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8-27 11: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慎行诗集中的山东地名及名胜
作为明代著名的诗人,于慎行一生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游历范围不是很广,他经常生活的地方主要是他的家乡(山东平阴东阿镇)与北京这两个地方,特别是他曾多年生活在家乡——山东平阴东阿镇。这样他的诗歌就和他的家乡及家乡所在地——山东发生了很大的关系。下面以收入《四库全书》中的他所著的《谷城山馆诗集》为依据,谈谈他诗歌中所涉及到的山东地名及名胜。 * G( [5 g! u, g6 V: N
一、于慎行诗集中所涉及到的平阴地名及名胜
x+ q7 j! ]* J8 m0 b3 ? 史书记载,于慎行为山东东阿人。历史上的东阿多有变迁,抗日战争时期的1943年东阿曾与平阴合并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平阿县,后又于解放后调整区划,把东阿县城迁至东阿铜城镇,而原东阿县城所在地划归为今天的平阴县,称东阿镇。所以从今天的行政区划上说,于慎行当属山东平阴人。明代的东阿县城,处在泰山西支余脉谷城山、少岱山、虎窟山、鱼山、大槛山、云翠山的环围之中,有山有水,环境十分优美。于慎行长期生活在自己的家乡,对自己家乡的山川风物十分热爱,经常登山临水,对它们多有吟咏。他的诗集中所涉及到的平阴地名及名胜主要有:
( `# A# x3 ~0 p v 1、洪范池 7 \) ~* u3 N- \: ?% y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洪范池”为题目的诗歌有《洪范池和韵》、《卖洪范池旁隙地规作园池》、《夏日过二兄石淙别业同游洪范、东流用韵六首》、《四月十一日侯将军兄弟邀从亭山先生游洪范、东流二池,宿南天观,登云翠山顶奉和四首——之一洪范池》等九首作品。于慎行诗题中所说的“洪范池”,位于今天的平阴县洪范池镇洪范村南端。池名源于《尚书·洪范》篇,原意为“大而有常”,这里引伸为使洪水就范之意。因池北原有龙祠,故又称“龙池”。池中因泉水上涌,浮力很大,据说游人掷钱其中,飘摇旋转,不能邃下,故有“洪范浮金”之说,为旧东阿县古八景之一。泉水虽上涌甚急,却不显喷涌之状,故水平如镜。池内水势均衡,不因旱涝而消长,清人杨士元曾题联曰:“常将池影映天地,不以消长随春秋。”泉池呈正方形,边长7米,深约5米,池岸围以石栏,栏柱上方雕有蹲狮。池南侧外壁上有一石雕龙头,泉水自龙头口中流出,婉转流入狼溪河。 5 Q# N5 ]& r4 x5 F$ f" W
2、东流泉
8 F: w$ c* y1 l9 |" j$ n4 E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东流泉”为题的诗篇有《四月十一日侯将军兄弟邀从亭山先生游洪范、东流二池,宿南天观,登云翠山顶奉和四首——之二东流泉》、《子愿饮东流池上》两篇作品。于慎行诗题中所说的“东流泉”,在洪范池之东1公里处,故名。又因明代中丞刘隅在此建书院,所以又名“书院泉”。东流泉为一正方形的水池,从村东天池山脚下的岩石隙散溢流出,汇入边长约8米的石砌方池,池中水藻摇曳,清澈见底,该泉常年涌流,日涌水量800多立方米,水势极盛。泉水沿小溪盘村绕户,穿林润木,汇入狼溪河。 " U9 O' @6 |! b1 n/ L
3、云翠山 ! {3 x1 d0 o) n2 y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天翠山”为题的诗篇有《云翠山天观和朱可大韵》、《望云翠山绝顶》、《宿云翠山洞送可大南还》、《四月十一日侯将军兄弟邀从亭山先生游洪范、东流二池,宿南天观,登云翠山顶奉和四首——之三南天观玉皇观,之四天柱峰》、《从二兄登云翠山南天观十二韵》、《南天观追忆许炼师怅然有作》等七首作品。于慎行诗题中所说的“云翠山”在洪范池镇书院村南。山顶立一陡岩,长宽各500余米, 高数十米,“势成一柱倚青天”,故称为“天柱峰”,又因其方形似印,又称为“印峰”。峰北浓荫笼罩处为全真教庙宇“南天观”。此观创建于元代至大四年(1311年),明隆庆年间重修,由玉皇阁、蓬莱仙院、凭虚阁、长春阁、真武观、三真观等建筑构成,规模甚大。观内石碑林立,洞穴幽深。道观往时香火旺盛,现大多荒芜。 : g* t6 ~% J5 A2 B" \
