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明代石碑中,竟然“藏”着古村寨

1
回复
110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6 23: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Z0 t0 K$ e! p) P) j
1.jpg . A4 o4 Q* _7 E, I9 q  D1 @* m

1 ~' w+ C1 M8 Y6 D) j“园亭寨”的故事在于家海子村民中流传,至于其始建于何时,没有人说的清。村里残存的寨壕、老胡同、水井和古槐,是古村寨留给村民的记忆。
. Q: m5 |" A: C2 |. @$ x清明前夕,发掘出土的两块石碑,揭开了这座久远的古村寨的面纱。5 p2 `( S$ ]6 B& L
在“明朝万历四十年”就成为“园亭寨”的古村寨,历史到底有多久?, w. B! r/ {% Q( p3 j7 X% j: G  a; T5 ^0 P
记忆:古村寨木质寨门有五六米宽" g& ]2 V* f9 }
于家海子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子,早在明朝初年,山西移民到来之前,这里就有孙姓、任姓人家居住。这个村子历史上一直隶属茌平,与聊城搭界。村子人口近千人,有九个姓氏。目前,以于、张两姓氏人口最多。
8 a% u  m' R+ a: ^村名的由来有很多传说。一种说法是,村子本来叫玉皇村,原因是村子东头原来有一座玉皇庙。这座庙宇三间大殿,有东西配房,山门朝南,南侧是十几亩的池塘。1 Q8 ?. g6 o" P! |* M
不知什么时代,玉皇庙村改成了园亭寨。园亭寨是附近最大的寨子,寨墙有七八米宽,五六米高。东西长八九百米,南北阔五六百米。
! L) T" N; a+ O/ x; x" `9 C清朝建立后,根据满族人的习惯,池塘称为“海子”,因为寨子里有十几亩的池塘,所以,园亭寨改名为于家海子。
, {- v! y! T4 W' k$ [$ v# V这个古村寨东西狭长,横亘在古漯河东岸。古漯河历史久远。史载,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黄河决堤,冲毁济州城后,河水自南向北浩荡冲击,流经现在的韩集、广平、赵官屯、郝集、杜郎口、王老等镇,向禹城等东北方向蜿蜒入海。唐朝的济州,又称碻磝城(位于今聊城高新区韩集乡高垣墙村南),辖5郡19县,是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L+ G9 b5 J9 _3 g% ?/ t
就是这次黄河决堤,冲毁了这里的一切,也因此形成了古漯河。后来,河道逐渐干涸,芦苇丛生,形成了南至韩集北至王老,长几十公里的芦苇荡。
  H) H0 V1 F- W, `+ U& h园亭寨西面是纵贯南北的芦苇荡,古寨东面、北面则是一望无际的洼地。园亭寨人称村东和村北的洼地为“家东洼”“家北洼”。0 n! J) [+ W+ v& ^' {6 D
据村民回忆,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村寨依然完好,木质寨门有五六米宽,三米多高。每到晚上,寨门就关上,因此当时的土匪很难到村里作乱。
) N( y+ ^% \( N( P2 ]园亭寨之所以东西狭长,与当时的地形有关。据我市考古专家陈昆麟介绍,在明朝初期,鲁西一带沙丘纵横,灌木丛生。根据《于氏宗谱》记载,明朝初年,于氏始祖于腾、于蛟弟兄二人从山西洪洞移民至此。古漯河古道芦苇丛生,洼地连片,十分荒凉。但是,在古漯河东岸有一条沙丘,地势高亢,东西长约千米,于氏始祖便在沙丘南坡定居下来。+ A9 M, Q# x3 Z
至于于氏始祖移民此地时,这里是否已经建有园亭寨,已经无从考证。古村寨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仍残存寨墙和寨壕。根据村民记忆,当时残存的寨墙有五六米高,墙上长满荆棘,至今有“东寨门”“西寨门”的说法。7 O. s$ E' \" |! E; V/ ?
在文革时期,《于氏宗谱》被烧毁,也因此,园亭寨的传说更多的是村民代代相传,一直没有资料证实。
+ B# L! `4 \* i/ p& G- Z
2.jpg ' d5 H. T" C3 P" W. K6 n4 s
4 m" z' [4 E4 e1 u  t: V
现状:寨壕、古槐、水井、大胡同仍保留
: `% s( ^8 z) s, ^4 _* j- h现在的于家海子村,村容村貌较上世纪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依然残存着古村寨的记忆。
) c# N- G6 Y: N/ b村子西北角,保留着几百米的古寨壕。寨壕有几十米宽,三四米深,长满野草、芦苇和树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富裕之后的村民开始填平寨壕,铲平寨墙,盖上了宅院。+ U2 |$ h9 `; {( @& x0 F4 m
村子里还有两棵古槐,都位于于氏村民家中。至于这两棵古槐是什么时代的,没有村民能说出来。它们也许见证了当年于氏始祖移民的历史。$ A3 d# f- s( A: Z# @! E) l
在于家海子村,村民常提到“大胡同”。大胡同位于村子中央,南北走向,长约一里,宽约三米。这个胡同里目前居住的都是血缘关系较近的于氏后人,曾经有“八大院”,生活着于氏弟兄八人,各有家眷,各有宅院。“八大院”是这里的望族,人丁兴旺。因此,大胡同是古村寨里的一个独立的单元。胡同南端、北端各有大门,每到夜晚,大门落栓,外人很难进入。
( E0 {( \8 W1 J% I$ h如今,于家海子村的于氏后人大约有百家,从大胡同里迁出另修建宅院的就有近六十家。从建筑、家族聚居等特点,可以判断,这是保留着明朝风格的老胡同。% S' y% }- X; {6 C% v  B
在大胡同北端有一口水井。上世纪,村子里绝大部分村民都吃这口井里的水。这口水井直径一米多,井壁为青砖砌成,井口砌有石块。根据推测,这口井是明朝移民时期建成的,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 s, `- H  t3 f1 Q9 K
3.jpg + b' M5 Y# W0 \

