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胶东于氏出斥山

24
回复
435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8 20: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姓在中国姓氏中列第28位,约占汉族人口的0.6%,而于姓分布又以山东省为多,约占于姓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斥山作为于氏家族中的一个大的分支,于氏子孙散布胶东,有的甚至飘洋过海,斥山也成为胶东于氏的发源地。


    斥山又称赤山,在山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离石岛仅6公里,是胶东著名古村。元代于钦所著《齐乘·尔雅·释地》中:“东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于钦笔下的斥山是:盖以海滨广斥得名,高门之族,居此有千余家。东齐于氏,皆斥山望也。


    于氏是斥山最初的建村者。迁到斥山的于姓是汉西平侯于定国之后,史称“东海于氏"。资料显示:于氏第一代至第十代在河南沁阳,公元前249年于姓一支由河南沁阳迁至山东郯城,第三十六代迁至斥山,至第七十代迁出赤山。光绪版《文登县志》载:斥山在城东南100里,跨文荣两县界,亦作“赤”。金、元为镇,设斥山寨巡检于此。邑中于氏昔家焉,故曰“斥山于”。


    于氏在斥山落户建村以后,以姓氏为村名,于家庄的村名叫了近百年。村子南有一座山,因山石呈红色,当地人称之为赤山。于氏祖先想借“赤"字的红火之意求得氏族兴旺,便将于家庄改名为赤山村。但是于氏家族并没有出现人旺财旺的红火局面,于氏祖先又认为“赤”字是火的意思,而“于”又与“鱼”谐音,鱼近火是不吉利的,于是同音的“斥”字替换了“赤”字,斥山村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但于氏家族仍然不见兴旺发达。于氏祖先请来了风水先生,勘查后的结论是:斥山村的地理位置不利于于氏生存发展,得另选吉地,才能兴旺发达。于是,斥山村于氏开始了向周边迁徙,有的干脆远迁县外、省外。


    唐朝末年,斥山于氏第一次外迁,迁到今威海经区崮山镇,于氏宗谱也被带到崮山,使这里成为于氏宗族新的大本营。随后先后有北宋元丰年间、元末几次大规模的外迁,于氏宗族绝大部分迁出斥山。明弘治年间,时任文登县幕僚的河南人王璋入住斥山,王氏家族开始在斥山繁衍生息并逐步强大,于氏在斥山成为“小姓”,到清嘉庆年间,于氏最后一户迁出斥山。至此,于氏结束了在斥山一千多年的居住历史,散布于胶东各地。翻阅荣成、文登、乳山、海阳、牟平等地方志,很多村庄都明确标明:由斥山村迁此建村。


    于氏从斥山迁至崮山,历经数代,家族仍然不见兴旺,北宋中期于氏家族部分迁往洪水澜村(今草庙子镇驻地南六公里),在洪水澜村经三代后,又迁往大水泊村。


    说起来有些神奇,于氏自迁入大水泊后数年,人丁兴旺,财运亨通,更加上出了几位大官,使得于氏成为远近闻名的望族。元末于氏开始在大水泊修建家庙,并将崮山的于氏宗谱请来供于庙中,谱上供奉着斥山一世祖至后代世祖名讳。每逢大年除夕,于氏家族众人包括外村分支都到大水泊家庙祭祖,大水泊自此成为于氏大本营,各地于氏都习惯称大水泊于氏,但是谈到起源时,遍布胶东的于氏绝大多数会说是“斥山”。所以在大水泊于氏支谱序文中出现这样的文字:“缅稽我祖,图腾斥山。而崮山后,而洪水澜。至大水泊,是曰三迁……” 


    后来大水泊于氏又有部分于氏族人外迁,他们没有忘记斥山是自己的“根”。北京通州于氏祠堂的对联是:“东海宗址传燕冀,斥山家世壮宏图。”而乳山司马庄于氏则表明“系出赤山锦世泽,名传司马振家声。”


    现在从一些民间传说、史料、方志、谱牒的只言片语中,可以想见当年于氏在斥山曾经的经历,斥山这个胶东半岛的古村落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去研究、探讨。

