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20-82515729

    电子邮件

    yushizqh@126.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这篇报道一直困惑着我,谁能给出更合适的答案

12
回复
222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7 11: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女儿孙女也都上了册,多数祖训还能教化人) A# s( _( I1 j$ f* x' g$ k
下门俞氏耗时三载修家谱
/ _5 X  \. M' Q* v" c4 _2004年07月27日 00:00:00. Y* e: c. H" H: w
! W: o: ~6 u4 @: X* y; [' f: T! v

5 V5 }; X  \8 |2 l) ]  本报讯(见习记者钱芳实习生丁燕丽)近日,记者从河上镇一位村民处了解到,河上镇下门村俞氏家族3年前开始修家谱,最近就要修好了,记者随即走访了河上下门。 7 Z: z" B+ t- x* S; n) h/ a
  三尺厚的家谱
  v. f; n' w2 Y! C7 R+ t$ A
7 d4 N; u! @' x; s  下门村背山而建,完好地保留着木结构排房,古意袭人,一条清澈小渠蜿蜒流经一间间排房门口,好像一路经脉,将家家户户连接起来。正是晌午时分,村民们蹲在小渠边淘米洗汰,嬉笑闲谈,好不亲热。 2 _: V' v; }  R2 I# J
% f' n+ X/ E1 K: O: b  O+ I
  几经寻访,记者找到了修缮家谱的“根据地”——村老年活动中心的两间屋子里,成员大都是年逾6旬的长者。修缮家谱的总负责人俞张兴是一位和善健谈的老人。张兴大伯告诉记者:“已经完成初稿了,这次一共补修了5世,加上底本一共33世,明朝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还有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俞秀松,都是我们家族的人。” . E1 l' Z" W! `3 M# @. k6 a
1 C9 r0 E' b% a. }
  张兴伯请人把存放在家的一份家谱用扁担挑到活动中心一间办公室里,小心翼翼地摞平码好放在桌上,八开的版本,竟然叠起足足3尺(一米)高。
! T4 u/ d1 r4 O* o- y# l- g' F* y
  老人们说,每次只要看看这些沉甸甸的家谱,心里就觉得安慰,终于有些东西可以留给后人了。
' @% g  L1 O) V) U4 r4 t2 q, H% U& ^! g; |
  老谱新修,祖训不丢家谱已被印制成细密铅字,封面上“白燕俞氏宗谱”几个大字,下标注册号。
4 `6 V3 V8 I$ a; |8 S2 U( ?
( p# B! u! Y1 {. |/ r% r* r  据张兴伯介绍,一般家谱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世系图,也就是年谱,按时间顺序记载了这个家族嫡系血脉里每代人的生卒年月。家族中每个子孙的资料除在世系图中可以找到外,在之后的世传里也可以找到有关的生卒年月、配偶、子女等更详尽的内容。此外还有行传,大致介绍此人生平,以及功过评绩等。另外,对家族里出现过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人物,如走仕途当官的人,家谱还特别辟出一个“序文”,来歌颂他的政绩以及庆挽等内容。下门俞氏修谱主要也延续了这个路子。
# D1 r% Y& x: }& |" ~* U7 m8 s: f1 R# s
  “但是我们的家谱也有创新的地方。”张兴伯告诉记者,“所谓老谱新修,现代社会妇女和男人地位平等了,原来的家谱只收录男子男孙,这次修谱女儿和孙女也能上册。” 9 v7 i  w/ V- L  h  P+ ~- A
5 h6 m4 v3 D1 |# V
  由于新谱还没有发到各房手里,村里的一些男女都姓俞的恋人常常结伴来看看双方是不是比较近的亲戚,以避免一些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 a2 X# M: A( F6 r7 {8 V

