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著名于姓企业家专贴

38
回复
1146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6 14: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旨在收录一些著名的企业家信息和行业信息,希望大家积极跟帖丰富
发表于 2012-2-16 14: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12121260628685140.jpg

于果,蓝天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自强模范”、“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他自幼残疾,但身残志坚,自强不息, 1994 年将办企业的钱投入办学校,创办了蓝天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在校生21000 余人,资产总额达3亿多元。已为国家培养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性人才1.5万余名,毕业生推荐就业率达98%,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设立了“扶贫助残奖优”基金,八年来共资助贫困、残疾生经费300多万元。

  学院先后获得“全国自学考试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等多种荣誉。中国教育60年60人候选人。
发表于 2012-2-16 14: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家强
1226477089.jpg

于家强大师现任上海天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弘博厨师联谊会副会长兼技术顾问。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民,取信于民”的管理方针,在全体管理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在各酒店老总、同事及宾客的支持下,现在向品牌化、规范化、统一化的方向迅速发展。
  于家强1962年12月生于安徽临泉,中共党员、中专文化,国家特级烹调师,中国烹饪大师,世界烹饪大师。上海烹饪协会会员。

  1981年入伍至1984年在南京军区司令部服兵役,期间从事烹饪工作,在部队期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因工作勤恳,不懈地努力,对事业执着追求,被调入军区上海延安饭店任中式主厨,期间曾受到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军委张万年副主席、迟浩田副主席、国防部长秦基伟、南京军区向守志、固辉司令员以及现任军委粱光烈和陈炳德总装备部长的亲切接见,受到中外宾客的一致好评。

  1995、l996、l999、2000年曾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中国食品报》《解放军报》、《人民前线报》报道其个人的先进事迹。2000、2001、2002年被军区联勤部分别评为技术标兵,优秀党员并荣获一次三等功。

  l999、2001年上海有线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曾专访报道其事迹,在专访中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是党培养了我,我要用我的技能回报社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6年参加南京军区烹饪大赛花鸟雕刻获金奖。1999第二届世界烹饪技术大赛获沪式八味冷菜金奖,又荣获主题《祖国万岁》雕刻银奖。同年11月参加第四届全国烹饪技术大赛个人金奖。

  2001年被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华人物丛书编入《中华优秀人物大典》。

  2002年4月为特邀嘉宾参加第三届全国管理创新大会。2002年4月被选编入《中华烹饪名人大典》,2002年5月被选编入《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同年5月经“中国名店名厨名菜征集组织委员会”推荐,荣获“世界《中国》烹饪大师”,2002年l0月荣获“中华名厨”称号。

  2003年被选入《中国当代杰出共产党人》编辑部,收入大型文献《中国共产党党建宝典》一书。

  2003年6月在中国饮食文化推广,烹饪技术开发方面成绩优秀,被评为“中厨之星”。

  2004年被荣誉地入选2004年度大型典藏画册《当代沪上百厨》。

  2004年曾担任上海生活时尚频道“天天厨房”栏目的创味大师。
发表于 2012-2-16 14: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清智

1226068912.jpg

于清智,现任河北宏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协会理事会员、河北省房地产协会会员、沧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沧州市慈善协会理事会员、沧州市运河区政协委员、沧州市公安局特邀督察员。他从事建筑业、房地产行业多年,先后创立了河北宏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沧州宏宇建业有限公司、沧州市宏宇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沧州运西力达建筑设备租赁处等多家实业单位,有着辉煌的事业,也有着快乐的人生。
追求卓越 铸造辉煌
   河北宏宇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在董事长于清智的带领下,吸纳了众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在发展中形成了一支充满核心竞争力的团队,先后承揽并创建了技术监督局、沧州机械厂住宅楼等十几项省优工程和市优工程;“十一五”规划以来,于清智带领公司,又相继开发了“宏宇·财富广场”、“宏宇·水岸骏景”、“宏宇·阳光骏景”、“宏宇·世纪城”等大型房地产项目,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企业荣誉:2006年度文明诚信经营先进单位;2007年河北房地产最具品牌影响力企业50强;2007年成为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协会理事单位……
   项目荣誉:宏宇·阳光骏景获河北房地产最佳设计环境宜居楼盘50强和2007年度河北沧州地区十大最佳魅力楼盘……
   2007年9月27日,由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协会、中国房地产品牌研究中心、商务时报·环球地产联合举办的“2007全国区域房地产创新与品牌发展高峰论坛暨迎奥运·2007品牌地产风云榜对话中国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宏宇房地产公司凭借专业的建筑质量和优秀的住宅品质,经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协会常务理事会审核,被吸纳为理事单位,董事长于清智先生作为理事单位的贵宾代表,与来光贤会长做了面对面的沟通和会谈,受益匪浅。此次高峰论坛的举办,提高了宏宇地产在河北省乃至在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协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奠定了宏宇公司在地产行业的新秀地位。
   在于清智的职业生涯中,从最初的建筑一线员工做到主管,直至今天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是他始终不渝、追求卓越的结果。宏宇地产能够取得如此佳绩,同样源于于清智及其团队始终恪守的信念——追求卓越,向着“做中国最好的开发商”的目标前进!
因为感恩 所以快乐
   作为一位社会责任感极强的具有社会良知的企业家,于清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优先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企业现有员工500余人,其中安置下岗职工230多名,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于清智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先后以捐资、捐物、提供劳务等各种形式累计捐款400余万元,积极捐助教育事业、民政事业、扶助弱势群体等公益事业,于清智也因此成为沧州市慈善协会理事会员。
   宏宇地产公司在盐山开发的“阳光骏景”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项目进展顺利,市场认购情况良好。为回报社会,更好地推进盐山县的城建建设步伐,2008年1月28日,宏宇公司一次性向盐山县建设局捐款40万元,用于投资盐山县的城区路标、红绿灯等市政配套设施的美化工程,成为此次活动中捐赠数额最多的公司,在盐山人民的心目中再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无不牵动着宏宇公司干部职工的心。5月15日下午,宏宇地产和宏宇建业的职工自发组织了抗震救灾捐款捐物仪式。于清智作为沧州市慈善协会理事,对此次活动高度重视,带头个人捐款10000元。
   2008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的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沧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的关键时期。于清智说:“我的成长与成功均得益于社会多方面的关爱,感恩社会,我要做的就是真正为业主考虑,将国际化生活的细节一一栽种到项目之中,给予客户一种全新的生活享受。做为沧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我将一如既往地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履行代表职责,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发挥更大的作用。”
  于清智的事业成功了,于清智的人生更加辉煌。他做好了宏宇事,更做好了宏宇人。他感恩社会,回报父老,他辉煌,他快乐……
发表于 2012-2-16 14: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萍

1226068120.jpg

于萍女士现任国际名人研究院 副院长

名人网 CEO

《国际名人》杂志 总编

名人网络电视台   台长

现就读于瑞士维多利亚大学 工商管理博士班

曾在93年至96年在中美合资企业从事过策划、专职新闻发布会、专家研讨会等工作

98年开始创业,当过记者站站长、办过记者学校、小报、杂志;策划

2006开始正式运营名人网



      她们是美丽、富有、柔韧、聪颖、细腻、坚忍的化身、她们的身上体现着现代职场女性的知识与优雅、她们有着远大的抱负,不甘平淡与寂寞,在人生的事业舞台上绚丽绽放着自己。

     21世纪的今天大家都清晰地认识到企业家的形象已经成为企业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的综合素质、个人魅力和社会知名度,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家树立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仅有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还可以使企业在品牌传播等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萍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利用媒体的影响力为专家、教授(研究员)、名人、名家、企业家、书画家们搭建一个展示才艺、传播名望、沟通信息、交流智慧、分享远见的平台,而她也成为了新一代女性创业的佼佼者。
发表于 2012-2-16 14: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ngyuehua 于 2012-2-16 03:31 PM 编辑

于敦才
1226030915.jpg
于敦才,1951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高级职业经理人。获全国优秀建筑企业经理、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家等多种荣誉称号。
  工作经历:
  1969.4-1969.11 辽宁省本溪市立新区插队;1969.12-1987.11任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一总队一大队司令部参谋长;1987.12-1996.05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工程总队副总队长;1996.06-1998.10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工程总队总队长;1998.11至今任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央企业,以建筑房地产、军需品贸易、高科技医药为三大支柱产业。

  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是国家特级总承包企业,承建了军事博物馆、军委办公楼、北京财富中心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荣获金马奖、鲁班奖等多项殊荣。