4、槛(?)山 . S6 i, B( |: k3 m4 ?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大槛(?)山”为题的诗篇有《云翠绝顶东望槛(?)山十二韵》、《望槛山》两篇。于慎行诗题中所说的“槛(?)山”,今天称为“大寨山”,“槛(?)山”是古名。位于洪范池镇东南,海拔494.8米,是今天的平阴县境内最高峰。清咸丰年间,当地居民因避战乱,于上建房扎寨,故名。因狼溪河发源于此,故又名“狼山”。相传,古时洪水泛滥一片汪洋,唯独此山露在上面,所以也称其为“浮山”。该山重峦叠嶂,横列如屏,异常壮观。据说,其北岩绝顶处有天井,云常出其中,如亭亭似华盖则天降大雨。“大槛(?)出云”为旧东阿八景之一。 + A8 Z/ M P' J' n# c3 q/ |
5、黄石山
& N. `- y; v( T$ ]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黄石山”为题的诗篇有《秋日亭山周师招饮黄石山顶》、《携陈山人饮黄石山顶》两首。此外,还有《夏日黄石山庄即事》、《卜居黄山别业》、《黄石山堂即事》、《夏日侯将军过访黄石山庄》四首说到自己在黄石山附近建立的别业。于慎行诗题中所说的“黄石山”,也叫谷城山,《括地志》云:“谷城山一名黄山,在济州东阿县东”。位于今天平阴县东阿镇北3里许。东阿镇古为谷城邑,春秋时为齐国谷邑,秦代称为谷城,汉置谷城县。《水经注》载:“谷有黄石台,黄石与子房(张良)期处也。”即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在圯桥授书时与张良相约13年后见面的地方。据《史记·留侯记》记载,张良在博浪沙刺秦始皇未逞,逃匿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北),一日遇老人圯(桥)上,老人坠其履于桥下,让张良取上,并跪而履之,良依其言。老人大悦,曰:“孺子可教矣!”五日后,老人授张良《太公兵法》,并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后张良从汉高祖刘邦过济北谷城(今东阿镇),果然在谷城山见到黄石,遂为之建祠祭祀,表示不忘圯上相遇之恩。“黄石仙踪”为旧东阿八景之一。
& G1 x9 S: A. @6 z* R6 [' M5 N 6、虎窟山
7 m8 Y! g: v! Y2 H# ^/ }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虎窟山”为题的诗篇有《夏日侯将军兄邀陪光禄大夫朱丈游虎窟山南洞遇雨奉和》、《暮春邢子愿侍御过访邀登虎窟山洞遇雨和韵》二首。于慎行诗题中所说的“虎窟山”,今名狮耳山,因其远观貌似狮耳,故名。“虎窟山”是古名,据旧《东阿县志》载:燕建平中,济南太守胡谘得白虎于山之洞中,因以名山。山有二洞,洞口悬崖丈余,崖下有泉,其旁原来多林木,风声飒飒,不秋而寒。“虎窟秋风”为旧时东阿八景之一。
9 T0 Y9 @' E/ g' V7 _ 7、少岱山 ) n% z0 i4 c$ g# V. b6 }$ _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小岱山”为题的诗篇有《中秋小岱山对月》、《九日登小岱山》两首。于慎行诗题中所说的“小岱山”,当是指旧东阿县城(今平阴东阿镇)西侧的“少岱山”,此山高82·1米,面积约80万平方米。“少岱山”本是泰山山脉向西延伸的尽头,在黄河(古济水)的东岸,向西是一望无际的鲁西大平原,山上建有碧霞元君祠,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之后有六天庙会,为旧东阿县一大胜景。 % Q) Z# Z( ?) p* {
8、石门 " u! y: N+ b3 `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石门”为题的诗篇有一首,即《石门道中》。“石门”,在旧东阿与平阴交界处,山巅有巨孔东西相向,向来为连接东阿与平阴的车马通衢。景色以薄暮时夕阳返照为佳,此时,赤霞从孔中透过,如长虹亘天。明代崇祯间兖州司理李恪书“小云门”三大字,立石于石门旁。 $ K$ a! k0 @; g/ Z- j) w5 K7 U
9、石淙
4 I% k, n4 U, T$ t6 V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石淙”为题的诗篇有一首,即《夏日邀朱令君饮楮村石淙》。旧东阿城(今平阴县东阿镇)东南念山下,有大石庙许,水流其中,谓之“石淙”,是旧东阿县一胜景。
7 ^" G9 R$ H9 e1 G 10、香山寺