& H8 T* E9 q3 w! l  g% G: z  俞氏家谱还保留了一些祖训。记者信手一翻,翻出一张“雍十六公家训十则”,大致意思是拖欠国家税务,抽头赌博,游手好闲不奉养父母等俞氏子孙不能参加家族祭祀。张兴伯很看重祖训,他说祖训是老祖宗多年的人生经验总结,大多数还是符合现代的道德规范,有教化意义,里面记载很多与家人相处的方法也很实在,要是丢了太可惜。 , J8 _( ]  R7 w, \* E$ X/ U: y
0 O9 p( E/ ]" k2 e" H: |( a. b8 T
  修谱背后有几道坎一谈起修谱,张兴伯打心底里叹一声“真难”。还没开始修就遇上了个坎儿,老底子的时候也修谱,每一次修谱的过程都是对原来的家谱的补充。每隔40年左右,由家里的太公(族长)把底本(也就是老谱)从每一房(大家族的一个分支)收上来,补上家族里人口变化以及一些其他信息。但这次俞家修谱却没有底本,因为各房的底本在破四旧时都被搜走了,这下修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 i+ U' c& M2 f6 }" w; {# D
9 E- B/ _# d9 H( J% m  一次,张兴伯偶然听说本区南部某村还保存着俞家前28世的底本,就马上兴冲冲地赶了去。那个村的俞姓长辈却拒绝了张兴伯的要求。原来,同是姓俞,也有不同派系和门户,那个村的俞家不想让自己一房的家谱给外人。
' `0 g: A" o0 ]" H" l7 w; B! O+ w3 U4 u6 ^
  正在张兴伯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不姓俞的年轻人找上门来,说是他家里有一套俞氏家谱,还是他爸爸破四旧时从要被烧毁的书堆里“偷”出来的,可以以2000元的价格转让给张兴伯。张兴伯忍忍痛想要买下来,翻一翻大失所望,原来年轻人带来的家谱说的是别支俞姓的事,和他们家没多大关系。 - P% N. `, e  Z1 ^
2 e, ~& {& z1 l4 U0 K0 G, X# B- `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处寻,得来全不费工夫。诸暨次坞历史文化研究会给下门俞家带来了好消息,他们有白燕俞氏家谱前28世的资料。用张兴伯的话说,这就是“头痛时的一帖良药”,张兴伯的头立马就不痛了。诸暨次坞俞氏和河上下门俞氏地域相近,本系同宗。
5 a  n/ A9 e5 j. j2 T5 t! a8 _- g: N" f  j# v# V) `$ Z# K
  我们走的时候,张兴伯把我们送到了村口。一路上,不断有村民朝张兴伯打招呼,有些还亲切地招呼着“大伯,今天我们家吃夜饭。”张兴伯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我们说,修了家谱后,多了不少亲戚。也许,这就是无数次修缮家谱的起因,也是老人们如此尽心竭力的动力。
' O8 ?) [8 a0 q# r/ K& c8 d% B1 V4 p3 [$ M
  你家也有老底子的东西吗?你听说过区内其他修谱的村庄和家族吗?你觉得下门俞氏花这么大的劲修谱有意义吗?欢迎致电新闻热线82654321,谈谈你的看法和发现。
+ a/ N4 _! t, T4 |' x9 x+ E7 g
; n4 ]3 a7 d3 \# Y$ ~- |  
1 J' ^6 `5 M" z2 A  L7 h
/ ]1 u/ R, [1 \; T$ o  爷孙二人在看家谱。
& T7 N$ v# d- F1 V http://www.xsnet.cn/gb/content/2004-07/27/content_235784.htm
发表于 2007-1-30 09: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我看得问问他们当地人了,如果按照通常的情况来理解,这个可能是于谦被杀后,他的后代为了避难而把于改成俞,问问当地的人应该会有线索。
发表于 2007-1-30 11: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首次见到报道俞姓也是我们的一支,希望能够有确切的资料!
发表于 2007-11-15 0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那里也有一个小村叫于家村,很早以前听老人说也姓这个  俞  ,但以后都改为  于
发表于 2009-6-10 09: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栖霞有一个村姓“迂”,后改为“于”
发表于 2009-6-11 20: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来源于新浪博客——我心飞扬,据老五宗亲讲是于宪峰宗亲的,在此引用,回答问题,谢谢。) f) z6 S8 d) K1 N0 u$ f. M* l6 r
, Q. Y7 q' o9 S4 p  d# \
+ P7 i8 G6 d% |% k* [1 k) K