  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工程总队)创建于1953年,始称军委直属工程公司,后整编为工程兵建筑第一总队。1987年底,总队集体就地转业,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工程总队。1998年底,总队与军队脱钩,并入新兴集团。1999年2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更名为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现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同时拥有公路工程和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两项总承包一级资质,拥有地基与基础、建筑装修装饰、建筑幕墙、纲结构、起重设备安装等5项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和幕墙、钢结构、装饰装潢三项甲级设计资质,总公司下辖六个土建公司和装饰装潢、钢结构、道桥、基础、房地产开发、试验检测、租赁等门类齐全的专业公司,设有科研、设计、计量等专门机构,在上海、天津、西安、广州、郑州、银川等地设有公司。现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2387名,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81人,国家建设部认定资质的项目经理588人,总资产30亿元,年施工能力600万平方米。

  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2002年,三项体系整合为综合管理体系并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评审,体系管理水平居同行业前茅。企业先后获“优秀企业(金马奖)”、“全国最佳施工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用户满意施工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等30多项国家级殊荣;连续四年获中国建设银行“AAA”资信认证;2003年被中国建设银行评为“重点客户”;连续12年获北京市“重合同守信誉先进单位”称号。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依靠丰富的施工经验、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完成了上千万平方米建筑安装工程,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品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先后承建了军事博物馆、京西宾馆、丰台体育中心、军事医学生命科研楼、中央军委办公大楼、解放军总医院医疗楼、中央党校综合楼、国家行政学院系列工程、卫生部办公楼、中国现代文学馆、人民大会堂万人大厅改造、文化部天桥剧场、大运村公寓、北京CBD财富中心一、二期、奥运会老山自行车馆、中组部办公楼、公安部办公楼、中央纪委办公楼、中央政法委办公楼、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北京办事处、中央统战部办公楼、国家司法部办公楼、中共中央办公厅电子科技学院体育馆等一大批名优工程。先后获得鲁班奖5项、国家优质工程奖4项、全国建筑装饰奖2项、全国建筑钢结构金奖2项、全国用户满意工程10项、省部级优质工程123项。文明安全管理保持同行业领先地位,连续三年被中央国家机关授予“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创建北京市文明安全工地218个,文明样板工地12个,多次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文明安全管理评选,荣获“全国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安全工地”等荣誉。

       2005年,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年产值达到56.69亿元,位列中国建筑业百强企业第77位。

  创业无穷期,奋斗无止境。中国新兴集团恪守“质量第一、用户至上、文明施工、竭诚服务”的宗旨,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全力打造时代建筑精品,用智慧和行动实现对用户的承诺。
发表于 2012-2-16 14: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春江

1226029525.jpg
于春江,吉林一正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公主岭市黑林镇人,1951年出生于中医世家。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酷爱中医。1977年,于春江在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平市中心医院做临床工作。1988年初,于春江辞职下海创办四平市胃肠病研究所。他开始潜心研究胃病,把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由于他有很深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研制成功了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特效药——胃愈胶囊,经临床验证,疗效确切,治愈率高。2002年正式建成具有专科特色的四平春江医院,为全国数万名患者解除了疾病的痛苦。于春江辛勤努力获得的成果得到了医学界的肯定和患者的好评,被四平市评为“四平名医”称号。他先后应邀到美国、加拿大、法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学;编写了近100万字的《实用中草药宝典》等医学专著。同时,他还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并获得优秀论文奖。

  他开发研制的新药“胃愈胶囊”被消费者协会推荐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十几家新闻单位就“胃愈胶囊”的疗效先后进行了报道。面对鲜花和荣誉,于春江并没有满足。他常常对员工说:“不创新,不发展,就是落后,落后就会被市场淘汰,只要我生命尚存,就要一直往前走。”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他审时度势,努力开发高科技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他投资近千万元,创办了吉林省一正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正痛消”贴膏是他采用民间秘方将祖国的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高科技产品。该产品采用高分子材料为基质,取代了以橡胶为基质的传统工艺,通过远红外对患处肌肤的物理作用,对于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痛、骨质增生、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跌打损伤等具有独特疗效。“一正痛消”贴膏以国际最新技术和工艺,成为同类产品中消费者认知度最高的产品之一。随着市场的打开,必然需要大量的营销人员。为此,公司努力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对营销人员加大考核力度,真正做到德才兼备者重用,有德无才者可用,有才无德者绝对不用。人力资源部健全市场担保人员档案,建立了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市场营销财务部,不仅在预算控制费用审批、计划拨付、核定报销上严格把关,而且要对市场操作过程中各项指标做出考核、分析,从而对市场实现了有效控制,确保市场健康发展。到2002年末,市场营销人员达到1 300余人,设立了20多个办事处,销售额逐年增长,各项效益指标在同行中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纳税先进单位”,并荣获“纳税大户”称号。2003年被授予“纳税信誉免检单位”。

    于春江有独特的思维模式,喜欢创新,喜欢与众不同。他总是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世界,去关注社会;他善于利用新事物,挖掘新机会。他具有企业家的谋略和超前的创新意识。2002年末,他积极运作收购药厂,增加品种,增强竞争力。经过反复酝酿,广泛调研,他果断决策购买四平市最大的老国有企业——四平制药有限股份公司(原四平市制药厂)。该公司始建于1958年,历史长,规模大,在医药界及消费者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曾在全国6 000家医药企业中排名第248位。该公司有97个品种被国家批准为国家标准,主打产品“小儿热速清口服液”、“芪蛭降糖胶囊”、“双百口服液”曾多次被评为国家级、省、市优质产品奖。由于企业经营不善,管理滞后,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最后宣告破产。于春江购买四平制药有限股份公司,受到省、市政府和广大职工高度赞誉,使具有40年历史的老企业获得新生,也使500余名职工得到了新的工作岗位,现更名为吉林一正药业有限公司,已正式投产,公司产品又重新回到了市场。

  于春江依靠员工,相信员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道路。他能听取职工的不同意见,调动员工参与决策,管理公司。公司员工都说:“老总心中有了我们,我们的心中就有公司”。董事长和职工之间能及时得到双向交流,相互沟通,减少了领导决策的失误和偏差。他经常对员工说:“公司的事要靠大家来办,我给你们搭好了戏台子,你们要在台上演好你们的角色,靠我自己有三头六臂,又能起多大作用呢?”正是基于这一点,他带头勤政,抓业务,抓管理。在购买四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后,又在经济开发区建造符合GMP标准的制药生产基地和现代化办公大楼。他白天上工地,头项烈日,手拿图纸,一丝不苟地工作;晚上,研究设备选型论证,设备招标,产品开发,产品保护等一系列工作,每天都工作到后半夜,眼睛挂满了血丝。工作完后,他还要学习医药管理知识。他干工作细致认真,要求员工也是这样。他身体力行,与员工同甘共苦,打成一片,争分夺秒,苦练技术,就是这样靠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集团公司的每位员工,使集团公司上下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推动着集团公司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一正集团被吉林省政府授予“吉林省先进民营科技企业”,被省工商局和省个体私营企业协会授予“百强私营企业”。

  一正集团发展到今天,一靠党的政策,二靠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也有各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于春江在取得辉煌业绩的同时,没有忘记社会和人民对他的厚爱。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造福人民。他每年拿出10 000元资助20余名失学儿童返校学习。他在四平市慈善救助双日活动中,慷慨捐资30 000元。在2000年昆明举办的首届民营企业交易会上向西部贫困地区捐赠价值20万元药品,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献出了爱心。在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捐款10 000元。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于春江为社会福利事业和公益事业共捐款80万元。

  他是一个不服输的开拓者,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求学者,一个亲历亲为的管理者,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从善者,一个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先后荣获第十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第二届中外名优产品国际博览会金奖。
发表于 2012-2-16 14: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汝民
1226029237.jpg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于汝民

  于汝民,1949年生,上海海运学院交通运输管理工程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直从事港口业务、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现任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自1968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任天津港技术员、科长、公司经理等职,1986年至2002年先后任天津港务局局长助理、副局长、常务副局长。2002年6月起任天津港务局局长。2004年6月天津港务局转制后任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他2004年入选中国优秀企业家数据库,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获高级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2006中国企业最具创新力十大杰出人物。主持编写了《港口规划与建设》、《集装箱码头经营管理》等专著,近年来,有30余篇论文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及学术期刊上发表。

