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历史上说的小云南就是今四川西昌地区(转贴)

15
回复
882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1 20: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根据明初遗留下来的四川西昌地区的墓碑和家谱等史料记载,历史上说的小云南就是今四川西昌地区。明朝初年平定云南和四川西昌地区时,明太祖实行调北征南和调南填北的人口大迁徙政策,派南安侯俞通源把云南和四川西昌当地的部分土著民族强制迁往元末战乱后地旷人稀的山东、辽宁等省居住,其目的是分而治之,防止他们在边疆作乱,这些被调南填北者主要是白族人。也有部分不肯配合明军作战的云南土著汉族被强迁北方,比如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给傅友德、沐英、俞通源的口传圣旨说:“将云南布政司管下的百姓五万九千有零户、八万六百有零丁,除当马站急递铺口使了的,余外的见一户要一丁,自备枪刀,根大军下营征白夷。若不肯去的,等大军征了白夷回来,着总兵官领军拿了迁了。”黔国公沐英第二次入滇时,携来江南汉族人民二百多万,和俞通源等人在云南设置卫所,屯垦戍边,此称为调北征南。四川西昌地区在唐代以后长期属于云南地方政权统治,明洪武十五年以后才划归四川管辖。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命越嶲侯俞通渊帅陕甘和京卫明军并家属进驻西昌地区平叛,修筑城池,屯垦戍边。当时来此的江南和北方汉族军民就称其地为小云南,目的是和大云南也就是云南省相区别。小云南是明朝初期对四川西昌地区的民间称呼,当时这一地区的正式称谓叫做四川行都司辖地,是一个副省级的行政、军事综合管辖区,由于称谓冗长,官书上又往往称作建南,民间俗称小云南。它的管辖范围就是今天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的川南广大地区,明朝在这里设有六个卫和八个独立的守御千户所,后来又把建昌前卫并入建昌卫,称五卫八所。今天云南和四川西昌地区的汉族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明初江南和陕甘来的军民后裔。
8 h! g5 e+ ?' i( Z, I: u7 p
; L* b$ n1 a; K+ I; ]% _) ?8 j5 `; ]
发表于 2015-4-14 23: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历史的探讨,也是对先祖生活的探究和对人类发展的思索!
发表于 2014-12-31 10: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云南”是在山西、还是在云南、山东! }- q  U' Y; e1 p

7 U1 @( ~6 P9 K9 T      在胶东,探讨起当地居民的祖籍或一些村落的来由,十有八九便会有人提到其祖先是明初从“小云南”迁来的。后来同一些东北人交谈,才知道东三省的许多汉人祖上也来自“小云南”。这“小云南”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规模的移民?+ Y- P$ P0 y" M# b* R
  大移民前的山东人都哪儿去了?
5 V- k$ X4 |* J  大凡移民,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发的,其特点是分散,流向不定,如中原战乱时的汉人南迁以及今日国际间之移民;另一种是非自发的由政府组织的移民。中国人不是一个善于迁徙的民族,故土难离是中国人固有的情结之一。明初流向山东半岛的移民,规模如此之大,流向又是如此单一,必然属于非自发性质。也就是说,这次移民是由明朝官方强制性组织的移民!问题是,为什么要移民?移民前的胶东人都哪儿去了?8 E) g: n$ O! O) x. q9 }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山东历来是繁荣昌盛之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据考古资料证明,最早的山东人和举世闻名的北京人属一同时代人,距今有40-50万年的历史,被考古学家定名为“沂源人”。新石器时代灿烂辉煌的大汶口文化以山东为中心,遍布全省,波及辽东、苏、皖、豫。春秋时期,山东半岛大部属于莱子国,莱夷人擅长种植小麦、经营畜牧蚕丝,冶铜冶铁业也比较发达,后来莱子国被齐国兼并。齐桓公是五霸之首,齐都临淄总面积60余平方华里,是我国上古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中,山东不光人口多,涌现出的知名人士也多。不知这洋洋人口大省,何以到了元末明初,便如风吹芦花般一夜间灰飞烟灭了呢?5 i2 b& r6 o( o- h
  网络流传的原因很多,学派也很多,我个人认为以下几个原因比较靠谱,符合实际规律,摘录如下:
3 m6 g6 ^( L: q+ L' b3 u9 s& f  一是元朝的残暴统治。宋朝以来,山东一直战乱不止。先是北宋末年的山东农民大起义,后来是抗金斗争。金人在山东的统治巩固不久,又发生金元战争。元朝统一中国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人处在社会最低层。元朝政府和蒙汉地方阶级残酷的民族压迫和疯狂的经济掠夺,造成山东人口增长缓慢。据统计,元时北方各省的人口,仅为盛唐时的1/5。, P; w/ b8 Q* J. A8 E) O
  二是元末山东的农民大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山东各地纷纷响应。1357年,刘福通派东路北伐军由海州(今连云港)经海道进军山东半岛,先攻克胶州,接着攻下莱州,占领益都路。红巾军和元朝政府军在山东展开拉锯战长达四年,战火过处,山东各地遭受很大破坏,人民流徙,社会秩序混乱。
+ T9 N; X0 Y  R; R* ^+ \  三是移民。由于元末山东经济遭受重创,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相对于“千里无人烟”的鲁西来讲,当时胶东受的创伤要轻一些。所以,明政府于洪武25年(1392年),就近徙登莱二州5600多户于东昌府。洪武28年,又徙青、登、莱等地1500户于东昌,造成了胶东人口进一步减少。: m+ J4 o2 v7 U7 p6 l5 B( ~
  四是靖难之役。朱元彰死后,长孙朱允炆(即建文帝)继位并决定削藩。位于北平的燕王朱棣先发制人,以清君侧为名,向南京进兵,这就是“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中,朱棣与建文帝的军队在山东大战,并多次获胜,朱棣在山东掠杀人口,焚烧粮草。最后由于山东布政司参政铁铉(今济南大明湖有铁公祠祭之)的顽强抵抗和山东人民的支持,朱棣在东昌被击败,被迫北退。两年后,朱棣绕开济南攻破南京即位,是为明成祖。“靖难之役”中,燕军的抢掠屠杀甚为严重,仅《明史》中就多处记载燕军“斩首三万级”、“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在这场长达四年的战争中,山东作为主要战场,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明成祖即位后,对山东实施报复性的大屠杀,这是造成山东各地人烟稀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 D. U7 L% h) {5 s" v) A  五是自然灾害。元末明初,除去20多年的战争外,黄淮泛滥,水旱疫蝗连年发生,据《元史·五行志》记载,元末山东仅大规模的雨旱灾便有19次,涝时“漂没民庐,死者众”,旱时“禾不入地,人相食”,旱涝之年,大蝗灾也频频而至,元至正十九年,由于蝗虫造成冀、鲁等地“民食蝗,人相食”。同时,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流行,各地 “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明太祖实录》卷29)。天灾人祸,山东可谓占全了。
