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小云南在哪里?

14
回复
261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7 14: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 [/ |9 r5 }& d  s5 j) m8 c0 `4 N
我家这支于姓的始祖生活在山东栖霞松山,根据我爷爷的说法,我们家是小云南迁到乳山,于清朝初年又迁到栖霞之后才开始修谱的,根据家谱记录,我这辈已经是15世,我的家谱似乎并没有排字辈;再根据乳山县志记载来看,我家当年应该是守卫海防的军户出身,社会地位不高,应该与这里许多“七甲八舍”或者大水泊的于姓不是同支的。
, l8 g+ U2 y& l% L+ u4 z: f# t4 X
那么我的问题就是,小云南是哪里?来自小云南的人都是元朝乱世中的起义军后裔吗?
发表于 2013-2-18 06: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乳山哪个村过去的。。。乳山的海阳所镇,大部分人都是军户后人。。。
发表于 2013-2-18 14: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是来学习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00: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复林 发表于 2013-2-18 06:53 8 Y+ Q( N7 W8 z- |0 s
乳山哪个村过去的。。。乳山的海阳所镇,大部分人都是军户后人。。。

* Q, [$ C4 ~; V$ ]不知道了,我的爷爷去世几十年了,现在我们家族长支的人连第十七代都有了...3 D1 S# s: T# X0 \* O, J
只记得我爷爷的讲法,我们家是经过颠沛流离从“小云南”迁到乳山的,估算下来应该是明朝时候的事情了;然后清初跑到了栖霞松山,估计是清朝建立导致了军户制度解体,才跑去的吧,反正我家是在栖霞那里发展起来的,从那时起才有了家族谱系记录的;然后过了好几百年,到了清末,我这支的是兄弟两人,过不下去了,一起去闯关东,走到代家一个被舅舅留下来了,另一个去了东北就失散了。
4 u6 v6 |+ H$ Q9 w对于“小云南”到底在哪里的问题,我自己也看了一些资料,但总是不得要领,这里有知道的人说说吗?
7 b$ C# X- F! z6 m
  l( P, [/ b+ t; e, D" F# ?另外,谢谢你提醒的“乳山海阳所镇”,我记住了!谢谢!
$ \; s& |$ k" k' x8 B
发表于 2013-2-20 14: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云南的传说在乳山确实也很多的,但小云南到底是在哪儿,谁也说不清。。。
发表于 2013-2-20 20: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代时期,后晋五十多岁的石敬瑭卖国求荣,认当时才20多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典型的认贼作父,于公元936年当上了后晋皇帝。他答应了契丹的要求,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幽州即今天的北京,云州即今天的大同。从北京至大同这中间共类似目前十六个地级市被割让,从此给中原带来了连续400多年的灾难。北宋和南宋,都有不少仁人志士为了恢复中原北部的江山而舍生忘死,但都未能含笑九泉。直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建国大明,国家方定。但多年战乱,民不聊生,很多地方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其中山东和湖南就是重灾区。为了休养生息,明朝开始,陆续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移民到全国各地,发展生产。由于洪洞县在大同(云州)以南,因此俗称“小云南”,很多人就误以为自己是云南迁徙过来的。其实,那时,甚至时至今日,云南的人口密度也不是很大,当年更是人烟稀少,是不可能有大量人员外迁的。
' t! _3 i2 N, c. x2 j3 \1 @据说,当年外迁时,人们普遍不愿意,因此,朝廷让老百姓将锁骨(俗称琵琶骨)打通,将锁链从中一一拴住,并将手反绑在身后,这样人们一长对一长对地迁徙,有官军押送,从而到达千里之外的目的地。据说,至今,山东很多老百姓喜欢将双手背在身后,就是从那时留下的传统。3 z: \4 v: _* g3 S& N- P' C) c
大体应该是这样,但我们这一支老于家,在山东至少生活了两千多年了,是地地道道的土著居民。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11: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心依旧 发表于 2013-2-20 20:10 ( D7 {" _, W, x( m6 U3 `, }
五代时期,后晋五十多岁的石敬瑭卖国求荣,认当时才20多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典型的认贼作父,于公元 ...

