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右任先生亲属忆先生

2
回复
259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0 23: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伯父右任公轶事
    于惠霖

我的幼年一直生活在原籍陕西省三原县,7岁时在伯父创办的民治小学读书。那时,伯父任靖国军总司令,每天早出晚归,到城里去办公务。一到傍晚,来拜访伯父的客人络绎不绝,有的是谈公事,有的是专来求字的。每次写字前,有人磨墨,有人拉纸,也有许多人观赏。写字时,伯父总是挽起袖子和长胡子,然后挥舞大笔,流畅而潇洒地写完一条又一条,拉纸的人逐条放在地上,等晾干盖印后才收起来。
    那时,要求妇女解放的呼声很高。有一天下午,我与堂妹于栋把长发辫剪成短发,他老人家一见就满心欢喜,用手拍拍我们的头,微笑着说:“你们进步了,很好!”并夸我们是好孩子,还奖给我们每人一串窝窝馍(陕西一种地方风味名点)。
    当时,女孩子们都梳长辫子,剪了一时人们还看不惯,就有人嘲笑我们。当他们听说我们是于总司令的侄女,剪发又受到于司令的夸奖时,就不再嘲笑了,而且还报以羡慕的眼光。剪成短发后,给生活上带来很多方便,节约时间,免掉每天梳头辫辫的麻烦,几天后,同学们也一个个的剪了辫子。不久,附近各县也闻风而动,一时之间,女孩子剪长发辫蔚然成风,还把我们看成了剪辫子的带头人。实际上,这正是大伯父他老人家积极支持和热情鼓励的结果。
    先伯父右任公两岁丧母,由他的伯母房太夫人抚养长大。房太夫人是我的二祖母,心地善良,面容慈祥,能吃苦耐劳。那时,我还不到10岁。伯父兄弟四人,都住在一个老式的四合院子里。院中有一棵数人才能合抱的老槐树,枝叶繁茂,有如大伞一样覆盖了整个院子,所以,夏天特别凉爽。但有时下暴雨或连阴雨,树根旁的沟里就会积水,影响行走。伯父住的房子虽较宽大,但窗户开得高而小,加之大树遮盖,光线很暗,他的客人又多,就显得很不方便。后来,经亲朋邻里劝说,他才搬到民治小学去住。这样,人来客往,觉得敞亮多了。二祖母当时住在偏院,大伯父经常去向她老人家问安,就在大伯父当了国民政府的监察院长后,还是经常由南京回家探望二祖母。记得二祖母去世还未安葬时,大伯父闻讯立即回家,一进门先跪拜在地,随之又伏在二祖母的棺木上放声大哭。经大家一再劝止,才起来与家人亲友商量治丧事宜。亲朋们一致主张葬礼要隆重举办,他却婉言谢绝。因为陕西时逢大旱,他主张一切从俭。事后,他把省下来的费用和礼金均作为赈济灾民之用。1927年7月,还把我的堂兄于望德在上海结婚的贺礼,以及他和伯母生日、孙儿满月、周岁时的贺礼,也悉数用于赈济灾民。他老人家虽身在外地,但心里却时刻惦记着家乡的灾情和人民的痛苦。
    伯父因常年在外,所以乡亲们希望他多回故乡看看,当得知他回家的消息后,大家非常高兴,也传得很快。在他到家的那一天,不仅县里各界人士到郊区马路上迎接,而且乡亲们也都去路边等着,当他远远看到迎接的人群时,就急忙下车快步走来,频频向人们招手致意,点头问好。每当他看到欢迎队伍中的小学生时,便走到他们面前亲切地询问名字、年龄和学习情况。离家时,他不愿惊动别人,总是悄悄地拄着拐杖去车站。有一次,天下着大雨,他要赶车远行,当经过城门时,却见早已等着为他送行的军乐队向他奏乐致敬,他也只好向其告别感谢。后来,才知道他走的消息是他的副官传出去的。
    我的家乡三原县,每年冬季要举办一次腊八会集市(农历腊月初八至廿三日),赶会的群众有来自周围各县的,也有河南、甘肃、山西的。集市上有牛驴骡马、农副产品、布匹百货,还有各种风味小吃。特别是两台群众喜闻乐见的秦腔戏和杂耍班子,使集会格外活跃热闹,也吸引了更多的群众来赶集逛会。每逢此时,只要大伯父在家,他都要被请去给群众演讲,伯父对此邀请常是欣然前往。他的演讲,通俗易懂,生动感人,讲的大都是人们的心里话,因而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