于汝民担任企业领导以来,以“创建世界一流大港”为目标,带领企业不断实施理念创新、战略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功能创新。他以理念创新为基础,实现六个观念转变:一要由港口经营,向经营港口转变;二要由生产建设为重点,向综合发展和功能完善转变;三要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和资本密集转变等。不断发挥天津港航发展研究中心的研发功能,拓展发展空间,转换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逐步将天津港由港口运营商提升为港口开发商,由港口装卸服务提供商提升为国际物流供应链综合服务提供商。他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十一五”期间,天津港累计科技投入达6.8亿元,科技及技改成果3600多项。天津港拥有技术中心,并建设了七个实验基地、一个信息中心、一个科研设计院、两个重点实验室,配备了完善的实验设备及先进的测试仪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在他的带领下,目前的天津港已建设成为水陆域面积达200平方公里,拥有各类泊位140余个,拥有总资产350多亿元,货物吞吐量世界第六的国际化深水大港。
发表于 2012-2-16 15: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桂亭

1226027605.jpg

1949年生,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全国劳动模范,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北省“优秀企业家”。历任沧州市电子设备厂车间主任、政工科科长,沧州市二轻局副局长,沧州市东风塑料厂副厂长、党支部书记。现任公司董事、东塑集团、沧州东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沧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河北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沧州市企业家协会会长、政协沧州市常委、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省塑料工业协会理事长。
       于桂亭现为河北沧州东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多年来,他一直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东塑的主旋律,围绕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和人才创新三条主线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1998年东塑改制成功,成为沧州市第一批改制企业,并成为众多企业学习的榜样。
     2007年1月24日东塑集团下属子公司明珠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我国股改后我省第一家上市公司。多年来,东塑集团一直是沧州市利税大户,两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同时他多次捐助慈善事业,2007年被沧州市民政局授予沧州市慈善家称号,2008年当选“2007年河北经济年度人物”。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当得知自己荣幸地成为一名奥运火炬手,代表沧州参加奥运火炬传递时,于桂亭董事长感慨地说:在沧州企业界就我一个代表,我实际上肩负着企业界的重任,不但要完成这次任务,更重要的是让企业界朋友享受奥运激励。我们衷心希望奥运健儿在本届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多拿奖牌。
发表于 2012-2-16 15: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英太

1226027227.jpg


姓名        于英太         代表团        河北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籍贯        辽宁大连         出生年月        1943.01  
党派        中共          参加工作年月        1966.09  
学历        大学本科         毕业院校        东北石油学院勘控系
学位                  所学专业        石油地质
现任职务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走进石油勘探
    于英太和众多的石油人一样,把自己作为一块矿石,投放到了石油工业的大熔炉里,在淬炼中不断坚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理想和信念。
   
    生在大连长在大连的于英太,从小就有许多美好的梦。自从跨进中国石油高校大门的那一天起,他那无数的梦就都凝聚成了一个理想:“石油,我的生命。”这是在他的诗句里找到的答案与注解:“石油粘附着我的神经,我做着石油的梦。”
    在校期间,他如同一块海绵,不停地吸纳着广博的知识,为着那梦想的不倦的追求,做着厚重而坚实的铺垫和准备。
    大学刚刚毕业,他就来到了四川盆地,来到钻井队从事现场地质录井工作。作为地质工作者,于英太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实践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他有了很快的进步。正如他在一篇《初识石油》的散文中写道:“随着石油的喷出,我仿佛系统地复习了一遍石油地质理论,越过亿万年岁月,在地史空间里匆匆地穿行。这亮丽的黑色灵魂,撞击着我的思想,它比油菜花的金黄更为生动,比油菜花的香气更加醉人。石油,不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或地宫里摆放的样品所给予我的粗浅印象……因为这石油是从我手上流过的,是从我心里流过的。”
    经过钻井地质现场多年的锻炼,于英太走上了管理和领导岗位。
    石油地质勘探是一项高风险的充满挑战和成功乐趣的事业。潜心于石油地质工作的于英太,倾注了自己的情爱、灵感、智慧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于这些,他那熟练的录井技术、严谨的现场地质管理和一篇篇专业论文就是最好的见证。
    他在国内外发表过技术论文十几篇,其主持参与研究的地质成果曾两次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已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他对石油情有独钟,胸中的石油之火在升腾,火一样的激情洋溢于工作和生活之中。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于英太有机会到西北地区主持华北油田在那里的石油勘探和施工工作。沙漠戈壁,条件艰苦,对此他在散文《库若国道随想》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车子一会儿跌进土坑里,好像就要被飞扬的尘土埋起来似的;一会儿掉进沙窝里,爬上爬下,左右摇晃,就好像在大海里遇到风浪的一只小船,我系着安全带也还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撞到挡风玻璃上……我为找油踏上库若国道,随着车子的起伏,自然会想到同样坎坷不平的石油勘探之路。我的眼前跳动着的好像不是黄沙连绵,而是石油勘探的沟沟坎坎,许多油田的勘探征程从我脑海里闪过……”条件的艰苦,阻挡不住于英太迎难而上。他以胡杨那种意志不暗淡、信念不褪色、力量不懈怠的精神,带领职工顽强奋战,不仅深化了对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的地质认识,而且施工作业也创出了新水平,在西部油区树立起了华北油田新的形象。
    在于英太的履历表上,记载了获得的奖状、奖杯和各种荣誉称号。于英太兼任着河北省石油学会理事长、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SPE)会员、中国矿业协会常务理事和《石油钻采工艺》编委会主任、《石油知识》编委等。他继荣获“河北省优秀企业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等称号之后,2002年又获得了 “河北省企业家创业奖”。这是河北省为表彰在全省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并在各行业、各市企业中形成创业示范作用的企业家而设立的,于英太以其过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在华北油田稳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而获此殊荣。同时,他还被河北省企业管理协会授予“河北省优秀企业管理者”称号,华北油田也获得了 “全国首批管理创新示范单位”、“河北省明星企业”及“河北省工业行业综合实力优强企业”等称号。
    穿行于地史的长河
    地下情况是复杂的。然而,越是复杂,越是艰难,就越需要不畏难、有智慧、勇攀登的人去领略地史长河里的奇妙风光。于英太就是一位敢于并善于在地史长河中遨游的人!
   
    在中华大地涌动的改革大潮,正按照历史演变的必然趋向,一浪高过一浪的向前发展着。公元1999年,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石油工业迈开了重组改制的步伐。
    就在这次大变革中,于英太挑起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的重担。
    在勘探生产实践中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于英太,深知这副担子的份量。股份公司的创立,是中国石油工业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面对的是新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
    于英太清楚地看到,上市公司追求的是三化:利润最大化,公司价值最大化,对股东回报最大化。而作为股份公司下属的华北油田,则面临着油田勘探开发不断深化,增储上产难度不断加大以及进一步削减操作成本等挑战。
    挑战是无情的,但挑战之中也孕育着发展的机遇。
    “发展是硬道理,所有的困难和问题都只能在发展的进程中解决”。于英太和他的同事们,咬定发展不动摇,把勘探作为重中之重,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可采储量为目标,深化地质研究,创新地质认识,大力推广应用勘探新技术,努力取得勘探新发展。
    “多发现、可动用、较整装、低成本”勘探原则的确立和“立足老区保稳产,探索新区求发展”勘探方针的实施,使华北油田的整体勘探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通过工作思路创新、地质认识创新和技术手段创新,重新认识油田勘探程度,重新认识老资料,重新认识油气分布和富集规律,重塑地质模型和成藏模式,精选目标,大胆探索,使油气勘探不断传出捷报。
    经过公司广大勘探工作者的顽强拼搏,在巴音都兰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获重要突破,打破了该凹陷20多年的勘探沉寂局面,总体探明和控制储量规模达2000万吨以上;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深化了含油储集体研究,圈定了砾岩、砂砾岩储层含油富集区;饶阳凹陷留西构造带二台阶南部岩性油藏的突破,展现了一个较整装储量规模的勘探战场;廊固凹陷州16区块控制储量近千万吨……众多勘探成果的取得,使员工的心灵受到振奋。尤为可贵的是,已初步形成了符合华北油田地质特点的隐蔽油气藏勘探思路、配套技术和勘探方法,对今后的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油气开发生产事关全局。努力提高油气田开发水平,实现稳产增效,是确保华北油田实现利润的关键。面对开发的主力油田已处于中后期开发阶段的实际,于英太提出,必须坚持“最大限度地有效动用已探明储量”的指导思想,大力实施“三个良性循环,一个有效控制”,即储量替换的良性循环,产能建设的良性循环,老油田调整治理的良性循环,以及在确保生产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操作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华北油田初步实现了稳产增效的预期目标。在滚动勘探开发上,广大开发地质工作者不断创新认识,冀中南部的车城油田,新增石油地质储量504万吨,建成原油生产能力9.18万吨;在饶阳凹陷的武强油田新增地质储量280万吨,年生产原油能力由1.5万吨上升到4万吨,使一个濒临关闭的老油田获得了新的生机。在油田开发上,以降低油田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为主要工作目标,深化对油层分布特征的认识,深化注采关系认识等,不断提高“调水增油”效果,不断提高采收率。1979年投入开发的京11断块,目前在综合含水达到85.5%的情况下,仍保持了1.16%的采油速度,表现出油藏持续高效开发的特征。在三次采油上,弱凝胶驱等技术已从小规模现场实验,进入了一定规模的生产,2002年三次采油增油6万吨,力争到“十五”末增油十万吨以上。
    华北油田重组后的时间虽然是短暂的,可于英太和党政一班人率领广大干部员工创出的成绩却是令人赞叹的。三年来,华北油田年年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股份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经营指标,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725万吨,可采储量1633万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83亿立方米,可采储量53亿立方米;实现了储量替换率大于1的目标。累计生产原油1345万吨,天然气14.39亿立方米,年产油气当量稳定在480万吨左右。
    执著于找油的征途
    在生产经营实践这个广阔的舞台和巨大的空间中,随着时代脉搏的跳动,是可以创造出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舞剧,并留下脚踏实地的足迹的。
   