( V5 q! Q& Q( S# k5 ^! b  在今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以及内蒙、天津、北京等省市,不少自清代至民国迁自山东的居民都称祖籍“小云南”或“山东小云南”。而在山东省即墨市和青岛市以外地区的不少居民亦有称原籍山东小云南者。数百年来,小云南之名流传甚广,小云南人后裔已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飘流海外。然而小云南之名,正史不见经传,而口碑流传却广为人知,民间家谱亦有明文记载。今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诸省居民许多家谱中都记有祖籍“小云南×××”或自“小云南”迁来。经查这些民间家谱最早修于明代中期以至近代的民国年间。那么“小云南”在哪里?近年来不少地方志、地名志中均提及小云南,众说纷纭,仅就其中三种说法表述如下:
7 ?3 i* C4 B& g9 ?  小云南在山西说  # E  n& t, X% _. D3 k6 a
  据民国《牟平县志》记载,“本县户籍,多称系明初迁民时,自云南迁来者。且有占山户、买山户、漏户之别。父老盖常言之,而莫明其原委……是明初迁民虽多,并无迁自云南省者。或谓云南为豫南、汝南之讹,或谓小云南在安徽境,或谓小云南为山西地,亦均为无稽。”《莱阳县志》对此亦甚怀疑,而意为即洪武四年山后徙民事,谓:“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战国赵曰云中,秦汉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唐置云中郡兼置云州,宋置云中府路,辽置云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俱在今晋察绥三省之交。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岗(在大同西,为名胜地)、云阳(谷名,在左云县)、云泉(山名,在张家口西)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登莱迭遭金元之乱,居民死亡殆尽,多是移民来此。其先至者领地开垦,为占山户。后至者购熟地耕种,为买山户。其土著遗民幸免兵匪驱掠者,为漏户。而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别之为小云南。亦犹东府人侨居关外,概呼登、莱为海南耳。”说虽无据而近理。但本县间有能举其自云南某县某地来者,未必尽系传闻之误。或有其事而史未及载,或人民自动迁徙,亦未可知,阙之以俟知者。  
) c8 S$ |2 o' n/ z  又据山东省《文登市志》所载:“金元之乱,境内人口十不剩一。明初至清代中期,朝廷多次下令从山西、云南、四川、江苏、安徽等省移民入境。先到的称‘占山户’,后到的称‘买山户’,土著移民称‘漏户’。民间传说来自云南和‘小云南’的颇多。”史载明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由云南移民山东。清代康熙削藩,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反清失败,其败军及眷属尽迁山东。这是两次规模最大的播迁。现存952个行政村,其中87%的村庄是明朝以后建立的。  ; A* w2 M8 d7 d- m2 a- K7 Z
  这段记载可以说明,明永乐时期和清康熙时都有云南人或“小云南”人迁来这一地区,这是事实。随着时间推移,历经数百年,一些人把云南和“小云南”混为一谈,视为一地,很有可能。  8 S/ X6 h+ w, K% c* D
  小云南即云南说  
4 o' @  U+ M$ z) ^4 w  云南,以其地在云岭之南而得名。因有滇池亦简称滇省。《辞海》“云南省”条注为简称滇或云。东界贵州、广西,北界四川,西北界西藏,西界和南界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界。禹贡梁州南境、秦为西夷滇国,汉开置益州郡。又传西汉武帝元狩年间(前122~前117年),因彩云现南方,故称云南。西汉于彩云南现的地方置云南县,治云南驿,辖今祥云、弥度两县。三国时改益州郡置建宁郡,又分置云南郡。唐以后为段氏所居,号大理国。宋因之。元世祖南下,擒段兴智,以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立云南诸路行中书省。明置云南播政使司,又在昆明设云南府,清以后为云南省。  
/ p, C4 f1 S2 s- I+ F' z  今辽宁省新宾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张氏谱册》序二记载:“吾张氏当闻之先祖,本贯在小云南,住址无可详考。兄弟四人,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济维艰,不得已宗长常山、宗次双山、宗三三山、宗四单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失去单山无所寻找。三人至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县城内七甲八社九兰乡住……至我宗龙公由登州跨海至广宁府、东至清源县南杂木南沟聂尔库处居住。仉氏生有库公。充当拨什库,料理机匠事二十余年,又迁至兴京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处。”  
; P4 j' P4 M9 O6 d; C; P% i  另据辽宁省普兰店市劳动局局长谭绩斌主编的《关东谭氏家谱》中《谭姓先祖发祥地及迁移史略》记载:“谭姓关东家族的祖籍在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谭家泊(1913年3月,宁海州改为宁海县、胶东道隶),先人称山东老家。”又说:“……据家书残页记载,到了明成化年间(牟平县地名志说是明隆庆年间),即14世纪中叶,出于发展生产的需要,移居在小云南下柳河村(十八株柳树下)的谭氏先祖谭兴,也随移民大军,又返回到山东省,居登州府宁海州谭家泊,垦荒种田,发展生产,遂成为第三发祥地。”  
  X6 n( N/ `1 l  前边所说的新宾张氏“本贯小云南”,“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以此推断“小云南”应在长江以南。后者所述普兰店谭氏,在明成化年间在小云南下柳河村“也随移民大军又返回到山东”。张、谭二氏谱书所记其意:小云南即云南省或在云南某地。  ) F: B& Z1 p: P0 b# P
