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 【志稿原文】道士于吉,琅邪人,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孙策尝于都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画之, 名为仙人铧,趋虔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 (吴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 【增注】于吉(?-200年,一作干吉、干室)东汉末年黄老道代表人物之一,史书有两种说法:(1)认为其即《太平经》作者。《后汉书·襄楷传》:“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2)认为其乃三国时道士,《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后为孙策所杀。 今浙江省绍兴市境内的枫桥镇有干溪、干溪村、干溪道、干溪滩等古地名,据说与于吉有关。 于公异 【志稿原文】于公异,吴人。登进士第。文童精拔,为时所称。建中末,为李晟招讨府掌书记。兴元元年,收京城,公异为露布上行在云:臣已肃清宫禁,祗奉寝园,钟虞不移,庙貌如故。德宗览之,泣下不自胜,左右为之呜咽。既而曰:不知谁为之?或对曰:于公异之词也。上称善久之。公异初应进士时,与举人陆贽不协,至是贽为翰林学士,闻上称与,尤不悦。时议者言公异少时不为后母所容,自游宦成名,不归乡里。及贞元中,贽为宰相,奏公异无素行,黜之,诏放归田里。公异竟名位不振,轼轲而卒。人士惜其才,恶贽之褊急焉。 (苏州府志) 【增注】(约在世公元七八四年前后)字不祥,约唐德宗兴元中前后在世。《全唐文》卷513载有于公异文多篇。(以后转载分享)。 陆贽奏公异无素行,黜之时诏曰:「祠部员外郎于公异,顷以才名,升于省闼。其少也,为父母之所不容,宜其引慝在躬,孝行不匮,匿名迹于畎亩,候安否于门闾,俾其亲之过不彰,庶其诚之至必感。安于弃斥,游学远方,忘其温凊之恋,竟至存亡之隔,为人子者,忍至是乎!宜放归田里,俾自循省。其举公异官尚书左丞卢迈,宜夺俸两月。」时中书舍人高郢荐监察御史元敦义,及睹公异谴逐,惧为所累,乃上疏首陈敦义亏于礼教,诏嘉郢之知过,俾敦义罢归。 于頔 【志稿原文】于頔,字允元,后周太师谨七世孙。为湖州刺史,改苏州。罢淫祀,浚沟浍,端路衢,为政有绩。然暴横少恩,杖前部尉以逞憾。观察使至,缉以闻,德宗不省。 (苏州府志录唐书) 【增注】点击阅读《中唐大臣于頔》 于青言 于务道 【志稿原文】于青言(一作青年),工画荷花。宁宗朝,进所画障,特旨授承节郎、浙西安抚使计议官。 孙务道,世其艺,元时尝以荷花图附江东道宣慰钱同知经进,由是显名。 (武进阳湖合志录朱志、唐志、陈志、董志) 【增注】常州画派:南宋元初于青言、于务道祖孙以画荷著称。 于光 【志稿原文】于光,字德刚,泰州人。初为兰州指挥使。洪武三年,扩廓帖木儿兵至兰州,光力战死之。明年春,太祖命分道北征,大破扩廓兵。诏赠光昭毅将军,以其子彦真袭职。 (泰州志) 【增注】于昭毅将军祠位于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现西街栟茶粮管所西侧。昭毅并非人名,而是明太祖赐给一位叫于光的将军名号。 