( s9 Y; g3 t1 A% t3 B谢谢,你的这种说法我见过;同时还有其他的说法,但目前所有考据出的说法似乎都把迁移人群、迁移地点固定化了,要么是山西、要么是河南、要么是云南;- `' C- {; H* R, v- s
# n2 a9 T9 h# w' _
比如这篇文章:http://w2.jiaodong.net/wenming/system/2010/04/16/010000407.shtml;再比如这篇博客:http://hi.baidu.com/zhaopeishan/item/53804711dd0d590fb88a1ae1( f- ?, _: @. k1 \6 J" ?# m

4 ^! E. r: r  ^( G我觉得是不是应该从迁移者身份来重新考虑这个问题呢?我的意思迁移者的来源地不是单一的,时间也不是唯一一次,迁移者身份各自不同。, B9 C+ ^+ a& p% R0 o0 v

' G8 y0 A& Y% ]9 U6 ~3 a: @$ l我个人倾向于像我家这样军户出身的人也许更应该是云南乌撒卫迁来的,因为自宋以来中国民间一直对当兵的认同感不强,有道是“好男不当兵”啊;而军户,说白了就和现在新疆的兵团是一个性质的军事化组织,这种组织的成员在明朝时,说得不好听就是“军事奴隶”,是不算作在籍居民的,其社会地位不高,相信有点办法的人都不会选择加入这样一个组织;' |0 v; ^* u7 d0 ^7 h" m
所以我猜测,我这支于姓在元乱世时和朱元璋一样都是饥民、流民(否则可能早就有谱系了,呵呵),没有办法了就加入了起义军反抗蒙古暴政,一直打到云南并定居数代后在明成祖时期迁移到乳山的;清初时清军在全国各地大屠杀,在籍居民遭受了浩劫,但是清政府却把军户解除军籍充实各地在籍人口,这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人口发展上一大奇观:经过大屠杀之后中国在籍人口居然很快得到恢复,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我上面讲的,是有论文专述的,这篇论文我现在找不到,等有机会补上,我猜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我家才跑到了栖霞松山的,这样一来,逃过浩劫的原在籍居民就和原军户混合了,也许就是这个原因,现在的山东人里,有人说是大槐树来的,有说是云南来的,更有甚者把大槐树和小云南连起来说是云州以南“小云南”的,莫衷一是...9 D4 H( T7 t) r1 @5 k& {( ~
如果我以上的种种猜测都没错的话,其实在近代,我家族又重演了历史的这一幕,近代抗战以来,我家族许多人都参加了军队,最远的打到了广西并在那里定居了,我们这个家族人丁本来就不旺,现在山东基本只有长支的不多人了...* T3 h# O* a' \( T
, q( {7 s3 l! j! m$ X
当然,以上关于“小云南”的内容有不少臆测的成分,也许我需要借助现代的Y染色体基因技术才能真正确定我这支于姓来自何方。如果有同样背景的人,做过了DNA溯源测试了,请来交流一下,谢谢!
发表于 2013-2-23 16: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云南是个迷
发表于 2013-2-23 19: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宝祥 于 2013-2-23 19:46 编辑
1 x6 x+ H) Q0 y* G5 b3 m
: h, _& b; |$ ]: Q4 U$ D我爷爷也说我们是祖籍云南省登州府海阳县司马庄七甲八舍,祖籍在南方。现在青岛的胶南灵山卫,即墨-莱阳沿海,海阳沿海,直到现在的文登小观以西,可以说是军卫云集,这里大大部分人都说祖籍是云南的来山东前。我看了好多网上关于小云南的说法,可以分为俩个版本,一个是云州之南,山西河南河北交界的地方,称“云南”,另一个或许跟明朝的海防戍边有关,这部分人的祖籍实际上是江苏浙江的,明初攻打云南并留在那里戍边,这部分人的后代也世代承袭兵制,到了明中后期为了充实山东的海防,而调入从灵山卫到成山卫等山东半岛的卫所,因为他们在云南出生,他们的后人误以为云南是祖籍。而烟台芝罘区有个奇山所,也是戍边的,大部分人的老家,有家谱为证是南方的江苏浙江一代,这是不是也说明,小云南人的祖籍也是在该地区呢?: _; Q# t$ W  W5 g. S
戚继光的祖籍也是南方。
发表于 2013-2-23 20: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
6 \! D3 g. D* e5 h* I9 F据蓬莱《刘氏祖谱》记载:其先祖为中原人士,系黄帝子孙,为避战乱,南迁至“小云南”,称为流民。0 P! o0 w  i: x# X* A