    先伯父平常最喜欢吃面食,特别是面条和锅盔(陕西的一种烙饼),对菜肴从不讲究。穿衣也很随便,布衣、布鞋、布袜,都是我大伯母做的,数十年来一直如此。大伯父从不置私产,在南京住的房子还是租赁的,且屋内陈设简单,但书籍很多。尽管他自己的生活非常俭朴,但若遇朋友乡里有难相求,却慷慨相助。他平时对来访者总是一视同仁,热情接待,一同吃饭。这在当时国民党上层人士中,确是少见的。
    1947年,我家住在上海西藏南路第二宰牲场,伯父前来看望我们夫妇和孩子时,除了在生活上给以关怀照顾外,还叮咛我们要注意锻炼身体,作一个有上进心和自力更生的人。南京解放前夕,他来到上海,我们去看他,只见他的住所里站满了客人及监察院的职员。我们向他问好,他却什么话也没说,直直地站在人群中。我们看他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等我们回家后,他就去了台湾,这一别竟是四十多年!伯父在一生最后的几年里,身体不好,精神寂寞,他在关于望大陆一诗里,满怀悲切的情绪,抒发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现在,大陆正在深化改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可喜的是台湾骨肉同胞已能回大陆探亲,已逐步实行三通。如果他老人家健在,亦有回大陆探亲的可能。然而,这已是不可能的事了。现在唯一能安慰他的是海峡两岸骨肉团聚已成事实。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伯父的灵柩也一定会从台北玉山之巅迁回故乡。
    您老人家在天之灵兮,
    俯瞰大陆;
    大陆在您足下兮,
    任您遨游!
    您老人家在天之灵兮!
    俯瞰故乡;
    故乡丰衣足食兮,
    等您尽情咏唱!
    天苍苍,
    野茫茫,
    国之殇,
    已复康。
    按伯父望大陆诗原韵歌之,以慰老人家在天之灵。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23: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忘了咱是穷家出身
    刘智爱
   
    我是于右任先生的侄媳。党和人民政府公正地历史地看待他老人家,充分肯定他老人家的历史功绩,这都是贯彻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我从心底里感谢党、感谢人民政府。
    我伯父在世的时候,总是训导我们不要忘记咱是穷家出身,遇事要关心人,尊重人,特别是对穷乡亲。他每次回三原来,多住在学校,很少住家里,心中只有学校没有家。就是在家偶尔小住,总是详细地询问左邻右舍和一些穷亲朋的生活境况,并叫人去送些东西和钱。见过他的人都知道,他经常穿一件灰布大衫子,布鞋布袜子。他吃饭也很简单,回家总要吃小米饭,红豆稀粥,黄菜等一类的东西。他从不给家里置产业,一生没给家里买过一亩地,没盖过一间房。心里老是想着乡邻,想着为群众办些好事。这些事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现在,我的两个弟弟、侄儿侄媳都在台湾或美国。我一定写信告诉他们,等祖国统一后,把我伯父的骨石搬回来,安葬在家乡的土地上,实现他生前的愿望,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我相信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在海内外同胞共同努力下,这心愿一定会很快实现的。
    (原载三原县《于右任纪念集》)
发表于 2014-10-6 16: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准确讲,任老是作者堂伯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