/ h% F1 m! @& w  e6 p- G
/ p% |) p, x; T* ~3 n- x
. q; z! d+ u0 b. F- y$ D5 T" H6 D; \1 ^# Z6 n
: w5 r! m: W$ ]: }; f# T9 D) D6 v
发表于 2009-6-11 2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摘自俞姓宗亲论坛,表示感谢!/ X1 j. G  q$ ]
1 h" \* x8 ~7 A- @
关于次坞俞氏的几点思考并与知俞先生讨论 % t3 c. m, D- U" f
关于次坞俞氏的几点思考并与知俞先生讨论一是于姓更分为三姓的时间应是公元906年。
5 w( M& v5 u2 U' A) b* r3 m因为《分荆堂记》的日期是大唐天佑三年岁在丙寅春三月望。+ d; k: y5 m8 P- B
二是次坞俞氏从于改俞的时间应是公元1207年到1420年之间。, ?% g: F4 i+ G1 P8 N4 Z7 A" p
原因是《廉斋公誊黄诰命手诏四道》中的最后一道记录 “定命之宝付于泾  开禧三年九月十八日”此指1207年。而在《送人材俞君性中还使序》中的日期为永乐十八年岁次庚子春二月吉旦,此指1420年。6 ^2 m; d. }8 A6 H1 R/ E8 ?1 T
三是于谦不是次坞俞氏的同族人。原因如下:
9 ]- b* P2 E9 p2 q. k于谦,字廷益,钱塘人。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 E1 e8 X/ W9 Z! u于谦在正统十三年(1448),到京师任兵部左侍郎。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英宗被俘时,他坚决反对迁都南京,拥立景帝,调集各路军马严守京师,升兵部尚书。保卫京师时,他亲自督战,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刺军的进攻。加少保,总督军务。景泰元年(1450),也先以无隙可乘,释放英宗。于谦说服景泰帝接英宗归来。 0 f3 c3 l0 v) K: S, b: s! C- K
。。。。。。。。。" k* E2 i2 s: [3 e
于谦认为和议难恃,努力整顿京营军制,创立团营,加强对军队的操练,对邓茂七、叶宗留、黄萧养等农民起义则调兵镇压。为官清廉正直,从不巴结权贵,不避嫌怨,所以和权臣石亨、徐有贞及宦官曹吉祥矛盾很深。
9 A/ m, @, j+ [* W天顺元年(1457),英宗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夺回帝位后,立即逮捕于谦,指为谋反,处死,抄家,家属充军边境。新治时追谥肃愍,万历时改谥忠肃。著有《于忠肃集》。. P6 C$ G: M1 R+ W* X
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3 o0 a3 a- A/ ^7 {. Y7 P, S( d: R
成化初年,将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弘治二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中,改谥为忠肃。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 J& L6 P2 h, s9 e0 g$ z
以上可见,在1420年,于谦还是一书生,过一年后才考上进士,再过二十多年1448年左右成了朝廷重臣,成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到1457年才被处死,怎么可能在1420年前把族人的于姓改成俞姓呢?实际上,于谦并不是次坞俞氏的同族人,因为毕竟于谦是级别很高的大人物,尽管后来被杀,但不久就平反了,这样的人物难道说俞姓后人不会大书特书吗?可是我查遍家谱的名人录及其它历史资料都不见提到于谦的大名。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于改俞绝不是因于谦之事,因为于谦根本不是次坞于(俞)氏的后人。: ^7 y* C: t' d3 L
( X, O0 g  m! C, n5 y5 Q
知愚斋主的回复:
  D7 g9 Q6 M% e- |; _% i我已经初初拜读了你的文章。$ \& Q: L8 z% \! G
我基本同意你的意见和观点,要害问题已经点到。
) K: M1 f# r6 U# U/ S请你看一下绌作《俞氏通论》中关于“次坞俞氏”的章节。摘录如下:
+ H% k. f: S3 K2 U+ G但长子因兄弟分离,甚感孤独,就迁到诸暨次坞镇,占籍诸暨。为何由于改姓为俞?据《暨阳俞氏宗谱》记载:九世孙贵三公任工部侍郎时,南宋孝仁帝(1168-1189),敕封其家室是尚称“于泾之家”但是到了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敕封性中公家室时,已改成“典赐宝俞姓中之室”,也就是到了俞姓中时已改为俞姓了。时间应在1428年前。, s0 I* X: t! R
另一种说法,据《暨阳次峰宗谱》(光绪戊戌年即1898年编撰)记载:“因明天顺复辟,石亨、徐有贞杀忠肃后,仇于氏在朝者,于是次坞一派逐与越治同姓俞氏”。是指兵部尚书于谦遇害,怕株连九族,合族改姓为俞。
5 d' |( v+ D. a) D还有一种说法,反映在《三一公略迹》:“今易为俞者,因于氏显仕途者,多以忠直忤当路,子孙虑奸党倾害,故讳言三三公裔,以俞姓为族,爰追易及乎公也亦宜”。和上面的说法雷同,但有点委婉,不敢直言。7 I9 R6 }% N/ F& S
于谦在1398年出生于钱塘太平里(今杭州河坊街)。于谦下面还有一弟叫于泰。他的父亲和祖父,是没有功名的读书人,但是他的曾祖父于九思在元朝担任过杭州府和绍兴府的总管(元制,最高长官),官至湖广宣慰司都元帅。但对于谦的籍贯有三种讲法,一种说他是祖籍是在蓟邱(今在北京附近)。另一种说他祖籍是河南考城(今民权县)。第三种说法于九思就是钱塘人。从于氏分布的情况来看,次坞于氏是离钱塘最近、最大的于氏。要受牵连,也是可能的。- l3 T( y- C  t: }; h
这里面我把次坞俞氏改姓的原因分为三种讲法,都已列出,而且依据都是根据历史记载.并没有把次坞俞氏改姓和于谦遇害绝对联系起来,仅仅是三种讲法的一种。+ c3 a: W( Z' C/ X& l5 C( E/ D% ^
研究家谱文化,往往有一种“傍名人”的劣性,依此来提高家族的门第和荣耀,因而篡改历史。我对此是深痛恶极。
# D$ V3 k' F  `9 F8 b9 ]我一直在寻找次坞俞氏改姓的原因,因为这是次坞俞氏的最大的历史命题。但没有结果。今天你提到这个问题,并和我探讨,十分欢迎。也希望你帮我一起研究,依靠大家的力量,取得进展。
: n+ \: p3 `0 a& |6 y4 S4 i
2 i" d& Y( }/ A2 g6 v5 a
3 L8 e0 r8 M; R5 e6 g! m' U' s金蛇郎的跟贴:
% j4 r; v, G& n2 I2 Y- D' ^3 A- O知俞先生真是知我的知音呀很高兴能和你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就如遇到知音一般(的确是我的心情),谢谢你的回复。这里我还有一问题,于氏龙游一支的六世孙余瑞礼,应是余端礼。对不起,老是与你唱反调,呵呵。
7 }$ c/ x6 [1 V: \: e" T       1997年12月10日,南宋丞相余端礼墓发掘。1997年12月10日,南宋丞相余端礼墓发掘。位於龙游县灵山乡石角村周村,该墓坐西朝东,现存墓葬占地约48平方米。墓室为砖砌双室墓,墓顶为花岗石板压顶,周围有“人”字形香糕砖平铺墓道及散水,墓前方有排水沟,墓室右后方有后期墓葬打破痕迹。出土有红砂岩石刻墓志一方,详细记载了墓主余端礼的生平,同时出土的还有较多的砖雕仿木结构建筑构件。但由於早期有被盗迹象,未出土其他文物。余端礼(1135——1201)字处恭。龙游县灵山乡冷水村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曾任乌程县令、监察御史、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知枢密事院等职。被称为“南渡名宰”。死后追赠少保,郇国公,谥号“忠肃”。
8 x  ~1 ?! y9 ?$ g% `9 o6 r& G! h2 B" r7 ^
会员君的回复:2 L2 F9 u& U. _0 R  V0 l