+ F( x5 H4 G0 U. o  Y1988年版《蓬莱县志》中记载的珍贵史料:“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据考证,明初中原已经统一,云贵高原仍被元朝占据,不但屡招不降,而且屠杀使者,朱元璋决计讨伐,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命傅友德为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步兵30万讨伐云南,分遣都督胡海统兵3万,趋乌撒,自将大军趋贵州。十二月二十三日,傅友德自曲靖直捣乌撒,元军暂时退却。傅友德下令在乌撒筑城,建筑材料和工具刚一备好,元军引兵复至,由此展开一场惨烈的“乌撒之战”。4 V% i& h' |, A- e
/ }! M# V6 q& J
      可见“小云南”先祖缘于全国各地军丁加盟的明朝征元30万大军。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山东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小云南”先民,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由国内各地汇聚云贵,再行迁至山东,。可见山东人口也不是当时的齐鲁子弟了。
1 f6 C/ f8 p; V' }3 p7 V, V7 j9 ?, j: d7 _4 k# d  b! Z
现居住在云南边陲的摩梭人,就是“乌撒之战”后,无法回到蒙古的一些元军的残兵败将、与当地的土著居民结合后的后裔。以辽南为中心的辽宁大部及吉林、黑龙江部分地区,近年来在修订地方志中,常有居民口传祖籍“小云南”,但受访者均不知“小云南”身在何方。关于“小云南”出处,不仅在民间众说纷纭,国内史学界也说法不一。长期以来,它成了东北民间寻根的一大“千古之谜”。
, y- g2 e1 Q% X& U  B
1 _4 a1 R* _0 z8 g  “小云南” 探源说法不一
% ]5 O% F2 ^! B7 u9 F* K$ [2 ~* a* |. ?1 y
  国内媒体首度公开报道对“小云南”千古之谜的探源,一年前报道原鞍山市铁西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胡忠奎历经20余年研究所得:“小云南位于今云南、贵州一带,即明代的乌撒卫”之说后,由此引发全国诸多读者广泛关注,经一年来归纳整理浮出水面的“小云南”渊源之说已有七种之多。
8 E6 E9 h' `3 j  U; J8 t! P. E# E) L5 X* _5 h. V- Q: q
所以,你的问题:“在云南与贵州威宁之间在明朝时建立的乌撒卫的具体地点”也就无法考证了。不过下面七种猜测也许能为你提供一些帮助。  8 m$ x+ k4 m' c2 N: K
! T7 O7 b) y% p4 B, W6 E
“小云南系云贵一带”之说引起国家民政部门关注/ r( `& p3 V8 M4 S
9 `: v8 {: \2 c" |3 c( F( M* q9 G
昨日,鞍山市铁西区原史志办主任,67岁的胡忠奎首度出示:他和国内部分史学家及史学爱好者经近一年来调查取证,绘制出的一幅激动人心、波澜壮阔的“小云南”先祖跨越元、明、清三代,由全国各地征讨云贵,军屯驻守,迁移山东,辗转关内的宏大历史画卷。他自言“小云南系云贵一带”之说的众多观点中最为翔实、可靠。
: O5 r7 L1 a8 B8 b9 c2 X+ [5 A; I) H7 `$ H
  另据了解,胡忠奎的考证已引起国家民政部门的关注。
2 e* p, ~1 F; R, k3 A
; B+ l! d4 O. @+ Z# ]5 h4 O  考证悬疑 “小云南”是俚称吗? “云贵说”从何而来?$ d" x9 b( S" x9 O4 [) i7 l3 y
5 @' C' a8 O/ I2 g  R
  胡忠奎研究“小云南”出处始于1985年。他在修订当地地方志过程中,鞍山境内的八家子、陶官、永乐等街道的许多老者,“十有八九”称祖先来自“小云南”,但都说是老辈人世代口传,“小云南”究竟何处均不明悉。这不禁引起胡忠奎的极大兴趣——还在他孩童时期,祖母曾跟他讲过:“你的祖先是打‘小云南’过来的”。: E( f% B- x5 R( a* w
9 _+ x" V0 u/ T, @0 t+ ~6 _5 j, R
  在一种探索血脉起点及工作责任感的推动下,胡忠奎先后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图书馆,请教专家并查阅古籍,都没有找到有关“小云南”的资料。他又两下山东蓬莱,但县志办工作人员的答复令人失望:过去和现在,山东省都没有“小云南”这个地名。蓬莱县志办也曾对此做过调查,无果。
) J" \  s3 H0 E& ^8 ?- f$ H& u9 G+ I0 T) ?& l: j( k; g
  但许多在蓬莱县街头巷尾的老人也都众口一词地告诉胡忠奎,他们的祖先来自“小云南”。
4 T9 N' J! S2 J2 e; Q
/ I- M  Y. n$ c7 {  1988年8月,胡忠奎再赴山东到烟台市史志办,查阅到了1988年版《蓬莱县志》中记载的珍贵史料:“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此即推动“云贵说”诞生的首例佐证。
% \4 O  R, N6 ~  ^8 n" \! |* G8 w1 E9 U( M' ]" Z
  胡忠奎又查阅《元史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北地方史稿》等资料证实,“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胡忠奎认为,正如东北人对“边外”、“关里”的称谓以及有的地区自称“小上海”、“小深圳”一样,“小云南”是云贵边界一带的俚称。 
/ B% e, ]# H" @& a+ H' A
- p$ _* ^- ^6 |+ }  求证探源 “千年万里移民路线图”说明了什么?( G0 n  J) [, z5 F+ Q

