏统治,都于郫(今郫县)。春秋后期到战国,开明氏取代杜宇氏为蜀王,原来定居广都樊乡(今双流),大约在战国前期迁到成都。在此时期中,蜀曾不断与秦、巴作战。开明氏传位十二世,于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为秦所灭。

    巴国:姬姓,子爵,商时古国,始君廪君,故又称廪君蛮,都国于巴。存灭:桓九年见,至战国时,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灭于秦。

    梁国:伯爵,嬴姓,都国于少梁。存灭:桓九年见,僖十九年灭于秦,以其地为少梁邑;文十年,晋人取少梁,地遂入晋。

    徐国:子爵,嬴姓,始封伯益后,都国于徐,地在今安徽东北部。存灭:庄二十六年见,昭三十年(前512)灭于吴;徐子奔楚,楚城夷以处之,后仍为楚所灭。

温国:又称苏国,子爵,己姓,系颛顼帝高阳氏后裔,夏时即有苏国。商汤灭之,而后同宗有苏氏居其地,商末苏忿生助周伐商,因功任司寇,受赐家乡十二邑,建苏国,都于温,春秋末期,苏国被狄族所灭,末代君苏明自尽,族人逃往卫国。

鄀国:允姓,都国于商密,后迁于鄀,地在今湖北宜城,称上鄀。春秋时迁到河南内乡县,称为下鄀。存灭:僖二十五年见,文五年,秦人入鄀;盖自是南徙,为楚附庸;定六年《传》:楚迁郢于鄀;则楚已灭之为邑矣。

郯国:子爵,己姓,始封少昊后,都国于郯,地在今山东郯城县。存灭:宣四年见,终春秋世犹存;《纪年》云:于越子朱句,三十五年灭郯;今按《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犹有郯国,相去135年,《纪年》误。可能另有炎国灭于越,或又复国,终灭于楚。

    共国:姬姓,伯爵,位于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北。这一带有共山、共水(百泉河),是远古时期共工氏旧地。西周晚期,周厉王任用虢公长父和荣夷公,横征暴敛,阻断言论,激怒了国人,公元前841年,引发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彘地(今山西霍县),共伯和被推举为领袖,并摄行天子事。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周宣王继位后,共伯派毛公和师询到彘迎回宣王,自己则移交政权,返回共国。《左传·隐公地年》载,前722年,郑国内乱,郑庄公讨伐弟弟公叔段,"大叔出奔共"。此时共国可能尚存。庄公十六年(前678年),"公父定叔出奔卫"。公父定叔是公叔段的孙子,此时出奔卫而不是共,共国这时当已被卫吞并。

  荣国:荣伯是与武王同辈的姬姓贵族,其封邑约在今陕西户县西。据《国语·晋语》,文王时荣伯已在朝廷任职。成王时还有荣伯,《史记·周本记》载:"成王即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西周中期,《师永盂》也有荣伯参与周王赏赐田地之事的记载。"厉王的卿士荣夷公,是成康之际荣伯的后裔,他"好专利",与国虢长父一同辅作厉王,导致"国人暴动发生"。东周时荣邑不存。

  滑国:姬姓,伯爵。有谓周公第八子所封。滑国之地一般认为先在河南睢县西北,后迁都于费(今河南偃师西南),又称费滑。前678年,滑国君滑伯,还参加齐桓公组织的会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前627年秦军偷袭郑国未成,顺便灭滑国而返。秦撤兵后,晋败秦师,滑邑为晋所有,称侯氏或缑氏,后又归属周、郑。

  刘国:春秋时期姬姓国,公爵。刘国故城位于河南偃师市缑氏镇西南。《左传》《国语》等史籍记载,刘国自康公、定公、献化、文公、桓公五世,相继为王室卿士。刘康公为周顷王的小儿子,是周匡王和周定王的同母兄弟,食采于刘,约于前599年前后建立刘国。刘国诸公,在朝总揽百官,出外号令诸候,地位显赫。《左传·哀公三年》载,刘氏与晋国的范氏世为婚姻。春秋末年,晋国赵、魏、韩三家灭范氏和知氏,支持范氏的周王室受到三晋的责难,当朝卿士刘文公也难免受到牵连。刘国事迹自鲁定公八年(前502年)以后已无记载。刘晓景推测,刘国灭亡的时间当在战国初年的周贞定王时期。