于光,字德刚,祖籍姑苏,元末随父避乱,迁至栟茶场定居,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于光从军。几年中因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官授指挥使。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元朝实亡。北元顺帝逃奔应昌。洪武二年(1369年)于光随李文忠将军北伐,留镇巩州。秋八月北元大将扩廓帖木儿兵犯兰州,将兰州城团团围住,十分危急,兰州守军向巩州告急求援。于光率兵马不停蹄驰援兰州,光军一到,立即与元兵展开血战。战场上杀声震天,尘土飞扬,光军十分骁勇。光如天神一般,左右冲杀,敌死伤无数,光血溅战袍,血人血马,光军部下十分英勇,光军伤亡过半,然而无一退却,坚持奋战。光兵半数捐躯沙场,敌酋改变方向,主攻于光,光身已负伤,毫无惧色,好多敌兵死于于光刀下,鬼哭狼嚎。只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战马身上撒满了血,马也受伤几处,突然马失前蹄,光翻身落马,敌兵一拥向前擒于光,光转身又力砍两人,最后被元兵擒住,敌酋扩廓将光押至城下,大喊:“于光被擒,汝等速开城门归降。”于光对城上官兵大呼:“公等坚守,徐将军大军旦夕至矣。”转身怒目圆睁大骂扩廓,敌酋怒恼,残酷地“批其颊”乱刀戮杀于城下,光壮烈捐躯,城上官兵无不垂泪,城上乱箭射向元兵,元兵因伤亡太大,无力攻城,退兵应昌。于光殁后藏于皋兰山下。 翌年春,明太祖命徐达为大将军,李文忠为副将,分道北征。大破扩廓兵,收复应昌。北元的最后皇帝昭帝带着残兵逃到和林(今蒙古厄尔德尼昭)后病死。 明太祖下诏追赠于光为昭毅将军,祀功臣庙。并已其子于彦真袭其职,授应昌参将。 明永乐年间,于彦真去兰州皋兰山下,将父骸移归葬于栟茶。后来地方官府在于氏宗祠内供封于光,祠内有一幅于将军彩色绣像挂轴,头戴金盔,身穿战袍,手握宝剑,威风凛凛,刚毅坚强。该祠遂为于昭毅将军祠,官府和地方百姓每年都去将军祠祭祀。解放初期被拆除。 又:于光墓嘉庆时在栟茶场东野桥,一说在江西九江都昌也有,栟茶仅仅是建有祠。洪武初为巩昌(今甘肃陇西)指挥使,洪武二年(1369)元主出奔应昌(在今内蒙古赤峰市),扩廓帖木儿寇巩昌,光力战死之。明年太祖命徐达李文忠分道北征,大破扩廓兵。遂克应昌。昭赠光昭毅将军(明正三品武散阶),配享功臣庙。以其子彦真袭职,即授应昌参将,建文之难弃职去,不知所终。次子亦执节不仕。可见父子三人都是一门忠烈。 (东台县志根据于氏族谱写) 于镒 【志稿原文】于镒,字南金。成化甲午举人。德性端重,今族以孝友称。知万载县,务以德化民,民甚怀之。 平生善读书,尤究心理学。尝独坐一室,诵法程、朱,静观气象,榜其壁日动直。著中说,独启道枢,发天人之秘。今祀乡贤。 (金坛县志) 【增注】于镒著有《-契翁中说录》。详细请阅读《“一中衍庆,万载流芳”六十四文举人之于鎰(契玄公)》 另有于镒为山东人, 其子于沧澜(1845~1920) 字海帆,山东平度明村古庄村人,光绪三年(1877年)中进士,曾任河南省上蔡等县知县,升卫辉知府,官至南汝光淅兵备道,他以名进士长于衡文享誉省内,曾先后于沧澜五次被聘为河南省乡试同考官。 于湛 【志稿原文】于谌,字莹中,金坛人。镒子。正德六年进士。廷对,规切时政,都御史何某读其卷,曰:今之刘蒉也。授兵部主事,历职方郎中。时宸濠蓄逆谋,湛知其将变,奏记大司马王琼,请饬兵守御沿江诸路。巡抚南赣王守仁,请便宜从事,濠党有欲挠其权者,湛力赞大司马不得遥制,卒成擒濠之功。 