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7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275
- 帖子
- 精华
|
于姓源流与分布# g; N4 `) v: M# v
于姓源出于姬姓。西周初,为了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曾大规模分封诸侯,周武王姬发的二儿子被封在商代邘国旧址,称作邘叔,建立邘国。邘国的主要地域在今河南省沁阳市和博爱县一带,北依太行山,南控虎牢关,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邘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15公里的西万镇邘邰村东,分东城、西城,曾出土有鼎、豆、简瓦、板瓦等陶器。邘叔的子孙以国为氏,姓邘;因古代邗、于同音通用,后来有的去邑为于氏。史称于姓正宗。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所云:“于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为于氏。”后世于姓尊邘叔为于姓的得姓始祖。
$ y+ z0 z" Q- W' d- A% s
0 }" M& B7 V( M) x- B1 F) N
* Q* I7 G& X9 S+ G 于姓形成后,主要是在其祖根地一带发展繁衍,后因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势难连居,加之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原因,于战国末年开始向外地播迁。其中,迁至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的一支,西汉时有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治狱多阴德,受到群众的好评。于公的儿子于定国,年轻时学法于父,父死后任狱吏,宣帝时任廷尉,为人廉恭,决狱审慎,有疑者皆从轻处理,被称为能够“决疑平法”,后为丞相,封西平侯。于定国之子于永,嗣父爵,官至御史大夫,并娶馆陶公主为妻。由于这一支于氏世代官宦,繁衍昌盛,所以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东海望族。东汉末有方士于吉,琅邪(今山东胶南县)人,传为《太平经》的作者。三国时有名将于禁,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南)人,初从济北相鲍信镇压黄巾起义军,后归曹操,官至虎威将军。此外,汉代还有匈奴人于军,封安陵侯,说明于氏有一支融入匈奴族。另外,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陵迁居代州,为万忸于氏,至北魏孝文帝时恢复于姓;唐代淳于氏为避唐高宗永淳年号之讳,改姓于,亦称于氏。
/ T4 ^2 [4 D7 X. F0 t3 Y6 I+ Y2 Z3 J! U 0 [( T! S8 ^, R
) n/ l q. N0 f$ z' i; U+ o
* V! d8 G. l3 V
追溯起来,于姓的源流只有一个,既黄帝后裔。作为于姓的发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而且发源于此地的于姓,后来成了于姓家族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上,历代于姓主要是我国北方中原地区繁衍得最为昌盛。魏晋南北朝时,于姓才得以大举南迁。至隋唐时,于姓在北方相继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后经过漫长岁月不断的繁衍迁徙,终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据统计,历代于姓是多居以今河南、山东、河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新疆等地区。可见历史上于姓也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g- C0 B1 c) ~ Y; b, m
# I" |+ A# w9 i2 h . ~/ k& b1 w3 W4 y1 x7 N/ H# n
0 o+ g! Y1 ~# m: I+ r 十六国时,于公的后代有一支随拓跋邻徙代(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融人鲜卑族,改为万纽于氏,后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自平城(今山西大同)移居河南洛阳,又恢复为于氏。北魏外部大官、新安公于栗碑有个儿子叫于洛拔,官至侍中、尚书令。于洛拔有6个儿子:烈、敦、果、劲、洎、天恩。于天恩任内行长、辽西太守,其子于仁,为太中大夫。于仁之子于子安为高平郡都将,生于子提,任陇西郡守,封建平郡公。于子提之子于谨,从西魏孝武帝人关,遂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后在北周做官,任太师,封燕文公,有9子:实、翼、义、智、绍、弼、简、礼、广,后又分出许多支脉。
# |; W% q. E" }) C& X) H' n " Q- h! l3 u' u; [
& p; r7 A e+ B* h
% `& `3 W# ^& F1 X7 S! j8 I9 i; U
唐代,于氏有3人官至宰相。于志宁,京兆高陵(今属陕西)人,贞观三年(629年)任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曾多次劝谏太子承乾,几被太子派人刺死,永徽二年(651年)升尚书左仆射,参与编撰各种律令、礼典,并与李?主持修定《本草》并图;于?,河南洛阳人,德宗时任潮州刺史,疏通南朝所开的西湖,溉田三千顷,贞元十四年(798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宪宗时削除藩镇势力,他人朝任宰相,后因罪贬职;于琮,系于志宁的裔孙,娶广德公主为妻,僖宗时累官尚书右仆射。唐代还有诗人于渍,咸通进士,终泗州判官,不满当日拘守声律和轻浮艳丽的诗风,曾作古风30篇以矫时弊,号为“逸诗”。唐代以前有复姓淳于氏,因“淳”与“纯”同音,唐朝元和初年为避唐宪宗李纯的名讳,省文为于氏,从而为于姓扩充了人口。于姓的郡望为:河南、东海。
" q4 X i) X) n W0 `6 C5 L& s, k; V
6 L; E, m, z' d# _0 H o N q