5 @" r/ i5 }" d+ J. E/ B
1 W# v. P+ E" {9 Z! c     另,在宋史中有记载如下: 余端礼,字处恭,衢州龙游人。第进士,知湖州乌程县。民间赋丁绢钱,率三氓出一缣,不输绢而折其估,一缣千钱,后增至五千,民不胜病。端礼以告于府,事得上闻,又自诣中书陈便宜,岁蠲缗钱六万。
9 o# X* s) _1 p( E# i- M  召对,时孝宗志在恢复,端礼言:   谋敌决胜之道,有声有实。敌弱者先声后实,以詟其气;敌强者先实后声,以俟其机。汉武乘匈奴之困,亲行边陲,威震朔方,而漠南无王庭者,詟其气而服之,所谓先声而后实也。越谋吴则不然,外讲盟好,内修武备,阳行成以种、蠡,阴结援于齐、晋,教习之士益精,而献遗之礼益密,用能一战而霸者,伺其机而图之,所谓先实而后声也。今日之事异于汉而与越相若。愿阴设其备,而密为之谋,观变察时,则机可投矣。   古之投机者有四:有投隙之机,有捣虚之机,有乘乱之机,有承弊之机。因其内衅而击之,若匈奴困于三国之攻而宣帝出师,此投隙之机也。因其外患而伐之,若夫差牵于黄池之役而越兵入吴,此捣虚之机也。敌国不道,因其离而举之,若晋之降孙皓,此乘乱之机也。敌人势穷,蹑其后而蹙之,若高祖之追项羽,此乘弊之机也。机之未至,不可以先;机之已至,不可以后。以此备边,安若太山,以此应敌,动如破竹,惟所欲为,无不如志。   上喜曰:“卿可谓通事体矣。”后以荐为监察御史,迁大理少卿,转太常少卿。   诏以来岁祈谷上帝,仲春躬耕籍田,令礼官讨论明道故事。端礼言:“祈谷之制,合祭天地于圜丘,前期享于太庙,视冬至郊祀之仪,此国朝故事也。若乃明道之制,则以宫中火后考室落成,故于太安殿恭谢天地,此特一时谢灾之事耳。今欲祈谷而耕籍,必合祭天地于圜丘,必前期朝享于景灵宫、太庙可也。欲如明道之制,行于殿庭不可。”诏太常、礼部集议。中书有可以义起者,端礼曰:“礼固有可义起,至于大体,则不可易。古者郊而后耕,以其于郊,故谓之郊,犹祀于明堂,故谓之明堂。如明道谢灾之制,则与祈谷异。今以郊而施之殿庭,亦将以明堂而施之坛壝乎?礼之失自端礼始,端礼死不敢奉诏。”上为之止。   权兵部侍郎兼太子詹事,进吏部侍郎,出知太平州,奉祠。光宗立,召见,言:“天子之孝不与庶人同。今陛下之孝于寿皇,当如舜之于尧,行其道可也,武之于文,继其志、述其事可也。凡寿皇睿谋圣训,仁政善教,所尝施于天下者,愿与二三大臣朝夕讲求而力行之,则足以尽事亲之孝矣。”授集英殿修撰、知赣州,还为吏部侍郎、权刑部尚书兼侍讲,以焕章阁直学士知建康府。召拜吏部尚书,擢同知枢密院事。   兴州帅吴挺死,端礼谓枢密赵汝愚曰:“吴氏世握蜀兵,今若复令承袭,将为后患。”汝愚是其言,合辞以奏,光宗意未决,端礼言:“汝愚所请为蜀计,为东南计。夫置大将而非其人,是无蜀也,无蜀,是无东南也。今军中请帅而迟迟不报,人将生心。”不听。后挺子曦卒以蜀叛,如端礼言。   上以疾不朝重华宫,孝宗崩,又不能发丧,人情汹然。端礼谓宰相留正曰:“公独不见唐肃宗朝群臣发哀太极殿故事乎?宜请太皇太后代行祭之礼。”于是宰执以请于太皇太后,留正惧,入临重华宫,仆地致仕而去。   太皇太后垂帘,策皇子嘉王即皇帝位,王流涕逊避。端礼奏:“太上违豫,大丧乏主,安危之机在于呼吸,太皇太后非为陛下计,乃为太上皇帝计,为宗社计。今坚持退让,不思国家之大计,是守匹夫之小节而昧天子之大孝也。”宁宗TM然收泪,不得已,侧身就御坐之半。端礼与汝愚再拜固请,宁宗乃正御坐,退行禫祭礼。   进端礼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汝愚去右丞相位,端礼代之。始,端礼与汝愚同心共政,汝愚尝曰:“士论未一,非余处恭不能任。”及韩侂胄以传道之劳,浸窃威柄,汝愚等欲疏斥之,谋泄而汝愚逐。端礼不能遏,但长吁而已。   浙西常平黄灏以放民租窜,知婺州黄度以庇蜀吏褫职罢郡,二人皆侂胄所憾,端礼执奏,竟不免于罪。太府丞吕祖俭坐上书忤侂胄南迁,端礼救解不获,公议始归责焉。他日见上,言除从官中书不知,朝纲已紊,祸根已滋。即丐去,不许,进左丞相。   端礼在相位期年,颇知拥护善类,然为侂胄所制,壹郁不惬志,称疾求退,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居顷之,判潭州,移庆元,复帅潭。薨,授少保、郇国公致仕,赠太傅,谥忠肃。子嵘,工部尚书。
发表于 2009-6-15 18: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地好!!!...
发表于 2012-9-19 21: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复林 发表于 2007-1-30 09:26 % [. Z; H8 X/ E( I% A+ t: V
这个问题我看得问问他们当地人了,如果按照通常的情况来理解,这个可能是于谦被杀后,他的后代为了避难而把 ...