% y* }6 G! m4 K  A  k  “云贵说”随即产生另一个疑团:云南、贵州历史上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而自称祖先是“小云南”的东北人却又大都是汉人。胡忠奎昨日出示他和吉林谭雨明、山东张方纲等人共同研究得出的最新史学成果:揭示“小云南”先民,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由国内各地汇聚云贵,再行迁至山东,最终辗转至东北扎根的“千年万里移民路线图”。
1 |) t8 Z- f, d$ h1 u
, m0 P% P# e9 Y: x9 J; r  “路线图”的绘制取材《蓬莱王氏家谱系》、《蓬莱王氏家谱》、《乌撒考》等民间资料、《威宁县志》、《明史》、《清史稿》等官方史料。山东的张老先生等人甚至多次亲赴云贵实地考察。
# e. w$ U/ k: D( V5 Z9 P( l/ G* S" `- x$ Z; R& `" L  q
  A 明朝30万大兵讨元——先民由全国各地至云南
3 N2 L) l, ~2 y% _
+ O2 w* A, q* Z+ m. ?  胡忠奎等人认为,“小云南”先祖缘于全国各地军丁加盟的明朝征元30万大军。据考证,明初中原已经统一,云贵高原仍被元朝占据,不但屡招不降,而且屠杀使者,朱元璋决计讨伐,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命傅友德为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步兵30万讨伐云南,分遣都督胡海统兵3万,趋乌撒,自将大军趋贵州。
0 [4 ?9 g* `) f; V# u* O& O0 f$ ]. V- d7 X- e/ G+ J
  十二月二十三日,傅友德自曲靖直捣乌撒,元军暂时退却。傅友德下令在乌撒筑城,建筑材料和工具刚一备好,元军引兵复至,由此展开一场惨烈的“乌撒之战”。
- q, F5 y/ _8 y/ c; a2 g# ]/ Y+ {, L/ ?$ C
  历经浴血奋战的傅友德30万大军,进驻云贵高原后在乌撒卫即展开军屯。据吉林谭雨明考证,从洪武十四年入滇,至永乐初年,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的明军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 Y! M$ S/ A: x" _
9 g4 a" Z# ^% E5 G0 {, i8 d' p; }
  B 明朝战略转移——由云贵迁山东
3 X+ ~/ k7 O2 B; X4 R
/ _2 U0 K1 a) m  X3 }& c  乌撒卫建成后不久,“小云南”先祖即根据明朝战略转移源源不断向山东迁移。明代初年,倭寇不断侵扰山东沿海地区,为防倭寇侵袭,明洪武中期先后在山东设置卫所,这些卫所需屯兵把守,明朝即从乌撒卫等地调兵。3 A( S6 x, |* I! N! Z8 N' N5 z! D
# p! v2 V+ q1 _- F: _1 Y
  张方纲在“路线图”中仅举乌撒卫调兵至山东鳌山卫一例说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辉祖奉命建鳌山卫,率兵调防山东。至此,“小云南”先祖的匆匆步履在山东暂停。他们的再次大规模渡海迁移,还在三百年之后。
4 d$ a, P6 d3 {, b2 T0 f7 w
  k: ^' x) C: j. A2 h$ N, x; T  C 清代垦荒——由山东至东北8 I# g+ Q2 Y; D