(姜卫成)
欢迎宗亲认领
发表于 2012-5-29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言在先:
兹将4月24日《大众日报·齐鲁人文》所载斥山集团姜卫成先生《胶东于氏出斥山》一文,连同解乐晨老先生所加质疑、讨论文字,一体呈与于氏咱家论坛各位宗亲、老师、领导,点评、指导。                    
                                    天津于氏后生   于之  敬祈  
                                     2012.4.30


胶东于氏出斥山
姜卫成

于姓在中国姓氏中列第28位,约占汉族(全国)人口的0.6%,而于姓分布又以山东省为多,约占于姓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斥山作为于氏家族中的一个大的分支,于氏子孙散布胶东,有的甚至飘洋过海,斥山也成为胶东于氏的发源地。   

斥山又称赤山,在山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离石岛仅6公里,是胶东著名古村。元代于钦所著《齐乘·尔雅·释地》中:“东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于钦笔下的斥山是:盖以海滨广斥得名,高门之族,居此()有千(千有)余家。东齐于氏,皆斥山望也。

   于氏是斥山最初的建村者(最早建村曰于家庄。大水泊《民国本·于氏支谱·斥山老茔记》称:“[斥山老茔],近依冈岚,远环山海。西南里许,为觏礼[沟李家]村,东南二里为斥山集;茔前河东岸,旧有于家庄。[齐乘云:环斥山而居者,千有余家]濒河伏巨石,曰文星,形色圆润,于氏擢科名辄先现。”由此可知,于家庄与斥山集实属俩村,并非斥山村旧称于家庄;所谓“斥山于氏”系指山言事,并非代指斥山村。于钦所言环斥而居者千有余家,应当理解为东海于氏落户于家庄后,人丁兴旺,迅速扩展到斥山周边村庄)。迁到斥山的于姓是汉西平侯于定国之后(同宗异脉,非嫡系。其嫡系徙居青州),史称“东海于氏”。资料显示:于氏第一代至第十代在河南沁阳,公元前249年于姓一支由河南沁阳迁至山东郯城,第三十六代迁至斥山,至第七十代迁出赤山(这些代数,多系云里雾里猜说。照此匡算:姬宗元祖邘叔于公元前1043年得封于邘国,36代迁至斥山,若按一代25年计,自姬宗元祖以降大约历经年代为36×25==900年,大致所处年代在前1043—900==143——公元前143年,此时为西汉景帝后元元年,这与史志谱牒关于“北魏孝文帝(471~499年)汉化改革期间东海于氏由郯城东迁斥山” 的记载,相差600年光景。至于迁出斥山属70代,则自姬宗元祖算起约计历经年代为70×25=1750年,大致所处年代在1043—1750==707——公元707年,此时为唐景隆元年。目前所知,斥山于氏最早迁出的文字记载,见于《荣成市志》——北宋元丰5年[1082],有两支斥山于氏迁出:一支迁往[今]文登,一支迁往[晋]昌阳。二者相差亦有300多年)。光绪版《文登县志》载:斥山在城东南l 0 0里,跨文荣两县界,亦作“赤”。金、元为镇,设斥山寨巡检于此。邑中于氏昔家焉,故曰“斥山于”。

   于氏在斥山落户建村以后,以姓氏为村名,于家庄的村名叫了近百年(离谱)。村子南有一座山,因山石呈红色,当地人称之为赤山。于氏祖先想借“赤”字的红火之意求得氏族兴旺,便将于家庄改名为赤山村(无稽之谈)。但是于氏家族并没有出现人旺财旺的红火局面,于氏祖先又认为“赤”字是火的意思,而“于”又与“鱼”谐音,鱼近火是不吉利的,于是同音的“斥”字替换了“赤”字,斥山村名也一直沿用至今。(这段文字大有嚼头,学术猜想也需要有点沟垅。自南北朝入居,至金兴元乱,五百年间斥山于氏竟然发达成千有余家的巨宗望族,哪来的近火不吉利之道?大水泊《民国本·于氏支谱》所载先祖遗作《斥山于氏老茔碑记》赞曰:“沟李村西山,连起三顶,形如挂榜,横抽落脉”,未见不祥之说

   但于氏家族仍然不见兴旺发达。于氏祖先请来了风水先生,勘查后的结论是:斥山村的地理位置不利于于氏生存发展,得另选古地,才能兴旺发达。于是,斥山村于氏开始了向周边迁徙,有的干脆远迁县外、省外。

