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于道泉先生

1
回复
258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 09: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道泉(1901~1992.4.21)字伯源,临淄区齐都镇葛家庄人,是著名教育家于明信先生的长子。从小受其父的薰陶和影响,养成了凛然正气和笃学的精神,季羡林曾评论他:“是一个有天才的人,学富五年,满腹经纶,淡泊名利”;据《民族学院院报·语言奇才于道泉》说他:“掌握了十三种语言,有藏、蒙、满、英、法、德、日、俄、西班牙、土耳其语等”。8 l& y; o- |. o3 s
! a. r4 y0 v7 ?2 G9 ?1 V+ s/ K- l
于道泉于1917年至1920年就读于山东省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以优异成绩毕业,打下了坚实的理科基础,同年考入山东齐鲁大学,先读化学系,兼修数学,后转社会学,专修西洋史和社会学,于1924年毕业。就在这一年,于道泉通过考试和选拔取得了公费留美的资格。在家人亲友咸来祝贺时,印度诗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去印度学习梵文和佛学,但因当时国内政治原因未能成行。此时,胡适之请俄国东方语文学博士钢和泰在北京大学教梵文印度古宗教史,泰戈尔遂将于道泉推荐给钢和泰,于道泉就在北京大学担任了钢的随堂英语翻译,同时跟钢学习梵文和藏文。也就在这一时期,于道泉接受了陈独秀、李大钊新思想的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并积极地向弟妹们灌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鼓励他们走了革命道路。# d: C, d* N; h* r* A6 z7 G0 ~6 q
) h4 t+ N2 [" L6 C
1926年去了北海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担任满、蒙、藏文书的采访和编目工作,并多次用这三种文字发表专著和校勘佛经,在首都学术界已崭露头角。同时受聘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兼职,在业余时间,还编纂汉、藏、梵三种文体佛学词典。3 a) K& B& A5 c: p3 g. E

/ g- \% E' Q/ B& o4 k7 P1 i5 m( K1934年5月至1935年7月,在法国巴黎大学官费留学,学习法语,并附带学习土耳其语。4 U/ r6 S# A4 ]+ U4 r/ m' w
' e) h- f- L7 D6 h( M/ z
1935年8月至1937年,在德国柏林学习德语。1937年下半年,又回到巴黎,以半工半读的形式,一方面在巴黎图书馆帮助整理图书并编写中文图书目录,同时还在东方语言学校教授汉语。
6 K) F# \3 s: ~  e+ L1 I
8 Z5 _1 j. [( N4 _5 R, y从1939年至1949年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高级讲师。这期间,国内是从抗日战争走向解放战争时期,于先生虽身居海外,但十分关心国内局势,与在延安的三妹陆华(若木)、妹丈陈云、四妹陆琳、二弟道源均有通信,互相问候,相互鼓励。在教书之余,将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和《小二黑结婚》译成法文,在《人道报》下属刑物上连载。1 E  B/ D7 F* |7 |

# U+ Q( j; e$ h1949年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满腔报国之情,应北京大学校长胡适的邀请,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日夜兼程,回到祖国,到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担任蒙藏文教授,同时受聘于北京图书馆担任特藏部主任。
5 I; k; {6 j: ?$ i1 m. i$ v7 r: k/ `  o- |/ j3 D9 d
新中国成立后,由胡乔木亲自点名安排,筹办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对藏广播,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角解决,并与费孝通、季羡林一起,举办了数期藏语学习法,为中央培训了一大批援藏干部和专门人材。
7 s' z% M$ v. d/ \8 p: l% R3 }$ x0 e( V7 K4 w) P% n5 Q# N
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成立,于先生又成了该院的藏文教授,并担任了藏语教研组组长。在教书之余,还负责《藏、汉词典》的编纂工作,1983年该词典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填补了我国藏、汉语对照词典的空白,也实现了于先生多年的夙愿。
, \) M6 y0 l, c; _
0 q7 d( L7 ~4 E( f' m1 ]: v2 q“文革”期间,厄支难逃,先是游街、批斗,后是下放劳动。多少教授讲师因不堪忍受折磨而自尽,如同学院的傅乐焕教授投水自杀、潘光旦教授被摧残致死等。但于先生对“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和无休止的批斗,是“处变不惊,心若止水”。(季羡林《牛棚杂记》)整天摆弄他的“数码代音字”以自娱,后来这种方法竟成了他的一大发明。1969年到湖北潜江县“五七干枝”劳动。1972年由外交部借调回京,受命解读伊朗大使转来的一卷藏文文书。以后又回到民族学院,一直在学院工作到83岁,1984年,学院领导为于先生及另外几位高龄教授举行了“从教50年”祝贺会,表彰他们若心孤诣,培育青年,为党、为国造就人才的勋劳。! f$ H) U/ q7 c3 Z