  巩国:春秋时期姬姓小国。巩国故城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西约3公里处的康店村一带,欲称"巩王城"。《世本·氏姓篇》曰:"巩氏,周王族大夫食采于巩为氏,有巩简公。"巩国为周王室卿士的采邑立为国,其国君称巩伯。巩国北临黄河,西有洛水,东控虎牢关,南望嵩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前516年"晋师克巩"。因巩地属周王畿之地,晋灭巩国后其地被转送给周王室。战国时周王室分裂,在楚、赵二国的操纵下,"东周国"利用"巩王城"旧址建都立国。东周国实为韩的附庸,东周国被秦人灭掉。巩地划入三川郡。

  密国:姬姓。密国原在今甘肃灵台县一带,是商末周文王灭姞姓密须国之后,在其旧地重新分封的姬姓国。据《国语·周语》载,西周时密康公得罪了周共工而遭亡国之祸。以后,西部姬姓密国重又迁都到今河南新密市境内。春秋时,密国被郑国所灭,成为郑的附庸。

  胡国:有两个,分姬姓胡国与归姓胡国。姬姓胡国,子爵。在今河南郾城县、舞阳县一带。《韩非子·说难》、《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等记载,春秋初期,计谋多端的郑武公,先以其女嫁与胡君为妻,乘胡国不备,一举灭之。归姓胡国,地在今安徽阜阳,前495年灭于楚。

  项国:姬姓。在今河南省项城县一带。《左传·传公十七年》载,前643年鲁国在淮与齐、宋,陈、卫等国会盟后,派军队灭掉项国。项远鲁国近楚国,鲁虽灭之却鞭长莫及,项地遂并入楚国。

    道国:姬姓。《汉书·地理志》汝南郡阳安县,应邵曰:"道国也,今道亭是也。"道国位于今河南汝南县南部一带。《左传·僖公五年》:"楚斗谷于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烟也。"春秋时期,道黄等淮汝间小国,因惧怕楚国而联合依附于强齐,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势弱,楚国乘机北扩,控制了这一地区。楚国一度将道国迁到荆地,楚平王时又迁回原地复国。道国最终当为楚国所兼并。

  息国:姬姓,侯爵。位于今河南息县城西南的淮河北岸。息国商代已有,在今河南罗山县一带。罗山蟒张乡天湖村出土晚商息国墓葬及铭文铜器可证。周灭商后,改封姬姓息国。西周息国的历史不详,春秋初年息国还是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它与陈国联姻。《左传·隐公十一年》载,前712息国因与春秋小霸郑国发生矛盾,竟出师讨伐郑国,结果大败而归。前684年,息侯因蔡侯的不敬,一怒之下,邀请强楚之师伐蔡,蔡国虽败,却与息结怨。前682年前后,蔡哀侯挑唆楚文王灭息,并将花容月貌的息国夫人掠回楚国,占为己有。楚灭息而置县,作为争霸中原的北大门。

  赖国:子爵,一作厉,古代同音。周代赖国有二,一在随枣走廊,今湖北随州东北部。此赖可能源于商末赖国,是商末周初河南鹿邑县之厉所迁,系姜姓。另一赖国位于河南省息县包信镇一带。是周灭商后,改封周武王弟叔颖的姬姓小国。《春秋》僖公十五年记载,前645年中原诸侯联合救徐抗楚,齐曹的军队共同讨伐赖国。次年,齐国又一次出兵伐赖,均未攻克。可见赖国在春秋中期是依附楚国的,且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左传》昭公四年(前538年)楚灵王灭赖,赖子面缚衔壁,到楚军请罪,楚灵王迁赖人于今河南鄢陵县。至此赖国灭亡。