   唐朝末年,斥山于氏第一次外迁,迁到今威海经区崮山镇,于氏宗谱也被带到崮山,使这里成为于氏宗族新的大本营。随后先后有北宋元丰年间、元末几次大规模的外迁(越说越乱套),于氏宗族绝大部分迁出斥山。明弘治年问,时任文登县幕僚的河南人王璋入住斥山,王氏家族开始在斥山繁衍生息并逐步强大,于氏在斥山成为“小姓”,到清嘉庆年间,于氏最后一户迁出斥山。至此,于氏结束了在斥山一千多年的居住历史,散布于胶东各地。翻阅荣成、文登、乳山、海阳、牟平等地方志,很多村庄都明确标明:由斥山村迁此建村。

   于氏从斥山迁至崮山.历经数代,家族仍然不见兴旺,北宋中期(当为徙居崮山后之时)于氏家族部分迁往洪水澜村(今名汤泊村,位于文登 市文登营镇北端)(今草庙子镇驻地南六公里),在洪水澜村经三代后,又迁往大水泊村。(大水泊于氏一世祖于敬祖,生于1090年,官至南宋邓州镇守把军千户,公与其子士达、孙于斌、曾孙于质及于琛、玄孙于良佑及于江、远孙于从德之墓,俱在洪水澜老茔。由此可知,斥山于氏自崮山后迁此居住者不止三代。尽管大水泊始迁祖于坚,系于敬祖次子于礼之子,也不能妄断三代而迁。)

   说起来有些神奇。于氏自迁入大水泊后数年,人丁兴旺,财运亨通,更加上出了几位大官,使得于氏成为远近闻名的望族。(在洪水澜居住期间,于氏人气也很旺盛:除于敬祖外,其孙于斌,元文登县典史,州收差库使。金末,充宣锐军副千户,授忠显校尉。元兴,素养安居,不复仕进,众服其高节;曾孙于质,字信叔,气宇轩昂,文学该洽,至元间充文登县典史,复迁牟平,五年任满还籍,充文登县盐酒税务都监;玄孙于良辅,质长子,字翼之,文登县吏,夙娴吏事,为吏三十余年,奉公愈谨。年老守闲,意泊如也;远孙于良弼,性情劲直,充胶莱海道丁壮百户;远孙于良佐,字仲卿,文词雄赡,学问优长,延祜中,任文登县儒学教谕,洪水澜于氏老茔碑为其书丹;于良用,文登县令名司,迁牟平;远孙于良嗣,,赋性温恭,识量宏远,读儒书,明吏事,乡人德之。)元末于氏开始在大水泊修建家庙,并将崮山后的于氏宗谱请来供于庙中,谱上供奉着斥山一世祖至后代世祖名讳。(道光25年修葺洪水澜茔兆,发现元泰定元年碑刻“于氏宗派图”,只追到一世祖于敬祖,再往上一片空白;于敬祖雁行16,只有14翁于澄祖名讳,余者14翁一片空白。那时的洪水澜老茔,尚有石坟完固者八,半摇落者十八,仅存石基者五十四,共计八十丘。须知,那时没有“四清”、“文革”之火,却有金元战乱之祸,历史留下的只有这些)每逢大年除夕,于氏家族众人包括外村分支都到大水泊家庙祭祖,大水泊自此成为于氏大本营,各地于氏都习惯称大水泊于氏。但是谈到起源时,遍布胶东的于氏绝大多数会说是“斥山”。所以在大水泊于氏支谱序文中出现这样的文字:“缅稽我租,图腾斥山。而崮山后,而洪水澜。至大水泊,是曰三迁……”

   后来大水泊于氏又有部分于氏族人外迁,他们没有忘记斥山是自己的“根”。北京通州(于辛庄)于氏祠堂的对联是:“东海宗址传燕冀,斥山家世壮宏图。”而乳山司马庄于氏则表明“系出赤山锦(绵)世泽,名传司马振家声。”

   现在从一些民间传说、史料、方志、谱牒的只言片语中,可以想见当年于氏在斥山曾经的经历,斥山这个胶东半岛的古村落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去研究、探讨。