7 P, k9 u) {' w 五代时有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于德辰,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4朝,官至工部尚书。北宋有水利家于湾,大观中为江阴丞,曾于黄田、蔡泾等处置上下闸,抉淤去壅,又西导申、利二港,造福于民。明代最著名的于姓人物是于谦。他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在任监察御史及河南、山西抚巡时,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西部蒙古)首领也先侵扰大同,英宗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此次事变后,于谦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曾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然后努力整顿京营军制,加强训练。明英宗被释放后,于天顺元年(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以“谋逆罪”被杀,一百多年后的万历年间平反,谥忠肃。明代还有文学家于慎行,东阿(今属山东)人,隆庆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能诗文,有集。清代有汉军镶红旗人于成龙,累官知府、直隶巡抚、河道总督,曾主持运河通州峄县段、黄河荥泽砀山段河堤加固工程及浑河排浚工程;江苏金坛人于敏中,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以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C) a# q( s( _& `+ t9 n+ K l
$ R6 M6 C" S! j5 b
4 G; k; x: b0 E x* V8 `1 t, Q9 W6 J* i; J9 F
近现代,于氏名人有于右任、于毅夫、于省吾、于非闇、于赓虞、于立群等。于右任祖籍陕西泾阳,生于三原,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审议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善草书,亦擅长诗词。于毅夫,黑龙江肇东人,建国后历任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等职。于省吾为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于非闇是画家。于赓虞是诗人。于立群是书法家、郭沫若夫人。
4 ~* h6 M- y4 _ 9 n! L& a4 [. K5 S9 h
5 Z/ k: q1 A( j
5 [9 `/ E4 J; A" Z5 U5 E 现客家于姓,其迁居赣闽粤多在明清以后,居住分散。其一部分是历代自中原随他南迁宗族溯赣江而入赣南的,二是由其他处徙居客家地区的。于姓也是客家大家庭的成员之一。; y8 S" V9 h. t3 h2 L9 b
. x" k9 d; @/ ~6 w( M& P
3 E( a# M) V7 E& @- Z/ w/ i, N$ F1 b7 P! R- ]- {; Y
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于姓为第28大姓,占汉族人口的0.62%。同时,在蒙古、满、达斡尔、鄂伦春、土家、回、锡伯、朝鲜等民族中亦有于姓。
3 @ k7 f$ t& q3 r% S; F) ?
6 N# F ]6 d1 v X. s
9 k/ x9 _8 D, n+ a2 E3 f/ m6 h. g/ R9 w& L) P
于姓分布很广,以山东最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25%。其次是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这6省于姓居民约占全国于姓人口的67%。此外,还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甘肃、新疆、内蒙古、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广西等省、区的一些地方,以及台湾省和香港特区。居住在祖根地河南的于姓族人,分布在沁阳、济源、通许、尉氏、杞县、西峡、方城等”个县、市,以通许县的于姓人口较多,集中于该县东半部的70多个村庄。沁阳市共有14个乡镇329个行政村,于姓人居住在8个乡镇的17个行政村,在全市326个姓氏中排名第112位。与沁阳市毗邻的济源市,1990年总人口为57.41万,共有姓氏618个,其中,于姓被排在第47位,有2693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0.47%。据《新加坡全国社团大观》记载,“星华近三百个姓氏”中有于姓,说明于姓人还有走出国门、移居海外者。
; [2 c0 m3 i. C 8 \- b6 d. u8 [
5 d6 |' c* C- A7 \; I C3 j3 l8 a5 }! t1 m; Y
郡望
% Q/ V4 t- E* ]) v0 m4 E3 u% b 据考,于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东海(今山东)、河南(今河南洛阳)。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自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于氏,大概为于氏始祖邘叔的直系后裔。东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炎(今山东炎城北)。西汉时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此支于氏,应为春秋战国时于泰之后及北魏鲜卑族复姓万忸于氏改汉字单姓于氏的后裔。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此支于氏,亦为邘叔的直系后裔。
2 @! f' O4 }8 E+ y' B+ x* q堂号
1 Q3 S4 t! ?7 T9 I “忠肃堂”:明朝忠臣于谦,任兵部尚书。瓦剌犯大同,明英宗被俘。徐珵力主迁都,于谦为了振兴国家,坚决反对。为了避免瓦剌以明英宗要挟中原,于谦就拥景帝即位,打败了瓦剌。不料明英宗回来后,听信谗言杀了于谦。多年后方平反昭雪,谥“忠肃”。于姓还以“东海堂”、“为叙堂”、“福谦堂”、“佑启堂”等为堂号。$ E4 B6 c7 k3 d w/ a2 A9 n