  唐国:姬姓,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境内。属周代"汉阳诸姬"之一。李学勤先生释《中尊》铭之"唐"为江汉之唐国,是西周前期此唐已存在,它与周初山西晋国之唐当有关系,或为唐叔虞后裔之一支所封迁。《左传·哀公十七年》载,楚太师子谷说楚武王以若俘观丁父为军率,"克州、蓼,服随、唐,大启群蛮。"可知,春秋早期楚国已经征服了唐国。前597年晋楚必之战时,唐侯曾率领楚师左路军参战。《左传·定公三年》载,春秋晚期唐成公朝楚,因没有打点好令尹子常,被扣楚三年。归国后,唐侯判楚从吴,并于鲁定公四年(前505年)参加吴蔡伐楚之战,攻入楚国郢都,楚昭王逃奔随国,躲过一次亡国之灾。次年,楚国在秦国援助下,卷土重来,收复失地,打败吴师,又消灭了唐国。

  蓼国:周代有三蓼,虽渊源有自,皆亡于楚。徐少华先生分辩为东蓼、西蓼、舒蓼。东蓼为姬姓,位于今河南省固始县一带,故城尤存于固始县城关及城北,人称"北山口古城"。《左传·文公五年》载,前622年冬,"楚公子燮灭蓼"。鲁大夫臧文仲以为,蓼国之亡是其内不修德,外无援助所至,实乃是楚国北扩,借题发挥而已。西蓼位于河南省唐河县南部的湖阳镇一带。西蓼为己姓,祝融之后。《左传·桓公十一年》载,前701年蓼国曾准备参加郧、随等国讨伐楚的战争,尚末行动,楚军先打败了郧。《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述,楚武王任用若俘观丁父,战胜了蓼、州二国。蓼的灭亡也在此后不久。舒蓼为偃姓,属淮河中游今安徽境内的群舒之一。《左传》文公十四年(前613年)楚国曾伐舒蓼,鲁室公八年(前601年)楚国以众舒叛楚为由,伐灭了舒蓼。

    中山国:姬姓,春秋时期白狄四部之一鲜虞所建,也可能属商人后裔子姓的一支。春秋中期,白狄从赤狄中分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始见"白狄"。《左传》定公9年(前506年)中山之名初现,是时狄人已建国。《左传·哀公三年》载,前492年"齐卫国戚,求援于中山"。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河北平山县城北,发现了中山国晚期都城灵寿故址,发掘了两座中山王陵,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为了解中山国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都于顾(河北正定县)。前408年魏文侯以乐羊为将,率兵攻伐中山。前406年魏灭中山。亡国28年后,前378年中山桓公复国,徙都灵寿(河北平山)。同年,赵国即伐中山。前369年中山国筑长城,抵御赵国的攻击。前323年中山与韩、燕、宋国同时称王,已成为略逊于七雄的千乘之国。前314年,中山参加了齐国攻燕的战争,乘机掠夺燕的大片土地。此时中山与齐的关系较亲近,而与赵国不和,成为赵的心头之患。前307年,赵武灵王即位,开始大力发展军事,攻伐中山。前305年,灵王亲率军队伐中山,中山国被迫割地求和,此后则一厥不振。前300年,赵国又发动新一轮的进攻,并于前296年乘齐伐楚之机,攻入中山国都灵寿。继位不久的中山国王 逃往齐,中山再度亡国。王子尚(胜)被赵迁到肤施(陕西榆林东南)继祀,一年后废除。

   绞国:据《左传》记载,绞国灭于楚。20世纪60年代,韩国筹在《左传分国集注》中指出,绞国在今湖北郧县。而在1988年出版的《古代荆楚地理新探》中,石泉认为它当在今谷城县境。根据考古发掘,有人认为古绞国位于今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左绞管理区下绞附近的乔家坪。

    褒国:姒姓,其地在今陕西汉中市以北,开国国君是有褒氏,曾佐大禹治水,其国历经夏商周三代。褒国的末代国君叫褒珦,亦是周幽王的大夫,被周幽王囚入牢狱,其子洪德为救其父,献褒国美女褒姒于周幽王,以赎其父之罪,得复官爵。褒国随着西周的灭亡而衰亡落,战国时期被巴国所灭。现在在勉县褒城镇及汉台区河东店镇有其遗址。