" |6 r/ D5 q3 g  清顺治年间,清政府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汉人到辽东垦荒。此时,在乌撒卫参加过军屯,而后又调防山东各卫所的部分明军后裔,不断随移民潮涌入东北,投旗者为汉军,未投旗者为民籍。
5 M9 F2 e5 }1 |% L# G* D& X$ {: W. b9 I. Z0 b2 P  I3 r" d
  胡忠奎表示:“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忘记祖宗,世代口传,仍称自己来自‘小云南’。因为很少有文字记载,随时间久远,‘小云南’出处就湮灭成了‘千古之谜’”。8 F: ^% O+ g0 C0 t
3 H8 q* P$ P3 h. i3 ~( ^
  探证分歧 七种渊源说各抒己见8 P0 r# D0 T* D+ E( {- @
" A/ ]6 N! X$ |, q! @% q8 x
  目前,除“云贵说”外,“小云南”出处另有山东之说,山西北部“云中之南”之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之说,山西运城“小运南”之说,云南省“祥云”之说,安徽“凤阳”之说共七种。东北各地的众多家谱编撰者及史学爱好者积极参与了由报道引发的大讨论,各抒己见。
# Z* I) c. X7 U8 ^, I7 H  J0 A4 |/ I- [
  综论各方观点,“小云南”所在地可能涉及五省七地。其中,“小云南”在山西的呼声较盛。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40多年时间,山西向外省进行了多次移民,其中包括向山东移民。而“小云南”在山西的观点,主要来源于民国《平县志》记载的“云中、云州之南”之说。. m; z1 L" Z' ]0 _
1 `1 l. L6 u, X( E- m
  另有“小云南”在云南祥云之说,也被部分史学家视为权威观点。《徐霞客游记》曾提及“小云南驿”之名,经《中国国家地理》考证,徐霞客笔下的“小云南驿”就是云南省祥云县南18里的云南驿。
0 b& B2 z: I& E1 c: N2 V, R+ M+ |7 q/ a+ p  T& e$ E
  但是,上述多种观点以及胡忠奎所持“云贵说”在向云南和贵州以及各地史志部门求证时,均未得到相应证据支持,或没有移民迁出资料,或当地从未有过“小云南”地名之说……不足而论。小云南的最终“确认”还有待进一步探证。(张健报道)9 c1 h  ?# S4 S5 X1 P1 f( J