楹联
. Q/ Q0 w0 I c$ j; p3 ~1 j 于姓家族专用楹联,即于姓家族常用以下族中名人嵌作楹联,以事彰扬,并表明为正宗于姓之后。昔有联云“德卜门高”,“威隆节钺”,典出于定国、于禁。“妙选瀛洲”,“勤劳土木”,典出于志宁、于谦。7 {) z4 J! m Q# m) L. h( |
于姓历代名人
/ ?- u& [8 o$ z7 \6 S: f于姓名人之最
! D8 g5 T# F9 Q% b3 v ●于谦,最杰出的于姓政治家。明代人。曾任监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抚,平反冤狱,赈济灾荒,颇有政声。1450年,他率军民击退瓦喇的进攻。后以“谋逆罪”被杀害。百年后得平反。
) O- C% I+ x( U: z+ q ●于禁,于姓最著名的军事名人。三国时任曹魏虎威将军。219年,曹仁与蜀将关羽相拒于樊城。于禁率军增援,当时汉水泛滥,所部七军被淹没,他率部归顺关羽。
$ T' s N7 j1 c, b ●于慎行,于姓最著名的文学家。明代隆庆进士。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1605),起掌詹事府,官至东阁大学士。在史馆以读书为事,明习典制,贯通百家,与冯琦并为文学名臣。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 I; f! o$ S8 {# x$ r) s* E
●于敏中,名声最坏的于姓名人。曾任清军机大臣、户都尚书等职。他在军机处近20年,交结宦官,广收地方官员贿赂。后来事情败露,受到皇帝诘责。死后数年,又被撤出贤良祠,剥夺子孙世职。2 q% Z& N$ n$ y
●于森,于姓最壮烈的巾帼英雄。1938年参加八路军并加入中共,1942年由于汉奸告密被捕。日本宪兵队长提审她,她控诉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严守党的秘密,敌人对她施行多种酷行,折磨了她七天七夜。听说组织上在设法营救她,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她咬破手指,用鲜血在监狱墙上写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后被敌人杀害,壮烈殉国。1 E5 U' t! T8 T2 T& h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名人4 c t; H* i! @
●开国少将:于权伸、于笑虹、于敬山。
3 M* m- M" x4 f* C y' Q 于权伸,原名于泉深。1927年入东北军讲武堂学习。曾在东北军第127师647团任连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人民自卫军第9大队大队长,第2团团长,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第7军分区司令员;冀中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华北军区209师师长;绥远省军区司令部参谋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 O1 S- H# k3 I& T
于笑虹,又名于得海、于占魁。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伍,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第6行政区政训队副队长,21支队政治部主任,筑先纵队1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武装工作团团长,卫河支队司令员,129师先遣纵队1团团长,新8旅22团政委,冀南军区第7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办事处主任,2纵6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10军29师政委;中共川南区委宣传部部长,宜宾地委书记兼宜宾军分区政委,第二野战军10军28师政委。后调入海军工作,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修造部政委,工程部政委,第2海军学校校长兼政委,海军科学技术研究部部长,国防部第7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六机部第7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研究院院长,第3研究院院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 a. @- g/ r0 F _) ]
于敬山,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营政治教导员,教导第5旅14团营政治教导员,15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滨海军区第4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2师4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2师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38军113师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炮兵政治部副主任,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9 c/ b. T. g9 e 于姓历代名人,在前面源流已述。其最著名的有:西汉于公,以善于决狱而成名,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更是千古美谈;明代政治家于谦(前已述,此略);文学家于慎行(前已述,此略)。1 K+ o7 z9 X* j/ {: Z p
; p! ^% x2 C$ ?& y$ u. s
5 y7 x! _; ]3 Q) _* M
注:《客家姓氏渊源》2005年10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出版发行以来,甚受社会各界关爱。这次连载,编著者又作了修订。
/ Y( u2 H; l# N0 B7 f) Q$ m1 U, F6 h1 n
[ 本帖最后由 于国标 于 2007-6-4 03:26 PM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