* q) \% u8 n) v; x2 d+ e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香山寺”为题的诗篇有《香山寺阁同朱令君赋》、《冬夜宿香山寺》、《过香山寺诵先兄冲白送余赴济诗潸然有感,用韵呈亚沂崔君》三首。在他的《香山寺阁同朱令君赋》这首诗中,他自己注释道“寺在邑城北河上”,这样看来,“香山寺”当在旧东阿县城北,但遗迹今天已经荡然无存。 ' |7 r5 Y6 A! j4 x( |
12、南溪 * g& Z" s2 j o. k/ E1 y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南溪”为题的诗篇有《南溪石上听魏山人弹琴送别》、《张令君泛州南溪用韵奉和》、《九日南溪泛舟》《中秋同诸友人南溪望月》、《中秋同施还初文学携门下诸友人泛舟南溪》、《五月十三日南溪会集》、《七日南溪会集》、《秋日南溪闲眺得李宗伯丈书》、《病起从吴翁晋郭汝承游南溪亭上》、《立秋吴翁晋郭汝承游南溪小集和韵》等,共十首。于慎行诗题中反复出现“南溪”二字,且明末邢侗、阮自华合著的《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中也多次提到“南溪”之名,可见“南溪”当是明代东阿附近的一个地名。但今天的平阴东阿镇附近已经没有“南溪”这一地名。从地理方位上看,这里的“南溪”当是指从今天东阿镇中间穿过的狼溪河南端的一段水域。此外,于慎行诗集中还有《七月十五日夜与朱令君吴文学泛舟北溪》一诗,诗题中提到的“北溪”,恐怕是和“南溪”相对的一段溪水。 . Y6 e* r/ ]0 g4 i; v. P/ U
13、西汀
5 e" H) s- V# B& o# c: F: K8 t! @6 e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西汀”为题的诗篇有《秋日同朱令君泛舟西汀二首》、《西汀临帆呈印泉舅氏二首》,共四首。从诗中看,这里的“西汀”当指今天平阴县东阿镇西的一段水域,或就指穿东西城而过的狼溪河。
7 p+ l; i" ]) Q( A: G 14、云台山
0 }; ^& p0 l; X5 O# q0 v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云台山”为题的诗篇有一首,即《游云台山》。查平阴及平阴附近,以云台山命名的山脉主要有两座,一在今天的莱芜境地,莱芜城西南15公里处,又称归寨山,为当地一大名胜。一在今天的平阴县之南的玫瑰镇附近,北接翠屏山,南接东阿镇的黄石山。读《游云台山》一诗,其首句即云“窈窕黄山路”,可见于慎行所游的“云台山”在黄石山附近,因此,当是指平阴境内的“云台山”。
2 i9 S% L! M1 I3 w$ b) U- { ^: o 15、寺山
9 D7 j9 ]# y. Y, m, s( c+ T/ `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寺山”为题的诗篇有一首,即《寺山秋望》。今天平阴县东阿镇的南端有寺山,于诗中的“寺山”当是指的这座山。 8 T5 k0 t5 _6 Y4 c) t
此外,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暮抵吴家渡……》一诗提到的“吴家渡”,《往吊于子冲黄家渡口大雪》一诗提到的“黄家渡”,《亭山洞歌上周师七十寿辰》一诗提到的“亭山”,也应都在今天的平阴县境内。
0 O* I7 @4 C) ?( w6 w. y
7 n" F# o& Q6 K. z5 Z$ p' Z二、于慎行诗集中所涉及到的济南地名及名胜 . Y0 y$ R, C: H9 O) _
济南是于慎行早年的求学之地,也是他的一些同学好友的居聚之地,于慎行曾多次到过这里。从他诗集中可以看出,他游览多济南的许多地方,并留下许多诗篇。具体地说,他诗歌中出现过的济南地名及名胜主要有:
& u5 f- J3 z/ g8 G 1、华不注山
x3 i1 e T9 f' m( ~0 b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有《华不注绝顶》一篇。“华不注”,即华不注山,又称华山、金舆山、尖尖山,位于济南市东北、黄河之南、小清河之北的平原地区,海拔197米,是济南名胜“齐烟九点”中最高的山,为明人刘勒《历乘》所列济南十六景中“孤峰凌霄”一景。我国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华不注山记述:“单椒秀泽,不莲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山陡峻险绝,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并留下佳作名篇。