3 I) v7 ~8 V" E+ t : i8 P9 P. B/ r

7 C0 p& k& E9 }- j当你问到鞍山上了点年纪的人老家在哪里,他们的根在哪里,十有八九的人都会说,“我们的老家在‘小云南’”。在海城、辽阳等地,有关“小云南”的称谓更盛,而“小云南”究竟地处何处,对他们来说一直是一个千古之谜。为了了却这个心愿,揭开缠绕在人们心头的层层谜团,鞍山市家谱研究会副理事长、原鞍山市铁西区区志办主任胡忠奎奔走北京、山东、辽宁等各地,行程千万里,走访上千知情人,查阅无数资料,耗时近20年,终于于近日找到了“小云南”确切地点。记者采访胡忠奎的时候,66岁老人依旧兴奋不已,他说他的祖辈也是从小云南迁徙而来,他与其他人一样,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找到自己的根,这是世界上每个人的寻根情结,而这一点对中国人来说更为重要。
0 v" F1 X2 F" i2 `8 W1 v  A3 j/ t5 f- K. t
    “小云南”:飘荡了600年 我的根在哪里. {* ^$ R& v7 d% Q
" C% [+ N+ i) Y; v
  1985年,鞍山市铁西区史志办在编纂地方志时,就人口源流问题走访八家子、陶官屯等近代鞍山地区最早形成的自然村落。当地许多住户自称祖籍为“小云南”,而关于“小云南”的出处则众说纷纭,或为山东蓬莱,或为明、清时代的山东登州府。参加编纂地方志工作的胡忠奎,在心中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 u% u- v5 _5 O) `$ Q2 O" n( Y, N
+ ~8 A) b9 L4 V( z& v* Y  1986年清明,胡忠奎回老家辽阳县木家乡新台子村扫墓。一家22口人聚在一起回忆家谱,家里的长辈也都模糊地记着老人曾经提到过老家在“小云南”,而年轻人如闻天书。胡忠奎暗下决心,于公于私,一定要搞个水落石出。
$ s' j+ q( s% ^+ l5 t3 ]& x
) b3 Y; c3 O6 ]3 g; ?  此后,胡忠奎先后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图书馆,请教专家并查阅古籍,都没有找到有关“小云南”的资料。
2 @3 A- |* o$ c
2 l( }1 a. ?, k7 O/ U, Z3 r& R    万里奔走20年 了却千古遗憾
: c- ?$ Z: \7 y1 }* M3 L; s
8 B  b! b5 }, L& ]- a  ?( V, {  尽管困难重重,胡忠奎毫不气馁,他知道所有与他同来自小云南的人,都与他一样急切的想知道,自己的根究竟在哪里。1986年,胡忠奎首赴山东,到蓬莱县志办了解情况。县志办工作人员的答复令人失望:过去和现在,山东省都没有“小云南”这个地名。蓬莱县志办也曾对此做过调查,无果。而许多在蓬莱县街头巷尾的老人也都众口一辞地告诉胡忠奎,他们的祖先来自“小云南”。
+ ]' O* h2 C, o6 T1 q
7 ^( F/ }8 t, Y: M$ O$ X, R  因明、清时期的登州府辖地在今天的烟台境内,1988年8月,胡忠奎再赴山东到烟台市史志办,查阅到了原国民党政府最后一任蓬莱县长根据自己赴台湾时带走的蓬莱县志资料,于1962年在台修编的《蓬莱县志稿》。柳暗花明,“小云南”终于浮出水面。1 t9 r% K: Q" d5 j5 S
2 b5 j5 ~6 [3 G! S$ L! s
  据《蓬莱县志稿》记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多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 U, t, U" M! G5 E  z
6 D7 F  W/ B) N, d* P! F
  胡忠奎又查阅《元史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北地方史稿》等资料证实,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
  Z/ Y! Q* k! I1 H
$ e8 e! u* H! Q2 @2 A. R9 z    一部宏大的历史长歌5 W3 U" h& P0 l7 Z" H/ D

; h8 j, e' u( D; w/ l# m! K当你问到鞍山上了点年纪的人老家在哪里,他们的根在哪里,十有八九的人都会说,“我们的老家在‘小云南’”。在海城、辽阳等地,有关“小云南”的称谓更盛,而“小云南”究竟地处何处,对他们来说一直是一个千古之谜。为了了却这个心愿,揭开缠绕在人们心头的层层谜团。,鞍山市家谱研究会副理事长、原鞍山市铁西区区志办主任胡忠奎奔走北京、山东、辽宁等各地,行程千万里,走访上千知情人,查阅无数资料,耗时近20年,终于于近日找到了“小云南”确切地点。昨天,记者采访胡忠奎的时候,66岁老人依旧兴奋不已,他说他的祖辈也是从小云南迁徙而来,他与其他人一样,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找到自己的根,这是世界上每个人的寻根情结,而这一点对中国人来说更为重要。
) h, [3 E' y4 S0 U2 ^0 I8 @
& @, e& R. u4 P“小云南”:飘荡了600年我的根在哪里" n( H) c8 A/ [& n0 h: P

