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要迁居地分布 五、滨州于氏一脉三支续修总谱序 水有源、木有本、山有脉、人有宗;水之有源方流其迢,木之有本方成其茂,山之有脉方就其巍,人之有宗方彰其盛。 续修族谱,方可沿流而溯源、披叶而寻本、登山而求脉、明世而追宗。 家族之有谱,犹如国家之有史、郡县之有志也。 我于氏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古老姓氏之一。据史料记载,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克商建周。周初分封诸侯,其第二子姬诞受封邘地(今河南省沁阳市),前1039年建邘国(都城在今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时称姬诞为邘叔。后代以国名为氏,省偏旁而姓于,史称于氏正宗。故此,于氏为姬出于姓,邘叔为于氏元祖,即得姓始祖。 自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于氏一脉由沁阳迁居开封(宋元时期称汴梁、汴京、东京)。及于唐代,于氏家族以独立倡导忠贞爱民而兴盛。到宋元时期,因金辽兵乱,汴梁一带于氏一支辗转播迁至江苏镇江府金坛县。至元朝末年,为躲避战乱和自然灾害,一支族人又背井离乡,自江苏金坛迁居山东荣成斥山寨。越数年,再迁居文登大水泊。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祖海、潮、湖、河、淮、汉、江昆仲七人中的祖海、潮、江,扶母赵氏自文登大水泊析居滨州。祖海居长,占籍大河于村;祖潮居次,占籍于潮村;祖江最幼,奉母赵氏占籍洼南于村。 因战乱焚毁,流离迁徙的缘故,迁居滨州之前的先祖名讳世次大多不详而不得接续,世谱只能从迁居滨州的先祖开始记述。据此,祖海、祖潮、祖江即为滨州于氏中支、北支、南支的世谱始祖。 滨州于氏历有谱牒。清朝初年,因谱牒损毁迷失等原因,故难以接续。到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宗支收族,无可适从,三支遂按墓定世,分别重修支谱,以致南支世次出现疑点或错误的情况。此后,自嘉庆甲子年(公元1804年)、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至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近130年间,于氏先祖十二世自安公,十三世怀真公、喜泗公,十四世国良公、其芹公,十五世万沧公,十六世鸾公、连峰公、彭年公、士钦公,十七世化邦公、云潭公、凤翔公、焕章公,十八世锡爵公、龙章公、灵沼公、凤沼公、凌云公、景唐公,均在续修完善宗支支谱时,先后数次议修总谱,终因三支世次难合,磋商未果而作罢,实属憾事。 今滨州于氏一脉三支总谱续修委员会既立,便明志于此,且即刻着手。数访族人、恭阅谱牒、汇集资讯、座谈研酌、请教专家、依例解惑。虽困难重重,头绪繁多,但进展有条不紊,编修各负其责,并嘱予作序。既受命,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剧增,临深履薄,慎终宜令;乃倾注心力,竭尽所学,查询网络,详核资料。犹恐才疏学浅,不胜嘱托之意。 待谱稿商定,众心方落。 续修总谱,上以承先祖之志,下可达后世之意,中能抒同宗之情,左比肩中华诸姓,右自立氏族之林。 若非如此,后人则难以溯源、寻本、求脉、追宗,吾辈亦何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然则将无地自容于列祖列宗并后嗣子孙。 总谱既成,我于氏滨州一脉通族得联,支分派别,世系秩然;当精诚如一,齐心聚力,尽心于族,忠心于国,振兴家族,复兴中华;以慰先祖,以昭当代,以励后昆。 谨此 滨州于氏 十九世 寿伦 沐手谨撰 2015年12月2 0日 六、续修合谱序 滨州于氏三支合谱历经五年多的编修,至此大功告成,乃滨州于氏家族一大幸事! 明初,滨州于氏一脉三支自登州府(今文登市)大水泊迁滨以来,历代先祖视修谱为家族大事,尊祖敬宗、和睦族人、正肃家风、表彰先贤、启迪后人。自清初始,历代编修合谱支谱绵延数百载。即使在明朝,没有成型的谱书,相信也有家族的有关记录,否则明代先祖名讳后人也难以考证记叙。 令人遗憾的是自民国十八年,三支各修支谱后,至今近九十年,滨州于氏各支多未修谱,更难谈续修合谱。