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唐代宰相于惟谦世系辑考

4
回复
205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5 22: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致遠 于 2012-10-5 22:46 编辑
" K& Q5 C4 s- v# m' a7 Q: A
# M1 N$ T1 ^+ j6 ?( E( Y* z5 b" h        唐中宗朝【公元706年】于惟谦曾任宰相,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未記载。据考证系東海于公之后裔。  其世系为;于惟谦------------------于光嗣-----------于棻------------于稱----- --------于季文-------------------- -------于纵" b, |6 V7 `! x8 ~$ Y7 t
               泗州刺史   朝散郎蒲州   皇州录事参軍    洪州都督府武宁县令     于约
5 M4 ]. |5 V6 W; N. t               大中大夫     司倉参軍                                          于志衡[安州云梦县令]
" o! m' O' u1 c- s/ z5 g2 t: I于惟谦在中书侍時即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707年罢相任国子祭酒。以上史料供宗亲们寻根认祖中参考。
- ^7 Q" ]0 Y, h+ H& d& m3 f
发表于 2012-10-6 23: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10-10 09: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综理政务。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尤为机要,故常联称。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预朝政机密。其本官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改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门下正三品官,加此衔以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贞观十七年(643年),李绩为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号第一次出现。其后,以此衔为参政标志,虽本官品级高于三品者也要加此衔才得为宰相。“平章”意为评议辨别,引申为断决处理。受此衔者,是唐代非中书令,门下侍中而又实际担任宰相者。史载贞观四年(630年),戴胄以民部尚书同平章国计;八年,左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令其病稍痊愈,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政事。这都是此衔出现的早期记录。至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始成为四品以下知政事者的头衔,其位在“同三品”之下。   5 j3 w0 K% n  u7 n+ V& O( g& ~  m0 b5 r
“同三品”及“同平章事”都属差遣性质,本身并无品秩,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街。凡五品以上职事官经过皇帝授权即可充任,不受资历限制,这便于皇帝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同三品”一衔,高宗、武后、中宗时期使用最多,玄宗时已逐渐减少。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李麟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衔最后一次授任。“同平章事”则自永淳以后逐渐增多,至肃宗乾元元年(758)以后,成为以他官知政事者的唯一头衔。而原为当然宰相的三省长官之中,尚书仆射的相权自贞观末年即已开始削弱,到唐玄宗时,已完全被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中书令、侍中在安史之乱以后,经常用来加授给元勋、上将,也逐渐变成虚衔。于是唐代后期及五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宰相。此外,以节度使等而兼中书令、侍中或同平章事的也是虚衔,被称为使相。“同平章事”虽通常自五品以上官员中选拔,但拔充此职时,多转为中书侍郎或门下侍郎,这是因为中书、门下两者始终是政府枢要机构之故。
发表于 2012-10-10 18: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道勇 发表于 2012-10-10 11:09
  y/ z$ r) G) U4 U2 I9 x  r这支后来去了哪里?
* {/ }- R3 N+ Y
 楼主| 发表于 2013-2-3 20: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惟谦家族世系辑考
! V8 q; y4 S, P0 b( Y# ]  于惟谦,字[  ],唐中宗朝[706年]由中书侍郎升任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事,707年改任国子祭酒。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漏载,是于氏唐朝四宰相之一。关于其生平与家族情况,史书上无记载。本人在研究北朝洛阳于氏的家族世系时,发現了有关于惟谦家族的大量碑文记载,現整理辑考如下,以填补史书的空缺。+ |2 S( m7 H- E6 U
   全唐文補遗[吳钢主编本]第165頁,由前试大理评事陇西李素规撰写的'`唐故洪州都督府武宁县令于府君[季文]墓誌铭并序''记载;府君讳季文,其先東海于公之裔也,高祖惟谦,皇朝金紫光禄大夫行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東海郡开国[公] ,曾祖光嗣,皇大中大夫泗州刺史,祖棻皇朝散郎蒲州司倉参軍,考偁皇[  ]  州録事参軍....。嗣子緃,...次子约。还有三个女儿。由此看此支世系为;惟谦---光嗣---棻---偁---季文---緃,约。七世。再看全唐文补遗卷七385頁,''大唐故凉[王]府功曹参軍于公[偃]墓誌,公讳偃,字攸[  ],曾祖士俊,銀青光禄大夫,灜州刺史。祖惟谦,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门下三品。父光宇,銀青光禄大夫,陳王付。公即光禄之嫡子也,生三子五女,长子瓘奴,嫡子薛九,次子同[  ]。此支增加了于惟谦之父士俊。其世系为;士俊---惟谦---光宇---偃---瓘奴,薛九,同[  ]。共五世。此两支应是同一惟谦,因其官职相同,且均属唐代。况且中书门下三品官不可能有同名同姓二人。因此可以确定光宇,光嗣应是于惟谦二个儿子。這里我们还找到了于惟谦的父親于士俊。再看全唐文朴遗卷六410頁,''[  ]故朝议郎[  ]州長史河南于府君[秉莊]墓誌铭并序''记载。君讳秉莊,字[  ][  ],河南人也。祖士俊,延洛二州刺史。父玄基,孝廉櫂第,授[  ]州司户。此碑文缺字较多,能考的也只此三世,其世系为;士俊---玄基---秉莊。玄基应是惟谦之兄弟。再看全唐文补遗卷[  ]第44页。''大唐故游骑将軍守永嘉府右果毅都尉上柱国于府君[賁]墓誌铭并序记载,那就更详细了。公讳賁,字履谦,東海郯人也。汉丞相于公之後。九代祖禁,魏将軍益寿亭侯。曾祖晟[1]周壯武将軍,南城郡公。祖诠,隋長沙郡守,襄阳郡公。父士俊,皇朝使持節延州諸軍事延州刺史上柱国,東海郡公。贈瀛州刺史。....長子行蒲州猗氏县丞光業,次子天宮寺僧住禅,第三子吏部常選光祐,第四子右千牛光彦等。這里世系更详细,其世系为;九代祖禁----曾祖晟----祖诠----父士俊----賁[履谦]-----光业,住禅,光祐,光彦。贲应是惟谦,玄基的兄弟。這里诠在新唐书宰相世表中列於于翼之下,而這里是晟,此字应为翼才对,不知此碑文抄录时有否抄错,以待攷证。這样于惟谦家族世系就此较详细了,还有一事尚待考证的是于惟谦的名字,据于士俊夫人胡氏墓誌铭称,其有三子,覌,震,贲。覌是否为于惟谦的讳名,而惟谦应为其字,那震应是玄基的讳,而玄基应是其字。此是本人根据贲字履谦的推测而矣。还有一证据于诠为于翼之子,而非晟之子。全唐文补遗卷八笫十七頁有''大唐故于府君[荣德]之碣铭''记载;''公讳荣德字知節。本望東海郯人也。高祖谨,周太师太傅燕国公,赠雍州刺史,谥曰文。曾祖翼,周驸马都尉,幽州大总管,隋太尉大司徒任国公。大父诠隋泽州刺史常山郡开国公。烈考文雅,皇朝开府光[  ]大夫检校荣州刺史。長子後已。次子克明剑州梓橦县丞,少子瑾,朝议大夫婺州東阳县令。这里明确诠为翼之子,同时士俊尚有兄弟文雅,這也是于翼后裔中的一支,這样可填实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于瑾之上的数代空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