(原载2012年4月24日《大众日报·齐鲁人文》责任编辑岸青)

                                             2012年4月30日   乐晨   校勘·红色文字为校勘者所加讨论语

点评

好贴,顶  发表于 2012-5-29 17:57
欢迎宗亲认领
发表于 2012-9-10 12: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俺是文登泽库镇花岛村老于家的后人。家父1946年参军离家,现已是八旬开外的耄耋老人。家父告诉我,他记得他幼年时家庙门对子上书:“家居东海、系出斥山”。
始祖是在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携四子徙居花岛村的。
楼主能不能告诉俺,咱花岛村与斥山于氏有什么渊源?盼告,谢谢!
发表于 2012-9-11 07: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岛于江 发表于 2012-9-10 12:23
楼主,俺是文登泽库镇花岛村老于家的后人。家父1946年参军离家,现已是八旬开外的耄耋老人。家父告诉我,他 ...

现将威海于植元书法艺术联谊会会长  解乐晨老先生搜集的资料转帖于论坛——
                                                                  花岛于氏谱书第四次修订序言
谱书是记载一村或一姓氏人口繁衍,家世传代、兴衰、迁徙、变动的历史,同时也能透出一村的正与偏、强与弱。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的祖先,就是以此为鉴:种德育才,不虚掷光阴。他们善教子女,重义讲孝,力农行商,勤而本真。有道是:人生在世,至亲莫过于爹娘。当我们走进先茔墓地,追念之心情难以表述,向碑堕泪,哀思不已。想来,修订谱书,继承先业,启迪后者,历精更始,就尤其重要了。
这次修订谱书同过去一样,分四本——即长支、二支、三支、四支各一本。始祖考妣,原家祠悬谱中间上顶有字云:花岛于氏合族始祖考之位;花岛于氏合族始祖妣之位。
花岛村党支部和村委,对这次修订谱书极为重视,执意修好、续好,让后世亦斯万年,通晓先祖乃至父母之世系名号。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若干因经济困窘,未能有始有终全面地进行调查考证。
1990年,谱书修毕,后至2001年,长达11年之久未能接修。本岁老的领导班子多近六十春,在换届选举中,请示退位;新选的领导班子从未提及谱书一事,恐怕就此束之高搁了,以后不管待多少年代,若再有领导倡修谱书,应是有始有终,企将心劳少留后世。
1989年,有于氏后裔从美国归来查找世系,然而村中全无一字可考;继而时有从全国各地的于氏后代回村查找他们的祖系。因此原修谱书涂改很多,还有些未添进书中,也未曾加以整理。
现代年轻人不甚重视此作,当然也有些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祖父母甚至父母之名号都不清楚。当上一代人谢世,他们留给下一代人的产业、懿德,都是辛劳的结晶;为子女成龙、汗流浃背,不畏炎日酷暑、寒冬雪月,夜以继日地劳动;生活俭约,分文必攥等等,都是为后代幸福百年。这些令人追念的父母心,难道不应纪念么!
威海市文联编写的电视剧《大法官徐士林》,有我们村于氏登兰公作第二主人翁。因为他同乾隆名宦徐公士林一德,对上忠正不阿,对下亲民众同手足,廉洁奉公,不慕荣利,造福一方,世代传颂不绝,在当朝其正大光明可荣推第一。这大概就是领导联系诸多实例而修谱书的目的所在吧。
上溯到清同治或更远的年代,花岛于氏谱书早已修成。到光绪年间,村政开始集全村精勤之能人20余名,分赴东北诸省和本省、县、市,凡于氏徙居之处,都进行过调查考证,襄订谱牒,对其后代一一写进书中。这一历史期间,所修著的谱书较后来是最完整的了。
建国初,村政又开始考证世系,续修谱书。受村政委托,芝勳公主笔,亲赴东北各省作半年之久的调查考证。但这次所修的谱书,较上次琨清公所修的谱书,遗漏先人名号颇多,注明尤少。也许当时因历史背景所致,也可能受时间所限,仓促地完成了长支的谱书,而对二、三、四支的谱书,既未留下底稿,也不见正文,不知所因。
先人留给我们这一宝贵资料同财富一样,知古识今,使后世对他们所付出的心劳肃穆起敬。可惜在六十年代,悬谱及谱书一并焚于“四清”之火。
本次修订谱书,同样尊重史实。在进行的全过程中,对各支派以道德文明作主线,贯穿始末。凡旧谱稿有讹部分,都极为慎重地进行考证,若系两可之间者,不强志,只注明传闻或不详等字样;凡徙居外省和本省县、市或邻村的于氏后代,都未外出考证、襄订。所以,在异地他乡者,都无法写进书中。约略推之,在外人口占村现有人口不下五分之三。而村现有人口1680人中,有近40人,户口不在村里。凡与家中有信函往来,并通知儿孙名号者,均添入谱书,反之则无,年久无人补续,就失考了。正因如此,这次修订,凡生人一岁,都著入书中,以防年久变迁而间断、遗漏。