. q8 _( V s8 a 2、玉函山 6 `' Z- K1 ~8 a1 q. \3 g- Q. A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玉函山”为诗题的诗歌有两篇,即《玉函山眺望》、《济上对玉函山送子冲北上》。“玉函山”位于位于济南城区南约5公里。海拔523米,是近郊最高的山,又名兴隆山、小泰山。世传其上有王母玉函,常有神鸟守护。《酉阳杂俎》载,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额,名王母使者。相传,汉武帝赴泰山封禅,登此山得玉函,长5寸,下山后,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山巅有泰山行宫,祀泰山娘娘碧霞元君,故也称“碧霞元君祠”,建于宋代。俗称泰山奶奶庙,宋代创建,明洪武年间重修,现存南天门及三大殿之一。殿为方形,巨石砌成,无梁,形似塔,额题"三教堂"。明清时香火鼎盛,民国时期衰微。玉函山阴为佛峪,东西南三面绝壁峭立,北临万丈深谷,山腰处新月形天然石台上,有隋代建卧佛寺遗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于慎行在《玉函山眺望》诗题之下自注有“即千佛山”的字眼。如果这样,他所说写的“玉函山”又是指的“千佛山”。而“千佛山”是济南的另外一座名山,它和“玉函山”二者之间还有一段距离,明末邢侗、阮自华合著的《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中多次提到“玉函宫”,却没有“千佛山”的记载,所以,于慎行诗集中所提到的“玉函山”,当就是今天的“玉函山”,而不是“千佛山”。 ; l1 j$ M/ Q v Z& M# H
3、灵岩寺景区
: t$ Y6 k- F9 n U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提到灵岩思景区的诗篇主要有《灵岩送别琢吾》、《游灵岩绝顶却望泰山玉皇观》、《子冲携尊方山相候因谋卜居》、《送可大方山道中二绝》、《春日同于子冲上灵岩寺四首》、《灵岩竹房对酒》、《灵岩禅室子冲兴甫夜饮大醉》、《灵岩主僧邀游五峰亭遇雨即事》、《朗公石》等十三篇。诗题中提到的“灵岩”,即灵岩山,在长清县城东南31.5公里处。相传东晋时高僧郎公来此说法,听者千人,山石为之点头,听众将此事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山遂名“灵岩”。诗题中提到的“灵岩寺”,在灵岩山之阳,寺因山得名。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法定禅师先建寺于方山之阴,曰“神宝寺”,后建寺于方山之阳,曰“灵岩寺”。当时,寺院建在山腰甘露泉侧,规模不大。至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高僧慧崇将寺迁建于今址。以后历代均有增修。唐宋时为极盛期,有殿阁40余座,禅房500余间,僧侣500余人。唐元和年间李吉甫在《十道图》中将灵岩寺与今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舆内四绝”。宋代,真宗赐名为“景德灵岩寺”,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正名为“十方灵岩禅寺”。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又赐名“崇善禅寺”。诗题中提到的“方山”也是指“灵岩山”,因“灵岩山”主峰青壁四削,呈方形,故曾名“方山”。诗题中提到的“朗公石”,在灵岩寺附近,有孤石耸立,远远望去,酷像一光头和尚,身披袈裟,背着行囊,拄着锡杖,沿着山路踽踽前行,相传为朗公之化身,故称“朗公石”。灵岩寺景区自古即为旅游胜地,于慎行从早年起就曾多次游览过这个地方,而且特别注意的是,据明末邢侗、阮自华合著的《东阿于文定公年谱》记载,他曾数次登泰山,每次登泰山之后,必定要游灵岩寺,这正应了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的一段话:“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灵岩,不成游也”。 7 h! k, o" X7 {/ a# x+ d