    面对重组改制后的新形势、新任务,于英太和党政一班人积极适应体制和机制的转变,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推进深层次改革,实行全方位管理,强化全员性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他与时俱进,与世俱进,对未来充满憧憬,对成功充满信心;他与时俱在 ,与事俱在,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脚踏实地,坚定地走好前进的每一步。
    确立经营战略,谋求更大发展。在于英太的主持下,华北油田研究制定了“低成本、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确定了“十五”期间“两稳、一升、一提高”的基本奋斗目标。
    中国石油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奋斗史,是玉门精神、柴达木精神、大庆精神的弘扬和光大。华北油田从任4井的发现到大规模勘探开发,从古潜山油田到砂岩油田的产量接替,同样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不断战胜困难和挑战开拓前进的。在新的形势下,于英太和华北油田人继承优良传统,积极创新,培育、塑造了“在挑战中铸造辉煌”的华北油田企业精神。
    人们常说,管理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在管理这个主题之中,于英太敏锐地意识到,精细管理是其重要内涵。
    华北油田在新世纪的曙光来临之前,推开了精细管理之门。
    “精细管理作为华北油田的一项战略性管理思想全面推行后,使公司管理工作的每根神经从根到梢都动了起来,激活了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细胞”。于英太每次谈到精细管理的作用时,总是有些动情。实践证明,涵盖了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精细管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在精细决策管理上,采油五厂利用油井产出的天然气发电,既解决了边远油田的生产用电,又使零散天然气得到了综合利用,还保护了环境,优化了资源配置。于英太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论证后,迅速在全油田推广,到去年已建成17座燃气电站,装机容量2.6万千瓦,年发电能力1亿多千瓦时,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油田生存发展的强烈要求。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成果,就意味着油田在静静地死亡。”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于英太,把创新作为企业长远建设与发展的一条基本主线。从“精细管理、全员创新”经营理念的确立,“超越、求实、持续”的创新原则的制定,到“地质认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生产操作创新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五个关键创新点的提出,以及创新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都是创新的主体力量的论述,都体现出了华北油田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华北油田浓厚的创新氛围。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立足于油田可持续发展,于英太适时提出了华北油田多层次的队伍观、人才观,谋划建设三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一是政治素质高、懂经营、会管理、适应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需要,能带领员工开拓进取的企业管理者队伍;二是适应油田可持续发展要求,结构合理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善于攻克技术难题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三是勤于学习、操作技能熟练、以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体,技师、高级技师、技术能手为骨干的一专多能的操作员工队伍。在用人和分配上,华北油田实行公开招聘管理者,实施薪酬挂钩,形成了优胜劣汰、易岗易薪、动态管理的用人机制,给油田各项工作带来了新的气象,出现了全员强素质、全员创效益、全员促发展的喜人局面。
    于英太始终坚持两手抓不放松。他积极探索新体制、新机制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在继承中创新,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改革、生产科研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于英太大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这对华北油田的创新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回过头来凝视华北油田的改革与管理,就会发现,“低成本、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起到了统揽全局的重要作用;“两稳、一升、一提高”的基本目标,抓住了生产经营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在挑战中铸造辉煌”的企业精神,凝聚了人心,激发了斗志;“精细管理,全员创新”的经营理念,扼住了企业发展的牛鼻子;“爱国奉献 、爱岗敬业 、文明守纪 、诚信团结”的员工行为规范,不仅规范了全体员工的思想行为,而且使全员创业、创新、创效热情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放牧着不倦的追求
    于英太在时代的大潮中,不断地冲过涌动的波涛,放牧着被赋予了灵性的石油,放牧着不倦的追求。
   
    于英太在30多年的工作历程中,工作岗位多次调换,足迹遍布四川盆地、江汉平原、大港碱滩、华北大地、内蒙草原、新疆大漠—每次他都无条件服从,体现出了一位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觉悟。每次工作变动,他都看作是工作的需要,事业的需要;每到一地,他都看作是施展才干的大舞台,创造价值的新天地。他紧紧抓住每一次机遇,向一切未知的领域奋力开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于英太身为党政一把手,没有官架子;于英太与同事们创造出了有目共睹的业绩政绩,却没有一点傲气。
    于英太不断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坚持执政为民,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在基层单位,经常可以看到于英太深入调研的身影。2003年4-5月份,华北地区曾是非典肆虐的重疫区,油田又与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等疫区相邻。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于英太首先把广大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求严格落实公司制定的各项防治非典措施,确保员工家属的身体健康。而于英太本人却是哪里出现疫情,哪里抗击非典形势严峻,他就出现在哪里。南到石家庄的采油五厂,东到廊坊的采油四厂,北至千里之外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二连分公司,于英太亲临前线,慰问坚守岗位的广大干部员工,检查指导防治非典和抓好生产经营工作,振奋了员工士气,鼓舞了员工斗志。
    为使代表员工根本利益不断落到实处,于英太始终强调要在公司经济效益得到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员工的实际收入水平。在他的倡导下,公司还大力实施了“一线环境工程”,努力使一线井站管理规格化、生产现场标准化、员工食宿公寓化、岗位行为规范化,为生产一线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他朴实、率直,作风深入,求真务实,工作认真,勇于负责,善于团结,赢得了广大干部员工对他的敬佩和拥护。
    老去的是时间,年轻的是事业。面对于英太,也许人们只知道他是位专家型的领导者,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诗人。从他的诗歌和散文中,可以更好地了解于英太。
    于英太对于文学的钟情,是起于年少,而对文学的感悟进而厚积薄发,则是在中年。在勘探开发一个个油田的同时,于英太为祖国壮美河山和石油人火热的生活所陶醉所感染,不断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资源。他的许多诗句是在颠簸的车厢里构思的,里面激荡着石油会战的激情与豪迈。这在《钻塔顶端的红旗》、《石油钻井的路》、《石油钻工的风采》、《翻阅断快》、《沉寂之后的沸腾》、《西中国诗抄(组诗)》、《石油队伍》等诗篇中都有生动、形象、深刻的展现。看,“那是一处采油厂的剪影,荒原被激动得生机盎然”,就连静止的景物到了于英太的笔下,也变得鲜活、跃动起来。
    为时代而歌,为石油而歌,为英雄而歌,既是于英太诗歌创作的出发点,也是诗作中体现出的鲜明特点。在他的诗篇里,赞颂的是那些有血有肉有风骨的钻井工、采油工、地质工、石油技术人员、油大嫂、基层干部等石油人物;展示的场景是荒野、戈壁、大漠、高原、碱滩;烘托的物体是钻塔、抽油机、采油树、油罐群、炼油厂……这些诗篇激人奋进,给人启迪,令人鼓舞。
    于英太的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工作到那里、事业在那里、足迹到那里,诗作就写到那里。
    翻开于英太出版的诗集和散文,在许多篇章里都能觅到格言、警句式的诗句。细品这些意味深长、富含哲理的佳句,在发现他豪放派诗风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的同时,似乎看到了他那纯洁的灵魂、高尚的情操,感受到了他那人格的力量。
    2002年春,华北油田。于英太与著名作曲家秦咏诚合作,创作出了充满抒情、激昂豪迈的《华北油田之歌》:
    “我们来自北国南疆,为了石油聚集一堂。古潜山上刻着英雄的名字,几代人智慧在拼搏中闪光。啊!华北油田,我们顽强驰骋的战场,钻塔巍峨托起新兴的城市,石油奔流回报祖国的期望。
    “我们不断攀登高峰,前进歌声依然嘹亮。重任在肩继承光荣传统,找油的激情更加高涨。啊!华北油田,我们顽强驰骋的战场,春风舞动发展的旗帜,迎接挑战铸造新的辉煌。”
    这是一首在油田广为传唱的、鼓舞广大干部员工在新形势下不断迎接和战胜挑战的进行曲。
    这是一支激励油田广大干部员工创新发展、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嘹亮号角。
    从于英太所作的歌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如其人。我们可以领略到于英太凝重而豪迈的石油情怀和永不停息的执着追求。
发表于 2012-2-16 15: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兴敏