长支与二支的谱书,经考证认为较详尽而完整,这和当时社会背景有关。琨清公大约生于清同治年间,那时对“孝”特别重视,以孝治国,以孝兴家;“孝”对皇帝、父母是天经地义的。立修谱书,就体现了这个“孝”字,对国家、父母不忠不孝,还有什么资格为人!在光绪11年前后,琨清公所修的谱书仅留下长、二两支派,先人的名号少有脱漏;对三、四两支派,可能在待修中而公谢世,也不尽知。
在琨清公的零乱谱稿中,有些篇页记载着:孔格庄捐钱拾千,炉颜壹千,院前叁千,吕家疃贰千,黑阴叁千,卧龙肇知叁千五十文,钦清叁千五十文等。以上诸村均系于氏徙居他乡之后代损赠物,许是为修谱书而助。此外,四大支派也各有捐积,多用于本支祭祀和年节支付。会上出钱,均由村董择人保管收付,用于修谱书和庙宇之费。
先祖琴清、琨清二公修谱书,凡徙居异地的于氏后代,繁衍人口众多的村,也给代修。孔格庄等等村多是长、二支析出,有的人口占到全村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谱书称,孔格庄为长支第二卷,但多有上下不接。由此可知,所以有好多村未代立谱书,是防谬误。
1989年,徙居荣成阴亮村的花岛于氏宗亲,刚过春节即来村祭拜碑墓。1999年春节,小葛家村树东公带领五位于氏宗亲来村祭拜碑墓。他们不忘故土祖根,是可敬慕的。
更远的年代且不言,就在四十年代前后,每逢年节,孔格庄、靳家店、阴亮、团岚埠等诸村的于氏后代,都回老家焚香,恭拜悬谱,以表示对始迁祖的虔诚敬意。
长支谱书,琨清公原修至17世奠勳、芝勳、本勳三公止。继芝勳公所修谱书,比旧谱稿(指琨清公所修谱稿——下同)脱漏先人名号近三分之一。而当时健在的诸公,谱书上也不全有。修至18世两公、十九世锡甲、锡廷两公,谱书上未载。因此长支谱书,这次修订是按琨清公的旧谱稿作依据的。也参考芝勳公所修谱稿作一对照,原来有些先人所配氏和葬所以及他们的子女书上未载,这次修订,都一并补上
二支谱书,在考证修订中,没有找到芝勳公遗下的谱稿,初按琨清公所修谱书作依据。有些人的功德未作点评的,树棉公以他所知和目睹,通过核查,也给作以补添。这样,就基于长支谱书并陈。
三支谱书在修订中,既找不到旧谱稿,又没有琨清、琴清、芝勳三公遗留下来一页片文。而是根据本支中的各小支派的悬谱,将先人名号敬录下来的。而无悬谱的支派,是通过调查考证著成。由燕清、璞清、棻青、义清、官清、守清、树春等诸公的通力合作,多次开会,依据神主上的名号忆出,互通互想,最终达到统一,准确不讹,才著成书。对不清楚或有异议的名号,则不强志,尤其诸公所配氏多记不清。从本支始祖到14世所漏先人名号多到五分之二,对过世诸公也未注葬所。
登兰公是花岛村的名人,志向高洁,功德无量,做大清官徐士林的幕僚,史称跟官,三支谱书有小传备述。登兰公墓碑记、墓志在南松陵园。村领导给公勒石述志,一是追念,二是益教后昆,学他爱国、爱民、敬父母,还是一个“孝”字。在此是应该提及的。
四支谱书在修订中,也是无书可依,经调查考证,先人名号知者甚少。幸有树永公家藏分支神主,又有仕清公配氏对支派、名号记知颇多。依此,与全村高龄者核考详实,才著成书。对所忆名号各持已意和有一字之差者,概未写入书中。所遗漏名号将近一半,而先人配氏寥知无几,葬所也未注处。
从长支、二支的谱稿中可以看出,长支诸公有文化,识字颇多,很有造诣,二支次之。凡著书立传,述撰碑文等,多来自长支之手。三、四两支派,识字人少,文化水平浅薄,至今“读书无用论”常在言吐中那么盛气凌人;举止言谈,常是众人的笑柄;更不知自己走的路,是步着人家的后尘,甚至不知左右;做起事来,不是弄巧成拙,就是让人啼笑皆非。
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间隔40年,连成公提倡重修谱书,得到众人积极支助,凡两年零四个月完成。在襄订谱牒的过程中,聘请八十高龄的树棉老师作指导。他不辞辛劳,朝夕忘食,协助调查,借此序言向享有威望的老师致以虔诚的敬意。书成后,在异省他乡的于氏宗亲时有回家添记子孙名号,也有把谱书带回去复印的。连成公在任村党支部书记近30年的历程中,除业绩外,又领导完成了谱书、村史、搬迁祖茔、建设新的于氏墓地陵园等工作,很合众意,这是应该提及的。
元朝中期,始祖从荣成斥山徙居此地,卜居花岛。那时茫无人烟,杂树野草,蓊郁山壑。迄今,将近700年。在这悠悠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辟地方圆十余里,区画经营,其艰辛劳苦不述而知,那是为了养儿待老,积谷防饥,造福百世。年复一年,在这块土地上同大自然搏击,与虫霜旱涝抗争,以自力更生的勇气战胜了千百个春秋。然而历朝历代皇粮国税苛重,民不聊生,为生存计,逃荒东北(谱称赴辽),忍受悲欢离合。五十年代前,我们于氏赴东北诸省谋生,占当时全村人口五分之二还多。在这多变的苦难岁月里,不管走到那里,我们的先人始终守其本真,志怀霜雪,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为后代走出一条克勤克俭、诚实为人之路!人世沧桑到今天,我们后辈在党的领导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享受着太平盛世的自由。可是忆想起始祖先人,在那风雨飘摇的浊世,为子孙,力抗百魔,多少人未老而先衰,长眠九泉。今天,我们缅怀他们,追念他们,给他们敬一杯酒、焚一尊香,寄托我们的哀思,报以虔诚的悼念。而续修谱书,让后辈千秋万代永念,圆着先人的心愿,不正是我们应该做的么!