此外,他还有一首《雪中济南道上携张就山同行忽失所在诗以觅之》诗,诗题中也提到了济南。
8 O& n! |8 a# O9 Y
' h; |% E; \0 c( a三、于慎行诗集中所涉及到的泰安地名及名胜 " G- i" K1 n1 p0 n1 w& D) y
今天的泰安所管辖的地区,明代分属济南府(如泰安)与兖州府(如肥城、东平),而这些地方,或者和于慎行的家乡东阿属于一个辖区,或者靠近于慎行的家乡,于慎行和这些地方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也曾经多次到过今天泰安所管辖的地方。具体地说,他的诗歌中所写到的泰安所管辖的地方主要有: 5 \9 z! T0 T0 [' c& C$ z1 g
1、泰山诸景区
; X; {. ^: n" ? K: q+ r4 m7 y 于慎行终其一生,他六十三年的生涯中,凡七次登岱,并留下了大量的咏写泰山的诗文,与泰山的关系十分密切最早的一次为二十二岁,时尚未中进士;最后一次在六十二岁,为去世的前一年。时间跨度长达四十载之久。象他这样一生七次登岱的,在古代士大夫与文人中尚属罕见。从于慎行的《谷城山馆诗集》中可知,在泰山,他留下的诗篇主要有:《登岱》、《泰山道中》、《同朱可大延平登岱八首》、《泰山客观送可大登岳》、《冯用韫宗伯订约西游登岱,过期未至,怀望遣闷二首》、《泰山对酒赠冯琢吾少宰》、《同冯用韫少宰登岱,因送北上》、《日观峰歌》、《泰山绝顶对酒》、《下泰山游三阳观》、《饮三阳观绝顶对月》、《三阳观木末亭晚眺因迟可大未至》、《重游三阳观宿》、《九日登三阳观,与冯用韫学士、公孝与文学言别》、《游仙词四首赠三阳观昝云山道士》、《曝石经》、《五大夫松歌为刘博士元阳赋》、《上隔马岭旧寺》、《泰山天门禅堂逢傅柱史金沙赠别》、《同诸君饮竹林寺树下》、《观泰山百丈崖瀑布》、《望仙影岩》等,共30篇。象他这样有如此之多的吟咏泰山的诗篇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关于于慎行诗歌与泰山的关系,兰州大学王传明教授有《于慎行与泰山》专文论述,笔者就不在此赘述了。 + C/ p) R3 a- ^$ N) G* [. m! u
2、牛山 1 p6 V( ?) }: } v! b+ D$ L2 z
于慎行的《谷城山馆诗集》中以“牛山”为题的诗篇有一首,即《牛山赠百岁僧二绝》。以“牛山”为名的山峰在全国有多处。但是从明末邢侗、阮自华合著之《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中可以知道,于慎行遇到百岁僧是在明万历八年(1580年),他到济南拜师访友之后,在回来的路上,“过灵岩寺,宿于牛山精舍,释有百岁者来谒”。从这一段话中可知,于诗所说的“牛山”当在灵岩附近。而今天的肥城市的西北部有“牛山”。据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肥城县志》载:“金牛山在城西北,其东北麓距城三里,蜿蜒偏西距城十里、二十里不等。俗呼牛山,宋真宗东巡临幸赐名郁葱山。翠柏千嶂,流泉石叠,为城邑第一名胜”。它距肥城市区12公里,北即与长清县的灵山接壤,山青水秀,林茂境胜,缝峦如削,峭壁若屏,有老鹰石昂立于崖 ,卧牛石平卧山顶,老母石稳立山溪,同时有獐猴崖十八盘跑马岭等险景,名胜古迹众多,有唐朝古刹——资圣院,明朝修建的无木建筑——八角形文昌阁,以及牛山寺、三清殿等,其中尤以穆柯寨最为著名,号称山东第一古寨。所以,于慎行诗歌中提到的“牛山”当是今天肥城的牛山。
+ T! o( z8 r1 S5 g4 G' f U 3、陶山 o0 Z" i& P+ B, C# G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陶山”为题的诗篇有两首,即《陶山怀古》、《陶山赠张东山师》。历史上各地叫陶山的名山也有多处。但从明末邢侗、阮自华合著之《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中可以知道,于慎行曾与其少年同学及朋友朱可大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东游泰山,途中专门到今天的肥城陶山游览。从于慎行的这两首诗意可知,他的这两首诗歌当作于这次游历当中。可以说,于的这两首诗当是写的今天的处于平阴、长清、肥城三地交界处的陶山。这座“陶山”,位于肥城市北部,属泰山山脉,山势险峻,方棱四削,峰顶平缓,负阴抱阳,遍身披翠,伟岸挺拔。山中奇石遍布,天然石洞星罗棋布,相传有72名洞,相传范蠡与西施曾在此隐居经商,是中国商业文化的发祥地。陶山文物古迹众多,现有20多处,主要景点有范蠡墓、范蠡祠、幽栖寺、朝阳洞、小泰山等。
