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据说发生在明朝期间,具体日期还需考证。现邢台市南十余里的地方有个村庄名唤“百泉村”,村如其名,百泉喷涌,汇流成河,在沙河与南和交界处,流入苗庄王挖凿的运粮河中,邢台因水草丰美,故而有稻米种植。下游各县,尤以沙河、南和泽其河水恩惠,灌良田不计其数。但凡到浇灌季节,各村需水量陡增,上下游村庄用水矛盾尖锐,虽不至于道路以目,但村民们在挑河期间,还会以言语来揶揄对方。比如挑河时,挑出个王八,沙河人会说:“妈的,翻出个粜大米类(邢台水多,因地种植一些稻米,暗指邢台人)。”对面挑河的邢台人听到后,不干了,大伙赶紧忙着找王八,找急了,都恨不得自己摇身变成王八。找到后,装出一副刚看见的样子,惊讶的大声喊道:“我操,这儿咋还卧着一个粜高粱类(沙河东部地区会种植一些高粱,此处王八,自然影射的是沙河东部的人。)?” 只是,沙河毕竟地处下游,受制于人。百泉村有几个财主,私心众,搬个椅子整天坐在水闸处,不许下游人用水,财主家大势大,兼又在自己的地盘耍横。下游各村遂无计可施,只得向沙河县县官禀报,县官闻听此事,顿时颇感棘手,因牵涉到邢台县,属邢、沙两县的事情。在中国,通常属几个县的事,都是“闲”事,大家都不越界。只是,自古民以食为天,无水的话,百姓就没有粮食吃。这是头等大事,沙河县官,苦思一阵后,遂眉头舒展,已有一计。 县官到达下游地区,召集村民。其中有一个姓于的老人,为人天不怕地不怕,县官对村民说道:“一会儿,咱们一块去邢台县,他们的县官在等着咱们。届时,一切皆听我指挥。” 众人称是,县官转而对于老人说道:“于老人,本官素问你胆大。一会儿,见了邢台县县官,你可敢答应本官做一件事否?” 于老人胆量大,见到县官问话,一点也没有惶恐之感,依旧大大咧咧说道:“我咋不敢?县太爷说啥事吧?” 县官看了一眼于老人后,轻轻说道:“把邢台县县官给我推河里!” 邢沙两县县官施礼毕,不料在交谈里,沙河县官只字未题水的事,只是邀请邢台县县官到河边看水,伺机向于老人使了眼色,于老人会意,大步流星冲到邢台县县官跟前,一把扛了起来,扔进了河水中。 邢台县县官的手下慌忙下河救起县官,邢台县县官脸色阴冷,上来后,冲着于老人喊道“衙役们,给我打,狠狠的打。” 沙河县官背过身,装作没有看见,可怜的于老人在众多拳脚下,一命呜呼。 沙河县官叱问邢台县县官:“年兄,你为何打死我的子民?” 邢台县县官余怒未消,道:“年兄,你难道没有看见他无缘无故把我推进河中?” “是,他把年兄推进河里,自是他的不对。只是,我身为他的父母官,又在现场,年兄为何还要使人打死我的子民?” 两位县官各自逞强无果后,遂到了顺德府,面见府官。府官听完事情经过后,说道:“沙河县令,你自己想个办法解决吧。”失去一条人命,邢台县县官却并未受到处罚,可见官官相护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一部分了。 沙河县令说出了令人莫名其妙的办法:“下官的办法,就是,我与邢台县县令互换一下,他来任沙河县令,我去任邢台县令。五年为期,届时年满,各自还回原地。” 邢台县县官思量一下,此办法对自己没有任何的损失,只是换了地方上任而已。遂满口答应了下来。 至于邢台县令到沙河上任后有何作为,在这里不表。沙河县令在邢台县走马上任后,严令百泉一带村民不得截住水流,独自享用上天赐的福分,尤其在灌溉时节。并大力发展水利,造福于河流沿岸饿百姓。 下游的沙河人民感恩于老人,在于老人被打死的地方,修庙立碑。每逢初一,十五,成群结队去于老人庙上香,一时间,香火极盛。只是,该庙流传数百年,毁于“四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