- {. {0 n# \6 K9 `% H* y. l) J- m古碑:证实古村寨已有400多年历史
) G, E3 M  h0 p1 R; O: F一直在村民中代代相传的园亭寨是否存在?这一直是一个谜,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没人知道这个寨子就是园亭寨。
6 T. X1 o8 U) p; @/ b. }今年清明前夕,于家海子村在清理河道时发现了两块残碑。一块残碑是《于公碑记》。残碑记载,于珩,字楚白,“清廉持己”,因为“虽美弗彰”,所以勒石纪念。根据推测,于珩生活在清朝早期,《于氏宗谱》里称其为“珩公”,也就是他生活的时代,园亭寨改成了“于家海子”。
/ \/ c$ A+ c9 }2 J1 n7 e9 q4 K' \另一块残碑为《观音堂碑记》。此碑记载:“茌山之阳一舍之地古园亭寨有观音堂。”古代的“一舍”为三十里,也正是目前于家海子村离茌平的距离。这块残碑立于“明万历四十年,岁次壬子春二月”。从万历四十年(1612年)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 b2 j. k! C  U4 R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清义专门到现场对发掘出土的两块残碑进行了鉴定。他说,《观音堂碑记》记载的“园亭寨”与于海子村民传说、宗谱中记载的园亭寨一致。在明朝万历四十年就称为“古园亭寨”,说明园亭寨的历史可能更早,甚至可以推测始建于元末明初。这是目前聊城境内发现的历史久远的古村寨之一。村子里保留着的遗迹,是研究古村寨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记者 于新贵)

* r( d' s. \* A4 o; g
9 }+ R5 j1 Y2 |, L. S9 f) v
发表于 2016-4-27 21: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老石碑的出现,证清了一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