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代吉林于氏第一进士家族

2
回复
476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 10: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民航河南 于 2015-10-20 23:08 编辑 4 |, g7 b1 p! o& L! g" i

& }, f" y, L8 C! M  {( v( M' e      明末清初,政权更替,满族人入主中原。清军入关之时,吉林各族人民被编入八旗内而随军入关,吉林地区已是地广人稀;同时由於清政府把吉林作为龙兴之地实行长期封禁,进而造成了吉林地区的经济、文化落后,教育科举也自然居於全国的后头。& t4 u$ i. R9 Q
  吉林设治后,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设官学,当时的学堂仅收旗人和官兵子弟就读。嘉庆十九年(1814年)吉林始设白山书院。直至光绪九年(1883年)建立义学,贫寒子弟才有了进学读书的机会。
8 Z8 {( e/ M: E0 v( F# p; Q同治九年(1870年)经清政府批准允许吉林建立考棚设立科举试院,光绪以后吉林伯都纳厅相继在孤榆树屯种榆书院、长春养正书院设立科举考场,考场的设立不仅为参加科举的考生就地就近参加考试提供了方便,更使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有了一线希望,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吉林教育科举事业的发展。
2 I% h1 O" j0 D/ m% k& X据《吉林通志》、《吉林外纪》、《永吉县志》等史籍的不完全记载,有清一代吉林各地先后中进士者34人,举人57人,其中榆树有进士9人(太平川于氏家族6人,另有梁协南,字蔭堂,榆树向阳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科举人,十六年(1836年)丙申恩科进士,河南睢州知州。王熙鋆,字式庵,榆树向阳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己卯科举人,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刑部主事。王庭槐,字兰谷,榆树秀水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卯科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壬癸恩正科进士,黑龙江巴彦州知州)。57名举人中,榆树13人(除上述8人外,尚有于凌云,榆树黑林子镇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丙午科举人。王耀德,字锦堂,榆树五棵树镇人,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举人,徐景曦,字霭堂,榆树秀水镇人,光绪五年(1879年)己卯科举人。王文珊,字少石,榆树黑林子镇人,光绪八年(1882年)壬午科举人。王莘林,字可耕,榆树土桥子镇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举人)。在榆树的9名进士当中,黑林子镇太平川于氏家族就占有6个席位,这在当时吉林省的厅县中可谓首屈一指,堪称为有清一代吉林的第一进士家族。年龄最大的为于学乾,咸丰三年(1853年)93岁时钦赐进士、历翰林院检讨,成为有清一代吉林地区科举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 D1 i2 r' J, R& T0 |7 O榆树,其名源於大孤榆树屯,后来逐渐演变为孤榆树、榆树之名,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相传在今榆树市城南一公里处的榆树底下屯旧有一棵参天古榆,未知经年几许,其干尚需五七人拉手合抱,冠如伞盖,数十里之外便可历历在目,因其周围百米之内尚无大树为伍,故称之为“大孤榆树”。早在清初,这里尚属一片荒原,人烟稀少。康熙年间经宁古塔将军奏准,迁民垦荒,始有大量汉人移此而渐成集落。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於伯都纳城始设长宁县,隶属於奉天府辖,榆树一带则属长宁县境,十年后长宁县奉令裁撤,所属民人事务转归永吉州(今吉林市)管理。此后商贾云集,次第繁荣。嘉庆十六年(1810年)设伯都纳厅,不久在孤榆树始设分巡检,谭仁溥为首任巡检。光绪八年(1882年)伯都纳厅署移驻榆树,三十二年(1906年)榆树、扶余实行分治,榆树改为厅,至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县,大孤榆树屯则为榆树县城。