  关于“小云南” 即墨居民不少族谱称其始祖来自“小云南”,如即墨华山镇万华埠村《李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始祖由小云南毕阳县(当系今贵州之毕节)东门里迁居即墨北乡万华山前小埠疃”。通济街道办事处张家西城张氏《承远堂谱》载:“吾祖小云南乌撒卫千户,洪武二十一年带职迁鳌山卫。”另外山东其他地区的许多移民也有自称始祖来自“小云南”的。如台湾作家李敖在《李敖自传》中称其“祖宗是明太祖洪武年间自小云南乌撒卫迁至山东潍县。”以上这些说明“小云南”和乌撒卫、毕节等地方有密切的关联。清代曾任登州府教授的即墨人张希贤著《乌撒考》载:“乌撒偕毕节、芒部、镇雄、乌蒙诸地,俚称小云南,盖因其地处云关之南也。”云关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其南之赫章、威宁、宣威等县,大部是明代乌撒卫所辖之地。因这里地处滇、贵、川三省交界处,隶属关系变更频仍,有时军事和民政分隶不同省管辖,因而当地人自称这一带地区为“小云南”。有人认为“小云南”是指山西省的云州以南地区,这应是牵强附会之说。因为一是在山西当地无“小云南”之称;二是和乌撒卫、毕节等地挂不上钩,因而不足信。     7 [9 ~8 \& {2 L1 L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遂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傅友德征云南时带来的三十万大军,大部留驻云南,分拨于卫所。直到洪武末、永乐初,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这些军户虽大部分原籍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各地,妻室大部为云南土著之民之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是在云南出生,后来迁到山东而以云南为原籍,而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
: z; S3 {* I! I  小云南在山东说  
3 R8 B1 |9 U# l. y- l& l  小云南在山东的说法较为普遍,也被多数人所认同。  
$ O/ o6 ?/ h7 Z- X# o, B" v  现收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家中《王氏谱书》,即王春芳始修于1958年,王彦兴续修于1985年。其内容有谱序、世系等。谱书中所记王氏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辽宁入旗。所记“小云南”人小脚指甲分辨复形的特征和王氏从满习俗为其他谱书所不多见。  
; p$ s: m/ u; x: ^! l4 @) n  又据李林所著《满族宗谱研究》一书中宗族迁徙篇所记:“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在籍贯上有两种,一种是山东小云南,一种是原籍云南,又迁到山东。小云南究竟在何处?
& e  v) D  e% J' \  辽宁省岫岩县《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迁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来判断,所谓的‘小云南’乃泛指山东登州、莱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并非现在云南省地方。”  
0 t$ |; @/ T) S' l  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商业局张锡印所藏《张氏家谱》记载,张氏迁吉前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下”,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吉林。这亦把小云南定在山东。另有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三胞亲友联谊会会长马镇洛先生所存《马氏家谱》所记,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清乾隆时迁吉林永吉县缸窑镇,后迁舒兰县白旗镇。  
. R7 S( u' ]3 p  以上谱书记载,证实了小云南不在山西,也非指云南省而就在山东一说。并且,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 x& v0 ^  @6 p1 C
  小云南在山东,已为大部分民间家谱记述佐证。那么小云南在山东何地呢?  
4 Z4 N4 M# \3 X: r2 x  A  明朝初年,倭寇不断侵扰沿海地区,今山东青岛地区,北东南三面环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为海防重地,为防倭寇侵袭,自洪武中先后在登、莱、青三州,设置七卫、十二所,即安东卫分辖东海中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隶青州府。大嵩卫分辖海阳所、大山所。靖海卫分辖宁津所。成山卫分辖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威海卫分辖金山左所、奇山所,隶登州府。灵山卫分辖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隶莱州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开始在今山东即墨市东20公里边海筑城设防,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置鳌山卫(即今即墨鳌山卫镇)、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在今即墨市丰城乡雄崖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在今青岛市浮山所)划境而治,直隶莱州府。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卫所等裁并于即墨县。  