1225430554.jpg

祖籍山东,1955年出生于黑龙江佳木斯市,属相:羊。上山下乡插队当过农民,也在拖拉机修理厂做过工人;1978年文革后恢复高考考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水泥工艺专业。在农村他是团委书记,在大学他为学生会主席。1982年分配到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工作,一干就是26年。从技术员开始,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艺室主任、项目管理部部长、副总工程师、副院长,2005年8月就任院长。随后各种头衔接踵而至,天津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材国际常务副总裁、中材股份监事、天津市企业家联合会常务理事、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大会代表、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如今他还在北京科技大学与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商学院联合举办的EMBA班学习深造。
  厚积方能薄发,积累孕育突破。三年前他就任天津水泥设计研究院院长,乃受命于危难之际。他决策果断、雷厉风行、务实稳健、睿智勤奋、讷于言而敏于行。他带领企业冲出低谷、跨越礁石险滩,带到了提速发展的快车道!在他的领导下,天津院三年三大步雄风重振,创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业绩,走出了一条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设计院特点的工程总承包之路。于兴敏,不愧为中国水泥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行业的“头羊”!

  新春之际,《中国水泥》的记者带着探究求证的想法奔赴滨海城市天津,专访了这位如今中国水泥行业重量级传奇式人物——于兴敏。

  于兴敏为人宽厚谦和,对水泥感情深厚,他创造性的思维和敏捷的观察力,给《中国水泥》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谈到天津院的辉煌历史时他自豪骄傲,谈到企业步入低谷时他神态凝重,谈到发展战略时他胸有成竹,谈到未来前景时他信心百倍。

  沧海横流 方显英雄本色

  “人的生命就象奔涌的浪潮,不遇到险滩和礁石,就难以激起最美的浪花”。采访中,于兴敏对天津院今天取得的成就感慨颇多,他非常虔诚地表达了感谢之情。他说天津院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材集团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广大水泥企业的热情支持,离不开院领导班子的团结合作,更离不开全体员工的艰苦努力!

  天津水泥院不仅在中国水泥界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在全球水泥界都是颇具影响力的公司。但2005年,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却发生了部分技术骨干出走风波,前后6个多月时间里,全院竟没有拿到一份定单!当时院内人心浮动,职工痛心,行业内知情人甚为担忧。难道这个我国水泥行业最大、实力最强的设计院就此会走向衰落吗?于兴敏此时为天津院副院长,中国中材集团果断临阵点将委以重任,任命他为院长,在危难关头他成为天津院建院以来的第五任院长,真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回忆当时的情景,他淡然一笑说,其实当时压力并不是很沉重,压力最大是在过后一段的“恢复期”,当时企业面临的大事是资金链要出问题,真是吃不好饭,睡不着觉,企业没有钱,信誉就不好,没有信誉怎么在市场中竞争?我和我的团队花大力气去市场争取项目,解决资金问题以渡难关。现在困难时期过去了。

  当年部分技术骨干出走风波,使正在进行中的拉法基都江堰二线总承包项目面临尴尬境界。于兴敏清楚认识到,在这种非常状态下,只有做好这个示范项目,才能稳定军心,才有可能将企业从困境中走出来。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人才问题,他不拘一格、知人善用,大胆启用年轻人。困难总与机遇相伴,长江后浪推前浪,天津院人才辈出,在这个项目中很多优秀人才被发现,很多人的潜质得到充分挖掘。8月3日他走马上任,8月8日就配备齐“人马粮草”列阵蜀国。都江堰拉法基二线项目是天津院承揽的所有总包项目中惟一一个举行了两次开工仪式的项目。他大将风度,指挥若定,他要求下属工程技术人员,坚持“持续创新的技术,不断优化的设计,全方位优质的服务”的方针,贯彻“生产可靠、技术先进、为业主创造最佳经济效益”的设计指导思想,从设计人员的安排、设计方案的优化,到驻厂调试队伍的组建,都列为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经过项目经理部全体人员的艰辛努力,确保了该项目顺利竣工。

  2007年1月19日,该工程项目顺利完成,投产剪彩仪式隆重举行,嘉宾云集、高朋满座。时任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总经理的周海红在致辞中特别提及,当天津院体制重组期间工程启动延后,业主为工程的如期完成非常担忧,在天津院新一届领导班子精心策划下,经过辛勤努力,积极推动项目,使工程如期顺利竣工,业主对承包建设工程表示满意,非常感谢。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康瑞、拉法基集团水泥分支执行总裁胡吉勉先后发言,多次对工程建设表示满意,并指出他们对在中国建厂投资更增强了信心,希望能与合作伙伴紧密联系,寻求更多的投资机会。

  于兴敏说,天津院十分珍惜和重视与拉法基集团这类高端客户的合作机会,通过艰辛努力,我们取得了成功,这个结果凝结着全院相关处室以及装备公司的辛勤汗水,也是天津院实力的综合体现。

  此次战役非同一般,它不仅考验着于兴敏对突发事件的应变领导能力,也关系到天津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声誉问题。于兴敏的领导才能和领导艺术经受住了考验,天津院赢得了世界跨国集团老板们的交口称赞!

  志向高远 才能成就大业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回眸亘古及今的人类历史,成大事者无不志存高远。鼠目寸光难成大事,有的企业改革之所以难以深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算小账不算大账,只顾眼前局部利益、不看长远全局利益。于兴敏深深知道,领导的信任,职工的重托,身上的担子不轻。

  于兴敏把他上任以来的几年分为:应急期(2005年)、恢复期(2006年)、发展期(2007年)和发力期(2008年)。他说,企业有发展期、衰落期,到一定时间就要发生变化,如何使企业不断调整,永葆青春、为团队职工谋求最好的发展,责任重大!作为企业的一把手我责无旁贷,要掌好舵,要有好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从2005年9月份起,他就开始组织班子成员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经过反复讨论修订,直到2007年3月才定下来了。

  他告诉记者,根据中材集团的发展战略和企业在行业的地位,结合企业特点及文化积淀,经过充分讨论和认真研究,我们明确提出了“科技引领发展,服务创建和谐”的企业核心理念和“高端品质、继承创新、诚信服务、发展共赢”的企业经营理念,确定了“以研发为先导,以技术和装备为支撑,以备件服务为补充,以工程总承包为实现价值的载体,全面为国内外水泥制造商服务。以先进的技术、高性价比的产品、专业化的服务,逐步占领国际高端市场”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企业理念和发展战略的确立,为处于国际化转型期的天津院提出了清晰的长远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统一管理团队思想、提高广大员工凝聚力、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个企业要形成核心竞争力,首先取决于他的理念的提升和嬗变,让理念变为行动,才能求得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于兴敏介绍,天津院的战略规划分近期和远期规划,分为年度计划、三年计划、五年规划,围绕战略目标来实现,与国际“对标”,最终成为跨国经营的企业。在这个方面,我有紧迫感、危机感。我对院里职工讲,大家一定要将战略目标和企业愿景变成努力奋斗的动力。

  2007年天津院实现营业额40亿元,同比增长60%;完成营业收入22.92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利润总额2.53亿元,同比增长48%;实现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42%;总资产达到35亿元,同比增长49%;全年新签合同额94亿元,同比增长77%;全年可执行合同额达到126亿元;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经济指标,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天津院发展史上的新突破,为中材集团“创一流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H股成功上市做出了突出贡献。于兴敏不仅向中材集团、天津院和广大职工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向中国水泥行业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科技创新 勇占制高点

  中国如果想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占领制高点,要有自己的技术,自己的标准,自己的创新。如若不然,中国永远是一个巨大的加工厂和外国商品的市场,永远受制于人,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创新是企业永葆活力与增强竞争力的法宝。

  如今天津院已经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前端有技术、有载体,后端有服务体系,使客户有安全感,这是一般国外公司所做不到的,这也是天津院与国际竞争对手较量的最大优势。