3 o! G$ l9 M4 g0 g  Y3 e5 [0 b诸塈茨塢俞氏原是茨坞于氏系浦江西溪于氏的分支。浦江暠公生四子;立,璧,房,清穆。長子立一支迁龙游后改姓佘,次子璧一支迁茨坞,大致在南宋间改俞姓,什么原因改不清楚。現在上海图书舘还有茨坞于氏宗谱存档。房留浦江为西溪于氏,四子清穆出家左溪寺,为天台宗八祖玄朗大师第四代传人。于暠一家三世五進士,其中立,璧均为乡举進士,于房为景祐元年進士,其子于世封,于正封同科進士,因于暠和其子孫皆尚属文,庆历间宋仁宗御题于氏七星以褒奨于暠一家。璧后裔在茨坞也出了多名高官,人丁兴旺至今人口已达近万。他们也承认浦江于姓是祖宗,就是无法改回。龙游一支改余姓后南宋吋岀了一位宰相,叫余端礼,其子余復为状元,曾上状要求改姓于,皇上沒批准,這些在茨塢俞氏谱中都有资料,西溪于氏谱中也有于俞余系同宗禁止通婚的規禁。如今茨塢经济发达,全镇百分之八九十是俞姓,堂名为古邗堂。這些情况本人曾亲历。
发表于 2012-9-20 00: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继洋 发表于 2009-6-11 20:36 0 W  t& Z( g* J$ F5 ^& g/ V
以下摘自俞姓宗亲论坛,表示感谢!
$ U; j4 K  D$ F! {+ N8 e
. y$ F9 r2 [' r1 g7 T  A/ Q关于次坞俞氏的几点思考并与知俞先生讨论
6 ~+ D8 j& D- S1 o2 @
你也只知其一,不知还有其二。于谦与茨坞改姓无关這我同意。但于谦与茨坞不是沒有挂葛的。茨坞于氏源出浦江西溪于氏,系伯昭公的后裔,伯昭生二子岱,暠。岱的十六世孫就是于谦。而浦江一支暠公生四子,立,璧,房,清穆。璧迁茨坞即茨坞于氏之始祖,璧父親之兄,也叫伯伯吧,伯伯的后代子孫与璧应有关系吧,那璧的后代也应与于谦有挂葛吧,不过是改了姓的宗亲而已,你如不信可去查查兰溪栅杊于氏宗谱与金华栅杊于氏宗谱,這二支人都是浦江西溪于氏之分支,是于谦义子于康的老家,如今金华栅栅于氏祠堂里还有于谦的像和圣旨牌,金华栅杊于氏宗祠也是金华市重点保护的文保单位。所以要正确看待过去,不能不清楚就全盘否定,浦江西溪于氏自唐开元迁浦以耒一门五進士,一家聚七星,于璧就是進士及七星之一。西溪于氏宗谱全册共二十一本,还不包括下属十五个派。
发表于 2012-9-20 01: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家谱三尺厚?
* g0 h' G' U: [        悍!咱老于家就是与众不同,家谱也如此给力!
发表于 2012-9-20 12: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致遠 发表于 2012-9-20 00:42 5 H( ]% G) `- Q2 d( x! j
你也只知其一,不知还有其二。于谦与茨坞改姓无关這我同意。但于谦与茨坞不是沒有挂葛的。茨坞于氏源出浦 ...