) C+ i3 a0 n4 } 4、东平尧祠 $ \7 o/ L) Q% ~
于慎行的《谷城山馆诗集》中以“东平尧祠”为题的诗篇有一首,即《东平谒尧祠六韵》。尧,五帝之一。传说,尧15岁封唐侯,20岁为天子,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境),在位98年,以钦明文思四德安其民,亲睦九族,更以“禅让”美德名扬天下,颇受人民敬仰和拥戴,117岁去世。因东平有尧帝陵,所以明洪武四年(1371年)礼部定议:于山东东平州祭祀唐尧,并遣编修葛守城于陵前建祠(《明史·礼志》),称“尧陵禅寺”,人们一般称为“尧祠”。尧祠位于东平州梯门乡芦泉村东。尧祠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光绪《东平州志》载: “帝王陵寝在山东省者凡二”,由曲阜祭祀少昊,由东平祭祀唐尧。由“所在有司守之,春秋祭享”,“国有大庆则告”,3年一换官,并“制遣道士奉香诣陵”。因《吕氏春秋》云:“尧葬谷林”,而山东濮州有谷林。清乾隆元年(1736年),山东巡抚岳睿认为“尧陵自在谷林,不在东平”(《大清一统志》)、“东平一陵,实属沿误,随委员查视,尧陵在濮州城东南六十里古雷泽之西谷林寺前,有享殿三间在焉”(《濮州改祀尧陵议》),所以,祭祀尧陵由东平移祀濮州(今鄄城县城7公里的富春乡谷林之城阳),但东平尧祠仍然“岁时做祭享”,不使荒废,至民国时才“陵存而祭废”。从明末邢侗、阮自华合著的《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中可以知道,于慎行曾于万历九年(1582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经过“尧陵”,而万历九年是专门去拜谒尧陵的,考其诗意,《东平谒尧祠六韵》当作于万历九年。
G, c" c0 I5 n4 R& J5 { % O# V# }) `+ j8 M+ M
四、于慎行诗集中涉及到的聊城地名及名胜 & u1 r6 p8 V% q0 q) M0 Y3 ]
今天聊城所管辖的地方,在明代或属于东昌府,或属于兖州府,这些地方有的是于慎行为官的必经之地,有的是还是他的祖茔所在地,因此他也曾经多次到过这些地方,并留有诗篇。他的诗歌中所写到的今天聊城所辖的地方主要有: ( f0 f8 l- K$ q' g
1、 茌平 , D* Y# ~' B9 a4 A8 n/ M- l2 ~" S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茌平”为题的诗篇有一首,即《茌平道中感怀》。茌平向来属于东昌,今天的茌平是在金代复置,并在现在的县城所在地建立县城。历史上的茌平是从东南陆路进京的必经之地。所以历代名人,对于茌平多有吟咏。于慎行来往北京,如果从德州的运河登舟或下船,一定要经过茌平。从明末邢侗、阮自华合著之《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中可以知道,万历十九年(1591年),于慎行从北京返回家乡,就曾经过茌平县。考其诗意,这首《茌平道中感怀》诗当作于此年。 6 k, L; I$ I& K/ Y, ?5 S
2、阿城 " y" B0 i3 P; a, P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阿城”为题的诗篇有一首,即《阿城舟中送别张洪阳宫保南旋》。阿城本是战国时期晏子治阿的地方,也就是最早的东阿县所在的地。元代修会通河,这里成为运河水路要冲。明代属于阳谷管辖,与东阿同属于兖州府管辖之地,今天仍属阳谷。阿城镇在古运河东岸,南来北往船只很多,商业十分繁荣。古阿胶井也在这里,同时这里还有海会寺等胜景。从明末邢侗、阮自华合著之《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中可以知道,于慎行迎来送往,曾经多次到过阿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他曾为送被外放做官的张洪阳,专程到过阿城。这首诗当作于此时。 5 s" s6 ]6 T; D' o$ x' W* E1 `: Q