0 L6 D1 |1 V9 `! f  鳌山设卫后,明政府先后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调来许多军队,这些军队又自鳌山卫分拨到登莱青各卫所。其中仅鳌山卫辖墩堡四十余处,迁入军户约七万余人。这些军户的祖籍遍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乃至云南等广大地区。随傅友德平定云南后,便落籍云南守乌撒实行军屯。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滇,至永乐初年,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况且当年从军之时大部分只身一人,少数妻室家小是在驻守云南后随军,而独身者则多与当地女子结合成家,故转驻鳌山卫后,他们多以云南为原籍。查今山东省《即墨市地名志》记载,今即墨市30个乡镇近1000个村庄,半数民户多称祖籍为云南,或云南乌沙(撒)卫。亦有云南“槐阴县”、“威宁”、“毕阳县”、“乐歌屯”、“照阳山前”、“狮子口”、“凤仪县”、“哥嘎县牛角胡同”。而多数家谱为“云南乌沙(撒)卫,大槐树”或“乌沙(撒)卫槐树沟、大槐树里头”等。独无“小云南”字样。其迁移时间多为洪武末至永乐年间。而以随徐辉祖自云南乌撒卫转防鳌山卫者为多。《明史•四川土司传》说,乌撒,元置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蛮夷复叛,傅友德、沐英,因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四府离四川较近,上报朝廷,请将四府改隶四川获准。直到清雍正年间鄂尔泰命改土归流,因东川距昆明近而距成都远,经奏准将东川、镇雄、乌蒙复隶属云南,乌撒则隶属贵州。又据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县人口为13480户,126800人。这其中鳌山设卫后一次性自云南迁来军户就达7万余人,占当时即墨总人口的60%还多,而这些军户以鳌山卫为中心分屯在即墨东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明代,鳌山卫是即墨的政治、军事中心,自云南迁来的军户,集居在这一地区,为不忘云南故地又区别于云南,而以小云南之名称于此地,是在情理之中。今吉林省的九台市东北部、舒兰市的西北部、榆树市的西南部这一地区沿松花江两岸即有“小昌邑”之称,正史虽不见记载,民间却广为流传。其名则源于清代乾隆以后,这一带属奉天府永吉州巴彦鄂佛罗防御旗管辖,而这一带的居民80%是在清代康熙以后来自山东莱州府昌邑县,为不忘故土,故冠以“小昌邑”之称。  ; ~2 J$ K$ X; Z% P4 |" l" ~! ^
  另据今山东省昌邑县《谭府万世谱书》所记“……余谭氏之相传,于元明之际,自小云南鳌山卫迁邑城之北、潍水之东,庄名海眼……”该谱系谭玉湘修于清朝光绪年间,谭春和作序。这一记载明确表述了谭氏迁昌邑之前,原居住在鳌山卫,而鳌山卫即设在小云南这一地方。这种表述再清楚不过的说明了小云南即指今山东省即墨市东部沿海和青岛市区。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马氏家谱》序言中亦表述了马氏原居“山东即墨小云南马家庄”,于清代迁吉林省永吉县的缸窑,后又迁到舒兰县的白旗镇。这些都足以说明小云南在山东,而确切地点在山东即墨东部沿海一带。  
# a7 M" n$ }6 x+ q  |% Y  在今山东威海、烟台、潍坊等地区以及今东北诸省,许多姓氏家谱和口碑流传提及“小云南”之名。可以想见,这些家族的祖先必是洪武至永乐年间集居小云南(鳌山卫)的军户,自明中后期自小云南又迁徙到各地,因而在家谱中则有山东小云南字样。笔者的祖先,则是于明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入滇,又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转防鳌山卫(自永乐以后鳌山卫地区开始有“小云南”之称),又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北上,兄弟五人一迁北京上林苑,两迁潍邑(今潍坊),一迁渔营,一迁海眼。笔者祖先即为海眼谭氏,又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吉林。  ' Y' C* k8 k/ }3 e
  胶东半岛上的莱州与登州情况颇为相似,号称地狭人稠,然而此区所接受的移民倒不少,却以军户为主.从户口数上分析,这两府每县的人口众多,与青州府属县不相上下.然而,在民国及今天的氏族或自然村统计中,土著的比例却非常低,仅占总人口的60%左右,反映出胶东半岛仍接受了大规模的移民迁入,其中最大宗还是来自山西洪洞县,河北枣强移民也占了相当大的份量.土著数量的比例不大,最可能的原因应与土著人口的外迁有关,如上文所提东三府的人口迁往山东西部外,应有为数不小的数量迁向辽东半岛,无论从土地资源或行政区划上来分析,这两府的居民在人口压力下,很可能迁往辽东这个人口极少的农垦区求生存及发展,这样的移民即是所谓在生存型的移民潮中主动的求发展.莱,登两府在洪武末年共有9卫3所,约53760名将士,合计军籍人口有16万人,扣除由当地人充任者,军籍移民约有13万,与山东其它地区相较,明显高出许多.3 P9 v' U" b. S6 D$ L4 X* C
  莱州崂山县移民普遍有所谓来自云南乌撒卫与登州莱阳,招远二县称来自建昌卫(今四川西昌)者,崂山县地方志中所列各种族谱应可证明云南乌撒卫就是指今日位於西南边陲的云南省.由云南与四川迁入山东不太可能是民籍移民,尤其是胶东人口明显高过这两个地区,故最大的可能即是军卫的调动,乌撒卫与建昌卫就是证明.
, F9 E% A1 r# v( y* {9 j  综上所述,小云南这一地名起源于明朝永乐以后,从这一时期开始,民间始称鳌山卫为小云南,即今天的山东省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中心地带为即墨市鳌山卫镇。
3 \6 O% d; K0 q; P, C* A5 ~; S! y  今山东威海、烟台、潍坊等地区以及东北诸省各姓家谱中提及小云南的家族之祖先均是洪武至永乐年间自云南迁居鳌山卫(小云南)的军户,自明朝中后期又从鳌山卫(小云南)迁徙到各地。! e  L# s8 p& V5 S
  最终,我根据各位专家的考察研究对比,我认为以下观点:. V( P8 c/ y6 A5 S# Y# J
  小云南,肯定是 “云南”人的聚居区。
5 H9 `  i; {) m& J5 a9 V  但是 “云南”应有两种来源:当代的云南省和“云中、云州以南,简称“云南”即:山西洪洞大槐树处。
- q  C# @4 B0 p  这两个云南,是重名的。一个就是指现在的云贵地区,明代乌撒卫所辖之地,因这里地处滇、贵、川三省交界处;另一个云南是山西、安徽一代的“云中、云州南部”老百姓迁民聚居地。7 _9 e. w' F, t9 z/ [! E
  一句话:都是重名惹的祸,同理可证我们胶东人和东北人提起的"小云南",也是两个地方,只不过是有先后之分,名字的延续而已,一个是指明代乌撒卫所辖之地,因这里地处滇、贵、川三省交界处,隶属关系变更频仍,有时军事和民政分隶不同省管辖,因而当地人自称这一带地区为“小云南”。(清代曾任登州府教授的即墨人张希贤著《乌撒考》载:“乌撒偕毕节、芒部、镇雄、乌蒙诸地,俚称小云南,盖因其地处云关之南也。”云关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其南之赫章、威宁、宣威等县,大部是明代乌撒卫所辖之地)。一个小云南是指明朝前期云贵地区平定后,大部分云南的军户军事移民至胶东一代的军户聚集地,其中心地带应该是今天的 “即墨市鳌山、田横、崂山等区域”,(明朝初年大量汉族军民徙居云南 明朝平定中原后,占据西南边陲云南的元宗室梁王还在与明朝对抗。洪武初年,明朝先后五次遣使前往云南劝降,均遭失败,朱元璋只得以武力攻取。洪武十四年(1381年)八月,朱元璋下令诸将简练将士,凡二十四万九千一百人,准备南征。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兵先至湖广,沿途招引地方军伍,使征南大军人数达到了30万。九月,征南大军自南京出发,兵分两路,从北、东两个方向大举向云南挺进。北路,傅友德遣都督郭英、胡海洋率兵5万由四川南下,从永宁(四川叙永县)直趋乌撒(时为云南镇雄县);东路,由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主力从湖广西进,经辰沅(今沅陵、芷江)入晋定(今安顺)进逼曲靖。梁王遣司徒平章达里麻率精锐10万进驻曲靖,企图阻挡西进之明军,十二月明军主力攻下曲靖,生擒达里麻,奠定了攻取云南的基础。此时,明军再分兵两路:一路在傅友德亲自率领下向东北迂回,援助郭英等之北路军,两军会合攻下乌撒。于是东川、乌蒙、芒部等诸部皆望风降附。滇东及滇东北地区被平定。另一路由蓝玉、沐英率领直取云南腹地,洪武十五年正月抵达昆明近郊,梁王自杀身亡。明军占领昆明后,滇中大震,各州县官吏皆向明军投降。