                                                                           十六世系树晏识于花岛         
                                                                         公元2004年夏历甲申十月

                                                                        依据于杭勳先生珍藏《花岛于氏谱书》转录
                                                                        2011年3月30日  解乐晨校勘





世守成规
花岛村中旧有三官殿,即文登县志所载花岛庙也。村之西南相去三华里,有于氏祖茔一处,初结茅屋三间,守茔者居之。后因庙置村中,不能肃静,共议迁于茔之左,而令守茔者亦兼守庙,隧以于家庵名云。及登籣公与登藻公又益修关帝殿于三官殿东,并有住持人以司焚香、晨昏锺鼓事,院宇规模已较胜于前矣。第以守庙亦仍守茔,茔产即为庙产,而茔域与庙宇或需整理,则规费无所出也。兹合族议定,将茔域庙基田亩,俱以丈尺量清,详注于册。除茔域草及田亩若干为守茔与守庙之资,其余田亩若干,着本族轮流经管,以备整理茔域与庙宇之费。每年于正月望后,必同众将账目算清,不许丝毫错漏。至守茔与庙以及董事者,善则留,不善则去。庶守茔域罔费修治庙宇亦常巍焕,而尊祖敬神两无憾矣。凡属局中者,其各宜知所勉焉。

                                                                       大清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十二月吉日
                                                                                           花岛村于氏合族敬立