$ Z/ s" t' o. p7 T% M& q+ B, w1985年,鞍山市铁西区史志办在编纂地方志时,就人口源流问题走访八家子、陶官屯等近代鞍山地区最早形成的自然村落。当地许多住户自称祖籍为“小云南”,而关于“小云南”的出处则众说纷纭,或为山东蓬莱,或为明、清时代的山东登州府。参加编纂地方志工作的胡忠奎,在心中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T* c$ i6 Y  G1 l( U

: D3 z# ~; }1 b7 u$ g% ]: p1986年清明,胡忠奎回老家辽阳县木家乡新台子村扫墓。一家22口人聚在一起回忆家谱,家里的长辈也都模糊地记着老人曾经提到过老家在“小云南”,而年轻人如闻天书。胡忠奎暗下决心,于公于私,一定要搞个水落石出。
( a" k9 }3 c4 G% b; f* ]" N/ c  y. b9 _2 C# c
此后,胡忠奎先后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图书馆,请教专家并查阅古籍,都没有找到有关“小云南”的资料。2 H" y) G- G. Q! k0 [: Z3 N% Q! ^

6 P# [5 ~6 a. n9 X! O9 _4 M万里奔走20年了却千古遗憾/ M# F" `2 b( s" y8 A" @( c# |  e  `

& k( w2 h7 w( [( q6 l' m6 J1 N尽管困难重重,胡忠奎毫不气馁,他知道所有与他同来自小云南的人,都与他一样急切的想知道,自己的根究竟在哪里。1986年,胡忠奎首赴山东,到蓬莱县志办了解情况。县志办工作人员的答复令人失望:过去和现在,山东省都没有“小云南”这个地名。蓬莱县志办也曾对此做过调查,无果。而许多在蓬莱县街头巷尾的老人也都众口一辞地告诉胡忠奎,他们的祖先来自“小云南”。
" |7 f6 J  w' S6 _! i3 j. P
* Y. B) H, t4 R* Q因明、清时期的登州府辖地在今天的烟台境内,1988年8月,胡忠奎再赴山东到烟台市史志办,查阅到了原国民党政府最后一任蓬莱县长根据自己赴台湾时带走的蓬莱县志资料,于1962年在台修编的《蓬莱县志稿》。柳暗花明,“小云南”终于浮出水面。8 Q( ^& f4 K3 W9 ^
4 F, F7 H6 r% j6 H
据《蓬莱县志稿》记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多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 Z3 F# [* i; U& X& i+ i
: }( U% W/ b, U
胡忠奎又查阅《元史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北地方史稿》等资料证实,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
( S3 I+ k$ x) X0 y9 x
3 A% [) F6 L+ E% ?; [8 R! r5 R一部宏大的历史长歌
0 G0 m0 X# A+ K( j/ y. t3 H. o1 O+ _$ U( ~( ]8 r
又一个疑团产生:云南、贵州历史上为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而自称祖先是小云南的辽南人却又大都是汉人。胡忠奎遍查蓬莱诸姓家谱,找到了合理解释。据蓬莱《刘氏祖谱》记载:其先祖为中原人士,系黄帝子孙,为避战乱,南迁至“小云南”,称为流民。
# h) p! M! C, ^5 g5 L
' M: k8 o2 U% r在胡忠奎的梳理下,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长卷渐渐清晰起来:祖籍“小云南”的辽南先民,发源于华夏中原地区,系黄帝子孙,后因连年战争,南迁至云贵一带,在祖国的南方度过了漫长年代。其后又于明朝初年,跋涉千里,迁至山东半岛,安居乐业260多年,几乎涵盖整个明代。最终在清朝顺治年间,踏上辽南的土地。9 Z1 w0 S1 R9 [- `7 N0 i/ e