3、铜城 + A+ N3 n( u ?) K6 ~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铜城”为题的诗篇有一首,即《铜城望见云翠诸山》。铜城,即今天东阿县城所在地,自古就是南北驿道之重镇,汉代为临沂县治所,唐代称为马防城,元、明时称为铜城驿,属于东阿县。清人朱彝尊词作《霜天清晓·晚次东阿》:“鞭影匆匆,又铜城驿东”中的“铜城”即指此处。
- A# [" ]# D% [ 4、杨刘 ' {' i' ^' A% d: E2 z& ^
于慎行的《谷城山馆诗集》中以“杨刘”为题的诗篇有一首,既《暮过杨刘有感》。杨刘,又称杨柳,为五代、金时重镇。于慎行先祖从文登迁到东阿时,就是先到的杨柳,今天的杨柳镇前屯村有“于氏始祖西迁墓碑”即于慎行率族人所立。
2 _ W) [. o, g" W 5、七级
* N& C. U* q7 _" W 在他的诗中还有一首诗歌提到“七级”,即《七汲登舟留别亲友》,但是在他的诗集中提到的“七级”,被写成“七汲”。“七汲”,查地名可知,河北无极县有此镇,今天属于石家庄市管辖,在石家庄市西南五十公里处。而这个七汲不在南北通道上,从明末邢侗、阮自华合著之《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中可知,于慎行没有到过这个地方。他从家乡到北京,都是从运河进京,而运河又不通过这个“七汲”,所以,写成“七汲”当是笔误。而“七级”,在今天的阳谷北,运河从这里经过,于慎行进京的必经之地,同时,从明末邢侗、阮自华合著之《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中可以知道,他曾经多次专程到过“七级”,如隆庆六年(1572年),他就“吊可大于七级河”,所以,从诗意来看,这首诗的“七级”,当是指的阳谷七级镇。 5 C) G5 E H. f. H1 P4 c+ ~7 j2 E
此外,他的诗歌中所的《安山寺》、《过阳谷店山下问小洞庭遗迹是唐东平太守苏源明宴处》,所说的地名也应是在今天聊城市所管辖的阳谷境内,只是时代久远,一时难以查考。
' E+ P$ d3 l0 H0 t3 w# r4 I, {2 q, q+ ?* g
五、于慎行诗集中涉及到的济宁地名及名胜
$ K K! b9 b' ] 1、泗水泉林泉群
! o' W+ z% c* c: w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的《泉林歌》《饮鲍庄泉石淙(在泗水县东)》《石宝泉》《从泗上归宿杜太学庄舍》《杜曲泉赠杜长君太学》(恐怕在泗水)等四首诗,大致上都是写的今天的泗水泉林泉群景区。从明末邢侗、阮自华合著之《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中可以知道,于慎行于万历九年(1581年)曾经南游“抵泗,宿于杜。辛丑,杜公导之鲍庄石宝,品诸泉,宿于杜之季氏”。这几首诗当作于此时。泉林泉群风景区位于泗河源头,泗城以东二十公里泉林镇,泉林因名泉荟萃,泉多如林而得名。据记载,泉林有“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昼夜涌流不息,涌流量达每秒1.35立方米。《山东通志》、《山东运河备览》都列其为“山东诸泉之冠”。至圣孔子曾在泉林设坛讲学,站在源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誉为“海岱明川”。唐代大诗人李白“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的佳句,至今传诵。泉林古迹有石舫、古银杏树、子在川上处、泉林寺、三皇姑庙、行宫、虎斗坡、古卞桥、古卞城遗址等多处。名泉有红石泉、珍珠泉、响水泉、黑虎泉、趵突泉、双睛泉、淘米泉、朝阳泉等。 $ x) J6 ~- j; N: n M
2、曲阜诸庙陵 ! N- l0 e1 Z4 g) k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曲阜诸庙陵墓为诗题的诗篇有《曲阜谒颜庙》、《曲阜谒周庙六韵》、《恭谒阙里圣庙二十韵》、《曲阜谒少昊陵六韵》等四首。从明末邢侗、阮自华合著之《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中可知,这些作品都是他万历九年(1581年)南游时所作。 * a/ z: c! \$ M. \3 s' z