秩满,出为陕西参议,调江西。嘉靖初,擢贵州参政。携一仆之任,平蛮峒酋有功。觐归,侍父终养。服阕,起河南参政。值岁祲 ,出廪粟以活饥民。升山西布政,转河南,以才望擢副都御史,巡抚陕西。泾水溢,堤坝尽决,谌筑广惠故渠,时其蓄泄。吉囊据朔方,张甚,湛与总制刘天和合兵急击,多所俘馘。复陈边计八策,以为善后事宜。迁总督河道。嘉靖十六年,黄河南徙,睢宁徐、吕二洪涸,运道艰阻。谌极言海运非策,条奏治河七事:塞白马湖决口,幵地邱店、野鸡冈诸口,上流四十余里,由桃源集丁家道口入旧黄河,截涡河水入河济洪。上从之,河患以平。 母老,请告终养。已,遭母丧,服除,仍起总河,升户部侍郎,抚治郧阳。擒矿徒之煽乱者,宥其胁从。事定,致仕归。七年卒。年七十有四。赠右都御史。赐祭葬,祀乡贤。 (金坛县志) 【增注】嘉靖二十六年(1547)四月,抚治郧阳空缺,帝下旨调原任总理河道右副都御史于湛抚治郧阳。于湛莅郧,首兴学校,令郧阳知府徐桂在府治坤隅城下建立郧山书院,广招郧属士子肄业其中,且自捐廉以供廪纥褚墨,于是来学者已众。书院学额为之满,于湛亦讲学其间之尊经堂。其时,礼部侍郎马理特为之作《郧山书院记》,申述创兹书院之至义,其文刻诸石。郧阳知府徐桂亦作有《郧山书院尊经堂记》,表彰于湛之功德,赞为“大雅之政”,文亦刻诸石。郧山书院距今已逾 460年,其间几经变革,于1954年更名为郧阳中学,1997年始迁于十堰市,旧有碑碣,诸多无存。撰《素斋政书》6卷。于湛所创之郧山书院迄今仍为人称道。 更多了解请阅读《明朝首辅徐阶亲自为金坛于氏第一位进士于湛书写墓志铭》 于蔚华 【志稿原文】于蔚华,字萼楼,江都人。早孤,伯父濂抚肓有成。事母至孝。幼颍异。由岁贡中嘉庆二十三年举人。道光二年进士。任四川秀山县知县。值湖南江华县赵金陇乱,调川兵协剿。秀山距江华径百里耳,乃密遣役侦候,并设伏险要,贼不敢犯。五月山水陡发,城垣倾塌,田禾浸没,米谷腾贵。未及详请,先行捐廉修城,平粜补种。上官深嘉之,将保荐,旋以疾终。历署南部、石硅知县,皆有声。 著周易慕注十二卷,鹤皋草堂文集十卷,深柳书堂诗集八卷,退思堂诗四卷,石柱从政余谭一卷,牖志录四卷。 (续纂扬州府志录行略) 【增注】为塘头于氏后人中第一位进士。 于未 【志稿原文】于未,字次公。湛子。少有隽才。嘉靖乙卯举人。计偕时,严分宜当国,以礼部第一人目之,未闻之,即拂衣归,不应试。 事亲色养,待族党以义。值岁凶,今人告贷累千金,后悉焚其券不求偿。时倭患孔棘,移水次仓粮入城,未即捐城北基地,建廒以备御。又建文清、钟秀、联秀等桥以济涉。至浚吴淞江,独捐粟三千石。巡按御史题奖之。以子文熙,赠户部主事。 更多了解可以关注江南于氏公众号,后续将有更详细介绍推出。 (金坛县志) 于玉立 【志稿原文】于玉立,字中甫,金坛人。明照子。万历癸未进士 。授刑部主事。巡抚魏学曾以哼呗部落案系诏狱,举朝知其冤,莫敢自,玉立检塘报得实,具爰书上,得雪,直声满朝堂。擢本部郎中。疏陈时事阙失,劾阁臣申时行与郑戚畹相表里。帝怒,几不测,会皇子生,免归。素与郭正域、沈鲤善,及沈一贯以妖书倾郭, 沈牵连夺职。光宗立,赠太仆寺卿,祀忠义孝弟祠。 (金坛县志) 【增注】东林党重要成员 《明史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于仕廉 【志稿原文】于仕廉,字元贞,金坛人。幼失恃,苦学力行。登万历丙戌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管通州粮储。