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修谱之风渐起,滨州于氏三支续修于氏家谱逐渐达成共识。为凝聚滨州于氏三支的家族意识,几年来滨州于氏三支先后举办了多项活动,组织清明祭扫始祖母赵氏墓地,在沙洼于村举办村风家风交流联谊活动,到日照、天津、菏泽等地参加于氏联谊活动,邀请天津、河南、胶东等地的于氏宗亲来滨考察交流。滨州于氏三支广泛联系访问析居各地的族人,大家对修谱满怀期待和信心。 修谱过程中,许多族人自发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他们不辞劳苦甚至暂时放弃了家庭事务和个人经营去搜集资料,访问族人,克服了许多困难,经受了不少冷嘲热讽、打消了许多人的疑惑和不解。张八棍村于传昇以修谱为己任,不顾年高体弱,牵头抓总,日夜谋划,精心组织,协调各方,四处奔走呼吁。宋于村的于承华,任劳任怨,承担起了全部修谱各项具体事务,并奔波于各村,指导各村修谱事宜,为此,耽误了自己的生意。其他如洼南于村远忠、立军,沙洼于村元军、明宝,大河于村国林、柱岭、建波,于潮村爱民、化民、建新,张八棍村永健,于窑村凤利,沾化台子于村洪长、振尧、良玺、洪科、春志、利华,马家坊村寿伦等都各尽其能,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不一一尽述。唯有此番众多人的努力,才促使续修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当今,除非个别祖上名人辈出、官宦满庭的所谓大户,在一个区域内做到了这样规模修谱的姓氏已属不多。我滨州于氏三支耕读传家无大富大贵,而能做到几百年来修谱绵延不断,全凭我于氏族人的家族和谐之风气和家族团结之凝聚力,足令别姓人称羡。在家族关系已经变得淡薄疏离的今天,我们修家谱,正是要继承发扬滨州于氏这个好的传统,不断加强家族内部血脉联系,树立“忠于国、爱于家、厚于人、勤于业、乐于学、好于进”良好家风,培养激励于氏后人,这也是滨州于氏对国家安定和社会和谐作出的贡献。 值此,我滨州于氏三支合谱功成之际,我于氏宗亲聊可告慰先祖,愿于氏先祖护佑后人枝繁叶茂,代有英才;于氏家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 滨州于氏二十二世 于国林沐手敬撰 2015年12月30日 七、续修家谱记 余幼时,常闻传昇伯述先祖之往事。每闻祖之仁孝,辄肃然起敬,愿效而法之。至余成年,知传昇伯家中藏有吾族谱牒,心向往之,愿得瞻仰。传昇伯知余好古,感余之诚,亲携族谱两册嘱余保存。余得此谱,奉为至宝,沐手敬读,废寝忘食。阅毕喟然而叹,思绪万千,自此方知水之源头,山之根麓,祖宗之厚德。窃思谱牒之留存百年实属不易,今日得之,当存而续之,以昭后世。 谱载吾祖籍镇江府金坛县、后迁文登府赤山寨、大水泊,明洪武初年迁居滨邑。为上溯根源,遂遍查网络,广集信息,寻访先祖迁居之地,虽有发现,然无确证可供互联。遂同传昇伯商议先按老谱接续。后吾伯侄二人数访谱中所载诸村,表明续谱之情,各村同宗莫不欣然,吾二人倍受鼓舞。血脉之情果不虚,溯源之心皆若一也!时值洼南于村滨州于氏始祖母赵氏之墓碑重现,盖祖宗灵德之昭显!借此良机,洼南于村同各支系宗亲商定于壬辰清明之际,为始祖母赵氏迁茔重立此碑以作祭奠。当日三支系各村代表悉至,长幼分立,盛况空前。此祭使吾滨州于氏六百年之情谊得以赓续,误解隔阂得以消弥。各村参祭宗亲尊宗敬祖之情溢于言表,溯本求源之意慰然于心。祭后,三支皆按老谱接续,甚为艰辛,五年乃成其稿,此稿交由承华叔整理,叔兢兢业业,几易其稿,呕沥心血以成之,吾总谱之排版亦基于此。 吾于氏一脉迁滨600余年世系昭明,瓜瓞延绵,皆赖先祖家谱之修续存留,今三支通谱之修成,亦是百世之功德!若能同心同德,同力共为何愁大事不成!所有参加续谱之贤宗敬祖奉献精神可嘉可叹!吾族晚辈当谨记效行。 族之有谱若国之有史,谱载吾先祖仁孝之德行,忠恕之精神,此皆天道也!虽时过境迁,然此天道之精神乃为吾族立身之根本。传统文化乃吾国之根基,亦必为安定天下之利器,后世得谱之宗亲必当爱之护之,以敬先祖传后世。于姓乃国之大姓,自古英杰辈出,保国利民,奸佞之徒罕有。吾等后辈亦必效先祖之仁德,行望族之大义,建万世之功勋,顺天地之道旨。然谱牒继修之事亦俟后世得谱之贤宗。 滨州于氏二十一世孙 永健顿首拜撰 # u0 i0 m/ g( x;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