  于兴敏院长认为,科技型企业是创新型国家的载体。历史给了我们春天般的机遇,目前外部发展环境非常好,我们有最佳、最完备的载体和条件,包括研发、工程应用、制造、服务等等,天津院在技术创新方面始终保持高投入、高强度推进,同时在丹麦建立了研发中心,借助海外资源进行前沿技术研究,利用国外合作单位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选择课题共同开发,成果共享。

  研发的目的是产生经济价值。有些当时产生不了效益,以后一定会产生价值,获奖项目带来有形资产;没有获奖和形成产业的项目处于前沿阶段,也要研究、储备,等待社会条件成熟再应用。科研成果在应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升级。

  “十一五”期间,天津院安排了一批新的水泥技术装备科研课题。2007年在市场上投入了若干第三代技术,今年又有一批新工艺技术装备要提前投入应用,完成重大技术装备的集成。新一代生产线由大型生料辊式磨、第三代预分解系统、二档短窑、行进式稳流冷却机、高效燃烧器、辊压机联合粉磨水泥系统、窑头窑尾合二为一设置在窑尾的高效收尘等组成,设备全部国产化,工艺、环保性能及设计优化,在低阻低耗、能效指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降低了预分解系统的投资费用和NOx、SO2等废气中有害组分的排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全面提升了水泥生产线的性能。这些集成技术已在河北燕赵、陕西尧柏5 000t/d生产线工程上得到应用,今年投产运行将会在行业产生影响。我们要用最新的技术成果集成应用在现代化的水泥厂。无球(无钢球)、无水(无增湿塔)、无噪音是我们的努力目标。我们设计的水泥厂,运营费用低,热耗降低至每千克熟料690千卡,每吨水泥综合电耗85千瓦时,为客户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到2009年我们就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有很多创新技术会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包括第四代篦冷机、直径60米熟料库等。

  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全面为水泥企业服务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天津院投入重金研发,有超前的技术储备。比如危险废弃物处理、污泥焚烧都有实验室等等。基础研究与市场应用开发工作非常重要。于兴敏说,着眼未来,拥有一批技术含金量高的技术储备,才能使我们占领行业的制高点,立于不败之地。

  整合资源 打造水泥“四商”

  资源整合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是优化配置的决策。就是要通过组织和协调,把企业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把企业外部既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以突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取得1+1大于2的效果。

  于兴敏谙熟此理,他常常对他的团队成员讲,我们不仅要强化内部的队伍建设,还要善于驾驭社会资源、整合产业资源;要不断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形成新的技术服务优势,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服务链,逐步占领国际高端市场。要理顺各专业板块的次序关系,理顺实现目标的途径和办法,成为国际知名的“四商”——技术服务商、装备制造商、工程承包商、备件供应商。

  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天津院不断加快整合社会资源的步伐,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和制造资源。比如,土建、减速机、电机、耐火材料等是许多专业厂家的长项,整合社会资源,就是与这些企业保持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用临时招标来应急解决。采用分工协作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而天津院高素质的团队进行专业运作,研发创新水泥专业技术装备,保持占领高端市场的特点。

  于兴敏说,企业全面服务要形成许多小产业链,达到社会化分工所需要的各种业务。比如备件要打造小产业链,水泥厂要小修、中修、大修,我们为用户提供产品的同时,也延伸了我们的服务。

  根据发展战略的需要,2007年天津院在北辰科技园区购置了180亩土地用于研发中心的建设。于兴敏认为,产业要有载体,无载体技术会非常脆弱。科技园是孵化园,作为加工中心、组装中心,这里离研究院大本营很近,相当于“前店后厂”,我们开发的任何新产品都首先在这里制造,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后,再分到下面企业作。结合产业孵化园科研项目的开展,我将到日本寻找合作伙伴,拓展新的项目。在发展城市循环经济方面,他们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现在我们只是和水泥窑结合,要与日方探讨一个合作方式,或合资、或合作,就是要做一些超前的技术储备。我们有科技孵化园,有财力,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研发能力,天津院的发展是可持续的。

  进军海外市场 做好高端服务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天津院在走向国际市场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2007年126亿元的可执行合同额中,有75%是海外项目,新签海外项目12个,合同金额6亿美金。特别是埃及、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项目的成功签约,进一步扩大了公司在国际高端市场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公司国际品牌形象。于院长说:国际市场经营我们按照“巩固和发展传统区域市场,开发新高端区域和高端客户;坚持中国技术与中国装备”的营销战略,并已经得了良好的业绩。我们是SINOMA美国SCC日产4 000吨生产线的执行单位,这是我国第一条进入北美市场的水泥项目,说明我们得到了发达国家的认可,是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个项目合同总金额4 200万美元,部分系统和设备由业主单独采购;根据设备选型变化和供货范围的调整,后来又追加200万美元。合同期20个月,今年投产。项目所有主机设备中国自主技术设备占80%,包括生产线所需的窑、磨等主机设备。从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对我们都是全新的概念,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我们办事认真勤奋,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今年我们海外还有不少项目将投产,其中有印度拉法基、越南、土耳其等。我们到发展中国家受到所在国的尊重和礼遇,有的国家领导亲自接见,更加强了我们做好工程、服务企业的使命感。

  于兴敏坦言:在海外市场我们瞄准的目标是丹麦史密斯公司。该公司在北美占垄断地位,市场占有率高。我们刚刚进入北美市场与他们差距大,反映我们技术水平、管理方式、人才队伍上有差距。根据企业的特点明确我们的战略目标是:以研发为先导,以技术和装备为支撑,以备件服务为补充,以工程总承包为实现价值的载体,全面为国内外水泥制造商服务。科技企业必须以研发为先导;工程总承包作为实现价值的载体要适应国际市场模式的需求,这种模式结合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就要全方位地为水泥企业服务。既要结合目前的业务,同时也要符合今后的发展趋势。

  兴业在于勤苦 敏事更需慎言

  采访即将结束,当记者问及于院长作为院长哪些事情压力最大时?他这样回答:近三年时间里,在应急期,我的压力并不是很大,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阅历和经验,处理问题坚决果断、雷厉风行。但进入发展期、发力期后,我的压力反而大了。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就像大海中航行的船舰,要经历狂风暴雨、大风大浪,导航掌舵责任重大。

  于兴敏说,春节前一位书法家送我“兴业在于勤苦,敏事更需慎言”一条幅互勉。父母当年为我取名“兴敏”,大概是希望我成人后思维要敏锐,动作要敏捷;用敏锐的思维做出正确判断,用敏捷的动作及时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为提高自己,我正在攻读美国德州大学EMBA,为自己不断“充电”,这将对我的工作大有裨益。

  于兴敏身兼数职,事务繁忙,日理万机。院办主任陈增福戏称:“我们院长工作起来经常是白加黑、5+2、无法无天,非常辛苦”。所谓“白加黑”就是白天加黑夜,而“5+2”就是一周5天的工作日再加上2天休息的时间,“无法无天”就是无法定休息日。现在他几乎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时间,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天津院的发展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水泥工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一滴水可以映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细节可以折射出人的灵魂,他的赤子之心是职工公认的。

  “天地之间有杆称,老百姓就是那定盘的星”。在天津水泥设计研究院于兴敏有“勤敏”的美誉,公司职工把他视为“主心骨”。

  于兴敏的成长过程和从业历练,始终离不开“勤敏”二字,他勤于思考、敏于实践;勤使他技术精湛,敏使他事业成功,他一步一个台阶,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水泥设计研究院的掌舵人。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中国水泥》记者完全有理由相信,于兴敏这个有着沉稳坚毅将帅风范的科技型企业家,一定能够带领员工驾驭着天津院这艘企业航母,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发表于 2012-2-16 15: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小燕

1225097260.jpg

北京奥婷环燕美容化妆品有限公司奥婷美容连锁机构博士董事长

    中国美容美发协会理事

    1989年7月在河北省廊坊市创办第一家美容院——“明珠”美容院,并成立了明珠美容美发学校;

    1992年6月在北京创办第一家美容院,创出杰出的工作业绩

    曾获得河北省十佳技术能手,高级美容技师,并被《光明日报》作为典型人物进行了专栏报道;

    1997年亚洲晚宴杯美容化妆大赛冠军

    2002年在马来西亚的“金体国际大赛”上获得5项冠军及美肤美体美眉三项博士2003年奥婷环燕美容化妆品有限公司获得“北京市美容一级店”

    2004年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2004中国经济女性杰出贡献人物”

    2005年北京奥婷环燕美容化妆品有限公司获得“北京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等多项国家国际大奖