    州国:有两处,一为姜姓州国,二为偃姓州国,姜姓州国,公爵,都国于淳于,地在今山东安丘县。存灭:桓五年,州公如曹;《传》云:度其国危,遂不复,后地入于杞,为杞都。偃姓州国,皋陶之后所建,都国于州陵,在今湖北监利县东。后为楚所灭。

    淳于国:姜姓,州国亡于杞,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安丘县东北,原为州国都城),后来复国,称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

彤国:姬姓,伯爵。《史记》云:“彤伯为成王宗伯。”《路史》云:“周成王封支子于彤。后以为氏。”据《路史》载,西周成王姬诵,封其支子于彤,都彤城。地在今陕西省华县境内。

纪国:一作己,侯爵,姜姓,都国于纪。地在今山东寿光东南。前690年灭于齐。

祝国: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黄帝后裔于祝地,其地在今山东省长清县东北。前768年祝国亡于齐国。

    夷国,妘姓。存灭:隐元年见。

    向国,姜姓,都国于向。存灭:隐二年见。

    极国:附庸,姬姓,都国于极。存灭:隐二年见。

    芮国:一作内,伯爵,姬姓。周武王封卿士姬良夫于芮,地在今陕西省朝邑县故芮城,周成王时芮伯为司徒,公元前640年亡于秦国。

    随国:侯爵,姬姓,都国于随。地在今湖北随州。存灭:桓六年见,终春秋世犹存,后为楚国附庸,战国初灭于楚。

    榖国:又称谷国,伯爵,嬴姓,与赵、秦同源。都国于榖,地在今湖北谷城。存灭:桓七年见,后地入于楚。

    鄾国,附庸,曼姓,都国于鄾,地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北。商王武丁曾封季父于河北曼,鄾为其后裔。周时居此,为邓的附庸,后灭于楚。

    贾国,伯爵,姬姓,都国于贾。存灭:桓九年见,灭于晋,后以赐狐射姑为邑。

    贰国。存灭:桓十一年见,不知何年灭于楚。

    轸国:偃姓,皋陶的后裔所建,都于今湖北应城县西。春秋时期灭于楚。

    郧国:子爵,姬姓,属“汉阳诸姬”之一。后为楚所灭。其地有三种说法,据《左传·桓公十一年》杜预注:“郧国在江夏云杜县东南。”则在今湖北沔阳县境。然《括地志》及《元和郡县志》皆认为今湖北安陆一带为古郧国所在。安陆至今有郧乡、郧亭、郧公庙、郧城等遗迹。应是属于“武王之穆”的诸侯国,也有人认为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境,周初所封,地处淮汝,亦可纳入“汉阳诸姬”的范畴。

    罗国:熊姓。祝融氏吴回之后,与楚同祖,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芈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以后又被周王朝压迫,随楚国迁于湖北房县和宜城。到了春秋初期,被楚所灭,将其遗民迁于枝江,后来又被迁至湖南汩罗。

牟国:附庸,都国于牟。地在今山东莱芜。春秋时为鲁国附庸。存灭:桓十五年见,春秋末期亡。

根牟国:曹姓,一说姜姓,子爵,颛顼的后裔所建,都根牟,地在今山东沂南县东南,一说在山东莒县。公元前600年被鲁国所灭。

    葛国:伯爵,嬴姓。夏启封伯益之子飞廉为葛伯。都国于葛,地在今河南宁陵县,一说在河南修武。春秋时沦为鲁的附庸,后灭于宋国。

    於馀邱国:地在今山东临沭县。存灭:庄二年见。

    谭国:子爵,姒姓,大禹后裔所建,都国于谭,地在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后沦为齐国附庸。公元前683年齐国吞并谭国。