3、蜀山、南旺诸湖 , X% Y) ]& ^& r8 x% w' S, T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提到“蜀山湖”和“南旺湖”的诗歌有四首,即《蜀山湖游太宰吴介肃公精舍感述》、《游蜀山湖示任城王甥季辅》、《七月望夜与刘晋川司空约会南旺湖舟中赋赠二首》。这里所说的蜀山湖和南旺湖,是运河山东段的两大重要湖泊。《明史·地理志二》中记载:“汶上,州东南。西南有蜀山,其下为蜀山湖。又西为南旺湖,其西北则马踏河,运道经其中而北出,即会通河也。又汶水在东北,旧时西流入大清河。永乐中,开会通河,堰汶水西南流,悉入南旺湖"。古代的梁山泊到明时被运河和小汶河分割成三块:运河西边一块,乃命名为南旺湖;运河以东小汶河以南一块,因湖中有一小山名蜀山,故称蜀山湖;小汶河以北运河以东一块因形状像一个马蹄印,称为马踏湖。北五湖的总面积约450余平方公里,其中蜀山湖1890余顷,内有宋礼的祭田20顷,收水深3.3米。南旺湖面积2700顷,收水尺度相同。马场湖又名任城湖,周长30公里,面积约1080顷。马踏湖面积约340顷,安山湖416顷。一直到清末运河停运前,蜀山湖与南旺湖蓄水仍保持相当规模。运河停运之后已无人管理,到今天已经基本干涸,湖地多成田地,只是到水旺时期,还有少量水面。从明末邢侗、阮自华合著之《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中可以知道,于慎行曾经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到过这些地方,以上诗歌大概是作于此时。
8 |# `1 Z: X: S# c+ W2 } 4、汶上 ( u. _/ ^# c+ r1 e; r L3 a* ~" Q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提到“汶上”的诗歌有两首,即《再过汶上赠路凤冈太守》、《过汶上赠路凤冈太守》。据史书记载,该地在殷商称厥国,周代称中都邑,公元1208年,因汶水在上(北),更名为汶上。汶上向来是从鲁西到鲁南济宁的重要通道。从明末邢侗、阮自华合著之《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中可以知道,于慎行曾多次南游今济宁等地,来回往往都要经过汶上。 / |. [$ x, Q5 Z
5、邹城孟庙及峄山
3 P- f. [* c. B' ^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提到“孟庙”与“峄山”的诗歌有《邹县谒孟庙》、《游峄山还过鲁城西郭……》、《乙酉九月从李元甫宫諭再登峄山》、《登峄山绝顶有怀贾大卿石葵》、《峄山歌》等五首。今天的邹城市,向来叫“邹县”,是孟子的故乡,有孟庙等景观。同时,位于邹城市东南12公里处有峄山。峄山,又名绎山、邹峄山、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被誉为“岱南奇观”。孟子曰:“登东山而小鲁,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里的东山即指峄山。海拔582米,周长十公里,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它是中国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峄山的主要特点是石美,“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同时,多洞穴和泉水。峄山还是道家活动的场所,经过历代经营,山上建有五大奇观,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庙宇,宫殿庙庵数百楹,瓦缝参差,错落山间,碧瓦红墙,十分壮观。于慎行和峄山道士多有来往,据峄山白云宫藏书记载: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于慎行63岁辞世。当时的邹县县丞同峄山华山派道士21人,一路化缘而行,前往东阿吊丧,由此可见于慎行与邹城及峄山的密切关系。 3 q) @* k% n/ l, c/ O
最后,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提到的山东地名及名胜,还有“德州”和“武城”,关于“德州”的有《德州舟中遇李户部两山北上别后却寄两首》、《暮抵德州城下》三首,关于“武城”的有《武城怀古》一首,这些地方也都是他来往于北京和家乡的必经之地,这里就不再一一列述了。 7 T8 u* o& _4 s& Y* T9 e: A7 a
(作者系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
|