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钦《齐乘》中斥山之说(于氏渊源)

9
回复
212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7 11: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钦《齐乘》中斥山之说(于氏渊源)

原文:
斥山文登東南六十里爾雅云東北之美有斥山之文皮焉蓋以海濵廣斥得名高門之族居此有千餘家東齊于氏皆斥山望也欽之曽大父端叔府君自斥山徙昌陽大父君瑞府君其仲子也又自昌陽徙益都先考禮部公嘗命欽攷斥山于氏所出欽對曰按氏族略于氏本周武王子邘叔所封之國在河内邘城子孫以國為氏去邑為于後魏時有自東海隨拓?徙代改為萬紐于孝文復為于氏又有淳于姜姓之後唐避憲宗嫌名亦為于氏此鄭氏之説也然史記文王伐邘書大傳正作于于蓋古諸侯之國非始於邘叔也又夏相時于夷來賔子欲居九夷于夷其一也或即嵎夷之轉或于國之裔有奔海濵而君長東夷者何其族之蕃而世之衍也斥山之于祖此為的先君頷之在野王縣西北

简体文并断句:
斥山
文登东南六十里尔。雅云东北之美,有斥山之文皮焉,盖以海濵广斥得名。高门之族居此有千余家,东齐于氏皆斥山望也。钦之曽大父端叔府君自斥山徙昌阳,大父君瑞府君其仲子也,又自昌阳徙益都,先考礼部公尝命钦考斥山于氏所出,钦对曰,按氏族略,于氏本周武王子邘叔所封之国,在河内邘城,子孙以国为氏,去邑为于。後魏时,有自东海随拓徙代改为万纽于,孝文复为于氏。又有淳于姜姓之後,唐避宪宗嫌名亦为于氏。此郑氏之説也。然史记文王伐邘,书大传正作于于。盖古诸侯之国非始於邘叔也。又夏相时于夷来賔子欲居九夷于夷其一也。或即嵎夷之转,或于国之裔,有奔海濵而君长东夷者何。其族之蕃,而世之衍也。斥山之于祖,此为的先君颔之在野王县西北。

附:图片


于钦与《齐乘》
     
     《齐乘》以“乘”为名,取名古雅,是因袭先秦《晋乘》而来,《齐乘》的编纂者是元代著名学者于钦。是书修于元至元五年(1268),至正十一年(1351)刻梓,增释音一卷,共七卷。卷首有序、目录、(未附于潜《释音》)跋、卷一沿革、分野、山川(山);卷二山川(水);卷三郡邑;卷四古迹,下置城廓、亭馆(上);卷五古迹,下系亭馆(下)、丘垅,风土;卷六人物;增一卷释音。《齐乘》以记地理为主,兼及风土、人物,略带魏晋地记之遗风。于钦亦自称:“《齐乘》者,地理之书也。”但此书增加了人物、风土份量,内容上统合古今,详今略古,较地记有了长足进步,魏晋地记与之不可同日而语。《齐乘》是历史上名志,素被推崇。苏天爵序称其“辞约而事核”。《四库全书总目》称“叙述简核而淹贯,在元代地志之中,最有古法”。

      于钦(1284—1333年),字思容,山东益都人,其祖母因避李全之乱,家于吴中。于钦年纪轻轻就已满腹经纶,以致于“宿儒老生皆折节与交”。
      ①初由淮西廉访使者书吏入为国子助教,又擢升为山东廉访照磨,在任三年。时人有《送山东廉访照磨于思容》、《送于思容助教佐济南廉司》等诗为证。诗云“林梢春动紫烟生,匹马东风十日程。若到济南行东处,城西泉上最关情。”可见当时于钦的口碑不错。于钦曾任翰林院国史院编修官等职,累官至御史台都事、中书左司员外郎,后出任山东东西部肃政廉访司照磨。延佑六年(1319年),山东各地遭饥灾,于钦奉旨赈恤济南六县及盐灶饥民,深得民心。不久,又任为益都田赋总管直至至顺四年(1336年),卒于任所,年仅49岁。
     于钦以文雅著称于时,曾于曲阜作告先圣祝文。他自称“生长于齐,齐之山川、分野、城邑、地土之谊,人物之秀、此疆彼界,不可不纂而纪之也。”②而且,他感于古代各地均有志书,而山东一带由于兵难焚毁,古代志书多荡然无存,遂立志要纂修齐地志书。在山东任职期间,利用任官山东之便,周游齐鲁各地,“询诸乡老,考之水纪、地纪”,实地考察、访问、参考史籍,命笔很晚,到临终方撰成《齐乘》,并叮嘱其子将它刻印成书。其子于潜,至正十一年(1351年)任两浙都转盐运司副使时,才将《齐乘》镂版刻成,并附作释音一卷,苏天爵为之作序。但此刻本已失传。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青州府知县杜思又加以重刻,流传亦不多。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胡德琳重刻时,又命周嘉猷为之做考证六卷。
     《齐乘》专记三齐,即山东东部、北部、西部一带,不包括鲁南。宋初山东属于京东、河北两路,金人分为山东东路及山东西路,元代分置燕南河北道、山东东西道,隶于中书省,称为“腹里”。而《齐乘》所记并不包括现在的山东全省,元代仅指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所辖益都、般阳、济南三路及古代属于齐的高唐、禹城、长清、聊城、东阿、临邑等县。
     《齐乘》共六卷,卷首有序、目录,卷末附有其子于潜所作的释音、跋,共分沿革、分野、山川、郡邑、古迹、亭馆、风土、人物等八门。内容从历史地理、文化古迹、宗教寺庙到风俗人情、人物传记无所不包,资料翔实,言简意赅,内容有详有简,体例完备。书中表现了于钦对乡土的热爱与严肃的写作精神,将山东的名山大川变迁、郡邑城池的名由与沿革,以及历史名人都简洁地记述下来,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史料。于钦撰述山东志书不同于前人,他生长于山东并任官山东,此书由他一人撰写而成,不受封建王朝的严密监督,按自己的知识实地考察,既参照了各种史书、私人著作,又运用他实地调查的资料,比正史更为可信,属于信史,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欢迎宗亲认领
发表于 2007-12-19 16: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太翔实了,为我们于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欢迎宗亲认领
发表于 2007-12-19 16: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不能考证一下于慎行与文登的联系?
发表于 2008-8-22 20: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斥山,偶有写作赤山,是荣成市的斥山镇。荣成市的前身荣成县,是解放后从文登县分出的。
发表于 2008-8-25 18: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之前,听我爸说。。。。。赤山的赤字,是红色的意思,红色也就是火,于不能和火在一起。。。所以就到了洪水澜。。。。。又到了大水泊。。。。。