    萧国:又称萧同,附庸,子姓,始封萧叔大心,都国于萧,地在今安徽萧县西北,春秋时为宋的附庸。前597年灭于楚,后仍入宋为邑。

    遂国:妫姓,舜的后裔所建。都国于遂,地在今山东宁阳北。前681年为齐所灭。

    权国,子姓,都国于权,地在今湖北当阳东南。存灭:庄十八年见,灭于楚。

    郭国,都国于郭。存灭:庄十四年,《经》书“郭公胡”;《传》:郭亡也。

    鄣国,附庸爵,姜姓,都国于鄣。存灭:庄三十年,齐人降鄣。

耿国,姬姓,都国于耿。地在今山西河津南汾水南岸。前661年为晋所灭,以赐赵夙为邑。

邗国: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其子于邗,地在今江苏扬州东南,后灭于吴。

阳国,侯爵,姬姓。存灭:闵二年,齐人迁阳。

杨国:姬姓,都国于杨,地在今山西洪洞东北,春秋时灭于晋。

    冀国:存灭:僖二年见,后地入于晋,为郤氏食邑。

舒国:子爵,偃姓,都国于舒。存灭:僖三年,徐人取舒,后复见;至文十二年,楚子孔执舒子平,遂灭于楚。另有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这些小国与舒一样都是偃姓,都是周朝分封皋陶后裔时所建封国,号称“群舒”。群舒国先后被楚国所灭。

弦国:子爵,隗姓。存灭:僖五年见,为楚所灭;宛溪氏曰:昭三十一年《传》,吴围弦;盖楚复其国也。

    桐国:又称皖国,偃姓,附庸,皋陶后裔所建,地在今安徽桐城市北,与群舒方国关系密切。春秋时,桐国大体为北上争雄南方大国楚、吴、越国附庸,后被楚所灭。

    甘国:姬姓,伯爵。为畿内诸侯,周武王封同族人于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

    詹国:姬姓,伯爵。周宣王封庶子于詹,称詹伯。

    聂国:附庸,姜姓。春秋时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为齐国附庸。

    谯国:姬姓,侯爵,西周时,召公姬奭之子盛,受封于谯,世称谯侯。

    鄢国:又称邬国,妘姓,本祝融之后,周朝受封于鄢,其地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春秋时鄢国亡于郑国。

    吕国:又称有吕、甫,姜姓,本神农之后,夏时所封,其地在今河南南阳王村。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另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国所灭。

    邳国:任姓,侯爵,邳和薛同祖。原居薛,其先祖奚仲曾经担任过夏朝的车正之官,后来向南迁徙于邳,地在今睢宁县古邳一带。商朝时,邳是商王朝的敌对国家,后来被彭国打败。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楚人的压迫,邳人又重新北迁至薛。邳国迁回故地后,称上邳。原地区称下邳。邳国先后存在l500多年。

    房国:祁姓,男爵,尧子丹朱之后,地在今河南遂平县,始封之君为房男旮。公元前529年为楚所灭。

    潞国:隗姓,子爵,前628年赤狄建立潞国,地在今山西黎城一带。周定王十三年(前594),潞国被晋国所灭。

    柏国:又称柏子国,都国于柏。地在今河南西平县境内。存灭:僖五年见。

    厉国,姜姓,始封厉山氏后,都国于厉。存灭:僖十五年见。灭于楚。

    英氏国,偃姓,始封皋陶后,都国于英氏。存灭:僖十七年见,后灭于楚。

    任国,风姓,始封太皞后。存灭:僖二十一年见;至孟子时,犹有任国。

    须句国,子爵,风姓,始太皞后。存灭:僖二十一年见,为邾所灭;二十二年,公伐邾,复其封,后复灭于邾;文七年,鲁再取之,卒为鲁地。

    颛臾国,附庸爵,风姓,始封太皞后,都国于颛臾。存灭:僖二十一年见。

    顿国,子爵,姬姓。存灭:僖二十三年见,定十四年灭于楚。

    夔国:又作隗、归。子爵,芈姓,始封熊挚,都国于夔。存灭:僖十六年见,为楚所灭。

    郐国:又作桧、侩、会,妘姓,始封祝融后,都国于桧。地在今河南密县东北。前769年为郑所灭。

六国,偃姓,始封皋陶后。存灭:文五年见,为楚所灭。

杜国:祁姓,地在今陕西西安东南。春秋初为秦宁公所灭。

偪阳国:又作逼阳国,妘姓。陆终氏第四子求言所封国。都邑逼阳,地在今山东枣庄台儿庄,鲁襄公十年(公元562年)晋灭逼阳国,赐宋,后归楚,改为傅阳。

蓟国:殷商时即存在,或系黄帝部落之后裔所建。西周时成为周朝封国。《礼记·乐记》载:“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褒封“帝尧之后于蓟”。蓟国都于蓟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广安门一带,约公元前7世纪为燕国所并。