# [7 ~# c" V+ ?* ?* O黑林子镇,位於今榆树市东南32公里,东连谢家乡,南界为舒兰市莲花乡,西接榆树市保寿镇,北靠新立镇。清初,黑林子一带为禁垦围场,乾隆初年建屯,隶属於伯都纳厅。时因此地茂林高耸,遮天蔽日,进入林中光线黯淡,故名黑林子,清代常有虎狼出没。自清垦殖以来,这一地区民人多来自山东半岛,又以莱州府的昌潍两县居多。  d; n, Y7 O8 B& G% r
太平川,位於榆树市黑林子镇北4公里处,据《榆树县地名志》记载,清朝乾隆初年立屯,因地处平川,且柳通密布,曾名柳条川,道光咸丰年间,屯内于氏家族发迹,“一族叔侄五进士,兄弟同榜两翰林”,於朝中居高官显位,因忌柳条穿(川)鱼(于),逐将柳条川易名为太平川。太平川于氏,为晚清科甲世家,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七十二年时间,先后走出了6名进士,1名举人,6名贡生,进而名扬海宇,誉遍吉林。
7 u1 O  j& E5 U9 o) N! s太平川于氏,祖籍山东莱州府潍县小东庄,即今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东庄乡小东庄村。据《潍县志稿、民社志》载:“于氏一族,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登州府文登县赤山迁潍县辛阜社河滩庄,依地形取村名,今有于、赵、贾、王、许等姓。不久,于姓一支迁小东庄立村,因该村在河滩村以东,故名”。
7 [7 k  U; `+ }- V6 v2 t.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潍县遭遇荒旱,物力维艰,次年小东庄于氏门中于居安、于龙川父子北上关东,谋求生计,于氏父子来到吉林伯都纳厅的太平川屯,落脚於昌邑人李姓人家,初以种田为业,不久便转向独立经营。于居安在家乡时曾读过私塾,虽应试不中,但其擅长中医诊治,於是便在村中开起了一间药肆,兼营日用杂品。由於其乐善好施、深得乡人赞誉。) [; j: s/ }6 }$ z0 O7 ^0 R
于龙川为于居安长子,貌伟岸端庄,性宽宏博大。十三岁随父闯关东,因家境贫寒,未能读书,辛勤劳作,深受其苦。待生活稍有安定,决心让儿子读书求学,以振于氏家声。7 Z( E+ C# u6 y7 i/ U8 }2 u- v
于龙川有三子,长子于凌奎、次子于凌云、三子于凌辰。龙川三子尚幼,即教育其读书上进,至晚年又嘱其长子凌奎奋发图强,来保证两个弟弟攻读学业。
" M* P5 E, I& C7 V长子于凌奎,颇具乃父理念,“出室耒耜,入操筹算”,勤於农事,家到小康,尽心供其两个弟弟读书。据说两兄弟进京赶考时,年逾花甲的长兄于凌奎亲自驾车相送,待金榜题名回乡时,又出迎五十余里,至今舒兰市法特镇头台村东大桥迎接。功夫不负有心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凌云、凌辰兄弟同登乡榜,考中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凌辰赴京殿试,又高中二甲进士。
( [4 c/ }! v6 w6 T4 x) d次子于凌云,字健安,黑林子镇太平川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顺天甲午科乡试举人。
( \$ p/ L. t1 \4 ]7 p2 q; I三子于凌辰,字莲航,清嘉庆八年(1803年)出生于黑林子镇太平川屯。道光九年(1829年)文生(童生、秀才),十四年(1834年)甲午科举人,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二甲第82名进士,留京任职,官至工部都水司主事。咸丰十年(1860年),改任工部屯田司主事。十一年(1861年)升任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同治元年(1862年)任琉璃窑监督。二年(1863年)任定陵监督,未几任织造库郎中,正五品。同治三年(1864年)京察一等,授记名道府,同年补授鸿胪寺少卿, 同治四年(1865年)升任大理寺少卿,掌天下刑名,五年(1866年)升任通政使司通政使,此后任礼部右侍郎,正二品。 同治九年(1870年)任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光绪五年(1879)年致仕,十年(1884年)寿终,享年82岁。( r  D# l4 }3 q( V
于凌辰为官清正廉明,为咸丰朝直臣。一生勤劳俭仆、谦虚谨慎,不以高官显贵自居。时有:“糊涂大司寇,清正小良臣”之誉。
8 ?1 T2 C5 T6 d于凌辰一生无子,只有一女。继长子于观霖,为长兄于凌奎次子,继次子于琪霖为二哥于凌云之子。
/ P. U5 N1 k3 x: e! W于氏门中,凌奎有七子,长子于若霖、次子于观霖、三子于荫霖、四子于衡霖、五子于钟霖、六子于藻霖、七子于蔚霖。其中次子观霖与五子钟霖,同为光绪三年丁丑科同榜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三子于荫霖为咸丰九年己未科三甲三十二名进士,授庶吉士,改翰林院编修,仕至湖北巡抚;四子蘅霖为同治十三年甲戌科进士;长子若霖、六子藻霖均为举人;七子蔚霖为贡生。“七子登科”,一时名声大振,故光绪以来,民间赞誉太平川于氏:“一门叔侄五进士,兄弟同榜两翰林”。
8 W6 B  J( \; g' n于观霖,字筱霖,黑林子镇太平川人,清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科举人,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历工部主事。
