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几乎要被历史淹没的人】于鹄籍贯及生平事迹考

0
回复
111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4 18: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40.webp (1).jpg

自宋开始,中唐前期诗人于鹄的资料就己遗失多半。 现存资料甚是不详,且有不少错误之处。《直斋书录解 题》以“与张籍同时未详其人”来介绍于鹄。《湖广通志》 竟然把他归为晚唐人。

傅璇琼《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于鹄生平介绍如下 (节录):

于鹄,大历、贞元年间人,籍贯不详,生卒年不详。与 张籍友善。曾隐居汉阳一带,一度任诸府从事。贞元十二 年(796)前后归山,此后事迹无考。

笔者在仔细阅读于鹄诗歌及对于鹄有所提及的史料 后,对其生卒年、籍贯、生平交谊三个方面进行考证,以求对于鹄生平编年有所补充。

于鹄生卒年不详。现一般根据于鹄《山中寄樊仆射》 中“却忆东溪日,同年事鲁儒”的诗句判断他与樊仆射即樊泽年龄相仿,约生于天宝七年(747年)或前后几年。 傅璇琼《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把于鹄生年定为天宝六年 (746年),现己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

陈文新《中国文学史》中提到于鹄卒于元和九年 (814)之前。但并未说明原因。笔者推测其根据可能为张籍的《赠王建》:“于君去后交游少,东野亡来箧筍貧。赖有白头王建在,眼前犹见咏诗人。”诗是按友人去世先后来提及的,孟郊死于元和九年(814),故于鹄肯定死于此前。

储仲君在《塘才子传笺注》:

张籍《哭于鹄》: “今来吊嗣子,对陇烧新文。”尝至坟前祭奠。贞元十六年(800)至元和元年(806 ),张籍居和州。于鹄晚岁或又曾回至和州一带。

上文认为:一是于鹄早前去过和州(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二是于鹄可能死于张籍在和州居丧其间,即贞元十 六年(800年)至元和元年(806年)之间。至于具体的细节,储仲君认为于鹄晚岁可能在和州与张籍会过面,所以张籍知道了于鹄的行踪,所以于鹄死后,张籍能去坟前祭奠,并写下《伤于鹄》(又作《哭于鹄》)。

细考张籍此段时间的事迹,储仲君这一推测是非常有 可能的。于鹄在樊泽去世后归山,行迹少有人知。而张籍 在贞元十二年(796年)至贞元十五年(799年)一直忙于结交应考之事,先是结交孟郊,后又被引荐给韩愈,在汴州读书应考,在长安等进士第,可谓是无暇他顾。而元和元年(806年)后又一直在京城为官,元和三年前后还患眼疾,几至失明,也不太可能与于鹄有所交结。所以自贞元十二年到元和九年的这段时间,张籍最有可能与于鹄有所交往并能至其坟前祭奠的时间,就是在和州居丧的那段时间了。


对于于鹄的籍贯,古今资料极少提及。

傅璇琼《唐五代文学编年史》:

于鹄大历四年(769 )或稍前在河朔,与樊泽同学与东溪。

储仲君在此基础上,在《唐才子校笺》(以下称《校笺》中做如下推测:

“(樊)泽长于河朔,相卫节度薛嵩奏为磁州司仓、尧山县令,据此,于鹄或亦为河朔间人。

《校笺》又云:

于鹄有《饯司农宋卿立太尉碑了还江东》诗云:“追立新碑日,怜君苦一身。远移深涧石,助立故乡人。草色荒坟绿,松阴古殿春。平生心已遂,归去得垂纶。”太尉即宋璟,开元名相。“追立新碑”事,殆指宋俨大历中立《宋璟碑》事。《金石萃编》卷九七载此碑云:“大历五年冬十二 月,孙俨惧遗盛美,不远求蒙,以真卿天禄校文,叨太仆之下列,宪台执简,承谕德之深知。”遂乞颜真卿为撰碑。碑末署:“大历七年壬子九月二十五日,孙俨追建。”此即指 “立太尉碑了 ”一事,时在代宗大历七年(772),可补于鹄大历中事迹。

《校笺》认为大历七年(772年),宋俨立太尉碑时,于鹄在当地参与了饯送事宜。

而据《旧唐书》记载:“宋璟,邢州南和人”,“薨死东都明教里私第,年七十五”。次年五月二十九日,“复归葬于沙河大尉乡丞相原之先茔”。据《校笺》,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九月二十五日,将是碑遂立于宋璟墓前。于鹄饯送之地应该为宋璟的墓碑所在地。