    美丽于小燕,做着美丽的事业。她一个曾经的下岗女工,创建了奥婷美容化妆品公司,这项美丽事业茁壮成长,迅速发展,已成为行业中最具影响力的著名品牌这实在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这其中有关于美丽的理想、追求,关于美丽的生产、制作和关于美丽的宣言。

    于小燕非常喜欢蔡依林的那首《看我72变》,歌中唱道:“朦胧中完美的脸慢慢的出现”,“美丽极限爱漂亮没有终点”,“人定可以胜天梦想在眼前”——这对美丽诉求的语言契合了于小燕对美丽的认识,表达了于小燕对美丽的解读:天生丽质,一笑倾城的故事永远闪烁着迷人的光华,但这总是少数人的幸运,是难得的传奇,而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希望自己更加美丽的愿望可以从心底里的秘密,变成了现实的行动。

    于小燕胸怀了这样的理想,并用一个响亮的名字来体现:奥婷——奥:深远宽广、无穷无尽;婷:婷婷玉立,飘香久远。奥婷,寄托着于小燕的创业理想,承载着于小燕的创业精神,奥婷不断地发展壮大,取得了辉煌业绩。

    奥婷美容连锁机构目前是北京地区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美容服务机构之一。业务范围涵盖整形美容、中医美容、美容牙科、形体管理、健康咨询服务、化妆品、专业美容产品、精粹型美容服务、颐美系列美容护理、管理咨询、培训、软件开发等方面。拥有员工380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7%,主治医师及以上21人,其他医护人员30人。奥婷美容在北京地区有营业店30多家,医疗美容诊所4家,总营业面积13000平方米。奥婷美容连锁机构拥有活跃会员2000人。每年向国家纳税100万元。

    多年来,公司以“奥婷,成就您的美丽”为企业纲领,以“引领美丽时尚、发展美丽科技、创造美丽生活”为企业精神,以“知道你向往美丽、指导你享受美丽、直到你成就美丽”为核心服务理念,为成千上万的女性朋友塑造美丽、增添自信,帮助她们建立了健康美好的生活。

    1991年:曾是第一批下岗工人

    于小燕出生在河北燕山脚下的一个比较贫困的小山村。父亲远在廊坊工作,母亲带着小燕和三个弟妹在家乡,日子是穷日子,她初中没有读完即辍学、老师来家访:你要不读书会终生后悔的。小燕流着泪担起了家庭的重担。15岁时,父亲病故,于小燕被政府照顾安排在了廊坊的一个服装厂。

    于小燕是好样的,很快就成了全厂最年轻的生产组长。可是企业不景气,效益一路下滑,面临倒闭,于小燕成了第一批下岗工人,那时人人都向往稳定的工作,于小燕则认真分析设计了自己:她有一个提前致富的邻居,这位邻居向前来请教的于小燕说,像我以前那样开美容院吧,一定能赚到钱。小燕算了一笔账,若一直在工厂上班,一辈子下来可以攒几万元钱,可以有养老金,是一份稳当但很平庸的生活。而若开一个美容店,一个人就可以干,投资小,门槛低,回报率高;风不吹,日不晒,使别人美丽,也让自己修身养性,这实在是个挺美好的事。

    于小燕到北京专门参加了学习班后回到廊坊即开了一个美发店,她心灵手巧又刻苦努力,她善良热情而又服务周到,她的邻居和好朋友都成了她最初实习的“模特”,她为人家出嫁的女儿化妆,天不亮就出发。她小店的顾客也越来越多。只是她不愿意让原来服装厂的工友知道。

    那时当个体户是被上班族瞧不起的。但是终于有一天还是来了几位服装厂的姐妹。她们看见于小燕在一个3平方米的小店里忙得连饭都顾不得吃,眼神里充满了怜悯。这让于小燕忍不住地潸然泪下,她们要么找到了清闲安稳的工作,要么有个能赚钱的老公只在家做专职太太。而小燕呢,600元开店费是借的,200元到培训班学习的学费也是借的,店面差不多是全城最小,窗帘是从原来服装厂买来,特别便宜。就是这块窗帘布引来服装厂的工友。她们知道这种布料只有服装厂的人才有,所以断定这一定是服装厂的人开的小店,于小燕那时觉得害臊,见不起人,不知道脸面放在哪里?

    然而小燕又是执着而坚强的,她抹去眼泪,一心投入到她美丽的事业中去。生意越来越好,钱也越赚越多。她买了新的店面、买了新的楼房。还买了当时市场上最大的29寸彩电,她是整个廊坊市第2个大彩电的买主。

    她还报名参加了河北省的美容美发大赛,出发前去北京向她的老师求教,这位老师很不简单,是当年亚洲地区美容美发行业的金奖获得者,老师在技术上给了她一些具体的指导,并告诉她,参赛不要托人走后门,靠的是功底和实力。

    于小燕按照老师的话就是靠着功底和实力以及对美丽天生的敏感和悟性,顺利地获得了美容美发的双料冠军,荣获河北省“十佳技术能手”奖,为廊坊市获得了唯一的奖章。她信心大增,声名大振,好多人想向她学习,她就开办了培训基地,收了好多徒弟,她的培训基地成为河北省第一个有颁发初、中、高级证书及资格鉴定书资质的承办者。

    她的好消息不断地向母亲和家乡父老传递:她富有了,她美丽了,她成了创业的能手,致富的模范,她的事迹被媒体宣传,她的队伍在扩大,她的事业在发展。

    1997年,于小燕年认准了北京这个更大的市场,毅然决定来北京再次创业。

    奥婷:无穷无尽,飘香久远

    此时的于小燕对她的美丽事业有了更清醒更高境界的理解和设计——人们对外形美丽的修饰和塑造,表达了自尊自重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由此于小燕已将美容的意义传达到女人的保健、女人的健康、女人的教养和女人的心胸,这便构成了一桩美丽的事业,美好的事业。

    于小燕还深深认识到:美容业同时是前景广阔的事业。入行比较容易,市场需求量大,目前美容师无失业者,而且成本低、收益大。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大力发展如美容业这样的服务产业,而不是更多地采挖我们的自然资源。在发达国家,服务业的收入一般占70%左右,而我们只占30%左右,这更说明,我们所从事的美容行业非常有意义。

    于小燕的座右铭是“舍得”,这有两个意义: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全力投入,不怕困难,无怨无悔;有舍才有得,要想得到,先得舍弃、奉献。她将这样的“舍得”贯穿在她的事业和生活中。

    于小燕努力开发着新项目,她要将这份事业做得最好。

    于小燕将中华传统的美容方式与西方和现代的科技手段相结合,即“美容文化殊途同归的激情碰撞”。

    比如,奥婷引进了法国科学家研制的M6按摩治疗仪,该仪器用于除疤、吸脂手术后的恢复、治疗妊娠纹、橙皮脂肪等,奥婷的中医专家经过研究试验,又开发出了治疗疲劳、疼痛、祛斑、祛黑、去胎记等专用按摩程序和适应亚健康人群养生美容系列疗法。这样,深厚的中医理论经过这台世界领先的按摩仪器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奥婷还申请了“面部立体塑形”“中药祛斑”等多项专利技术。引进了“远红外线太空舱”,用于补给人体细胞能量,从而达到排汗排毒、消脂减肥的功效。

    奥婷的服务是科学规范、现代有效的,体现了“ISO9001国际认证”的体系。这样的服务运用于日常的工作中,传达给每一位顾客,显示了高水平。只举一个例子即可说明:“非典”时期,许多商场等服务场所冷落萧条、关闭停业,而“奥婷”的顾客不减,生意依旧。

    目前,奥婷已拥有通过按摩、针灸、仪器、手术、咨询、指导培训等全方位的专业优质服务。奥婷已走向了集团发展之路。

    于小燕大力办学培养人才,她要引领更多的人投入这项事业中。

    于小燕在廊坊时的创业之初,就重视办学,她的数不清的学生已遍及全国,有热爱美容行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有许多来自于贫困家庭:农村辍学的孩子、城市下岗的女工及从中学毕了业而很难找到工作的女生。她们在奥婷这里经过学习和培训,都成为了出色的美容师,她们为他人制造了美丽,也由此脱贫致富,发展了爱好,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小燕家乡的女孩子出来的最多,她们先能独立,再支援家里盖新房、置家什,过上了好日子。乡亲们说:这里都寻不上到漂亮姑娘做媳妇了,全跟小燕跑北京去了。他们一面说着,一面拿出鸡蛋、花生这些家乡的特产来犒劳小燕,小燕是他们最有出息的闺女,是他们的骄傲。