                                                                                  说    明
花岛村,现属文登市泽库镇,濒临黄海5华里。是一个于姓始建的较大村落。他们坚称:“我们是从斥山直接迁来的。家祠大门联语:家居东海,斥山世系。”族中还有传说,大水泊、司马庄和花岛村的始迁祖是弟兄三个。可惜老谱毁于“四清”之火,始迁祖及以下四世祖名号失考,族人只记得始迁祖墓碑上的“洪武十三年”五个字,这该是立碑时间;乾隆初年,已有旅居北京的侠义之商、六世祖于登兰,与一代名宦徐士林结为金兰之交;现在族中最小辈分是20世。据以上三点推断,花岛于氏迁入时间当在元朝中后期,距今近700春秋,长期只于氏一姓。1950年以后,有纳婿入赘、结妻带子者入住,才有慈、徐、侯三姓。1990年以后,贵州、安徽、河南及本省诸县、市来村打工、务农者颇多,其中时有着意落户者,于是又有了田、王、郑、刘、张、时、段、逄、崔、邢等异姓,每姓一、两户不等。全村现有456户、1140人,95%以上为于姓人家,存2004年续修《花岛于氏谱书》手抄本四卷。十分珍贵的是,世序赞文得以传承,计有六句三十言:“思秉登克维,有方凤肈清。树勳培锡泽,桂荣基镇瀛。模熙增铭法,相煇堂鑑澄。”许多迁徙他乡的花岛于氏后裔,可以此为脉络,顺利实现认祖连宗的梦想。徙居东北的个别支系有把“有方凤肇清”句讹为“有万凤肇清”者,亦属同宗。
                                                                           
                                                                   2011年3月30日夏历辛卯2月26日    解乐晨   

发表于 2012-9-11 23: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老五 发表于 2012-9-11 07:46
现将威海于植元书法艺术联谊会会长  解乐晨老先生搜集的资料转帖于论坛——
                           ...

先生:
    在这里能够拜读您的转帖,甚慰!
    我是花岛村的第19世孙,是“锡”字辈的。您转帖的《花岛于氏谱书第四次修订序言》系本村曾祖讳树晏公编撰的《花岛于氏谱书》之序言,我2009年夏回山东省文登市花岛村从本村曾祖讳树晏公处看到,而且在曾祖讳树晏公处我还看到他老人家编著的《花岛村史》,先生转帖的《世守成规》就出自曾祖讳树晏公编修的《花岛村史》的附录《花岛村大事记》里。老先生讳解乐晨公是2011年4、5月间调查威海、文登、乳山等地于氏谱书、村史的情况去花岛村的搜集到的上述资料。
    2009年夏,我在花岛村名曰“南白沙”的茔地里拜谒了于氏始祖墓,墓碑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墓碑上书:

      明洪武十三年由斥山徙居花岛
    于氏始祖之墓
     光绪十三年三月上澣花岛村合族敬立

    2007年起,每年夏天我都从安徽回花岛,每一次都聆听本村曾祖讳树晏公讲述相关内容。但是,说起花岛村与斥山的渊源(如花岛村始迁祖的名讳,为什么及怎么从斥山徙居花岛,以及与斥山于氏的辈分的接续等等),他老人家也说不清(老人今年已八旬)。
    花岛于氏谱书、村史已由曾祖讳树晏公编撰完成,徙居花岛后于氏的记载已无疑问。目前,花岛村还在进一步修订谱书等。在这里,我想知道的是咱这一支于氏在徙居花岛前,在斥山的相关情况,即我与《花岛于氏谱书》编撰者曾祖讳树晏公均不知道的一些情况,如花岛村始迁祖的名讳,为什么及怎么从斥山徙居花岛,以及与斥山于氏的辈分的接续等等。以便我将了解的这些情况禀告曾祖讳树晏公,添进谱书、村史中,以免若干年后花岛村的于氏更不知道与斥山于氏的渊源的情况了。

    恳请先生百忙中抽空不啬赐教,拜托了!谢谢!(*^__^*)
发表于 2012-9-11 23: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邮箱是609224394@qq.com,请咱家各位知道或了解花岛村于氏与斥山渊源的宗亲不啬赐教为盼!谢谢!
发表于 2012-9-12 14: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谱中有遗漏,按照谱序中记载,洪武十三年自斥山徙花岛,洪武十三年是1380年,距今已经630多年了,而且花岛于氏人丁兴旺,传20代,也就是大部分人集中在第十六七世上,平均将近40年一代人,偏少了,一般是大家族中,辈分大的人才会平均到超过40年一代,一般辈分的人基本都是平均30左右一代,是不是中间有断代?
发表于 2012-9-13 18: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复林 发表于 2012-9-12 14:42
感觉谱中有遗漏,按照谱序中记载,洪武十三年自斥山徙花岛,洪武十三年是1380年,距今已经630多年了,而且花 ...