发表于 2014-12-22 19: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13:}{:soso_e189:}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0: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不要删贴,有不符合标准 可移动,虽然没有老于家一个字,但我觉得老于家人也值得一看
发表于 2014-12-22 16: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胜利菏泽 发表于 2014-12-21 20:48
2 ~, t9 H3 e2 }" t版主不要删贴,有不符合标准 可移动,虽然没有老于家一个字,但我觉得老于家人也值得一看

* q: O- `% o) ~5 m+ s- R% I4 J. e不删帖,大家学习

点评

多谢华总  发表于 2014-12-22 19:04
发表于 2014-12-31 04: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也好啊{:soso_e183:}
发表于 2014-12-31 09: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争议很多,现在我转一些网上的观点,大家一起学习研究吧:# s( K+ F- I# D* U6 O2 |
小云南之谜
6 H' i, h1 v% {4 l   今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内蒙、天津、以及北京等省市的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的各姓家谱中均有祖籍“小云南”的记载。那么小云南究竟在哪里?目前共有三种说法。 & ^$ s, {% _( y% I% ?( B1 H1 N; h
   1、小云南在山西
: ]" G2 W! }1 }7 [   民国《牟平县志》记载,该县移民自称于明初由云南迁来,但是县志中并无迁自云南的记录,可能是口误,把豫南和汝南当成了云南。县志猜测小云南可能在安徽境内,也可能在山西。《莱阳县志》对小云南也有解释,认为“阴山之南,恒山之北”古代皆以“云”称。战国赵曰云中,秦汉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唐置云中郡兼置云州,宋置云州府路,辽置云县,金元皆置云州。这里的云州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幽云十六州”,今晋察绥三省交界地带。小云南可能是“云州之南”的简称,即山西大同西面的云冈、左云县的云阳谷、张家口西面的云泉山的南面之地。该地移民迁到莱州和文登之后,为了表示不忘故地而又能和云南省区别开来,所以称祖籍“小云南”而不称“云南”。《文登市志》记载明初至清代中期,朝廷多次下令从山西、云南、四川、江苏、安徽等省移民登莱。可见这一时期确有“云南人”和“小云南人”迁入登莱等地,随着岁月的推移,把“小云南”和“云南”混为一谈。 3 [2 K$ c% _* ^  N+ W; i$ I% Q
   2、小云南在云南
- s8 X1 ~2 M' W/ \" n, i  今辽宁省新宾县《张氏谱册》记载“本贯小云南,住址无可详考、、、、、、不得已、、、、、、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可见小云南应在长江以南,即今天的云南省。此说法颇有争议,因其依据只是一姓之谱,况且《张氏谱册》成于何年也无从考证,即使有所考证也是一家之言。
3 s" C% q; z. v) v: n   3、小云南在山东 2 a! }" |3 R6 j9 f6 ?
   辽宁省《王氏谱书》记载,王氏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辽宁入旗。又据李林所著《满族宗谱研究》记载,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原籍有的是山东的小云南的山东人,还有的是从云南迁到山东的山东人。由此推断小云南泛指山东莱州、登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即今山东半岛地区,并非云南。另据吉林市《张氏宗谱》记载,张氏原籍“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下”,于道光年间迁到东北。吉林舒兰《马氏宗谱》记载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于乾隆年间迁到东北。以上谱书证实了小云南不在山西,也不在云南,而在山东。这一说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 U' U$ d/ X' U# k& j. Z, A: _   那么,小云南究竟在山东的何地呢? , c: g% z( k7 v% }2 ^; ~
   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为防倭寇侵扰,开始在今山东即墨市东20公里边海筑城设防,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置鳌山卫(今即墨鳌山卫镇),直隶莱州府。鳌山设卫后,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一次性自云南迁来军户达7万人之多,占当时即墨人口的60%强,这些军户分屯在即墨东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这些军户为不忘故地云南而又区别于云南,而以小云南之名称呼鳌山卫。就像今吉林、舒兰、九台地区的百姓大多来自山东昌邑,因此民间称这一地区为“小昌邑”,吉林市的昌邑区就是个例子。另外山东省昌邑县的《谭府万世谱书》明确记载“于元明之际,自小云南鳌山卫迁邑城之北、、、、、、”。
: u; }! g- z5 l% c) h, I4 e& P   今山东威海、烟台、潍坊等地区以及东北诸省各姓家谱中提及小云南的家族之祖先均是洪武至永乐年间自云南迁居鳌山卫(小云南)的军户,自明朝中后期又从鳌山卫(小云南)迁徙到各地。
( C6 V& ^5 A/ Q1 P9 B   综上所述,小云南这一地名起源于明朝永乐以后,从这一时期开始,民间始称鳌山卫为小云南,即今天的山东省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中心地带为即墨市鳌山卫镇。
% N' r8 a" \# Y, F   谨以此文奉献给原籍小云南的岳姓宗亲! 0 k  P  E7 N: l( B5 w" ~! X0 f
   参考资料:   h8 ]  |. ]  V# ]  c' @