宋璟碑在今河北邢台市南郊五公里处的东户乡中学院。即于鹄大历七年(772年)前后曾在河北南部的邢台一带游历。

据上可知,于鹄在青少年时在河北一带待了很长一段 时间。这为于鹄河北人说提供了可能。

于鹄《送迁客》诗云:“流人何处去,万里向江州”、“遍问炎方客,无人得白头”。对江洲这样的南方地区,诗人称之为“炎州”,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感。可见于鹄不为此地附近人,应为此地区以北人。

于鹄《送韦判官归蓟门》:“桑干归路远,闻说亦愁 人。”《送客游边》:“若过并州北,谁人不忆家。”从诗中可以看出,北方蓟门、并州之类的地方,也不为诗人的故乡。

据上推测,于鹄可能为河北南部人。

纪作亮《张籍年谱》认为张籍在河北漳溪一带求学时认识于鹄,即于鹄在建中末贞元初时在漳溪一带山中曾待过相当一段时间。笔者虽不认同两人结识于漳溪一带说, 但以为两人在漳溪一带相处过。于鹄中晚期主要在长江 流域活动,但却在贞元初左右到过河北漳溪一带,可能也与籍贯在此地域有关。

傅璇琼《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关于于鹄的生平资料如下:

于鹄大历四年(769年)或稍前在河朔,与樊泽同学与东溪;

大历十三年(778年)约三十岁,隐居山中,本年秋有诗《山中自述〉);

建中二年(781年〉于鹄南来,本年或之前潜心问道, 访庐山黄洞元,有诗作《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访黄尊师》,

贞元二年(786年),于鹄约在本年在长安,并指出于鹄诗中所及之地多为江汉一带,诗中的“乱”当指李希烈事;

贞元七年(791年)在荆南节度使樊泽幕,陪游宴唱和,有诗《寓意》,一作《荆南陪楚尚书惜落花》;

贞元十二年(796年),于鹄本年前后归山,有诗寄樊泽,其后行迹无考,约不久即卒。

据籍贯考辨部分,参上一节考证,可以补充的编年是: 于鹄大历七年(772年)前后曾在河北南部的邢台一带游历。另外,经考证还可作如下判断:

1、大历中,于鹄可能在长安一带求仕

《唐才子传》:

大历中,尝应荐历诸府从事。

陈文新《中国文学史》:

大历、建中间居长安,应举未第,退隐汉阳中。

对于于鹄是否参加科举,古今资料无记载。于鹄自谓 “三十无名”(《山中寄樊仆射》),可见青年时代即使科考, 未第却也属实。再结合于鹄大历七年与官吏的饯送之事 推测,于鹄三十岁隐居之前,可能经历了一段时间辗转应荐求仕的日子,但终究是失望而归,隐居山中。

2、建中末贞元初,于鹄曾至和州和漳溪一带

张籍《伤于鹄》: “我初有章句,相和者唯君。”储仲君 在《校笺》中认为:

张籍约生于大历初,“初有章句”当是建中末或贞元 初事。时籍据和州,于鹄当亦尝至和州。二人均有《不食姑》诗。……两相照应,当是同时之作。

纪作亮在《》张籍年谱》中有文如下:

唐德宗贞元年乙丑(785〉十四岁。

张籍仍在漳溪一带求学.

约于此时认识于鹄。《唐诗纪事》卷29“于鹄”条: “鹄,大历,正(贞)元间诗人也。”张籍《伤于鹄》诗中说: “我初有章句,相合者唯君。”可见于鹄是张籍最早的诗友。

储仲君和纪作亮都认为张籍跟于鹄初识的时间在贞元元年(785)前后。但两人做出判断的基础不同,纪作亮是在张籍生于大历七年的基础上,做出此推论的。不同于纪作亮的十四岁说,储仲君认为张籍在十八岁左右结识于鹄并有章句唱和。

在相识地点问题上,储仲君认为应该是在和州,而纪作亮倾向于漳溪一带(今河北省南部)。

笔者比较认同相识和州说。韩愈《病中赠张十八》 诗:“籍也在闾里,抱能未施邦。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 “闾里”应指和州,张籍少年时代在和州时,就写出数量不少的文章,已经具有与人作诗唱和的能力。张籍“初有章句”之时,应该是在和州。 且张籍至漳溪,认识了人生中另一个知音诗友王建,这时即使认识于鹄,也不能称“相和者唯君”,所以张籍与于鹄相识应在和州。再据《张籍年谱》中籍在和州的时间,两 人相识时间约为建中四年(783年)。