6 ~8 X. Q* b5 S7 h1992年4月12日, 于道泉先生终因心力衰竭而长逝,年终91岁。中央民族学院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广大师生共同哀挽这颗语言巨星的陨落。5 I& v4 ~2 _. ~% s
     上世纪30年代初,于道泉负责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收集满、蒙、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文字和文献。今天国家图书馆特藏部民族文字古籍的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当年于道泉先生、彭色丹喇嘛和李启德先生采集来的。4 P' u6 k7 ~: B! h% R
     1934年,于道泉被公派到巴黎大学攻读藏文。有人曾统计过,于道泉先生会13种语言,包括藏、蒙、满族语言及英、法、德、西班牙、土耳其、世界语等。
9 J2 H, p' I: J5 R; L2 P( v# {* a0 N     1949年于道泉先生回国后,直至1992年4月12日在北京逝世,他一直都兼顾着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的工作,被称为国家图书馆“不拿工资的馆员”。
 楼主| 发表于 2008-4-1 09: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道泉先生(1901.10-1992.4)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通晓藏、满、蒙三种民族文字,并精通英、法和梵文,是著名的藏学家,我国藏学的开创者之一。
于道泉先生的一生和国家图书馆有着不解的渊源。
  1926年,先生经袁同礼先生推荐,到当时的北海图书馆担任满蒙藏文书的采访编目工作,同时还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组组长陈寅恪先生做助理研究员,发表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专著《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1934年,先生赴法留学,兼为北图与国外交换资料,与袁同礼馆长书信往返,为北图带回许多敦煌藏文卷子胶片。于先生在北图工作的这个时期,有很多国内一流学者,如赵万里、王重民、徐鸿宝、向达、谢国桢、王庸、胡鸣盛、孙楷第等,都在馆里做专职或兼职馆员,于道泉也是其中之一,他在藏学研究领域声明赫赫,是国家图书馆的骄傲。
7 H3 [. [/ W5 b$ H/ r7 g' P: E  1949年,先生回到北平,接受胡适聘任,任北京大学东语系藏文教授,兼任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负责兄弟民族部的工作,是在北图不拿薪水的馆员。这一时期,他编辑出版了《馆藏满文目录》、《满文四角号码索引》等书籍。1951年,北京大学藏语专业归入民族学院,于道泉先生在民院期间,编印了《藏语口语字典》和用拼音的办法学藏语的教材。中央电视台50年代建立藏语广播时,很多播音稿都是于先生翻译的。 - o# M/ P; r- B! j- ]- B
  1973年,于道泉先生又受聘到我馆兄弟民族语文组指导工作,他以70高龄,每周至少一次骑自行车往返于民院和文津街老馆之间。不仅指导工作,还亲自整理藏文古籍,一直延续到80年代后期骑不动车为止。80年代,先生指导汉译了著名藏医专著《四部医典》。1992年4月,先生以91岁高龄在北京仙逝。) e6 t, I  G9 n' b: e
  在先生的百年诞辰追思会上,曾经与先生共过事的黄明信先生、应琳女士、他的学生王尧先生,以及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中央民族大学王钟翰先生、中国藏学中心历史所陈庆英先生等,都深情地回忆起先生生前工作和生活的情景。
3 y5 R, l& g6 Q7 B( C# o! Z- F  先生对图书馆的工作兢兢业业,他当年书写的卡片还保存在善本书库中,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表现出一位学者的严谨,为后辈学子们敬仰。" W+ \, c6 d, X, n  Z  M
  人们对于道泉先生的革命家庭同样有着敬仰之情,他的父亲是我国第一批赴日学生,回国后拒绝为侵华日本人做事,举家逃至北京。其弟于道元、妹于若木(陈云夫人)、于陆琳等早年都投身革命。先生本人早年也为党的事业做了很多事情。在海外,他将《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解放区的革命书籍翻译成法文,宣传中国革命。9 N2 J( m7 h* M# Z
. e7 ]" `  p) j0 a1 `5 j7 H
  在追思会上,于先生的四妹于陆琳发言,她还代表不能到会的三妹于若木,回忆了哥哥一生对革命事业的追求,和作为兄长对弟妹们的关爱。当善本部提出把于先生的照片收藏到善本库的愿望后,于陆琳女士慨然应允,在通报于若木先生后即捐于国图。' p' z# Q0 w3 T
  现在,这批记录于道泉先生生活、工作的照片已经带着他的亲属对于先生的怀念入藏善本库,作为珍贵的资料被保存着。相信他会激励着后代学人象他生前那样勤奋地工作,认真地做人。为此我们特意从于先生家属捐赠的照片里精选几张代表性照片登在这里,与大家共勉。
! E7 Q  \- Y2 r7 n
1939-1945年间,摄于英国。时在伦敦大学任教。
1933年9月14日,在北京与西藏喇嘛士登坚参合影。
1986年与四妹陆琳摄于延庆避暑山庄。
$ E7 a/ r$ V( V3 Q2 {" @: ]& ~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应胡适邀请来华。当时于道泉任翻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