州有城无隍,因修城,军役浚河四千丈,建闸节水,岁省车运费数千金,而金汤之固屹然可恃。 升山东按察副使,分守莱州。时倭宼朝鲜,渐窥内地,莱与朝鲜仅隔一衣带水,而莱城卑陋,扼海门户,非大改筑则无以捍敌。上书巡抚,反复累千言,乃得请。殚力营筑,备御完固。仍转输辽粟,以资援师,倭不敢犯。 迁陕西参政,阅兵固原,条上防边七议。以亲疾乞养归。家居十年,起为浙江按察使,分巡台州。以卓异,迁江西右布政使,寻迁广西左布政使。条列荒政二十四事。岁饥,预借帑金二万两,籴粟赈给,全活甚众。是时安南入犯,侵上石西州,仕廉筑城受降,屯兵压敌,贼遂不敢内侵。晋南京太仆寺卿,寻迁通政使,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钱法,纠不职官马士英、毛可教。 天启二年,引疾归。后十年,登州叛,莱城被围,七月不解,掘地得硝黄万斤,油炮数千,纵击,贼乃遁。考其封识年月,则仕廉筑城时瘗之以备不虐者也。巡按谢三宾、御史吴振缨,交章力荐,以为有曲突徙薪之功◊。旨褒录,卒不起。 仕廉历事三朝,清操嚼然,所至皆有实政。崇祯甲申,闻变,号恸失次。因屏居先人墓侧,绝粒七日,家人强饮食之。越明年,竟绝食,卒于墓所,年八十有六。 (金坛县志) 【增注】别号振方,又说字元淔,著有《职掌录》、《修城通河书》、《救荒书》等。 于孔兼 【志稿原文】于孔兼,字元时,金坛人。幼立志趋,以孔、孟、程、朱之学为己任。登万历庚戌进士。授九江府推官。有清霜满路、明月当空之谣。入为吏部主事,再迁仪制司郎中。戊子试录,榜发摘可疑数人,皆当路子。疏论都御史吴时来晚节不终,宜夺忠恪谥;请谥杨爵、陈璜、孟秋。乃夺时来,而谥爵忠介。 大学士王家屏以争册立求去。孔兼上言:陛下徇内嬖之情,而摇主鬯之器。不纳辅臣之言,反重谏官之罚。善类寒心,邪臣鼓掌。将来逢君必巧,豫教无期,申生、杨广再见于今,此宗庙之不幸,非直臣等忧也。帝得疏,怒甚,竟留中。 明年,有诏并封三王。孔兼与员外郎陈泰来合疏争曰:立嫡之训,自古有之。然历考祖宗以来,未有虚东宫之位,以候嫡子者。地逼则嫌生,礼殊则分定。 愿收还新谕,建储、封王,一时并举,宗社幸甚。未报。 又言:陛下坚持待嫡之说,遂欲坐谏者以无礼于君之罪。夫请元子当立不容缓者,君子也。此有礼于君者,王如坚诸人是也。请并立可行,逢上意,小人也。此无礼于君者,许梦熊一人是也。今欲以无礼之罪,而加之有礼于君者,何以服人心,昭国法?屡疏极谏。 一曰,自具独名疏入朝。甫挎左掖门,见办吏拥旨出,讯之,则请册立疏旨也。内云:本应处斩。兼不顾趋入。遇翰林王衷白,曰:丈未见朱纳斋、王省轩严旨乎?曰:见之。衷白曰:恐不测。兼曰:二公别衙门官也。我不司职掌也,可独后乎?况已入公门,复携之出,非惟不可以为臣,亦不可以为人!事体至此,祸福听之朝廷而已。乃抵会极门,叩首上。会谏者益多,辅臣王锡爵亦自知其非,疏三误三愧。事竟寝。 亡何,考功郎中赵南星坐京察削籍,兼又疏救。内阁始不能平,拟旨落职,调安吉判官。 孔兼投牒归,家居二十年,杜门著书。筑室西郊,颜其堂曰志矩,名其亭曰八钋亭,讲肄其中。尝语赵济鹤曰:比来缙绅好谈般若,大为害道,自误误人,愿丈勿为此也。吾儒以致知为入门,践履为实地,下学上达,只此两端。简吴安节曰:东溟之学,卑孔尊禅,谈因说果。以如此识见,而研五经蕴奥,岂非圣门羽翼。吾道光华,造物忌之,入于邪妄,出江海波翻之笔,为操戈入室之言。惜哉!其宗正祛邪,大都如此。东林之会,与其盟而未尝轻至其地。与顾泾阳书, 称刘元城愿士夫有此名节,不愿士夫立此门户,为千古名言。 光宗立,起废藉诸臣,兼已卒,赠光禄卿,谕祭其墓。今祀七贤祠。著有春曹奏疏、山居稿。 (金坛县志) 【增注】著有《菜根谭题词》 于颍 【通稿原文】于颍,字颍长,金坛人。崇祯辛未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出知顺德府,移西安,以事罢。寻起复为工部郎,授绍兴知府。越人重水利,前守筑三江应宿闸而越水治,然闸在下流,能御潦而无以处旱。崇祯末苦旱,左都御史刘宗周家居,请惟通麻溪坝,更于麻溪坝之上流通茅山闸,潦则闭之,是为良策。而萧山愚民挟形家言阻之。长吏咨于颍,颍曰:刘总宪言是。捕萧民之梗令者杖之,事得集,虽大旱,不为灾,民后翕然诵颍。 乙酉,迁分巡宁绍台道。马士英挟太后入浙,宗周泣曰:非斩士英,无以收既溃之人心。颍于是再疏请诛士英。不报。宗周曰:明府竟由大义于天下可矣。 颍自以外臣,未可擅杀宰相,乃止。 偕宗周归,结熊汝霖辈共起兵,而清兵已至杭。宗周绝粒,颍亦驰入云门山观变。绍兴通判张愫以城降,会郑遵谦起兵,斩愫,迎颍。颍驰回,望城哭。城中人呼曰:于公来,吾事济矣!先是,颍密遣在事军官,募兵备敌,至是络绎率众至。今官前太仆萧山来方炜,前职方来集之等,亦各以兵会。颍乃操小舟,西徇萧山。新令陈瀛出谒,执之。焚招降榜,呜鼓誓师,大集都亭。时闰六月旬有三日也。 即夕,以五百人趋固陵,前所遣诸生庄则敬等以江船百余艘来迎。萧人沈振东为导,尽驱西岸之船而东,至中流。清兵札西岸,无所得船。颍率众登岸大噪,遂画江以守:一军扼潭头,一军扼桥司,一军扼海门,一军扼七条沙。寻清兵曳内河舟百余,木排填土拟渡。颍遣死士陈胜等凿沈之。风起潮涌,排尽漂, 咅营钩致以为用,时以为神助。颍谓诸将曰:杭已有重兵,攻不易。莫若于下流由桥司入海宁,出海盐,以通震泽上流;由谭头入富阳,通余杭,以扼独松关。 比海宁兵起,而富阳为降将郎斗金所据,遣副将刘穆夜袭之,余杭之道得通。故余杭令邱若浚、故瓶窑副将姚志倬来会,穆乃驻师清风亭,为声援。清兵突至,陷富阳,穆子肇劾等死之。王宗茂、阮维新等并力以御,颍自渔浦渡江救之,富阳复定。方国安之得驻七条沙,自此始也。 鲁监国,晋按察使,行巡抚事,旋进右佥都御史,督师江上,遂自为一军,守渔浦。时诸军交讧,争兵争饷,颍支拄其间,为最苦。王之仁尤恶之。一日, 会于谭头,语不合,之仁拔剑拟之。马士英却以身蔽,乃免。已而,谍言清兵自海道至,命移军三江口。江上师溃,航海扈从,不及,还京口,以黄冠终。 (金坛县志) 于铉 【志稿原文】于铉,字耳君,金坛人。明照孙。崇祯辛未进士。授长兴知县。为治务击豪强,全善类。邑中御史王某中伤之,谪吉安府照磨。寻升本府推官,署永新县,多惠政。修撰刘同升请其三月之治,有百岁之利,可以媿世之视官府若传舍者。历户部主事、员外、郎中。督西城草场,捐己俸及羡余六百金,以佐公帑。升江西南饶道副使。时总兵左良玉所部横掠江、楚,铉亲率士卒守御,左不能犯。迁岭北道参政。时袁、吉二郡已陷,铉劝输足饷,鼓励将士,以图恢复。后终以一木难支,入粤。卒于楚雄府。 (金坛县志) 于美钟 【志稿原文】于美钟,字逹夫,晚改名鑨,字友石。中崇祯壬午副榜。左副都御史张玮以贤良荐,不受。归隐于下区别业,闭门谢客,历数十年。美钟之学,得于舅氏毗陵孙慎行,而不欲立门户。好古笃行,人谓其可与王双山塈接踵焉。所著有蟾庵涂说、蟾庵说余、太极图、易经注疏,义藏于家。 (金坛县志) 于之亮 于之亮,字隐湖,号药圃,邑文生。尝游史阁部军中,充左翼参谋。甲申后隐于医,绝口不谈时事。邑人贺拓庵宽为之立传。 (重修丹阳县志) (整理增注:于振华、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