开始交谊的基础可能是道友。张籍《别于鹄 》:“离灯及晨辉,行人起复思。出门两相顾,青山路逶迤。”记述了张籍早晨在山中离别于鹄的场面。张籍于鹄两人都有《不食姑》诗,且两相照应,可能为一起在山中访女道士时所作。这些都说明两人主要在山中交往。且一起待过一段 不短的时间,才有可能跟张籍建立起“于君去后交游少” (张籍《赠王建》)、“青山无逸人,忽觉大国贫”(张籍《伤于鹄》)的深厚友谊。

两人虽相识于和州,但其交往应主要在漳溪一带。据 《张籍研究》载,张籍约十二岁就离开和州到漳溪一带求学。张籍《登城寄王秘书建》:“十年为道侣,几处共柴扉。”这里的“十年道侣”生涯指在漳溪一带求学的十年。 可见张籍在漳溪一带有很长一段时间到处修道的生涯。 张于以道结缘,而查张籍生平,其早年的修道生涯也主要集中于漳溪求学阶段。据上文考辨,于鹄的故乡可能就为漳溪附近地域。于鹄三十岁就己经隐居山中,可能在其故乡就有山中的隐居之所。于鹄此间曾回乡隐居也未可知。由此推测,建中末贞元初,于鹄曾去过在漳溪一带。

张籍与于鹄交往的基础,不但是因为两人都曾潜心向道,而且都为贫寒之士。张籍第七代孙张孝祥说:“某家世居历阳之东鄙,自先祖始易农为儒。或云唐末远祖自若湖徙家,盖文昌之后。” 韩愈《与孟东野书》:“张籍在和州居丧,家甚贫。”《山中寄樊仆射》: “无谋还有计,春谷种桑榆。”张籍《伤于鹄》诗云:“苟无新衣裳,曷用光我身。” 可见于鹄也是很贫穷的。

此后,于鹄在樊泽幕任职,主要在荆南地区活动。而张籍也忙于科考及仕途。两人同在山中相处的机会就少 了。

3、贞元前,于鹄己在汉阳隐居过

于鹄《哭刘夫子》:“近问南州客,云亡己数春。痛心曾受业,追服恨无亲。孀妇归乡里,书斋属四邻。不知经乱后,奠祭有何人。”《校笺》中认为南州指当时发生李希烈乱的荆南地区附近,此诗为于鹄贞元二年(786年)前后在长安所作。于鹄有《别旧山》诗,说明他隐居之地不止一处。刘夫子所居的南州为汉阳附近,于鹄曾在此授业, 由此推断,他授业前后的隐居之地为汉阳山中。贞元二年前,于鹄在汉阳隐居过。

于鹄曾隐居汉阳有史料记载。

《唐才子传》:鹄,初买山于汉阳高隐。三十犹未成名。

于鹄《买山吟》: “买得幽山属汉阳,槿篱疏处种桄榔。 唯有猕猴来往熟,弄人抛果满书堂。”

《湖北府县●辑汉阳府志卷之四十二●隐逸志》:(于鹄)贞观间诗人,尝为诸府从事,隐居汉阳,作买山吟以见志。

贞观恐为贞元之误。

《别旧山》:“自是去人身渐老,暮山流水任东来。”这 里的旧山指的可能是早年隐居的汉阳山中。

4、贞元六年(790年),于鹄在长安

于鹄有《送唐大夫让节归山》诗记唐朝臣事。《校笺》认为是于鹄在长安时所作,但未提及时间。据《旧唐书●德宗纪上》,唐朝臣,兴元元年(784年)为河中节度使,不久为鄜坊节度使,兼御史大夫,贞元二年(786年)为振武节度使。贞元六年(790年)为范希朝所代。因此,此诗的写作时间为贞元六年(790年),即此年于鹄在长安。

5、于鹄曾有从军之行,但年代不可考

《校笺》云:于鹤有《出塞》三首,《塞上曲》一首。…… 然唐人作出塞诗者甚众,未必皆曾身临其境。于鹄是否有边塞之行,未可必。

张籍《伤于鹄》: “野性疏时俗,再拜乃从军”,史料虽无记载,但据此于鹄曾从军,明矣。

于鹄有诗如下:《送韦判官归蓟门》:“白首从戎客,青衫未离身。”

《送张司直入单于》:“若过并州北,谁人不忆家。寒深无伴侣,路尽有平沙。碛冷唯逢雁,天春不见花。莫随 征将意,垂老事轻车。”

《哭王都护》:“老将明王识,临终拜上公。”

据上可知,于鹄有几个从军的友人,这可能与他曾在军中经历有关。

6、建中中(781年)至贞元十二年期间,于鹄曾任幕府从事或其他低微官职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六樊泽传:

建中元年,举贤良对策,礼部侍郎于邵厚遇之。与杨炎善,荐为补阙,历都官员外郎。泽好读兵书,朝廷以其有将帅材,寻兼御史中丞,充通和蕃使,蕃中用事宰相尚结赞 深礼之。寻从凤翔节度张镒与吐蕃会盟于清水,迁金部郎中、御史中丞、山南节度行军司马。时李希烈背叛,诏以普王为行军元帅,征泽为谏议大夫、元帅行军右司马。属驾幸奉天,普王不行,泽改右庶子、兼中丞,复为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寻代贾耽为襄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山南东道节 度观察等使。

三年,代张伯仪为荆南节度观察等使、江陵尹、兼御史大夫。三岁,加检校礼部尚书,会襄州节度曹王皋卒于镇, 军中剽劫扰乱,以泽威惠素著于襄、汉,复代曹王皋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十二年,加检校右仆射。卒年五十,赠司空。

据上可知,樊泽在建中元年后进入仕途。现今可考的于鹄仕宦生涯主要是在樊泽幕府中度过的。所以于鹄的幕府经历应在樊泽的仕宦生涯中。樊泽曾为荆南节度观察、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于鹄在此期间可能曾在荆南、山南东道节度幕中任职。

孟郊《惜苦》:“于鹄值谏,以毬不能官。”据此,于鹄可能任过谏议官职,但史料无考,存疑。

由于于鹄的生平资料极少,所以现可知的于鹄的友 数量也很少,除了张籍、杜俨、樊泽等可以根据诗歌比较容易确定的人外,其他如李太守、王都护等由于资料的缺少己不可考。但根据张籍的一些资料,还可以确定于鹄跟王建是认识的。

根据一,张籍在青少年时代就与于鹄相识,并友善,为其忘年诗友。而王建与张籍早年同在漳溪一带求学,于鹄当时也很可能在漳溪一带,所以与王当时就可能相识。即使不相识,张籍也极有可能向王建提过于鹄。且张籍晚年《赠王建》: “于君去后交游少,东野亡来箧笥贫。赖有白头王建在,眼前犹见咏诗人。”在诗中向王建提到的“于君”正是于鹄。张籍可以用于君向王建来提及于鹄,也可见王建对于鹄是有一定认识的。

根据二,王建有《唐大夫罢节还山》诗,于贞元六年跟于鹄同在长安送过唐朝臣,与于鹄可能见过面。

史料文献中虽没有于鹄与王建交往相识的记载,但综上两点推测,两人是认识的。

孟郊《惜苦》中有“于鹄值谏议”句,在诗中孟郊对于鹄虽不认同,但却可以说明他是知道于鹄这个人的。再联系张籍跟孟郊和于鹄的关系,孟郊对于鹄也是有一定了解的。

据上,可得于鹄生平如下:

于鹄,约生于天宝六年(746年),河北南部人。与张籍友善,且与王建相识。曾隐居汉阳一带,大历中,尝应荐历诸府从事。曾在樊泽幕中任职。796年前后归山。约卒于贞元十六年(800年)至元和元年(806年)间。

编年可补充为:

大历四年(769年)或稍前在河朔,于鹄与樊泽同学与东溪;

大历七年(772年)前后于鹄曾在河北南部的邢台一带游历。大历中曾至长安;

大历十三年(778年)约三十岁,隐居山中,本年秋有诗《山中自述》;

建中二年(781年)于鹄南来,本年或之前潜心问道, 访庐山黄洞元,有诗作《山中访道者》,一作《入白芝溪访黄尊师》;

贞元前,于鹄已在汉阳隐居过。有诗《买山吟》;

建中末(882年)贞元初(885年),于鹄曾至和州和漳溪一带,与张籍相识并相知,有诗《饯司农宋卿立太尉碑了还江东》);

贞元二年(786年),于鹄约在本年在长安,并指出于鹄诗中所及之地多为江汉一带,诗中的“乱”当指李希烈事;

贞元六年(790年), 于鹄在长安。有《送唐大夫让节 归山》;

贞元七年(791年)在荆南节度使樊泽幕,陪游宴唱和,有诗《寓意》,一作《荆南陪楚尚书惜落花》;

建中中(781年)至贞元十二年期间,于鹄曾任幕府从事或其他低微官职。

贞元十二年(796年),于鹄本年前后归山,有诗寄樊泽,其后行迹无考,约不久即卒。

参考文献略

本文发表于2009年《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所有转载的学术论文和其他文章不代表本平台完全同意其观点,仅供宗亲研究参考)

上述文章及图片材料版权归原作者和【于姓的天空】所有,未经同意引用、转载发布请注明出处,随意篡改核心文字及版权归属属于侵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