/ E# W& X' F3 Z曦老所揭示的浦阳于姓渊源考证是最有说服力的,我顶!
发表于 2012-10-18 14: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又让我想起我爷爷讲的故事,兄弟改姓于,俞,余,为了怕皇帝灭门而分散,我们就一直是于没改其它俩字,祖宗来山东之前是在南方生活的,到他那也就10多代人来山东,虽然说我们有是司马庄七甲八舍说法的,可是司马庄家谱竟然没有我祖宗于龙池的名讳,也不知道分荆堂的故事。那我们看来只是生活在司马庄的附近而已。现在文登小观镇的七甲村,最有可能是我们当初生活的地方,清朝属于宁海州的,位于海边附近,当初因为海潮侵蚀无法居住而搬迁,司马庄也是属于宁海州的。而另一个七甲在现在的乳山县内育黎镇。又叫于家。于家  明永乐年间,于司合由司马庄迁此以姓立村(后迁走)。万历年间,隋姓由海阳县行村迁此定居,袭旧称。清末,陈、张、林姓先后由牟平县官宅、泽上、牟平县林家迁入。1960年,郑姓从由古迁入。现228户。(乳山市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寻根问祖热线

13105230123

服务时间:工作日9:30-21:00
广州市黄埔区科珠路232号1栋401-2
邮箱:yushizqh@126.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模板制作:Neoconex星点互联

技术支持 皇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200689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