+ m: P& g* v- U于荫霖,字次棠,又字樾亭。历官内阁大学士、山西知府、广东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累擢湖北巡抚,清勤刚果,直道身谋,弹劾贪官酷吏三十余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调任河南巡抚,二十八年(1902年),於南阳离开仕宦。于荫霖好文,习诗善书,著有《悚斋家训》、《悚斋诗存》、《悚斋家传》等多部书稿。- u9 N# {# N; N% ]5 ~5 |
于荫霖是于氏家族继其叔于凌辰之后第二个金榜题名者,人称少三大人。咸丰八年(1858年)戊午科举人,九年(1859年)己未科进士,曾得到一代儒宗、文渊阁大学士倭仁的青睐,进入翰林院,官授庶吉士。
: O% [% O* `, X+ Y; K! }- W; b由於其品行操守享誉朝野,清正廉洁人所共知,外放地方后,先后担任湖北荆宜施道,广东按察使司按察使,云南、台湾、安徽布政使司布政使,湖北、河南、广西巡抚等职。所到之处,顺时应势,勤政爱民,政绩昭著,为人称道。曾与张之洞、黄体芳、张佩纶联名弹劾三口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崇厚在里瓦吉亚条约签订中的卖国行径,此后又上疏弹劾军机大臣畏敌并欺君惘上之罪。自此名声大噪,但因此也得罪了不少权贵。
% c$ V2 \5 m6 i* C清光绪八年(1882年)11月,于荫霖简放湖北荆宜施道。期间,开仓赈济灾民,大兴水利,开设荆州书院;擒盗者李人奴等在朝野传为佳话。
3 A9 O: ?! ?4 x% g/ ]光绪十二年(1886年),于荫霖出任广东按察使,重典治粤,使一方安宁。光绪十三年(1887年)调任云南布政使,后又改任台湾布政使,“丁母忧”未成行即。光绪十六年(1890年)授福建台湾布政使。因其弟钟霖遭奸商诬告,具疏辩白,“犹坐是落职,废居京师”。& Y/ n  v0 P: V" ^5 l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复起云南布政使。到任后,清理田赋,整顿吏治,鼓励垦荒,当年官府银增加二百万两。清光二十三年(1897年),疏劾大臣翁同和、张荫恒,并附陈“勤修省,除忌讳,斥把持,明是非,保善良”五事,言辞恳切,“疏入被劾者旋得罪去。”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擢湖北巡抚。0 ^2 S% Y* U: g# e( _5 `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调抚河南。次年再调湖北巡抚,未几奏请回南阳就医养疾,退出官场。光绪三十年(1904年)因病谢世,其墓位於今吉林省舒兰市天德乡邓家村石顶山半山腰,为青砖砌就,屡被盗,今仍有石质香炉等残存。
$ d+ _/ O1 Z' M' K  ~于衡霖,字子坚,黑林子镇太平川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进士,历直隶束鹿、涞水知县。/ c1 T* }0 p. t( q0 y' s, r
于钟霖,字幼堂,黑林子镇太平川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举人,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历翰林院编修,记名御史。+ _+ S2 _3 ~* f0 H( t+ y5 \
太平川于氏,自于凌云始,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至若霖、观霖兄弟进而兴办学堂,使于氏家族子弟和家乡士子学有所成,出类拔萃。同治十一年(1872年)于家在孤榆树(今榆树市)创立了种榆书院,同时奏请将伯都纳厅考棚迁至种榆书院,请取科举名额,先后聘请山东昌邑举人孙玉芳,胶州举人翰林院编修柯劭忞,潍县举人郎郡章,吉林伯都纳厅举人王文珊,河北房山举人吕廷翰,辽宁昌图拔贡曲永胜,吉林府恩贡曹德祥等资深学者担任院长,使家乡士子有就学之所。
5 {2 `- p  d& L/ \" I1 K% [0 s. C清代的种榆书院,曾有一副楹联:“入室自升堂,一代阶梯基小学;树人同植木,百年栋梁蔚孤榆”。为光绪丙子状元陕西巡抚曹鸿勋((?--1910)清光绪二年一甲一名进士。山东潍县南关人,此巷后来又出状元王寿彭,故人称“状元胡同”,曹字仲铭,授修撰,历湖南乡试副考官、湖南学政、云南永昌知府,有政声。调云南知府,次年升迤东道员,署云南漕粮,调云南按察使,晋贵州布政使,升巡抚,调湖南布政使,巡抚陕西,所至才干尽显,朝廷赏识。母去奔丧,复起上书房授读师傅,进日讲起居注官,充武英殿修撰,迁左赞善,永昌知府。宣统二年卒)手迹。其侧有于凌辰於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倡捐修建的魁星楼柱上亦有一联:“百尺楼高挂江城边干气象;七星魁指种榆天上艳科名”。系清末榆树候补知县谭凤章(榆树县黑林子镇人,字赞臣,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丑科恩贡)手书。中层楼柱上的对联则为:“录三百榜上题名端自东方论甲乙;罗二十八胸中列宿阕惟北斗主文章”。为光绪十五年仲秋上浣于荫霖题。表现了于氏对家乡人才的期待。
发表于 2015-4-8 11: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姓的骄傲,书香门第
发表于 2015-6-2 16: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俺骄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