这个说法不知道咋来的。。。。。。。
发表于 2008-8-25 18: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斥山村“斥”字的由来

  斥山村又是今天斥山镇的所在地,地处石岛湾的石岛镇之北约15华里。为什么叫斥山村呢广斥”字是怎么来的呢?早在《尔雅》里,就有这样的记载:“齐东北之美,有斥山之文皮也”。是把斥山和槎山当作一条山脉。中国的山脉走向的规律是东西走向,或者偏点南,偏点北是有的,而绝无正南正北的走向。石岛湾的山脉走向也属于这一规律,概不例外。斥山,即槎山山脉的走向,就是偏点东北和西南的走向。石岛山历史上又称为赤山,
它的山脉走向是和斥山即槎山山脉走向并列平行但又是互不影响的两系山脉,只是在字音上相同罢了。一是地理位置近;二是 “赤”和“斥”字音同,因而就容易给人家一个误解,“斥山”就是“赤山”。历史上确实有以赤山山名而叫村名的“赤山村”。据唐代日本高僧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赤山法华院”的所在地就是赤山村,它的村址就是今天的车脚河村,而不是今天斥山所在地的斥山村。元代斥山于氏后裔、《齐乘》作者于钦,在《齐乘》中第一次分为槎山和斥山。槎山高山峻岭,雄美壮观;斥山地势平缓,开扩伸展,北展高落山,东展小海,南扩石岛湾(历史上叫赤山浦),西伸立山,也正符合“斥”字的含义。“斥”字另一层意思是:海滨广斥也,恰似它濒临石岛湾和小海,因此这就是“斥山村”称之“斥”字 的来历。斥山借助于石岛湾(赤山浦)海口,自金元时期发展成为人口众多、经贸繁荣的一个大镇。

发表于 2008-11-4 22: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姓氏胶东地区分布很广,人数众多的姓氏,在全国来看,于姓是北多南少,东多西少,以山东东部和东北为中心,向四周扩散逐渐减少。东北于姓多数为历史上由山东迁入。
  山东于姓历史悠久,汉朝有丞相于定国,三国魏有大将于禁(泰安人),元代有益都(现在青州市)人于钦,方志《齐乘》的作者,是目前现存山东地区唯一明代以前的地方志,介绍了山东大部分地区的风土人情,从书中看出,元代山东和明代前期山东没多大区别。

  根据袁义达 张诚 《中国姓氏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研究,自北宋年间至今的1000多年时间里,山东一直是于姓的中心。

   再说一下胶东的于姓,胶东的于姓,一个聚居点是文登大水泊斥山(现在荣成斥山镇),为汉朝于定国之后,一种说法是唐朝由东海(现今山东郯城,临沂一带)迁来。其后繁衍生息,成为胶东大姓。此后以斥山为基地,向外扩展,遍及胶东。

   金朝天会年间,于广由斥山来到现在乳山(清代属海阳县),当地赫姓迁走,更名于家庵。元末于广六世孙于仲保诏拜兵部司马,故于明天顺年间更名司马庄。后因析建南司马庄而更今名。这个司马庄大大的有名气,网上很多东北人都说自己祖籍在此。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原籍就是司马庄,其父早年“闯关东”到郑家屯(现今吉林双辽)经商发家。

   明代初年,胶东于姓人大量迁往山东各地,东北,直隶等省。东北自不必说,山东西部之聊城、德州,河北之沧州、天津均有文登(荣成)于姓后人繁衍生息。

   例如山东东阿县于氏家谱记载:“于氏祖居登州府文登县赤山盘龙村,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三年)由一世公于深迁东阿杨柳渡,即现黄河西东阿县杨柳渡,因是始迁之祖”;天津静海于氏家谱:“静海于氏原为山东文莱县大水波乡望族。初,于国义与其兄国仁同迁直隶永清信安镇,农耕为生,渐致富发家。明永乐二年(1404)诏郡邑拨户口充畿辅,于国义以“大丈夫何地不可以托业”的气派,留兄国仁占籍永清,而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独自应诏迁来静海,占籍辛口里,仍以农耕为生” 等等均是明证。
发表于 2008-11-5 13: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话前两天我还看了。。。。文登大水泊斥山 这说法是错的。。。。没这种说法
发表于 2008-11-5 13: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以家谱当的佐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