9 f7 r- Z! C" {/ }! V. I# x- j胡忠奎的史学研究成果得到鞍山市有关专家的认可。鞍山市家谱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对“小云南”渊源有着很深研究的侯鹏霄也极为赞成胡忠奎的说法,在目前的诸多观点中,胡忠奎的解释无论从什么角度都是最合理的。
* v8 l+ F- A- h9 D
发表于 2013-3-3 12: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云南的家族佐证.jpg 最新观点,来源于河南的黄河北面的俩侧村庄。开封禹王台区南郊乡干河沿村
) _( J; ~  J# Y  A0 ?  `: C根据山东莱阳市山前店镇的北夏各庄村的家谱记载,似乎一下子跑到了河南开封去了,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小云南其实是来自云州之南的说法正好符合。这是持有这位家谱的朋友百度搜到的,因为这个村的来历是这样的因为它建村时,这一段蔡河已完全淤塞、干涸,故称干河沿(旧时多写作乾河崖)。当然,也许云南那边也有条河,干涸了,也会叫做干河沿的。现在大家努力搜一下云南方面的这个地名吧!
发表于 2013-3-3 13: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蔡河,又称惠民河,是宋代京都开封的主要河流之一、宋太祖赵匡胤所谓的三条御带之一。它(蔡河)“经由开封繁塔西,向东南方向,经过今干河沿村、赤仓、万隆岗、大小关头村(宋代时这里曾设有临蔡关、关撤成村),流入颍淮”(见《开封名胜古迹散记》)。这也就是说今干河沿、赤仓等都是在宋代蔡河故道边上建起来的村庄。但当我顺着这条蔡河故道行进时,发现《散记》漏掉了蔡河故道边上的一个村庄,那就是今天的横船湾村。3 w& I1 ~# H/ c* f

  i2 Z9 v4 G  G# H横船湾村坐落在今开封市区东南约7公里处,西临护城堤,就在宋蔡河故道一个拐弯处的东南岸边上。宋代时有没有这个村庄?如果有的话,叫什么名字?找不到明确的文字记载,不便妄下断语。但后来确有人家在这里落户成村,可能是姓徐的人家多,或者是徐姓人带的头,村名就叫徐有村。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黄河决口,这里被水淹了一次;明永乐二十二年九月初八(公元1424年)黄河再次决口,祥符(开封)陈留(原为县治,今划归开封县)受淹,浊流顺蔡河向东南流去,今横船湾——徐有村那一段蔡河正处于转弯处,河身落淤,水退之后,这一段河道变得又浅又窄。据说,有一支大船航行到这个河道拐弯的地方,被卡搁了浅,船无法开行,就横在那里。时间长了,人们就以船代桥,来往通行,于是就有了“横船湾”这个名字。今日横船湾属汪屯乡,聚落沿东西向主街延伸,呈矩形,以农为主业,好地种菜,差地种粮。; Y- `5 l: x( d4 t7 P4 P

3 _- Q- k1 `; l沿蔡河故道往上游走,位于飞机场跳伞塔北侧的干河沿村,也是蔡河岸边的古村。因为它建村时,这一段蔡河已完全淤塞、干涸,故称干河沿(旧时多写作乾河崖)。比起横船湾来,时间要晚一些,据该村现存的一块石碑记载,此村建于清乾隆年间,仅有200多年的历史。今日干河沿属南郊乡,聚落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呈矩形,居民沿十字街延伸居住,以种植蔬菜为主业。+ X1 q: t. H' l  `3 L2 u$ Z4 F
发表于 2013-3-3 13: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当时这里老闹水灾,人们迁徙到比较好点的地方,胶东完全有可能!那时候胶东人口稀少。。。。山东人口也没多少人,都被朱元璋和元朝作战,杀的差不多了。沿水患严重的黄河俩岸迁徙人口也是很可能的。
发表于 2013-3-3 20: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宝祥!
发表于 2013-3-11 14: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