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8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185
- 帖子
- 精华
|
座落在金城镇沿河东路141号的一处民居,这儿就是雍正朝状元郎于振的故居,被人们称之谓“小相府”的地方。
于振,金坛人,雍正元年状元及第,与族弟乾隆二年丁已恩科状元于敏中并称兄弟二状元。于振官至侍读学士,按清制该是从六品的官职。于敏中的府邸被称为“宰相府”,于振的住处也就成了“小相府”。
小相府原来的大门是开在南边,紧靠小南门城墙根,门前有一座小照壁墙,大门两边有一对石鼓,一进门迎面是一座神龛,原先供奉着祖先们的牌位。后来,城河对面的莲花庵拆迁,那里的菩萨也移到此处,屋内在微弱的光线下显得有点昏暗。客厅前面两边是厢房,这里的厢房还保持着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小方格的木窗户。在厢房的前面原来是一座大楼,大楼后面有一座大的花园,不过大楼及花园早就毁于战乱,后人们在灰码头对面所能看到的只是一片荒地。值得提及的是,在厢房与大楼之间至今还保留着一处花坛,花坛上的一株牡丹还是清咸丰时栽种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目前该株牡丹风华正茂,枝繁叶茂,开花时繁花似锦,呈现一派兴旺景象。
居住在小相府里于氏后人们也像那株牡丹似的,书香门第的遗风在这儿经久不衰,兴旺发达,正如于氏大门的门联书写的那样“一中衍庆,万载留芳”。出生在这里的于竹坡、于以振二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于竹坡是清末公派赴日留学的金坛第一人,他在日本留学时就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留日回国后,于竹坡在金坛掀起了剪辫子的运动,他带头自剪,表示与清廷公开决裂。他还拿着剪刀,站在大街给行人剪辫子。谁都知道清政府对汉人实行的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剪去发辫这就意味着小命不保。除了积极投身反封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外,于竹坡更热心于公益事业,他变卖祖产,兴办学校,传授新文化、新思想,倡导职业教育,开创了金坛的早期勤工俭学活动。更传为佳话的是,他带领学生把县城西北角的一片瓦砾场开辟成为北伐军的军训场,后来成了公共体育场。
于以振是金坛最早的一位中共党员,黄埔军校出身,他身先士卒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海陆丰农民起义。于以振在上海被捕时,敌人严刑拷问,他拒不承认自己的身份,后经组织营救出狱,送往莫斯科共大学习。回国后,于以振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一次外出工作时,为掩护其他同志,他又一次被捕。在狱中,于以振组织狱友坚持斗争,后因叛徒出卖,遭敌人严刑毒打而牺牲。于以振牺牲后,因他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经常变换别名,直到1950年代初才核实了其烈士事迹,由毛泽东亲自签发了烈士证。
如今,从小相府走出去的于氏后人们继续在世界各地、各个领域中发着光和热。(华志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