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长海近照。 中国书法历史最为悠久,延续至今,一直都是讲究临帖欧、颜、柳、赵;字体行、楷、隶、篆;评价的标准是“笔笔有来历”,甚至就连书写的内容也大都是唐诗宋词、“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宁静致远”等几个固定的词语被书法家们写了至少一个多世纪。 二十一世纪以来,在书法界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必须突破书法艺术的形式主义创作思想,改变呆板、刻板、笔笔讲究来历的章法传统理念。和平富裕、个性张扬的年代,人们追求轻松惬意的生活,表现在艺术上是对情趣、活泼的追求,不喜欢庄严正大气象的作品,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根据不同的主题创作,运用不同的笔画书写不同的内容,运用多样的笔法表现人们丰富的思想情感,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这是当代中国书法最具发展、最具价值、最具意义的道路。 于长海书法艺术作品。 我国当代书法家于长海在50多年的书法艺术创作实践中,坚持继承与创新结合,赋予书法作品以历史内涵和时代感,由此形成了 “秀、雅、润、险、狂”的“创意五法”,这是对当前中国书法变革、创新和发展的一大贡献,在中国书法界吹响了为之一震的新号角,在当代和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如其人,寄情于笔墨之间。于长海在书法创作喜欢直抒胸臆,无论何时何地,素纸铺展开来,浓蘸笔墨,下笔如行云流水,神采飞扬,笔锋上下游动,左右擒纵,点画无一处含糊懈怠,法度尽在他的指腕之间。那流畅的线条,清秀美观的墨迹氤氲满纸,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书法艺术的魅力、神韵展示的酣畅淋漓、熠熠有神。这样的书法比传统上了一个层次——既继承了传统,又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完善。这样的书法形象更具体,意义更深刻,思想更完美,这也就是中国汉文字的魅力所在。 于长海书法艺术作品。 于长海的秀、雅、润、险、狂“创意五法”,由早期的萌芽、初创的风格到构建独特的艺术特色,经历了日臻完善的过程,今天已经形成了系统的书法艺术观。这“创意五法”不仅体现在书法的形式上,也表现在书写的内容不拘一格,因势而动,有感而发,正所谓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纵观于长海书法集,形式多变,内容丰富。 其一“秀”。秀得唯美,观之动容,思之入纸。这些挺拔隽秀的作品主要以行草书体表现,大多出现在扇面、圆光、条屏中,其内容一般是婉约、柔美的唐诗宋词。于长海这些挺拔隽秀的作品主要以行草书体表现,大多出现在扇面、圆光、条屏中,其内容一般是婉约、柔美的唐诗宋词。于长海的书法在“秀”中透出“颜筋柳骨”,刚劲挺拔,窈窕合度,个别字体笔画仍留有其恩师启功先生的瘦硬清秀、中宫紧凑,四外开合的影子。 于长海书法艺术作品。 其二“雅”。雅得高古,行间玉润,法则温雅。于长海先生融晋人书法善变之韵,借唐人典雅、华贵之风,成功研创出独具一格、风靡江浙的“贵妃体”。这种字体的主要特征是横细竖粗,笔正竖直,点光横曲,撇厚捺薄,结体丰满不塞不臃,丝断意连令人遐想,品位华美典雅之道,意态超然忘我之外,既能透出贵族之气,又现文人风骨。他的作品追求唯美、典雅的书风,在运笔结体中,他会非常刻意处理每一笔画、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点与每一个转折,做到意在笔先,一气呵成,前后呼应。这种刻意却超出了字形以外,用点线的变化、用笔的疾缓演绎出一种抽象的飞动之美。 其三“润”。润得灵动,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于长海先生深知古人用墨之法,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创作中坚守惜墨如金,泼墨如水的用墨原则。他知白守黑,计白当黑。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趋于统一。他把字形笔画的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繁与简等对立的因素融为一体,把笔墨的湿润、浓淡、干枯有机结合,使其书作力求骨、肉、脂、泽兼而备之,润含春雨,干裂秋风,整体墨色鲜润和美。在章法分布上,既重视整体的气韵,又兼及局部的完美,书写时左顾右盼、前后呼应。