   文中提及的各姓家谱以及《寻根杂志》之《小云南及明清移民》——作者:谭雨明
发表于 2014-12-31 09: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鞍山老人万里寻祖 20年探出"小云南"
+ a3 |. s/ b) N2 L
3 J  z+ Y( \& r8 i当你问到鞍山上了点年纪的人老家在哪里,他们的根在哪里,十有八九的人都会说,“我们的老家在‘小云南’”。在海城、辽阳等地,有关“小云南”的称谓更盛,而“小云南”究竟地处何处,对他们来说一直是一个千古之谜。为了了却这个心愿,揭开缠绕在人们心头的层层谜团。,鞍山市家谱研究会副理事长、原鞍山市铁西区区志办主任胡忠奎奔走北京、山东、辽宁等各地,行程千万里,走访上千知情人,查阅无数资料,耗时近20年,终于于近日找到了“小云南”确切地点。昨天,记者采访胡忠奎的时候,66岁老人依旧兴奋不已,他说他的祖辈也是从小云南迁徙而来,他与其他人一样,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找到自己的根,这是世界上每个人的寻根情结,而这一点对中国人来说更为重要。
! G) g2 S: B7 T3 i2 g3 z; l7 c8 F) w6 Q
“小云南”:飘荡了600年我的根在哪里
. d0 U; K& _- [- D  [) U! k7 P5 s. N* b  b/ ]! w% Y5 ~. ?' F3 H
1985年,鞍山市铁西区史志办在编纂地方志时,就人口源流问题走访八家子、陶官屯等近代鞍山地区最早形成的自然村落。当地许多住户自称祖籍为“小云南”,而关于“小云南”的出处则众说纷纭,或为山东蓬莱,或为明、清时代的山东登州府。参加编纂地方志工作的胡忠奎,在心中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 _- Z, t9 ]2 x/ ]- @$ I5 y8 r  F$ k* e$ D; i' Y% y2 K
1986年清明,胡忠奎回老家辽阳县木家乡新台子村扫墓。一家22口人聚在一起回忆家谱,家里的长辈也都模糊地记着老人曾经提到过老家在“小云南”,而年轻人如闻天书。胡忠奎暗下决心,于公于私,一定要搞个水落石出。
# Q* t. @0 x/ ?" `$ _7 k: Y1 N4 y$ R1 W
此后,胡忠奎先后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图书馆,请教专家并查阅古籍,都没有找到有关“小云南”的资料。2 Q, R7 |7 F9 c1 ^( T2 }
9 d: u+ Q2 {3 v# e. k
万里奔走20年了却千古遗憾3 U9 A/ N/ q) h0 w) Q9 H
; l; t* H- Z' A
尽管困难重重,胡忠奎毫不气馁,他知道所有与他同来自小云南的人,都与他一样急切的想知道,自己的根究竟在哪里。1986年,胡忠奎首赴山东,到蓬莱县志办了解情况。县志办工作人员的答复令人失望:过去和现在,山东省都没有“小云南”这个地名。蓬莱县志办也曾对此做过调查,无果。而许多在蓬莱县街头巷尾的老人也都众口一辞地告诉胡忠奎,他们的祖先来自“小云南”。
4 H- _- g  B" T2 S' P; n: ?2 h/ _2 U% c- S, V
因明、清时期的登州府辖地在今天的烟台境内,1988年8月,胡忠奎再赴山东到烟台市史志办,查阅到了原国民党政府最后一任蓬莱县长根据自己赴台湾时带走的蓬莱县志资料,于1962年在台修编的《蓬莱县志稿》。柳暗花明,“小云南”终于浮出水面。0 t: ?2 C% ~( F/ O& M5 v
1 K0 `3 U2 q+ y2 @
据《蓬莱县志稿》记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多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 Q1 G# m2 J6 E/ N6 O- `8 W
5 T% C$ p- O* g" u6 x
胡忠奎又查阅《元史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北地方史稿》等资料证实,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 s4 K7 Z+ J) ]$ T4 ^

. h- c( j' M, a! v% }; L& Z一部宏大的历史长歌
0 w# z! \; E3 a) B. ^) u8 {, F; p) j' ~
又一个疑团产生:云南、贵州历史上为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而自称祖先是小云南的辽南人却又大都是汉人。胡忠奎遍查蓬莱诸姓家谱,找到了合理解释。据蓬莱《刘氏祖谱》记载:其先祖为中原人士,系黄帝子孙,为避战乱,南迁至“小云南”,称为流民。
* y! q4 ^6 n5 \6 e, X4 b# q+ T% H% g2 h) d0 k* I
在胡忠奎的梳理下,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长卷渐渐清晰起来:祖籍“小云南”的辽南先民,发源于华夏中原地区,系黄帝子孙,后因连年战争,南迁至云贵一带,在祖国的南方度过了漫长年代。其后又于明朝初年,跋涉千里,迁至山东半岛,安居乐业260多年,几乎涵盖整个明代。最终在清朝顺治年间,踏上辽南的土地。
/ O8 \( K/ a4 ~8 e6 o
9 }1 [9 E9 b+ {胡忠奎的史学研究成果得到鞍山市有关专家的认可。鞍山市家谱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对“小云南”渊源有着很深研究的侯鹏霄也极为赞成胡忠奎的说法,在目前的诸多观点中,胡忠奎的解释无论从什么角度都是最合理的。
7 u. e& K6 S4 N2 m7 s; \% y
6 B. d# D4 `& ^+ |- I* g  
2 b+ h# E& B: ]9 G8 G0 g  
1 i; g  M3 Q6 a9 \# _编辑:曾静   来源:辽沈晚报12月13日   
发表于 2014-12-31 09: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蓬莱移民与洪洞大槐树
& N) `2 r- R# u0 a& J. @0 Z
1 i$ @0 R  Y4 k% q7 Q/ k“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一句脍炙人口的民谣,道出了蓬莱移民的主要来源。六百年前后的移民大潮,使蓬莱乃至山东近半数以上的人有了一个共同的根——洪洞大槐树。7 l5 T7 s6 g- z( D& I
  日前,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历时两年多,对蓬莱市村庄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得出了上述结论。20日,记者专程赶赴蓬莱展开采访——
$ A5 \4 p) X  Q) o4 \4 G% S  村庄多为明清后移民
% k% G; W) r+ W( h$ ^) v$ D# o+ R  “蓬莱500多个村庄,大多是明清后移民而形成的。”接受采访时,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沙向阳开门见山:“为了搞清蓬莱的移民问题,我们派专人对本市村庄进行了全面调查,历时两年多,行程近万里,搜集了180多本姓氏族谱,为了解村庄的历史变迁及姓氏的来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a' u3 w: _+ n7 a! x9 _5 L