       是不是中间有断代,我的确不敢妄言之!但是,“花岛于氏人丁兴旺”,我也一直隐隐约约感觉600余年传不足20代肯定是有问题的。
    花岛村始迁祖夫妇携四个儿子徙居花岛时,想必其四个儿子都已成年(很难想象一对夫妇带着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徙居一荒无人烟、豺狼猛兽出没的荒芜半岛地区的),这样看来,始迁祖及其四个儿子都应该是生于元朝中或后期的,我认为徙居花岛时,若始迁祖算一世的话,很可能其孙子辈的即花岛村的第三代人也应当是少年或者青年了,这样始迁祖老夫妇带着四个儿子、十多个孙子合计大概20余人,才有能力在一个荒无人烟、豺狼猛兽出没的荒芜半岛生存下来。
    由上所述,出生于花岛村的第一代人应当是从始迁祖算起的第四代人了,即花岛村的第四代人大概生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前后。花岛村建村至今630年,过去没有什么晚婚晚育之说,结婚生育都比较早,若按平均20年、25年左右一代计算,至今应有31代、25代,即使按30年左右一代计算,也应该有21代了(但是在过去30年左右一代人实在是不可想象的)。
    若以于氏25年左右一代人,在花岛村生育25代计算,很显然,从始迁祖夫妇算起,至今至少应该有27代人了(这里姑且把二世来花岛时看做尚未生育),若按此宽泛计算的话,花岛村从始迁祖夫妇算起,至今应该有28代人,甚至29代、30代了。
    我(花岛村19世)2009年回花岛村时,在本村曾祖(花岛村16世)讳树晏公处看到他老人家编撰的《花岛于氏谱书》(2004年编修)记载的花岛村于氏后人传至20代,据说从花岛村离开的于氏后人里可能已有21代人了。
    所以,上述这些问题请咱老于家宗亲赐教!
发表于 2012-9-14 11: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恳请咱家讳 老五公、讳 复林公等百忙中抽空不啬赐教!
发表于 2012-9-14 13: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岛于江 发表于 2012-9-14 11:37
恳请咱家讳 老五公、讳 复林公等百忙中抽空不啬赐教!

晚辈不敢称  讳    更不敢班门弄斧
发表于 2012-9-14 18: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老五 发表于 2012-9-14 13:55
晚辈不敢称  讳    更不敢班门弄斧

        先生不必推辞,再一次恳请咱家讳 老五公等百忙中抽空不啬赐教!拜托了!!
     在这里,俺先谢谢!!!(*^__^*)
发表于 2012-9-14 21: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岛于江 发表于 2012-9-14 18:12
先生不必推辞,再一次恳请咱家讳 老五公等百忙中抽空不啬赐教!拜托了!!
     在这里,俺先谢 ...

惭愧的很!本人对花岛于氏资料知之甚少!前楼补贴的是解乐晨老先生的帖子,算是借花献佛...
发表于 2012-9-17 09: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老五 发表于 2012-9-14 21:17
惭愧的很!本人对花岛于氏资料知之甚少!前楼补贴的是解乐晨老先生的帖子,算是借花献佛...

      解乐晨老先生我大概听说过,他是咱老于家女婿,住在威海,对咱老于家的事情颇有研究啊。
发表于 2012-9-17 18: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老五 发表于 2012-9-14 21:17
惭愧的很!本人对花岛于氏资料知之甚少!前楼补贴的是解乐晨老先生的帖子,算是借花献佛...

        能不能把解老先生请到咱论坛来当嘉宾、顾问啊?热情期盼中!
发表于 2012-9-18 11: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讳,是不是死了的人是讳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