    奥婷的美容培训包括了岗前培训和岗中培训。办培训班不以赢利为目的,常常赔钱,这是于小燕事业发展的一个难题,也是许多人包括工商部门查验工作时的疑惑。于小燕通过学习研究,得知国外许多成功、先进的企业都将培训费作为基本的投入,而这正符合了她喜欢帮助他人,愿意奉献社会,愿意坚守自己座右铭“舍得”的习惯和作风。她将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她就是要让更多的姐妹们,通过在奥婷低成本的学习,获得终生受用的技能和本领,然后进行美丽的事业,回报她们的父母、家庭、亲友乃至社会。

    于小燕的理想是:培育更多的美容师,制造更多的美丽女人,要将奥婷的连锁店开到世界各个角落,让奥婷的美与爱惠及更多的人。
发表于 2012-2-16 15: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ngyuehua 于 2012-2-16 04:10 PM 编辑

于威
1225096811.jpg
     
  于威,女,曾就职于通讯社、杂志等不同媒体。2001年加入《经济观察报》,先后负责评论部、要闻部的工作,于2004年任总编辑助理。其主创并领导的“观察家”版组,为《经济观察报》提供了具有鲜明风格的内容和独特的影响力。2005年于威加入现代传播集团,参与创办《生活》杂志,同时兼任《东方企业家》杂志执行主编。现任搜狐网总编辑,全面负责和领导搜狐文字内容的建设、规划和管理。
发表于 2012-2-16 15: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晓玉

于晓玉:山东中瑞海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省青联常委和市青联副主席,济南市工商联副会长,济南市女民营企业家联谊会会长,先后担任济南市政协委员,市十二届人大代表、十三届人大常委,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 “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
1225096399.jpg



永不停歇的脚步 --记济南市人大常委、少数民族女民营企业家于晓玉

在今年“三八”节期间由济南市妇联、文明办、广电局等单位主办的首届“泉城巾帼十杰”评选活动中,济南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山东中瑞海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晓玉名列其中,作为一名曾经荣获过“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省三八红旗手”、“省优秀女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的成功女民营企业家,这一连串光环的背后是怎样的一位女性。近日由于工作的原因,使我有机会见到了忙碌的她,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了这位女民营企业家的风采。
  于晓玉,从1983年开始随父辈创业,1995年创立公司,经过20多年艰苦奋斗,公司有小到大,由国内拓展到了国外,其间,有说不尽的甜酸苦辣,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坎坷。但是,她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地战胜困难,在各级党组织的培养关怀下,坚持守法经营,文明待客,诚信为本,优质服务,不但创出了自己的品牌,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厚爱,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单纯制作、销售牛羊肉,发展成为资产总额近千万元,集水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骨干企业。

诚信经营,勤恳创业

  “我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人知道,干个体一样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抱着这样的信念,于晓玉从父亲手中接过了钥匙,一头扎进了他们家祖传的老字号“全盛永”牛羊肉店中。
  “质量第一,诚信服务”是于晓玉经营的法则,也是她成功的关键。为了实现“全盛永”这个老字号的品牌效应,于晓玉针对回民的风俗习惯,坚持定点采购。同时,在祖传制作方法的基础上,每道工序都严格按造《食品卫生法》的规定来操作,确保了老字号的内在品质和独特风味。为此,她煮的牛肉一斤生肉只出6两熟肉,比别人整整少了1两。于晓玉对此却不以为然:“虽然自己少了赚钱,但顾客却能吃得放心、舒心和满意。这才是我最大的追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于晓玉为“全盛永”赢得了信誉和尊重。一位曾在济南谋生的日本老人品尝过“全盛永“的牛肉后,专程与翻译一起找到于晓玉。”四十多年前,你祖父经营的时候,我就是老主顾。没想到,今天我还能吃到原汁原味‘全盛永’,真是太好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让这个老字号名声鹊起,先后被评为“先进单位”、“文明个体业户”。“全盛永”加工的牛羊肉也被有关部门命名为“济南风味小吃”。

商海打拼,追寻价值


   “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这是于晓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经营“全盛永”的成功不仅让于晓玉掌握了在“商海”打拼的规则,更是找到了经商的感觉和自信。
  1987年,在继承和发扬祖业的基础上,于晓玉开始从事水产品的销售业务,1995年,于晓玉投资110万元注册成立了一家水产公司,公司以经营水产品、速冻食品、副食品、肉、鸡系列加工、生产、销售、冷饮和加工、生产、销售“海玉”系列产品为主,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省民营龙头企业。公司现拥有资产2000余万元,三千平方米的厂房和三条先进的单冻流水线,生产制作车间两栋,一百六十伏安配电室和冷冻房各一座,另有六个加工车间、四个速冻间。冷冻储量可达六百吨,生产的等产品“海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
  水产公司虽然步入了正轨,但于晓玉发现,自己的经营理念需要来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如果还用经营“全盛永”的方式管理水产公司,企业将永远停步在“小作坊”阶段,而要将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对自己的头脑来一次彻底的革命。“没有不好的生意,只有不好的生意人。”于晓玉把这句名言牢牢记在心。即使工作再忙,于晓玉也坚持每天充电一个小时以上,企业管理知识、英语、法律等等,只要企业发展需要的,她都倾尽全力去了解和学习,并一步一步地将学来得先进管理理念贯穿于公司的经营之中。
  目前,于晓玉正雄心勃勃地计划联合济南、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实力较为雄厚的同行,成立一家全国性的水产协会,从宏观上对水产经营行情进行分析与把握,对水产工制作技术进行培训与指导,对进出口货物的产地、品种、数量、价格等进行规划与协调。她还对南美、东亚的投资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准备前往实地考察。也许过不了多久,人们就会在那里,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心系群众,回报社会

  “是党的好政策让我有了今天的辉煌!”于晓玉始终不忘回报社会。在全市个体私营经济表彰大会上,作为代表,她向全市广大个体私营业户发出倡议:要致富不忘国家,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再就业工程。“自己富了不是富,帮助大家共同致富”,是她的最大心愿。她积极带头参加社会各项公益事业,慰问烈军属和贫困家庭,积极参与“希望工程”,救助面临辍学的在校大学生。为修建外环路、治理小清河、抗洪救灾等捐款捐物,十几年来,共捐助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近20万元。“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无私的奉献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她先后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省、市、区先进个体劳动者,省“三八”红旗手、省“七五”建设奖章获得者、市劳动模范、省优秀女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被全国、省、市个体协会推选为个协理事和副会长等职务,省青联常委和市青联副主席,市工商联副会长,市女民营企业家联谊会会长,先后担任市政协委员、市十二届代表、十三届人大常委,在2003年被《世界华人工商企业大全》录入为优秀企业家。公司也多次被共青团中央、国家工商局、个体劳动者协会评选为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光彩之星”,先后被省、市评选为“明星个体工商户”、“十佳个体工商户”等荣誉称号。

建言献策,为民请愿

  由于担任着多个社会和群众团体的领导职务,社会活动较多,生产经营不免受到一些影响,有时候事情多了,于晓玉苦于分身无术,但她始终无怨无悔,尽职尽责,力争做好每一件事情。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她深知自己的肩上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人大代表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多的是意味着一份责任”,在她担任人大代表职务的几年中,她忠实地履行着代表神圣的职责,查民情、提议案,反映社情民意,为民代言请愿,先后提出代表建议三十多件,涉及开通公交车、修建外环路、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担保等等,每一件议案建议的背后都浸透着她的心血和汗水,有时常常是为一件事情的落实,跑部门、跑社区、跑住户,反复登门做工作,不厌其烦。
  身为回民群众的一员,她时刻把回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挂念在心上,积极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的呼声,为少数民族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尽心竭力。在今年人代会期间,她联名十多位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快建设市伊协穆斯林大厦项目的议案”,积极协调联系市政府、市伊协等部门,协助督办落实,为满足广大穆斯林群众生活文化需求,促进少数民族公益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正是她这种心中时刻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感人精神,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继2001年被济南市人大常委会评为“优秀人大代表”之后,还在济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发表于 2012-2-16 15: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炼

1225096206.jpg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城建企业联合会会长
中国青年建筑房地产委员会主任
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会长


于炼,男,汉族,1962年11月11日生,山东即墨人,197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003年6月加入中国致公党。1983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总裁;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

于炼同志曾从事过记者、部委机关、企业负责人等工作。企业管理经验达15年以上。历任中国警察协会企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公安部警安实业总公司处长、副总经理、总经理;中国机电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城市开发公司总经理等。

于炼同志是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团中央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七届、八届、九届副会长,中国青年建筑房地产委员会首届主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本届副会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