  据了解,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查阅《明史》、《洪洞县志》及其它典籍发现,明代从洪洞大槐树迁出移民数百万,其中迁往山东约50万人,涵盖几百个姓氏。而山师大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朱亚非认为,山西移民人数约占山东人口的20%,涉及到全省92个县市,蓬莱为其中之一。
: b! A$ P0 \, k! F1 M" {0 Y  而记者根据研究会和蓬莱地名办提供的资料分析可以看出:蓬莱市现有584个村庄,其中隋唐时(建村)命名有50多个,宋代命名有20多个,元代命名有10多个,其余近500个村庄都是明清以后建村命名的。这个统计数字不是十分精确,因为明清后的500个村庄有不少是在消失了的老村庄的废墟上建立的,这500个村庄的居民多是从各地移民而来。" D8 [5 J9 e+ T# f6 u7 V$ q
  “云南移民”之说不足信; D6 P. j  t. L; Q
  事实上,目前在蓬莱部分村庄流传着“云南移民”的说法。对此,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工作认为这种说法不足为信。
. |) e" j5 `( {4 I/ J  沙向阳说:“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蓬莱的土著人口不到20%,约100个村庄,80%的村庄属于明代以后迁移重建的。其中有100多个村庄来自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及江浙一带。400多个村庄称是从云南、小云南来的,占村庄总数的70%。直呼为‘小云南’来的有300多个村庄,约占总数55%。对此,我们持有异议。”1 k7 q" l$ P) I- x6 c
  为证明自己的观点,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通过多年研究加上专家学者及周边县市史志部门实地考查认为,云南自古为边远荒蛮之地,人烟稀少,不具备对外移民的条件。
, K4 M! O! c7 Z# h  查稽《明史》及明代修纂的《云南通志》等,也无对外移民的只言片语。而早在清中叶修纂的《莱阳县志·云南移民考释》曾明确指出:“居民传说,其先世来于明洪武二年,迁自云南。征诸历史,度以理势,滇洱蛮荒,久居化外,元置行省不及百年,而洪武二年,梁王犹为元首,大理仍属段氏,明兵力未及。安得有迁民之举?其说不攻自破也。”, u2 m/ L; Y. [  S) U
  另据《明太祖实录》称,洪武十五年(1382年)才将云南收复,划归明朝版图。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云南人口59576户,人口259270人。也就是说当时云南仅20多万人口,而山东人口已达300多万。并且两地相隔万里之遥,移民之说难以置信。而据《明史·兵志》称,明洪武十五年二月平定云南后,先后向云南乌撒卫等地设军卫屯戍之,后增至20卫,拥兵15万,军民合并不足40万人,哪里有民可移?! F% f4 ~4 w; {8 f3 U5 h# M
  云南移民之说,多称来自乌撒卫,而经考证:乌撒卫是位于云南镇雄和贵州威宁交通要冲的一个小镇。明洪武十五年二月,朱元璋平定云南之后,在此设卫戍边。乌撒卫有多大,据史料记载: “周二里三分,高二丈,无池。”城区面积仅0.33平方公里,如此弹丸之地,何来有民可移?
3 \" Y3 R! c8 }4 B5 K! U- h- f  “但是,不排除历代的人口有自发零散流动,加之当朝的军队调防,形成了少量的人口流动。” 沙向阳研究发现: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授命徐辉祖在东南沿海设立边防卫所,其卫戍的士兵就有从乌撒卫换防过来的,有的到胶州湾的琅琊等地驻守,成为‘云南移民’的部分例证,似有可信。
! Z2 i% l- a* d3 B0 |7 ]+ d  “小云南”误为“云南”9 ]& i  {6 N- G5 E, k+ S% T, [
  “事实上,多数村庄是把‘小云南’误为‘云南’,以讹传讹。” 沙向阳认为,将山西之“小云南”地名误作为现今的云南省,是蓬莱“云南移民”说法的真正起源。
* Z7 P0 ?/ K* a. z+ s  沙向阳告诉记者:葛剑雄教授在论及中国移民史曾指出,“元末明初,山西是北方唯一能输出人口的省份”。早在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就在山西设置云州,辖今山西大部,河北,蒙古部分地区。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云州都督府,周边的的州县地名皆带“云”字,云北、云中、云南、云岗、云泉。当时大同以南、太原洪洞等地则被称为云南不足为奇。后来天下一统,云南省归于中华版图,后人为有区别,才将山西之“云南”称之“小云南”,流传至今。
7 @/ }2 r2 j- a* w2 O& V  《莱阳县志·云南移民考释》也指出:“何谓‘小云南’?为山西地也。盖阴山之南,恒山之北,曰都、曰州、曰府、曰路,自昔即以云称,其土人必以‘云南’称者……而迁者不忘故土,故传称为‘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又别之为‘小云南’。”
! B" ~/ b- x3 G$ p: z  研究中,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从蓬莱搜集的村庄史和姓氏谱书中,也找到了大量从“小云南”迁移而来的例证:
+ I3 Q+ P9 S% b. ^* l" W' n! Y  (一)蓬莱王言家族,俗称太原王氏。据王氏保存最早的明嘉靖修纂的谱书及清乾隆续修的《王氏族谱》称:王氏祖先,始自太原秦拼之后,遂家莱州府高密县大河焉,洪武四年任莱州侍尉,洪武七年,调拨登州时已五世。
: ^% U; W4 r. _, Y& @# ^' M  (二)蓬莱市北沟镇北唐村《唐氏族谱》称:唐氏祖籍山西晋唐,平阳府、云中南部、唐家埠,明代先移于奉天府西河沂落难,天顺丁丑(1457年)后移于黑山岛,又南迁蓬莱县南乡蔚阳山后唐村落户。; z& D( H$ Q  P! z
  (三)蓬莱北沟镇上口赵家《赵氏族谱》称:赵氏于明嘉靖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祭祖后东迁,兄弟三人,一个至莱州住下,一个居黄县,一个到蓬莱城西上口赵家落户。$ `3 ], t& M) K* k; c5 |$ _
  (四)大辛店井湾子周家《周氏族谱》称:周氏祖先,六世周应元,于成化年间(1465年)由山西小云南迁至蓬莱城里北大街土地庙附近,七世周琏由城里迁至龙山北麓井湾子安家。
/ p; Y! a  l- D5 S% t* r0 k! f  (五)村里集镇上王家《王氏族谱》称:王氏于洪武年间,由小云南崖头村,迁至莱阳亭儿山,永乐年间遭水灾,又迁至蓬莱城黄水河上游居住,取名王家村。
  B0 X/ c4 z0 n; _" h$ N7 h  (六)蓬莱阁街道小皂村《宁氏族谱》称:宁氏祖先自明嘉靖年间,从山西平阳府蒲城东迁至蓬莱城东山左落户安家。( v- d3 D  |* S; c8 \
  (七)南王街道宿驾埠《梁氏族谱》称:梁门南郡世族也,小云南是故家,蓬莱诸谷梁家是我祖先移之地,后有一支迁居宿驾埠。