黎国:殷商时就存在的古国,商末为西伯所平。周武王克商后封帝尧之后于此,号黎侯国。地在今山西黎城。

    麇国:子爵,又称微、眉,都国于锡穴。最终灭于楚。何光岳《麇子国考》称:麇、微、麋、眉(郿、湄),古音相通为一字。商王文丁时代,微很强盛,抗殷称霸,故在甲骨文上称“微伯”。张培玉《郧阳古国》考证:麇子国起源于微,微在今山东西部的梁山境北,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迁徙:麇国第一次迁徙,由微地越太行山到今晋东南潞城县境,与黎、潞为邻,国仍称微;第二次迁徙,过黄河到渭水流域,称微,又称眉,在今陕西眉县境;第三次迁徙,翻越秦岭到汉水流域的锡穴,称麇,又称麋,在今陕西白河县和湖北郧县境;第四次迁徙,其居锡穴一枝过长江到洞庭湖一带,称麇,又称麋,也称微,在今湖南岳阳市境;第五次迁徙,其防渚一支西迁庸,再迁蜀,称微,称眉,称微者在今竹山县境,称眉者在今四川眉山县境,又分支到滇北,在今大姚县的麇人仍称微。

    翟国:有三处翟国,一为隗姓翟国,赤狄所建,又名狄国,公元前六世纪末,晋灭掉翟;二为祁姓翟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所建,春秋时,翟国灭于晋国;三为姬姓翟国,周成王封次子于翟,故城在今河南洛阳。

    蔇国:一作暨国,地在今山东枣庄一带。《春秋庄公九年》:“公及齐大夫盟于蔇。”杜预注:“蔇,鲁地,琅邪缯县北有蔇亭。”(杜预注《春秋左传》,汲古阁本卷三)《路史》:“沂之氶有蔇亭,古蔇国也”。

代国:商王汤所封,于春秋诸侯争霸之前,已有代国。故城位于今河北蔚县城东10公里代王城乡。春秋末,赵襄子将其姐姐嫁于代国君主,赵襄子北伐夏屋(今代县草垛山),诱代君,使厨人操铜斗击杀之,遂平代地。

蒲国:隗姓,帝少昊的后代有封于蒲,地在今山西省隰县北。

洛国:隗姓,春秋时期,赤狄族中东山皋落氏所建。

泉国:隗姓,春秋时期,赤狄族中泉皋之戎所建。

巢国:伯爵。夏以前形成的古方国,有巢氏所建,前518年灭于吴。

庐国:妫姓,子爵。西周初年从巢国分出,周武王封参与灭商的庐戎部族于庐,都国于庐,地在今安徽合肥。后灭于楚。

    宗国:偃姓,子爵。地在今安徽舒城东南。存灭:文十二年见。

庸国:殷商时就存在的古国,曾随同周武王灭商。春秋时,是巴、秦、楚三国间较大的国家。建都上庸,地在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前611年为楚所灭。

髳国:殷商时就存在的古国,曾随同周武王灭商。地在今四川汉源、石棉县一带。前316年降秦。

卢国:殷商时就存在的古国,姜姓,神农氏后裔所建古国,曾随同周武王灭商。

濮国:又称百濮,殷商时就存在的古国,曾随同周武王灭商。其地初在今湖北石首,后迁湖南沅陵一带。

彭国:殷商时就存在的古国,曾随同周武王灭商。

苴国:前368年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此建苴国,都国于土费城,地在今四川广元,秦灭蜀于此置葭萌县。

    肥国:姬姓,子爵,白狄所建,地在今山东肥城县,一说在河北藁城西南。前530年灭于晋,肥君緜皋被俘。

发表于 2014-2-26 10: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值得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