行与行、字与字之间有正有侧、有偃有仰、姿态万千、生动活泼。以墨的外在张力冲击读者视觉,突出了作者个性鲜明的艺术特征。 于长海书法艺术作品。 其四“险”。险得和谐,绝处逢生,超凡脱俗。造险求稳可谓书法至高的艺术境界。于长海先生在创作中最忌呆板中庸无起伏变化的作品,他认为“文如看山不喜平”,书法也一样,必须追求内在变化,在变化中求得大美和谐,诗文讲究抑扬顿挫,书家也要有奇思妙想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法。有时,他打破汉字部首搭配的匀称、上紧下松的结构规律,破坏局部结体均匀,追求整体和谐。特别是在右下部点竖的用笔上多有出其不意、超越想象、夸张造险之势,但却能在相呼应的部位“破险”成功,在跌宕起伏中化险为夷,总体上看仍不脱离中轴重心线,险中求稳,让读者产生一种险绝美的视觉效果和无限遐思。 其五“狂”。狂得时尚,激情四射,气势如虹。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家离不开社会大背景和大环境,在秉承传统的同时,更要以新的技术手段、技巧方式来丰富演化作品的内涵,这样的书法才能大气、豪放。于长海先生在创作中把握了自由、奔放、个性、标新等时尚元素,大胆创新,特立独行,将传统厚重的书法精华融入现代自由创作之中。他创作的行凹书体,汲古纳今,注入现代书法艺术创意,强调视觉元素和美术构图,从古典韵味浓厚中透露出尚奇尚趣的现代气息。从他荣获国际炎黄奖的《千字文》作品和狂草《将进酒》等作品中,体会到的是一种韵律美和节奏美,线条圆润厚重、气韵流畅,神采飞场,具有立体感和力量感,渗透出外在的理性张力和内在情感张力。观其书作,如浴春风浩荡,如听心灵歌唱,充分体现了作者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激情张扬的艺术主张。 于长海书法艺术作品。 从艺术史的标准来看,任何艺术现象和艺术风格的确立,从来就不是孤立和相互割裂的,审美时尚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社会变化,很自然地影响到书法发展的风格变化和审美追求,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善于感受时代的气息,并将其深深融入书法创作,代表了当代书法家的精神气质。于长海适应时代审美要求,在传承书法艺术最基本的章法规律和美学精神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独特风格,创造了当代中国书法秀、雅、润、险、狂的“创意五法”,奠定了他在我国当代书法界的重要影响和地位,也必将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我国书法艺术创作,有着借鉴和指导的意义。 (本文作者为《中国名家》杂志总编辑、中国东方名家书画院秘书长、书画艺术评论家边防军先生) 【于长海简介】 于长海,号不古之人。1942年出生。山东莱芜。16岁进京求学,曾得到唐隶华、启功、周祖谟、大康、王禹功等诸多名家指点。17岁承蒙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北大教授王禹功先生举荐,勤工俭学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刘炳森先生一道临摹清史,同时追随恩师——北师大著名教授启功先生8年,学习国学、书画理论及书画鉴赏。 1981年中国书协成立,于长海首批加入中国书协,书法论著及书法作品常见诸报端。他为人谦和热情,书艺低调。作品章法严谨、收发自如,妍丽满实,深受国内外书界同仁称赞。其许多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首都博物馆、中国翰园碑林、五台山、山东曲阜孔子纪念馆以及全国各地诸多馆院,名胜刻碑并收藏。曾连续两次担任全国第一届、第二界书法篆刻巡回展评委;1982年出任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书法展评委;1982年出任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书法展评委;1983年获中国近代百年书法大赛银奖;1988年获得题字资格。现为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汉字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委员、国务院国礼书法大师。
" ^% s% `& U& G# P# t)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