" d! [4 ^: Z/ {* s3 z2 x- X3 o5 Z; f  (八)北沟镇《聂氏族谱》称:明洪武五年(1372年)聂祖从山西云台山经洪洞大槐树迁至山东莒州落居,后来一支迁到蓬莱聂家定居。
3 E3 B, z$ F2 q! C6 M3 G# M7 e  (九)北沟镇下魏家《魏氏族谱》称:魏氏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由小云南棘子沟迁至蓬莱城西南二十五里处定居。! |+ z3 m. A6 r! o: a" _, f
  (十)潮水镇观里村《曲氏族谱》记载较详:“粤稽吾族,昉于曲沃(古邑,在今山西闻喜东北),桓叔其始封也,桓叔为晋昭侯叔父,实唐叔虞支裔,分封桐叶,上昭姬宗,而曲沃为晋所分邑,今属山西太原绛州。曲氏一世祖,(讳)绅公,于明永乐年间,由小云南迁至登郡蓬莱观里屯。”+ Q& v4 U) \9 j$ y9 K) p( `; R3 s
  大槐树、谚语、歌谣亦可为证5 {0 m6 P% c2 q& w4 W
  “类如上述,蓬莱共有300多个村庄称之为‘小云南’迁来。这些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古槐,大多数解放后伐毁,幸存的还有数十棵,仍然生机勃勃,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顽强地屹立于世,成为大槐树移民的又一有力的佐证。”* x' f8 J9 O' i! F
  沙向阳进一步解释:这种大槐树俗称家槐,学名国槐(有别于洋槐)。据专家称,此品种原产于中国北部,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常见的树种,而在南方难以生存。
2 @1 c0 T0 x# C2 E  其实,早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注意到此现象,在其《庭槐》中写道:“南方饶竹林,唯有青槐稀,十种七八死,纵活亦支离……”凡到过云贵的人都知道,那里大榕树等树种漫山遍野,却很难见到大槐树。而在山西、山东等地,数百年的大槐树比比皆是,成为我们祖先共同认为的吉祥树,也是大自然为人们区分云南的一个特殊标志。
# b# F3 ^8 t, V, ~  “吾家远祖植三槐,堂下森森手自栽,槐树于今资口说,嗣续散处普尘埃。”(出自《洪洞县志》)蓬莱众多大槐树移民的后裔称,祖先离别大槐树时,留下了树种,迁到新的家乡,为示纪念,撒种成苗,历经数百载,成为移民后裔的特殊象征,也是人们对大槐树情有独钟的主要原因。如:北沟镇北王绪的古槐,树高四丈,经围丈二,有600多年的历史;后营村古槐,树高约四丈,经围一丈多,传为本村张姓始祖从小云南铁碓舀张家迁来时所植,也有500多年了。刘沟镇刘沟村有三棵古槐,分植于村庄不同方位,传有300年—500年的历史。十甲村、范家村、施家村、南吴家、木基迟家、凤眼村、苗家、中营村、登州街道李家疃、三里沟、梁家疃、蓬莱阁街道西庄、林格庄、南王街道平山刘家、团结村、新港大皂孙家……众多古槐,生机盎然,成为历史的活化石,也成了数百年来蓬莱移民的历史印证。7 E$ q$ N% K) q" o
  “另外,在民间围绕着大槐树移民故事而衍生的众多谚语和歌谣,是老百姓几百年来的口头文学创作,在民间广为流传,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了那段久远历史的踪影。”采访中,沙向阳向记者介绍了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大量例证,如:
- Z) \; E5 N# }6 B$ V( l. u  (一)门前有棵槐,财源滚滚来。祛灾又避难,子孙都成才。9 l0 j# y# Z# X# r
  (二)吱儿嘎,割大锯,割那姥娘大槐树。蒸干饭,熬鲅鱼,撑得妗妈上不去驴。
: D# N6 T- e, F/ t  (三)吱儿嘎,割大锯,割那老家大槐树。搭戏台,唱大戏,一唱唱了五里地。唱京戏,唱吕剧,三天三夜没歇气。
2 n; r' n3 W/ D0 u: k7 Z' y0 A  (四)花喜鹊,尾巴长,飞上槐树向西望。向西望,泪汪汪,想念老家爹和娘。
0 }$ P; j: Y9 r# _; R  (五)大槐树,长得旺,割块树枝做门框。做门板,做大梁,叮叮当当盖新房……# M+ E- j5 M+ K$ Y
  朴实无华的语言,乡情浓重的情感,流淌于字里行间,道出了槐乡后裔对大槐树深深眷念的不了之情。4 o$ m9 O5 i4 j3 w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大槐树确实是我们大多数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小云南”是大多数移民后裔的旧时家园。蓬莱移民与山西洪洞大槐树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发表于 2014-12-31 09: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1.png ( O' V  b: X" _; x; U! h

$ L, ?" x) N" _2 v9 {8 I6 Z 2.png : @7 i: m2 ~/ N$ t& l
' n# W$ J# L; ]7 C& N. @0 _
3.png
+ H- E9 p  T5 b; \0 o/ T& V. t6 I& L% ~+ R- m
4.png
8 p$ m4 C9 A/ d* y  e& _
4 {, Y  |/ K7 k& W2 H% g' { 5.png 6 e/ g+ K+ R& O$ c3 r
/ \& f5 L$ m: d0 Z$ z* i+ F# ]
6.png
. U! ]. {4 z7 \$ u+ L) y' J5 D; V
! t& M, z( J$ P4 c/ TPDF下载:4 A1 L) z* x* C, q/ {( N6 S: S
谈八旗汉军家谱中的“小云南”; [% d2 O/ N3 i5 v+ f; z; Y. l( K
谈八旗汉军家谱中的“小云南”.pdf (422.47 KB, 下载次数: 0)
发表于 2015-1-3 0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云南之说,我年轻时候,听二叔说过几次,当初也没多问,现在也无人知晓。我家好像就是小云南后裔。但我祖籍文登大水泊。具体情况有待考证。
发表于 2015-4-13 14: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振华 发表于 2014-12-31 10:013 V& P7 X* M# D7 ?$ C: O' c
“小云南”是在山西、还是在云南、山东3 k  `- @" L( H# _* N0 }
3 [/ {4 X) o- I" w& J
      在胶东,探讨起当地居民的祖籍或一些村落的来由,十有八九 ...

* b" Q0 k. }' p4 K* }$ X' T好东西!辛苦啦!学习了!长见识!{:soso_e179:}
发表于 2015-5-8 10: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不太明白
发表于 2015-5-8 1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阅读!
, I7 ?- W, L7 G$ 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